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人性的暗角——中國歷史上奸佞小人之死

名人之死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水中魚 等編著


第四輯:人性的暗角——中國歷史上奸佞小人之死

中國第一大奸臣: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同娶了齊國的哀姜為夫人。哀姜一直沒有生子,但是她的妹妹為莊公產(chǎn)下一子,叫做開。開,應該成為莊公的繼承人。但是莊公后來又愛上了黨氏的孟女,就是黨氏的長女,并跟她生了一個兒子叫做斑(《史記》稱斑,《左傳》稱般)。莊公發(fā)下誓言,一定要立孟女為夫人,立斑為繼承人。

莊公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并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魯莊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在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中,這些國君的弟弟在重大的政治問題上,往往十分關鍵。莊公便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態(tài)度很堅決,主張立慶父,但這并不是莊公的本意,他希望斑來繼承王位。于是莊公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斑為繼承人。但叔牙還是莊公的心病,季友為他解決了叔牙的問題,逼叔牙飲下毒酒。

前661年,魯莊公去世,季友立斑為魯君。但是,慶父要立莊公的兒子開為繼承人。因為開是哀姜的妹妹所生,而慶父跟哀姜是地下情人關系。大約魯莊公愛上孟女以后,哀姜也移情別戀,跟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

魯莊公

魯莊公八月去世,十月慶父就密謀除掉了新君斑。他物色到一個叫犖的宮中養(yǎng)馬人,此人高大威猛,力大無比,粗鄙魯莽。因與斑喜歡的梁氏女談笑而被斑揮鞭抽打,犖蒙羞,因此與斑結下大仇。經(jīng)慶父挑撥,犖便將仇恨發(fā)泄到了新君身上。一次,犖乘新君辦喪事的機會,用一大銅錘將其砸死。

支持新君的公子季友十分恐懼,被迫逃往陳國避難。慶父因害怕國人反對,不敢直接登上國君之位,另立開為國君(即魯涽公),實際上是慶父自己執(zhí)掌著魯國的大權。慶父唯恐天下不亂,不斷地挑起事端,隨意誅殺大臣。造成朝廷百官人人自危,天下百姓為之憤慨。慶父明知民情洶洶,依然我行我素,致使魯國動蕩不安,雞犬不寧。

魯涽公雖然是慶父所立,但是對于慶父的行為也很恐懼。閔公開始與季友取得聯(lián)系,而季友告訴閔公,慶父才是禍亂的根源,不除去慶父,魯國不可能平靜。然而就在涽公即位的第二年,慶父又派人殺死了涽公。兩年之內(nèi),兩失其君,魯國的局勢更加動蕩。舉國上下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感到末日即將來臨,便慌慌張張地逃往莒國。哀姜也是知情者,不敢留在魯國,逃往邾。魯國人擁立涽公的弟弟姬申繼位,即為魯釐公。

魯釐公繼位后,他心里十分清楚:逃亡中的慶父依然是魯國的威脅。只要慶父在世一天,魯國將無寧日。于是,魯釐公正式要求莒國送回慶父,莒國只能答應。慶父自知罪孽罪重,便在途中自縊身亡。哀姜是齊國人,齊桓公出面主持正義,從邾索回哀姜,殺了她,把她的尸體還給魯國。

魯國這一通政治混亂,一方面與繼承制度有關,而另外一個暗線,其實與慶父與哀姜的私通關系十分密切。個人的情感與私利,一旦有機會與政治取得聯(lián)系,就渴望利用政治的資源擴大私人利益,政治的混亂于是不可避免。而政治一旦陷入混亂,誰會最終成為受益人又變得撲朔迷離。其實,有序的政治,才是大家利益的共同基礎,不過,對于慶父這樣鬼迷心竅的貴族而言,這個道理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

跋扈將軍梁冀:惡貫滿盈,死有余辜

梁冀當政算是東漢外戚掌權的高峰。陽嘉元年(132年),漢順帝策封梁冀的一個妹妹為皇后,另一個為貴人。當時梁冀的父親梁商執(zhí)政,為人謙和,能虛己進賢,政事處理得較好。永和六年(141年)梁商死,梁冀繼任大將軍。

史書描述梁冀外貌丑陋,嗜飲酒,愛女色,擅賭博,幾乎三教九流所能做的各種斗雞走狗、騁馬射箭的娛樂游戲,他都喜歡。他雖然口吃得講不清話,卻善于陰謀計算。永和元年(136年),梁冀任河南尹,他父親的朋友叫呂放,當時做洛陽令,把他的不法行為告訴了梁商。受到父親的責備后,梁冀懷恨在心,派人刺殺了呂放,假托是呂放的仇家所為,推薦呂放的弟弟呂禹繼任洛陽令。由此可見梁冀是多么的陰險狡詐。

