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難(襄公二十五年《左傳》)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1〕,遂取之〔2〕。莊公通焉〔3〕,崔子弒之〔4〕。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5〕,其人曰〔6〕:“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7〕。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8〕,舍之,得民〔9〕?!?/p>
【注釋】
〔1〕崔武子:齊卿,即崔杼。棠姜:棠公的妻子。棠公是齊國棠邑大夫。
〔2〕取:同“娶”。棠公死,崔杼去吊喪,見棠姜美,就娶了她。
〔3〕莊公:齊莊公。通:私通。
〔4〕弒:臣殺君、子殺父為弒。
〔5〕晏子:即晏嬰,字平仲,齊國大夫。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
〔6〕其人:晏子左右的家臣。
〔7〕興:起立。三踴:跳躍了三下,表示哀痛。
〔8〕望:為人所敬仰。
〔9〕舍:釋放,寬大處理。
美文共賞
本文記敘了齊國大夫晏子在處理國君死難這個問題上的處理辦法。通過晏子的言論和行事,我們看到了一位有頭腦、有才干的政治家的光輝形象。本文“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斌w現(xiàn)了晏子的言論立足點在于社稷,認為國君和臣子的行為都應該對國家負責。這個觀點有很大的進步性,廣為后世所傳誦。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的亮點之一。
本篇名句
“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p>
作君主的,難道只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是要他主持國政?。∽龀甲拥?,難道只是為了賺幾個俸祿?是要他扶持國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