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的氣味
鉛筆的氣味
教室削筆刀童年記憶
很少能有什么比削過的鉛筆更能讓我感覺身處童年了:粗糙的木質(zhì)刨花和削筆刀的聲音,同它們的獨特氣味一道,迅速地讓我想起課桌、校服、筆記本和文具。伴隨著這種嗅覺印記,那一堆堆螺旋形狀的漆木碎,混雜著灰色的鉛屑和孤單的碎木片,牢牢占據(jù)著我們生命中的最初幾年,就連填字和數(shù)獨游戲也無法與之爭奪。
這或許是源于各種各樣的削筆刀在我們內(nèi)心喚起的神奇感,使用它們對小孩子來說已經(jīng)足夠復(fù)雜,讓我們感覺“像是大人”;又或許是因為當(dāng)我們自豪地看著被削得銳利的筆尖時,內(nèi)心獲得了一種完美的成就感,這在當(dāng)時的我們看來是一項相當(dāng)成人化的工作。之后,我們不斷地削筆,為了向我們自己和其他人證明——這才不是因為幸運呢!我們就是很棒!
當(dāng)我們經(jīng)歷這一切的時候,氣味就被鎖在我們的記憶中了。但是一支削好的鉛筆到底散發(fā)著一種什么樣的氣味?很多人認為是石墨的味道,這種灰色礦石是鉛芯的主要成分。這毫無疑問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看法,我們甚至能在品酒卡片上找到它,比如艾格尼科紅酒,它似乎有一種接近石墨粉或者煙霧的味道。
然而石墨本身并無氣味,這是一種礦石,準確來說是碳的一種晶體結(jié)構(gòu),與碳的所有同素異形體一樣,其本身是無味的。但是,鉛芯并非由純石墨構(gòu)成,事實上,它是由石墨粉、黏土和橡膠構(gòu)成的混合物,經(jīng)近800度的高溫烘烤制成。各種成分的配比和烘制溫度決定了筆芯的硬度和強度,從EE(最軟的)到9H(最硬的),筆芯的種類多達22種。
對此,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做了一次測試,聞一聞我那塑料自動鉛筆的筆芯(硬度H2)。好吧,那是一種極其微弱的煙熏味,如絲一般,稍縱即逝。這不是石墨的味道,我們所說的是在制造過程中所添加的其他成分的氣味。
對鉛筆的使用體驗來說,鉛芯很重要,但它只是鉛筆的一部分,一旦被擠壓成圓柱形,烘制并切割后,它就被嵌入兩根木條間的凹槽中,然后是塑形和上漆。
因此我們所說的鉛筆味是一種復(fù)雜的氣味,其中有一絲微弱的鉛芯和其他成分的味道,外加一點膠水、少許油漆以及很多木材——雪松。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其著名的自傳體散文之一《山茱萸樹:一個男孩的少年時期》(The Dog-wood Tree:A Boyhood)中講述道,他的父親是一位教師,在每年的夏末,他都會去父親辦公室為他準備新學(xué)期的教學(xué)材料——削40支鉛筆!他為自己能夠在成年人做的工作中幫上父母而感到自豪。還有一段與鉛筆有關(guān)的記憶是他在學(xué)校里的生活,這段回憶也同樣充滿感情。事實上,厄普代克坦言,自己成年后仍然在鉛筆的雪松氣味中找尋他的父親。
這種氣味依舊顯眼地存留在我們的集體記憶中,雖然不似食物的香氣那么誘人,也不如花香和果香那樣優(yōu)雅,但它悄悄地爬上了最受喜愛氣味的榜單前列(請見第217頁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那么,它為諸多調(diào)香師帶去靈感這個事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藝術(shù)調(diào)香師道恩·斯賓塞·赫維茨(Dawn Spencer Hurwitz)下設(shè)的美國獨立品牌——DSH之香(DSHDerfumes),創(chuàng)造了鉛筆2號香水(No.2 Pencil),這款香水的靈感來自美國學(xué)校中最流行的鉛筆,介于質(zhì)軟和質(zhì)硬之間,相當(dāng)于我們的HB鉛筆。當(dāng)我們的鼻子聞到這款香水時,就會想到教室里的尖頭鉛筆,它有著豐富的阿特拉斯雪松和得克薩斯雪松的香味、櫟樹的麝香、粗糲的醛化物氣味,以及作為點睛之筆的苦橙葉的柑橘香。這是一款木質(zhì)香,它將我們的思緒帶回至課桌、筆頭尖尖的鉛筆,以及那淺淺愁緒下的童年記憶,那時的一切都是簡單的,有很多許諾,也有很多未知。
