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佐不辱命(成公二年《左傳》)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1〕。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jì)甗、玉磬與地〔2〕?!安豢?,則聽客之所為?!?/p>
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zhì)〔3〕,而使齊之封內(nèi)盡東其畝〔4〕?!睂υ唬骸笆捦遄臃撬丫敢?。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zhì)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粢圆恍⒘钣谥T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
“先王疆理天下〔5〕,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shí)有闕〔6〕。四王之王也〔7〕,樹德而濟(jì)同欲焉;五伯之霸也〔8〕,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詩》曰:‘敷政優(yōu)優(yōu)〔9〕,百祿是遒?!訉?shí)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撓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愛。子又不許。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10〕。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
【注釋】
〔1〕丘輿、馬陘:均齊邑,在今山東益都縣。
〔2〕賓媚人:即國佐,齊國執(zhí)政大臣。甗:禮器。磬:樂器。紀(jì):古國名。紀(jì)甗玉磬:齊滅紀(jì)國時所得珍寶。
〔3〕蕭同叔子:齊侯的母親。晉卿使齊,她在帷后偷看,見使臣或跛或眇,不禁發(fā)笑。晉國乃興師問罪。
〔4〕盡東其畝:田地壟畝全改為東西向,道路溝渠也東西向,以便晉國的兵車進(jìn)入。
〔5〕疆理:指劃分疆界和溝渠小路。
〔6〕闕:缺點(diǎn),過失。
〔7〕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
〔8〕五伯:指春秋的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9〕敷:同“布”。優(yōu)優(yōu):和緩寬大的樣子。
〔10〕余燼:指殘余部隊。背城借一:背靠著城,再打一仗。即在城下決一死戰(zhàn)。
美文共賞
齊晉之戰(zhàn),齊國慘敗,齊侯險些被俘,只好派出使臣求和??墒菚x國的兩個條件太苛刻了:一是要求齊君的母親作為人質(zhì),二是要求改變齊國田壟的方向,其用意是方便晉國向齊國進(jìn)攻。這樣的條件分明是表示不想議和,齊國根本無法接受。這一切給國佐完成議和使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面對晉國的盛氣凌人,國佐從容應(yīng)對。他知道要完成和談的目標(biāo),必須要推翻晉國的兩個條件。他抓住對方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母親作為人質(zhì)是大不孝,不符合周天子以孝治理天下的宗旨”,“改變田壟的方向是違背先王之法,違法就是不義,不義之人怎么能夠成為天下的盟主”,首先以理服人,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以“四王和五伯以德行治理天下”,“以德行治理天下的人百祿聚攏而來”委婉而嚴(yán)正地駁斥了晉國的無理,使對方陷于被動;又表示齊國已下決心,求和不成,就拼死一戰(zhàn)。話語鋒利,措辭委婉,使晉國不得不和。沒有戰(zhàn)敗國的搖尾乞憐,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是本篇辭令最大的亮點(diǎn)。
本篇名句
“《詩》曰:‘敷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訉?shí)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
《詩》說:“你施政寬和,百祿都聚攏來啰!”您如果不肯寬和而自棄百祿,對諸侯又有何妨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