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陽
鄒陽(約前206—前129),西漢著名辭賦家,齊(今山東東部)人。為人正直,有膽略。早年仕吳。吳王濞“陰有邪謀”,鄒陽曾上書諫阻,不為采納,遂與嚴忌、枚乘等投奔梁孝王。梁孝王恃寵爭嗣,遭大臣爰盎等反對,也受到景帝拒絕。孝王乃懷恨在心,與羊勝、公孫詭等人設計刺殺爰盎,并企圖與朝廷對抗。當時,嚴忌、枚乘都不敢行諫,獨鄒陽“爭以為不可”。于是公孫詭等乘機對他進行讒害。孝王給他定了死罪,下到牢中。面對如此兇殘的打擊,鄒陽在獄中寫了這封信,慷慨陳詞,竭力辯難。信中圍繞“忠信”二字,申述了自己的遭遇,勸說孝王不要聽信讒言,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獨自判斷是非,這樣,才會得到忠信之士的幫助。孝王讀信后被深深打動,立刻釋放了他,并待為上賓。
獄中上梁王書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1〕,白虹貫日〔2〕,太子畏之;衛(wèi)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3〕,太白食昴〔4〕,昭王疑之。夫精誠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5〕,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wèi)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6〕。愿大王熟察之。
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7〕;李斯竭忠,胡亥極刑〔8〕。是以箕子陽狂〔9〕,接輿避世〔10〕,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11〕,勿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12〕,子胥鴟夷〔13〕,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憐焉〔14〕。
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15〕?!焙蝿t?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荊軻首以奉丹事〔16〕;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17〕。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二君者,行合于志,而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18〕;白圭戰(zhàn)亡六城,為魏取中山〔19〕。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20〕,人惡之于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21〕;白圭顯于中山,人惡之于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于浮辭哉!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22〕;范睢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23〕。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黨之私,挾孤獨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24〕,徐衍負石下海〔25〕,不容身于世,義不茍取比周于朝〔26〕,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穆公委之以政〔27〕;寧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28〕。此二人者,豈素宦于朝〔29〕,借譽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意,堅如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于眾口哉?故偏聽生奸,獨任成亂。昔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30〕;宋信子冉之計,而囚墨翟〔31〕。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32〕,積毀銷骨。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33〕;齊用越人子臧,而強威、宣〔34〕。此二國豈拘于俗,牽于世,系奇偏之辭哉〔35〕?公聽并觀,垂明當世。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則骨肉為仇敵,朱、象、管、蔡是矣〔36〕。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明,后宋、魯之聽,則五霸不足侔〔37〕,而三王易為比也。
是以圣王覺悟,捐子之之心〔38〕,而不悅田常之賢〔39〕,封比干之后〔40〕,修孕婦之墓〔41〕,故功業(yè)覆于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夫晉文公親其仇〔42〕,而強霸諸侯,齊桓公用其仇〔43〕,而一匡天下。何則?慈仁殷勤,誠嘉于心,此不可以虛辭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立強天下,而卒車裂之〔44〕;越用大夫種之謀,禽勁吳而霸中國,遂誅其身〔45〕。是以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46〕,於陵子仲辭三公,為人灌園〔47〕。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披心腹,見情素,隳肝膽〔48〕,施德厚〔49〕,終與之窮達,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吠堯〔50〕,而跖之客可使刺由〔51〕,何況因萬乘之權〔52〕,假圣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53〕,要離燔妻子〔54〕,豈足為大王道哉!
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55〕。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56〕,而為萬乘器者。何則?以左右先為之容也〔57〕。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隋侯之珠、夜光之璧〔58〕,秖足結怨而不見德〔59〕。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天卜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賤,雖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60〕,懷龍逢、比干之意〔61〕,欲盡忠當世之君,而素無根柢之容,雖竭精神,欲開忠信,輔人主之治,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62〕。是使布衣之士,不能為枯木朽株之資也〔63〕。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64〕,而不牽乎卑亂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65〕。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66〕,以信荊軻之說,而匕首竊發(fā);周文獵涇渭〔67〕,載呂尚而歸,以王天下〔68〕。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69〕。何則?以其能越拘攣之語〔70〕,馳域外之義,獨觀于昭曠之道也。今人主沈于諂諛之辭,牽于帷墻之制〔71〕,使不羈之士〔72〕,與牛驥同皂〔73〕,此鮑焦所以忿于世〔74〕,而不留富貴之樂也。
臣聞盛飾入朝者,不以私污義;砥厲名號者〔75〕,不以利傷行。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76〕;邑號“朝歌”,墨子回車〔77〕。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誘于威重之權,脅于位勢之貴,回面污行〔78〕,以事諂諛之人,而求親近于左右,則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79〕,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80〕!