含有這種味道的其他香水

為何受人喜愛
在鉛筆的氣味中,我們可以感到某種對即將到來的事物的激動,以及對馬上要開始的新學(xué)年的期盼,就像嶄新的鉛筆盒的味道一樣。那是一種希望的氣息,是新的開端,是還不確定但令人振奮的承諾,是一切有待書寫的未來。
有何效果
這種氣味重新喚起了兒時的我們對未來的感知,喚起了當(dāng)時我們感受到的無限的可能性,盡管只是一種模糊的印象。鉛筆中所蘊含的希冀,包括圖畫、作業(yè)和游戲,這是孩子眼中世界的再現(xiàn)。這是一種散發(fā)著振奮和愉悅的氣味,為了那個有待探索的未來。
防曬霜的氣味
陽光沙灘夏天的假期
當(dāng)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市面上已經(jīng)有大量的防曬霜了:抗衰老的、美黑的、用于敏感肌的、低過敏性的、用于面部的、環(huán)保的、有機的、有香味的、無香的……在幾年前,防曬霜還遠沒有這么多,或許這也是為何在我們記憶中只有防曬霜的理論概念。
防曬霜實際上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fā)明。第一種防曬霜的誕生要追溯到1938年,它是由弗朗茨·格雷特(Franz Greiter)設(shè)計的。這名熱愛登山的化學(xué)系學(xué)生在攀登瑞士的皮茲布恩山時被曬傷,為此他發(fā)明了防曬霜來抵御陽光。據(jù)傳,他將這座山峰的名字作為防曬霜的品牌名稱“Piz Buin”,這個品牌至今仍然存在。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在大洋彼岸有另一位名為本杰明·格林(Benjamin Green)的化學(xué)家也開始著手研究防曬,這就是后來的科普特(Coppertone)防曬霜。他在其中加入了一種石油衍生物“RVP(1)”,這種物質(zh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普遍用來防曬,另外還添加了可可脂和椰子油,讓它的氣味更加怡人,質(zhì)地更加細膩。兩款防曬霜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進入了市場,但是沒有普及。
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末,防曬變得更加流行普遍,這是因為生產(chǎn)商在產(chǎn)品中加入了過濾紫外線A和B(UV-A和UV-B)的物質(zhì),以及消費者接收了更多有關(guān)保護皮膚免受太陽侵襲的宣傳信息。那個時候的防曬霜比現(xiàn)在的要更加濃稠厚重,任何在當(dāng)時處于少年階段的人都清楚地記得在身上涂抹這種黏稠膏體的不適,但這是為了在岸邊玩耍所付出的代價。
現(xiàn)如今高指數(shù)的防曬霜已經(jīng)十分輕薄,并越來越令人舒適,防曬霜中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一種復(fù)合氣味:氧化鋅或是二氧化鈦的味道,這兩種物質(zhì)可以在物理上保護我們的皮膚免受陽光直射,其中還加入了椰子油和可可脂,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復(fù)雜的氣味,初聞有些令人垂涎,之后立刻變得粗糙,帶有一些化學(xué)物質(zhì)的味道,就像喉間的一陣輕微刺痛。
這種氣味蠻橫地闖入我們的想象,進入我們熟知的關(guān)于沙灘的感官全景中,一同闖入的還有沙子覆在腳背上的觸感以及遠處傳來的悅耳的音樂。
