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求是與致用

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 作者:陳平原 著


第一章 求是與致用

“實事求是”與“經(jīng)世致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shù)思路。雖說為人為己、成德成學、有用無用之類學術(shù)分途的辨析,先秦以下代不乏人,但真正標榜并實踐儒家經(jīng)世之學的,當推明清之際諸大儒;而把求是之學推到極致的,則是隨之而來的乾嘉學派。清代學者談求是與致用,態(tài)度都比較決絕;到了晚清,求是與致用之爭更演變成了既含學派又含政術(shù)的大論戰(zhàn)。這場論戰(zhàn)對整個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這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學術(shù)是非之爭,更多的是體現(xiàn)適應傳統(tǒng)變革要求以及面對西方思想文化沖擊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兩難處境——這是一個尋求政學分途而又需要知識分子“鐵肩擔道義,妙手繡文章”的時代。這里著重剖析求是派主將章太炎在論爭中的立場及其學術(shù)思路,間及其對手康梁一派的主張。

1915年至1916年初,章太炎口述《菿漢微言》,頗多玄理,論及治學時稱:“學術(shù)無大小,所貴在成條貫,制割大理,不過二途:一曰求是,再曰致用?!?span >[60]章氏一生對學術(shù)研究到底該求是還是致用有過許多論述,似乎立說歧異,以致他剛剛?cè)ナ溃茏咏练蚝蛯O思昉就因評述其師的學術(shù)宗旨打筆仗。姜氏稱:“先生學術(shù)之中心思想,在求‘救世之急’”;孫氏則錄太炎先生《與王鶴鳴書》反駁,“是先生之學固以求是自揭矣”[61]。這場論爭最后不了了之,因雙方都言之有據(jù),誰也說服不了誰。雙方都是章氏晚年入室弟子,都對其師十分尊敬且有較深的了解,可論及其師宗旨時尚且大相徑庭,這就難怪旁人覺得章氏學術(shù)思想不大好把握。

想當然的解釋是章氏論學本就兼及求是與致用,弟子于是各執(zhí)一端;或者章氏論學前后宗旨不一,弟子缺少通盤考慮。這兩種解釋都不無道理,可又都難以服人。首先,章氏論學宗旨大致前后貫通,說不上突變;其次,章氏的求是與致用有其特殊的界定,非單憑常識所能理解;最后,章氏深刻之處,正在于其對求是與致用之間微妙關系的詮釋,這其間蘊涵著大轉(zhuǎn)折時代學者的選擇與困惑,已經(jīng)超越個人之是非得失。

一 “學在求是,不以致用”

太炎先生論學,一直標舉“實事求是”。這既有學術(shù)發(fā)展的內(nèi)在理路,又與現(xiàn)實刺激密切相關。故其求是之學與漢儒、清儒不大一樣,頗多標新立異之處。侯外廬最先注意到這一問題,稱:“他于求是與致用二者,就不是清初的經(jīng)世致用,亦不是乾嘉的實事求是,更不是今文家的一尊致用?!?span >[62]此后的研究者,論及這一問題時,大都沿襲侯氏思路。只是侯氏和合求是與致用的設想實在過于籠統(tǒng),既反附會又不墨守、既論驗實又論理要之類面面俱到的說法,又未免挫鈍了章氏學說的鋒芒。而張玉法將乾嘉學者的“求是”限定為“文字訓詁”,將今文家的“致用”理解為“追逐功利”[63],都不大貼切,有過于簡單化之嫌;唐文權(quán)、羅?;菡_地指出章氏之“求是”不同于觀念先行的方法論,可“語必征實說必盡理”其實正是樸學精神,后者亦非如唐、羅二君所設想的只是“分文析字”[64]。學者們都注意到章氏的求是與清儒之求是不大一樣,可究竟何同何異以及支配這一異同的學術(shù)思路,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究。

最先提到“實事求是”的,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鳖亷煿抛⒃唬骸皠盏檬聦?,每求真是也?!鼻螌W者推崇漢學,“實事求是”于是成了學者們的口頭禪,即所謂“通儒之學,必自實事求是始”[65]

劉師培曾指出:“不求致用,而惟以求是為歸”,乃清儒不同于明儒之處;而這一學術(shù)轉(zhuǎn)向,兼有利弊,“然亦幸其不求用世,而求是之學漸興”[66]。此說將求是與致用作為兩種不同的學術(shù)路向,各有褒貶,而不是像后來學者那樣一味指責清儒埋頭書齋不問世事。今人余英時更為清學正名,反對只從社會背景來解釋清代考據(jù)學的興起,而是突出思想史發(fā)展的內(nèi)在理路(inner logic),稱求是之學漸興“實與儒學之由‘尊德性’轉(zhuǎn)入‘道問學’,有著內(nèi)在的相應性”[67]。章太炎對清學發(fā)展特別關注,多有評述,尤其是其論學主求是,更是直接承襲清儒的思路。

乾嘉學者講“實事求是”,除了原有的以文字訓詁求經(jīng)史大義的治學路徑,以及無征不信,言必有據(jù)的治學態(tài)度,更由于學者各自的特殊處境而另有引申發(fā)揮。也就是說,“實事求是”作為一句通行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特定語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明白提倡者反對什么批評什么,口號才有了具體內(nèi)涵。比如,戴震力主“治經(jīng)先考字義,次通文理,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68];故時人稱其“實事求是,不偏主一家”[69],意在表彰其沒有門戶之見,超越漢宋,“空所依傍”,不像惠棟“唯漢是從”。錢大昕自稱:“桑榆景迫,學殖無成,惟有實事求是,護惜古人之苦心,可與海內(nèi)共白?!卞X氏講求是重點在“護惜古人之苦心”,不愿效時人之“陳義甚高,居心過刻”[70]。王鳴盛也有一段自我表白:“以予之識暗才懦,碌碌無可自見,猥以校訂之役,穿穴故紙堆中,實事求是,庶幾啟導后人,則予懷其亦可以稍自慰矣夫。”王氏之“實事求是”,則是反對史家之“橫生意見,馳騁議論”,因“學問之道,求于虛不如求于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71]。阮元說經(jīng),“推明古訓”,“非敢立異”,自稱是“實事求是”[72];黃以周治禮,“博采眾論”,“惟善是從”,也被譽為“實事求是”[73]。清人實在太喜歡標榜“實事求是”了,以至論學時好處都歸它所有。最有意思的是私淑戴震的凌廷堪,以區(qū)分“實事”與“虛理”來說“實事求是”,更可見清人思路及學術(shù)選擇:

昔河間獻王實事求是,夫?qū)嵤略谇埃崴^是者,人不能強辭而非之;吾所謂非者,人不能強辭而是之也,如六書九數(shù)及典章制度之學是也。虛理在前,吾所謂是者,人既可別持一說以為非;吾所謂非者,人亦可別持一說以為是也,如義理之學是也。[74]

同是推崇“實事求是”,各家側(cè)重點大有差異,籠統(tǒng)一句“限于文字訓詁之求是”,實未盡清代學者之意。

章太炎自稱“學問之事”,終以“東原先生為圭臬耳”[75];其對戴震的高度推崇,直接引發(fā)了五四前后學者對戴學的研究和討論。因此,章氏論學突出“實事求是”,本在意料之中。太炎先生特異之處,在于強調(diào)學在求是而不在致用。也就是說,將治學中求是與致用二者尖銳對立起來,揭示這一對概念本就存在的內(nèi)在矛盾。此前的學者雖也意識到這兩者之間難以調(diào)和,可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正面沖突。講求是者不忘帶上致用,免得無用之嘲;講致用者也總捎上求是,以顯學有根基。段玉裁為《戴東原集》作序,稱:

先生之治經(jīng),凡故訓、音聲、算數(shù)、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用則施政利民,舍則垂世立教而無弊。[76]

段氏強調(diào)戴學主求是,但“用則施政利民”;龔自珍論學重致用,可也不愿完全抹殺考據(jù)訓詁:

夫讀書者實事求是,千古同之,此雖漢人語,非漢人所能專。[77]

只有章太炎厭棄此等調(diào)和折中之論,以其特有的思維的徹底性,將二者推到極端,然后獨尊“實事求是”。1906年,章氏在《與王鶴鳴書》中稱:

