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3 為全球文明史的建構(gòu)增磚添瓦

裝作有閑:淺考古與非考古隨筆 作者:許宏 著


T3 為全球文明史的建構(gòu)增磚添瓦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謝維揚教授本來希望我代替沒能來參會的段渝教授做個學術總結(jié),這是不敢當?shù)?。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參會者,而且是從事形而下的考古學研究的。所以這次會議主要是來學習,感覺收獲很大,那就借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要感謝會議的主辦方——作為中國國家起源研究重鎮(zhèn)的上海大學以謝維揚教授為首的團隊,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

兩天的會議富于成效,除了論文宣讀,我們還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答疑討論。由于參會人數(shù)適中,會議沒有分組,讓參會者能聽到所有學者的發(fā)言并相互交流,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與會者的論文涉及與國家起源相關的理論方法,以及從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等不同視角所進行的探索實踐,而這些個案研究也不同程度地涉及理論與方法論的問題。只有到了這個層面,以不同地域不同歷史階段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們,才有了共同的話語系統(tǒng)。國家是人群碰撞、博弈、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不同研究領域的跨界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信也是推進相關研究的必由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研討會在學術史上必將留下深深的足跡。

作為中國學者,我們要感謝不遠千萬里來參會的外國學者,給我們展示了他們精湛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們的方法論思考。作為考古學者,由于考古學學科的特殊性,我們把大量精力耗在了田野工作中,去努力解讀那些無字地書。這樣,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考古學給人一種做象牙塔學問的感覺,甚至我們與作為兄弟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同行的交流都很少。因而,這樣的跨界交流,對我們來說更加珍貴。

從學術史上看,中國學術界在20世紀后半葉,至少有三十多年的時間里是處于基本封閉的狀態(tài)。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xù)至今,仍然相對封閉,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的事實。哈佛大學張光直教授曾指出,中國考古學歷來有漠視理論的傳統(tǒng)。一個例子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中國考古學年鑒》還沒有“理論與方法”板塊。關于國家起源研究理論建設的不足,直接影響了研究的深度與質(zhì)量。

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還是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幾代考古人,從民國時期的開拓者,在座的李伯謙教授這代前輩,到我們中青年學者,通過努力建構(gòu)起了關于東亞大陸早期人類發(fā)展的時空分布和文化譜系框架。目前,整個考古學科開始進入以社會考古為主的新階段。而在座的林沄教授曾指出,中亞草原地帶是個奇妙的歷史旋渦之所在,它把不同起源的成分融合為一個穩(wěn)定的綜合體,又把綜合體中的成分,像飛沫一樣濺濕著周圍的地區(qū)。這一歷史現(xiàn)象,至少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北方,甚至波及中原。林沄先生這樣的視野已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疇。謝維揚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就把酋邦理論介紹到中國,并做了初步的本土化的研究闡釋。陳淳教授及此后的海歸學者,中西兼通,接續(xù)民國,在不斷拓寬“世界的中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的路向。

撫今追昔,學習和借鑒域外既有的優(yōu)秀理論與方法論探索的成果,將其本土化或曰中國化,還任重道遠。

本次研討會上,在與哈佛大學年輕學者哈克(Yitzhak Jaffe)的交流中,他說對我的研究的認知度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我也是同樣看待他的早期中國研究的。本人沒有海外留學的學術背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卻擁有共同的話語系統(tǒng),得出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結(jié)論。這應該看作我們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這讓我感到大大的欣慰。它代表著未來學術研究的趨向。

每每捧讀《全球通史》《全球文明史》之類著作,我們深感其中國部分還沒有被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收錄和展開。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應該而且能夠?qū)θ蛭拿魇返慕?gòu)工作增磚添瓦。想到這些,一種責任感被喚起。我們愿意與包括在座各位在內(nèi)的國內(nèi)外同行加強聯(lián)系,增進交流,共同推進相關問題研究的深入。

謝謝大家!

2015年11月15日于上海大學

本文系“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式發(fā)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