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散文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作者:傅書華,徐惠琴 主編


第三章 散文

第一節(jié) 概述

內容提要

第一個十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僅文體品種豐富多彩,風格流派各領風騷,而且題材范圍之廣,作品數(shù)量之巨,名家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時期散文自覺而徹底的革故鼎新,使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實現(xiàn)了從古代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變。這一時期主要的散文流派和散文作家有:

《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號開辟“隨感錄”專欄,中國現(xiàn)代雜文宣告正式創(chuàng)立。雜文是現(xiàn)代文學中最早興起的散文作品,是議論時政的雜感短評的統(tǒng)稱。作家大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如李大釗、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等。而以“周氏兄弟”的雜文最具代表性?!半S感錄”作家群奠定了雜文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他們適應“五四”批判封建文化和建設新的思想文化的需要,對現(xiàn)實做出敏銳的反映。

“語絲派”及“語絲文體”。聚集在《語絲》周圍的一些知識分子因傾向趨同和格調相近而被稱為“語絲派”。魯迅、周作人是“語絲派”的核心作家?!墩Z絲》上發(fā)表的作品以雜文為主,但也涉及其他文體,形成了具有一定共同特色的“語絲”文體。其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生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事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并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薄罢Z絲文體”的整個風格潑辣幽默,不僅具有政論的主題,又有強烈的文藝性,嬉笑怒罵,冷嘲熱諷,開一派新風。

“現(xiàn)代評論派”散文。1924年12月,《現(xiàn)代評論》在北京編輯創(chuàng)刊。圍繞該期刊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評論派”。該派成員大都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社會,其政治傾向和創(chuàng)作的思想取向與魯迅以及部分“語絲”派成員相對立?!艾F(xiàn)代評論派”的中心成員有徐志摩、陳西瀅等。徐志摩本是新月派的浪漫詩人,他的散文也同樣具有詩的流動性。陳西瀅的雜文追求典雅大度、平和公允的藝術風格,意幽而不晦,筆曲而不詭,曲幽之間,行文流暢,言之有理,論之有據(jù),自有一種幽默感、紳士風度,表現(xiàn)出其在西方文學方面的修養(yǎng)。

文學研究會及其風格相近作家的散文?,F(xiàn)代散文中另一類小品散文即“美文”的出現(xiàn)要晚于現(xiàn)代雜文。1921年6月,周作人作《美文》一文,首次從理論上開始倡導,在他的倡導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風格獨具的散文家。除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外,還有梁遇春、許地山等散文家的出現(xiàn)。梁遇春主要有《春醪集》《淚與笑》兩部散文集。他的散文多談人生哲理,博學敏思。許地山散文集《空山靈雨》,風格質樸淳厚,空靈清淡。小品散文中持沖淡一派的散文家雖然不全是文研會的成員,卻都主要受周作人的影響,如:俞平伯和鐘敬文等。

郁達夫和“創(chuàng)造社”作家散文。郁達夫的主要散文集有《閑書》《屐痕處處》《達夫游記》等,以創(chuàng)作于20世紀20年代的感傷散文、日記散文和創(chuàng)作于30年代的游記散文成就最高。用率真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文字,毫無諱飾地暴露自我。郭沫若的散文也是用直接傾訴自己經歷的方式,向社會發(fā)出悲憤的呼叫。

瞿秋白及報告體散文。此間還有另一類敘事性散文反映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同時具有文學性、真實性、新聞性和題材的重大性等特點,瞿秋白的《餓鄉(xiāng)紀程》和《赤都心史》是這類散文的代表之作。作品把記游、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形成氣勢雄偉、絢麗多彩的報告體或通訊體散文,實為中國報告文學的先聲。

教學建議

1.第一個十年所涉各家各體散文眾多,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為考察的單元,但重點應放在代表性作家的評價上,要偏重風格的把握,要重視自己的閱讀體驗。

2.梁遇春好沉思冥想,又主要從書本而不是從生活實踐中追求和探索人生。他擁有的是一種否定性的思維,經常質疑或否定人們已經普遍認可的某些價值標準和是非觀念,常以異于別人的思路來對人生做逆向觀察、體驗、思索,從而對人生的某些問題生發(fā)出新奇獨到的理解。細讀文本,分組討論,給出自己的理解。

3.“隨感錄”雜文大都是論戰(zhàn)批判色彩濃厚的急就章,必須聯(lián)系當時特定的時代氛圍來閱讀。

精讀作品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許地山:《落花生》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郁達夫:《釣臺的春晝》《故都的秋》

梁遇春:《“還我頭來”》

評論摘要

1.現(xiàn)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古人說,小說都帶些自敘傳的色彩的,因為從小說的作風里人物里可以見到作者自己的寫照;但現(xiàn)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我們只需要把現(xiàn)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無不活潑潑地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這一種自敘傳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學里所最寶貴的個性的表現(xiàn)……我們又可以曉得現(xiàn)代散文的第二特征,是在它的范圍的擴大……