仆謂學者將以實事求是,有用與否,固不暇計。[78]

過了三年,章氏又強調(diào):

學在求是,不以致用;用在親民,不以干祿。[79]

此前此后,章太炎不斷表述這一論學宗旨,并以此作為評判前代學術(shù)以及指導自家研究的標準。前者如贊賞清儒,稱其所以能使“上世社會污隆之跡,猶大略可知”,就因為其治學:

不以經(jīng)術(shù)明治亂,故短于風議;不以陰陽斷人事,故長于求是。[80]

后者如自述力作《官制索隱》的寫作宗旨時,再三強調(diào):

吾今為此,獨奇觚與眾異,其趣在實事求是,非致用之術(shù)。[81]

如此揚求是而抑致用,也是一種“口號”與“姿態(tài)”,很大程度源于其對康有為的政見與學術(shù)的批判。政見合時尚且“論及學派,輒如冰炭”[82];政見分后,章氏對康氏更是痛加詆毀不遺余力。

康有為治學風格與章太炎大相徑庭,爭論在所難免。只是康氏成名在先,章氏奮起反駁,故論爭中不免有時間差(如章氏常以十年前的康氏為假想敵);再說康氏自認“吾學三十已成,此后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83],無暇也不屑與后學斤斤計較,故論爭中雙方并沒有真正交手,近乎各自獨立闡述學術(shù)宗旨。即便如此,今古文之爭、中西學之爭以及改良革命之爭,作為大的學術(shù)思想背景,還是明顯影響雙方(尤其是章太炎)的立論。所謂“康有為抬出今文經(jīng)學搞變法維新,章太炎用古文經(jīng)學宣講種族革命”的說法,雖然簡單化了些,但畢竟注意到政治策略與學術(shù)思想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其間章太炎之反神道、反預言、反尊君、反托古改制、反微言大義等,更是隨學術(shù)思想與政治策略的論爭不斷推進[84]。既是論爭,難免夾雜些個人意氣;好在康、章二人都自覺將其學術(shù)追求放在清學三百年思潮中來考察,故能超越一時一地的意氣之爭。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康、章二人也確實體現(xiàn)了清學中“求是”“致用”兩股學術(shù)思潮的發(fā)展趨向,成為橫跨清學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shù)的橋梁。

康有為論學主經(jīng)世致用,對乾嘉學者的考據(jù)訓詁很不以為然,斥之為“無用之學”??凳献非蠼?jīng)世,力主變革,自然選中便于發(fā)揮微言大義的今文經(jīng)學;頌揚托古改制的孔子,其目的也在于自家的托古改制?!犊鬃痈闹瓶肌肪硎环Q:

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85]

這話其實可作為康有為的“夫子自道”讀。“孔子以布衣而改亂制”,實多有不便,故不得不“加王心,達王事”,“記諸行事以明其義”;康氏又何嘗不是如此?作為一種政治策略,“托古改制”自有可取之處;可作為一種學術(shù)思路,“托古改制”則貽害無窮?!缎聦W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固然轟動一時,成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學術(shù)上則從一開始就備受攻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兩部很有理論穿透力的著作均披著考據(jù)的外衣;而從考據(jù)學的角度評價,此二書實在太不遵守學術(shù)規(guī)則,牽強武斷處不勝枚舉。這一點就連參加《新學偽經(jīng)考》寫作的梁啟超也都不以為然,“時時病其師之武斷”??涤袨橹浴巴幌⒆C據(jù)或曲解證據(jù),以犯科學家之大忌”,并非只是“好博好異之故”;而是因其本意不在治經(jīng),不過“借經(jīng)術(shù)以文飾其政論”[86]。治經(jīng)既非康氏所長,考據(jù)也非康氏所愿,像戴震主張的那樣“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圣賢之心志”[87],固然可以避免“鑿空之弊”,可難逃康氏“無用之學”之譏。只是這回作法自斃,輪到康氏自己來賣弄“無用之學”了。錢穆曾指出康有為著述中這一邏輯上的矛盾:康氏的歷史功績在于“力反乾嘉以來考據(jù)之學,而別求辟一新徑”;可不巧的是,“其書亦似從乾嘉考據(jù)來,而已入考據(jù)絕途,與長興宗旨并不合,而長素不自知”[88]。

所謂“長興宗旨”,指的是1891年康有為應陳千秋、梁啟超等人之請,“始開堂于長興里講學,著《長興學記》以為學規(guī)”[89]。此書雖非康氏代表作,但因“長素學術(shù)生命可記者,則始于其長興之講學”[90];更因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直陳學術(shù)宗旨,故此書值得充分重視。此前學者如戴震、姚鼐、章學誠等,都將古今學問之途分為義理、考據(jù)、詞章三門,只不過各自使用概念及側(cè)重點略有不同而已[91]。曾國藩稱“為學之術(shù)有四:曰義理,曰考據(jù),曰辭章,曰經(jīng)濟”[92],與康有為分類大致相同;只是曾氏強調(diào)“莫急于義理之學”,而康氏則獨標“務通變宜民”的“經(jīng)世之學”?!胺擦囍畬W,皆以致用也”;只是三代以下,學術(shù)日異,難得再有足以致用者。隋唐人之詞章學,宋明人之義理學,清人之考據(jù)學,皆不如漢人經(jīng)學之“近于經(jīng)世者也”??涤袨閷h學的闡釋獨具一格:

孔子經(jīng)世之學,在于《春秋》?!洞呵铩犯闹浦x,著于《公》、《穀》。凡兩漢四百年,政事學術(shù)皆法焉,非如近時言經(jīng)學者,僅為士人口耳簡畢之用,朝廷之施行,概乎不相關也。

清儒甚為自得的復興漢學,在康氏看來乃“緣木求魚”,只可謂之“新學”,不可謂之“漢學”。一方面劉歆“偽撰古文”雜亂諸經(jīng),為王莽新朝效勞,“于是二千年皆為歆學,孔子之經(jīng)雖存,而實亡矣”;另一方面兩漢之學“皆實可施行”,非若清儒之學“相率于無用”[93]。

清儒治學講究識字——通經(jīng)——達道,故特重音韻訓詁。康有為對這一治學路徑很不以為然,認為“以此求道,何異磨磚而欲作鏡,蒸沙而欲成飯哉?”[94]改變這一“甚不智”的治學途徑,首先是不從“文字”而從“古圣賢之心志”入手,先讀通“微言大義”,然后再談考據(jù)訓詁。比如,“提出孔子改制為主,字字句句以此求之,自有悟徹之日”。說具體點,就是“從此讀《新學偽經(jīng)考》,別古今,分真?zhèn)?,撥云霧而見青天”。有此“把柄在手,天下古今群書皆可破矣”。如此讀書,“數(shù)日可通改制之大義”,天資少滯者,“亦不待一月,俱可通貫”[95]。梁啟超遵師囑所作的《學要十五則》,更將這一速成通經(jīng)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師從不同,學術(shù)淵源不同,康、章分屬不同學派,這本沒有什么稀奇。章太炎之所以奮起反駁,除了不能同意“新學偽經(jīng)”“孔子改制”等石破天驚的怪論,更因其不能容忍康有為專講經(jīng)世大義,摒斥名物訓詁的治學方法。

