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谷梁傳》)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1〕?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2〕。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3〕。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4〕。于鄢,遠(yuǎn)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5〕。
【注釋】
〔1〕何能:能做到什么。
〔2〕徒眾:士兵和百姓。
〔3〕世子:古代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母弟:同一母親的弟弟。目君:視為國君。
〔4〕成于殺:置于死地。
〔5〕親親:親愛自己的親人。
美文共賞
本篇與《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記述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但是本篇重在義理說明,《左傳》的文章重在史實(shí)敘述。本文是對《春秋·隱公元年》中“鄭伯克段于鄢”這句經(jīng)文的解釋。譴責(zé)了共叔段的不義,更加譴責(zé)鄭伯的不仁。文章從“克”字開始,層層剖析,逐漸揭露鄭莊公兄弟相殘的事實(shí)。筆鋒犀利,言簡意賅。但是他的議論又多是主觀推測,牽強(qiáng)附會。
《谷梁傳》又稱《春秋谷梁傳》,與《公羊傳》的性質(zhì)一樣,是解釋《左傳》的。兩處文章互相參照閱讀,既了解“大義”,又把握史實(shí),有助于了解“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的不同,了解古代經(jīng)學(xué)的本質(zhì)。
本篇名句
“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p>
減緩追趕逃逸的賊子(段)這才是愛護(hù)親人的做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