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解放前家鄉(xiāng)百姓的生活狀況
我十歲前是生活在解放前的舊中國,如果從三歲記事起,對解放前的舊中國有了一定感受,到六七歲以后體會得就更加深刻,并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真正感受體會到舊社會的“貧窮、落后”是個什么滋味,和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老百姓生活相比較,解放前老百姓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
我的出生地是下川的撒馬灣懷塔村,村名來歷至今無人考證。據(jù)老人們講,明清以來,家鄉(xiāng)曾被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蒙古人占領過,這里是他們放牧戰(zhàn)馬的地方,“撒馬灣”這個名稱由此而來。他們中的一些人留在這里不走了,同當?shù)赝磷鍕D女通婚,生兒育女,繁衍后代。所以有些人講,我們是蒙古人的后代,可能就是這種情況。我讀過呂建福教授寫的《土族史》一書,正本清源,吐谷渾才是土族人的真正祖先。
今日小山包
村莊以南距黃河有2公里,地勢開闊平坦,每到夏季麥浪翻滾,景色秀麗。北依一座小山包,小山包后面是挺拔的祁連山脈。兒時經(jīng)常上小山包玩耍,頂部有一塊80多平方米的平地,夏季老人們來這里敬神禮佛念嘛呢,保佑全村平安吉祥。中午的飯,輪流安排各農(nóng)戶送,兩大桶熱騰騰的面條,里面放點鹽和韭菜。我們小孩們自帶碗筷也去吃,吃得太香了,一個個把小肚皮吃得圓鼓鼓的,后來這樣香的面條我再也沒有吃到過?,F(xiàn)這塊平地上修建佛塔和亭子,植樹造林,風景優(yōu)美。
全村人住的莊廓都圍繞著這個小山包,自東向西呈大半圓環(huán)形布局,長約二三百米,約有十多戶人家,人口不過百,有張、王、麻、蔣等姓氏,雖然是個雜姓村落,大家相處得都很和諧、團結(jié)。
解放前家鄉(xiāng)交通極不方便,人們很少出門,就是上官亭去趕集買賣東西,或者轉(zhuǎn)親戚,大多是步行,少數(shù)騎毛驢,極少數(shù)有錢的大戶人家騎騾子。我有個大伯算是地方紳士,和國民黨有權(quán)勢的人常有往來,他養(yǎng)著一匹騾子,每當官亭趕集時,騎著騾子到官亭同好友會聚,吃喝玩樂,人們很羨慕他。步行到官亭鎮(zhèn),來回40多華里,要走整整多半天的時間。
家鄉(xiāng)很偏僻,也非常閉塞,往東翻越八大山進入甘肅境內(nèi),向南是黃河天塹,向北山大溝深,向西走20里平路到官亭鎮(zhèn),同外部世界幾乎處于隔絕狀態(tài)。偶然有外鄉(xiāng)人進入,大家感到很驚奇,人們的警戒性很高,要問清楚他是哪里來的,是干什么來的,是誰家的親戚。
農(nóng)耕方式,沿襲千百年以來傳統(tǒng)原始的二牛抬桿。老百姓吃、穿、住、用等生活用品,基本上是依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方式。
二牛抬桿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
吃的糧食是自己種出來的,種類較多,細糧有小麥,雜糧品種多,有玉米、大麥、谷子、糜子、蕎麥、燕麥、蠶豆、黃豆等;油是自己榨的,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蔬菜品種少,老百姓沒有吃菜的習慣,有白菜、蘿卜、洋芋等,個個家里做漿水菜,一年四季都在吃;果樹品種較多,有冬果、梨、杏、桃子、紅棗等。
