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臧克家 田間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作者:傅書華,徐惠琴 主編


第三節(jié) 臧克家 田間

內容提要

臧克家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的很大影響,盡管他并不直接表現(xiàn)工農(nóng)革命斗爭,但對下層人民卻表現(xiàn)了極大的同情,在堅持現(xiàn)實主義精神這一點上,他與中國詩歌會的詩人確有相通之處。1933年,臧克家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引起文壇注目的是詩人自稱的“堅韌主義”:嚴肅地正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險惡苦難,并帶著倔強的精神,沉著而有鋒棱地去迎接磨難。這種“堅韌主義”顯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與中國農(nóng)民的深刻聯(lián)系,由此形成了“不肯粉飾現(xiàn)實,也不肯逃避現(xiàn)實”的清醒現(xiàn)實主義精神。臧克家甚至在寫詩的態(tài)度上也是農(nóng)民式的:認真而執(zhí)著地提倡“苦吟”,老老實實、苦心孤詣地去捕捉每一個意象,尋找、錘煉每一個字句,頑強地追求著“深刻到家,深刻到淺易的程度”的藝術境界。在抗戰(zhàn)后的民主浪潮中,臧克家又以《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集子里的政治諷刺詩,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憤怒與抗爭。

田間17歲左右到上海開始寫詩,1935年,還不到20歲的他就已經(jīng)出版了詩集《未明集》《中國牧歌》。前者描寫工人、農(nóng)民、兵士等受苦者的命運,呼喚民眾的覺醒,情感真切;后者是一曲憂郁的中國農(nóng)村的牧歌,帶著村野的粗獷和泥土的芬芳。他的詩富有生活的氣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青年戰(zhàn)斗的情緒和呼聲??箲?zhàn)以后,田間投入了戰(zhàn)爭,而且還發(fā)動了街頭詩運動。聞一多稱譽田間是“時代的鼓手”,指出田間詩的特點是“質樸、干脆、真誠”。

教學建議

1.體味臧克家詩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苦吟”的特色。

2.田間“鼓點式”的詩行排列,省略了大量的敘述,使詩意的運動變成了從意象到意象的跳躍,因而意象的形象性更加凸現(xiàn),這種手法概括力強,有利于表現(xiàn)宏偉壯觀的場面。閱讀詩作,認真體味。

3.要聯(lián)系本節(jié)所選詩作所處的時代背景,把握其戰(zhàn)斗性與人民性的特點。

精讀作品

臧克家:《烙印》《老馬》《寶貝兒》

田間:《給戰(zhàn)斗者》

評論摘要

1.所謂有意義的詩,當前不是沒有。但是,沒有克家自身的“嚼著苦汁營生”的經(jīng)驗,以及他對這種經(jīng)驗的了解,單是嚷嚷著替別人的痛苦不平,或慫恿別人自己去不平,那至少往往像是一種“熱氣”,一種浪漫的姿勢,一種英雄氣概的表演,若更往壞處推測,便不免有傷厚道了。所以,克家的最有意義的詩,雖是《難民》《老哥哥》《炭鬼》等篇,但是若沒有《烙印》和《生活》一類的作品做基礎,前面那些詩的意義便單薄了,甚至虛偽了。人們對于一件事,往往有追問它的動機的習慣(他們也實在有這個權利)。對于詩,也是這樣。當我們對一首詩的動機(意識或潛意識的)發(fā)生疑問的時候,我很擔心那首詩還有多少存在的可能性。讀克家的詩,這種疑問永不會發(fā)生,為的是有《烙印》和《生活》一類詩給我們擔保了。

聞一多:《〈烙印〉序》,見《聞一多全集》(三),224頁,上海,開明書店,1948。

2.臧克家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他從兩個方面繼承和發(fā)展了新詩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其一,他推進了新詩對舊中國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的吟唱,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詩人能夠如此成功地抒寫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其二,他推進了中國現(xiàn)代敘事詩的建設,他的敘事詩是詩人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融。臧克家是一位中國韻味十足的詩人。他有意識地向中國古典詩歌汲取養(yǎng)分,予以現(xiàn)代化改造,鑄造自己作品的中國風格。他的詩具有含蓄蘊藉的抒情方式,重“藏”,詩在詩外,筆有藏鋒;他的詩運用素樸精煉的言說方式,精煉,而又大巧若樸;他的詩追求諧和悅耳的音樂方式,“敲聲音”,是臧克家煉字的標準之一,他尋覓著音節(jié)和諧,鏗鏘動人,增加讀者聽覺上的美感。

呂進:《臧克家:現(xiàn)實主義與中國風格》,載《文史哲》,2004(5)。

3.其(臧克家詩作)諷刺方式,大體上采用:一、嘲弄,如《寶貝兒》《勝利把他們留住了》等。二、對比,如《勝利風》第五節(jié);“這里忙著;論功行賞、/分封烈士;/人才,在無緣的角落里,/閑敲著滿肚皮的抱負?!比?、點題,如《一個黃昏》寫一個在前線丟了只胳膊的傷兵在黃昏的雨中敲門,他自敘他身上很臟,因此不讓他上公共汽車,政府辦公人員則“一勁支吾”,死活不問,“我”送給他一條軍褲。篇末寫道:“第二天打開報紙,/一眼就碰到了慰勞傷兵的消息,/文字真切動人,那么大的標題!”

