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翻譯的相對可能性
克羅齊又認(rèn)為,不同的表現(xiàn)品或藝術(shù)作品之中存在著類似點:“類似點的確存在;根據(jù)這些類似點,我們才能把藝術(shù)作品安排在這個或那個組別里。但是這些類似猶如在許多人中所可發(fā)現(xiàn)的類似點,不能看成有概念的定性。這就是說,這些類似純是所謂 ‘一家人相像’,起于諸作品所由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以及藝術(shù)家們中間的心靈相通的淵源;我們?nèi)绻淹?、附屬、并行以及表示其他概念關(guān)系的字樣用到這些類似上面去,便不正確?!?sup>由于表現(xiàn)品或藝術(shù)作品之間類似點的存在,克羅齊提出了“翻譯的相對的可能性”
。
“就因為有這些類似點,翻譯才有相對的可能性;不作為原表現(xiàn)品的翻版(這是翻譯所做不到的),而作為類似的表現(xiàn)品的創(chuàng)作,與原文有幾分相近?!?sup>翻譯能夠做到的是移植類似點,類似點的可移植性決定了翻譯是相對可能的;翻譯品不可能是原作品的翻版,而是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是新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品,這種新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品與原作類似、有幾分相近。與原作品百分之百相同的翻譯品是不存在的,百分之百地與原作品一致的翻譯是不可能的,譯者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表現(xiàn)品就是與原作品類似的翻譯品,翻譯的可能性是相對的。
克羅齊認(rèn)為,“好的翻譯是一種近似,自有獨創(chuàng)的藝術(shù)作品的價值,本身就站得住。”克羅齊在這里從表現(xiàn)論美學(xué)的角度提出了好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好的翻譯是與原文近似、而傾注了譯者創(chuàng)造力的那一類翻譯,是一種自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shù)作品,具有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
按照克羅齊表現(xiàn)論美學(xué)的觀點,文學(xué)翻譯實際上不可能是一種簡單、機械地照搬、臨摹,而是以原作品為藍本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其中融入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結(jié)果是與原作品近似、但又不同于原作品的新的表現(xiàn)品,翻譯品不是原作品的附屬,而是具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有著獨立于原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翻譯品與原作品類似,但并不等同。由此可知,對翻譯作品要當(dāng)作獨立的藝術(shù)作品來看,而不是原作品在另一語言中的純粹復(fù)制品;對翻譯作品的理解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對原作品的理解。
克羅齊的翻譯相對可能性觀點可以對文學(xué)翻譯實踐做出闡析,大量的文學(xué)翻譯實際上都只具有相對可能性。舉例如下:
例1
原文:Who can say of a particular sea that it is old? Distilled by the sun, kneaded by the moon, it is renewed in a year, in a day, or in an hour. The sea changed, the fields changed, the rivers, the villages, and the people changed, yet Egdon remained. (Hardy: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Ch. I, Book First. )
譯文:誰能指出一片海洋來,說它古遠長久?日光把它蒸騰,月華把它蕩漾,它的面貌一年一樣,一天一樣,一時一刻一樣。滄海改易,桑田變遷,江河湖澤、村落人物,全有消長,但是愛敦荒原,卻一直沒有變化。(張谷若 譯)
在例1中,譯文中的“長久”、“一刻”、“滄”、“?!?、“湖澤”都是原文中所沒有的,是譯者在翻譯時增添的?!叭展狻?、“月華”在原文中分別是“日”、“月”,譯者作了引申發(fā)揮,創(chuàng)造出與原文有所不同的形象。譯文中的“改易”、“變遷”、“消長”在原文中是同一個詞“changed”,顯然譯者作了與原文有別的變動。原文整體行文有些平淡無奇,而譯文卻富于詩意。
例2
原文: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e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P. B. Shelley:Ode to the West Wind. )
譯文1:就像從未滅的余燼飏出爐灰和火星,
把我的話語傳遍天地間萬戶千家,
通過我的嘴唇,向沉睡未醒的人境,
讓預(yù)言的號角奏鳴!哦,風(fēng)啊,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江楓 譯)
在譯文1中,“讓……奏鳴”在原文中是沒有的,為譯者所增?!坝酄a”、“天地間萬戶千家”、“人境”在原文中分別為“hearth(爐邊、爐床)”、“mankind(人類)”、“earth(大地)”,譯文與原文差別較大,譯文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與原文有所不同。
譯文2:就像從未滅的爐膛吹出爐灰和火星,
把我的話語傳遍天地間萬戶千家!
