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畫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水中魚,袁鈺 編著


三畫

小時了了

【天天悅讀】

東漢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因為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很聰明,特別擅長辭令,年紀不大,已在社會上享有盛名。

他10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小孔融很想見見這位大學者。一天,他來到李元禮的官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笔亻T人見只是一個孩子,就打算隨便把孔融打發(fā)走??兹陟`機一動,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先生的親戚,他一定會見我的?!笔亻T人通報后,李元禮感到有些奇怪,因為自己并沒有這樣一位親戚,不過還是決定見見孔融。

李太守見到孔融后,就好奇地問:“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后代,你是老子的后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節(jié)的問題,所以他們是師生關系,所以說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原來,在中國歷史上,與孔子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說,孔子當年碰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自稱學生,謙虛地向李聃請教。李元禮的家里當時有很多賓客在座,大家對年僅10歲的孔融竟能這樣博學和隨機應變感到驚奇。

正在這時一個叫陳韙的人來拜訪李元禮。陳韙也是一名有些名氣的學者。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后,誰知陳韙卻不以為然,當著孔融的面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雖然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毖韵轮?,陳韙是一個庸才。陳韙被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后人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

——《世說新語》

【求解驛站】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

【活學活用】

小海的媽媽給宋老師打電話,說不能用~這個貶義詞來表揚孩子聰明伶俐。

【妙語點撥】

一個人從幼年起,便顯示出聰明伶俐的特征,固然可喜可賀,但如果沒有后天的努力和用心培養(yǎng),最終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淪為平庸之輩。此外,從“小時了了”和“大未必佳”連用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里卻有可能是諷刺人、輕蔑人之意。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將這個成語用來稱贊別人,否則別人會誤認為你有心譏諷、輕視他。

【成語接龍】小時了了→了若指掌→掌上觀紋→紋絲不動→動如脫兔→兔死犬饑→饑不擇食→食不充饑→饑寒交迫→迫不及待→待時而動→動輒得咎→咎由自取→取長補短→短綆汲深→深惡痛絕→絕處逢生→生殺予奪

大義滅親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衛(wèi)莊公有個兒子名叫州吁,因是莊公愛妾所生,格外受到莊公的寵愛,以致于養(yǎng)成目中無人、驕橫自大的個性。當時,衛(wèi)國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個兒子,名叫石厚,經(jīng)常與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屢次勸告兒子不要與州吁在一起,他始終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衛(wèi)莊公死后,衛(wèi)桓公(州吁之兄)即位。衛(wèi)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幫助下殺兄奪位,石厚有功而被封為上大夫。本來二人以為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不料,州吁卻因殺兄奪位的惡行導致眾叛親離、王位不穩(wěn)。于是他與石厚商量對策。石厚說:“我父親石碏在任的時候,人人敬服他,我們請他來輔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帶著貴重的禮物去請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曉他倆合謀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堅決不肯入朝。州吁無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穩(wěn)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對其殺兄奪位非常憤怒,便施用了一個計謀。他對兒子說:“只要周天子許可州吁當國君,其他人就一定會服從?!笔裾f:“就怕周天子不答應,請問誰能夠向周天子說情呢?”石碏就說:“陳桓(huán)公治國有方,又與周天子關系要好。你到陳國請求陳桓公出面幫助,一定會馬到成功?!?/p>

石碏暗中寫信給在陳國當大夫的好友,請求他協(xié)助自己為民除害。這為好友立即將詳情告訴了陳桓公。待做著美夢的州吁和石厚剛一到陳國,陳桓公就下令將他們逮捕,并當眾宣讀石碏的來信。州吁和石厚此時才知中了石碏的計,但為時已晚。

陳桓公下令將州吁和石厚關押起來,并派使者告訴了石碏。石碏和眾大夫商議決定馬上派人到陳國將兩人處死。有位大夫說:“州吁殺兄奪位,罪大惡極,我愿親手處死他。但石厚是您的兒子,并且只是從犯,應該從寬處理?!笔F卻說:“州吁干的壞事,大都是石厚謀劃的。你們不殺他,我親自去動手。不殺石厚,恐怕難安民心啊。”幾個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勞頓,便代主人到陳國去,殺了石厚。

當時百姓贊揚說:“石碏為了國家大義而忍心殺死為非作歹的兒子,他是一個純正的人?!?/p>

這便是成語“大義滅親”典故的由來。

——《左傳·隱公四年》

【求解驛站】

為了維護正義,對犯了罪的親屬不包庇,使之受到應有的懲處。

【活學活用】

這是一條漢子,~,死活只有一個黨。(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妙語點撥】

石厚與州吁狼狽為奸,殺兄奪位,喪盡天良。石碏面對屢教不改的兒子和殘忍無道的州吁,積極主動地構思出一個天衣無縫的捉拿良方,成功地為民除害,大快人心。石碏這種大義滅親的精神和懲辦暴君的勇氣非常值得稱頌。

【近義】

不徇私情、大公無私

【反義】

徇情枉法、徇私舞弊

大逆不道

【天天悅讀】

秦朝滅亡之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zhàn)爭。

有一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高下。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于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后你卻爽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入關,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p>