【注解】
〔1〕荊軻:戰(zhàn)國末衛(wèi)國人,義士。燕丹:燕太子丹。父燕王喜。少時曾被作為人質送往秦國,秦王待之無禮,后逃歸。得荊軻以刺秦王,未果,荊軻被殺。
〔2〕白虹貫日:白色長虹穿過太陽。古代以白虹為兵兆,日象示帝位,故預示有刀戈之事。
〔3〕衛(wèi)先生:秦人。畫:同“劃”。長平之事: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將白起在長平(趙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趙軍,打算一舉滅趙,派衛(wèi)先生往說昭王,請求增兵,因范雎進讒而不行。
〔4〕太白:即金星。食:同“蝕”。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其分野在趙。古人認為金星主兵革,太白侵犯昴宿,預示趙國將受到軍事打擊。
〔5〕左右:指梁王。這里用以作為對對方的尊稱。
〔6〕寤:通“悟”。
〔7〕玉人:指楚人卞和。相傳卞和得到一塊璞(未經雕琢的玉石),先后獻給楚武王、文王,但玉工都鑒定為石頭,因而兩遭斷腳的刑罰。成王時,卞和抱璞郊外,痛哭三日三夜,至眼中出血。成王使玉工雕琢,果得寶玉。后人稱此玉為“和氏璧”。
〔8〕李斯:戰(zhàn)國末楚人,曾相于秦,佑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二世胡亥即位,李斯遭趙高陷害,被腰斬于咸陽。
〔9〕箕子:殷紂王的叔父,名胥余,封于箕。曾因諫被囚。為避禍,佯狂。陽:通“佯”,假裝。
〔10〕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者,又稱楚狂接輿。見《論語·微子》。
〔11〕后:作動詞,放在后面。這里是“不要”的委婉說法。
〔12〕比干:殷紂的叔父,官少師,屢強諫而遭剖心而死。
〔13〕子胥:伍子胥。鴟夷:皮囊。詳《樂毅報燕王書》注。
〔14〕少:同“稍”。
〔15〕傾蓋:兩車緊靠一起,致使車蓋歪倒。指偶然相遇,停車交談。蓋,車蓋,形狀如傘。
〔16〕樊於(wū)期:原為秦將,逃讒于燕,秦始皇以重金懸賞購其頭。荊軻為燕丹刺秦王,欲得其首級以見幸秦王,樊慷慨自刎,獻出頭顱。之:動詞,往,到。藉:借。
〔17〕王奢:原齊臣,逃罪于魏。齊伐魏時,王奢登城對齊將說:“現在你們來,不過是為了我的緣故,憑道義,我不會茍且偷生,連累魏國?!彼熳载囟?。
〔18〕蘇秦:戰(zhàn)國時縱橫家,字季子,洛陽人。曾任趙相,封武安君,縱約山東列國攻秦。后由于種種矛盾,合縱終于瓦解,諸侯不再信任他。但為燕昭王所信用,入齊從事反間活動。尾生:人名。相傳他與一女子約會橋下,女子未到,突發(fā)洪汐,他守約不去,竟抱柱淹死。這里代指極守信義的人。
〔19〕白圭(guī):原為戰(zhàn)國時中山國的將領,因戰(zhàn)敗避禍于魏,受到厚遇,后助魏攻滅中山國。
〔20〕相(xiàng):輔助。
〔21〕食(Sì):通“飼”,指給人吃。一說為“賜”之誤。(jué)(tí):良馬名。
〔22〕司馬喜:戰(zhàn)國時宋人。相傳在宋國受過臏刑(剜去膝蓋骨),后三次為中山國的相。
〔23〕范雎:戰(zhàn)國時魏人。曾出使齊國,回國后,魏相魏齊疑其私通齊國,毒打致殘,后逃奔秦國為相,封應侯。脅:胸肋。
〔24〕申徒狄;傳為殷末人,姓申徒。諫君不聽,自投雍水而死。
〔25〕徐衍:周末人。因憤于世亂,負石自沉于海。
〔26〕茍取:獲取不正當的好處。茍,茍且。比(bì)周:指結黨。比,朋比,勾結;周,原意為以道義團結人,這里指結成集團?!墩撜Z·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7〕百里奚:春秋時虞人。原為虞大夫,虞亡,虜為晉奴,作為陪嫁之臣入秦。后出走,為楚人所執(zhí)。秦穆公聞其賢能,以五張黑羊皮贖回,任為大夫,世稱“五羖大夫”。后助穆公成就霸業(yè)。
〔28〕寧戚:春秋時衛(wèi)人,隱居經商。齊桓公夜行,見其在車邊喂牛,一邊敲著牛角唱歌?;腹滟t,任為大夫。飯:此作動詞,喂食。
〔29〕宦:做官。
〔30〕季孫:季孫氏,又稱季桓子,三桓之一,春秋末魯國掌握政權的貴族,曾兩次瓜分魯公室土地、奴隸,孔子對此持反對態(tài)度。季孫氏受齊國女樂,致魯國君三日不朝,孔子乃去國。