約翰·厄普代克在他1971年的小說《人人懷孕的年代》(When Everyone Was Pregnant)中描繪了夏天的沙灘全景,小孩提著水桶拿著鐵鍬,試圖挖沙子,大人們在一旁閑聊,他們的防曬霜散發(fā)出一股“乳白色”的氣味,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沙灘景象。
如果去網(wǎng)上的各大論壇搜索,你會發(fā)現(xiàn)這也是非常受歡迎的氣味。怎么會不是呢?它富有假期的氣息,有閑暇時刻與自由時間的味道,那是兒時的時間,就像口香糖和橡皮泥一樣可以無限延伸。
你怎能抵抗這種充滿意蘊的氣味符碼?事實上,有很多調(diào)香師沒能抵擋住它的誘惑。
尼古萊之香出品的淡香水——“吻我(Kiss me intense)”,就明顯是一段關(guān)于逝去夏天的繾綣的嗅覺回憶。調(diào)香師帕特麗夏·尼古萊(Patricia Nicola?)在這款香氛中加入了她關(guān)于夏天和假期的最美麗的記憶。夏日里,有她的糖果和最愛的茴香酒,大海的氣息以及防曬霜的氣味,所有這些都與明媚的沙灘生活絲絲入扣。一噴香水,就可喚起這一段愉快的回憶。
意大利香水品牌普佛德爾復(fù)(Profumidel Forte)旗下的調(diào)香師維多利亞·埃普瓦納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她通過嗅覺描繪了一個韋爾西亞沙灘上的夏日,炎熱但令人愉悅。這是明亮的一天,充滿了花香,盈滿鼻間的椰子味不禁使人想起防曬霜,這是海濱度假的必備品。
含有這種味道的其他香水

為何受人喜愛
防曬霜的味道在我們感官想象圖景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夏日沙灘假期的一種鮮明標識。這股味道中浸潤著假期般的閑適,人們懶洋洋地在太陽下閱讀,其他什么事也不干,度過專屬自己的美好時光。那種幸福感本就是一種理想化的度假方式,一切都是美好的,沒有任何不堪回首的糟糕記憶。
有何效果
如此,防曬霜就成為“假期”經(jīng)歷的組成部分,它的氣味能夠激活人們記憶中的完美假日,以及所有與之相關(guān)感覺,幫助人們打開記憶深處的嗅覺之盒,使靈魂重獲曾經(jīng)的閑適、幸福和暢快,哪怕只經(jīng)歷過一次這樣的感覺,哪怕假期已距離我們十分遙遠,或并非如同記憶中那樣完美。
馬戲團的氣味
大帳篷馬廄喧囂且魔幻
馬戲團可以說是一個獨特的符號,很有辨識度和老式的品位,它還具有一種復(fù)古美學(xué),充斥著古舊的色彩搭配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裝飾。但它也是一項富有爭議的表演,一方面是因為人們稱其虐待動物,這是現(xiàn)下頗為敏感的話題,另一方面是因為一個世紀以來它的演出模式就沒有太大變化:“雜技+珍奇動物”或是“猛獸+小丑”。在娛樂選擇不多的天真的孩童時代,馬戲團表演顯然更具趣味,但是它很難與當(dāng)今各種眼花繚亂的表演節(jié)目相比。
然而,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堅信馬戲表演在浮華的表象下,是一種真正富有魅力的表演,在2020年瀕臨破產(chǎn)前,它已經(jīng)大幅更新了其經(jīng)營模式(2),除去飽受爭議的部分表演,削減成本,改善公眾認知——沒有動物和馴獸師,也沒有火圈,只有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將雜技、芭蕾和戲劇完美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歷史上的現(xiàn)代馬戲誕生于1871年,資深美國經(jīng)理人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Phineas T.Barnum)出于直覺,開創(chuàng)性地將三種表演融為一體:一是廣為流行的馬術(shù)表演以及猛獸或奇異動物(老虎、獅子、大象、犀牛、長頸鹿、蛇和熊)的馴獸表演;二是雜技演員和小丑的表演;三是奇特人群的表演,他們古怪得不似真人,比如美人魚、世界上最年老的女人,還有自稱是喬治·華盛頓的護士的女人,而連體雙胞胎和其他獵奇表演主要是基于對身體畸形的利用。
