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子使札來聘(襄公廿九年《公羊傳》)

古文觀止全鑒(第2版) 作者:(清)吳楚材,(清)吳調侯(編選)編; 東籬子 譯


吳子使札來聘(襄公廿九年《公羊傳》)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1〕?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馀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2〕。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苯栽唬骸爸Z?!惫手T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3〕。”故謁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alt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4〕。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閭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5〕。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6〕。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7〕,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比ブ恿?sup >〔8〕,終身不入吳國〔9〕。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10〕,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釋】

〔1〕吳無君、無大夫:《春秋》記載吳的事,一向只稱國,不言及其君與大夫。

〔2〕迮:倉猝。

〔3〕有吳國:指保存吳國?;冢簽碾y。

〔4〕僚:即吳王僚。長庶:眾子中的年長者。即之:即位做國君。

〔5〕闔閭:吳王謁的兒子。派專諸刺殺僚,自立為君。先君:指已去世的吳王謁、馀祭和夷昧。

〔6〕我宜立:按父子繼承的原則,闔閭應當繼承他父親的王位。

〔7〕弒:臣下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弒”。篡:篡位。

〔8〕延陵:今江蘇武進縣。

〔9〕吳國:指吳國都城。

〔10〕賢者不名:古代士大夫都有名有字,《春秋》稱字,表示褒贊。

美文共賞

這篇文章是解釋《春秋》書上“吳子使札來聘”這句話的。本文主要贊揚了季子兄弟讓國的事和季子不愿意介入政權紛爭的態(tài)度。季子的讓國行為是“義”的表現;對于侄子的骨肉相殘采取“以不殺止殺”的超然態(tài)度是“仁”的表現,他的“仁義”行為非常符合正統的儒家思想,因而受到贊揚,千百年來被傳為美談。全文層層設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主人公的品格。文中寫三位兄長的表現從側面烘托了季子的高風亮節(jié);寫闔閭因為自己的私利制造流血事件和季子面對此事的寬容態(tài)度,對比出來季子的明曉大義。文章記述這些事跡的原因就是為了宣揚美德,維持國家和社會的安寧。

本篇名句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君子認為他不接受君位是正義的行動,認為他不殺害子侄是仁愛的表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