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東海至味
桃花鯔魚
一
家鄉(xiāng)有漁謠,“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鯔,三月鯧魚熬蒜心,四月鰳魚勿刨鱗”。春三月,東海岸的風帶著些微的暖濕,山野竹筍已肥白,竹外桃花三兩枝,這個時候,不來條鯔魚嘗鮮,未免太辜負春天了。
賞桃,品茗,食鯔,賦詩,是舊時江南文人的春日雅事。在食魚上,素有“春鯔夏鰨”之說,東海鯔魚在桃花時節(jié),肉質(zhì)最是豐腴肥美,夏日炎炎,則要吃鰨魚。除了春日食鯔魚,每年立冬前后,也是食鯔魚的好時節(jié),冬日里的鯔魚,腹背皆腴,格外肥嫩。
在家鄉(xiāng),鯔魚是尋常不過的海味,從它的名字,大概可以推斷出它的長相。郝懿行《記海錯》云:“鯔之言緇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緇,即黑色,古代的黑色朝服就稱為緇衣。鯔魚還有好幾個小名,烏魚、烏支、烏頭、黑耳鯔、白眼、白眼棱魚之類。
鯔魚的頭,短而平扁,身材像個棒槌,背部青黑,上半部有幾條黑色縱帶。眼睛大而圓,眼珠外一圈顏色發(fā)白,看上去像是白眼,有些地方索性把鯔魚稱為白眼魚,讓我想到八大山人畫的魚,在八大山人的畫筆下,魚的眼珠子總是向上翻,以白眼示人,一副桀驁不馴的神態(tài),怪異晦澀中,隱含苦痛。八大山人作為明代宗室子孫,明滅清興,他不肯臣服于新王朝,畫翻白眼的魚表示內(nèi)心的不滿與憤怒。我覺得他還可以在家里掛一尾鯔魚,以此明志。
二
鯔魚、鱸魚、鰣魚,這三種魚,經(jīng)常被人拿來一比高下。鰣魚鮮美,為達官貴人所喜愛,它多刺,有拒人千里的清高。至于鱸魚,它的一舉一動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莼鱸之思,成了“鄉(xiāng)愁”的代名詞,味道反倒是其次。
我倒是喜歡鯔魚,不挑食,連泥巴都吃,味美,少刺。套用魯迅先生的話,吃的是泥,長的卻是一身好肉。去掉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單論美味,比起鱸魚,它更勝一籌。鯔魚有“鰣舅”之稱,可見其味道,也是勝過鰣魚的。
三國時,吳王想吃鮮美的鯔魚片,方士介象道,這容易。他在殿前挖一土坑,灌滿水,果然釣到一條大鯔魚,切成雪白的生魚片,又讓仆人騎上竹竿,到千里之外的蜀地買來蜀姜當調(diào)料,吃得吳王眉開眼笑。這事記在葛洪的《神仙傳》里,頗有意思。
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里記載了一件事:權(quán)臣秦檜的妻子王氏入后宮,與宋高宗趙構(gòu)之母韋太后閑聊,太后說這些日子大鯔魚很少見到,王氏脫口而出,我家有,送百條過來。回家后,跟秦檜一說,秦檜怪她頭腦簡單,怎么可以在皇室前顯擺呢?趕緊找府中幕僚商量。次日送宮里一百尾青魚。韋太后見后,大笑,這是青魚,哪里是鯔魚。王氏這老婆子,果然沒見過世面!
鯔魚之鮮美,是毋庸置疑的,家鄉(xiāng)甚至以“鮮鯔鮮利利”來形容小孩子撒嬌或女子發(fā)嗲。家鄉(xiāng)話中,以“鮮”字形容魚,有鮮美、新鮮、鮮甜之意,形容人,意思就是嘚瑟,鄉(xiāng)人常以“鮮嗒嗒”三字,形容一個人嘚瑟得跟魚兒剛出水一樣,難以自持。鯔魚的鮮美遠勝于一般魚類,當家鄉(xiāng)以“鮮鯔鮮利利”來形容女人發(fā)嗲時,足見此姝“鮮”得實在厲害,類似于杭州話中的“纖殺殺”。
鯔魚生長在海水和淡水的交匯處,家鄉(xiāng)稱為“咸淡沖”的地方,這里吸收了大海和江河的營養(yǎng),餌料豐富,為鯔魚提供了豐富的口糧。鯔魚因為長途跋涉,運動量充分,肉質(zhì)緊致。它跟鰣魚一樣,大海是原鄉(xiāng),江河是產(chǎn)房。春江千里長,它在江河完成了生兒育女的重任,重新回歸壯闊的大海。
鯔魚生命力健旺,家鄉(xiāng)諺語,“黃魚會叫,鯔魚會跳”,碰到鯔魚旺發(fā),坐著船穿行在河道中,木槳擊水,驚動水中鯔魚,鯔魚會自動跳到船上。
鯔魚味美,但不似鰣魚的剛烈偏執(zhí),非清蒸不可。鯔魚親民得很,紅燒、清蒸、氽湯、油煎皆可。在家鄉(xiāng),海邊的漁家樂都有鯔魚,或紅燒或清蒸?!磅欞~”中的“鯔”字,有點難寫,漁人不會正兒八經(jīng)地寫成鯔魚,通常潦草地寫成“支魚”,食客一看,心知肚明,無須多言。
鯔魚可曬成鯔魚鲞。曬干后,頭部鐵硬,家鄉(xiāng)稱之為“鐵釘頭”,鯔魚頭無肉而難吃,平常人家不會去吃。家鄉(xiāng)話中,挨批評或遇事碰釘子,稱為“蕩(吃)了鯔魚頭”。說來有意思,時尚圈里,一度流行鯔魚頭,據(jù)說最有人氣的男明星,都剃過這種潮流的發(fā)型。鯔魚頭頂部短,兩邊側(cè)鏟,發(fā)尾留長,造型和鯔魚很像,故名。
三
故鄉(xiāng)得山海之利,出名的海鮮很多,“新河鯔魚石粘蛇,長嶼黃魚豆子芽”,說的就是老家溫嶺的四大美味,鯔魚排在第一。溫嶺為全國漁船最多的縣級市,擁有華東最大的海鮮批發(fā)市場,牧嶼的紅燒鯉魚、新河的清水鯔魚、松門的鰻鲞、長嶼的黃魚、大溪的龍蝦、潘郎的黃鱔、石塘的黃魚酒,都很出名。溫嶺人說起海鮮,跟鮮鯔一樣,“鮮利利”的。
三門的鯔魚,風頭不在溫嶺之下。三門有三門灣,這里的海水鹽度適中,微生物密集度位居全國海域前列,有百萬畝的淺海、灘涂及海水養(yǎng)殖基地,跳魚、青蟹、河豚、蟶子、泥螺、望潮、鯔魚等,聲名遠揚。臺州人嘴刁,講究“海鮮不過夜”,外出的漁船凌晨一兩點回到碼頭,飯店老板凌晨三四點頂著星光去碼頭收魚,到了中午,東海頂級的海鮮,就出現(xiàn)在餐桌上。
對待鯔魚,最常見的就是家燒,很家常,卻也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所謂家燒,就是先嗆豬油,再入老姜、蒜塊,倒黃酒、醬油,下紅糖,這樣燒出來的湯汁格外鮮甜醇美,魚肉肥厚入味。湯汁凍后,晶瑩暗紅,色如琥珀,是鮮美無比的魚凍,用來過泡飯,是極好的。故鄉(xiāng)的鯔魚燒年糕,讓我念念不忘。鯔魚切成大小薄厚均勻的塊狀,紅燒后放入年糕,魚湯中的鮮味滲入年糕中,鮮美程度跟黃魚湯年糕有得一比。
某年油菜花開,我“殺”到三門,同學老郎夫婦陪我到健跳港和蛇蟠島,請我吃當?shù)仨旛r的海味。老郎是三門土著,為人質(zhì)樸憨厚。海邊長大的老郎,從小討小海,對海鮮如數(shù)家珍。猶記得那次的清燉河豚和清燉鯔魚,鮮得眉毛都要掉了,鯔魚一身白肉,嫩滑如豆腐,魚子粒粒爽爆,來不及細嚼慢咽,一下子就溜進肚。眾人把酒言歡,其喜洋洋者矣。
對于鮮味,敝鄉(xiāng)人民的舌頭始終保持著高度統(tǒng)一。鯔魚有二十多個品種,清末家鄉(xiāng)的老秀才蔡驤在《土物小識》中有記,“鯔魚苗,清明前生者,小曰楊柳青,大則為烏眼、烏澤,清明后生者,在湖而小,為黃眼;入海而大,為鯔魚。谷雨后生,頭上有棱者,為三棱,霜降時獲得者,曰打霜鯔”。實際上,黃眼的是梭魚,跟鯔魚長得很像,如雙胞胎,當?shù)厝朔Q之為“黃眼鯔”,路橋金清的黃眼鯔,遠近聞名,肉質(zhì)格外肥美。當?shù)厝擞喕樗投Y,除了送黃魚,還有送鯔魚的,意為有子有孫。
四
烏魚子、烏魚肉、烏魚肫被稱為“烏魚三寶”。鯔魚肉質(zhì)鮮美,不過鯔魚最好吃的部位,不是魚肉,而是烏魚子和烏魚胗。李時珍說水獺很喜歡吃烏魚子。烏魚子就是烏魚卵,春季是鯔魚產(chǎn)子的時節(jié),其子滿腹,帶有黃脂,味美異常。唐代時,烏魚子就是貢品,“吳郡歲貢鯔魚三十頭……春子五升?!贝鹤泳褪酋欞~子。
冬至時節(jié),浙閩沿海的鯔魚向往更溫暖的地方,游到臺灣海峽以東的海域產(chǎn)卵。臺灣人捕獲鯔魚后,一般將雄鯔魚直接賣掉,將雌魚腹中卵巢取出,漂洗干凈,用薄鹽腌漬,壓扁脫水后,掛起來晾干。上品的烏魚子,形狀如一錠墨,表面呈琥珀色,玉一般潤澤,閃閃發(fā)亮猶如金塊。整個東南亞地區(qū)都好這一口,臺灣人稱之為“烏金”,泰國人稱它“玉食”,日本人則稱它“唐墨”。某年我去臺灣,特地去士林夜市找烏魚子。一根根牙簽串著一串串烤好的黃色烏魚子,新臺幣5元一串,口感有點像咸蛋黃。夜市做法,到底粗糙。講究人吃烏魚子,先用棉花蘸白酒擦拭表皮,再小心撕去表皮,切成薄片裝碟,用文火微炙,皮面微焦,一粒粒小泡泡鼓起,口感清逸浥潤,不似夜市烤烏魚子那般厚重咸香。
除了魚子,鯔魚肝像算盤珠子,鮮嫩至極。鯔魚的魚胗,也別有風味。鯔魚的口味很雜,以刮食水底泥表中的有機物為生,也吃海藻、小蝦和小型軟體動物。如果是人工飼養(yǎng)的鯔魚,米糠、酒糟和糖糟都會吃。同其他魚相比,鯔魚的胃異常發(fā)達,進化成球形肌胃,如同雞的砂囊。吃得多,消化能力強,牙好胃好,吃嘛嘛香。鯔魚的魚胗,栗子大小,味道脆爽,又有嚼勁。按照以形補形的說法,鯔魚的胃也可以補胃。
從前住在臺州灣,春暖花開時,呼朋伴友踏春去,或溫嶺、或三門,鯔魚總要嘗個鮮。現(xiàn)在住在錢江灣,窗外桃紅櫻花白,而我,只能面對滔滔的錢塘江水,遙想故鄉(xiāng)的美味鯔魚了。
櫻筍鰣魚
一
黃永玉畫過八哥,題字:“鳥是好鳥,就是話多。”我也想對鰣魚說一句:魚是好魚,就是刺多。
宋朝彭淵材平生有五恨: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張愛玲的恨比老彭少了兩個,她說人生三恨是: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隔了千年的兩個文人,好像串通好似的,都道鰣魚美味,都恨鰣魚刺多。
鰣魚風姿綽約,色白如銀,鱗片閃亮,蘇東坡、鄭板橋等皆稱鰣魚為絕色,清人謝墉甚至把鰣魚比作美人西施,說江上打上來的鰣魚,有西施傾城傾國的貌。黃梅雨季,鰣魚肥美,可嘆出梅后盛夏就到了,再也難吃到這樣的美味。
人世間,越有才華的人越有個性,是謂恃才傲物、桀驁不馴。江河湖海中,越是肥美的魚,越是刺多,骨子里也有清高孤傲。鰣魚扁首燕尾,清雅秀美,但身上多刺,性格剛烈,簡直就是烈女,離了水,立刻紅顏消殞,李時珍為它惋惜,說它“一絲掛網(wǎng)即不復動”,只要有網(wǎng)觸碰到鱗片,它就決絕地告別人間,故有“惜鱗魚”之稱。
西晉的張翰為了莼鱸之思,毅然辭官,回歸故鄉(xiāng),而比他早一百多年的東漢名士嚴子陵為了一尾鰣魚,長隱富春江邊,不入廟堂。富春江鰣魚,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魚。相傳,嚴子陵的同窗光武帝劉秀,封他為諫議大夫,請他出山輔佐治國,嚴子陵終是放不下舌尖上的美味和春江垂釣之樂,寧可當村夫野老,也不愿為相。
鱸魚名氣很大,但鰣魚的鮮美遠勝于鱸魚,著名吃貨蘇東坡對鰣魚的評價就比鱸魚高,他道:“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弊鳛闁|海邊上長大的吃貨,我對東坡居士的評價深以為然。東坡居士是識貨之人。鰣魚的味道,真的比鱸魚好太多了。
二
在江南,味美如河豚、刀魚者,一過清明,鮮味就大打折扣,而鰣魚真正的高光時刻是在春夏交界處,此時櫻桃、青梅、蠶豆初出。“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南風起時,鰣魚最是鮮美。漁人抓到鰣魚,用江邊的綠柳枝穿鰓而過,清妙可人。想想當年,春日雪柳穿鰣,夏日荷葉裹魚,簡直就是江南的風物詩。
鰣魚是真正的海歸,常年生活在大海里,只有春夏之交,鰣魚產(chǎn)卵,才會自海溯江,出現(xiàn)在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等中國南方沙渚淺灘遍布的河川中。年年如此,從不爽約,故稱鰣魚。
立夏之時,鰣魚大腹便便,體胖油多,脂肪肥厚。等產(chǎn)完卵,身材消瘦,肉老骨硬,鮮味大減。鰣魚完成傳宗接代的魚生重任后,順江而下,重新回歸大海,小鰣魚也順流回歸到大海懷抱。與風平浪靜的江湖相比,鰣魚更喜歡海闊憑魚躍的感覺。
魚之鮮,有的在頭,有的在尾,有的在身,有的在籽,而鰣魚,無一處不鮮,它從頭到尾,從鱗到骨,從骨到肉,極盡美味,鮮到讓人欲仙欲死。江南有“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的說法,江南人民對它高看的,何止一眼?鰣魚上市,配以筍片、火腿、黃酒清蒸,極簡,卻是極好的。春天的竹筍清鮮,鰣魚鮮香,兩者搭配,天衣無縫,是大美至味。
喜歡鰣魚的人太多了,為了吃上新鮮的鰣魚,舊時達官貴人不惜千金一擲。朱元璋最愛鰣魚,打下江山后,欽定鰣魚為貢品。明英宗時,為了保鮮,端午前后,首批捕撈的鰣魚一出水,馬上裝在鉛盒中,用冰填滿空隙,潑上香油,以隔絕空氣,再覆以碧綠箬葉,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三千里路程,只限22個時辰——44個小時內(nèi)送到。舊時的物流、冷鏈,拼的也是速度啊。要吃上一口新鮮的鰣魚,跟千里送荔枝一樣,興師動眾,一騎絕塵,快馬接力。物以稀為貴,鰣魚金貴至此,不是大富大貴人家,哪能吃到這一口鮮?