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始皇的陵墓、搜刮金銀財寶、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降卒、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jīng)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條約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征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戰(zhàn)?!”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氣憤至極,于是,命令弓箭手向劉邦放箭。結果一箭射中劉邦前胸,漢軍只好退兵。

——《史記·高祖本紀》

【求解驛站】

舊指不符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道德標準和宗法觀念的極端叛逆行為,給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F(xiàn)也用來指不合某種觀念和道德標準的行為。逆,背叛,叛逆;道,封建道德。

【活學活用】

秦檜~,殘害忠良,理應受到人民唾棄。

【妙語點撥】

劉邦滿口仁義道德,列舉項羽十大罪狀,最后得出結論:項羽乃大逆不道之賊臣,從而為自己興兵項羽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可謂老奸巨猾!暴脾氣的項羽則一如既往地發(fā)揮他那霸王氣,直接下令射殺劉邦,不求嘴皮功夫,唯有行動。劉邦不敵而跑。二人的性情在此故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近義】

犯上作亂、罪大惡極、離經(jīng)叛道

【反義】

忠心耿耿、循規(guī)蹈矩

大器晚成

【天天悅讀】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崔琰的人在袁紹的手下當兵。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由于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每經(jīng)過一個地方,就挖開那里的墳墓將尸骨暴露出來,搶奪墓中的金銀財寶,非常不道德。崔琰見此,便向袁紹提建議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就讓他做了騎都尉。

后來,袁紹被曹操打敗,崔琰被俘虜了。曹操覺得崔琰是個人才,就沒有殺他,并讓他在自己的身邊任職。崔琰跟隨曹操后,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有一次,匈奴的使者來朝見曹操。曹操覺得自己長得不夠魁梧,就讓崔琰假裝成自己,而他自己卻裝成個侍衛(wèi)。由此可見,崔琰深得曹操賞識。在崔琰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guī)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性格比較內(nèi)向,不太喜歡說話。因此親友們都說,崔林和崔琰相比,簡直相差太大了。親戚朋友都看不起崔林,但崔琰并不這樣認為。他每次碰到親友把他和崔林相比,就對他們說:“崔林其實很有內(nèi)才,只是現(xiàn)在暫時還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但將來一定會有人發(fā)現(xiàn)他的。古人說‘大器晚成’,意思就是說,做好大器皿要比小器皿需要的時間長很多。同樣的道理,像我這樣的小人物,自然很快就會被人知道。但像崔林那樣的大人物,人們了解他就要遲一點了。因此,你們千萬不要小看崔林。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p>

后來,果真像崔琰說的那樣,崔林被曹操發(fā)現(xiàn)了。曹操先后任命他做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地位和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崔琰。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

【求解驛站】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后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jīng)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也用作對長期不得志者的安慰話。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

【活學活用】

張三屬于那種~的人。

【妙語點撥】

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為不可。親戚朋友們覺得崔林既無成就也無名望,很是看不起他。崔林最終用加官進爵的實際作為給了這些趨炎附勢、狗眼看人低的小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啟示我們,為人處事時,眼光要放長遠,不能僅僅憑借一個人當前的狀況就妄下定論。因為人作為一個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他永遠有待生成。古語“蓋棺才能定論”說得也正是這個道理。

【反義】

不堪造就、白首空歸

大腹便便

【天天悅讀】

東漢桓帝當政的時候,陳留郡有個名叫邊韶的讀書人,字孝先。他比較有才華,所以,在沒有當官之前,在陳留郡教著幾百名學生。

邊韶這個人除才華橫溢外,嘴皮功夫也比較厲害。說起話、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從沒有回答不出問題來的。不過他有個毛病,就是愛打瞌睡。因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來,學生看他的模樣很是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學生就私下編了句順口溜嘲笑他:“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币馑际牵哼呅⑾仁莻€大肚皮,懶得讀書,只想睡覺。

不料,邊韶醒來后,很快知道了這個順口溜,于是馬上編了幾句順口溜作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王經(jīng)笥。便欲眠,思經(jīng)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意思是:邊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裝著五經(jīng)的竹箱子。只想睡覺,去思考五經(jīng)的事。睡夢中可以會見周公旦,安靜時可以與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師可以嘲笑,這規(guī)矩出自哪家經(jīng)典?

——《后漢書·邊韶傳》

【求解驛站】

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長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內(nèi)空虛而言?,F(xiàn)也多用形容不勞而獲的人。便便,肥胖的樣子。

【活學活用】

他當上經(jīng)理后,生活條件越來越優(yōu)越,人也變得紅光滿面,~了。

【妙語點撥】

學生編出順口溜來戲謔老師打瞌睡,老師則用順口溜予以回擊,引經(jīng)據(jù)典地對戲謔之詞進行辯解,還反詰學生,果然口才了得。其實呢,邊韶這番好口才是建立在淵博的學識基礎上的。我們應努力學習知識,巧舌才有可能成為捍衛(wèi)人格尊嚴的利器。

【近義】

腦滿腸肥、心寬體胖

【反義】

骨瘦如柴、面黃肌瘦

大筆如椽

【天天悅讀】

東晉的文士王殉,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司馬桓溫聘為主簿。

有一次,司馬桓溫為了試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后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頓時驚慌失措,四處躲避,惟有王殉鎮(zhèn)定自若,端坐不動。司馬桓溫感嘆地說:“面對奔馬而能穩(wěn)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