廖平列《今古學宗旨不同表》,第一條就是“今祖孔子,古祖周公”。與此相關聯(lián)的還有“今經(jīng)皆孔子所作,古經(jīng)多學古者潤色史冊”;“今為經(jīng)學派,古為史學派”兩條[96]。康有為主今文說,斷“《六經(jīng)》皆孔子所作也”,以孔子為政治家,且稱:“學者知《六經(jīng)》為孔子所作,然后孔子之為大圣,為教主,范圍萬世而獨稱尊者,乃可明也?!?span >[97]章太炎對康氏維新改制的努力甚為贊許,早年與康門弟子共事時務報館,雖鬧至揮拳相向,但畢竟聽從孫詒讓勸告,沒有公開批駁康氏學術(shù)。1899年章氏作《今古文辨義》,原是針對廖平,且警告“經(jīng)術(shù)文奸之士”,不得“借攻擊廖士以攻擊政黨”,顯然有回護康有為之意;可畢竟還是開啟了與康氏正面的學術(shù)論爭。針對廖平(其實也包括康有為)六經(jīng)皆孔子所撰,非當時語亦非當時事,孔子構(gòu)造是事而加王心的說法,章太炎強調(diào)孔子乃“因其已成者以為學”,“據(jù)此刪刊以為群經(jīng)”,并針鋒相對地指出:“然則孔子自有獨至,不專在六經(jīng);六經(jīng)自有高于前圣制作,而不得謂其中無前圣之前書。”至此還只是各說各的一套,六經(jīng)是否孔子所撰尚未有定論;推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的“魏晉之文”的章太炎,筆鋒一轉(zhuǎn),發(fā)揮其邏輯嚴密的論學長處,討論起“極崇孔子”所可能造成的弊病來。廖平、康有為為“宗仰素王”而斷言其“自造六經(jīng)”托古改制,以此推論,“安知孔子之言與事,非孟、荀、漢儒所造耶”?“若是,則欲以尊崇孔子而適為絕滅儒術(shù)之漸,可不懼與?”[98]

要說“極崇孔子”,廖平實未及康有為;而立孔子為“神明圣主”,這對于始終將孔子視為“古良史也”的章太炎,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章之爭于是不可避免。在章太炎看來,“有商訂歷史之孔子”(如刪定六經(jīng)),“有從事教育之孔子”(如作《論語》),可就是不能有崇奉一尊立為教主的孔子。就因為孔子“夐絕千古”之功,正好在于其“變神祥神怪之說而務人事,變疇人世官之學而及平民”[99]。以陰陽五行、象緯占卦入儒術(shù),將儒學神學化,起于漢儒董仲舒。也就是章太炎批評的,“中國儒術(shù),經(jīng)董仲舒而成教”[100]。這就難怪立孔子為教主的康有為主張“因董子以通《公羊》,因《公羊》以通《春秋》,因《春秋》以通《六經(jīng)》,而窺孔子之道”[101];而反對神化孔子的章太炎則直斥“董仲舒以陰陽定法令,垂則博士,神人大巫也”[102]。民國初年,尊孔復古成風,甚至有倡以孔教為國教者,章太炎作《駁建立孔教議》,繼續(xù)批評董仲舒之將儒學宗教化,使得“讖緯蜂起,怪說布彰”,“巫道亂法,鬼事干政”;而“今之倡孔教者,又規(guī)摹仲舒而為之矣”[103]。在章氏看來,立孔子為教主,最不能原諒的是定于一尊?!岸ㄓ谝蛔稹保厝恢舷⑺枷牖盍?,其實際效果只能是愚民。故終其一生,章太炎對孔子的評價雖屢有變遷(《訄書》中的《訂孔》與《檢論》中的《訂孔》已是大有出入),但“孔氏之教,本以歷史為宗”的提法基本沒變[104]。之所以強調(diào)孔子學說并非宗教教義,而是“以歷史為宗”,就因為“史學講人話,教主講鬼話,鬼話是要人愚,人話是要人智,心思是迥然不同的”[105]

從鬼話與人話、愚民與智民來區(qū)分今古文,自然只是章太炎的一家之言。不過,將孔子視為“古良史也”的章太炎,本身確實更像見識卓絕之史學家;而將孔子視為“大教主”的康有為,本身也帶有宗教家的人格魅力。章太炎早年譏笑“康黨諸大賢,以長素為教皇,又目為南海圣人,謂不及十年,當有符命”[106],并非無中生有的造謠誹謗。就連梁啟超也對其師“好引緯書,以神秘性說孔子”不以為然[107],著《南??迪壬鷤鳌窌r且專列“宗教家之康南?!币徽隆_@種精神氣質(zhì)及思想方法的區(qū)別,其實已經(jīng)決定了各自治學路向的歧異。政治家兼宗教家的康有為之考六經(jīng)為孔子所作,其本意不在追問六經(jīng)之成書過程,而在于推崇孔子。若孔子只是著《論語》刪《春秋》,“則孔子僅為后世之賢士大夫,比之康成、朱子尚未及也,豈足為生民未有范圍萬世之至圣哉?”[108]說到底考據(jù)只是追認,結(jié)論早已先有,即“先立一見,然后攪擾群書以就我”[109]。康氏對其“主題先行”的治學風格并不諱言,相對于“撥亂救民”為萬世立法之大義,經(jīng)義史籍真?zhèn)沃加唽嵲谖⒉蛔愕?。當年針對朱一新“鑿空武斷,使古人銜冤地下”的批評,康有為并沒認真應戰(zhàn),而是虛晃一槍,大談起“今日之害,學者先曰訓詁”來[110]。就因為在康氏看來,“圣人但求有濟于天下”,完全可以“言不必信”,名物訓詁之類無關大義的學問可有可無。

章太炎繼承清儒實事求是之治學風格,認定孔子是否著六經(jīng),是個事實問題,與義理是非無關,必須精研故訓,博考事實,才能“每下一義泰山不移”。因此,由考據(jù)通經(jīng),由通經(jīng)達道,才是章氏心目中的治經(jīng)正路。至于撇開音韻訓詁而侈談通經(jīng)致用,只能是“大言欺世”。關鍵還不在于如此治學必然趨于穿鑿附會,更因通經(jīng)本就難以致用,治世也都不靠經(jīng)術(shù)。因此,章太炎特別欣賞清儒“不欲以經(jīng)術(shù)致用”以及“夷六藝于古史”的治學態(tài)度[111],理由是:

自周、孔以逮今茲,載祀數(shù)千,政俗迭變,凡諸法式,豈可施于近?故說經(jīng)者,所以存古,非以是適今也。[112]

治經(jīng)固然可以“明流變”,“審因革”,但并非今文學家吹得神乎其神的以經(jīng)術(shù)治國。所謂“求漢人致用之方,如《禹貢》治河,《洪范》察變之類”,還有“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113],在現(xiàn)代人看來都是“非愚即妄”[114]。而且,從根本上說,治經(jīng)意在“求是”而非“風議”,不該以有用與否為評判標準。在《與王鶴鳴書》中,章太炎干脆直截了當?shù)靥岢觯?/p>

學者在辨名實,知情偽,雖致用不足尚,雖無用不足卑。[115]

以孔子為良史,主訓詁以通經(jīng),均非章氏獨創(chuàng);唯獨力倡治經(jīng)當實事求是而不必考慮通經(jīng)致用這一點,章太炎把今古文之爭推進了一大步。

康有為論學標舉“致用”,著力攻擊清儒的學問“破碎無用”。面對“傅會鑿空”之類的批評,康有為居然臉不變色心不跳,且能反咬一口,嘲笑對手未能識大體。就因為對于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士子來說,“學而無用”的指責,遠比“傅會鑿空”的批評,更嚴厲也更致命。更何況國難當頭,即便考得古言泰山不移,又將于世何補?康有為的棒喝之所以不能忽視,自有其道理。對康氏立說影響甚深的廖平《知圣篇》,就曾批評清儒推崇備至的段王之學“語之政事經(jīng)濟,仍屬茫昧”。并非“禁人治訓詁文字”,而是“以救時言”,從小學入手治經(jīng)乃迷途[116]。關鍵在于國家并非承平,士子不能不追求學以致用。這一點康有為的自述表達得非常清楚:

仆之忽能辨別今古者,非仆才過于古人,亦非仆能為新奇也,亦以生于道、咸之后,讀劉、陳、魏、邵諸儒書,因而推闡之。使仆生當宋明,亦不知小學;生當康、乾,亦豈能發(fā)明今古之別哉?[117]

這里強調(diào)的主要不是學術(shù)的傳承,而是時勢對學術(shù)發(fā)展的刺激。道光咸豐之后突出通經(jīng)致用的今文經(jīng)學之所以大盛,有學術(shù)上由靜入動,反撥乾嘉之學的意味;有今文經(jīng)學演進的內(nèi)在理路;可康有為的“奇談怪論”之所以得到社會的容忍乃至激賞,最主要的還是國事日非人心思變的時代氛圍。