三
野生的鰣魚在20世紀已經(jīng)被吃絕,它的極致鮮美,只活在傳說中?,F(xiàn)在我們吃到的,都是洋血統(tǒng)的鰣魚,即便如此,其美味也勝卻人間無數(shù)。鰣魚以蒸為上,糟蒸鰣魚,名列當年宮廷御宴滿漢全席中的第三品。在家鄉(xiāng),最常見的做法是花雕酒釀?wù)赧堲~,取新鮮帶鱗的鰣魚,從中對剖,僅余背部相連,去內(nèi)臟,魚身上斜切幾刀,插入筍片、火腿、香菇,身上鋪少許白糟,以陳年花雕酒清蒸?;ǖ竦拇枷?,滲透到鰣魚的每一寸肌膚中,火腿、筍片用來提鮮,把鰣魚的鮮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過去住赤龍山下,邊上有家酒店,燒的花雕酒釀?wù)赧堲~最是味美,深得我心,我每去必點。
家鄉(xiāng)還有紅曲鰣魚,燒前以鹽水、姜水和黃酒浸泡,再鋪上紅曲,蒸十幾分鐘即可。燒好的鰣魚,滑溜細膩,肥腴醇厚,有淡淡的酒味。蒸好的鰣魚顏值、骨相俱佳,肉身細嫩無比,輕抿一口,鮮香入味,滑潤如玉,尤其是緊貼魚鱗的淺褐色肉質(zhì)層,口感極佳,綿密鮮甜,讓人咂嘴回味。
鰣魚不必刨鱗,舊時文人稱為鱗品第一。大片銀色的鱗片附在鮮嫩的身子骨上,魚鱗下有一層油脂,在文火清蒸之下,油脂慢慢融入魚肉。取鱗片一二,放口中吸吮,有動人脂香。過去講究的人家,嫌吃鱗麻煩,燒之前,下人會把魚鱗一片片剝下來,用線串成一串,懸掛在鍋蓋下面,蒸氣上來,鱗油滴落到鰣魚上。舊有富家公子在外覓得意中人,說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婆婆讓新媳婦下廚做鰣魚,蒸好的鰣魚竟然無麟,婆婆懷疑女子身份。女子笑著從魚身下扯出一道紅線,線上有片片魚鱗。原來方才魚鱗已入鍋同燴,食時撈起線頭,鱗去留鮮。道是怕婆婆吃鱗麻煩,故此。
舊時有“鰣魚吃鱗,甲魚吃裙”之說,可見鱗片的鮮美?,F(xiàn)在的養(yǎng)殖鰣魚,鱗片如紙片,若學古人,硬嚼著下咽,倒顯得可笑。
懂得吃鱗者,算是修行到家。但道行更高深的老饕知道,鰣魚最鮮美的是下頜骨,人稱“香骨”,肉鮮骨香,越嚼越有味。就著這一根魚骨,可以下去三杯兩盞淡酒,有“一根香骨四兩酒”之謂。鰣魚的魚子,同樣鮮美,鹽水浸后,曬干,稱魚春子,很有嚼頭。
鰣魚的銀白鱗片,還可以化身為佳人額上的花鈿。明代《禽蟲述》中記,把鰣魚鱗片,以石灰水浸透曬干,層層起之,可以制成女人的花鈿,銀光閃閃,嬌俏動人?;ㄢ毷枪艜r女子發(fā)髻上的簪釵及妝飾面部的“小花朵”,富貴人家用金箔、銀箔,平常人家用草葉、鳥羽等,魚鱗、魚鰓骨、蜻蜓翅之類,也都可以充當花鈿。想起古人的風雅,真讓我輩汗顏。
鰣魚肉還是一味藥?!侗静菥V目》載,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燙火傷,甚效”。說鰣魚的魚肉補虛勞,魚肉蒸出油來,放瓶里,埋土中,可治燙傷。聽上去有點玄乎。
江南地區(qū),立夏要嘗“三新”。舊時“三新”,有櫻桃、青梅、鰣魚,“明朝立夏須記得,鰣魚櫻筍下酒娘”,是吳越諸地的風俗。浙南的溫州,立夏嘗新,吃筍,吃青梅子、淮豆子,還要吃鰣魚。鰣魚價貴,小戶人家吃不起,就以河鰻替代,故民國有“有鈔票吃鰣魚,沒鈔票吃河鰻”之說。溫州人過立夏,還要買鰣魚送人,上面放一兩朵月季花,清人孫衣言有詩,“黃魚風信楝花時,又點仙葩送雪鰣”,詩下自注:“吾鄉(xiāng)送鰣魚,以月季花掩映其上,姿態(tài)益妙?!毕氩坏綔刂萑诉€挺風雅的,并非一味地鉆在銅錢眼里。
有一年立夏到溫州,溫州朋友陪游楠溪江,游完之后,請吃時令菜,上來一道花雕酒釀?wù)赧堲~。此時風吹楝花,花落一地,如積了一層薄雪,江邊人家院落,薔薇滿架,引來蜜蜂嗡嗡。桌上一碟艷紅的櫻桃,一盤雪菜炒小野竹筍,半臂長的酒釀?wù)赧堲~,一大瓶鄉(xiāng)間土釀的青梅酒,都是時令鮮貨,一時間,花香、酒香、鰣魚香,鮮香誘人,那個初夏著實難忘。
海底隱士石斑魚
一
那一年,高考結(jié)束,等待放榜的日子,既心焦又無聊,整個高三沖刺階段,天天跟打仗一樣,沒日沒夜地學習,各種各樣的考試,一根弦繃得緊緊的。一考完試,同學們?nèi)挤棚w自我,管它成績?nèi)绾?,先放松幾日再說。幾個同學相約去大陳島,班長余波的家在島上,這是我們?nèi)ゴ箨悕u的底氣。
當年,余波的父親是大陳島臺胞接待站的站長。平時,接待站里沒什么臺胞,房間都空著,我們七八個同學就住在接待站里。余波父親話不多,黑紅的臉上掛著笑容,接待兒子的同學,跟接待臺灣同胞一樣熱情,天天變著花樣給我們燒好吃的,蝦兵蟹將,大黃魚、黑鯛、海鰻、虎頭魚,還有各種叫不出名的魚,餐桌上每頓都不重樣。螃蟹煮熟后,放在臉盆里端上來,壘得像小山,大石斑魚在大鍋里煮熟,連鍋端上來。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石斑魚。平素在家,因為父親嗜鮮,海鮮也是餐餐有,但都是黃魚、鯧魚、帶魚、墨魚之類,石斑魚從未上過桌。一大鍋石斑魚端上來,塊塊魚肉像白玉,魚湯像牛奶,雪白濃稠,還有碧綠的蔥團,土黃的姜塊,翻滾在湯間。挾一塊石斑魚,那種鮮香,那種嫩滑,根本不用嚼,一下子就吞進肚子。石斑魚沒有細刺,吃得過癮,有時吃到一塊膠質(zhì)的魚肉,感覺嘴唇都要被粘住了。那魚湯,更是濃稠鮮香,一碗魚湯,呼嚕嚕一下子見底了,每人都吃了好幾碗,個個撐得肚兒圓。那時年少,口味單純,對豐腴肥美的滋味,感受尤其深。中午的石斑魚吃得實在太飽了,以至晚上又來一桌海鮮時,如狼似虎的我們,已然失去了戰(zhàn)斗力。
從此,石斑魚的鮮美肥腴,就烙在腦海里。
二
工作后,上過大陳島幾次,也吃過數(shù)回石斑魚,感覺都不如第一次吃到的石斑魚那般鮮香。那時同學少年,無憂無慮,吃飯只是吃飯,再無題外之意。工作后,也常赴飯局,有時菜肴更豐富,但吃飯不再是單純的吃飯。
故鄉(xiāng)東臨大海,長江口外遼闊的東海大陸架,是中國最豐饒的海域,整片海域溫暖濕潤,底質(zhì)多泥,營養(yǎng)鹽豐富,為魚、蝦、蟹、貝、藻提供了生長的養(yǎng)分,浙江沿岸流和臺灣暖流在此交匯,成千上萬的魚類洄游至此,大陳漁場、貓頭漁場、披山漁場,是我們的大漁倉。尤其是大陳漁場,屬暖水性水域,餌料豐富,黃魚和石斑魚最喜在這一帶活動。島礁周圍的海灣里,有無數(shù)的巖石砂礫,石斑魚喜歡鉆挖石罅。這一片水域,是石斑魚的快樂家園。石斑魚通常重兩三公斤,大陳漁場曾捕到過重130公斤的巨大石斑魚,這身板,都快趕上魯智深了。
家鄉(xiāng)的山間溪澗里,也有石斑魚,叫溪石斑,也叫淡水石斑。雖名為石斑,實則跟海中石斑魚沒有直接的親緣關(guān)系。它大名叫光唇魚,體表灰黑,長得古靈精怪,周身縱列數(shù)道黑色條紋。它們生性膽小,見人即遁,一有聲響,便閃電般地鉆入溪澗的清石底下,夜晚則駢首沙際。
石斑魚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人,竟然被稱之為“淫魚”,古人把它污名化,說它生性放蕩,分明是個蕩婦。三國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異物志》是一本關(guān)于臨??さ牡胤街?,也是東南沿海最早的一部海洋海域特產(chǎn)志。沈瑩當過太守,政務(wù)之余,研究海洋生物,對東南沿海風物,記述頗為翔實,只是關(guān)于石斑魚的記載,寥寥數(shù)筆,卻有多處謬誤。在沈瑩筆下,石斑魚是淫魚,魚長尺余,身上有斑如虎紋,只要蝘蝥之類的蟲子在水邊以聲呼之,即上岸與之交合。在沈瑩筆下,石斑魚心如蛇蝎,風流成性,跟非同類者茍且,春暖花開之時,跟蜥蜴、蝎子在水上交配,不但如此,只要知了、斑蝥在水邊發(fā)出聲音,石斑魚就從水里鉆出來,上岸與它們行茍且之事。嘖嘖嘖,簡直太不成體統(tǒng)了。沈瑩在書中一個勁地撇嘴。
古人說石斑魚風流,或許跟石斑魚的長相有關(guān),石斑魚色彩艷麗,褐色或紅色的寬豎條紋相間,身上還有斑點,沈瑩說它斑如虎紋?!杜_州府志》卷六十二有記,石斑魚叫“赤要”,這名字可能也跟體色有關(guān)。
海中的石斑魚像變色龍一樣,體色可隨環(huán)境變化而改變,它是雌雄同體,而并非古人所說的淫蕩。石斑魚的身份可自由切換,初次性成熟,是雌性,第二年,轉(zhuǎn)換成雄性。不同性別的快樂,它都經(jīng)歷過了。
三
石斑魚有一張大嘴,是謂大嘴吃四方,魚蝦蟹,甚至章魚、藤壺之類,它都能吃,它常以突襲方式捕食,被它看中的目標,難逃劫數(shù)。
石斑魚講究生活品質(zhì),對居住條件要求頗高,喜歡清水,不喜歡濁水,最喜歡四季如春的地方。它隨水溫擇居,初夏的時候,隱居在巖礁洞穴里,從這種習性來看,它不是淫魚,而是清高孤傲的隱士,它不喜歡跟其他魚類結(jié)伴而行,總是深居簡出??梢娛唪~是作風正派的君子,而非蕩婦和風流公子,古人不了解它,將它污名化,是時候為石斑魚平反昭雪了。
江南桃花開時,詩人以“桃花流水鱖魚肥”贊美淡水鱖魚之肥美,焉知數(shù)百米的海底之下,生長著鱖魚的近親石斑魚,更加肥美。石斑魚藏身于數(shù)十米深的海底石洞中。對付它,漁網(wǎng)很難捕撈,只能垂釣。端午過后,天氣變熱,石斑魚從洞里出來透風散步,這是垂釣的好時候。大陳島有石斑釣,三四個人駕著漁船出海,用50多米長的釣線在海上垂釣石斑魚。
石斑魚跟黃魚、帶魚一樣,離水即死,它習慣了海底歲月。離水之后,魚鰾內(nèi)外氣壓失去平衡,五臟六腑會被擠出魚嘴,悲慘死去。為了讓它活命,石斑魚一釣上,漁夫拿出早準備好的細針,從肛門處一針刺入魚鰾,放出氣體,養(yǎng)在活水艙中運回。不消多時,大陳島上著名的野生石斑魚,就出現(xiàn)在港澳和日本的餐桌上。
石斑魚味鮮似雞,嵊泗一帶稱石斑魚為雞魚,也有地方索性稱為海雞。在家鄉(xiāng),對付石斑魚,通常是清燉和清蒸,也有紅燒,還有做石鍋魚片的,切成近乎透明的薄片,放火鍋中一燙,魚片微卷如花,馬上撈起,鮮嫩得如青蔥少女。廈門作家朱家麟告訴我,福建有一種做法,將鮮活石斑魚放在冰水里,直接清煮,在越來越高的水溫下,石斑魚不停掙扎,脫去一身鱗片,煮熟后,魚肉鮮嫩無可比擬。石斑魚燒煮時泄出的魚尿,福建人認為有清涼解毒之效。
東海有十余種石斑魚,有老鼠斑、老虎斑、海紅斑等,美食界有話:“花中櫻,魚中鯛,若遇東星,二者皆拋”,可見東星斑味道之佳。石斑魚中,還有一種紅丁斑,艷若桃李,紅如玫瑰,美艷不可方物,又名紅玫瑰魚,味道鮮嫩甘甜,外皮富含膠質(zhì),因常年海底生活,口感豐盈綿密。
石斑魚是香港人的舌尖愛物?!坝麌L海中鮮,莫惜腰頭錢”,為了它的鮮嫩美味,香港人愿意一擲千金。港人口中有四大魚王——海紅斑、老鼠斑、蘇眉魚、青衣魚,石斑魚榮列其中,香港當年發(fā)行一種面值500元的紙幣,在當時可買一尾老鼠斑,故港人戲稱這種紙幣為“老鼠斑”。