〔31〕子冉:即冉子,亦子罕,孔子學生。墨翟:即墨子,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春秋戰(zhàn)國之際魯人,仕宋為大夫,宋昭公末年,司城皇喜因子罕之計專政劫君,而囚墨子。
〔32〕鑠(shuò):熔化。
〔33〕戎:西戎,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由余:春秋時晉人。避事西戎,后為秦穆公所招,助成霸業(yè)。
〔34〕越:周代諸侯國,地在今江浙一帶。先秦時期,文化中心在北方中原一帶,越、戎均屬邊荒地區(qū)。子臧,春秋時越人。
〔35〕奇(jī)偏:往一面偏。奇,奇數,一。
〔36〕朱:丹朱,堯之子。相傳丹朱不賢,故堯不傳位于他,而禪讓于舜。象:舜的異母弟。相傳象曾謀害舜。管:管叔。蔡:蔡叔。二人均周武王弟。成王時,曾與紂王之子武庚謀叛,周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37〕侔(móu):等同,指相提并論。
〔38〕子之:戰(zhàn)國時燕王噲的相,曾騙得燕王讓位于他,致國內大亂,幾乎滅亡。
〔39〕田常:即陳恒。春秋時齊簡公的相,弒君篡位。
〔40〕封比干之后:相傳武王伐紂后封比干之子。
〔41〕修孕婦之墓:相傳紂王曾剖孕婦腹觀胎兒性別,以逗妲己嬉笑。武王伐紂后,為其修墓治喪。
〔42〕晉文公親其仇: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逃讒避禍,流亡在外。獻公派寺人(宦官)披去殺他,倉促中砍下一只衣袖。后歸國即位,寬恕恕了披,披助其平定內亂。
〔43〕仇:仇人,指管仲。齊桓公即位前,曾與公子糾爭位。管仲事公子糾,為糾狙擊桓公,中其帶鉤?;腹脟?,任管仲為相,遂成霸業(yè)。
〔44〕商鞅:戰(zhàn)國時衛(wèi)人,公孫氏。佐秦孝公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因功封于商。孝公死后,遭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45〕種:文種,春秋時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敗滅吳國。后勾踐信讒,賜死。禽:同“擒”。
〔46〕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相當于“相”),氏,名敖,字孫叔。楚莊王時,曾三相三免。
〔47〕於(wū)陵:戰(zhàn)國時齊地,在今山東長山南。子仲:即陳仲子。相傳楚王以重金聘他為相,他舉家逃去,為人灌園。三公:周代時輔佐天子的執(zhí)政大臣太師、太傅、太保,或謂為司徒、司馬、司空;秦漢時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里借指相位。
〔48〕隳(huī):裂開。
〔49〕厚:此作名詞,指財富。
〔50〕桀:傳說中夏末暴君。堯:傳說中上古著名圣君,史稱唐堯。
〔51〕跖(zhí):舊時被誣稱為“盜跖”,見載于《孟子》、《商君書》、《莊子》等書,實際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由:許由。傳說中的賢士,堯把天下讓給他,被他拒絕。
〔52〕萬乘(shèng):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作戰(zhàn),甲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又,周制,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因謂天子為萬乘。此泛指絕高之權。
〔53〕湛(chén):同“沉”,消滅。七族:通常指曾祖到曾孫七代宗系,這里似指父之族、姑之子、姐妹之子、女之子、母之族、從子及妻之父母七類親族。
〔54〕要離:春秋時吳人。為吳王闔閭謀刺公子慶忌,勸王砍其右手,燒殺其妻,假裝犯罪逃走,以取信于慶忌。刺殺慶忌后,自殺。燔(fān):燒。
〔55〕相:這里有替代“它”的作用,指珠、璧。眄(miǎn):斜視。表示輕傲鄙夷之意。
〔56〕輪囷(qūn):彎曲盤繞。
〔57〕容:作動詞,美化,這里指雕刻修飾。