還有一次,司馬桓溫為了試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準備發(fā)言的文稿。王殉發(fā)言時,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司馬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fā)現(xiàn)他說的內(nèi)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后,他對家里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殉的夢境馬上成為事實。就在當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駕崩。由于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fā)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謚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大筆如椽”便由此故事而來。

——《晉書·王殉傳》

【求解驛站】

像椽子那樣大的筆,用來贊譽寫作才能極高,還用來稱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shù)哪緱l。

【活學活用】

正直的記者們~,讓貪官污吏無處藏身。

【妙語點撥】

平日里只有注重點滴積累,一旦時機降臨,才能牢牢抓住,贏取殊榮,甚至改變?nèi)松能壽E。試想,如果王殉沒有在平時就博聞強識,顯露出出眾的才華,突然遭遇晉孝武帝駕崩一事,又怎能被委以重任,負責起草訃告等事宜呢?

大材小用

【天天悅讀】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由祖父撫養(yǎng)成人。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為師,并和黨懷英兩人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jīng)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干什么?!秉h懷英回答說:“讀書為了做官,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p>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為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后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后,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zhàn)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于世;而黨懷英則混跡于金人統(tǒng)治集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閑乃至幫兇的事情。

金人南侵后,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xiāng)起義。后來,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耿京組織的農(nóng)民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zhàn),打擊南侵的金軍。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后來曾長期閑居在江西上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年,辛棄疾已經(jīng)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里閑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tǒng)一全國的設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

為了鼓勵辛棄疾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說:“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币馑际钦f,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xiàn)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太可惜了。鼓勵他為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歲那年,這位始終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于在憂憤中離世。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求解驛站】

大器物派小用場,表示使用不當。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職位,不能充分發(fā)揮其才智。亦指人事安排不恰當而屈才。材,也作“才”。

【活學活用】

自恃才高,總以為自己~,受了委屈。

【妙語點撥】

辛棄疾大材小用的故事,反映出古代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報國無門,也反映了當時的統(tǒng)治者缺乏識人的慧眼。

【近義】

大器小用、明珠彈雀、牛鼎烹雞

【反義】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三顧茅廬

【天天悅讀】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眲涠喾酱蚵?,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yǎng),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眲錇榱苏堉T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tǒng)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愿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lián)孫吳,北伐曹魏,占據(jù)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xù)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出師表》

【求解驛站】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活學活用】

新上任的張廠長~,終于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妙語點撥】

劉備三顧茅廬,使得諸葛亮出山坐陣,輔助劉備打下一片江山。如果不是劉備的持之以恒,哪能求得諸葛亮這樣的能臣?古人給我們以啟示,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成功之門將向我們打開。如果有朝一日成為管理者,想要把事情做得如日中天,就得像劉備那樣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不怕挫折。就算成不了管理者,我們也要努力去做諸葛亮式的人。足智多謀、才華橫溢之人,到哪里都會像金子一樣閃閃發(fā)光的。

【近義】

禮賢下士

三人成虎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有兩個邊境相鄰的國家魏國和趙國,訂立了友好盟約。為了使盟約更有效,兩國之間決定互換人質(zhì)作擔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作人質(zhì)。為了兒子的安全,魏王決定派大臣龐恭(一作“龐蔥”)陪同兒子前往趙國。

龐恭是魏國一個很有才能的大臣,在朝廷中有一些和他作對的官僚,所以他非常擔心自己離開魏王以后,有人會趁機陷害他。于是,臨行之前,他對魏王說:“大王,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來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我不相信。老虎怎么會跑到大街上來呢?”

龐恭又問:“如果有兩個人對您說大街上來了一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兩個人都這么說,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龐恭無奈地又問:“如果有三個人都來對您說大街上來了一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遲疑一會兒,回答說:“如果大家都這么說,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聽魏王這樣回答,龐恭就更擔心了。他嘆了一聲說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會跑到大街上來的,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三個人都這么說,大王您就認為大街上真有老虎了。邯鄲離我們魏國的都城大梁,比王宮離大街遠得多,而且背后議論我的人可能還不止三個。”

魏王聽懂了龐恭的意思,就點點頭說:“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我不會因為聽到一些人說你壞話,就懷疑你的忠心的?!?/p>

就這樣,龐恭陪同魏王的兒子去了邯鄲。

龐恭走后不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對魏王說起了龐恭的壞話。起初,魏王總是為龐恭辯解,指出他是一個有才能的忠臣??杀氖牵旪嫻У恼橙宕螌ξ和跽f龐恭的壞話時,魏王居然真的相信了。后來,龐恭從趙國回到魏國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許龐恭再去拜見他。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求解驛站】

三個人謊報街上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形容人言可畏或輿論的力量很大。

【活學活用】

謠言的可怕之處在于~,說的人一多,會使你分辨不清真假。

【妙語點撥】

在陪同魏王之子前往趙國做人質(zhì)之前,龐恭巧用“三個人謊報集市里有老虎”的問題,對魏王表達自己此行的憂慮,暗示魏王千萬不要聽信小人讒言,懷疑自己的忠誠。可惜,魏王最終還是重蹈了“三人成虎”的覆轍,對那些奸臣反復之言,信以為真。從這種意義上講,魏王可真是一個不明辨事理的昏君?,F(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引以為戒,對人對事不能以為多數(shù)人說的就可以輕信,而要多方面進行考察,并以事實為依據(jù)作出正確的判斷。