丁酉年的五一小長假,我與章芷菡夫婦一道,陪同香港的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楊錦麟去大陳島采風。在初夏的海風中,一桌人面對著大海,大啖石斑魚和黃魚,談笑風生,妙語頻出,一大桌海鮮,吃到扶墻走,大陳石斑魚之鮮,眾人為之傾倒。
馬鮫穿著灰龍袍
一
東海中,大小黃魚是黃金時代,帶魚鯧魚是白銀時代,馬鮫魚是青銅時代。
馬鮫魚是風神俊朗的美男子,紡錘形的身子,體形修長,背部是幽深的藍青,腹部是高貴的銀灰,身上七八列藍黑的圓斑,如日本藝術(shù)家草間彌生的圓點畫作。家鄉(xiāng)有漁謠:“馬鮫穿著灰龍袍”,說馬鮫身上的色彩和斑紋,如同帝王穿了件龍袍,有不怒而威的氣勢。
馬鮫
馬鮫魚身形如箭矢,又名“壽箭魚”,它還有鲅魚、燕魚、板鲅、青箭之稱。最是喜歡青箭的名字,馬鮫魚短者近尺,長者數(shù)米,在蔚藍的大海中劈波斬浪,飛速游動,如一支支青箭“嗖”地射向遠方。在我的家鄉(xiāng),馬鮫魚稱為“馬高魚”,聽上去也是個昂然向上的好名。
東海是馬鮫魚的練兵場,馬鮫魚身形如箭,喜歡成群結(jié)隊地出行,常以數(shù)萬尾集群,仿佛穿著鎧甲的將士列隊出征。海面上,青灰色的大群馬鮫魚,奔騰著,跳躍著,激起一朵朵雪白的水花。
藍點馬鮫魚的原鄉(xiāng)是西北太平洋,每年入秋,馬鮫魚遠渡重洋,不遠萬里,來到東海。馬鮫魚長途跋涉,與風浪搏擊,肉質(zhì)緊致。等秋風凜冽,它繼續(xù)南下,尋找溫暖海域。魚汛到來,漁民乘風破浪,一路追擊,撒下大網(wǎng),空船而去,滿船而歸,運氣好的話,一網(wǎng)能撈上數(shù)萬斤之多。
馬鮫魚喜歡集團軍作戰(zhàn),總是成群出海。早年,馬鮫魚旺發(fā),東南沿海的漁民甚至可以在小船上以飛鏢射魚,一人就能射得數(shù)百斤。
二
清明是美食的分界線,三月草長鶯飛、雜花生樹,河豚、刀魚、馬鮫魚,鮮嫩至極,連一向不起眼的螺螄,也借了三月的東風,成為舌尖愛物。清明一過,這些鮮貨與吃貨的蜜月期就結(jié)束了。
馬鮫古時叫魚,分明就是春天的風物。馬鮫魚逢春社而生,又叫社交魚。春社是農(nóng)歷二月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早就說過:“春事剛臨社日,楊花飛送鮫魚?!庇值溃骸磅o魚過三月,其味大劣,在社前后,則清品也?!币馑际牵踊ù河甑慕先?,馬鮫魚豐腴而細嫩,味美而刺少,人稱“魚中極品”,要吃得趕緊吃。過了清明,馬鮫魚的味道,就會大打折扣。
東海是天然魚倉,餌料豐富,是馬鮫魚的樂園。馬鮫魚從小吃著高蛋白的魚蝦,自然長得鮮嫩肥美。
家鄉(xiāng)的馬鮫魚有好幾種,味道最好的是藍點馬鮫魚。平日里,馬鮫魚一身黑膚,如黑臉漢,而清明前后的馬鮫魚,因為荷爾蒙爆棚,身上發(fā)出藍瑩瑩的光澤,如暗夜里的光芒,尾巴微翹,身子骨健朗。
清明前后,馬鮫洄游至近海等待產(chǎn)卵,這個時候,最為肥美。因為價格高,市場上都是切成一段段賣。當然,也有不差錢的土豪,整條拎回家。浙東的臺州、寧波,管清明前的馬鮫叫串烏、川烏,雅號。二三十年前,臺州、象山一帶海域,川烏很多,隨便撒一網(wǎng),就能撈上幾百斤,大者有十幾斤重,日光照耀下,閃著藍綠光芒,映得海水失色?,F(xiàn)在,只在象山港一帶,才能見到。所以,對待,且吃且珍惜吧。
魚肉粉紅,鮮美不可言。血統(tǒng)、身份高貴,不在這個時間和地點的,都不配叫這個名字。就好像豆蔻少女,是十三四歲的芳齡,半老徐娘哪怕扮嫩再成功,也不配用“豆蔻少女”四個字。浙東吹捧為“魚中極品”,這樣毫無原則地給馬鮫魚戴高帽,簡直毫不考慮大黃魚的內(nèi)心感受。
魚肉粉紅的
馬鮫魚很早就成了貢品,《西京雜記》記載:尉他獻高祖鮫魚,高祖樂之。馬鮫魚獻于漢高祖,高祖容顏大悅,不知悅的是臣民的忠心,還是馬鮫的美味。
馬鮫魚交配后,膚色又變回黑灰,好像被男歡女愛掏空了身子。這時的它,不再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身價大跌。隨著時間流逝,馬鮫魚人老珠黃,被叫成“上船爛”。從到上船爛,馬鮫魚的身價是云泥之別。東海鮮貨,有得吃時須趕緊吃,如同花開堪折直須折。
三
馬鮫魚身上有灰黑、藍黑斑紋,斑紋顏色愈深,愈新鮮。新鮮的馬鮫魚,眼珠明亮如桂圓子,魚鰓鮮紅如玫瑰花,魚身硬挺能站立。馬鮫魚是最經(jīng)不起時間考驗的海魚,放置時間稍長,就變成白濁,里面一團爛肉。閩南有一句話,“紙肚狀元骨”,夸馬鮫魚骨脂鮮香,卻不易保存,魚肉易爛,爛后腥臭無比。
馬鮫魚刺少肉多,家鄉(xiāng)宴席的冷盤中,常見香酥馬鮫魚。圓鼓鼓的馬鮫魚,切成厚厚的一塊,放在醬油、老酒、米醋、姜絲中,醬上一二小時,晾干后,放鍋里炸,魚皮醬色,魚肉焦香有嚼頭,炸過的魚骨頭,也酥香無比。東海岸有歇后語,“馬鮫魚——嘴硬骨頭酥”,說的就是香酥馬鮫魚,背后的意思跟“刀子嘴豆腐心”差不多,有時也包含嘴硬心發(fā)虛的意思。
家鄉(xiāng)漁村,常拿馬鮫魚做魚丸和魚面。當?shù)貪O諺道,“馬鮫魚,像紡錘,魚丸落鑊爆油珠”,魚丸下鑊,油珠迸出,鮮掉眉毛。在清湯中煮熟,再放幾粒芹菜、蔥花,清鮮如碧澗羹。家鄉(xiāng)還有馬鮫魚羹,加筍絲、姜絲,再以淀粉勾芡,喝時,略加點香醋,讓人胃口大開。
除了魚丸、魚面,家鄉(xiāng)還有魚皮餛飩,以海鰻或馬鮫魚的肉剁成細糜,和上淀粉做成,清鮮得很。
山東人把馬鮫魚稱為鲅魚。“鲅魚跳,丈人笑”,青島的女婿春天要給岳父大人送鲅魚。山東有鲅魚餃子,很出名。我飛到青島看櫻花,看完櫻花,特地去吃大名鼎鼎的鲅魚餃子。吃后,有點失望,覺得味道不如家鄉(xiāng)的魚皮餛飩清鮮。
對待馬鮫,寧波人喜歡以雪菜煮或抱鹽清蒸。寧波人不管燒什么魚,都喜歡加雪菜。燒黃魚,放雪菜;燒墨魚,放雪菜;燒馬鮫魚,還是放雪菜。
“鯧魚嘴,馬鮫尾”。馬鮫魚身上最好吃的是尾巴。馬鮫魚可清蒸、油炸,可煎湯,也可腌制。也有煲粥的,把馬鮫魚切成魚丁,粥燒好熄火,用余熱將馬鮫魚丁燙熟,魚肉特別鮮嫩。馬鮫魚不可燒過頭,我第一次做馬鮫魚湯時,燒的時間長了些,結(jié)果馬鮫魚如同一團敗絮,全無吃頭。
有位朋友,癡迷海釣,在東海垂釣還嫌不過癮,甚至坐飛機飛到印度洋、大西洋垂釣。有一回釣到兩米多長的馬鮫魚,咧著大嘴抱著馬鮫魚拍了張照片,背景里,天空和大海一樣蔚藍,抱著馬鮫魚的他,如抱了個大胖小子。
前些日子,他從印度洋垂釣回來,如將軍得勝歸朝,安排了豐盛的家宴,請了一幫朋友品嘗至鮮之物,席上有金槍魚、海膽、三文魚。那馬鮫魚,被切成雪白的一片片,半透明,擠點檸檬汁,再蘸醬油、芥末,鮮美異常,吃后,三月不知肉味。
鰳魚多刺,矮人多智
一
鰳魚是個刺頭兒。
立夏時節(jié),芭蕉綠,櫻桃紅,梅子青,鰳魚一身銀裝,閃亮登場,家鄉(xiāng)有“三鯧四鰳”的說法,意思是,農(nóng)歷三月的鯧魚最為肥美,到了四月,該來嘗嘗鰳魚的美味。不同季節(jié)的鰳魚,各有各味。古人把九十月菊黃桂香時的鰳魚稱為“秋不歸”,將寒冬臘月的鰳魚稱為“雪映魚”。秋不歸,雪映魚,聽上去如詞牌名。
鰳魚從立夏開始,溯游而上,到大海與大江的交匯處產(chǎn)卵,在東海,過去有立夏水、小滿水、端午水三個魚汛,故有“三水鰳魚”一說。鰳魚是浪里白條,東海有漁諺,“小小鰳魚無肚腸,一夜能游七爿洋”,可見其游泳能力之強。在江海中身手矯健的魚兒,身材大多是流線型的,沒有一個是“土肥圓”,鰳魚身材緊致,毫無中年男大肚腩之松垮。
芒種前后是東海鰳魚的旺發(fā)時期,家鄉(xiāng)漁諺道,“五月十三鰳魚會,日里勿會夜里會,今朝勿會明朝會”,在東海,有經(jīng)驗的漁人常能聽聲辨魚。大黃魚到了愛情季,發(fā)出咕咕的求偶聲,愛情熾熱而急切,而鰳魚的聲音,如初拉二胡時的吱扭聲。老漁民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海上,鰳魚常與大黃魚結(jié)伴而行,里層是金燦燦的大黃魚,外層是銀閃閃的大鰳魚,一網(wǎng)打上來,金滿艙,銀滿艙。鰳魚汛來時,大海上銀光閃閃,如白浪奔涌,蔚為壯觀。東海漁民稱鰳魚為“銀將軍”。
銀將軍是銀樣镴槍頭,缺點勇謀。浙東有一句諺語,“鰳魚進網(wǎng)眼——好鉆勿鉆”。鰳魚被網(wǎng)住后,身子側(cè)扁,如菜刀,本可以勇敢地鉆出網(wǎng)眼逃出生天,偏方寸大亂,驚慌后退,結(jié)果身上的鱗鰭被網(wǎng)眼卡住,脫身不得,掙扎之中,丟了卿卿性命。
在浙東,鰳魚常被喚作紅眼鰳魚或白魚,鰳魚長了一張地包天的嘴,體態(tài)寬扁而修長,背脊勾了條綠邊,腹部銀白,腹下有一排硬刺如鋸齒,因它腹下之骨如鋸能勒人,故名。
鰳魚與鰣魚同屬鯡科,是大家族的堂兄弟。鰳魚眼大而圓,俗稱大眼鰳。新鮮的鰳魚眼睛凸起而明亮,在我們這里,那些嫉妒人錢財?shù)娜朔Q之為“鰳魚眼”,或者索性就叫“紅眼鰳魚”。實際上,紅眼的并不是鰳魚,而是魚,即被稱為紅眼鯔的那位仁兄。
鰳魚的諢名還有不少,鲙魚、曹白魚、白鱗魚、春魚、網(wǎng)扁等。在北方,它被喚作巨羅魚,因其盛產(chǎn)季節(jié)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這兩個名字,一個是豪放派,一個是婉約派。想想北方五六月,南風送暖,紫藤花開,北人拿紫藤花煎餅,喝著酒,吃著藤香魚,真是美得冒泡?!按壕W(wǎng)家家薦巨羅,鰣魚風味可同科。樽前也有淵材嘆,縱說藤香恨刺多?!彪m然北方人也恨鰳魚多刺,但對鰳魚依然情深意切,春末夏初的餐桌上,一盤清蒸鰳魚或干燒鰳魚,脂厚肥美、肉質(zhì)細嫩,讓北人食味盎然。
二
如果說鰣魚是王公貴族,那鰳魚就是白衣卿相。鰳魚修長如刀,一身銀白色軟鱗甲。它跟鰣魚一樣,鱗下脂肪豐富,吃時不用去鱗,家鄉(xiāng)有“四月鰳魚勿刨鱗”之說,又有“鰳魚滿身骨頭刺,魚鱗帶油滑滋滋”的漁謠。浙東人吃魚有一套,鰳魚吃鱗,米魚吃腦髓,帶魚吃肚皮,黃魚吃嘴唇和下巴,他們知道鰳魚魚鱗的妙處。
鰳魚鱗帶魚脂,熬成魚湯,冷卻后呈凍膠狀,跟黃魚凍、帶魚凍一樣鮮美。家鄉(xiāng)有歇后語,“帶魚刮白,鰳魚刨鱗——全外行”,帶魚體表的銀鱗,鰳魚身上的鱗片,皆富含脂肪,連著鱗片蒸熟,口味更佳,“刮白”和“刨鱗”,被視為外行之舉。
鰳魚不如鰣魚尊貴,但它也有勝于鰣魚的地方。產(chǎn)卵后的鰣魚味道大減,而鰳魚生了寶寶后,更加白嫩豐腴,如產(chǎn)婦坐了月子一般,故有“來鰣去鲞”的說法,“鲞”就是鲞魚,是鰳魚的另一個小名,說產(chǎn)卵前的鰣魚最好吃,產(chǎn)卵后,則是鰳魚味佳。
三
張愛玲提到的人生三恨中,有一恨就是恨鰣魚刺多,其實,鰳魚也多刺,家鄉(xiāng)有諺語,“鰳魚多刺,矮人多智”。意思是鰳魚細刺很多,矮人頭腦好使。
鰳魚除腹部有幾根大刺外,魚肉遍布小刺,很難剔凈,讓人不爽。在家鄉(xiāng),誰把事情辦復雜了,就說:辦得像“鰳魚刺”一樣?;蛘卟鹆藮|西不收拾,散亂成一團,也稱之為“鰳魚刺”。
鰳魚刺多,還吃死過人。清代文獻記載,福建莆田有戶姓林的人家,祖先愛吃鰳魚,卻被鰳魚刺卡喉而死,林氏后人每次祭祀先人,就會拎幾條鰳魚到祖宗牌位前,用木棍將之搗成醬,為祖宗報不共戴天之仇。