傅子玖主編:《中國新文學》上冊,549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田間大半生致力于街頭詩運動和街頭詩創(chuàng)作,始終應和著時代的節(jié)拍,洋溢著戰(zhàn)斗的熱情和探索精神。因而他的詩歌尤其是街頭詩、傳單詩,從內容到形式都處于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之中?!瓘乃枷雰热莘矫婵矗镩g的街頭詩解放前后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反映戰(zhàn)爭生活,政治性強,火藥味濃,而且大多直接發(fā)表在街頭、墻頭、碉堡和傳單上,宣傳發(fā)動群眾投入人民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及各項政治運動。后者主要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生活、新成就,包括改革開放時期的特區(qū)建設等,大多以詩傳單形式發(fā)表在報紙雜志上,繼續(xù)向廣大讀者宣傳鼓動,充當新時代的鼓。

郭仁懷:《田間與街頭詩》,載《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4)。

5.詩情在時代生活中升起,誰先感應了時代,走入了生活,誰就先得到詩。在那嚴峻的時代里,無視民族的災難而沉迷在個人生活的小宇宙,必然導致詩人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泯滅,而詩的價值也自然變得狹小、微弱。于是,“七月,/我們/起來了。/呼嘯的河流呵,/叛變的土地呵,/爆烈的火焰呵,/和應該激動在這凄迷的殖民地上的/復活的/歌呵?。驗椋覀?,/是生長在中國?!保ā督o戰(zhàn)斗者》)真誠,熱烈,自覺顯示了中國詩人明確而一致的主體意識。

公木、張福貴:《中國新文藝大系·詩集·導言》(1937—1949),7頁,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6。

6.田間早期承續(xù)了郭沫若、蔣光慈、殷夫、蒲風等所引領的一路詩風,但又超越了它。他把這些詩人所開創(chuàng)的政治抒情詩的藝術質量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他那深深地“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的作品改變了政治抒情詩長期不夠振作有力的局面。他的創(chuàng)作實績已經(jīng)表明政治抒情詩完全擺脫了幼稚、粗陋、“非詩化”階段,進入了成熟的境地。所以艾青說,田間早期的詩,“以一股青春的朝氣,一股剛健的力,與理想主義的熱情,寫出中國戰(zhàn)斗的一代的生活面?!边@一評說簡潔地勾勒出了田間詩歌的基本風貌及其在30年代詩壇上所具有的歷史意義。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22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泛讀作品

臧克家:《有的人》《三代》

田間:《假如我們不去打仗》《中國農(nóng)村的故事》

評論文獻索引

章亞昕.《烙印》的雙層審美結構.東岳論叢,1988(1).

馮光廉,劉增人.臧克家研究資料.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

呂進.臧克家.新詩文體建設的重鎮(zhèn).文學評論,1995(1).

蔡清富,李麗.臧克家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吳開晉.臧克家的新詩創(chuàng)作對當代詩壇的啟示.山東大學學報,2005(5).

陸衡.人民性 喜劇性 現(xiàn)代性——國統(tǒng)區(qū)諷刺詩歌得失談.安徽大學學報,2006(3).

聞一多.時代的鼓手——讀田間的詩.聞一多全集(三).上海:開明書店,1948.

胡風.田間底詩.胡風評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晏明.田間——擂鼓的詩人.新文學史料,1997(1).

張器友.田間詩歌的人民性.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7).

拓展練習

1.朱自清在《新詩雜話》中說:“有血有肉的以農(nóng)村為題材的詩中,臧克家先生可為代表”?!耙舱怯捎谠娙藢r(nóng)民的深切關注與同情,他被譽為‘農(nóng)民詩人’‘泥土詩人’”。結合其《老馬》等詩作對此論點進行評析。

2.在抗戰(zhàn)后的民主浪潮中,臧克家趨向于政治諷刺詩的創(chuàng)作,結合具體作品分析其政治諷刺詩的特點。

3.賞析田間《給戰(zhàn)斗者》一詩的戰(zhàn)斗力量。

————————————————————

(1) 可參閱陸耀東:《群山中的一座高峰——論殷夫的詩》,載《福建論壇》,2006(8)。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