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抗議香港觀眾“瞧不起”《非誠勿擾》,馮導(dǎo)演大抵以為女主角舒淇是大陸和港臺通行的一張“美女護(hù)照”,理論上已為屬于愛情類型的該片打通所有關(guān)卡,卻忽略了現(xiàn)在任何電影皆是男觀眾手執(zhí)買票大權(quán)的市場風(fēng)氣。故此,女主角再美也是扶持的綠葉,一枝獨秀的牡丹,是能否被本地觀眾投射的男主角。葛優(yōu)在香港,看來是名氣大過票房叫座力。
從過去香港影壇拿下一哥位置者如四大天王,或兩周一成身上,“愛情”之于他們,幾乎是上天下海、無孔不入的“動作片”——港產(chǎn)片曾盛產(chǎn)追女仔電影,便是因為大家喜歡看“追”的過程。發(fā)動由男性荷爾蒙操控的引擎后,用跑車也好,用雙腿也好,銀幕上出現(xiàn)各式風(fēng)馳電掣的男性性幻想,比較之下,似乎沒有一部像《非誠勿擾》——如此氣定神命閑慢條斯理,以致使人疑竇:葛優(yōu)真有向?qū)ο笫驿堪l(fā)動攻勢嗎?即使有,招式的名字應(yīng)該也是“以退為進(jìn)”吧?心機(jī)重,顯得這男主角有點老謀深算的“老”,于是出現(xiàn)內(nèi)地和香港兩地男性對自己的幻想的大鴻溝,也是“追女仔”和“君子好逑”在語境上的文化差異:馮小剛的理想自我是“男人”,港產(chǎn)片卻更愛Once a boy,always a boy!
“追女仔”電影所慶祝(celebrate)的,從來不是“男人”的求仁得仁——“仁”這個字,是對于人性弱點的超越:狹隘、自私、利己,都可借為了生存之名而被視為無可厚非。但因為“愛”,更明確來說是“大愛”,再卑微的“男人”都愿意奉獻(xiàn)擁有的一切?!白放小备郛a(chǎn)片大多只能博女觀眾一粲而不會被列為浪漫電影的最愛,正因為在當(dāng)中既找不到理想的自己——有著犧牲精神的女主角——更沒有理想的“男人”可尋:既然都把對象當(dāng)做玩具追求,這些“男孩們”,想必會在把一件追到手后,馬上又對另一件蠢蠢欲動。
換句話說,“追女仔”其實是變相對“成為男人”的逃避——不斷不斷要用“追”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魅力,豈不就是自信尚未完全建立的條件反射?難怪“追女仔”英雄們的死對頭往往都是“男人”:他是“小子”,對手便是“公子”;他是窮光蛋,對手便是Mr. Big。由周潤發(fā)、劉德華、梁朝偉到周星馳,多少次以擊倒身份地位權(quán)力比他們壯大的“男人”來替銀幕下的男性觀眾先出一口氣,再注射強(qiáng)心針——說他們?nèi)切撵`弱小可能流于以偏概全,但香港電影確有長長一張歷史名單證明香港男性的“自我”是如何充滿矛盾:不想長大,卻又渴望威風(fēng)(被羨慕);不愿意扛上責(zé)任,卻又享受當(dāng)英雄(被推崇)。
如是造就了“追女仔”和“抗暴”兩種類型片的一脈相通——都是受到外部的刺激和挑釁,男人才被動地有所反應(yīng)。即是,唯有在自尊與存在感被強(qiáng)烈威脅下,他們才會產(chǎn)生“壁虎跳墻”的自我想象——女仔和地盤都是要“爭”的,因為二者都是輸與贏、榮與辱的標(biāo)志。這些標(biāo)志的得與失,在熱衷于“玩游戲”的男孩眼中非常重要,而對于了然于胸的男人卻不。
《非誠勿擾》是一部描寫“男人”如何試著“談戀愛”的電影。光是模式——講多過“追”——便已不是港人的那杯茶。更何況香港已進(jìn)入“港男港女”時代,以往那套Boys Will Be Boys的活潑俏皮也早已不合時宜?打從一系列《K歌之王》、《爛泥》、《愛與誠》、《無賴》等卡拉OK 歌曲被唱到街知巷聞開始,“怨男”已成為香港男性對自己的主流想象,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脆弱、更無力——以前還有“吉士”(guts)借反抗與他們爭女仔的惡霸來振一振男子氣概。今日呢?“爭”已被改寫為他(們)與女性之間的關(guān)系的形容詞,而且爭贏了也不代表真贏了——誰叫“我的老婆是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