刺是魚兒的防身利器,刺越多,魚越鮮美。鰣魚、刀魚、鯽魚皆多刺,也皆鮮美。鰳魚很早就是貢品,清時有《竹枝詞》:“谷雨開洋遙網(wǎng)市,鰳魚打得滿船裝。進鮮百尾須頭信,未獻君王那敢嘗?!闭f谷雨時捕來的鰳魚,是進獻給皇帝吃的,皇帝不吃,小的哪敢吃啊。
鰳魚常被稱為白魚,一是因為它膚白貌美,二是因為鰳魚腹部有塊“白”,是鰳魚的精華之處,此“白”為雄鰳魚的生殖腺。鰳魚肚子上的這塊“白”,最是肥美可口,肥嫩如著名的法國鵝肝。著名吃貨李漁對此大加贊嘆,稱其“甘美絕倫”,一吃難忘。
家鄉(xiāng)有諺謠:“鰳魚像把刀,清蒸味道好?!睂Υ橍~,最好的辦法是清蒸,蒸之前用薄鹽抱腌一下,收緊魚身,逼出鮮味。
浙東還有糟鰳魚,稱白鰳魚,用酒糟拌鹽腌制,置于陶瓷甏中,一層魚加一層酒糟,層層疊加,加至滿后封口。三周左右,即可取出,清蒸食用,肉質(zhì)軟爛,口感鮮咸,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酒糟香味。如果蒸鰳魚時鋪一層薄如紙的臘肉或火腿,更是增添了魚肉的咸香層次。家鄉(xiāng)有鰳魚蒸蛋、鰳魚肉餅,蘇州有蝦子鰳鲞,風味俱佳,用來佐粥下酒,最好不過。廣東人則喜歡吃魚生,將剛打撈上來的鰳魚,片成薄如蟬翼的一片片,再蘸調(diào)料,清鮮甘美。
海蜇蘸三抱鰳魚,是漁民出海前的敬天(海神)之物?!叭橍~”的諧音是“三抱來魚”,意謂出海會滿載而歸。鰳魚鹽腌,在浙東沿海常見,舟山的三抱鰳魚最為出名,選用產(chǎn)于“黃大洋”(岱山附近)四月半水的鰳魚三腌而成。腌制后的鹵水,裝入壇罐沉淀,燒煮過濾,就是著名的鰳魚露,是極高檔的調(diào)料。
海魚鹽漬曬干后,稱之為鲞,比如黃魚鲞、烏狼鲞、墨魚鲞。鰳魚曬干后,稱之為鰳鲞,因其太過鮮美,人們直接稱之為“鲞魚”,而在前面不加魚名,可見鰳魚鲞的鮮美,世所公認,風頭簡直蓋過久負盛名的黃魚鲞?!督鹌棵贰分校陀小耙坏恿舻啮橏唪~”,《紅樓夢》中,亦有“鰳鲞蒸肉”。
做鲞的鰳魚,以雌魚為佳,《隨息居飲食譜》就說:“雌者宜鲞,隔歲尤佳?!宾橍~鲞有南北之分,東海所產(chǎn)的為南洋鲞,黃海所出之鲞為北洋鲞,肉細而堅實,味道較東海所出的更勝一籌。北方的食物通常不如南方鮮美,也不如南方精細,但在鰳魚上,北方扳回一局,故有“南鰣北鲙”之說,鲙魚就是鰳魚。
吳地南通過端午,鰳魚跟粽子、酒釀一樣,必不可少,當?shù)赜匈I鰳魚孝敬父母的習俗,鰳魚諧音“納余”。該地端午吃鰳魚,不像越地吃黃魚。據(jù)說跟吳王闔閭有關(guān),吳越之地皆是吳王的地盤,當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點兵出征,兩軍在海上相峙,吳王斷了糧草,遂焚香祈海,但見鰳魚如銀浪,滾滾而來,將士吃飽魚飯,大獲全勝。因鰳魚是救命之魚,時人重之。
小時候,吃完鰳魚,外婆會用它的三兩根骨頭,做成一只魚骨鳥。有些手巧的女子,還能把魚骨做成瘦腿細趾、振翅欲翔的仙鶴。鰳魚頭骨制成的鶴鳥,被稱為“鲞鶴”。
故鄉(xiāng)臺州,鱟殼與蟹殼,繪成臉譜;胖頭魚的頭骨,用來占卜;咸鰳魚的骨頭,則拿來預測天氣陰晴。做好的魚骨仙鶴掛在室內(nèi),據(jù)說要下雨時,鳥嘴就會下垂。
鰳魚骨除做成魚骨鳥外,還另有妙用,《本草綱目》道:“鰳魚……干者謂之鰳鲞,吳人嗜之。甜瓜生者,用鰳鲞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鲞骨亦然。肉氣味甘平無毒。”說把鰳魚鲞和黃魚鲞的骨頭,插在生甜瓜的瓜蒂上,過一晚,瓜就甜熟了。我沒試過,不敢妄言。
魚吃腦髓
一
說到吃,東海岸的人有一肚子的吃海經(jīng),什么季節(jié)吃什么,什么海鮮吃什么部位,搞得煞靈清(拎得清),鄉(xiāng)諺道:黃魚吃嘴巴,鰳魚吃尾巴,鯧魚吃下巴,帶魚吃肚皮,米魚吃腦髓。顯而易見,米魚最味美的地方就是腦髓。
米魚就是魚,也有寫成鳘魚的,不過家鄉(xiāng)人民覺得“”和“鳘”,有點酸文假醋,筆畫多,難寫,所以通常寫成“米魚”。家鄉(xiāng)產(chǎn)魚,明代的時候,它就與黃魚、蝦米、鱸魚、白蟹等成為歲供。我與朋友開玩笑,我們?nèi)靸深^吃貢品,不是黃魚就是魚,不是白蟹就是鱸魚,而且都是一等一的鮮,口福比皇帝佬兒好多了。
魚是黃魚的親戚,頭稍尖,體色發(fā)暗,論長相,其貌不揚,是個黑臉漢子。它與黃魚同屬石首魚科,不過它是鱸形目,形似鱸魚。夏秋之際,東海魚旺發(fā),這個時節(jié),味道最好,我們平常吃的魚,多是黑鱗或白鱗。
半人高的魚
海咸河淡,鱗淺魚翔,各魚各性,石斑魚喜歡生活在清水里,魚喜歡生活在濁水中。黃濁的海水,富含營養(yǎng)質(zhì),滋養(yǎng)得它們一身肥膘。魚發(fā)育快,這廝胃口好,吃得多,容易長個,隨隨便便就會長到二三斤,二三十斤的魚也不少見,跟小孩的體重有得一拼。魚跟鱸魚、海鰻一樣,食相兇猛,黃鯽、青鱗魚、小黃魚、對蝦、毛蝦、鼓蝦,都是它的美食。它白天沉到水下,夜間浮到水面,跟黃魚一樣,能以魚鰾發(fā)聲,在海里發(fā)出“昂昂”的叫聲,似夏夜稻田里的蛙鳴,不過不像蛙鳴男中音,它是深沉的男低音。
過去,家鄉(xiāng)漁人出海打魚,會耳貼船底,聽到船底傳來渾厚的“昂昂”聲,趕緊撒網(wǎng)捕撈。每逢大潮汛,總能滿載而歸。我那時在媒體供職,編發(fā)過不少大魚的稿子,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溫嶺漁民出海,正趕上魚集群,魚太多太重,光起網(wǎng),就花了五個小時,把漁網(wǎng)都撐破了。這一網(wǎng),捕到700多擔魚,小的五六斤,大的十多斤,一網(wǎng)下去,撈上來一百多萬斤。發(fā)大財了。漁民樂滋滋地說,要不是漁網(wǎng)撐破,打上來的魚還要多!
打上來的魚鋪滿甲板,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漁民站在魚堆里,好像站在豐收的稻田里。漁家有諺語:“虧賬平頭毛,不抵海水一夜潮?!币馑际遣还芴澏嗌馘X,碰上好魚汛,一次捕撈,就能還清債務(wù)。漁民笑得見牙不見眼,說,海水送來魚(錢財),哪里擋得住?
二
農(nóng)歷六月到八月,東海迎來了魚汛。魚旺發(fā)時,是吃貨的開心季。魚味美,價低,價格低到什么程度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價格跟番茄差不多。我有一次去永安亭菜場買魚,挑了兩段魚,剛好一斤,五元錢,跟一斤番茄的價格一樣。不止魚價格同番茄,東海梭子蟹旺發(fā)時,身價也跟番茄差不多。此時不吃,更待何時?
我們那里的人很愛吃魚,一條魚能做八九道菜。七號碼頭邊上的水產(chǎn)品交易市場上,一個晚上有三萬多公斤的魚交易量。知道臺州人好這一口,舟山的魚販也會把魚運到這里來賣。魚旺季,水產(chǎn)品交易市場熱鬧極了,水產(chǎn)批發(fā)商開著小貨車來,拉走一箱箱的魚。吃貨們也組團,三兩家結(jié)伴來批發(fā),每家買上兩三箱,一箱三四十斤,也就百來塊錢。曬成魚鲞,可以吃好一陣子,兩箱魚,剛好夠曬一竹排。臺州撤地設(shè)市后,椒江成為臺州府所在地有二三十年了,不過老底子畢竟是個漁村,本地土著性格粗獷,喝酒論箱,通常自稱為碼頭人。一到魚旺發(fā)的季節(jié),在葭沚街道一帶的小區(qū),可以看到一排排的竹排,曬的都是魚,空氣里一股子魚腥味。
臺州人愛吃魚,隔壁溫州人也愛吃魚。魚、小黃魚、帶魚,是溫州人最愛吃的海鮮前三甲,魚居榜首。寧波人、舟山人,也愛吃魚。魚是浙東吃貨的大眾情人。
魚可以清蒸,可以紅燒,可以抱腌,可以做成魚羹、魚骨醬、魚鲞,還可以做成魚丸、魚餅。在烈日和海風的洗禮下,它還能變成香韌的魚干。我最愛的是蒸魚,魚肉身肥厚,白色的皮上印有淡黑的小圓圈,把魚身子切成大段,用鹽略加腌制后,加姜蔥、老酒,隔水快蒸,蒸熟后,黃白的魚肉透著光亮,肉厚、味鮮、刺少、皮香,那種咸鮮,真是下飯!魚的肉質(zhì)雖然不如黃魚肉細膩,但緊致厚實,下飯最好。夏秋之時,單位食堂天天賣蒸魚,我每天中午吃一段,連吃三月,竟未吃厭。
在家鄉(xiāng),魚肉還用來做魚丸、敲魚面,都是舌尖美味。溫嶺石塘的海邊漁村,喜歡燒羹。將鮮魚肉、春筍、荸薺切成丁,入鍋燒熟后,調(diào)好味,用淀粉勾兌,這樣,魚肉的鮮美被紅薯粉完全鎖住,煮開后,碧綠的芹菜段是點睛之筆,稍微一燙,便可出鍋。燒成的魚羹,鮮美無比,口感略顯Q彈,蓋過杭州久負盛名的宋嫂魚羹。喝一口魚羹,扯一些風月事,很是快活。
三
魚最好吃的部位是魚腦,魚捕撈季,恰逢稻谷收割的時節(jié)。浙東寧波有諺語,“寧可忘割廿畝稻,勿可忘吃魚腦”,可見魚腦的誘惑力。重七八斤甚至一二十斤的魚,魚大頭也大,將整個魚頭斬件紅燒,或者從中間切開,醬色濃郁,鮮味入骨,好吃到連舌頭都咽下去。寧波人會做人家,常以極咸的龍頭、魚生、泥螺過飯。節(jié)儉的寧波人,廿畝稻田都可以放一邊不割,也要先吃一吃魚腦,可見魚腦是真饞人。
魚頭骨醬,也是拿頭做文章。將洗凈的魚頭連骨帶肉斬成一厘米見方的小塊,放在油鍋里煸一煸,加上各種調(diào)味,用淀粉勾芡上盆,做成美味的魚頭骨醬。寧波名菜中,還有一道魚鲞烤肉。用鹽腌過的咸魚燉奉化芋艿頭,軟糯鮮香有嚼頭。
魚之精華,在于肚,即魚膠。在東海邊,常吃的魚膠,除了黃魚膠,還有魚膠。魚膠呈酒瓶形,魚越大,魚膠越厚。大魚重達20余斤甚至百來斤,身上的鮮膠,肥厚如嬰兒白胖的臂膀,夏秋之季魚最肥大,魚膠質(zhì)量最好,油少膠厚。冬春的魚油厚膠薄,質(zhì)量略遜。
魚鰾俗稱“魚膠”或“鳘肚”,是魚鰾脫水干制而成,魚鰾就是我們常說的魚泡,因其富含膠質(zhì),故稱為魚膠、花膠。魚膠素與燕窩、魚翅齊名,是“八珍”之一,魚膠補胃極好。有一年評三毛散文獎,我是評委,到舟山評獎,舟山日報社副總來其是東道主,他跟我提起過魚膠的大補,說自己年輕時胃不好,經(jīng)常作痛,就是吃魚膠養(yǎng)好的。
新鮮的魚膠清蒸、燉蛋,或與咸肉片一起蒸,味極鮮,也可將魚膠曬干。在家鄉(xiāng),孩子到了如春筍般拔節(jié)的年齡,海邊人家會以黃酒燉魚膠給孩子吃,孩子吃后,個頭躥得更快。家鄉(xiāng)還拿魚膠通乳,產(chǎn)婦乳腺堵住,腫成硬石頭,老輩人用魚膠加黃酒、紅糖熬湯喝,軟糯香甜,很有效。久病之人也拿魚膠來補虛,將魚膠剪成條形,加上芝麻、核桃肉、冰糖等,與當歸、紅棗適量煎湯,溫火慢熬燉熟,是很好的滋補品。
說到魚,不免要說到毛鲿魚,魚與毛鲿魚是近親,同屬一科,但體形差異很大,它倆的關(guān)系,就像同是貓科動物的貓與虎。大的毛鲿魚,有七八十斤重。毛鲿魚的魚膠最是值錢,有“黃金魚”之說。一斤賣到三四十萬元。剖開毛鲿魚的魚腹,小心取出魚膠,不浸水,直接用小釘子釘在木板上,在陰涼處自然干燥,放進米缸,可以保存很久。至于它的滋補作用,漁民說,好到?jīng)]話說!