〔58〕隋侯之珠:相傳隋侯救活了一條大蛇,大蛇從江中銜來一顆明珠報答他。隋,又作“隨”,春秋時諸侯國名,地在今湖北隨縣。
〔59〕秖:只。
〔60〕伊:伊尹,名伊,尹為官名。商初大臣。曾佐湯滅夏,湯去世后,歷佐卜丙、仲壬二王。管:管仲。見前注。
〔61〕龍逢(péng):關龍逢,夏桀時賢臣,因諫被殺。
〔62〕襲……跡:沿著……的足跡,指照樣子做。
〔63〕資:價,價值。
〔64〕陶鈞,古時制作陶器用的轉輪。這里用以比喻政權。
〔65〕奪:喪失,失去,指沒有主見。
〔66〕中庶子:官名,戰(zhàn)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蒙嘉:秦王寵臣。荊軻為刺秦王,先行賄蒙嘉,因其引進,得見秦王。
〔67〕涇、渭:二水名,在今陜西境內。呂尚:即姜太公。姜姓,呂氏,名望。初嘗釣于渭濱,周文王出獵遇見后,很賞識他,封為太師,也稱師尚父。后佐武王滅商,功封于齊。
〔68〕王(wàng):作動詞,稱王,指統(tǒng)治。
〔69〕烏集:《漢書·五行志》“烏集醉飽吏民之家”顏師古注:“乍合乍離,如烏之集?!北扔髋既挥龊?,這里指文王之遇呂尚。烏,烏鴉。
〔70〕越:超出,擺脫。拘攣(luán):拳曲而不得伸展,比喻固執(zhí)而有偏見。
〔71〕帷墻:原指宮闈內室,這里借指姬妾寵臣。
〔72〕不羈(jī):不受拘束。羈,原意為馬絡頭,引申為系、束。
〔73〕驥:原意為千里馬,此為泛指。皂:同“槽”。
〔74〕鮑焦:春秋時人。憤世俗,有操守,不事君臣,甘心守窮,竟抱木而死。
〔75〕砥(dǐ)厲:亦“砥礪”,磨刀石。此作動詞,磨煉,修養(yǎng)。
〔76〕里名勝母兩句:曾子,即曾參。春秋時魯人,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傳說他不入“勝母”之巷,以為不合孝道。
〔77〕邑號朝歌兩句:朝歌,商紂時都邑,在今河南湯陰南。墨子主張“非樂”,故不去朝歌。
〔78〕回面:使本來的面貌變得邪惡。回,邪曲?!对娊洝ば⊙拧す溺姟罚骸笆缛司?,其德不回?!边@里作動詞,使動用法。
〔79〕堀穴巖藪:指山野避居之處。堀,同“窟”。藪,湖澤。
〔80〕闕下:宮闕之下,指帝王所居,即指朝廷。闕,亦稱闕觀,為宮門前邊兩側用于觀望的樓。
【譯文】
我聽說“忠貞的人沒有得不到報答的,誠實守信用的人不會被別人猜疑”,我一直認為這話是對的,其實,這只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從前,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義氣,他的誠心使得白色長虹遮蔽了日光,但太子丹還是怕他不去刺秦王;衛(wèi)先生為秦國謀劃長平的戰(zhàn)事,他的忠心使得太白星遮住了昴宿,但秦昭王還是不相信他。他們的精誠能令天地感動,但他們的忠誠卻不能被兩位君主所理解,怎能不悲哀呢!現在我竭盡忠誠,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希望被理解,可是大王不能明察,終于還是信從了獄吏的審訊,使我受到世人的懷疑。這樣,即使讓荊軻和衛(wèi)先生重新活過來,而燕太子和秦王還是不會明白的。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從前,卞和向楚王獻玉,楚王卻懲罰他;李斯竭盡忠心,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因此,箕子假裝瘋癲,接輿逃避俗世,都是因為怕遭受這種禍害。望大王先審察一下我那如卞和、李斯一般忠誠的心意,而把楚王、胡亥那樣聽信讒言的做法丟在腦后,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這樣的人所譏笑。我聽說比干被挖了心,伍子胥也被裝進皮口袋扔入江中,起初我不信,現在才知道這是真的。望大王詳細地考慮考慮,稍微給我一點憐憫。
