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面”和“臉”
史錫堯
“面”就是“臉”?!懊妗庇袝r說“面孔”,如“最近單位添了幾副新面孔”?!懊妗边€有時說“面目”,如“面目可憎”?!懊婺俊背2恢溉说哪?,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面目”有“面貌”的意思,這兒指事物(廬山)?!懊婺咳恰?,事物的樣子跟原來完全不同?!懊婺恳恍隆保呈挛铮┱宫F(xiàn)了新的面貌。“面目”有時指政治身份,如“政治面目”?!邦仭?,有時是“面”、“臉”的意思。“汗顏”,臉上流著汗,意思是羞愧?!靶χ痤侀_”,臉上展露笑容。“厚顏無恥”,臉皮厚不知羞恥。
“面”是人很重要、很突出的一部分。因為臉上長著一雙能看見光明和萬物并能傳達(dá)情意的眼睛,長著能聽見別人說話和各種聲音的耳朵,長著用以呼吸并能聞見各種氣味的鼻子,還長著能吃飯、喝水以延續(xù)生命并能說話以表達(dá)思想感情的嘴,因此,“臉”(面)可以代表一個人。見到某人了,是“見面”,會見某人,是“會面”;不認(rèn)識某人,是“面生”,見過某人,是“面熟”。人們說二人直接接觸,有“面談”、“面商”、“面授機宜”……
“面”可以表現(xiàn)人的健康情況。“滿面紅光”,身體非常健康(可能人還高興)?!懊嬗胁松?,常吃不飽,臉色發(fā)青?!懊纥S肌瘦”,營養(yǎng)不良,身體衰弱。
“面”可以表示人的感情。心情歡暢,便“笑容滿面”。生氣時,“臉色鐵青”。不高興時,“拉長了臉”。羞慚時,“面紅耳赤”。發(fā)愁時,“愁容滿面”。感到為難、難辦時,“面有難色”。受到驚嚇時,“面如死灰”。當(dāng)然,也有人“喜怒不形于色”,有人大義凜然,毫無畏懼,而“面不改色”。
人的面對人來說是這樣的重要,人們對于“臉”(面)也就有一些很形象的描寫。
描寫好的。 “面如桃花”即“人面桃花”,這來源于崔護(hù)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西廂記》中描寫鶯鶯,“淡白梨花面,輕盈楊柳腰”。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是“芙蓉如面柳如眉”。
描寫男子的?!懊嫒珏伒住保f小說中描寫唐朝大將尉遲恭。“面如重棗”, 《三國演義》中描寫關(guān)羽。舊小說中描寫面孔白皙的書生有“面如冠玉”之說。
除著重顏色的描寫外,還有著重形象的,如“面如滿月”、“面如銀盆”、“面目猙獰”、“一臉橫肉”。
比較特殊的是“冷面”和“鐵面”。
“冷面”常用于描寫殺手。“冷面殺手”,冷酷無情,殺人時不動聲色的殺手。
“鐵面”常與“無私”連用為“鐵面無私”?!拌F面”,表示剛強、堅定,不畏權(quán)貴,不徇私枉法,執(zhí)法如山,所以“無私”,沒有私心。
“面”(臉)甚至可以代表一個人。因此“露臉”、“長臉”與“沒臉”、“丟臉”, “有面子”與“沒面子”、“丟面子”對一個人來說是比較在意的。
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樹沒有皮,便會死去,人沒有臉,活著何益?還有熟語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春秋時趙國太后深知“臉”在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她力拒群臣的意見,不愿把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出做人質(zhì)以換取救兵。趙太后威脅說誰要再提這一意見,“老婦必唾其面”,我老太婆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沒臉”,就是“沒面目”,就是內(nèi)心愧疚,無法面對他人。歷史上最有名的便是項羽兵敗垓下,在烏江邊說的話:“無面目見江東父老?!彼麤]有臉面對江東的父老鄉(xiāng)親,遂自刎而死。后來杜牧對項羽表示惋惜,寫了《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钡椨馃o自知之明,他認(rèn)為“非戰(zhàn)之罪也”, “天亡我也”。這樣的人不能很好地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即便再從江東聚眾卷土重來,到頭來也很可能是徹底失敗。
“面”對著哪個方位,也非常重要,這表示人的地位和權(quán)勢。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天下大亂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獲“鹿”者,“面南而坐”成為皇帝(君不見所有帝王宮殿都坐北朝南)。助皇帝蕩平天下者“北面而事之”,是為“臣”,以侍奉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