六月鰨,抵陳鴨
一
小時候念過一首繞口令:“打東邊來了一個喇嘛,手里提著五斤箬鰨。打西邊來了一個啞巴,腰里別著個喇叭。東邊提著箬鰨的喇嘛要拿箬鰨換西邊啞巴腰里別著的喇叭……”繞口令中的“箬鰨”,即舌鰨。
箬鰨,是比目魚的一種,這種丑萌的粉色海魚,小名很多,在我們那兒,也叫玉禿、肉鰨、舌頭魚、邋遢魚。它的兩只小眼睛,緊緊地擠在一邊,總顯得有幾分局促不安?!杜R海水土異物志》稱它是箬葉魚,因它長得像端午包粽子的箬葉。古人還稱它為板魚、泥鞋魚、鞋底魚、婢屣魚,說它狀如古人的鞋履,而且是奴婢穿的鞋子,言語間頗為不屑?!杜R海水土異物志》索性叫它為奴屣魚。可見,在魚族中,箬鰨魚的地位并不高?!杜R海水土異物志》說它“狀似牛脾,細鱗,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行”,可謂觀察入微。
比目魚的家族十分龐大,有五百多種,有鲆科、鰈科、鰨科、鳒科、舌鰨等,從矮矬窮到高富帥,各種身材、各種色彩都有。東海岸的比目魚,也有幾十種,身上有一道道豎紋,如條形碼的,叫條鰨;長得像黃金葉片的,叫鈍吻黃蓋鰈;還有的尖嘴利牙如丑八怪,叫大牙擬庸鰈,還有多寶魚、鴉片魚、龍脷魚……這些,都是比目魚大家族中的成員。
二
周作人說:“生長在江浙的人說起魚來,大概總覺得是一種愛好。”周作人吃的多是淡水魚,對海魚了解不多,他不知道,在幽暗的海底下,海魚的家族會龐大到成百上千種。尋常人家哪里分得清比目魚的堂兄表弟呢。大凡長得扁平、體形如舌、眼睛長在一側(cè)的,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比目魚、鰨魚。
鰨魚常年生活在水下五六十米深的海底泥沙中,它穿著素雅,如婢女,上側(cè)褐色,底側(cè)白色,在水底下,它有事沒事擺動狀如裙邊的魚鰭,把泥沙攪混,堆積在自己身邊,讓敵人難以發(fā)現(xiàn)。別小看這些比目魚,心眼挺多的,它們生性狡猾,善于偽裝,有變色龍一樣的本領(lǐng),可隨時切換身體的顏色,讓體色變得跟周圍的沙石相似。
春分時節(jié),杏花春雨,春江水暖,箬鰨魚從海底浮到水面,看看世界的紛繁美好。三四月間,油菜花開,菜花箬鰨魚上桌,細嫩的魚肉裹著鮮香的醬汁,風中隱約是春天的味道。故鄉(xiāng)有漁諺:“紅麗紅白海草雞,桃花粉色西鰻皮”,海草雞即海鯽魚(鯛),西鰻皮即比目魚。這兩種魚的皮色透紅,家鄉(xiāng)用來稱贊美女膚色紅潤,面若桃花。
從春分到立夏這一段時間,箬鰨魚忙著生兒育女,它游向岸邊和內(nèi)灣泥沙底下產(chǎn)卵。到了農(nóng)歷六月,箬鰨魚膘肥體壯。故鄉(xiāng)有漁諺:“六月鰨,抵陳鴨?!泵恳环N食物,都有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比如春分的刀魚,清明前的河豚,芒種的蝦皮,小暑大暑的箬鰨魚。農(nóng)歷六月,上蒸下煮,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高天流云之下,木槿開出一朵一朵的花,大片的夾竹桃像海浪一樣在風中翻滾,這個時候的箬鰨魚,味道格外清鮮肥嫩,營養(yǎng)抵得過陳年老鴨。等到西風烈時,箬鰨魚游到深水區(qū)越冬,以抵御晚來風急。
三
在民間傳說中,比目魚很是卑微,不過,在上流社會,比目魚的地位并不低??梢?,廟堂與江湖,對比目魚有兩種不同的評價體系。在古代高人眼里,比目魚神秘莫測,它是帝王封禪大典上必備的獻禮。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所列的“祥瑞清單”上,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三脊之茅、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鳳凰、麒麟等。當年齊桓公意欲封禪,管仲勸道:“我聽說古代的封禪大典,四方上的黍、禾,南方的茅草,東海的比目魚,西海的比翼鳥、鳳凰、麒麟,這些祥瑞動植物都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這些都沒有出現(xiàn),來的反而是蓬草、蒿草、貓頭鷹,這時候封禪,不合適吧?”
當年伍子胥大敗楚國,吳王闔閭大喜過望,親自下廚烹飪比目魚,為伍子胥擺慶功宴。比目魚有一個尊貴的名字,叫王余魚,與越王有關(guān),傳說越王乘船行進在海中,忽聞追兵臨近,慌亂之下,把斫剩的比目魚膾倒入海里,沒想到,這膾竟在水中化為魚,仍然是膾的形狀,故稱王余魚。古書《事物紀原》記載了此事。閩南方言中,比目魚叫“皇帝魚”,想來跟越王也有干系。
在家鄉(xiāng)的傳說中,比目魚充當?shù)氖敲狡诺慕巧?。東海龍王為女兒招東床駙馬,梅童魚想攀高枝,當龍王的乘龍快婿,托哥們比目魚去提親,東海龍王嫌梅童魚不自量力,也恨比目魚胡亂提親,一記老拳下去,比目魚兩只眼睛被打到一邊兒去了。
比目魚的眼睛,當然不是被龍王打到一邊的。比目魚小時候,眼睛也是長在兩側(cè)的,長著長著,兩只眼睛就長到一邊去了。
古人視比目魚為情種,為愛情忠貞的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鳥,在海愿作比目魚,在地愿為連理枝,是情人之間的美好誓言?!豆判≌f鉤沉》里有個故事,東城池決口,王余魚不逃跑,坐以待斃,有人給它照了一下鏡子,它看到鏡子里的魚,覺得并不孤單,這才雙雙離去。文人們常借比目魚抒發(fā)對愛情的向往,比如:“鄰家船上小姑兒。相問如何是別離。雙墮髻,一彎眉。愛看紅鱗比目魚。”唐代詩人盧照鄰,有一首愛情詩:“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簡直就是石破天驚的愛情宣言。他們把比目魚想得太美好了,其實,大海之中,比目魚并非都是成雙成對出現(xiàn),也常常孑然獨行。
家鄉(xiāng)有漁諺:“鮮鰨魚,扁嘰嘰,動刀還要先剝皮?!睗O諺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說它的長相扁平,二是說它的吃法,剝了皮味道更好。其實清蒸比目魚,無須剝皮。如果紅燒,剝皮為宜,因為魚皮膠質(zhì)多,易粘鍋。
比目魚其貌不揚,味道中規(guī)中矩,很容易泯然眾魚,但它全身只有一根魚脊骨,沒有細刺,不用擔心魚刺卡喉,肉質(zhì)極細嫩,給老人孩子吃最好。香煎箬鰨魚、油炸魚柳條,皆鮮嫩。魚鰭附近的肉,尤其好吃。有些地方,親人遠行,家人要清蒸比目魚送行,以此祝福遠行的親人平安順利,稱之為“鰨食”,諧音“踏實”。
比目魚可加工成比目魚干,洗曬之后,冷氣烘干,去皮去頭尾,加工成薄薄的魚干。秋風起時,我去玉環(huán)出差,在應東至應沙的環(huán)島公路上,一張張的網(wǎng)簾上,曬著一排排整齊的比目魚,如臨兵列陣,果然有王余魚的氣勢。
但愛鱸魚美
一
一夜風雨急,最強臺風“利奇馬”已經(jīng)登陸浙東溫嶺的隘頑灣。養(yǎng)殖業(yè)靠天吃飯,最怕臺風。我惦記著樂清灣東門頭港的海鱸魚,打電話給楊濟旭。老楊是海鱸魚專業(yè)養(yǎng)殖大戶。電話里,老楊的聲音低沉壓抑,“利奇馬”裹挾著狂風巨浪襲來,老楊的魚排網(wǎng)箱被沖得七零八落。他的鱸魚已經(jīng)放養(yǎng)了三年,每條重量超過三斤,達到出口標準。再過一星期,就可以起網(wǎng)收魚,運往韓國。因為強臺風的襲擊,鱸魚被巨浪撞擊,成千上萬條大鱸魚,無一存活。三年的心血,毀于一旦。這是老楊的鱸魚養(yǎng)殖場,繼2004年云娜臺風之后,遭受到的又一次滅頂之災。
臺風過后的第二天,我來到塢根。太陽毒辣,陽光反射在海面上,晃得人睜不開眼。老楊劃著小船,把我接到海中間的漁排上,說著他的不甘。老楊大高個,黝黑清瘦,大海就是他的牧場。他養(yǎng)鱸魚有20多年了,說起鱸魚如數(shù)家珍。
鱸魚以大為美,家鄉(xiāng)的海鱸魚,以塢根出產(chǎn)的名氣為大。溫嶺的塢根與溫州的樂清接壤,共享一片海灣——樂清灣。這一帶是淡水與海水激蕩的海域,也是全國潮差最大的海域,以鱸魚、紫菜、夕陽聞名。烈日下,老楊忙著清理魚排,撈走白花花的死魚。準備天涼時,重新投放魚苗。海邊人見慣了風浪,自有一股子韌勁,哪怕被打倒,也能很快站起來,重整旗鼓。
二
鱸魚的大名叫七星鱸魚,小名花鱸,鱸魚長得像花姑娘,銀白色的身子上,有一個個的黑點,這些黑點的數(shù)量,會隨著年齡增減。它是西晉張翰嘴角的朱砂痣,也是隋煬帝心頭的白月光。隋煬帝對鱸魚的肥美鮮嫩贊不絕口,嘗過吳郡敬獻的鱸魚后,擊節(jié)叫好:“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苯瘕W玉膾,就是雪白的生魚片蘸著調(diào)料吃。新鮮鱸魚片成的魚片,潔白如雪,姜蒜末拌成的齏料,色澤金黃。金黃與玉白相雜,留下“金齏玉膾”的典故。
文人愛鱸魚,千百年來,關(guān)于鱸魚的贊歌總是一曲接著一曲。從“風飽橫江十幅蒲,秋聲正有玉花鱸”“桃花水暖鱸堪膾,恨不相攜買短蓑”到“黃花白酒鱸魚晚,別有江南一段秋”“紙帳梅花歸夢覺,莼羹鱸膾秋風起”,莼菜羹、鱸魚膾,都是江南風物,也是鄉(xiāng)愁的載體。鱸魚身上寄托的文化意蘊,遠甚于口腹之欲。江南的鱸魚莼菜,表達的是士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榮華富貴我不稀罕,我只想回家過不被約束的自由生活,想吃吃想喝喝,不用看人臉色行事。
800多年后的辛棄疾,念起西晉張翰的故事,在《水龍吟》中道:“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張翰)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比起張翰,辛棄疾更見血性。在寫景抒情之后,直接言明心志:我不學為莼菜鱸魚美味回鄉(xiāng)的張翰,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只是北伐無期,壯志未酬,一腔熱血,無所寄托,也只有紅巾翠袖的歌女,理解我烈士暮年的失意,為我擦去滾滾熱淚。
三
鱸魚有淡水海水之分。鱸魚對鹽度的適應性強,既可在高鹽的海水中生活,也能棲息近于淡水的入海河道中。若以肉質(zhì)而論,江中鱸魚細皮嫩肉,但肉味較淡,而常與風浪搏擊的海中鱸魚,一身肌肉緊致結(jié)實,更有嚼頭。
故鄉(xiāng)江河湖海眾多,過去野生鱸魚常見。靈江等地常能捕到肥大的江鱸。海中的鱸魚更多,有白鱸和黑鱸,白鱸背部呈青灰色,背上有很多的黑色圓點,如日本藝術(shù)家草間彌生畫筆下的圓圈圖案;黑鱸顏色較黑,黑色斑點不明顯。家鄉(xiāng)的海鱸魚,自古出名,明代起,就跟黃魚、鯔魚、銀魚、蝦米、泥螺、白蟹、水母一起成為歲供,成為御膳房里的東海佳肴。
鱸魚是混世魔王,食相兇猛,家鄉(xiāng)諺語道,“鱸魚常帶兩把刀,小魚遇到拼命逃”,它屬花鱸科,狼性十足,肚子餓了,就是親生的子女也會“啊嗚”一口吃掉,沒有點當?shù)锏拇葠?,故被稱為鱸霸。前些日子,有釣魚高手在玉環(huán)漩門灣釣起一條45斤的鱸魚王,霸氣得很。這條野生的七星鱸,活了幾十年,抱在懷里,足足是一個大胖小子的分量,在它的追刀之下,不知喪了多少條魚命。
鱸霸一旦上了岸,就成了刀俎下的魚肉,任人擺布。“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比藗儛鄣牟皇撬裁廊缁?,而是它的一身嫩肉。魯迅也愛鱸魚,早年他在南京路礦學堂讀書時,曾作《戛劍生雜記》四則,里面就寫到鱸魚飯:“生鱸魚與新粳米炊熟,魚須砍小方塊,去骨,加秋油,謂之鱸魚飯。味甚鮮美,名極雅飭,可入林洪《山家清供》?!?/p>
李時珍很是推崇鱸魚,說鱸魚能“補五臟,益筋骨,和腸胃,治水氣,多食宜人,作鲊尤良,曝干甚香美,益肝腎,安胎補中,作膾尤佳”??梢婘|魚營養(yǎng)價值之高。鱸魚跟黑魚一樣,是手術(shù)后修復傷口的最佳食補。臺灣各大醫(yī)院附近,都有鱸魚湯賣。
這些年,只要到樂清灣調(diào)研,我都要去塢根看望一下老楊和他的鱸魚。海面上,一排排的鱸魚網(wǎng)箱鋪陳開來,遠望如水田。這片20多公頃的海面,大約有4800個網(wǎng)箱,網(wǎng)箱下面,就是活蹦亂跳的鱸魚,還有黑鯛、梭魚、紅鼓魚等。