【近義】

眾口鑠金、道聽途說

【成語接龍】三人成虎→虎背熊腰→腰纏萬貫→貫穿而入→入不敷出→出生入死→死不瞑目

三令五申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帶著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拜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后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否可以用我的軍隊試一試?”孫武說當然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說也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女,讓孫武訓練。

孫武把這些宮女分成兩隊,并且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隊長,還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等隊伍站好后,孫武便發(fā)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轉嗎?”宮女們說:“知道?!睂O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睂m女們說:“明白了?!?/p>

于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反反復復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宮女們不僅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庇谑怯謱偛乓环捲敱M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fā)出向左轉的號令。宮女們?nèi)匀恢皇谴笮Α?/p>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闭f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妃,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服從!”于是命手下將兩女隊長斬首,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xù)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fā)令時,眾宮女前后左右,進退回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guī)矩,陣形十分整齊。吳王闔閭檢閱陣容后,拜孫武為將軍。

后來,人們把孫武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申為“三令五申”,即反復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求解驛站】

再三地命令和告誡。令,命令。申,說明。

【活學活用】

雖然領導~地強調(diào)要控制成本,但本月成本仍超出預算。

【妙語點撥】

孫武訓練宮女們時,為了規(guī)整陣形,冒著觸怒龍顏的風險,將吳王闔閭的兩位愛妃斬首示眾。因為令行禁止,賞罰分明,乃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訓練的結果充分表明,孫武不愧為一代軍事奇才。

【近義】

千叮萬囑

【反義】

言之不預

千里送鵝毛

【天天悅讀】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紇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紇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奇珍異寶前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shù)一只罕見的珍禽——白天鵝。

緬伯高最擔心的也是這只白天鵝,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么向國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親自喂水喂食,一點也不敢怠慢。

這天,緬伯高來到沔陽河邊,忽然覺得應該停下來給白天鵝洗個澡,就小心翼翼地將天鵝放入水中。誰知白天鵝合頸一扇翅膀,“撲喇喇”一聲飛上了天!緬伯高向前一撲,只拔下幾根羽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眼睜睜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

一時間,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苯酉聛?,緬伯高腦子里來來回回地想著一個問題:“怎么辦?進貢嗎?拿什么去見唐太宗呢?回去嗎?又怎敢去見回紇國王呢!”思前想后,緬伯高決定繼續(xù)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河失寶,回紇情難拋。上奉唐天子,請罪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帶著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來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于是,重重地賞賜了他。

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廣為流傳開來。

——徐謂《路史》

【求解驛站】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活學活用】

~,禮輕情意重。

【妙語點撥】

緬伯高是一個對君主絕對忠誠并懷有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他堅忍不拔,克艱度險,最終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讀完這個故事,我們禁不住佩服緬伯高的機智與才華,更贊賞開明、重視情義的唐太宗。在古代社會,身為皇帝,能夠意識到情意無價,不以奇珍異寶為衡量臣民忠誠與否的唯一標準,難能可貴!

【成語接龍】千里送鵝毛→毛手毛腳→腳踏實地→地老天荒→荒誕不經(jīng)→經(jīng)緯萬端→端倪可察→察言觀色→色若死灰→灰頭土面→面有菜色→色授魂與→與民更始→始亂終棄→棄瑕錄用→用舍行藏→藏垢納污→污泥濁水→水乳交融→融會貫通→通宵達旦。

亡羊補牢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策》記載:“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苯酉聛?,我們便來簡述一下這段話的來歷。

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莊辛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只顧奢侈淫樂,不理國家政事,郢都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呼呼地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

莊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小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那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么發(fā)展下去。”襄王同意了。

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就派兵侵楚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他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詢問他解決的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接下來,莊辛便給襄王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個人,養(yǎng)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窟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彼f:“羊已經(jīng)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沒接受鄰居的勸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xiàn)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莊辛看到襄王聽得津津有味,便給襄王具體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古時賢王商湯、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發(fā)展強盛起來的,創(chuàng)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紂雖然有天下,卻不免亡國?,F(xiàn)在楚國的領土雖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合計起來也有幾千里,豈止是百里左右啊。楚國都城雖然被攻破,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不當之處,秦國是滅不掉楚國的?!背逋趼犃?,眼睛一亮,果真按照莊辛的話去做,真的度過危機,振興了楚國。

——《戰(zhàn)國策·楚策四》

【求解驛站】

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

【活學活用】

雖然電腦中了病毒,不過馬上安裝個殺毒軟件,也是~,為時未晚。

【妙語點撥】

楚襄王不理朝政,只知道吃喝玩樂,又閉目塞聽,將忠言規(guī)勸視為耳旁風,國都被敵軍攻破是必然的。這啟示我們,一個人如果只知道貪圖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上驳氖?,楚襄王及時悔改,在莊辛的指導下,重整旗鼓,終于又復興了楚國。由此可見,出現(xiàn)錯誤以后,如果趕緊采取挽救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還不為遲。當然,事后的“亡羊補牢”,優(yōu)勢總是比不過事前的“未雨綢繆”。