家畜家禽有豬、雞、羊、牛、驢、馬、騾等,牛、驢、騾、馬有畜役功能。家景狀況比較好的人家,至少有一頭牛,一頭毛驢,養(yǎng)幾只羊。一般要養(yǎng)一頭豬,解決過節(jié)或平日的吃肉需要,有些賣出去換取一些生活用品。房子自己蓋,木料是自己栽的樹,家境好的用松木建房,建筑型制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
百姓的衣、帽、鞋、床上用品等,幾乎是用羊毛、皮革、亞麻加工制作成的,如床上鋪的是氈,蓋的是氈被,頭上戴氈帽,身上穿氈褲、氈襖,足穿氈襪、氈靴,手戴氈手套等,都離不開羊毛和各種皮革制品。
皮鞋(土語稱“羅提”)是用牛、豬皮制作的,皮褲(氈褲)是用羊皮或氈制作。有的把羊毛、亞麻纖維捻成線,織成毛和亞麻布料,制成各種式樣的衣服。當時土鄉(xiāng)有一批氈匠、皮匠、織布匠,他們技藝高超,很受人尊重。
上述這些土制品,雖然顯得粗糙、單調(diào),但樣式考究,經(jīng)久耐用,如果保存到今天,可以算得上難得的珍藏品。少數(shù)家境富裕的人穿洋布縫制的衣服,穿洋鞋,人們感到很稀奇、很羨慕。我們村上從外鄉(xiāng)來了一位商人,從蘭州買來一雙短腰雨膠鞋,在大熱天穿著這雙油光發(fā)亮的雨鞋,村上的人羨慕得不得了,認為他有錢能穿上稀罕的鞋子。以后知道雨鞋是橡膠制的,很便宜,大熱天穿著腳好難受啊,這人不過算是個愛顯擺的土財主罷了。
老百姓手里沒有錢,不少人家窮得連買一盒洋火(當時把火柴叫洋火)的錢都沒有,湊上二三個雞蛋才能買回一盒洋火,有些人就是有錢,也舍不得買。所以,不少人家晚上睡覺前,把火盆或炕洞里的火要埋好,以備第二天用,如果不小心斷了火,到鄰居或更遠的地方去接火。
老人們抽煙時,把草繩點燃互相接火。有的人用“火石”自制打火機,用起來特費勁,同古人鉆木取火相雷同。那時用食油(胡麻油)點燈,不少人家怕點燈費油,天黑之前吃晚飯,天黑之后就上炕睡覺,這樣晚上可以不點燈,長年積累也省不少油。
小時候我們家碾完場,看到別人把我們家的麥子拉走了,我問爺爺這是為什么?爺爺講,每到三至六月青黃不接,家里糧食不夠吃,借別人家糧食200斤,等新糧食碾完場還300斤。村上十幾戶人家,至少一半人家不夠吃,只好高利貸借糧度荒。有二三戶人家,春節(jié)過后幾乎斷糧了,把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中,礙于臉面走遠點出去討飯,有的到地主家當長工、放羊、打零工,獲得微薄的收入,過著半饑半飽的日子。
其實外鄉(xiāng)人到我家鄉(xiāng)來討飯的,每天至少也有五六個人,有的人索性住在別人的茅草屋里,天天出來要飯。有些家只給一次,第二次去就討不上飯了。有些家自己都吃不飽飯,討飯者也就討不上飯。有些人家快到吃飯時,索性把門關緊,生怕別人來要飯。因我爺爺奶奶心腸軟,只要來我家討飯的多少都得給,沒有空著手讓人家走的。
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下,苛捐雜稅名目極其繁多,還有苦役、抓壯丁。有的小伙子怕被抓去,跑到山上親戚家十天半月不敢回家,有的怕被抓去當兵,索性把手指剁掉。大家以逃跑、自殘的方式躲避兵役苦差,以示反抗。民不聊生,有家難歸的悲慘景象比比皆是。
保長、甲長是國民黨在農(nóng)村的爪牙、走狗,他們張牙舞爪地搜刮民脂民膏,進到老百姓家要吃肉飲酒,如果稍照顧不周,找茬打人。他們將抓到的人用繩索捆綁,吊在樹上用皮鞭抽,按在地上用木棒打,關在黑屋里用腳使勁踢,把人打得皮開血流。人們苦苦求饒,他們也不肯罷休。挨一次打至少好些天不能下地干活。他們打人是那樣的兇殘、狠毒,還調(diào)戲婦女,無惡不作。
我們這些頑皮的男孩,跟隨在保長、甲長后面去看熱鬧。別人曾開玩笑給我講:“別看你父親在馬步芳手下干事,保長、鄉(xiāng)丁也怕他三分。你爺爺膽子大,很厲害,把保長、甲長也不放在眼里,惹怒了他們,最后他也曾被保長、鄉(xiāng)丁按在地上狠狠毒打過?!?/p>