這位經(jīng)理人極其善于通過一系列表演給觀眾帶去驚奇和驚嘆的體驗,而他在廣告宣傳方面的才能讓馬戲成為一種極受歡迎的表演。這種模式在本質(zhì)上是源于人類學(xué)和自然學(xué)維度上的獵奇心理,后來被廣為效仿。
今天的馬戲表演保留了舊時的表演魅力,除了簡單的元素搭配,還有美學(xué)效果:鮮艷活潑的色彩、亮片、妝容以及五顏六色的服裝。
我們怎能忘記那些碩大的帳篷、木頭長凳和動物,或許我們只是小時候從書上讀到過,但他們是真實的!如果這些動物們累了或是掉毛了也沒關(guān)系,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對此毫無察覺。如果運氣不錯,你甚至還能將動物幼崽抱在懷里,拍上一張照片,在拍照的間隙里,你或許能在不遠處看見一頭真正的大象或獅子。我們怎能忘記棉花糖,以及只能在馬戲團里找到的糖果攤,除此之外,其余的一切也是如此獨特,與日常生活格格不入。一走入馬戲團的大帳篷中,撲面而來的就是那股氣味,篷外食攤上的香氣不斷鉆入鼻子中,勾人肚腸。我記得自己得花上整整半小時來適應(yīng)這里的環(huán)境。
馬戲團的味道具體是由什么構(gòu)成的?首先,這不是一種單一物質(zhì)的氣味,它是一整個微型宇宙的嗅覺縮影,包括木制長椅、塑料遮陽棚、動物和它們的糞便、鋸屑,以及從帳篷外滲透進來的棉花糖和爆米花的香味。
讓·谷克多(Jean Cocteau)在很多場合都曾宣稱他從小就喜愛馬戲團,并將這種味道定義為“一種美妙的氣味”:夾雜了馬廄和汗水,給人一種難以描述的感覺,既令人期待又使人愉悅。這位作家兼編劇練過很長時間的馬術(shù),在那種氣味里他能辨認出圈肥的味道,但并未感到厭惡,對他來說這是一種發(fā)亮的色澤,遍布于馬戲場、大帳篷、雜技演員和小丑,讓一切都變得愈加明亮且魔幻。當(dāng)然,谷克多所造訪過的馬戲團應(yīng)該與我記憶中的不同,那里有更多的動物并且更加臟亂,但是關(guān)于動物的感覺在我的記憶中依然鮮活,相信對于其他人也是一樣。同時,我們很難想象這種記憶能夠成為一種香氛。
但是奧莉薇婭·賈克貝蒂(Olivia Giacobetti)重建了這個微型的嗅覺世界,她將馬戲團的氣味變成了一款真正的香水——“馬戲團欲望(Dzing!)”,這是為法國品牌阿蒂仙之香(L’Artisan Parfumeur)的一款淡香水。就像來自阿根廷的小丑們?yōu)榱宋^眾的注意力,用銅盤相互敲擊而發(fā)出的喧囂聲,“馬戲團欲望”這個名字——Dzing,便是體現(xiàn)嗅覺想象的一個象聲詞,象征著突如其來的變化和不同場景間的跳躍。帳篷中,現(xiàn)在是大家一齊坐在木椅上觀看表演的時刻:馬術(shù)表演剛剛結(jié)束,為了活躍現(xiàn)場氣氛,現(xiàn)在要表演的是小丑節(jié)目,之后會有馴獅表演。地上滿是上一場表演遺留下來的鋸屑,人們手里拿著棉花糖,這種甜食甜蜜而魔幻,只在馬戲團里販賣。這款香水包含了所有與馬戲團有關(guān)的氣味:蘋果蜜餞、稻草和馬具皮革,還有肉欲的氣息,令人想起那些動物。它具有奇特的物質(zhì)性和溫和的動物性,與音符一同舞蹈,勾勒出一幅躍然鼻下的嗅覺圖景,就像是一本書或一幅馬戲團的全息圖像。這款香水被認為是一項杰作,在業(yè)內(nèi)享有盛譽。(3)
含有這種味道的其他香水
無。
為何受人喜愛
對于那些在兒時去過馬戲團的人來說,這種氣味與造訪平行世界的奇幻感覺緊密相連,這個世界就在帳篷下徐徐展開:有點神秘,一切都有待發(fā)掘和探索,并且一定會給你驚喜和奇跡。
有何效果
這個微型的嗅覺世界重新喚起了我們對于馬戲團的驚奇感和其他各種感覺:燈光、色彩、歡笑、快樂,以及當(dāng)我們看著雜技演員從空中躍下,或是馴獸師過于靠近猛獸時感到的一絲恐懼。這是一種混雜了期待和驚奇、探索與焦慮的復(fù)雜情感。
油墨的氣味
墨水卡片暗夜詩人的秘密
在學(xué)校的課桌間,有多少和那些可憐的圓珠筆有關(guān)的回憶!首先我們將筆拆開,抽出裝油墨的吸管,把它當(dāng)作吹氣槍,然后用咀嚼過的小紙球作為子彈,開始無休止的課間戰(zhàn)斗。這種武器讓我們感到戰(zhàn)無不勝。