通過我的嘴唇,向著猶未喚醒的人境,
讓預(yù)言的號角奏鳴!哦,風(fēng)啊,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江楓 譯)
譯文2與譯文1的譯者為同一人,在譯文2中,“hearth”被譯成了“爐膛”, “Scatter”被譯成了“吹出”, “unawakened”被譯成了“猶未喚醒的”,與譯文1中的翻譯又有不同。譯文2與原文和譯文1類似但卻又不同,成了又一個新的“表現(xiàn)品”。
對同一原文,同一譯者可作不同的翻譯,這也說明翻譯只有相對可能性,而沒有絕對可能性,如果翻譯有絕對可能性,那么作為原作品翻版的翻譯品只能有一個,而不可能有兩個或更多。
例3
原文:當(dāng)下天未二鼓,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正在熱鬧之際,寶玉因下席往外走。賈母因說:“你往那里去!外頭爆竹利害,仔細天上掉下火紙來燒了?!睂氂窕卣f:“不往遠去,只出去就來。”賈母命婆子們好生跟著。于是寶玉出來,只有麝月秋紋幾個小丫頭隨著。
賈母因說:“襲人怎么不見?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單支使小女孩子出來?!保ú苎┣郏骸都t樓夢》第54回)
譯文:It was now about ten o'clock and the play being performed — the‘Feast of Lanterns'section from The Orphan's Revenge—had reached a climax of noise and excitement. Bao-yu tried to slip out unnoticed under cover of the din, but his grandmother had spotted him.
‘Where are you going? ' she called. ‘There are a lot of fireworks about outside. Mind a piece of burning touch-paper doesn't fall on you and set you alight! ’
‘I'm not going very far, ' said Bao-yu. ‘I'll be back directly. ’
Grandmother Jia ordered some of the old nannies present to go after him and see that he was all right. Observing that he had only Musk and Ripple and a couple of little junior maids in attendance, she asked what had become of Aroma.
‘That girl is getting above herself, ' she said. ‘Sending the younger maids to stand in for her! —What next? '(Trans. by Hawkes )
譯文中的“had spotted him”和“present”都是原文中明顯沒有的。原文中是“寶玉回說”,譯文中僅僅是“said Bao-yu”, “回”缺失了。原文中“襲人怎么不見?”為直接引語,而譯文中卻成了間接引語“what had become of Aroma”。原文中“麝月秋紋”兩個人名在譯文中成了“Musk”和“Ripple”, “月”和“秋”均未得到表現(xiàn)。由此幾處即可見出譯文與原文的差距。原文洗練典雅,譯文則飛揚俊秀,風(fēng)格上可謂各有千秋。
例4
原文: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譯文:Often you went to the palace
Of Prince Qi, and then you
Sang again and again for Cui Di;
Jiangnan scenery is now at
Its best; as blossom falls,
So do we meet again!
(Trans. by Alley )
在本例中,譯文與原文詩句的主語人稱不統(tǒng)一。原文第一詩行的潛在主語是第一人稱“我”(或“我們”),第二詩行的潛在主語顯然是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而譯文中相應(yīng)詩句的顯在主語卻都成了第二人稱“you”;原文第四詩行的潛在主語肯定是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而譯文中卻成了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we”。此外,原詩為四行,譯詩卻為六行,原文為工整的格律詩,對仗押韻,而譯文韻律則不甚嚴(yán)格。可見,譯文與原文相似卻不相等,譯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獨立性。
試比較另一譯文:
At the palatial residence we often met;
In Courtier's Hall for many times I heard you sing.
The Southern scenery is now not to forget,
But I meet you again when flowers part with spring.
(許淵沖 譯)
以上例子均說明文學(xué)翻譯具有相對的可能性,翻譯品不可能是原作品的翻版,翻譯品中必定含有譯者的創(chuàng)造,好的翻譯品是與原作品近似而又不同的新的表現(xiàn)品,有著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
余光中曾對錢鐘書的一段譯文作過評論,其評如下:
錢鐘書《談藝錄》增訂本有這么一段:“偶檢五十年前盛行之英國文學(xué)史巨著,見其引休謨言 ‘自我不可把捉’(I never can catch myself)一節(jié),論之曰:‘酷似佛教主旨,然休謨未必聞有釋氏也’(The passage is remarkably like a central tenet of Buddhism, a cult of which Hume could hardly have heard. ——O. Elton, 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薄鋵崯o論在《談藝錄》或《管錐篇》里,作者在引述西文時,往往用文言撮要意譯。由于他西學(xué)國學(xué)并皆深邃,所以譯來去蕪存菁,不黏不脫,非僅曲傳原味,即譯文本身亦可獨立欣賞,足稱妙手轉(zhuǎn)化(adaptation),匠心重營(re-creation)。
余氏的評述頗有見地,其評語“譯文本身亦可獨立欣賞”恰與克羅齊對翻譯的表現(xiàn)論美學(xué)闡析重合,足以與克氏相互印證。
克羅齊對翻譯所作的表現(xiàn)論美學(xué)闡析能夠較圓滿地解釋以往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在以往的文學(xué)翻譯實踐中,的確存在著不可譯和相對可譯的情況,可譯的情況又可分為小半可譯、大半可譯、全可譯等情形,當(dāng)然,許多所謂的可譯情況實際上有強譯不可譯之嫌。