現(xiàn)代散文的第三個特征,是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

從前的散文,寫自然就專寫自然,寫個人便專寫個人,一議論到天下國家,就只說古今治亂,國計民生,散文里很少人性,及社會性與自然融合在一處的,最多也不過加上一句痛哭流涕長嘆息,以示作者的感憤而已;現(xiàn)代的散文就不同了,作者處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就是最純粹的詩人的抒情散文里,寫到了風花雪月,也總要點出人與人的關系,或人與社會的關系來,以抒懷抱;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xiàn)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從哲理說來,這原是智與情的合致,但時代的潮流與社會的影響,卻是使現(xiàn)代散文不得不趨向到此的兩重客觀的條件。這一種傾向,尤其是在五卅事件以后的中國散文上,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

郁達夫:《良友版新文學大系散文選集導言》,見《郁達夫全集》第六卷,190~192頁,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2.五四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盛況空前,是同一時期其他文體無法比擬、望塵莫及的,在整個散文發(fā)展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成為散文園地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主要表現(xiàn)在:一、創(chuàng)作數(shù)量豐饒。僅結集出版的各類散文集就有一百多部。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入選我國最具權威性的新文學作品集《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散文卷一、二集的就有二百余篇。二、文體品種豐富、風格絢爛多彩,作品長短不拘,形式自由靈活。關于這一點,朱自清有很好的說明。他指出,五四階段散文創(chuàng)作的派別林立、風格各異,“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xiàn)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流曼延,日新月異:有中國名士風,有外國紳士風,有隱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寫,或諷刺,或委屈,或縝密,或勁健,或綺麗,或洗練,或流動,或含蓄,在表現(xiàn)上是如此”(論現(xiàn)代中國的小品散文)。三、這時期產生了魯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達夫、徐志摩等散文名家,以及許多如俞平伯、鐘敬文、梁遇春、王統(tǒng)照、許地山等等20世紀文學史上人們耳熟能詳?shù)纳⑽淖骷摇?/p>

莊漢新:《中國20世紀散文思潮史》,55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徐志摩的散文)有一種能力,可以把別人習以為常的場景寫得奇艷詭異,在他人可能無話可說的地方,他卻可以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并不覺其冗繁而取得曲徑通幽奇岳覽勝之效。把復雜說成簡單固不易,把簡單說成復雜而又顯示出驚人的縝密和宏大,卻極少有人臻此佳境。唯有超常的大家才能把人們習以為常的感受表現(xiàn)得鋪張、繁彩、華艷、奇特。徐志摩便是在這里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他的成功給予后人的啟示是深遠的。

謝冕:《短暫的久遠》,見謝冕主編:《徐志摩名作欣賞·序二》,21頁,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

4.他的隨筆《空山靈雨》在《小說月報》的發(fā)表,和冰心《往事》的刊出,是給小品文的運動以不少推動的力。而《空山靈雨》,尤可說是現(xiàn)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冊的書。落花生的小品,在小品文運動史上,是將永久存在著的?!男∑肺牡木辰?,不是一般的,不是完全和現(xiàn)代思想契合的,基于他的思想與生活,反映在他的小品中的,是一個很混亂的集合體?!瓕τ谒男∑?,在學習的進程上,是較之對其他小品文作家更有批判地、揚棄地去學習的必要。

阿英:《落花生小品·序》,見《無花的薔薇 現(xiàn)代十六家小品》,196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5.俞氏(俞平伯)雖無周廣博學之學問與深湛之思想,而曾研哲學,又耽釋典,雖以不善表現(xiàn)之故有深入深出之譏,而說話時自然含有一種深度。至于朱氏(自清)則學殖似較俞氏為遜,故其文字表面雖華瞻,而內容殊嫌空洞。俞似橄欖,入口雖澀,而有回甘;朱則如水蜜桃,香甜可喜,而無余味。俞、朱筆法都是細膩一路。但俞較綿密而有時不免重滯,朱較流暢有時亦病其輕浮。俞似舊家子弟,雖有些討厭的架子,而言談舉止總是落落大方;朱似鄉(xiāng)間孩子初入城市,接于耳目,盡覺新奇,遂不免憨態(tài)可掬。

蘇雪林:《俞平伯和他幾個朋友的散文》,載《青年界》,1935年第7卷第1號。

6.郁達夫是“自敘傳”小說的代表作家,但他認為,比起小說,“現(xiàn)代散文,卻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他早期的散文也確實與他的小說有這方面的相近之處。不過,人們注意到作為散文大家的郁達夫,則是在他大量寫作小品游記的30年代了。1933年,他舉家移居杭州,幾乎過著一種隱逸的生活。在此期間,郁達夫的游蹤遍及浙東、浙西、皖東、閩中等處,寫下不少行旅散記、山水游記,先后結集出版了《屐痕處處》和《達夫游記》,還在《宇宙風》上連載《閩游滴瀝》一組作品。