俗話說:“有的人相處到老,卻仍然像新認識的一般,有的人偶然在路上相遇就跟老朋友一樣?!边@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相知與不相知的緣故。所以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把頭顱借給荊軻,以便促成燕太子丹的大事;王奢離開齊國到魏國,在城墻上面對著齊軍自刎,是為了使齊國退兵,而讓魏國得以保存。王奢和樊於期并非對于齊、秦兩國是新交,而對于燕、魏兩國是舊交,他們之所以離開齊、秦而為燕丹、魏君效死,是因為燕丹、魏君的行為符合他們的心意,從而仰慕其道義的心情才不可抑止。所以,蘇秦雖不被六國所信任,卻成了燕王最信用的人;白圭作為中山國大將時因戰(zhàn)敗而失掉了六座城池,逃到魏國后卻為魏攻下了中山。這是什么原因呢?實在是因為有能使他們相知的誠意。蘇秦輔佐燕王時,有人在燕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燕王對那個人按劍怒視,并宰了良馬宴請?zhí)K秦;白圭由于攻下了中山國而地位顯赫,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說他的壞話,魏文侯卻把夜光璧賜給了白圭。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兩個君主和兩個大臣,他們能推心置腹地彼此互相信賴,難道還會被流言所動搖嗎?
所以,女子無論美丑,進了王宮就會被人嫉妒;士人無論好壞,入朝做了官就會遭到嫉妒。從前,司馬喜在宋國受過臏刑,卻終于當上了中山國的相;范雎在魏國被打斷肋骨、打掉牙齒,最后卻在秦國被封為應侯。這兩個人,對自己一定能達到這一步的計劃都深信不疑,把結黨的私心拋棄掉,只保持極少的交往,所以就不能使自己免受別人的嫉妒了。因此,申徒狄才會投雍水而死,徐衍才會懷石沉海,自身不被當世所容,便出于正義而不去貪圖眼前的私利,也不結黨于朝廷,去動搖主上的心意。所以百里奚在路上討過飯,秦穆公卻把政事托付給他;寧戚在車邊喂過牛,而齊桓公卻把國家的重任交給他擔當。這兩個人難道向來就在朝廷做官,憑借著君王身邊的人的稱譽,而后兩國君主才任用他們的嗎?這是因為他們和君主想法一致,做法相同,所以君臣關系牢固得如膠似漆般不可分開,像兄弟一樣無法離間,這樣,難道還會被眾人的議論所迷惑嗎?所以只聽一面之詞,就會產生奸邪,只信任一個人就會造成禍亂。從前魯國國君聽從了季孫氏的意見而驅逐孔子,宋國國君相信了子冉的計謀而囚禁墨翟。憑著孔子、墨翟的雄辯,也不能使自己免受誣陷,而且魯、宋兩國也因而陷入危境。這是什么原因呢?眾人交口毀謗,能使金屬熔化;多次進讒誹謗,能使軀骨消損。因此,秦國任用戎人由余而稱霸中原,齊國任用越人子臧而使威王、宣王兩代得以強盛。這兩國的君主難道會被世俗所束縛而受制于一面之詞嗎?他們能廣泛地聽取意見,全面地進行考察,使他們英明的聲譽流傳于世。所以意見相合,不管是來自北方的還是來自南方的,都可以成為兄弟,由余和子臧就是這種情況;意見不合,那么就是親骨肉,也可以變成仇敵,丹朱、象、管叔和蔡叔就是這樣?,F在,人主如真能采用齊、秦兩國國君的英明的做法,而把宋君、魯君那種偏聽偏信的做法置于一邊,那么,五霸也不足以和他們相比較,而三王卻不難與之相比肩。
因此圣明的君王善于覺察、明白事理,能摒棄子之那種人的心意,不欣賞田常那種人的才干,而去封賞被紂王剖心的比干的后裔,去修建遭紂王剖腹的孕婦的墳墓,所以他們的功業(yè)大得可以覆蓋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著意行善而永不滿足的緣故。晉文公親近他的仇人,從而以強盛的國勢稱霸于諸侯;齊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竟而一舉匡正了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善意而殷勤地對待仇人,真誠地在內心贊許他們,這是不能用說幾句空話來代替的。至于那個秦國,采用商鞅的法令,向東擴展勢力,削弱了韓、魏,很快稱強于天下,然而最后卻把商鞅車裂了;越國采用大夫文種的計謀,制伏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中原,終于也誅殺了他。因此,孫叔敖三次免去相位而不悔恨,於陵的子仲辭去三公的高官,去替人家澆菜園。現在,君王如確能摒去驕橫傲慢之心,抱著有功必報的誠意,披露自己的心胸,顯示出真情實意,剖肝裂膽,施加恩惠,那么無論處境困厄還是順利,將始終與士人在一起;而如果對士人沒有憐愛之心,那么桀的狗可以讓它對堯嗥叫,跖的門客可以叫他去刺殺許由,何況靠著君主的權勢,又借助了圣王的資望呢?這樣,那么像荊軻甘愿被滅七族、要離燒死妻子的事,難道還值得對大王講嗎?
