正文

欲覽眾小須登巔—讀杜甫《望岳》

蓊齋賞詩 作者:于冠深著


欲覽眾小須登巔—讀杜甫《望岳》

◆原文

望 岳 [1]

岱宗 [2]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 [3]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4]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

◆注釋

[1]岳:古代指泰山等五座名山,即所謂五岳,也泛指高山。

[2]岱宗:泰山的別名。岱,泰山;宗,長也,尊重也。舊謂泰山居五岳之首,為諸山所宗,故有岱宗之稱。夫:發(fā)語詞。

[3]造化:自然界的創(chuàng)作者,亦指自然。鐘:匯聚,集中。昏曉:暗和明,也指夜和晝。古人有謂:“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p>

[4]曾云:積聚著的云氣。曾,通“層”,重疊。決眥(zì):裂開眼眶。這里表示極目遠望。入:入望,看見。

[5]會當:該當;當須。含有將然的語氣。凌:升,登上。絕頂:山的最高峰。覽:觀看。

◆今譯

泰山啊是怎樣一番景象?

青徐徐橫齊魯綿延廣袤。

大自然把神奇聚集這里,

山前后明暗殊直插云霄。

云蒸騰霧繚繞胸懷激蕩,

極目望方得見歸巢飛鳥。

終究要攀登上峰巔極頂,

俯視那四周圍群山矮小。

◆蓊齋語語

據(jù)載,該詩乃杜甫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所寫,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用語精煉奇絕,不愧為千古絕唱。

記得若干年前,曾有一位當代詩人批評“岱宗夫如何”一句,說其什么也沒有告訴讀者,純粹是多余的廢話。對于這樣的說法,我不是太贊同,然而也沒有反駁的理由。后讀蕭滌非先生的解讀,深為贊同:這一句是寫作者乍一望見泰山的時候,高興得不知怎么形容的那種興奮、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是前者視珍珠為魚目,還是后者視魚目為珍珠?好文章看不出來是好文章,乃作者與讀者的雙重悲哀;好文章能看出來是好文章,無疑也是水平。欣賞的樂趣,就在于能夠看出來好文章是好文章。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睔v來最為人稱道,展現(xiàn)了青年杜甫的境界、抱負和底氣。境界意味著見識與覺悟,抱負意味著志向與目標,底氣意味著實力與自信。應(yīng)該說,這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學(xué)上的,而政治上的要多于文學(xué)上的,所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遺憾的是,政治抱負的實現(xiàn),需要更多客觀條件的允許和支撐,而杜甫并不具備。比如說,謀其政首先得在其位,可那個位子的獲得,不是一廂情愿的事,即使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也罷。天寶六年(747年),杜甫至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奸相李林甫嫉賢妒能故艱其試,致使錄取率為零,杜甫當然落第。在之后的日子里,杜甫一直仕途不順,“一覽眾官高”,政治之志無法實現(xiàn)。好在他還有文學(xué)的抱負。

就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言,達到一般意義上的“較高水平”,靠勤奮也許就可以了,但要有出類拔萃的大成就,則必須是天才加上勤奮。假如仕途順暢的話,杜甫也許會成為一個工于詩歌的高官,但是否能成為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就不好說了,反正很難成為令后人仰之彌高的詩圣。反過來講,正是由于政治抱負落空和由此造成的壓抑、憤懣與貧困,才成就了杜甫在詩壇上“一覽眾山小”的輝煌。正所謂“公雞頭,母雞頭,不在這頭在那頭。兩頭都占固然好,無奈自古世少有?!币砸粋€愛好文學(xué)的后輩的眼光去看,我認為這簡直是天意。不然的話,中國文學(xué)之巨大的“杜甫”空白,將永遠無法彌補。

有人說,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從孔夫子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化來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化”者,即有所依傍的創(chuàng)新。杜甫“化”得好,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