雖然山水游記是傳統(tǒng)散文中的傳統(tǒng)題材,更迭有名篇,新文學作品中也不乏富有才情的旅行記、山水游記等,但郁達夫的行旅散文還是別具一格,可以說是一種“現(xiàn)代才子氣”的佳品。這大約可從兩方面來理解,即一是他描摹山水名勝與景色風物的筆調是才氣橫溢的,二是充滿現(xiàn)代才子恣肆的性情。

郁達夫的許多山水游記文字,都寫得非常優(yōu)美,與他的小說相比,這些散文明顯在文字上變得平易雅馴,文風上漸趨洗練從容,文中顯現(xiàn)出來的才華也脫了粗礪之感,更多細致與飄逸?!暨_夫的這些游記一般結構不計較,平鋪直敘,走哪寫哪,仿佛一篇流水賬,但由于處處都有才氣點綴,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他觀景的眼光隨著腳步走,又往往會左顧右盼,一點不呆滯,有人形容他的筆致游走如電影鏡頭,推、搖、拉,一個個鏡頭將美景逐一展現(xiàn)?!⑽牡臅須庖埠軡庥?,行文之中常信手拈來一句古詩、一個典故、一段傳說,才氣寓于趣味之中,當知識小品讀亦無不可。……郁達夫的一些山水游記還曾經被刊登在鐵路公司的導游冊子中,但他文中常有的恣肆的性情,可就與導游手冊不大相宜了。這性情有的是優(yōu)雅的名士做派:

蘇州本來是我儂舊游之地,“一帆冷雨過婁門”的情趣,閑雅的古人,似乎都在稱道。不過細雨騎驢,延著了七星山塘,緩緩的去奠拜真娘之墓的那種逸致,實在也盡值得我們的懷憶的。還有日斜的午后,或者上小吳軒去泡一碗清茶,憑欄細數(shù)城里人家的煙灶,或者在冷紅閣上,開開它朝西一帶的明窗,靜靜兒的守著夕陽的晼晚西沉,也是塵俗都消的一種游法。(《感傷的行旅》)

溫儒敏、趙祖謨主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題研究》,197~19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梁遇春的散文有許多非同凡響的議論,其中有的是真知灼見,有的也近于荒唐;他給讀者的印象有時如歷盡滄桑、看透世情的智者,有時又像是胸無城府、有奇思異想的頑皮孩子,他對于社會上因襲的習俗和時髦的風氣肆意嘲諷,毫不容情,而又熱愛人生,要“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情都用寬大通達的眼光來細細咀嚼一番”。他博覽群書,他受影響較多的,大體看來有下邊的三個方面:他從英國的散文學習到如何觀察人生,從中國的詩,尤其是從宋人的詩詞學習到如何吟味人生,從俄羅斯的小說學習到如何挖掘人生。

馮至:《談梁遇春》,載《新文學史料》,1984(1)。

泛讀作品

徐志摩:《濃得化不開》

許地山:《美的牢獄》

梁遇春:《論“流浪漢”》

郁達夫:《還鄉(xiāng)記》《故都的秋》《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

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

瞿秋白:《一種云》

評論文獻索引

朱金順.“五四”散文十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佘樹森.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汪文頂.現(xiàn)代散文研究評述.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1).

傅德岷等.中國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黃科安.現(xiàn)代散文的建構與闡釋.香港:海峽出版社,2001.

王嘉良.論語絲派散文.文學評論,1997(3).

丁曉原.論“五四”人生派散文.文學評論,2003(1).

郭小聰.漫說徐志摩散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1).

李清宇.化駢入散抒性靈——論俞平伯抒情散文與六朝駢賦、晚明小品文的關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4).

許子東.郁達夫的散文創(chuàng)作.郁達夫新論.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

倪偉.笑窩里的淚——談梁遇春.文學評論,1996(2).

馬云.許地山散文——圣徒的語錄.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情感與交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胡明.文學才情與政治選擇——重讀《餓鄉(xiāng)紀程》《赤都心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5).

拓展練習

1.魯迅在20世紀30年代曾這樣評說:“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試借用魯迅的評價,說明五四時期散文格外發(fā)達的狀況及其原因。

2.談及五四時期的散文,有人將朱自清和俞平伯并論。其實,朱、俞兩人的風格并不一樣。風格自然要受到時代精神的影響,但在某種意義上說,風格的形成卻是和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修養(yǎng),以及個性素質有著更加密切的關系,“吐納英華,莫非情性”,所謂“風格即人”。1923年8月,朱、俞同游秦淮河,不久即相繼撰文,即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只要細讀兩文便不難發(fā)現(xiàn),雖是同游一地,但呈現(xiàn)在作品里秦淮河風韻與作者的心境卻是如此的不同。試比較分析。

3.孫紹振先生在《秋天:一種現(xiàn)代散文美——解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寫道:“除了經典文本和當代青少年讀者的經驗的歷史距離以外,還有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距離。中國文人早已把秋愁當作人生的悲苦來抒寫。而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傳統(tǒng)的悲秋主題有了一點小小的變化,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的衰敗和死亡,是人生一種高雅的境界。”你是否贊同此觀點?細讀文本,寫一篇賞析的短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