當年梁啟超等熱血青年之“聞有為說,則盡棄其學而學焉”[118],并非偶然。其中最要緊的是時人普遍希望“學以致用”,不愿為求章句訓詁名物制度而老死書齋。

已經(jīng)毅然走出詁經(jīng)精舍并有“謝本師”壯舉的章太炎,當然理解這種情緒。之所以還要站出來否定今文經(jīng)學的“通經(jīng)致用”,很可能有一破一立兩方面的考慮:“立”指主實事求是,“破”指批附會臆斷。

章太炎治學重稽古,主求是,即所謂“字字征實,不蹈空言,語語心得,不因成說”[119];反對在學術(shù)研究中摻雜個人主觀好惡,甚或借學術(shù)作政論。最能體現(xiàn)這一學術(shù)宗旨的莫過于如下一段話:

稽古之道,略如寫真,修短黑白,期于肖形而止。使妍者媸,則失矣;使媸者妍,亦未得也。[120]

《征信論下》中的如法吏辨獄,《與王鶴鳴書》中的“無偏無黨”,都是與此類似的說法,強調(diào)學者不該以一己之好惡抹殺或歪曲證據(jù),乃至制造冤假錯案。學者的個人道德,未必真能保證證據(jù)絕對不受污染,立論沒有絲毫私心。即便講稽古之學,章太炎也是追求“窺大體”“得大體”,不滿足于“逐瑣屑之末務”,“致謹于名氏爵里之間”[121]。憑什么保證所窺“大體”(而不只是個別字詞之考據(jù))不誤?章太炎對西方社會學、哲學的吸取,以及對傳統(tǒng)經(jīng)籍的釋讀,或許比時人高出一大截,可照樣依賴于某種帶主觀色彩的學術(shù)眼光與理論框架。只能評價這一眼光及框架是否高明,而很難以“無偏無黨”自詡。學術(shù)研究中并不存在純粹的“客觀性”,只不過學者以“求是”為目的,還是能相對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失誤。

章太炎之反考古適今,反通經(jīng)致用,自然是針對康有為的托古改制以及三統(tǒng)三世等宏論。各學科中愈近于人事者,本就愈可能因“治之者加以愛憎之見,則密術(shù)寡而罅漏多”[122];更何況康氏公開提倡去訓詁而獨取大義,必然慫恿“高材之士”道聽途說牽強附會。當年戴震之力主“治經(jīng)先考字義,次通文理,志在聞道”,就因為反感宋以來儒者之喜“憑胸臆為斷”;而康有為治經(jīng)之善附會多臆斷,比宋儒明儒有過而無不及。章太炎正是抓住這一點不放,再三敲打今文經(jīng)學家論學中之“往往傅以奇邪”,“視一切歷史為芻狗”[123]。

今文經(jīng)學派為提倡變革,注重切于人事,傾向于“借經(jīng)術(shù)以文飾其政論”,故不免多牽強附會的說法。章太炎曾刻薄地稱此類自視甚高的“通經(jīng)致用”為“曲學干祿”[124],這一指責康氏門徒無論如何不能同意。因為康有為攻擊只講考據(jù)不問世事的“今之學者”,正是詆其“利祿之卑鄙為內(nèi)傷”[125]。到底今文古文兩派孰為“曲學干祿”,很難一概而論。

學術(shù)研究從來并非一塵不染,隨時可能被權(quán)力支配與利用,歷史上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都有過被導向“曲學干祿”的不光彩記錄。所謂“一切經(jīng)術(shù),無不可為篡盜之階”;“學術(shù)雖美,不能無為佞臣資”[126]。章氏其實心里十分明白,學術(shù)并不“純凈清白”。只不過今文經(jīng)學家重在發(fā)揮微言大義,主動貼近現(xiàn)實政治,再加上康有為提倡“不待一月俱可通貫”的速成經(jīng)學,使得不學無術(shù)者更容易利用其曲學干祿或浮說惑人。而“實事求是之學,慮非可臨時卒辨”;經(jīng)過一番“研精覃思,鉤發(fā)沉伏”的學術(shù)錘煉,[127]一般來說心志稍為安定,不至于過分浮浪驕奢——當然也可能因此頓失豪氣,變得迂腐守舊。這一點,章之友人劉師培頗有同感,在論及清儒之得失時,稱“經(jīng)世之學”,易流于“假高名以營利”;不若“純漢學者,率多高隱”[128]

二 “殫精考索”與“興起幽情”

章太炎斥公羊?qū)W之弊,曰“其極足以覆國”[129],這跟康有為罵劉歆偽《周禮》故“一言喪三朝”[130],二者立論相反,思路卻相當接近,都是強調(diào)學術(shù)與政治(思想與權(quán)力)的密切聯(lián)系??涤袨橹v通經(jīng)致用,將學術(shù)與政治綁在一起是順理成章;何以治學講求實事求是的章太炎,也非扯上國家興亡不可?這牽涉到章氏論學的另一側(cè)面:反“致用”口號,而又有致用精神。在清末民初學者中,力主學術(shù)不該講求致用者,一是章太炎,一是王國維。王氏針對其時學分新舊、中西、有用無用的“不學之徒”,強調(diào)“余謂凡學皆無用也,皆有用也”,并真的一輩子固守“無用之用”的學術(shù)[131]。章太炎不一樣,之所以大談“雖致用不足尚,雖無用不足卑”,很大原因是被康有為逼出來的——論爭中雙方觀點都容易趨于極端,要不無法“旗幟鮮明”。

幾乎從入世之初起,章太炎從來都是積極關注現(xiàn)實政治,不曾真正遺世獨立過。從著《訄書》、“解辮發(fā)”,到成為民國元勛、國學大師,幾十年風風火火,除1920年代末短暫的隱居外,章氏始終是政治舞臺上不容忽視的風云人物。以此政治家的眼光論學,焉能完全不講“經(jīng)世致用”?

推崇明末諸大儒之“多留心經(jīng)世之務”,乃清末民初的學術(shù)思潮。如梁啟超贊揚顧炎武等人:“皆抱經(jīng)世之志,懷不世之才,深不愿以學著,而為時勢所驅(qū)迫所限制,使不得不僅以學著?!?span >[132]劉師培論述角度略有不同:“當明清之交,顧、黃、王、顏,各抱治平之略,修身踐行,詞無迂遠,民生利病,了若指掌,求道德之統(tǒng)紀,識治亂之條貫?!?span >[133]章太炎既不像梁氏強調(diào)“時勢所驅(qū)迫”,也不像劉氏注重“修身踐行”,對三大家也都略有微詞,但格外欣賞其立身處世之道:

雖著書,不忘兵革之事。其志不就,則推跡百王之制,以待后圣,其材高矣![134]

因慕顧炎武之為人而“改名絳,別號太炎”的章炳麟,一生行事確有追蹤顧炎武之意味,尤其是在力圖兼合“求是”與“致用”這一點上。最能代表這一學術(shù)取向的,是章太炎的兩段自述:亡命日本主編《民報》時“提獎光復,未嘗廢學”;幽禁北京口授學術(shù)時則“雖多言玄理,亦有諷時之言”[135]

即便當初埋頭講求稽古之學時,章太炎的去取也自有其深意在。正如章之老師俞樾所說,其時之是否言變革求西學,是與傳統(tǒng)的孟、荀之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孟子法先王,而荀子法后王。無荀子,不能開三代以后之風氣;無孟子,而先王之道幾乎息矣。今將為荀氏之徒歟,西學具在,請就而學焉。將為孟氏之徒歟?……風雨雞鳴,愿與諸君子共勉之。[136]