【近義】

見兔顧犬

【反義】

未雨綢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天天悅讀】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駐扎在長江中游的赤壁,企圖打敗蜀地的劉備以后,再攻打吳地的孫權。劉備采用聯(lián)吳抗曹之策,與吳軍共同對抗曹操。

當時,孫權和劉備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將廣,處于壓倒性優(yōu)勢。吳軍的統(tǒng)帥周瑜和蜀軍的軍師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最后,他們決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輕敵情緒,在作戰(zhàn)方案上采取火攻。

周瑜先用反間計,誘使曹操殺死了曹軍中熟悉水戰(zhàn)、可以抵擋他們的得力將領蔡瑁、張允。接著又叫龐統(tǒng)假作獻計,騙曹軍把戰(zhàn)船連在一起。這樣,如果燃起大火,戰(zhàn)船不能迅猛分開,曹操的軍隊就會全軍覆沒。

接下來,周瑜又使出“苦肉計”:當著很多人的面痛打老將黃蓋,然后讓黃蓋假裝投靠曹操。其實呢,黃蓋在歸降的船中裝滿了容易燃燒的物品,準備詐降時沖向曹營,發(fā)起火攻。

可是,當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安排好了,周瑜卻高興不起來,反而憂心忡忡,居然臥病不起了。原來啊,要成功實現(xiàn)火攻曹軍的作戰(zhàn)計劃,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向北岸曹軍放火,而放火呢,則必須依仗著東南風才能辦到。問題就出在這里。因為當時正值隆冬季節(jié),天天都刮西北風。

諸葛亮拜訪周瑜,周瑜急切地請教諸葛亮有什么辦法。諸葛亮對周瑜說,自己能呼風喚雨,可以借三天三夜東南風來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聽完諸葛亮這一番把握十足的話后,高興極了,立即命人筑了一個土臺,叫“七星壇”。諸葛亮在“七星壇”上祈求東南風。到了預定的日期,果然東南風大作,周瑜順利地完成了他的火攻計劃。

——《三國演義》

【求解驛站】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活學活用】

我們現(xiàn)在是~,只要旅游大巴的司機一到,就可以出發(fā)了。

【妙語點撥】

劉備與孫權聯(lián)手抗擊曹操,諸葛亮替他的主子劉備露臉要火燒赤壁,派內(nèi)應把曹操所有的戰(zhàn)船用鐵鏈拴在了一起,所有的事情全準備好了,只差來一陣風。結果呢,諸葛亮煞有介事地登臺作法,果然刮起一陣東南風,兩國軍士齊呼“軍師真乃神人也”。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諸葛亮是通過氣象觀察,預測到了刮東南風的日期。所謂的“諸葛大神”也只不過是個優(yōu)秀的天氣預報員而已。

【成語接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風中之燭→燭照數(shù)計→計日程功→功德無量→量才錄用→用行舍藏→藏頭露尾→尾大不掉→掉以輕心→心急如焚→焚琴煮鶴→鶴發(fā)童顏→顏面掃地→地上天官→官逼民反→反裘負芻→芻蕘之見→見微知著→著作等身→身強力壯→壯志凌云→云消雨散→散兵游勇→勇猛精進→進退失據(jù)→據(jù)理力爭

口蜜腹劍

【天天悅讀】

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也還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個人品德,那簡直是壞到家了。

李林甫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加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jiān),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表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非常合作,嘴里盡說些好聽的、善意的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tài)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陰險狡猾,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

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chǎn)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遺憾的是,皇上還不知道哇?!?/p>

李適之以為這是真話,趕緊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寵臣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好幾次都想把這件事啟奏皇上,只是不敢開口罷了?!毙诒凰@番話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不滿意,逐漸疏遠了他。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的“本領”,深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大官。

然而,壞人雖然有時可以達到害人的目的,逞奸謀于一時,日子久了,大家就發(fā)現(xiàn)了他這種偽善,于是紛紛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這便是成語“口蜜腹劍”的由來。

——《資治通鑒·唐紀》

【求解驛站】

嘴里說得動聽,心里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陰險狡詐。

【活學活用】

依照我對他十多年的了解,他這個人~,你可要提防著點啊。

【妙語點撥】

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林甫是一個拍馬溜須的高手,他還善于采用不正當?shù)氖侄闻艛D大臣,對人更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然而,唐玄宗卻重用這個虛偽的奸臣十幾年,說唐玄宗不昏庸,恐怕難以服眾。再有,任憑李林甫如何做人兩面三刀,但時間久了,人們也察覺到了這個人口蜜腹劍。正所謂“日久見人心”。生活中,我們只要真誠待人,遲早會收獲友誼。如果為人奸詐狡猾,久而久之,就會形單影只。

【近義】

佛口蛇心

【反義】

碧血丹心

馬首是瞻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晉國聯(lián)合了齊、魯、宋等諸侯國一起攻伐秦國。聯(lián)軍在晉國大將荀偃的統(tǒng)帥下,向西進發(fā)。不久,來到了涇河邊。

