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傳》)

古文觀止全鑒(第2版) 作者:(清)吳楚材,(清)吳調(diào)侯(編選)編; 東籬子 譯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傳》)

外平不書〔1〕,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2〕。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3〕,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4〕。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痹唬骸昂稳??”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5〕?!彼抉R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6〕,使肥者應(yīng)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彼抉R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

反于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彼抉R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鼻f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qū)區(qū)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鼻f王曰:“諾,舍而止〔7〕。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zhí)幱诖?,臣請歸爾?!鼻f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币龓煻ブ9示哟笃淦胶跫阂?。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8〕

【注釋】

〔1〕外平不書:指魯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攻破鄭國,鄭伯求降,莊王與他講和的事?!洞呵铩分袥]有記載。外,魯國之外的國家。平,講和。書,記載。

〔2〕大:贊揚(yáng)。平乎己:主動講和。

〔3〕莊王:即楚莊王。

〔4〕司馬子反:楚國大夫,掌管軍政。乘:登。堙:小土山。華元:宋國大夫。

〔5〕易子:交換兒子。析?。号_尸骨。

〔6〕柑馬:給馬嘴銜木棍。秣:喂。

〔7〕舍而止:舊注說是筑舍安營駐扎,與當(dāng)時情況不合。

〔8〕平者在下:講和的人處在下位。

美文共賞

這篇文章是解釋《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這一句話的。楚國圍困宋國之戰(zhàn),時間長達(dá)九個月,兩國都到達(dá)了極度的疲憊困苦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的大夫子反和宋國的大夫華元坦誠相見,主動言和?!八稳思俺似健边@句話,有褒有貶。褒的是華元和子反兩位大夫主動講和,減輕了宋楚兩國人民的戰(zhàn)禍;貶的是兩人自作主張,背著國君講和,有越權(quán)之嫌。文章充分反映了古代戰(zhàn)爭的殘酷。

作者通過對話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在對話過程的處理上,有場面有布景;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有巧合有懸念;在寫作技巧上有比喻、重復(fù)、對比、伏筆等,這一切都使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故事內(nèi)容扣人心弦。

本篇名句

“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君子見別人有難就同情,小人見別人有難就幸災(zāi)樂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