章太炎剛離詁經(jīng)精舍,就著文評孟、荀之爭,斷言:“自仲尼而后,孰為后圣?……惟荀卿足以稱是?!?span >[137]合孔、荀在理論上頗有漏洞,不過章氏明顯取其“法后王”“制天命而用之”的入世精神,以及其傳經(jīng)衍學、納法入儒的貢獻。一直到晚年作《儒家之利病》的演說,章太炎仍堅持尊荀抑孟。雖然晚清的孟荀之爭,是與漢宋之爭、經(jīng)學理學之爭以及今文古文之爭糾合在一起,章氏之尊荀有其特殊的學術(shù)背景,可我還是更注重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太炎先生自定年譜》“光緒二十三年”稱:“余所持論,不出《通典》、《通考》、《資治通鑒》諸書,歸宿則在孫卿、韓非。”與此相呼應的是《菿漢微言》結(jié)語中的一段話:“遭世衰微,不忘經(jīng)國,尋求政術(shù),歷覽前史,獨于荀卿、韓非所說,謂不可易?!边@兩段自述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章太炎治學之初之推崇荀子,本身就是“不忘經(jīng)國尋求政術(shù)”的結(jié)果,而很難歸之于講求名物訓詁的“實事求是”之學。實際上章氏一生多次從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角度評述先秦諸子,褒貶抑揚,變化甚大,有些甚至前后矛盾,其中固然有研究對象自身的復雜性以及論述中多角度多層次的原因,可關鍵還在于論者講求致用的治學態(tài)度。認定諸子學說乃“主觀之學,要在尋求義理,不在考跡異同”[138],故治學時不局限于訓詁考釋,而是著力發(fā)掘其思想文化意義,這是章氏高明之處??蛇@么一來,不能不涉及論者的價值觀念及理論體系,很難再保持“無偏無黨”的治學態(tài)度。即便講考據(jù)訓詁典章制度,也有個促成研究者選擇對象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從何入手的學術(shù)傳統(tǒng),并非真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更何況諸子這樣的“主觀之學”,如何做得到“字字征實語語自得”?當然,“近遭憂患,益復會心”的讀《易》,與“余于政治,不甚以代議為然”的議政[139],二者還是大有區(qū)別的。前者基本上仍以“求是”為目的,盡管借助于社會閱歷與人生體驗;后者則以“致用”為歸宿,雖也涉及一點學理問題。

在今古文之爭中,章太炎明顯揚“求是”而抑“致用”;可在自家的學術(shù)研究(佛學研究、史學研究和小學研究)上,章太炎又突出“致用”精神。這與前人(如汪中、凌廷堪)之區(qū)分典章制度考古之學與六經(jīng)宏旨義理之學不大一樣,并非強調(diào)專業(yè)或?qū)W科之分,而是體現(xiàn)其“革命不忘講學,講學不忘革命”這一悲壯的努力。

章太炎之研讀佛經(jīng),起于“遭禍系獄”,是否能達大乘深趣還在其次,主要是“學此可以解三年之憂”。鄒容不讀佛經(jīng),無以解憂,“年少剽急,卒以致病”;而章氏熬過三年苦獄且不墜青云之志,頗得益于講萬法唯心的佛學[140]?;谶@種人生體驗,章太炎出獄后即極力主張“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141]。因為在他看來,革命之難以成功,關鍵在于國民之道德淪喪與革命黨人之缺乏獻身精神;當務之急是發(fā)起信心增進道德,而最合適的思想武器莫過于佛學。合華嚴宗之“普度眾生”與法相宗之“萬法唯心”,提倡一種勇猛無畏的革命精神,最典型的說法是:

非說無生,則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則不能去拜金心;非談平等,則不能去奴隸心;非示眾生皆佛,則不能去退屈心;非舉三輪清凈,則不能去德色心。[142]

為了去畏死心、拜金心、奴隸心而發(fā)起宗教提倡佛學,這與康有為之“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進退佛說”[143],其實沒有多大差別,最多是五十步笑百步。章氏后來雖有一些關于佛典翻譯以及大乘佛教緣起的論文,可始終不以佛教學理的研討見長。也就是說,其實事求是的治學準則,并沒有貫徹落實在佛學研究中。早年提倡佛學濟世,固然談不上“求是”;晚年批評佛法未足救弊,實也只是基于“致用”。當年章太炎同鐵錚、夢庵論爭佛學,與佛理本身是非真?zhèn)螏缀跞粺o關,爭論焦點在于其術(shù)是否“可用于艱難危急之時”[144]。章太炎當然很清楚:

佛法的高處,一方在理論極成,一方在圣智內(nèi)證,豈但不為宗教起見,也并不為解脫生死起見,不為提倡道德起見。[145]

明明知道“若用佛法去應世務,規(guī)劃總有不周”,可一旦意識到當今急務是“救人心”,“不造出一種輿論,到底不能拯救世人”,章太炎毫不猶豫地撇下“圣智內(nèi)證”,轉(zhuǎn)而“提倡道德”[146]。如此注重佛學的社會功用而不是學理是非,很難說是學者應有的態(tài)度。

章太炎的史學,無疑比其佛學更有根基?!坝嗌倌戟氈谓?jīng)史通典諸書,旁及當代政書而已”[147],求西學、讀佛典都是遭世衰變后的事,而且時有抑揚,不若推崇史學之自始至終。章氏既以仲尼為“古良史也”,且贊同章學誠“六經(jīng)皆史”的命題[148],治學中自然不能不更多注重史學。可照史學家呂思勉的說法,章太炎在史學上雖“是有一部分精確的見解的,然亦不過單辭碎義而已”[149]。呂氏是按舊時分類法,將章氏經(jīng)學、子學的著述(如學術(shù)史、思想史)排除在史學之外;政治史方面章太炎沒有完整的著述,而希望能“熔冶哲理,以祛逐末之陋;鉤汲眢沉,以振墨守之惑”的百卷本中國通史,又只是一個良好的愿望。章太炎也有不少考其典章制度,究其成敗得失的精彩論文;可除了思想學說史,在政治史、社會史和制度史方面,其著述確實不像他自己所預設的那樣既有眼界開闊的理論批評,又有鉤發(fā)沉伏的實證研究,融會中外學說且自成一家之言。章氏大談史學而又未有系統(tǒng)條理的史學著述,其治史功績其實不在學理,而在經(jīng)世。

章太炎主張“治史盡于有征”,反對“微言以致誣,玄議以成惑”,對近世學人之“背實征,任臆說,舍人事,求鬼神”大加嘲諷[150]??蛇@并不妨礙他借史學言變革,為后王立制或為生民發(fā)起信心。1902年章氏“有修中國通史之志”,在給梁啟超信中概述其治史的兩大目標:

一方以發(fā)明社會政治進化衰微之原理為主,則于典志見之;一方以鼓舞民氣、啟導方來為主,則亦必于紀傳見之。[151]

治史講求發(fā)明原理,或曰推求“社會政治盛衰蕃變之所原”,這自是針對傳統(tǒng)史學“皆具體之記述,非抽象之原論”,“昧其本干,攻其條末”等弊病的反撥與超越[152],與其時梁啟超之提倡史學革命為同一思路,是屬于學術(shù)觀念與理論模式的轉(zhuǎn)變。至于“鼓舞民氣啟導方來”云云,則已不再是學理之分辨,而是注重學術(shù)之社會功能,與章氏平時力主實事求是,不計有用與否的論學宗旨未盡相符。

何以特別注重史學,章太炎曾一言以蔽之曰:“欲省功而易進,多識而發(fā)志者,其唯史乎?”[153]明清以降,頗有思想家論述史學經(jīng)世者,如王夫之稱“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黃宗羲稱學“必證明于史籍,而后足以應務”;章學誠則直指“史學所以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也”[154]。章太炎明顯受此輩先賢啟示,晚年既不滿于疑古思潮,又哀痛國土淪喪,進一步發(fā)揮其民族主義史學思想,大談史學乃“今日切要之學”。因為“不讀史書,則無從愛其國家”;“不講歷史,昧于往跡,國情將何由而洽”?[155]不過有一點,即便值此為民族憂患而提倡讀史之際,章太炎仍嚴守其學術(shù)良心,強調(diào)“借古事以論今事,所謂借題發(fā)揮者,亦讀史所忌”[156]?;蛟S,這正是章太炎論學之異于康有為處:以“求是”反“致用”,自不待言;即使同講“致用”,也自有其特色。章氏受過嚴格的乾嘉學派的學術(shù)訓練,一旦由“求是”轉(zhuǎn)入“致用”,也還有個不可逾越的極限:嚴禁穿鑿附會妄言臆斷。也就是說,在“求是”的基礎上講“致用”,而不是舍“求是”而趨“致用”。