這史詩般的戰(zhàn)役一旦結(jié)束,我們就要開始清理墨水,這種物質(zhì)在我們眼里神秘又不可靠:和鉛筆正相反,它無法擦除,除非使用墨水橡皮,但這種“騙人”的橡皮大多會在紙上擦出一個破洞;墨水經(jīng)常突然就干了,上一秒似乎還很愿意維持到我們學(xué)習(xí)結(jié)束,下一秒連一個句號都不讓人寫完,簡直就像中了魔咒一般;墨水還總是惹是生非,它常常毫無理由地在所接觸到的一切物件上肆意留下墨漬,擦不去也洗不掉。
小時候,我們拆開圓珠筆桿來探究這種魔法;等到再長大些,膽子也更大了,我們把這些鋼筆大卸八塊,嘗試用筆尖蘸取墨水在身上文身,笨拙地相互戲弄。那些成功的人或許可以在身上保留一些褪色的印記,或許是一朵花,或許是一種和平的標志。而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可以從中學(xué)到一些關(guān)于失敗相對性的禪宗哲理。
油墨還可以用于印刷。在我的記憶中,傳奇的帕尼尼(4)卡片有著特殊地位,任誰拿到它都會聞到一種極其特殊的味道。多年以來,這種氣味在我的記憶中無可取代,在打開包裝的那一刻便會散發(fā)出來。我還記得從前陶醉地聞著我兄弟的球星卡的味道,雖然卡片上都是一些我不感興趣的球員和球隊。但是那種氣味,讓這些卡片瞬間變成奇妙的寶貝!
即便在今天,卡片的氣味也能讓最穩(wěn)重的職業(yè)人士變成當(dāng)初純真快樂的那個小孩,一心只想著集齊所有的卡片。就連帕尼尼意大利市場總監(jiān)安東尼奧·埃萊戈拉(Antonio Allegra)也在前不久的采訪中承認,在卡片的開封儀式中,氣味占據(jù)了整個體驗的重要部分。
難道是使用的油墨中含有某些神秘成分?誰知道呢??梢源_定的是帕尼尼卡片散發(fā)出來的乙烯與墨水的混合味道是非常鮮明的,我們甚至可以在紅蝦(Gambero Rosso)的意大利葡萄酒指南(Guida Vinid’Italia)中找到這種氣味,它被用來描述某些紅酒散發(fā)出來的香氣。
關(guān)于印刷油墨,我有另一種記憶,那是小時候?qū)W校組織的一次參觀所在城市報社的游學(xué)活動。那個地方的氣味仍然留存在我的記憶中,強烈的、辛辣的、有滲透力的,但是令人喜愛,他們還送給我一個印刷活字模具——一個經(jīng)受了油墨和時間考驗的字母“N”。
相較于其他氣味,人們對于油墨的好惡更加強烈。它有一點金屬的冷硬,有一點刺鼻,就像樟腦丸。對于凱魯亞克(Kerouac)來說,這種氣味令人陶醉(5),詩人艾米·洛威爾(Amy Lowell)在她的作品《瓷器傳奇》(ALegend of Porcelain)中認為它有飛燕草的芬芳。在作品《混蛋》中,墨水的氣味對納博科夫來說是一種毒品:“墨水,是一種毒品(ink,a drug)?!钡@也是一個文字游戲,在重組字母后顯示的是一種美味的食物(“grudinka”在斯拉夫各語言中既指咸豬腹肉,也指牛胸肉)(6)或是食物的原材料。而在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的反烏托邦小說《不會發(fā)生在這里》(It can’t happen here)中,主角記者多雷姆斯·杰色普對極權(quán)制度進行了抗爭,在他看來,墨水的氣味變得“令人厭惡和窒息”。對于化學(xué)家來說,油墨是由懸浮在水基或油基液體中的顏料制成的,其中加入了一些幫助顏料固色和墨水干燥的添加劑。
在我們圓珠筆的墨水中,有大概50%的顏料,另外還有硫酸鐵、沒食子酸、單寧酸、溶劑、樹脂、防腐劑和濕潤劑??赡茏钪饕氖侨軇┑臍馕叮热绫?、丙醇、甲苯或乙二醇醚。
質(zhì)量較高的墨水一般會添加芳香物質(zhì),通常是冰片,這是一種婆羅洲樟腦,除了使氣味更加怡人之外,幾個世紀以來還被商人用以掩蓋墨水的劣質(zhì)?;蛟S這就是我們所想到的圓珠筆墨水的氣味——冰片的味道,有點像樟腦,清新又刺鼻。