順帝崩后,梁皇后無子卻貪圖權勢,便與其兄梁冀選了2歲的劉炳即位,是為沖帝。梁冀以定策功,參錄尚書事,他假惺惺地辭不肯當,而侈暴滋甚。沖帝只做了五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梁冀又與升至太后的妹妹定計,立8歲的勃海孝王劉鴻的兒子劉纘做皇帝,史稱質(zhì)帝。質(zhì)帝年齡雖小,卻很聰慧,有一次曾目指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深惡之,就派人毒死了質(zhì)帝。礙于眾議,梁冀召開會議商討立君之事,不顧大臣李固、杜喬等反對,立蠡吾侯劉志為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漢桓帝。梁冀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又讓另一個妹妹做了桓帝的皇后。這樣,梁冀的一個妹妹是太后,一個是皇后,不知道她們之間怎么稱呼。

梁冀專權跋扈到了極點。凡是持不同意見者,他一個都不饒恕,能殺者則殺之,那怕是因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只要他認為是觸犯了他,都不會寬容。永昌太守劉君世,為了巴結梁冀,特地打造了一枚金蛇,卻被收到國庫里。梁冀想據(jù)為己有,就向大司農(nóng)杜喬借,被拒絕。后來梁冀的小女兒死了,公卿大臣很多都去會喪,唯獨杜喬沒去,梁冀就非常恨杜喬,恰逢擁立桓帝,就找了個借口,害死了杜喬和李固。他對平民百姓的殘暴也是罕見,史書記載:嘗有西域賈胡,不知禁忌,誤殺一兔,轉相告言,坐死者十余人。冀二弟嘗私遣人出獵上黨,冀聞而捕其賓客,一時殺三十余人,無生還者。冀又起別第于城西,以納奸亡。或取良人,悉為奴婢,至數(shù)千人,名曰“自賣人”。就連他的親弟弟梁不疑,也受到他的猜忌。梁不疑頗識詩書,也愛與知識分子交朋友,梁冀經(jīng)常派人暗中監(jiān)視他。

元嘉元年(151年),漢桓帝為了表揚梁冀的擁戴之功,給他加官晉爵,賞賜了很多財產(chǎn),給他的禮儀幾乎趕上了開國功臣蕭何。當時他的權力大到什么程度?史載:百官遷召,皆先到冀門箋檄謝恩,然后敢詣尚書。他的妹妹梁皇后,在皇宮里也是作威作福,窮奢極欲,動不動就“鴆毒”皇帝左右的人。在權力頂峰時期,梁氏一門出了七位侯,三個皇后,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婦女稱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為妻的有三人,其他沾親帶故做大小官員的不計其數(shù)。四方的貢品先要經(jīng)過梁冀家,再往皇宮里送。他又派人出塞,出使外國,尋求寶物。其權力比皇帝還大。

不過,梁冀也有害怕的人,就是他的夫人孫壽。史載:壽色美而善為妖態(tài),作愁眉,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壽性鉗忌,能制御冀,冀甚寵憚之。梁冀跟孫壽大起土木,兩人對街各建豪宅,競相奢侈,搜刮民脂民膏,大肆揮霍。由于怕老婆,梁冀剝奪了很多本家子弟的官位,改由孫家子弟擔任,造成孫姓家族在朝廷內(nèi)外泛濫。

梁冀作惡愈多,梁氏統(tǒng)治垮臺的日子也就愈近了。延熹二年(159年),梁皇后死,早已不能忍受無權的漢桓帝終于下手,借助反對梁冀的宦官之力,滅掉了梁冀和孫壽家族,百姓拍手稱快。

梁冀的死是咎由自取,可是,梁冀之誅并不能挽救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東漢政權,它很快就覆滅了。

東漢末年的軍閥董卓罪孽難逃

董卓早年為漢將,在西方平定少數(shù)民族叛亂,后來又參加討伐黃巾起義,數(shù)次兵敗,卻依然升為前將軍,掌管重兵。董卓擁兵自重,駐兵于河東,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棄兵權,正逢京都大亂,何進被殺,董卓趁機進京,控制了中央政權。之后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關東諸侯聯(lián)盟討伐董卓,董卓放棄洛陽,移都長安。董卓生性殘虐,當權后橫征暴斂,激起了民憤。許多有志之士出于對國家危亡的考慮,長期與董卓進行不屈斗爭,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和動搖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礎,同時也緩解了董卓對整個東漢政權的破壞。