荀偃原以為十二國聯(lián)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秦景公已經(jīng)得知聯(lián)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并不想求和。而聯(lián)軍內(nèi)部也確實是人心渙散,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只見各諸侯國軍隊站在河岸,誰也不肯先渡河。一番爭執(zhí)后,聯(lián)軍決定抓鬮來決定誰先渡河。結果,魯軍抓到了。魯軍帶頭泅渡,聯(lián)軍才隨后跟上。

而涇河上游的秦軍首領見各諸侯國軍隊集中在河邊,于是,與手下商議:“看樣子,諸侯聯(lián)軍準備渡河,我們得想個辦法阻止他們過來?!彪S后,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藥。聯(lián)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聯(lián)軍人心惶惶,亂作一團。聯(lián)軍中有將領提議:“秦軍已經(jīng)毒死了我們很多士兵,再往前進發(fā),不知道還有什么陷阱等著我們踏入呢!我們還是撤退吧!”

荀偃見此情境,沒有辦法,只得向全軍將領發(fā)布命令說:“明天清晨雞叫,全軍就得駕好兵車,填井拆灶,進攻的時候唯我馬首是瞻!”意思是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fā)。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zhàn)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著奔向那里。

想不到荀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荀偃這佯指令,太專橫了,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么要聽他的?更何況,秦國那么強大,我們還是回去吧!”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庇谑且猜暑I自己的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荀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我下的命令不能執(zhí)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zhàn)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左傳·襄公十四年》

【求解驛站】

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追隨某人。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

【活學活用】

發(fā)展中國家如果唯西方強國~就沒有出路。

【妙語點撥】

團結就是力量。齊、魯、宋、晉等多個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本來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聯(lián)軍在士氣斗志方面嚴重不足,且人心渙散,觸犯了兵家作戰(zhàn)的一大禁忌。難怪秦景公面對聲勢浩大的聯(lián)軍陣容并不畏懼。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如果聯(lián)軍聽從總指揮的統(tǒng)一調(diào)度,下定決心與秦國決一死戰(zhàn),歷史畫卷可能會有另一番風景,也說不定呢。

【近義】

惟命是從、亦步亦趨

【反義】

背道而馳

門庭若市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廣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一番,然后問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起來,誰長得英俊?”“你鄒忌英俊極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說。徐公是齊國赫赫有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問他的愛妾,愛妾回答說:“徐公哪有你美呢!”第二天,鄒忌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客人同樣的問題,客人說:“徐公沒有你俊美!”

過了幾天,正巧徐公到鄒忌家來拜訪,鄒忌便乘機仔細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較。結果,鄒忌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沒有徐公美。

于是,他對齊威王說:“我本來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說我比他漂亮,這是因為妻偏護我,妾畏懼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們都恭維我,不說真話。而我們齊國地方這么大,宮中上下,誰不偏護你齊王,滿朝文武,誰不畏懼你齊王,全國百姓誰不希望得到齊王的關懷,看來恭維齊王的人一定更多,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蒙蔽很深啦!”

鄒忌看了看齊威王并沒有動怒,接著說:“更何況,現(xiàn)在齊國地方千里,城池眾多,大王接觸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開誠布公地征求意見,一定對國家大有益處?!饼R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說:“無論是誰,能當面指出我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guī)勸我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中的,給下賞!”

齊威王的這道命令公布不久,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大臣和官吏都到宮廷中向齊威王提出批評建議,致使齊國宮廷“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簡直熱鬧得像趕集一樣。齊威王根據(jù)人門提出的建議,及時修明政治,改正錯誤缺點。一年后,由于齊威王的缺點都已經(jīng)改正,提意見的人逐漸少了,大家覺得根本沒有什么可提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后,都到齊國來朝見。齊威王身處朝廷,不用出兵,就戰(zhàn)勝了一些諸侯國。

——《戰(zhàn)國策·齊策一》

【求解驛站】

門前和庭院里人很多,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庭,庭院,院子;若,像。

【活學活用】

那家餐館自從聘請張大廚后,就變得~了,顧客絡繹不絕。。

【妙語點撥】

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鄒忌委婉勸說他人的方式,優(yōu)點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fā)、明白道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我們?nèi)匀豢梢越梃b這種委婉勸說的做法,贏得更多的信任與友誼。

【近義】

車水馬龍、人山人海、車馬盈門

【反義】

門可羅雀、門庭冷落

千鈞一發(fā)

【天天悅讀】

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劉啟即位的第三年,吳王劉濞因不滿朝廷逐步削弱諸侯王封地,糾集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6個諸侯王,打著“清君側,誅晁錯”(因為晁錯力主削藩)的旗號,起兵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據(jù)東漢班固的《漢書·枚乘傳》記載,西漢初年著名的辭賦家枚乘,最初在吳王劉濞的宮廷里任郎中(當時的一種官職)。在劉濞一開始圖謀反叛時,枚乘就堅決反對,他寫了《諫吳王書》來勸阻吳王叛亂。他寫道:“現(xiàn)在形勢非常危急,好像一根細線懸于高空,掛著千鈞重的東西,而且下臨深潭,細線隨時都有斷裂的危險?!钡?,吳王劉濞根本不聽他的勸告,執(zhí)意起兵叛亂。枚乘無奈之下,只好跑到梁孝王那里避險。

