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歸晉知罃

古文觀止譯注 作者:[清] 吳楚材,吳調(diào)侯 編;李夢生,史良昭 等譯


楚歸晉知罃

《左傳》成公三年

【題解】

這篇文章,記敘了楚共王與晉國的戰(zhàn)俘知罃?shù)膶υ?。楚共王放走知罃,心中不無顧慮,同時又以施恩有德自居,所以對知罃作了試探性的盤問,從“怨我”、“德我”、“報我”三方面探討,問得很有技巧,也充分展示了心中所思。知罃對這三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答得不合楚共王的意,很有可能回不了國,甚至被殺。于是知罃別出心裁,看似直接回答問題,實際上把自己置身事外,從臣子應(yīng)盡的道義與國家利益的高度上來表明自己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不卑不亢,進退有度,恰到好處地應(yīng)對了楚共王的盤問,既維護了國格,又維護了人格,贏得了楚共王的尊重。楚共王與知罃在這里行事都遵循了道義,所以《左傳》的作者是帶著贊賞的語氣進行介紹的。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1〕,以求知罃〔2〕。于是荀首佐中軍矣〔3〕,故楚人許之。

【注釋】

〔1〕公子穀臣:楚莊王之子?!∵B尹:官名。宣公十二年(前597)晉楚邲之戰(zhàn),知罃被楚軍俘虜,其父荀首聞知沖入楚軍,殺死連尹襄老,擒獲公子穀臣。

〔2〕知罃:即荀罃,荀首之子。

〔3〕是:這個時候?!≤魇祝河址Q知莊子、知季,晉卿。

【譯文】

晉國人把楚公子穀臣以及連尹襄老的尸體送回楚國,用以交換知罃。這時候荀首已經(jīng)任中軍副帥了,所以楚國人答應(yīng)了晉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1〕,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2〕。執(zhí)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3〕。各懲其忿以相宥也〔4〕,兩釋累囚以成其好〔5〕。二國有好,臣不與及〔6〕,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7〕,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蓖踉唬骸半m然,必告不穀〔8〕?!睂υ唬骸耙跃`,累臣得歸骨于晉〔9〕,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10〕。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于事〔11〕,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12〕。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敝貫橹Y而歸之。

【注釋】

〔1〕治戎:治兵,作戰(zhàn)。

〔2〕俘馘(guó 國):俘與馘(割取戰(zhàn)俘的左耳),這里僅為俘虜?shù)囊馑肌?/p>

〔3〕紓:舒緩。

〔4〕懲:懊悔。

〔5〕累囚:拘禁的囚犯。

〔6〕臣不與及:與臣無關(guān)。

〔7〕任:擔負。

〔8〕不穀: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9〕累臣:被拘禁的臣子。

〔10〕首:指知罃之父荀首。

〔11〕次及于事:輪到我擔任國家政事。

〔12〕違:避。

【譯文】

楚共王為知罃送行,說:“你怨恨我嗎?”知罃回答說:“二國交戰(zhàn),下臣不才,不能勝任,所以做了俘虜。君王的左右沒有用我的血來涂鼓面,讓我回國接受誅戮,這是君王對我的恩惠。下臣實在沒有才能,又敢怨恨誰?”楚共王說:“那么你感激我嗎?”知罃回答說:“二國為自己的國家利益打算,希望讓人民松口氣,各自懊悔自己當初的怨恨而相互寬恕,雙方釋放被拘禁的人來建立友好關(guān)系。兩國友好,與下臣沒有關(guān)系,又敢感激誰呢?”楚共王說:“你回去后,用什么來報答我?”知罃說:“下臣沒有什么可怨恨的,君王也對我沒有什么恩德,沒有怨恨沒有恩德,就不知道要報答什么。”楚共王說:“盡管這樣,你一定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敝斦f:“因為君王的威靈,我這個被囚禁的臣子能夠帶著這身骨頭回到晉國,寡君如果加以誅戮,死且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免受懲罰,把我賜給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請求而按家法把下臣在宗廟中誅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的同意,而讓下臣繼承宗族的職位,按次序承擔國家政事,率領(lǐng)部分軍隊治理邊疆,假使碰到君王的左右,我不敢避讓,竭盡全力一直到戰(zhàn)死,也不會有其他念頭,以盡到做臣子的職責,這就是用來報答君王的。”楚共王說:“晉國是不能夠與它爭斗的?!庇谑菍χ敱都佣Y遇后放他回去。

(李夢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