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傳》)

古文觀止全鑒(第2版) 作者:(清)吳楚材,(清)吳調(diào)侯(編選)編; 東籬子 譯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傳》)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1〕,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3〕,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4〕:‘五侯九伯〔5〕,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6〕,北至于無棣〔7〕。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jìn),次于陘〔8〕。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9〕。師退,次于召陵〔10〕。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穀是為〔11〕?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2〕,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13〕,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p>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邊遠(yuǎn)的地方,不實指大海。

〔2〕風(fēng):公畜和母畜在發(fā)情期相互追逐引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于相距遙遠(yuǎn),雖有引誘,也互不相干。

〔3〕虞:料到。涉:蹚水而過,這里的意思是進(jìn)入,委婉地指入侵。

〔4〕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時的太保,“康”是謚號。太公:即呂尚,名望,齊國始祖。姓姜,通稱姜太公,或稱太公望。一說字子牙,又稱姜子牙。

〔5〕九伯:九州的長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

〔6〕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

〔7〕無棣:齊國的北境,今山東省無棣縣北。

〔8〕次:軍隊臨時駐扎。陘(xíng):楚國地名。

〔9〕屈完:楚國大夫。

〔10〕召(shào)陵:楚國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

〔11〕不穀:不善,諸侯自己的謙稱。

〔12〕徼(jiǎo):求。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13〕方城:指楚國北境的大別山、桐柏山一帶。

美文共賞

本文記敘的是齊楚間一次勢均力敵的外交斗爭。篇中對雙方的描寫都很傳神。齊侯處處都是一個霸主姿態(tài);管仲無理找借口,雞蛋里面挑骨頭??蓪懙匠牡胤?,忽而順從,忽而詼諧,忽而嚴(yán)厲,真是節(jié)節(jié)生峰。

內(nèi)在的智慧,通過巧妙的外交辭令表達(dá)出來,撇開利益之爭的背景,單是這些外交辭令本身,都足以讓人驚嘆不已:先是委婉自辯,而后針鋒相對,一來一往,在謙恭、溫和、禮讓的表態(tài)下,讓對手無懈可擊。說到齊國不應(yīng)該進(jìn)攻楚國的理由時,有“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之句,譴責(zé)無理入侵盡含委婉語氣當(dāng)中。屈完面對強權(quán)和強勢時,不卑躬屈膝,面對事態(tài)能隨機應(yīng)變,巧妙處理,“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盡顯內(nèi)在的凜然正氣。

本篇名句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君王您若用恩德安撫諸侯,誰敢不服?若想憑借武力,那么,楚國將以方城山為城,以漢水作護(hù)城河,君王的軍隊再多,也無濟于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