章氏格外推崇顧炎武,不無追蹤其治學路數(shù)的意向。1908年,在與夢庵關于佛教功用的論爭中,章氏述及他所理解的顧氏:

若顧寧人者,甄明音韻,纖悉尋求,而金石遺文,帝王陵寢,亦靡不殫精考索,惟懼不究,其用在興起幽情,感懷前德,吾輩言民族主義者猶食其賜。[157]

顧氏的魅力在于,具體治學時“求其真,不取其美”,故“持論多求根據(jù),不欲空言義理以誣后人”;可治學之初衷以及學術(shù)之效用,卻關涉世事人道家國興亡。選擇史學研究作為切近人事經(jīng)世致用的途徑,與進入具體操作時嚴格遵守學術(shù)規(guī)則,兩者并不完全矛盾。在學術(shù)研究中,“殫精考索”是“體”,“興起幽情”是“用”?;胖?,期于肖形;至于刺激當代讀者的情感與理智進而達到某種社會效果,只能是第二位的考慮?!队垥ねǚā窂臍v代政治制度中發(fā)掘出“可法”的五件“善政”;《五朝法律索隱》則總結(jié)出“五朝之法,信美者有數(shù)端:一曰重生命,二曰恤無告,三曰平吏民,四曰抑富人”——這些著述自是以“合符節(jié)于后王”為取舍標準[158],可操作中仍求“殫精考索”。到底怎樣才算識大體合后王而又不流于主題先行厚誣古人?其間的分寸實在不好把握,章太炎的經(jīng)驗是以名物訓詁為立論的根本。倘若“訓故未通,而以微言相侈”,章氏辛辣而又俏皮地譏之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159]。

借政制法律的歷史考察來言變革開后王,這點并不新鮮;可在世人眼中最少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語言學研究,章太炎居然也能寄托其家國興亡之感,足見其致用的強烈愿望。在“比輯俚語”、定方言六例并逐一疏解的《新方言》中,章太炎同樣追求兼合求是與致用:“上通故訓,下諧時俗,亦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矣?!?span >[160]方言研究如何才能達到經(jīng)世致用的效果,劉師培《〈新方言〉后序》披露了章氏的良苦用心:

昔歐洲希、意諸國,受制非種,故老遺民,保持舊語,而思古之念沛然以生,光復之勛,虇蕍于此。今諸華夷禍與希、意同,欲革夷言,而從夏聲,又必以此書為嚆矢。此則太炎之志也。[161]

此類研究不必曲意附會,只管精心結(jié)撰,若能著成“懸諸日月,不刊之書”,自有明顯的社會功用。也就是說,只要選題恰當,求是之作也能產(chǎn)生致用的效果(發(fā)思古之幽情);而致用之作,必須符合學術(shù)規(guī)則(上通故訓,下諧時俗),才能進入學術(shù)之林。求是與致用、學術(shù)與政治,完全可以通過這種特殊方式統(tǒng)一起來。

太炎先生入世之初,曾抨擊“五十年以往,士大夫不治國聞,而沾沾于聲病分隸”,希望維新志士“紬五洲書藏之秘,以左政法,以開民智”[162]。晚年國難當頭,章太炎又借講學之機,批評清儒“考大體者少,證枝葉者多”,以致造成“雖欲致用亦不能也”的可悲局面[163]。雖說論學標舉求是,章氏一生其實非常關注政治,很不以一味把玩古董的“純學者”為然。甚至其于艱難困厄中苦心講學,也不僅僅是“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而是寄托某種政治信念。黃侃曾如是披露章太炎的追求:

其授人以國學也,以謂國不幸衰亡,學術(shù)不絕,民猶有所觀感,庶幾收碩果之效,有復陽之望。[164]

此說大致可信,因章氏本人也曾多次述及保存中國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乃是保國存種的關鍵。如稱“語言文字亡,而性情節(jié)族滅”;“史亡則國性滅,人無宗主,論為裔夷”等[165]。

可即便如此,章太炎還是反對“通經(jīng)致用”的說法,譏之為漢儒借以干祿的鬼話。不是說經(jīng)世不可以借重學術(shù),或者學術(shù)不屑于致用,而是反對將兩者直接掛鉤乃至等同起來的傳統(tǒng)說法。首先是政學分途,然后才談得上互相借重。也就是后來學者們強調(diào)的,“學術(shù)的獨立自由,不僅使學術(shù)成為學術(shù),亦且使政治成為政治”[166]。章太炎雖贊賞黃宗羲之“重人民,輕君主”,可對其抹殺學校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特殊功能,“獨令諸生橫與政事”這一政學不分思路很不以為然,甚至指責其“何因偏隆學校,使諸生得出位而干政治,因以夸世取榮”[167]。將學生干政概括為“夸世取榮”,實在有失公允;不過主張政學分途,反對以政干學或以學干政,這一思路仍有其深刻性。以學干政,是否一定會造成朋黨之勢或黨錮之禍,可能言人人殊;而以政干學之阻礙學術(shù)發(fā)展,敗壞士人道德,則是有目共睹。因而,熱心政治的章太炎,論學時并不以“經(jīng)世致用”為終極目標:“致用本來不全靠學問,學問也不專為致用?!?span >[168]求是與致用、學術(shù)與政治,各有其內(nèi)在理路,也各有其操作規(guī)則與評價標準,既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強其所難。

學者著述,因其偏于致用或偏于求是,可能選擇不同的切入角度與論述體式。表面上章太炎的文章大都談論典章制度與歷史人物,其實因著述宗旨不同,有政論小品和學術(shù)專著之分。前者針砭時弊,立論鮮明,語調(diào)尖刻,常失之偏激;后者更注重學理的推演與史料的斟酌,一般趨于穩(wěn)重平實。章氏既是有政治興趣的學者,又是“有學問的革命家”,落筆為文,既可議政,也可論學。流亡日本時,章氏同時在《民報》和《國粹學報》發(fā)表文章,可兩類文章大不一樣,前者論政,后者述學。隨著章氏政治興趣的起伏,其著述宗旨也各有所側(cè)重。了解論學論政內(nèi)在理路的差異,明白具體著述的體式及其思想學術(shù)背景,才能比較通達地看待章氏某些學術(shù)觀點的前后矛盾。同樣推崇顧炎武的乾嘉學者汪中,有一自述,頗與章太炎接近:

中少日問學,實私淑諸顧寧人處士,故嘗推六經(jīng)之旨以合于世用。及為考古之學,惟實事求是,不尚墨守。[169]

章氏著述,實有“合于世用”與“實事求是”兩大類,具體甄別不易,可傾向性還是相當明顯的。蕭公權(quán)論及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時,有一妙語:“章氏言九世之仇則滿腔熱血,述五無之論則一片冰心,寒暖相殊,先后自異?!?span >[170]汪榮祖對此“妙語”的詮釋,更可顯示章太炎兼合求是與致用的學術(shù)追求:

寒暖相殊,正見哲學與政治之異趣。演哲學需要冷靜沉潛的思考,搞政治(尤其是革命)則需滿腔熱血的情懷。冷熱雖殊,未必不能兼顧。[171]

唯一需要補充的是,不只哲學,史學、小學等“考古之學”也都“需要冷靜沉潛的思考”,章氏“未必不能兼顧”的,是“寒暖相殊”的學術(shù)與政治。

三 理器之分與真俗之辨

區(qū)分學術(shù)與政治,承認求是與致用各有其存在價值,這自是持平之論??衫斫馐且换厥?,喜愛又是另一回事。章太炎雖篤嗜“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172],輪到辨析論學宗旨,還是有明顯的傾向性。倘若章氏論學只是既講實事求是又講經(jīng)世致用,未免近于鄉(xiāng)愿,不可能一時間振聾發(fā)聵。就學術(shù)訓練及師承而言,章氏無疑傾向于實事求是,一輩子不能茍同康有為的附會臆斷,或“借經(jīng)術(shù)以文飾其政論”;可生當衰世,良心未泯,章氏又不能不以某種形式介入現(xiàn)實政治,專講訓詁老死書齋決非其所愿。這么一來,講求是章太炎不如乾嘉諸老徹底,講致用章太炎又不如康有為明確;其特點是努力在求是與致用之間取得某種合理的平衡??蛇@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學術(shù)與事功不兩至”;或者說,“夫求是與致用,其道固異;人生有涯,斯二者固不兩立”[173]。最理想的設計似乎是:論學時講求是,議政時求致用??墒裁磿r候該論學,什么時候該議政?政學是否真能涇渭分明?還有,政治與學術(shù)能否固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所有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1906年,章太炎作《建立宗教論》,其中有這么一句:

宗教之高下勝劣,不容先論。要以上不失真,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為其準的。[174]

這話移用來概括章氏論學宗旨,頗為恰當:“上不失真”講求是,“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求致用。問題是怎樣才能保證二者完美統(tǒng)一而不是互相拆臺?如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到底先要魚還是先要熊掌?或許這才是關鍵所在。

1920年代初,章太炎曾作題為《說求學》的演講,分求是與致用二途,并比較其長短:

求學之道有二:一是求是,一是應用。前者如現(xiàn)在西洋哲學家康德等是,后者如我國之圣賢孔子、王陽明等是。顧是二者,不可得兼,以言學理,則孔子不及康德之精深;以言應用,則康德不及孔、王之切近。要之二者各有短長,是在求學者自擇而已。

求學理精深者講實事求是,求切近人事者講經(jīng)世致用,二者不分長短高低,只是宗旨不同因而問學途徑有別。這自是通達之論。可章氏緊接下去還有一句話:

然以今日中國之時勢言之,則應用之學,先于求是。[175]

章氏晚年感于國勢衰微,論學頗多致用之說;再加上平日關注政治,活躍于清末民初政壇,1920年代中期甚至發(fā)表暫停講學與著述的“專心國事之通啟”,這就難怪世人心目中的章太炎,以經(jīng)世致用而非實事求是見長。用張灝的話來說,就是“年輕時他就被兩種不同的治學思想所吸引”,而“最終顯示更具力量的是倫理實踐思想”[176]

最能體現(xiàn)世人對章太炎的評價的,是其弟子魯迅在《趨時和復古》中的一段話:

清末,治樸學的不止太炎先生一個人,而他的聲名,還在孫詒讓之上者,其實是為了他提倡種族革命,趨時,而且還“造反”。[177]

世俗名聲與學術(shù)貢獻不說風馬牛不相及,也是關系不大。單純以學術(shù)成就而傾動朝野者,古今中外實為罕見。公眾對古音之甄別與制度之考辨,遠沒有像對現(xiàn)實政治那樣感興趣。章太炎得名于提倡種族革命而不是音韻訓詁之學,這點毫無疑問。問題是能否因此斷言章氏只是個“有學問的革命家”,其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shù)史上還要大”?[178]持此說者意在推崇太炎先生,可立論的基礎是置革命于學術(shù)之上,而不是章氏自述的求是與致用各有短長。其實,章太炎的業(yè)績到底以革命還是以學術(shù)為大,這二者本身是無法折算并加以比較的,純因立論者的主觀視野及價值尺度而上下浮動。我想考察的是,章氏本人是如何看待政治與學術(shù),或者說他論學時到底重求是還是重致用。

真正體現(xiàn)章太炎置政治于學術(shù)之上的,或許是其與康門師徒的微妙關系。章氏論學與康有為迥異,變法維新期間有過短暫合作,變法失敗后又著文多所回護,時人或不以為然,章太炎于是解釋道:“說經(jīng)之是非,與其行事,固不必同?!闭f經(jīng)之是非可以爭論,而心術(shù)之邪正不容辯駁。以“揭邪謀”的名義“駁偽學”,實是借政治權(quán)勢解決學術(shù)爭端,不管其說是否“中窾要”,都“自成其瘢宥”,都是心術(shù)不正的表現(xiàn):

茍執(zhí)是非以相爭,亦奚不可,而必藉權(quán)奸之偽詞以為柄,則何異逆閹之陷東林乎?[179]

因此,盡管“論及學派輒如冰炭”,可一旦共同的政敵以“偽學”攻康氏,章氏馬上拋棄門戶家法之見,挺身而出為其辯護;著《今古文辨義》,反對“經(jīng)術(shù)文奸之士”之“借攻擊廖士以攻擊政黨”,力圖將今古文之爭限制在學術(shù)范圍內(nèi)。1899年1月,避地臺灣的章太炎接到康有為復書,感激興奮之余,將其加上識語刊于1月13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識語”中專門表白他對于政術(shù)與學問的看法:

或曰:子與工部,學問涂徑故有不同,往者平議經(jīng)術(shù),不異升元,今何相昵之深也?余曰:子不見夫水心、晦庵之事乎?彼其陳說經(jīng)義,判若冰炭,及人以偽學朋黨攻晦庵,時水心在朝,乃痛言小人誣罔,以斥其謬。何者?論學雖殊,而行誼政術(shù)自合也。余于工部,亦若是已矣?!墒怯^之,學無所謂異同,徒有邪正枉直焉耳。[180]

應該說學有“異同”,只是比起心術(shù)之“邪正”來,這一“論學雖殊”顯得無關緊要——這自是有感于中國人之不屑于“執(zhí)是非以相爭”,而喜歡借“揭邪謀”“駁偽學”置學術(shù)對手于死地這一卑鄙習性。

將政術(shù)邪正置于論學是非之上,這一點章太炎從來不含糊。戊戌前后因政術(shù)合而靠近康梁,不問雙方學派之歧異;1906年后因政術(shù)分而斥罵康梁,不講雙方學術(shù)上之互補。盡管后來章太炎也承認《民報》時期與梁啟超的一系列論爭有利于刺激雙方深入思考,并非真的水火不相容,可當年章氏更愿意強調(diào)的還是政術(shù)之異。1907年3月,梁啟超將讀《說文》的數(shù)十條札記編為《國文語原解》,托人轉(zhuǎn)求精于此道的章太炎作序,希望章氏能超越“政見歧殊”,成就此“學問上一美談”[181]。可章太炎根本不予理睬,或許是看不上梁氏的小學功夫(章太炎對梁啟超的學問歷來評價不高),更大的可能性還是因“政術(shù)歧殊”故。

章氏論人衡文,常以政治立場及氣節(jié)高下為第一前提,尤其是在提倡種族革命時更是如此。評述時人尚且不能局限于道德判斷,更何況情況更為復雜的古人。章氏論學因政治偏見而出現(xiàn)較大誤差的,當推其對清代學術(shù)思想的評論:就因為當中橫著一個章太炎力圖推翻的清王朝。如批評魏源之“夸誕好言經(jīng)世,嘗以術(shù)奸說貴人”[182],前者指學派,后者則指氣節(jié)。不要說魏源曾出任清廷官吏,就是黃宗羲允許兒子入清王朝的明史館,在章氏看來也是不可原諒的過失。明末清初三大家中,章太炎獨不以黃宗羲為然,以為其“學術(shù)計會,出顧炎武下遠甚;守節(jié)不孫,以言亢宗,又弗如王夫之”。學術(shù)高下其實很難說,章之故意貶低黃氏,主要是認定其氣節(jié)有虧:“以《明夷待訪》為名,陳義雖高,將俟虜之下問。”[183]一切以是否與清廷合作(其標志是出仕)為取舍標準,而不大考慮特定時期的歷史情境與思想潮流,以之衡量政治人物尚且偏頗,更何況以之褒貶思想家和學者。

章太炎品人評事重氣節(jié)而輕功業(yè),尤其鄙薄世之所謂“有文無行”者。一旦“文”與“行”、“著述”與“氣節(jié)”、“學術(shù)觀點”與“政治立場”尖銳對立起來,章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善啡酥貧夤?jié)不能直接轉(zhuǎn)化為論學主致用;相反,氣節(jié)之士很可能不屑“外托致用之名,中蹈揣摩之習”[184],因而傾向于寂寞的求是之學。在某些特定場合,為喚起民眾拯世救亡,章太炎也會大談學以致用;可正式論學時仍嚴格區(qū)分“學說”與“功業(yè)”,反對以有用與否來衡量學術(shù):

學說和致用的方術(shù)不同,致用的方術(shù),有效就是好,無效就是不好;學說就不然,理論和事實合才算好,理論和事實不合就不好,不必問他有用沒用。[185]