可譯的相對性使翻譯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而不是原作的翻版,這就使得翻譯作品在藝術(shù)性上可能與原作有差異,其藝術(shù)性有可能低于、平于或高于原作?!白舐?lián)”五烈士之一、詩人殷夫翻譯的19世紀(jì)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Sándor Pet?fi, 1823 -1849)的《自由與愛情》一詩,堪稱譯作藝術(shù)性高于原作的典范。裴多菲詩的匈牙利語原文如下(右欄為英語譯文參考):
① O. F. Cushing 英譯,引自 http://www.hungary.com/corvinus/lib/timeless/chapter23.htm
如果直接按字面譯成漢語,大體上應(yīng)是這樣的:
自由與愛情,
這兩者我都要。
為了我的愛情我愿犧牲
我的生命。
為了自由我愿犧牲
我的愛情。
殷夫的譯文是: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原作具有拼音文字的基本特點,詩句長短不一,形式上不是整齊劃一,共六行,在第2至第6行均出現(xiàn)了第一人稱的語法形式在英語中為第一人稱代詞“I(我)”和“My”(我的),明顯地為第一人稱敘述,盡管在意義與內(nèi)容上無可挑剔,但在引用、套用的廣泛性上則有所欠缺。
殷夫的譯文為五言絕句,由原詩的六行變?yōu)樽g詩的四行,譯文詩句整齊劃一,對仗工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而且略去了原文的顯在人稱,具有了潛在的泛人稱性,易于廣為引用、套用,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性,其藝術(shù)性明顯要高于原作。該譯文鏗鏘有力,膾炙人口,在中國讀者中廣為傳頌,幾乎家喻戶曉,盡人皆知,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該譯文已經(jīng)成了漢語中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其中的“……誠可貴,……價更高”和“若為……故,……皆可拋”甚至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范本模式,廣為套用,成為漢語中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例如:
創(chuàng)新誠可貴,獨創(chuàng)價更高
競爭誠可貴,合作價更高
發(fā)展誠可貴,安全價更高
冠軍誠可貴,精神價更高
金牌誠可貴,突破價更高
金錢誠可貴,古跡價更高
金靴誠可貴,金杯價更高
經(jīng)驗誠可貴,熱情價更高
苗條誠可貴,健康價更高
名次誠可貴,未來價更高
生意誠可貴,親情價更高
時間誠可貴,效率價更高
實利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世貿(mào)誠可貴,領(lǐng)土價更高
學(xué)位誠可貴,網(wǎng)絡(luò)價更高
原裝誠可貴,質(zhì)量價更高
證書誠可貴,能力價更高
Hi-Fi誠可貴,音樂價更高
IQ誠可貴,EQ價更高
智商誠可貴,情商價更高
資源誠可貴,標(biāo)準(zhǔn)價更高
工業(yè)誠可貴,綠地價更高,若為住房故,兩者皆可拋?
話費誠可貴,網(wǎng)費價更高;若為相識故,兩者皆可拋。
負片誠可貴,反轉(zhuǎn)價更高,若為數(shù)碼故,二者皆可拋!
生命誠可貴,財富價更高,若為統(tǒng)一故,兩者皆可拋!
該譯文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盡管裴多菲的原作已經(jīng)被翻譯成世界上一百多種語言,但恐怕沒有哪一種語言的文本能比得上漢語文本這樣文采飛揚,凝練雋永。殷夫這篇優(yōu)美的譯文的確可以說是一件與原作品近似而又不同的新的表現(xiàn)品,有著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
克羅齊對文學(xué)作品可譯性所作的表現(xiàn)論美學(xué)闡析,從獨特的角度探討了文學(xué)作品的可譯性問題,可以說,對該問題作了比較合理的解答,既能夠較圓滿地解釋以往文學(xué)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實際情況,也可以對未來的文學(xué)翻譯研究與實踐提供啟示與指導(dǎo),對文學(xué)翻譯理論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
同上,第83頁。
同上,第83頁。
同上,第83頁。
[意] 克羅齊:《美學(xué)原理 美學(xué)綱要》,朱光潛 譯,北京: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83頁。
Thomas Hardy,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London:Penguin Books,1999, p. 12.
張谷若 譯:《還鄉(xiāng)》, [英] 托馬斯·哈代 著,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
Francis Turner Palgrave(selected and arranged). The Golden Treasury of the Best Songs and Lyrical Poem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9, p. 297.
江楓 譯:《雪萊詩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頁。
江楓編選·翻譯·注釋:《雪萊抒情詩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第154頁。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上),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733-734頁。
David Hawkes(trans.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uthored by Cao Xueqi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22.
杜甫 著、Rewi Alley 譯:《杜甫詩選》 (Du Fu Selected Poem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1, p. 350.
同上,p. 351.
許淵沖、陸佩弦、吳鈞陶 編.English-Chinese 300 Tang Poems: A New Translation(英漢對照唐詩三百首新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0頁。
黃維樑、江弱水 編選:《余光中選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