樂清灣常年有淡水注入,鹽度適宜,水中生物豐富,滋養(yǎng)的鱸魚格外豐腴肥美,加上水流湍急,鱸魚的運動量大,體健肉嫩。老楊的鱸魚,大多出口。鱸魚生長速度慢,要過三年,才能養(yǎng)到三斤,然后運往日韓。日韓民族吃魚,講究“鮮”字,老楊記得第一次見韓國客戶時,這位精壯的韓國人,用網(wǎng)兜從網(wǎng)箱里打撈上一條新鮮的大鱸魚,當著老楊的面,將魚拍暈,用自帶的尖刀,將鱸魚切成一片片極薄的魚片,蘸著芥末直接吃,那種“爽呆了美翻了”的表情,直接把老楊看呆了。
鱸魚六月肥。故鄉(xiāng)有“冬鯽夏鱸”“寒烏(鯔魚)熱鱸”之說,天冷時,鯽魚、鯔魚養(yǎng)得一身膘,到了夏天,鱸魚的肉質(zhì)格外肥美。故鄉(xiāng)稱夏天的肥鱸為“夏鱸白”,聽上去簡直就是小清新的藝名,不復“鱸霸”諢號之兇悍。
鮮活之魚,最宜清蒸,用李漁的說法就是,清蒸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新鮮的夏鱸白身子改刀,塞上姜片火腿片,以花雕酒蜜漬,再上架清蒸,魚安靜而安詳,如山間夜月,銀白透亮。蒸好后,一勺滾燙熱油澆到魚背,“嗞”的一聲,冒出一股白汽,隨同白汽散發(fā)出來的,是勾人饞蟲的鮮香。
除了清蒸,紅燒、剁椒、糖醋亦可,還有鐵板燒鱸魚、桂花鱸魚、瓣醬燒鱸魚、家常蔥燒鱸魚、干燒酸辣鱸魚。鱸魚片與粥同燒,鮮美無比,一條鱸魚能折騰出不少花樣。鱸魚的魚肚魚腸也很好吃,魚肚尤美。
盛夏的塢根,夕陽西下時,朋友在魚排上垂釣。葦葉青,白鷺飛,夕陽染紅了鷺鳥的背,麻雀嘰嘰喳喳地叫,好像饒舌的孩子放了學一路打鬧,吵著嚷著。朋友釣上來的鱸魚,直接拿到邊上的飯店清蒸,從海里到嘴里,爭分奪秒,保留了最大的鮮味。吃魚頂要緊的是鮮,其次才是肥,又鮮又肥的,毫無疑問,那是上品。肥嫩鮮美的鱸魚,佐以楊梅燒酒,就著窗外的落日余暉,可圖一醉。
海蜒冬瓜湯,勝過鱉裙羹
一
鳀魚
鳀魚,浙東稱之為海蜒。家鄉(xiāng)縣志稱它為海艷,這是一個香艷的名字,仿佛是大海中的艷物,實際上它長得質(zhì)樸平常,如鄉(xiāng)間稚童,從未穿花戴柳,因常以咸鮮面目示人,又被叫成海咸。海蜒又被稱為丁香魚,因為魚身小巧細長,如美人耳邊戴的金丁香,故名。在浙東,丁香是耳環(huán)的代名詞。海蜒體細微白,兩眼如芥子,背部藍黑,腹部銀白,也有人稱之為黑背、小銀魚。清人聶璜稱它為“海焰魚”。說它秋日繁生,寸余而細,色黃味美,味道要比銀魚好。
海蜒處于大海食物鏈的底端,海蜒在大海中游動,如一葉柳葉漂浮在海上,它喜光,喜歡圍著光圈、云影嬉戲打轉(zhuǎn)。鱸魚是它的宿敵,馬鮫魚是它的噩夢,海蜒是鱸魚、馬鮫的口糧。見有追兵趕來,一大群鳀魚躍出海面,瞬間,又跌落海中。馬鮫魚的大嘴一張,如同強力吸塵器,瞬間就誤了數(shù)百條卿卿性命。
鳀魚體長不到半根筷子,小的只有一厘米左右。每年西風凜冽,寒流入侵時,海蜒就離開黃海北部和渤海,到黃海中部越冬,小寒大寒,是一年最寒冷的季節(jié),它便向東南移動,進入東海。
二
家鄉(xiāng)諺語:“烏賊靠拖,海蜒靠窩?!焙Q央m小,但向往光明。它生活在淺海,喜歡群居,向往光明成為它的原罪。五六月間,江南梅雨來臨,天氣悶熱,海蜒旺發(fā),浙東漁民常在東海巡游,海蜒性子敏捷,見有船網(wǎng)靠近,便沉入水下逃逸。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漁民知其習性,等到夜幕降臨,以燈光引誘,由外朝里圍捕,稱“靠窩”。漁網(wǎng)一張開,密密麻麻的海蜒如撲火飛蛾鉆入網(wǎng)中。網(wǎng)一收緊,如同在大海里打撈上幾十萬條柳葉,海蜒在魚筐里閃著銀光。海蜒加工成的罐頭,就叫“銀魚柳”。
海蜒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它雖卑賤,但身子骨跟小姐一般柔弱,體小皮薄,不易保存,離開大海后,肉身極易殘破碎爛,故它還有幾個諢名:離水爛、老眼屎,浙地俗稱為爛船丁。離水爛、爛船丁,顧名思義就是這種魚離開水會迅速腐爛。老眼屎,是說它爛后的骯臟相。如同小時候我們給同學起的外號“鼻涕蟲”。
東海魚族,離水之后,常被漁家曬成各種魚干,大的稱鲞,小的稱鲓,海蜒是最小的鲓頭。新鮮的鳀魚,一般是炸著吃、煮著吃,小鳀魚一般曬成魚干。海蜒捕撈上后,得立馬處理,投入滾燙沸水,快速沖洗。出水后,薄薄一層,分攤于竹簟之上,陽光下曬至九成干,就成了下飯利器。
海蜒干以大小與睜眼與否來定身價,越小身價越高,一厘米左右的小海蜒比大海蜒金貴。最小的海蜒,身白細嫩,體長不過20毫米,曬干后,色澤金黃,細似桂花,漁人稱之為細桂,稱之為瞇眼海蜒,意思是剛出生,稚嫩到連眼都沒睜開的海蜒,一斤有八千到一萬條,其味最鮮美,身價最高,如明前龍井。清代學者全祖望詩中的“千箸魚頭細海蜒”,說的就是這種頭水的瞇眼海蜒。二水的海蜒,色略灰,稱為中桂。三水時,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色青灰,稱為粗桂。如暮春茶葉,芽葉已老,價格已跌。等到秋風起時,被稱為秋白,味粗澀,只宜于調(diào)制魚露。
三
海蜒極鮮,味類蝦米,最宜當作開胃小食和下酒小菜,吃貨袁枚也不忘為小小的海蜒記上一筆,他給海蜒安排的出路,一是蒸蛋,二是作小菜。新鮮的海蜒,不止炒蛋,炒青椒紅椒、炒絲瓜蒲瓜、炒咸菜,味道不俗,也可放湯。海邊人道,“海蜒冬瓜湯,勝過鱉裙羹”,意思是,海蜒干與冬瓜一同放湯,味美勝過鱉裙羹。哪怕最簡單的紫菜海蜒湯,也妙不可言。赤日炎炎,身重體倦,胃口不開,海蜒干咸鮮入味,十分下飯。
海邊漁家樂的冷盤,常見涼拌海蜇、醉泥螺,也少不了一碟雜鲓頭。雜鲓頭就是各種小魚干,有龍頭鲓、鳳鱭鲓、泥鰍鲓、海蜒鲓,最常見的便是海蜒鲓。從前還有彈涂鲓,自從彈涂身價躋身豪門之列,它就不肯屈尊在雜魚鲓中了。
海邊人家的下酒小菜,豪華版的是黃魚鲞蒸臘肉、芹菜鰻魚鲞,普通版的則是蝦皮、海蜒。海蜒干油炸后,與各種干果搭檔,下酒極好。浙東三門有松子炒海蜒,寧波有海蜒炒腰果,韓國有核桃炒鳀魚。海蜒鮮香而酥,松子腰果核桃油香而脆,風味妙絕。一筷海蜒,一口老酒,快樂似神仙。
鳀魚做成的醬汁,是極鮮的調(diào)味。捕撈上來的鳀魚,在船上用鹽腌漬,如同腌咸菜,一層鹽一層魚,層層疊加,上壓大石。數(shù)月之后,就成了鳀魚醬汁。鮮香濃郁,是調(diào)味佳品,一兩滴下去,立馬提升食物的鮮味。哪怕是極淡的白灼蔬菜,加了幾滴鳀魚醬汁,立馬變得神采飛揚,風情萬種。
浙東沿海以鳀魚做醬汁提鮮,古羅馬人也想到拿鳀魚來提味,他們將鳀魚、韭蔥、洋蔥、酒、蜂蜜、橄欖油等混合,做成魚醬。法國人則將鳀魚制作成鳀魚黃油。我在法國尼斯,吃過當?shù)刂镊桇~比薩,除番茄醬、芝士、橄欖之外,另有鳀魚加盟。海魚之咸鮮與時蔬之清鮮交雜,別有風味。
鳀魚雖小,中外通吃。
西風烈,海鰻肥
一
一夜西風緊,薄霜白了屋頂,曠野的油冬菜、蘿卜纓,甚至稻草垛上,都披了一層白,大地和遠山,有種蒼茫的感覺。臨近年關(guān),又到了腌肉、醬鴨、曬魚鲞的時候。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東海岸,西風烈時,海鰻成鲞。
海鰻是生活在大海里的鰻魚,是河鰻的遠親。跟河鰻相比,海鰻牙更尖,嘴更長,個頭更大,畢竟大海的遼闊非江河溪流可及,大海里的對手也比江河溪流的更強大,需要更尖利的牙齒與之抗衡。生活在大海里的海鰻,還要經(jīng)常承受水流的沖擊,時刻準備與風浪搏擊,所以表皮也較河鰻厚實,看上去更壯實,身材更緊致。
海鰻長相猙獰,一張嘴如鱷魚般兇狠,它的嘴里長著倒鉤的尖牙,鋒利無比。更可怕的是,兩排牙齒間,還長著一列骨牙,如鋼鋸,如鍘刀,看中獵物,一口下去,“鍘刀”立馬將骨肉撕扯開,甚至鍘斷,從它的諢名“狼牙鱔”中可知其彪悍。老家曾有漁民,在大海里打魚,一網(wǎng)撒下,揪出一條比人還高的海鰻,正高興間,兇猛的海鰻跳起身來,一口咬斷他的血管,險些讓他命喪鰻口。
海鰻體背灰色,身材曼妙,是大海里的游泳健將。它白天潛伏于巖穴、泥沙、珊瑚礁中,夜間出來索食蝦兵蟹將、烏賊海螺,它閃電般地向獵物發(fā)起進攻,用尖牙夾住到嘴的獵物,迅速拖入腹中。它的生命力極其健旺,家鄉(xiāng)人認為它能壯陽強腎,補血補氣,海鰻的鰾,據(jù)說可以治胃病。
鰻魚
灰背的鰻魚,在東海最為常見,舟山人稱之為狗頭鰻,因為它的頭像狗頭,身寬體胖,肉質(zhì)較粗,口感偏硬。老家的人嫌它口感不夠好,通常用來制作鰻鲞。
東海中,還有沙鰻,俗名星鰻,大名星康吉鰻。臺灣人比較文藝,稱它為“繁星糯鰻”。沙鰻是海鰻中的上品,常藏身于海底石縫洞穴中,故日本人稱之為“穴子”。每年秋分時節(jié),桂花飄香之后,便迎來寒露霜降。反復侵入的寒潮,讓它離開故土,向長江口以南的地方洄游。沙鰻油脂多,清蒸時,泛著亮汪汪的油花,外皮鮮香,肉質(zhì)細嫩,故又稱油鰻,它長得比狗頭鰻苗條。
家鄉(xiāng)有漁謠:“海鰻滑溜溜,走起路來裊三裊?!笔廊诵稳菝琅拥男⌒U腰為水蛇腰,我覺得不如叫海鰻腰。
除了星鰻,大海中,還有外表時尚、穿著豹紋裝的鰻魚,美麗如彩虹的彩虹鰻,隨著水流搖曳如水草的花園鰻,林林總總有十多種,它們是大海中的時尚一族,只可遠觀,不可食用。
二
海鰻在夏季北上生殖,秋冬季南下越冬,它遨游萬里,只為完成史詩般壯美的生命傳承。溫臺外海就是海鰻的越冬場和中轉(zhuǎn)站,也是鰻魚長途奔波后的棲息地。春末夏初,楝花如雪,它們游進披山、大陳漁場,立夏之后,桐花落地,它們又要遠行,經(jīng)魚山、韭山、洋鞍漁場,到達嵊泗、余山漁場。立冬前后,寒潮襲來,它們又返回到溫暖的大陳漁場。
大陳島附近的大陳漁場、三門灣東面的貓頭洋漁場、玉環(huán)島邊上的披山漁場,是有名的東海漁倉,盛產(chǎn)大小黃魚、帶魚鯧魚、鰳魚馬鮫、蝦兵蟹將,也盛產(chǎn)海鰻和石斑魚。這幾個漁場多巖礁,而石縫洞穴正是海鰻理想的棲息地。從前,鰻魚旺發(fā)時,玉環(huán)漁民常用延繩釣作業(yè),一次能釣到6000公斤的海鰻。玉環(huán)的延繩釣捕撈作業(yè),在明朝嘉靖年間已興起。驚蟄起,以捕鰻魚為主,俗稱“霉鰻”。立秋,起捕帶魚,稱“釣秋帶”,延繩釣捕獲的帶魚,外觀完好,長度超過一米,銀光閃閃,望之如入刀劍庫。冬至,南下大陳、披山等漁場,稱“冬釣”。
鰻魚卵孵化出來時,細如銀針,只有二三毫米長,全身扁平透明,幾乎跟海水渾然一體。清代聶璜在他著名的《海錯圖》里,畫了一條東海的“水沫魚”,又小又細,身體透明,內(nèi)有細細的紋路,在太陽底下一照,無骨無肉,鰻魚苗干如薄紙,聶璜于是認定海鰻跟水母一樣,也是由水沫凝結(jié)而成的生物。
海鰻當然不是水沫凝成的。慢慢地,它就長成寬寬的柳葉狀,被稱為柳葉鰻。幼年的鰻魚像柳葉,這樣的身材適合它隨波逐流。等到成熟長大,裊娜多姿的流線型身材,適合它乘風破浪。
終其一生,鰻魚都在大海長途旅行。如果以里程計,它走過的路也許不會比徐霞客少。在海鰻的氣質(zhì)里,也深藏著它走過的路,吹過的風,看過的云。
三
鰻魚味美,凡吃過鰻魚的,皆念念不忘。當年吳王夫差喜食鰻魚,常遣大將快馬飛鞭,取回新鮮海鰻,讓宮中御廚烹制,供他獨享。
在家鄉(xiāng),鰻魚豐收季,是吃貨們的美食季。鮮活的海鰻,除了切成連刀小段清蒸外,還可以切成小塊,與紅薯粉、蔥、姜攪拌,煮成其鮮無比的鰻魚羹?;蛘呷テぬ薰?,剁成魚泥,拌上紅薯淀粉,做成魚丸、魚餅、魚皮餛飩。
在家鄉(xiāng),海鰻最常見的出路是曬成鰻鲞。新年臨近,西風凜冽,漁鄉(xiāng)的主婦總要曬制各種腌貨與干貨,除了醬雞、醬肉、醬鴨、臘肉之外,鰻鲞是少不了的。年關(guān)到了,只有屋檐下、廚房下掛滿醬肉、腌肉、鰻鲞、黃魚鲞,這個年才過得有底氣。
用清水洗去鰻魚黏乎乎的體液,放在砧板上,剖開,去除內(nèi)臟。剖開后的鰻魚,再不能沾一滴水。用毛巾擦去血污和水分,再用木棍交叉撐開,掛在通風處晾干。西風烈時,把海鰻放在風口,一兩天就能晾成扁平的海鰻鲞。
同為曬鲞,曬鰻鲞跟曬黃魚鲞不同。黃魚鲞要在烈日下暴曬,鰻鲞如果放在太陽下暴曬,就會曬出鰻油,有一股子“桐油味”,叫“走油”,口感就差遠了。激發(fā)出鰻鲞鮮味的,不是太陽,而是凜然而決絕的西北風。西風烈時,最宜晾鰻鲞。南風天和陰雨天,則不宜曬,容易回潮。當年晾制的鰻鲞,在浙東,稱為新風鰻鲞,聽上去,仿佛是朔風帶來的鮮味。
鰻魚可做成咸香的鰻筒。鰻魚去除內(nèi)臟,放進鹽湯,再放姜、蔥去腥,泡上一夜,咸味入身,用麻線把鰻魚從頭到尾五花大綁,一圈圈扎好后,放到通風處晾干。風干后的鰻筒厚實咸鮮,最大程度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海味。過去,父親常備鰻筒,硬菜不夠或家里來客,一碗鮮香的鰻鲞菜端出來,或蒸或炒,鎮(zhèn)得住場子。
在家鄉(xiāng),鰻鲞炒芹菜、清蒸鰻鲞、醬肉蒸鰻鲞、肉片炒鰻鲞、雞肉火腿燜鰻鲞,十分常見。年前提早囤好的鰻鲞,家鄉(xiāng)人有幾十種烹飪之術(shù)對付它。清蒸鰻鲞,是將風干的鰻鲞切成一塊塊,加料酒、蔥、姜蒸熟,鮮香撲鼻,圓鼓鼓的鰻魚塊,吃上去有膠質(zhì)感。等鰻鲞稍涼,順著鰻鲞的紋理,慢慢撕扯著空口吃,堅實韌結(jié),很有嚼頭。鲞皮油亮,色澤透亮,咬在嘴里,肥香鮮糯。
