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滿對楚子(宣公三年《左傳》)
楚子伐陸渾之戎〔1〕,遂至于雒〔2〕,觀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3〕。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4〕。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5〕,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6〕,莫能逢之。用能協(xié)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7〕。成王定鼎于郟鄏〔8〕,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p>
【注釋】
〔1〕楚子:楚莊王。楚是子爵,但自稱王。陸渾:今河南嵩縣。戎:少數(shù)民族。
〔2〕雒:同“洛”,即洛水。
〔3〕定王:周朝第二十一王。王孫滿:周大夫。勞:慰勞。
〔4〕鼎:相傳是夏禹所鑄的九鼎。
〔5〕九牧:古代中國分為九州,九牧就是九州的首領。貢金九牧,即“九牧貢金”。金:指銅。
〔6〕螭魅:山林的鬼怪。罔兩:水怪。
〔7〕載祀:記年?;兀杭樾啊5字梗褐缸罱K的年限。
〔8〕成王:指周成王。郟鄏:周地,今河南洛陽。
美文共賞
夏、商、周三朝都把鼎當作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吞并一些小國之后,野心膨脹,他問鼎的輕重,大有取代周王、一統(tǒng)天下的意圖。王孫滿站在維護周王室的立場上,看穿了楚莊王的用意,一語擊破了楚莊王的問鼎之心,并且指出“在德不在鼎”?!暗轮菝?,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講述了鼎隨德遷、享有天下的道理。文中重德輕鼎的觀念反映了歷史的進步。王孫滿處處用到“鼎”和“天”,有力地打擊了楚莊王的囂張氣焰。文章夾敘夾議,有剛柔兼濟之美。
本篇名句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
德行如果是美好的,鼎雖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混亂,鼎雖大,也是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