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諫追楚師〔1〕(桓公六年《左傳》)
楚武王侵隨〔2〕,使薳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3〕。隨人使少師董成〔4〕。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5〕:“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6〕。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p>
熊率且比曰〔7〕:“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8〕,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p>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9〕,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10〕,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11〕。故務(wù)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12〕,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p>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楚:羋(mǐ)姓國。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周成王封其首領(lǐng)熊繹以子男之田,為楚受封的開始。后來楚國自稱王,與周處于對立地位。楚武王為楚國第十七代君。楚也稱荊。
〔2〕隨:國名,姬姓。今湖北隨縣。
〔3〕薳章:楚大夫。瑕:隨地。今湖北隨縣境。
〔4〕少師:官名。董:主持。
〔5〕斗伯比:楚大夫。楚子:指楚武王。因楚為子爵,故稱楚子。
〔6〕我則使然: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7〕熊率且比:楚大夫。季梁:隨國的賢臣。
〔8〕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正辭:如實說明,不欺假。
〔9〕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裝進器皿之后叫盛。
〔10〕瘯蠡:六畜所患皮膚病。
〔11〕慝:邪惡。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2〕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孫、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說,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為九族。
美文共賞
春秋時期,國家是把祭神和練兵打仗當(dāng)作頭等大事的,不會在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但是本篇卻反映了春秋時代對于民和神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進步主張:“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泵袷侵黧w,神是附屬。所以好的君主必須首先做好對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類的事,這些言論代表著當(dāng)時最為先進的社會思潮,具有寶貴的思想價值。季梁的諫辭,思想前衛(wèi),邏輯嚴(yán)密,立于不敗之地,不愧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進步政治家。本文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論述應(yīng)該以民為主,神為附。在談到神的地方都是從民著眼,所以說服力很強,能使隨侯感到恐懼,于是整頓內(nèi)政。
本篇名句
“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圣明的君主總是先把人民的事情辦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