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茍安,不顧多年對晁錯的寵信,昧著良心,誅殺了晁錯。景帝殺了晁錯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職出使吳國,告知已殺晁錯,并恢復被削封地,要求吳王劉濞退兵。這時劉濞已打了幾個勝仗,奪得了不少地盤。和袁盎同去的宗正先見劉濞,要他拜受詔書。劉濞狂妄地大笑說:“我已為東帝,還拜什么詔書?”于是不肯見袁盎,卻把他留在軍中,想讓袁盎參加叛軍,任命他為將領,袁盎不肯。吳王劉濞就派一名都尉帶五百兵把袁盎圍守在軍中,還想把他殺了。袁盎得到消息后,連夜逃出吳軍營地,最后回到長安。這樣,吳王劉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謂“清君側”是一個騙局。

這時,從前線回長安來匯報軍情的校尉鄧公來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前線回來,聽說晁錯已死,吳楚退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謀反,已經(jīng)準備幾十年了,為削他的封地而發(fā)怒,要求誅晁錯,不過是個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對晁錯一個人?,F(xiàn)在殺了晁錯,我恐怕天下之士從此閉口,再也不敢說話了?!本暗蹎枺骸盀槭裁茨??”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王國越來越強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議削奪他們的封地,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的地位,這是對萬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計劃剛剛開始施行,竟全家被殺,這樣對內(nèi)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我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p>

聽了鄧公的一番精辟的分析,殺了晁錯吳楚仍不退兵的事實后,景帝長嘆一口氣,說:“你說得很對,我也悔恨了?!钡蠡谝呀?jīng)晚了。于是,晁錯得以平反。不過,這對晁錯來說己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了。

景帝看到用犧牲晁錯和恢復被削封地的妥協(xié)辦法不能使吳楚七國退兵,就只有堅決使用軍事手段,來平定叛亂。在周亞夫等路軍隊的攻擊下,吳王劉濞兵敗被殺,其他六個叛王有的畏罪自殺,有的被處死。劉濞經(jīng)過長期準備發(fā)動的叛亂,不到三個月就被徹底粉碎了。枚乘的話應驗了。后來,人們將枚乘《諫吳王書》中的“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縮成“一發(fā)千鈞”,又作“千鈞一發(fā)”,來比喻形勢非常危急或極其危險。

——《諫吳王書》

【求解驛站】

一根頭發(fā)上拴著千鈞重物,形容萬分危急的情形。鈞,古時的計量單位,以三十斤為一鈞。

【活學活用】

就在一輛小車即將撞到小女孩這~的時刻,一個青年沖上去避免了一場悲劇。

【妙語點撥】

對于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漢景帝來說,怎么會不明白誰是誰非?他腰斬晁錯不過是丟車保帥的行為罷了。只是在丟掉了晁錯這顆棋子后,并沒有起到扭轉危局的作用。盡管漢景帝在這件事上辦得稀里糊涂,但最起碼他還是把錯殺晁錯的責任攬在了自己頭上,盡管有些輕描淡寫。但是后來在平反錯案時,往往是第二元兇的身敗名裂,而罪魁卻與此毫無瓜葛。試問,沒有罪魁的默許甚至授意,第二元兇怎敢擅自行事?

【近義】

危在旦夕

【成語接龍】千鈞一發(fā)→發(fā)揚光大→大顯身手→手到擒來→來日方長→長吁短嘆→嘆為觀止

上下其手

【天天悅讀】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強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麇,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他見楚軍遠道而來,人困馬疲,便率領軍隊出城偷襲,準備打楚軍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楚軍將領穿封戌英勇善戰(zhàn),自己竟然不是他的對手。穿封戌帶領楚軍頑強抵抗。結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穿封戌滿心歡喜:“回去領個頭等功是不成問題了?!辈涣?,在回國后,楚康王要對將士們論功行賞時,公子圍卻硬說穿封戍是他俘虜?shù)降摹蓚€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有人提議他們二人到大宰伯州犁那里去評理。公子圍倒覺得無所謂,反正已經(jīng)賴上了,而穿封戍心里早已窩著悶氣,很想事情早點有個結果。于是他就主動跟公子圍說:“要不,我們就請?zhí)撞堇鐏碓u斷一下?!惫訃f:“那也好。反正這個俘虜是我抓住的?!?/p>

二人口中所說的伯州犁,原來是晉國大夫伯宗之子,后奔楚,被任命為太宰,專門掌管皇家的內(nèi)外事務。公子圍與穿封戍爭功一事,他已有所聞?,F(xiàn)在,雙方來讓他判斷是非曲折,他感到這是一個討好楚王室的頂好機會,于是就耍了一個小小的陰謀。

他先聽了雙方的陳述后,對他們說:“這件事很好辦,只要問一下俘虜就清楚了?!庇谑牵藢⒎敾暑R拉出來,當庭進行審問。審問前,伯州犁當著皇頡的面,對公子圍和穿封戌說:“二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可以說這場爭論是君子之爭?!比缓?,伯州犁走到皇頡跟前,先向皇頡介紹了公子圍。在介紹時,伯州犁有意把手舉得高高的,說:“這位是公子圍,我國國君最寵愛的弟弟,我同他已相處了很久了?!比缓?,又把手放得很低很低,向皇頡介紹穿封戍時說:“這個人名叫穿封戍,是城外的縣官?!闭f著說著,又故意把手壓得再低一些。