在香水中,這種香調(diào)充滿了象征意味,激發(fā)了一些有趣的創(chuàng)造。就像詩意而夢幻的意大利香水品牌米歐·法修尼(Meo Fusciuni)所制的香水“暗夜(Notturno)”。無論是在現(xiàn)實還是隱喻中,夜晚都有著墨水般的顏色。這是詩人和作家的時間,他們在靜默中向內(nèi)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掘那些隱秘之事,然后將這一切寫成詩。
想象一下,有一位頹廢的詩人,他的“暗夜”建立在墨水與朗姆酒的混合基香之上,他們是這位夜間藝術(shù)家的最佳伴侶。夜色是他的庇護者和奉迎人,在酒精和墨水的作用下,幫他扯出那些深埋于靈魂的秘密:前者將其融化,后者將其固定,就像一場煉金術(shù)的秘密儀式,只不過在此練就的不是點金石,而是一行行的詩句,它將內(nèi)心的黑暗和蔭翳化為感性的香水,繚繞在周圍。歸根結(jié)底,這是一種對藝術(shù)所具有的神秘力量的隱喻。
含有這種味道的其他香水

為何受人喜愛
墨水是所有愛書之人的心頭好。它使人感覺仿佛在捕捉寫作的真諦,那是迸發(fā)靈感的時刻,也是參透事物本質(zhì)的時刻。它有著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殊魔力,在我們的想象中,這只可能發(fā)生異世界,比如在一個夜晚,有一位薩滿詩人操控著法術(shù),他懂得如何在兩個維度之間跳躍。
有何作用
噴上墨水調(diào)的香水可以讓你在自己的肌膚上體驗詩人的靈魂,有點像穿上復(fù)古長裙,你就可以把玩幾十年前的美學(xué)格調(diào)。你覺得自己有點像那被詛咒的詩人,掌握著靈感,懷揣著這個世界的秘密,這讓人變得沉重、孤獨而深刻。
點心的氣味
糖奶油美味的糕點
我確信,只要你閉上眼睛,就可以回憶起聞見點心香氣時那種美妙的感覺,整個人都被馥郁的香氣包裹住了。在那香氣里,滿是糖、奶油、黃油和美味的誘惑。誰都無法抗拒它,至少鼻子不行,我們不得不跟隨著它,就像跟在哈默林的吹笛人屁股后頭的孩子們一樣。香味是一家點心店的最佳代言人,再具體一些:雖然并不是刻意的,但嗅覺是最好的營銷手段之一。
這種馥郁的食物香氣無聲地向人們暗示了產(chǎn)品的誘人,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嗅覺刺激從鼻孔鉆入,而后迅速奔向大腦,潛入最深處,然后我們莫名其妙地就覺得餓了。這種香味混合了香草、黃油和焦糖的氣味。最狡猾的點心店還會在大門口富有戰(zhàn)略性地放置一座巧克力噴泉,在人來人往的區(qū)域,這種簡單的技巧比其他舉措更易于吸引顧客。
如果說成年人只是對此垂涎三尺和饑腸轆轆,那么點心的香味對小孩來說就有一股超自然的魔力。它實在太強大了,有一種蠻橫的誘惑力,或者說,無人能夠抵擋,就如同催眠旋渦一般將你卷入,又像一根巨大的勾起的手指,似乎在對你說:來這里吧,來這里吧。簡直讓人無法后退。
令人無法置信的是,時間如水流逝,而它的魅力卻未曾減損絲毫。根據(jù)馬努艾爾·巴斯克斯·蒙塔爾萬(Manuel Vázquez Montalbán)在《喀布爾的倫巴》(Rumbo a Kabul)中所說,這是一種承載著期許的香味:就像是松餅或是泡芙的口感,牙齒輕輕一咬,就“咔嚓”一聲碎裂開來;又像是隨即而來的檸檬香奶油,柔軟、輕盈、綿密,如同冰激凌;還有那乳白色的鮮奶油或是黃油奶油,在第一口咬下去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從葡萄干小面包中冒出來,暄軟柔和;又或是那擺滿五顏六色糕點的櫥窗,你呆呆地站在窗前,被甜蜜地折磨著,不知應(yīng)該如何選擇最好吃的那一款點心。未被買走的那款總是最閃亮的。點心店里的小孩(可以說就像成年人一樣)就是選擇困難癥的縮影:因為買一個或是兩個,意味著舍棄其他二十個、三十個——永遠不知滿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香味就毫無意外地進入了香水界:甚至可以說,它的到來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1992年蒂埃里·穆勒(Thierry Mugler)推出了“天使(Angel)”,這款香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第一款含有大量乙基麥芽酚的香水,這種分子合成距今只有三十年,富有焦糖和棉花糖的氣味。它被公認為是食物調(diào)香水的鼻祖,食物調(diào)香水是一個極受歡迎的香水族群,以鮮明的食物香氣為特點,大多是點心店里的味道:巧克力、香草、糖、蜜餞和杏仁糖。