我聽說,把明月珠、夜光璧在黑暗中向路人投去,人們沒有不按劍怒目斜視的。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那珠玉是無緣無故落到面前的。彎曲的樹根,盤繞得離奇,卻成了天子的珍器,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身邊的人已經事先對它進行了雕飾。所以無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隋侯珠、夜光璧,只足以結怨而不會被人感恩。所以如有人事先對他作一番評議,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能建有功績而不被人遺忘。而如今天下未能入仕的寒士,處在貧困卑微之中,盡管學到了堯、舜的治國之術,掌握了伊尹、管仲的學說,懷著龍逢、比干的心志,想為當世君主竭盡忠誠,但他們從來沒有像樹根那樣被人美化過,即使費盡心思,想表露自己的忠心和誠意,輔佐人主治理國政,但人主必定是照著握劍怒目斜視的樣子去做,這就使普通士人連枯木朽株的價值都產生不了。
因此,圣明的君王統(tǒng)治天下,就像陶工把心意集中在轉輪上一樣,獨自掌握而不受鄙俗惑亂的話所牽制,不由于眾說紛紜而改變主意。所以秦始皇聽任了中庶子蒙嘉的話,以致相信了荊軻的說法,才發(fā)生被用匕首暗殺的事件;周文王在涇、渭一帶打獵,把呂尚同車載回重用,因而稱王于天下。秦王信任身邊的人而亡國,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識的人,卻稱王于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周文王能不受偏執(zhí)的話影響,使朝廷以外的仁義之士能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能,獨自看到了光明大道!如今君王若沉溺于阿諛奉承的話,受左右寵宦的牽制,讓行為放達的士人與牛馬同槽,這就是鮑焦之所以憤世嫉俗而不留戀于富貴之樂的緣故啊。
我聽說穿戴整齊入朝議事的忠謹之人,不會因私心而使道義受到玷污;注重修養(yǎng)以求名聲的人,不會因私利而損害德行。所以里巷叫作“勝母”的,曾參就不進去;城邑稱為“朝歌”的,墨子就掉轉車頭。現在要是讓天下氣度恢宏、抱負遠大的士人,受握有大權之人的利誘,被有地位有勢力的貴族所脅迫,歪曲了自己的形象,玷污了自己的品行,而去侍奉那些阿諛奉承的人,以求親近君主,那么,士人只有隱居山林洞穴和湖澤之間直至老死罷了,哪里還會有向君主竭盡忠誠而投奔朝廷的人呢?
【簡評】
大量用典是這封辯誣信最大的特點。作者以雄辯的歷史事實為依據,通過層層推進的方法,反復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一種不容置疑的邏輯力量和無可遏止的論辯氣勢,被劉熙載稱為“氣盛語壯”(《藝概·賦概》)。同時,作者又善于使這種情感內容和邏輯蘊涵,通過敷陳有序的語言手段得到體現,整齊的句式,加上“是以”、“故”、“何則”等關聯詞語的反復使用,化激厲奔突為疏朗平淡,在從容不迫中強調了一個于己于國十分嚴肅的主題,情辭懇切,意味深長。清人李兆洛稱其“迫切之情,出以微婉;嗚咽之響,流為激亮”(《駢體文鈔》)。由此,亦可見戰(zhàn)國時說辭鋪張恣洋的風氣對漢初書信類文體的明顯影響。
不過,信中對有些歷史人物及事件的評價,在今天看來,不無偏頗局限之處。而對其形式風格上的用典等問題,后人如清林云銘則有微詞,謂其“用古過多,不免傷氣;議論過多,不免傷格”(《古文析義》)。然而這恰恰說明,書信文體是處在一個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中的,對于早期的一些作品,后人在欣賞習慣上產生某種抵牾心理,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