醬肉蒸鰻鲞,是我的最愛。暗紅的醬肉切成薄片,一片鰻鲞一片臘肉,放在一起蒸,如果加上幾片玉白的冬筍片,醬肉醬香馥郁,鰻鲞咸香入味,冬筍鮮脆可口,牙齒撕扯著略硬的醬肉和鰻肉,品嘗到山海之間不同的咸香。
我在南美智利吃過海鰻湯。海鰻腌制后,與胡蘿卜、洋蔥、大蒜和奶油同煮。智利人熱情奔放,覺得他們的海鰻湯美味無雙,一個勁勸我多喝點。他們說,這道菜有多美味,天堂就有多美好。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也為海鰻湯唱過贊歌——
在溫火下
緩慢釋放出香濃美味……這道菜一嘗
你就知天堂
海鰻經(jīng)得起這樣的贊美。
章魚壺中夢黃粱
一
章魚圓首八足,雙眼鼓突,又稱八爪魚。它殘忍好斗,足智多謀,張牙舞爪之狀,如同舊時錦衣衛(wèi),鵝帽錦衣,著甲扛刀。大型章魚體貌雄偉,在大海沿途巡查,亦如錦衣衛(wèi)腰間懸掛宮禁牙牌,手持金瓜威風出行。
章魚的八條腕足上,有一個個小圓圈,排列得很有章法,古人因此稱它為章魚。這圓圈其實是章魚的吸盤,即便狂風大作,巨浪涌來,吸盤都能牢牢地吸附住礁石,讓它不至于被風浪卷走。章魚的每條腕足上,分布著大約300多個吸盤,獵物只要被它有力的腕足纏住,就難以脫身。日本人在夏至插秧時節(jié),要吃章魚,盼望農(nóng)作物在地下的根,像章魚的吸盤一樣穩(wěn)固。
軟氏三兄弟章魚、魷魚、墨魚,以章魚最為狡詐。這三兄弟外形很像,稟性各有不同。章魚喜歡搬運石頭,給自己造石頭屋,它能搬得起比自己重十來倍的石頭。它喜歡黑暗,或藏身于螺殼,或躲入水底的瓶罐中,海底的沉船,給章魚提供了無數(shù)的豪宅。只要船中有瓶瓶罐罐,幾乎每個里面,都住著一只章魚。這廝甚至會直接搶占牡蠣的家——它悄無聲息地站在牡蠣邊上,等牡蠣一張開殼,迅即扔進一塊石子,讓牡蠣無法關(guān)緊大門。然后,食其肉,霸其屋。漁民知其習性,或以繩穿螺殼,或?qū)⑻展蕹寥牒5祝氘Y,待章魚鉆進去安好家,然后上拉提取。日本松尾芭蕉有著名俳句:“章魚壺中夢黃粱,天邊夏月”,意思是章魚只能在壺中做美夢,夏夜的高空懸著凄冷的明月。詩里有幽深的禪意。章魚壺就是口小身大的陶罐,專門用來捕捉章魚的。
章魚離開大海后,還能存活數(shù)日,它將水存在套膜腔中,依靠水中的氧氣續(xù)命。生存能力之強,讓人驚嘆。
與喜歡黑暗的章魚不同,魷魚、墨魚向往光明,知己知彼的漁民,在漁船上掛燈誘捕。見有亮光,魷魚、墨魚如飛蛾撲火,向著光明,直奔而去,被一網(wǎng)打盡。
三兄弟中,最有骨氣的是墨魚,一身硬骨,大如盾瓦,舊人以此卜卦,家鄉(xiāng)《嘉定赤城志》記:“土人以元夕陰晴卜多寡?!敝劣隰滛~,是軟骨頭。章魚則柔若無骨。有骨的魷魚、墨魚,游起來極快,無骨的章魚行動緩慢,以腕中吸盤沿海底爬行。
春末夏初,是章魚的產(chǎn)卵期,章魚喜歡在螺殼中產(chǎn)卵。章魚卵,如春分時的紫藤花,一嘟嚕一嘟嚕地垂掛下來,故章魚卵又叫“海藤花”。魷魚卵,米粒大小,粘在海草上,成百上千的魚卵聚合一起,如黃白的大豆角。墨魚卵,則是黑黑的,一粒粒結(jié)成球,如藍寶石葡萄。
二
然而,最柔軟的,往往是最強大的。章魚沒有厚重的甲殼、沒有防身的棘刺,身上也無寸骨,唯一攜帶的,只是墨囊。章魚是個狠角色,如果對手強大,它放一把煙幕彈,虛晃一槍,伺機逃脫。就算不幸被對手擒獲,它當機立斷,決絕地扯掉自己的腕足,立馬脫身。章魚的腕足斷后,血管會迅速收縮,不出數(shù)日,斷腕之處,又會長出新的腕足。
章魚是個戲精,在水底常變色偽裝。它平素陰險地藏身于海底,伸出一二條帶子一樣的長長腕足,打探敵情,伺機捕獵。一旦看中獵物,使出獨門絕技,身上的八只腕足,如金鐘之罩,迅即將獵物卷入腹中。
章魚出手,又快又狠。南宋家鄉(xiāng)志書記載了章魚的故事:章巨,海濱人呼為章魚,或章舉。有大小兩種。那種長至三五尺的大章魚,腕足完全伸展,可達三米,稱為石蚷,俗名老鴉章。老鴉章最喜歡吃鳥,袒胸平躺于水上,天上的飛鳥以為大海漂來美食,飛下來啄其腹部,大章魚長長的觸手一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鳥卷入腹中。老鴉章陰險奸詐毒辣的誘捕手段,與錦衣衛(wèi)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另一種似章巨而短小者,叫望潮,軟萌可愛,它游行于灘涂上,每到漲潮時分,翹首而望,故名。望潮味美,農(nóng)歷八九月最盛。
章魚胃口極大,清代《海錯圖》一書,有章魚吃小豬的記錄:海濱農(nóng)戶養(yǎng)豬,母豬剛生下小豬。小乳豬性子活潑,常跑到灘涂活動。但農(nóng)戶發(fā)現(xiàn),每天家里都少一頭小豬。最后,僅余一頭母豬。一日,農(nóng)戶忽然聽到母豬吱吱叫著跑過來,身上拖掛著一只斗大的章魚。
這并非志怪小說,家鄉(xiāng)的漁民知道,章魚豈止吃鳥,吃小豬,它們連體重大幾倍的龍蝦、鯊魚也敢吃。
三
章魚長得怪里怪氣,但一身白肉緊實細致,味道甘美。烹飪章魚,有章魚燒、芥末章魚、鐵板章魚、章魚刺身。章魚燒就是章魚小丸子,面團里面加入章魚粒,放在一個個有圓孔的鐵板中,烤成丸形,再加海苔、沙拉醬,做法類似江南的梅花糕。
剛從海里捕撈上來的章魚,鮮嫩無比,宜做成刺身。先用熱茶快速氽燙,肉身顯出赤豆色,有種妖嬈之美,再迅速過一遍冰水,切成白中帶粉的薄片,鮮甜爽脆。
鐵板章魚,在大排檔常見。鐵板上刷一層薄薄的菜油,一整只的活章魚放到鐵板上,熱鐵燙得章魚不停扭動,身形猙獰,如同古代炮烙之刑?!皠W邮帧庇眯$P子不斷地壓實,力圖讓它與鐵板貼得更緊實些,并不時翻動它的身子,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章魚被煎得滋滋作響,身上的水分,變成一股白汽冒出。在高溫煎烤中,章魚身子隨之縮小,散出一陣陣微焦的香味。
炙烤過的章魚焦紅透白,去除體內(nèi)水分后,肉質(zhì)更緊致,抹一層醬料,撒一點孜然,口感鮮香勁道,尤其是身上一個個凹凸的小圓圈,多了幾分彈性幾分韌勁,撕扯之間,唇齒纏斗,頗有樂趣。這種快感,如同以牙齒對付蟹腳和核桃??竞玫恼卖~要趁熱吃,焦脆肥嫩,涼了后,肉質(zhì)變硬變柴,味道差遠了。
章魚味美,在古人眼里,還有強大的壯陽功能。章魚身子黏糊,吸力強大,戀愛中的章魚會纏繞在一起。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有《章魚與海女》圖,畫中的章魚,以腕足纏繞住裸體的海女,海女右手持一只巨大的蚌殼,有著不可言說的曖昧。
古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房中之術(shù),用各種法子各種招數(shù)。傳聞唐代文壇領(lǐng)袖韓愈就是因壯陽而死,《清異錄》有記,韓愈到了晚年,還興致盎然,以硫黃粉拌飯喂公雞,并且始終讓公雞保持童子之身,養(yǎng)足千日后,殺而吃之,取名“火靈庫”。隔天一吃,結(jié)果,補過頭了,人也掛了。明代野史《萬歷野獲編》記載,名相張居正妻妾眾多,為了雨露均沾,每日要吃房中藥。薊帥戚繼光曾獻山東海狗腎給他,張居正食后,內(nèi)熱大盛,暴斃,享年58歲。
大海中的章魚有300多種,有的雄性章魚在一日之內(nèi),可以不知疲倦地與雌章魚交配十多次,如吃了金槍不倒藥,這種強勁的性能力,讓古人十分羨慕。但更多的章魚,一生只交配產(chǎn)卵一次,完成傳宗接代重任,很快就掛了。哪怕最長壽的章魚,壽命也活不過五年。
古代醫(yī)書說,章魚能通經(jīng)下乳,改善產(chǎn)后乳汁不足。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以形補形法,章魚八爪,四通八達,通乳自然也就不在話下。從壯陽到通乳,古人賦予了章魚各種強大的功能。
在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和野史筆記中,章魚常常以海怪的形象出現(xiàn)。美國科幻片中,章魚是恐怖的地球入侵者,最后統(tǒng)治了世界,人類也成為它的臣民。
章魚是軟體動物,是大海中的智者。章魚有三顆心臟,足部有多達五億根神經(jīng)元。它善謀略,能走迷宮,懂得使用工具,會像女人一樣耍性子。把它關(guān)進瓶子里,它竟然能夠從里面擰開瓶蓋逃脫。世界杯中的章魚保羅,還是大名鼎鼎的“預言帝”。
自從知道章魚是地球上唯一接近于外星生命的物種后,我再也不敢像從前一樣,毫無顧忌地吃章魚了。
魷魚妖嬈
一
魷魚跟墨魚、章魚一起,被稱為“軟氏三兄弟”。比起肥壯圓扁的墨魚、足謀多智的章魚,魷魚身材修長,白里透粉,帶點妖嬈,身上有淡褐色的雀斑,體表略帶白霜,十只腕足短短的,氣質(zhì)楚楚動人。它身體柔軟,游動起來,舞動腕足,如秋日菊花在海中徐徐綻放,有文藝女青年的浪漫氣質(zhì)。
魷魚身體狹長,末端長得像標槍的槍頭,是槍烏賊家族的成員。全球的槍烏賊,林林總總有300余種,有武裝槍烏賊、劍尖槍烏賊等,光聽名字,仿佛都是些持槍的綠林好漢。實際上,魷魚并非蠻漢,它嬌俏文弱,體內(nèi)只有一根長而透明的軟骨,只要抽出這根晶瑩透明的軟骨,魷魚如同被扒了脊梁骨,身子就癱軟了。它不似烏賊,有白厚硬實的海螵蛸,當防身的盾牌。
日本槍烏賊
有些地方把魷魚稱為鎖管,也很形象。魷魚身直而長,狀如古代的鎖頭,長條角質(zhì)軟骨在身體之內(nèi),如長條鑰匙插進鎖頭。魷魚大中小體型的都有,廈門人喜歡以各種“管”來打趣它們,最大的叫炮管,其次是大管、中管,最小的叫小管。簡單明了,有直男氣息。更直白的,則是敝鄉(xiāng)人,所有魷魚只分魷魚和蟣蛄兩種,管它來自太平洋,還是大西洋。
二
關(guān)于海洋生物的啟蒙教育,通常來自菜場。海鮮攤位,大小魚鮮、蝦兵蟹將,搶占顯眼位置,螺呀貝呀,放在邊邊角角。諢名越多的海鮮,說明它分布的區(qū)域越廣。在敝鄉(xiāng),龍頭魚土名叫水潺,蝦蛄是蝦狗彈,中華管鞭蝦叫紅落頭,至于魷魚,敝鄉(xiāng)人稱之為“蠟槍頭”或“蠟槍”。
“來一斤蠟槍!”叫得出海鮮諢名的,通常是本地土著和資深吃貨,他們眼睛毒辣,三米之外,就能聞鮮識貨,他們能挑到最好的鮮貨,與魚眼一對視,就能知道新鮮與否;瞄一眼蟹殼胸腹,就知老幼肥瘦。挑選魷魚,則用“望聞問切”四法:新鮮魷魚望之色澤清新,聞之沒有腥臭味;再按壓一下魷魚身上的外套,如果外套光亮,緊實有彈性,那就是離水時間短。順便扯一下魷魚頭,如果頭與身體連接緊密,不易扯斷,那就是新鮮魷魚。更老道的,掂一下魷魚,就能分清它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是來自東海,還是遠洋。
太平洋褶柔魚
幾十年的捕撈,東海外海的魷魚越捕越少,漁船常跑到千里萬里之外的遠洋公海捕撈。魷魚向往光明,魷釣船在夜晚用燈光將魷魚從深海吸引上來,再一網(wǎng)打盡。一段時間后,來自公海的阿魷(阿根廷滑柔魚)、莖柔魚(南美大赤魷)、秘魯魷魚這些外國血統(tǒng)的大魷魚,就會出現(xiàn)在大小菜場和燒烤攤。那些粉紅、大個、長須的大魷魚,老手們從不染指,這類魷魚,如非洲帶魚,大而無當,十足的銀樣镴槍頭,肉質(zhì)粗且硬,火候一過,還容易發(fā)柴,嚼之,如嚼木頭。
三
魷魚是大海中的游泳健將,常年活動在水深80米以上的外海漁場,成群魷魚經(jīng)過,閃爍著藍色幽光。魷魚經(jīng)受過風浪的洗禮,肉質(zhì)緊繃。它們的身子會發(fā)光,以此引誘獵物。當獵物靠近,魷魚伸出十只腕足,如武林好漢的繩鏢和軟鞭,一抽一收,頃刻就能將獵物卷到嘴邊,大快朵頤。
從前端午前后,魷魚旺發(fā),漁船出海,打撈上滿船魚蝦,自然少不了魷魚。漁船靠岸之前,吹起本船的螺號。各船有各船的螺號,熟悉的螺號一響,接鮮人放下手頭活計,風一般趕到岸邊。船一靠岸,一筐筐鮮貨,各自搬運到岸,或挑到大小集鎮(zhèn)的海鮮市場,或直接賣給小販零售,或曬成鲞頭魚干。
六七月,魷魚多而肥嫩。小魷魚味甜肉嫩,味道比大魷魚要好。來自大海的魚類,只要是鮮活的,通常都能生吃。新鮮的小魷魚,色澤清亮,可以直接入口。用來白灼,抽出小小的角質(zhì)腭,除去體內(nèi)的小墨囊,放水中略微一燙,迅即撈出裝盤。魷魚身體挺直,連頭帶身,齊齊整整,碼在盤中,如訓練有素的一列火槍手。如果追求脆嫩口感,沸水燙后,放入冰水一浸,一熱一冷,更能激發(fā)出自身鮮味。蘸上料汁,或醬油,或蝦蟣醬,或芥末汁,或魚露,或辣椒蒜蓉汁,一人一只,分而食之,咀嚼之下,咯吱爆響,真是痛快!