在米蘭面具(Masque Milano)的香水“瑪?shù)氯R娜(Madeleine)”中,糕點是絕對的主角,這是面具“女性”系列中的一款食物調(diào)香水,其靈感源于巴黎里沃利路226號的傳奇糕點店兼茶室“安吉麗娜(Angelina)”。亞歷山大·布朗(Alessandro Brun)與里卡多·特代斯齊(Riccardo Tedeschi)一同是面具的開創(chuàng)者,對布朗來說,這家點心店首先是一段與母親有關(guān)的情感記憶,他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對旅行的熱情,同時還有對優(yōu)雅無瑕的糕點店的熱愛。
瑪?shù)氯R娜是一個富有高冷氣質(zhì)的巴黎女孩,品位絕佳。她知道如何辨別美,如果需要選擇一處地方去喝一杯上好的茶,配上一塊完美的甜點,那一定就是“安吉麗娜”的美好時代大廳,藝術(shù)家和設(shè)計師時常光顧這里。她或許會在此閱讀一本書,或者在社交媒體上寫一個故事,誰知道呢,她還沒想好,重要的是置身于美好之中。這款美食香氛“瑪?shù)氯R娜”的創(chuàng)始人是范尼·波爾(Fanny Bal),它以“勃朗峰”這家糕點店的招牌甜點的奢華甜美為開端,帶有生奶油和栗子的香氣,點綴有一點香草味,又混入了一點天竺葵和晚香玉的花香,如乳液般柔和,最終造就出一款充滿生活樂趣、誘惑和食欲的香氛。
含有這種氣味的其他香水

為何受人喜愛
點心店的氣味是期許的味道。在我們的大腦某處刻著一項定理,那就是這種味道總是聯(lián)結(jié)著無數(shù)個等著我們?nèi)テ穱L的小甜點。這種氣味的聯(lián)想是甜品的黃金國度,又像是一個安樂鄉(xiāng),遍地是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永遠沒有懲罰。因為它只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想法,一個撫慰性的想象,僅僅在我們的腦海中停留了一會,就被節(jié)食、內(nèi)疚以及暴食的罪惡感淹沒了。因此,它是一種完美的愉悅:充滿希望、令人陶醉,沒有后果。
有何作用
這種氣味使我們想起現(xiàn)實中所有的美好:因此它是令人歡欣的、友好的、撫慰人心的。人們一想到它就會愉悅地微笑起來,這種氣味帶給我們好心情,對我們進行呵護和安慰,就像一個溫暖的擁抱將我們吸引并包圍,是一種純粹的正能量。
泥土的氣味
蚯蚓種子大地的汁液
那些小時候能經(jīng)常在花園玩耍的人會知道:泥土不僅僅是一種氣味,還是一種感覺。我們在潮濕的土壤里挖蚯蚓,周圍是無辜的三葉草以及無私工作的蚯蚓。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氣味,是童年經(jīng)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滿顆粒感的泥土,聚集在我們的指甲縫里,留下一條惱人的黑線,任何美甲師看到了都會連連搖頭,它還會將我們出賣,讓我們被母親責(zé)罵。然而,如何向大人們解釋探索我們腳下的這一小小世界是多么有趣,在花園的磚石下有無數(shù)的植物根須、鼠婦、蚯蚓、蝸牛,還有竭力平安發(fā)芽的種子。
世界怎會對這個小空間里如此多的生命毫不知情?人們怎會每天步行在街上,而對腳底發(fā)生的奇跡渾然不覺?好吧,這又是成年人世界里讓人費解的一個地方。
然而,在花壇里玩土總是非常容易的,無須破壞房子的固有布局(這會讓父母惱羞成怒),我們隨時可以挖土、揉捏,將它變成一堆堆還未完全成型的建筑:城堡、溝渠,以及巨大建筑物——塔樓和橋梁。另外,小蝸牛和小鼠婦也將光臨,如果它們明白我們建造計劃的天才之處。