舊社會沒有計劃生育措施,各家生小孩很多,大部分人家至少有四五個或者七八個小孩,甚至個別人家也有十來個的。不少人家因孩子太多,窮得揭不開鍋,沒有衣服穿,六七歲的男孩沒有褲子穿,光著屁股到處跑的很普遍,女孩因沒有褲子穿害羞,不出門的也不少。甚至有些家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的現(xiàn)象也有。
一般情況下,父母親等到女孩長到十四五歲,找個婆家嫁出去就盡到了責任。男孩如果有兩個,留一個在身邊養(yǎng)老,送出去一個當和尚。如果有三個男孩,送去兩個當和尚。這是因為男孩長大了要娶媳婦,還要分家蓋房子,要花一筆不小的開支,大多數(shù)人家沒有這個經(jīng)濟能力。
再說,土族全民信仰藏傳佛教,和尚(喇嘛)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男孩們一般樂于出家當和尚,認為這樣脫離拖家?guī)Э诘目嗪?,一輩子不干莊稼活可以享清福了。還有的無奈之下,把孩子送給別人家了。
舊社會廣大農(nóng)村幾乎沒有醫(yī)療條件,人們大都用缺乏科學的土辦法治病,如天花、麻疹等傳染病一旦襲來,要夭折一批小孩,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好到寺廟求神佛保佑,跳神、趕鬼、念經(jīng)等手段很普遍。出現(xiàn)生的多,死的也多的局面,最后大多家庭存活下來的僅有兩三個孩子,所以人口增長極其緩慢。
土族人的宗教意識很濃,除極大多數(shù)信仰藏傳佛教外,屬于道教的山神廟也備受尊崇。廟是祭祀祖宗、神佛或歷代賢哲的地方,是當?shù)厝罕娺M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當?shù)孛耖g發(fā)生是非進行商議的地方。
家鄉(xiāng)的山神廟在高旱臺上,供奉有二郎神和地方神。三川土族信奉二郎神,他是三川土族的總神,至于地方神何許人也,今天的人們誰也不得而知。祖上傳下來的規(guī)矩,結(jié)過婚的女人不能入廟內(nèi),被視為不潔,只能從門外燒香磕頭。
家鄉(xiāng)的這座廟,信奉的百姓有周圍好幾個村莊,廟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家中有紅白喜事,有生病、打莊廓、出遠門等事,第一時間上廟占卜,祈求廟神保佑。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日,老人們?nèi)R里燒香、磕頭、念嘛呢,對老人們來說這是一件最神圣的事。
家鄉(xiāng)的山神古廟
爺爺在世時經(jīng)常告誡我:“今生你無論走到哪里,不論當多大的官,回到家鄉(xiāng)有兩件事不能忘,必須要做到。第一件事是給祖先上墳,第二件事上廟燒香、磕頭,感恩祖先,感恩地方神的保佑?!?/p>
鄉(xiāng)親們告訴我:“他們出遠門干活掙錢,或者去辦任何事情,走之前要到廟上燒香、磕頭,祈禱廟神保佑平安。”還有些人感慨地說:“如果到了生死存亡、走投無路時,向著家鄉(xiāng)的方向,跪在地上祈求廟神保佑,并許下愿,廟神會幫你化險為夷,保你平安回家,你不可不信,真靈驗??!”
解放后幾十年過去了,家鄉(xiā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唯獨這座廟還和兒時看到的一樣,一點都沒有變。土族兒女一代又一代遵照祖輩的教誨,照樣上廟去燒香、磕頭,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深入到骨子里的鄉(xiāng)情文化,擔負著古代和現(xiàn)代人們進行文化傳承交流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