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中國歌劇學派”的旗幟
黃奇石
我現(xiàn)在就談一個話題。開預備會的時候,我記得論壇宗旨里面讓我最上心的一點就是第一次很響亮地提出建立“中國歌劇學派”的問題。我個人認為,2008年中國歌劇論壇跟2004年在天津舉辦的中國歌劇藝術論壇是不一樣的,不是大家都來說一通。我認為,建立歌劇學派應該是2008年歌劇論壇一個很突出的主題,這是有價值、有意義、能夠影響我們歌劇今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健康發(fā)展的。但是我感覺到,似乎老前輩們對此還有保留,今天胡士平也講“中國歌劇學派”還不到時候。這個命題不是我提的,我只是復議而已。但在這里我必須重申,2008年歌劇論壇必須非常鮮明地樹起“中國歌劇學派”這面旗幟,樹起這面旗幟有助于我們中國歌劇走社會主義內(nèi)容跟民族形式兩者結(jié)合的一個比較好的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我希望我這幾句話少一點嘩眾取寵之心。
中國歌劇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的說是80年,有的說是90年,我沒有細算,但是我覺得藝術發(fā)展史可能不能這么量化,也可能在20世紀以前就一種不同于戲曲的歌劇的萌芽。我認為“80年”的中國歌劇應該處于青年時代或者壯年時代,應不應該總結(jié)出自己的特色呢?我認為是應該的。說“學派”太文了點,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學派就是理論問題跟學術問題,我認為更多的是實踐問題?!爸袊鑴W派”的本質(zhì)就是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季羨林教授留學德國八年,他吃的洋面包比我們在座的人都要多得多,但是他不滿我們的歌劇在舞臺上不大像中國歌劇的樣子。
我本沒有什么發(fā)言權(quán),我很猶豫,本來不想發(fā)言了,但是我認為,這一屆歌劇論壇不管是提出“歌劇五問”或者是“音樂劇十病”等等,實際上歸結(jié)到一點,就是歌劇也好,音樂劇也好,不大受中國老百姓喜愛,這是30年來歌劇不能成功的一個教訓。而反過來,那些成功的歌劇大概都是怎樣的?比如說,以郭蘭英為代表的中國歌劇比較成熟的表演體系是有豐富的內(nèi)涵的,她的聲樂是過關的,是世界認可的。歌劇《白毛女》,有人說王昆是本色的,郭蘭英是寫意的或者內(nèi)在和外在結(jié)合的,這里面學問很多,值得深入研究。
歌劇民族性的問題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一個嘗試。格林卡把歌劇俄羅斯化了,否則俄羅斯的歌劇就永遠跟在意大利歌劇的屁股后面爬。大家很崇拜的一個日本人曾痛心疾首地說,日本歌劇、日本音樂劇20年跟著歐美的音樂劇學步、描紅,但實際上是奇恥大辱。原話大概不是這樣,但是意思是沒有錯的。所以我認為要響亮地、大張旗鼓地倡導建立“中國歌劇學派”,這不是一個虛假的命題,也不是一個空泛的學術的命題,而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黃奇石 中國歌劇研究會副主席、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