土壤含有礦物質(zhì)和有機物質(zhì),它的氣味主要源于土壤細菌在分解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兩種分子——土臭素和2-甲基異冰片(MIB)。這是一種詩意的氣味,有點憂郁,但充滿生機。在給塞尚的一封信中,萊內(nèi)·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將它定義為“一種強烈且忠誠的氣味”,尤其會在秋天散發(fā)出來。海明威也為它正名,在《喪鐘為誰而鳴》中,他寫道,這種氣味是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干涸的土壤、凋謝的花枝、破碎的花苞;它同時也是人類死亡和新生的氣息。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種人們能簡單喜愛或是憎惡的氣味。這取決于如何認識土壤,及其包含的微型宇宙:骯臟的還是干凈的?它是生命之源——植物、花朵、果實,抑或是疾???反正,是不確定的。
盡管有人會對此感到驚訝,但是這種復(fù)雜的土壤氣味啟發(fā)了許多調(diào)香師。法國香水品牌麥和倫(MADet LEN)出品的“黑土十九號(N°XIXTerre noire)”就是一款以土壤氣味為基礎(chǔ)的香水,這并非簡單的泥土,它被看作是一種富有力量的土元素——煉金術(shù)的第一元素。樹皮、木材、礦物和苔蘚的氣味環(huán)繞在泥土氣味周圍,這是一種合成香,能夠真實呈現(xiàn)土壤原本的氣味。
這種香水仿佛是土地的汁液,內(nèi)部涌動著熱量,但中間穿插著一行冰冷的水流,還有盤旋在灌木叢上方的一種神秘感——土地中可遠不止人們所見的那些東西,它具有更強大的能量,遠離人們的視野,就在大地的最深處。
含有這種氣味的其他香水

為何受人喜愛
泥土的氣味讓我們探尋內(nèi)心最深處,這里是萬物的起源,是映射著廣袤世界的微型宇宙,是復(fù)刻現(xiàn)實的小小世界。在這其中,一切都生于地底深處,而后不斷向上攀援。這是對至真的回歸,對事物本質(zhì)的回歸。
有何作用
這種氣味,如此原始、純粹,讓我們重拾人類體驗的物質(zhì)性、我們最原始的本質(zhì),以及所有與第一脈輪有象征性聯(lián)系的一切——我們的生存直覺和愉悅。
(1) 紅色獸用凡士林(Red Veterinary Petrolatum)。
(2) 太陽馬戲團在“W.Chan Kim et Renée Mauborgne,Strategia Oceano Blu.Vincere senza competere,RizzoliEtas,Milano,2015”中有所提及,它被認為是一種藍色海洋(市場擴增)的良性范例,而傳統(tǒng)馬戲團則是紅色海洋,也就是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
(3) 盧卡·圖林(Luca Turin)和塔尼亞·桑切斯(Tania Sanchez)在“Perfumes,The Guide 2018,Perfüuümista Oü,Tallinn 2018”中這樣認為。
(4) 帕尼尼(Panini),它在20世紀是一家報紙零售商,后來成為體育卡行業(yè)巨頭。
(5) Douglas Brinkely(a cura di),Windblown World:The Journals of Jack Kerouac 1947-1954,Penguin Usa,New York 2006.
(6) Robert Kiely,Reverse Tradition:Postmodern Fictions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ovel,Harvard University Press,Harvard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