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僖公二十四年《左傳》)
晉侯賞從亡者〔1〕,介之推不言祿〔2〕,祿亦弗及。
推曰:“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shí)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p>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3〕?”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4〕。”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5〕。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注釋】
〔1〕晉侯:即晉文公。從亡者:隨文公出國流亡的人。
〔2〕介之推:姓介名推,“之”是插在姓名之間的語助詞。
〔3〕懟(duì):怨恨。
〔4〕不食其食:前一食字為動(dòng)詞,后一食字為名詞,指俸祿。
〔5〕綿上:地名,今山西介山腳下。為之田:做介之推的祭田。
美文共賞
這是一個(gè)流傳很廣的故事。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回國協(xié)助其成就功業(yè)之后,不夸功求賞,晉文公酬勞功臣,獨(dú)獨(dú)遺漏了他,他私下說了幾句怨言后,再也不去爭,反而功成身退和老母隱居深山。介子推的言論一方面反映了他認(rèn)為君命受之于天,另外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介子推的高尚情操。介之推和貪功受祿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
文章中的人物對話也寫得十分巧妙。既細(xì)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dòng)聲色、旁敲側(cè)擊,都一一躍然紙上。
“不言祿”使他名垂千古,因?yàn)樗乃溃耖g特意命名了城邑山嶺、變更了生活習(xí)俗、設(shè)立了紀(jì)念日,這等影響只有屈原可以相比。介之推被燒死后,文公很悲傷,他砍下那棵大樹,制成木屐穿上。嘆息著說:“悲乎,足下!”據(jù)說這又成了“足下”這一典故的出處。
本篇名句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下面把這種罪惡說成正義,上面又厚賞這種奸詐的行徑,上下互相蒙騙,真叫人難以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