對于相信“大士說法,唯在應機”,且對“應機之云”別有新解的章太炎來說[186],既然有意應政俗風云遷變之機而化人,論學時不免有因時因地與誨人律己之別。表面上章氏既講求是又講致用,不說宗旨含混,也有折中之嫌??晌乙詾?,實事求是才是其論學宗旨,經(jīng)世致用則是“應機說法”。

章太炎論學雖兼及學理精深與切近人事,卻重在求是而非致用。最能說明這一點的,還是其真俗之辨。真俗互存互轉(zhuǎn),即所謂“真妄同源”,或者“真必有妄,舍妄無真”,不應該孤立地談論真俗之高下是非。《菿漢微言》中自述學術(shù)思想歷程,不也落在“轉(zhuǎn)俗成真”與“回真向俗”上嗎?可是,當章太炎用真俗來概括兩種不同的論學宗旨時,還是蘊涵著某種價值判斷的:

人心好真,制器在理,此則求是、致用更互相為矣。[187]

雖說強調(diào)二者“更互相為”,可一理一器,一真一俗,已經(jīng)顯出論者的傾向性。

理器之分與體用之辨,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話題,或許有點玄虛,章太炎還有更通俗的說法。1910年章氏以“獨角”為筆名在《教育今語雜志》發(fā)表專論“留學的目的和方法”的《庚戌會衍說錄》,其中論及致用與求是之別,純是推己及人的大白話:

況且致用的學問,未必真能合用,就使真能合用,還有一件致用的致用,倒不得不碰機會,機會不巧,講致用的還是無用。專求智慧,只要靠著自己,并不靠甚么機會。假如致用不成,回去著書立說。[188]

致用與求是,一需機會湊合,一靠自己努力。正如余英時指出的:“‘經(jīng)世致用’卻由不得儒者自己作主,必須要靠外緣。所謂外緣便是顧亭林說的‘王者’,因此無論是顧亭林或黃宗羲都要有所‘待’。從歷史上看,儒家所期待的‘王者’似乎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span >[189]章太炎立身處世,歷來講“自貴其心,不依他力”[190],自是推崇不必有待的求是。求是而不為時人賞識,尚可著書立說,企求藏之名山傳之后世。這對讀書人來說是個很大的誘惑,或者說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安慰——因千古文人多嘆懷才不遇,之所以還能活得挺認真,就因為“立德”“立功”不成,還有此不待社會認可的“立言”。至于致用之學,成者固然風云際會顯赫一時,可“機會不巧”者畢竟占絕大多數(shù)。而致用之學一旦無用,那可真是一錢不值。如此“應機說法”,沒多少理論思辨色彩,可挺實在的——此也可見論者的良苦用心。

以個人之利弊得失論治學門徑,自然不是“大道”。可即便從家國興亡著眼,章氏也仍傾向于學以求是而非致用。章太炎確實強調(diào)學術(shù)與政治之關系,如《哀焚書》中力主“建國家、辨種族”之根基在“言語、風俗、歷史”;故滅其國者必毀其史變其俗易其言,此“帝王南面之術(sh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191]。而提倡種族革命者,自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借學術(shù)發(fā)思古幽情,進而光復故國。章太炎對“主義”(政治)之倚仗于“史籍”(學術(shù)),有過這么一個妙喻:

故仆以為民族主義,如稼穡然,要以史籍所載人物制度、地理風俗之類,為之灌溉,則蔚然以興矣。不然,徒知主義之可貴,而不知民族之可愛,吾恐其漸就萎黃也。[192]

這話常被用來作為章氏治學講致用的證據(jù)。其實,統(tǒng)貫章太炎此前此后論學思路,此乃強調(diào)經(jīng)世必須借重學術(shù),而不是治學必須講求經(jīng)世。若把章氏論學宗旨簡單化明朗化,大約可化為如下三句:治世必須借重學術(shù);求學不必講求致用;求是之學為無用之用。

求是之學為無待之學,為無用之用,故是“真”是“理”是“體”;而致用之學相對來說只能是“俗”是“器”是“用”。至于說“趨于致用”容易“浮說致人”,而“趨于求是”則“左證有事,攻守有法”[193],其實倒在其次。關鍵還是在于真俗之辨這一思維方式。之所以選擇“真俗”來說求是與致用,實關聯(lián)到章氏對自身歷史地位及存在價值的估計。

章太炎在中國政壇上叱咤風云幾十年,乃萬眾矚目的民國元勛,革命勝利后論功授勛,甚不以得二等勛位為然,自稱其“首正大義,截斷眾流”,功在孫中山之上[194]。如此注重功業(yè)聲名,似乎走的是政治明星的路子??蓪嶋H上,章氏最為自得的,還是自家學問。辛亥革命高潮中,章太炎致書吳承仕,稱:“仆輩生于今世,獨欲任持國學,比于守府而已”;“學問之事,終以貴鄉(xiāng)先正東原先生為圭臬耳”[195]。此等表白,并非一般讀書人套話。

最能說明章太炎特重學術(shù)的,是兩次系獄臨危時近乎“蓋棺論定”的“自祭文”。1903年章氏因《蘇報》案系獄,于獄中有一自記,劈頭就是“上天以國粹付余”;其中最為憂慮的并非光復故國之大業(yè)能否成功,而是擔心自家學問及身而絕:

至于支那閎碩壯美之學,而遂斬其統(tǒng)緒,國故民紀,絕于余手,是則余之罪也![196]

這種中華文化系于自家一身安危的感覺,在章太炎并非一時戲言。1914年章氏被袁世凱囚于北京,致書黎元洪,稱“進不能為民請命,負此國家;退不能闡揚文化,慚于后進”,決意絕食,以死抗爭。雖有“進退”之分,似仍以為民請命為大;可絕命書中最大的感慨還是:“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span >[197]二十年后,弟子朱希祖對此有過大致合理的詮釋:

先師嘗言經(jīng)史小學傳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幾可待,文章各有造詣,無待傳薪,惟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可矣。惟諸子哲理,恐將成廣陵散矣。此二十年前在故都絕粒時之言也。至今思之,仍不能逾于斯言。[198]

不管章太炎對自家學問的估計是否恰當,但其自視為并世中唯一能“為往圣繼絕學”者,這一點幾乎是沒有疑義的。生死關頭之思念,最能體現(xiàn)個人之志趣。立意絕食時,“自分以一書生提倡大義,功成事遂,可以永終”;真正引以為憾的是“懷抱學術(shù),教思無窮,其志不盡”——在給長婿龔寶銓信中,章太炎一再表白此“千古文章未盡才”的遺恨:

所著數(shù)種,獨《齊物論釋》、《文始》,千六百年未有等匹。《國故論衡》、《新方言》、《小學答問》三種,先正復生,非不能為也。雖從政蒙難之時,略有燕閑,未嘗不多所會悟,所欲著之竹帛者,蓋尚有三四種,是不可得,則遺恨于千年矣![199]

章太炎生死關頭大談學術(shù),或許真的只是政治上“功成事遂,可以永終”,而學術(shù)上自覺未盡其才故遺恨千古;或許是認定政治上的功業(yè)別人也能完成,唯一不可替代的是自家“夐絕千古”的學問;或許是以為政治上的成功猶如過眼煙云,唯有學術(shù)上的貢獻方能流傳久遠……所有這一切,都只能任憑后人猜測,唯一確鑿不移的是那危難關頭以中華文化(國故或國學)守護神自居的獨特姿態(tài)。章氏晚年之不言“經(jīng)世致用”,而只求“惇誨學人,保國學于一線”[200],正是這一思路的合理延伸。這種解釋可能會稍稍動搖章氏“先前也以革命家現(xiàn)身,后來卻退居于寧靜的學者”的傳統(tǒng)說法[201]。不是否認章太炎前后期論學興趣有所轉(zhuǎn)移,而是試圖指出常被論者忽略的一點:即便高談政治投身革命之際,章氏內(nèi)心深處可能仍以學術(shù)為重。就注重學術(shù)之獨立價值及深遠影響這一點而言,章太炎前后期并沒有多大變化;同樣,論學中以“求是”為“真”、以“致用”為“俗”這一獨特思路,基本貫穿章太炎一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