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以話本小說資料為中心 作者:楊東方 著


士人生活狀況是一扇洞悉時代風云的窗口,前代學人推此窗者大有人在,且取得卓越的成果。當八年前剛剛成為博士生的楊東方甫一勾勒自己三年之后的果實時,已有王瑤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等大作珠玉在前了。為此,我著實為這個弟子捏了一把汗:在這個已經成熟的領域,想作出新成績談何容易,但東方卻確乎有了一種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決絕!

隨著書籍一本本地翻過,隨著筆記一章章地堆積,隨著思考一天天地深入,隨著交流一次次的深入,東方已經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果實,我也越來越踏實了。原來他不是想炒前賢的冷飯,而是要借前賢的酒瓶釀自己的新酒:東方的果實,是要利用話本小說中豐富的歷史資料去研究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

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尤其是那些在科舉路上奔波,未進入上層社會以及剛剛進入上層社會的士人,他們的世俗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這個龐大的士人群體,是古代士人階層的基層,蔓延、滲透于各個社會角落,活動其間,牽引、動搖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透射出了繁復的明清社會。然而卻往往因為正史的忽視、輕視乃至蔑視而隱匿在歷史的背后。這對于士人階層的全面考察、歷史的完整再現以及一個社會階層生活狀況的真實呈現都是一個極大的障礙。為此,東方想跳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甚至幻想主義,跳出“才子佳人”的思維窠臼,把一個原原本本的真實世俗生活擺在研究中,哪怕這個真實生活是那樣灰暗、痛苦、滑稽、漫長、無望。在東方這里,是通過某些典型個案的整理從而對一個階層進行整體描述,因而他敏銳地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搜尋那個階層的真實狀態(tài)。然而世俗生活,包括最基本的日常衣食等生存條件的求取,是一個太大的話題。世俗生活方方面面,如果全面論述,勢必非常駁雜,導致泛化和表面化,但楊東方卻巧妙地避開了這些問題,找到了一條主線,他僅僅研究科舉生活、婚姻生活和謀生生活三個方面,具體而深入地把這樣一個幾乎只沉寂在各類民間記載以及小說中的階層呈現在大家面前。在具體而微的考察和客觀公正的敘述中,也新見迭出,如“新科進士的凄清歲月”、“秀才資格考試的物質支出”、“娶妻當娶儒家女”等皆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對文學、歷史學、教育學等相關研究者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而他所運用的主要資料,恰恰是他一直鐘情的話本小說。話本小說,同士人生活狀況一樣,也是小說界研究的熱點。早在1980年胡士瑩先生的《話本小說概論》和譚正璧先生的《三言兩拍資料》就已成為話本小說研究的扛鼎之作。東方不滿足于直接閱讀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對竭盡全力搜羅到的話本小說進行全面閱讀,細致分析,分類記錄。不但如此,他還閱讀了明清時期的幾百種詩文集和筆記小說,來充實自己的研究資料。因為話本小說雖然以其展示生活的真實性、生動性而在小說中聞名,但那畢竟是小說,存在一定的虛構性,充滿了作者的主觀構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者甚至接受者的白日夢。比如明清社會中,在數量龐大的讀書人中,不乏勉勵讀書的貧苦人士,對于他們而言,“變泰發(fā)跡”小說就是他們的白日夢。因而,為了使結論經得住考驗,他引用了大量資料文獻,不但幾乎窮盡所有的話本小說,而且引用了好幾百種詩文集筆記小說,在明清小說研究中引用如此之多的資料是非常少見的。

更重要的是,該書采用的文史互證方法,實際上是小說證史的方法。對于此種方法的操作,作者有自己的思考,特別撰寫了“小說證史的幾個問題”作為余論,在古代小說研究中如此具有方法意識也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該書學術價值頗高,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學術界的空白,可謂舊瓶釀出了新酒,我愿意推薦給大家!

東方2004年開始跟我攻讀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文學方向博士學位,他善讀深思,學風扎實,多次榮獲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獎學金(學術優(yōu)秀型), 2007年順利畢業(yè),并被評為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研究生(學術優(yōu)秀型)。同年進入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工作,現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醫(yī)古文研究會常委、秘書長。雖然他的學術重點已經轉向到中醫(yī)醫(yī)史文獻,但學術是相通的,相信未來他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是為序!

于天池

2012年6月于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