帶籽的魷魚,南方叫作“糕魷”。春季繁殖期,成熟的生殖腺充滿魷魚身體,籽滿膏豐,香糯可口,白色顆粒粉粉糯糯,口感獨特。在單位食堂若吃到帶膏的鮮甜魷魚,有中了小彩票般的快樂。咬一口,大海味道倏然爆出,海味一波波涌來,讓人沒齒難忘。
吃了魷魚,游刃有余。魷魚是討口彩的魚。魷魚須炒春韭、爆炒魷魚、青椒爆魷魚、荷香糯米魷魚卷、西芹炒魷魚,在江南餐桌上最是常見。魷魚性子隨和,切片、切段、切圈,炒蒜苗、韭菜、咸菜,都清妙可人。蔥爆魷魚卷,最有藝術(shù)氣息,將魷魚劃成麥穗花刀,熱油爆炒,魷肉成卷,花紋如菊花綻放,視覺味覺,皆是享受。炒魷魚鮮香入味,只是職場中人,最怕“炒魷魚”三字,魷魚一炒,就會打卷,形同卷鋪蓋,故在職場上,以此代稱“丟飯碗”。
我獨愛春韭炒魷魚須,碧綠的春韭切成段,與魷魚須一起,快速爆炒,鮮味兒直鉆鼻子,韭菜帶著絲微的甜,激發(fā)出魷魚的鮮香,咯吱咯吱,又鮮又有嚼頭。魷魚炒糕,敝鄉(xiāng)常見,年糕軟糯,魷魚鮮嫩,與洋蔥一番爆炒,鮮味滲透年糕中,鮮上加鮮。
夏日街頭,常見魷魚串,一根根彎曲的魷魚須和一圈圈圓溜溜的魷魚圈,如糖葫蘆般串成長串,在鐵板上煎得滋滋響。炙烤中,魷魚外焦里嫩,肉質(zhì)粉嫩透紅,刷一層醬汁,咬一口,厚實、Q彈又有咬勁。家門口還有一家賣秘制魷魚嘴的小餐館。魷魚嘴雖小,勝在有嚼頭,過酒最好。
海邊有魷魚飯,做法跟江南的糯米蓮藕有點接近,魷魚洗凈,去外膜和內(nèi)臟,用調(diào)料腌制,將米飯、玉米粒、胡蘿卜丁加鹽炒后,塞進魷魚的身體中,再放油中煎至金黃。切成一段段,放入盤中,把湯汁澆于其上,口感豐富。
潮汕有魷魚醢,當?shù)厝朔Q墨斗爾鮭,“醢”就是肉醬。把魷魚卵膏用重鹽腌制,發(fā)酵半年,極盡咸鮮。用之蒸蛋、蒸肉餅,是海邊人的塞飯榔頭。紫菜炒飯配腌過的魷魚卵膏,讓你一下子能干完兩碗。
經(jīng)過海風與陽光的洗禮,魷魚水分消失,曬干后,鮮味更加濃郁。放在炭火中烘烤,再用木棒一下接一下敲打,敲成黃白或淡黃的魷魚絲,口感疏松,不失嚼勁,有鮮明的東海氣息。魷魚絲與魷魚須,是我小時候常吃的海味零食,也是春游必備的寶物。常常走到半路,就把魷魚絲吃光了,只能可憐巴巴地看著邊上的同學大快朵頤,空咽口水。
日本有煙熏魷魚絲,還有魷魚天婦羅、魷魚刺身,最妙的則是魷魚酒瓶,把魷魚加工成酒瓶形狀,熱過的酒,緩緩倒入其中。數(shù)分鐘后,魷魚帶著酒味,酒里帶著魚鮮。喝完酒,再將魷魚酒瓶烘烤吃掉,魷魚肉身,酒香濃郁,鮮嫩無比。
蟣蛄蟣蛄
一
父親酒量好,每天要喝幾盅,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而且喝的是白酒,黃酒和啤酒不碰,嫌沒勁。下酒菜,不是黃魚就是帶魚,要么是白蟹青蟹,或者魚鲞頭,再加各種貝與螺。頂不濟,也要來盤螺螄。一年到頭,家里從未斷過鮮。
父親是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也曾有過凌云志。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動亂年代,被從北京發(fā)配到浙南云和。他喝酒是從云和開始的,酒是他澆愁的利器。父親說那年頭,山旮旯沒啥好菜蔬,幾年下來,人瘦成筍干。70年代末,撥亂反正,父親費了周折,千方百計調(diào)回老家。老家溫嶺在浙東,靠海。父親從小吃海鮮長大,不可一日無鮮。家中都是他主中饋,買菜、燒菜是他的活。那時大學生還很稀罕,我們兄妹三人在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學。父親很高興,酒喝高了,就吹牛道:“我天天燒魚給你們吃,魚吃得多,腦子好使,所以你們能上大學?!?/p>
那時海鮮很便宜,幾毛錢可以買一堆?!杜_州水產(chǎn)志》記載了1979年溫嶺城關(guān)的海鮮零售價,7兩以上的野生大黃魚,0.29元一斤;小黃魚,0.25元一斤;墨魚,0.17元一斤;5兩以上的大鯧魚,0.32元一斤;2斤以上的鰻魚,0.30元一斤;8兩以上的鰳魚,0.32元一斤。現(xiàn)在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
一年到頭,我家餐桌都是海鮮唱主角,背景音樂是紅燈牌收音機里傳來的帶著電流噪聲的新聞播報。在餐桌上,在父親的嘴里,我知道了黃魚七兄弟;知道了墨魚、章魚、魷魚、望潮、鮭蛄(蟣蛄)的區(qū)別;知道黃魚要吃嘴巴,鰳魚要吃尾巴,鯧魚要吃下巴;知道了正月雪里梅,二月桃花鯔,三鯧四鰳,什么季節(jié)要吃什么海鮮。父親邊喝酒,邊現(xiàn)場教學,完成了對我的海洋生物啟蒙教學,也培養(yǎng)出我“無鮮勿落飯”的口味。
“污搭污,墨魚笑蟣蛄”,第一次聽到這個俗語,就是從父親口中。
二
蟣蛄跟墨魚、魷魚一樣,是海洋軟體動物。它是一種小型魷魚,清末本土秀才蔡驤的《土物小識》中有記:“一種狀似烏賊而極小,背無骨者,曰柔魚,一名鎖管,俗呼蜛蛄,是烏賊子生于海岸上,未受雄墨精而成者。”蜛蛄即本地人所說的蟣蛄,亦稱鮭蛄、雞蛄,有些地方稱為句公,也有叫它魷魚仔的。句公之名,顯然不如魷魚仔,前者聽上去,像是個老氣橫秋的夫子,而后者軟萌可愛,一聽就是魷魚爸媽捧在心頭的小寶貝。
蟣蛄其實并非蔡老夫子所說的墨魚幼崽,它屬墨魚大家族不假,卻是另一旁支,是一種體型極小的魷魚。
魷魚這個家族的成員,都挺有個性的,有的長得像丑萌的寵物豬、有的像吸血鬼、像透明玻璃、像穿著條紋睡衣的懶漢……名字帶槍的魷魚,有好幾種,中國尾槍烏賊、劍尖尾槍烏賊、杜氏尾槍烏賊、日本小槍烏賊以及火槍烏賊,可以組成一個手槍別動隊。別的魷魚所持的都是大槍,唯日本小槍烏賊和火槍烏賊,佩帶的是袖珍槍,且是最小的兩把。其中一把,就是火槍烏賊,即浙東人口中的蟣蛄。
蟣蛄貌不驚人,個頭小小,不甚起眼,它生活在近海沿岸的島礁周圍,以小蝦為食。它向往光明,游泳速度也快,因為個頭小,無法與大風大浪搏擊,故不得不隨波逐流,常隨風流的影響而改換居住地,一生要搬家數(shù)次。春天,蟣蛄在內(nèi)灣或河口產(chǎn)卵,卵子白色透明,許多卵鞘聚合在一起,像是一朵開放的菊花。暮春開始,東海里常見蟣蛄,一直到九月,都是蟣蛄的旺期。
三
海水的溫度、鹽度、食材的豐富度,魚的新鮮度,還有時令節(jié)氣、人文地理、文化認同和味覺偏好,構(gòu)成了浙東人民對魚族的評價體系。公認的是,產(chǎn)于東海的蟣蛄,春日口感最好,尤其是身上帶膏時,肉質(zhì)極為鮮嫩。所謂膏,其實是蟣蛄腹中飽滿的卵。蒸熟后,晶瑩剔透,口感如糯米飯一般黏糯,略帶爽脆。
家鄉(xiāng)有童諺:“蟣蛄解鋸,磨刀切菜,菜柱頭切個碎,端個瓦板背。”解鋸就是拉鋸,菜柱頭就是腌好的芥菜蒂,咸鮮爽脆。至于為什么是小小蟣蛄來拉鋸,而不是大章魚來拉鋸,約莫也是看中了它的可愛。就像“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派天真,如果溪頭臥剝蓮蓬的是黑臉大漢,那就是另外的味道了。
家鄉(xiāng)還有一句俗語“墨魚笑蟣蛄”,用來諷刺對方,你跟我半斤八兩,沒資格嘲笑我。墨魚與蟣蛄體內(nèi)都有墨囊,遇到敵人,都會噴出墨汁,借機逃命,兩個都會噴得自己一身黑,墨魚自己不干凈,偏要取笑蟣蛄一身黑,真是可笑至極。
春季蟣蛄鮮嫩,剛打撈上來的蟣蛄,體表呈現(xiàn)幼嫩的粉色,吹彈可破的樣子,身上的紋理,如大理石般美麗,眼睛有透明眼膜。它跟小白蝦一樣,從海里撈上來后,蘸點醬油,可直接開吃。鮮嫩鮮甜,彈牙脆爽,咬一口,“噗嗤”一聲,有時還會爆出汁水來。大海的鮮美,全在這“噗嗤”聲中。
蟣蛄可爆、炒、燒、燴、氽,可炒綠蔬,白灼尤佳,肉質(zhì)肥厚又鮮嫩,人稱春季海中腌篤鮮。東海岸人家對風物天成的熱愛,往往體現(xiàn)在這一口口的鮮甜上。
蟣蛄雖小,鮮味無窮,咸菜蟣蛄,味道鮮濃,食堂常有。每次我都會搶上一盤。夏天胃口低沉,一口咸菜一口蟣蛄,味蕾大開,一下子就從低音飆到高音。又如喝了一杯濃釅的太湖碧螺春,滿口留香。如果幸運的話,吃到幾只帶籽蟣蛄,身子滾圓飽滿,滿肚子的膏,嚼之,沙沙粉粉,飽滿糯香,如冬天雪粒子敲窗,激起無上的鮮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