等伯州犁介紹完后,便問皇頡:“你看究竟是誰俘虜了你呀?”皇頡明明知道是穿封戍那個可惡的家伙俘虜了自己,本想一說了之。但再想想剛才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暗示和在用語稱呼人時尊卑之別,當然心領神會,心想:“我若說真話,日后弄不好就要被長期生活在朝廷的公子圍整死;若說假話,不僅可以贏來公子圍的開心,更可以使太宰伯州犁對我產(chǎn)生好感,這樣,也許我很快就會被釋放回國?!?/p>

于是,皇頡對伯州犁說:“我是讓公子圍打敗的?!币诲N定音,這可樂壞了公子圍,氣壞了穿封戍。只見穿封戍拿起鐵戈就向公子圍擲去,可惜沒打著。然后,他又狠狠地瞪了伯州犁一眼,罵了聲“卑鄙!”就憤憤不平地走了。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求解驛站】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活學活用】

這位仲裁者畏于權勢,~,軟硬兼施,將是非黑白顛倒,早就該撤職查辦了。

【妙語點撥】

陰險是什么?伯州犁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詮釋。伯州犁這個仲裁者表面上裝作很公正,實則暗中為自己謀取好處,可又不留下任何徇私舞弊的把柄。像伯州犁這樣的人如同隱藏在陰暗之隅的敵人,其危害性比公開拿槍站出來的敵人要大得多,更讓人氣不打一處來。“上下其手”的故事啟示我們,在為利益發(fā)生紛爭的場合,仲裁者是否公允,是否盤算私利,直接影響到紛爭的判決結果。

【近義】

營私舞弊、徇私舞弊

【反義】

兩袖清風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天天悅讀】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將軍叫呂蒙。他帶兵打仗非常勇敢,跟著孫權南征北戰(zhàn),為東吳的建國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位英勇的戰(zhàn)將自小沒有讀過書,所以,肚子里墨水很少,行事也比較粗魯,又不怎么懂禮儀。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吳下阿蒙”。

有一天,吳主孫權把呂蒙請來,對他說:“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權勢的人,不能沒有知識呀,只講武戰(zhàn)是不夠的,應該多讀點書,增加一些見識,才能不負眾望喲!”呂蒙說:“我整天在軍營里忙忙碌碌的,有處理不完的軍務,哪里還有空看書呢?以前,我不讀書,不是照樣帶兵打仗取得勝利嗎?”

“不對呀,”孫權耐心地開導他,“以軍務忙為借口就不讀書說不過去,我難道不忙嗎?朝廷上下,哪一項不讓我操心哪,但我還是抽出時間來讀書。我自渡江以來,就抽空讀了《史記》《漢書》和各種兵書。當然我也不是叫你整天看書,不問軍務,只是想讓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經(jīng)驗,擴大些眼界,充實一下自己,這樣對你日后領導軍隊是非常有幫助的……”

“您說得對,我突然想起光武帝也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兵荒馬亂的軍旅生活中,手一直沒有離開過書本……我要以他為榜樣,下苦功夫讀書呀!”

于是,孫權就給他拉了一串書名,讓他有系統(tǒng)地讀些書。呂蒙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將軍,從那以后果然堅持天天讀書,有時讀到深夜。甚至還會利用戰(zhàn)爭停息的階段,認真讀書學習。書讀得多了,見識也提高了許多。

后來,都督周瑜去世了,孫權任命魯肅為大都督。有天,魯肅來看望呂蒙,跟他討論起軍事來。呂蒙問魯肅:“您受朝廷重任,駐防陸口,跟關羽為鄰,有什么策略以防不測呢?”魯肅隨便答道:“哦,到時候再說吧!”呂蒙站起身,一本正經(jīng)地說:“關羽如同熊虎,厲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這里有五條妙計,愿意奉獻給您……”

魯肅聽完呂蒙的五條妙計,驚奇又高興地說:“以前你只有武功,現(xiàn)在你又有廣博的學識。你已經(jīng)不是從前的那個阿蒙嘍!”呂蒙答道:“讀書人離別后三天,就應該另眼看待了呀!大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由于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彼?,后人就常常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

打這以后,魯肅再也不敢小看呂蒙了,兩人還成了好朋友。魯肅去世前,向孫權推薦了呂蒙,接替了他的職務。呂蒙當上統(tǒng)帥后,一面采取各種軍事步驟,一面聯(lián)合魏國,終于打敗了一代名將關羽,奪回了荊州。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求解驛站】

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活學活用】

與張玉泉不期而遇,他侃侃而談,與之前判若兩人,當真是~啊。

【妙語點撥】

孫權讓呂蒙讀書學習,呂蒙推說自己忙于軍務,沒時間,還說自己不讀書照樣能帶兵打勝仗。后來,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開始抽時間認真讀書,不僅增長了見識,還提出對付關羽的妙計,讓平日里瞧不起他的魯肅大吃一驚。他靠著真才實學當上統(tǒng)帥后,果然打敗了關羽。由此可見,堅持讀書是有益的,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給自己找借口而放棄學習。

【近義】

另眼相看

【反義】

等閑視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