征討董卓的斗爭并沒因遷都長安而有絲毫松懈,而是更加風起云涌。這時,董卓已成了眾矢之的。

越騎校尉伍孚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十分痛恨,發(fā)誓親手殺死董卓。一天,伍孚身藏佩刀,前來拜見董卓。交談完畢后,伍孚便告辭離去。董卓起身出門相送,用手輕輕拍著伍孚的后背,表現(xiàn)出極其親切的樣子。伍孚瞅準機會,猛地抽出佩刀向董卓刺去。由于殺人心切,用力過猛,失手沒刺中要害。董卓大驚,慌忙奮力反擊,并急呼警衛(wèi)出手相救,這才脫離危險。伍孚在與警衛(wèi)斗爭過程中,由于寡不敵眾,被亂劍刺死。事后,董卓大罵伍孚包藏禍心,不講仁義。當時,天下老百姓為了表達對董卓的痛恨,到處傳唱《千里草》的歌謠,希望他盡快死去。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與董卓的親信呂布共同密謀誅殺董卓。之前,王允先后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yè)、執(zhí)金吾士孫瑞等人多次商議誅殺董卓的事情。

不久,王允與士孫瑞、楊瓚借登臺拜神為名,又一次秘密商量廢除董卓的事宜。士孫瑞說:“自從去年年底以來,太陽不照,淫雨不斷已達60多天,我們應該讓這種不利國家和老百姓的時期盡快結束?,F(xiàn)在,時機大好,我們正可趁天下沸騰之際,主動采取措施,消滅罪魁禍首!”士孫瑞意在提醒王允可借天時地利人和之機除掉董卓。王允同意士孫瑞的意見,可是考慮到董卓平時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武力過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于是,王允便物色了董卓的親信呂布作內(nèi)應。

董卓

呂布年青勇猛,武藝超群。起初董卓對他深為喜愛和信任,收他為義子,并提拔他擔任騎都尉。后來,董卓又遷呂布為中郎將,封他為都亭侯。董卓把呂布當做自己的貼身侍衛(wèi)。不管董卓走到哪里,呂布總是形影不離,負責保護董卓的生命安全。

可有一次,呂布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大怒,隨手抽出刀戟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眼疾手快,才得以幸免。當時,呂布并沒直接頂撞董卓,而是立即向他謝罪道歉,董卓便不再追究,以后也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墒牵瑓尾紖s從此心懷私恨,他又與董卓的婢女私通,心中十分不安。

王允把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呂布,并要求他充當內(nèi)應。起初,呂布不同意,他說:“奈何(我和他)如同父子一樣!”王允開導說:“你姓呂,他姓董,又不是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xiàn)在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你難道還認他作父親嗎?他向你擲刀戟的時候,把你當兒子看待嗎?”在王允的敦促下,呂布最終答應了。

一切準備就緒,正好逢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集會于未央殿,恭賀天子龍體康復。呂布借此機會,事先安排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親兵,換上衛(wèi)士的裝束隱蔽在宮殿側門的兩邊。董卓剛到側門,便遭到李肅等人的突襲。董卓大駭,慌忙向呂布呼救。呂布正襟危坐,大聲道:“我們是奏詔討殺亂臣賊子,你死有余辜!”絕望中的董卓雖然奮力反抗,但已無濟于事,當場被殺,并誅連三族。

董卓被殺后,滿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萬歲!長安老百姓高興得在大街小巷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奸賊被誅。據(jù)說董卓死后,被暴尸東市,守尸吏把點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因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達曙,如是積日”。董卓死后,西涼軍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領。

來俊臣:武則天時代的酷吏

來俊臣是唐朝武則天時酷吏,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天授年間,因告密得到武則天的信任,被破例提拔出任侍御史,又加朝散大夫,由不名一文的雞鳴狗盜之徒成為了武則天所倚重的權臣。

武則天臨朝執(zhí)政時,疑忌天下人圖謀叛變,便設置銅匭,令人檢舉告密,并寵用來俊臣等負責糾劾和審理告密事宜。來俊臣天性殘忍酷虐,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審一人,必定逼誘板引出數(shù)十百人,輾轉牽連,造成冤獄,以逞其能,邀取功賞。又私自養(yǎng)無賴數(shù)百人,專令告密,撰寫羅織經(jīng),網(wǎng)羅無辜,織成謀反罪狀;心想陷害一人,便教其黨徒,以相同事狀,在數(shù)處告密,于是立即拘捕,用嚴刑拷訊,逼他誣服,以報私怨。所用酷法有:定百、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

當他審訊囚犯時,常用燒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鐵圈梏犯人頭,外加木楔,致使腦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進入,不死不得出,種種酷刑,慘不忍睹。每次有囚犯來,先領到刑具陳列室,囚犯見了,無不魂飛魄散,再清白的人也都乖乖認罪。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就有千余家被抄。朝廷上下,文武百官,人人不得自安,每次入朝前,都膽顫心驚地與家人訣別,擔心晚上不能與家人相見。

來俊臣塑像

來俊臣手中有權,貪欲便急速膨脹起來,他貪贓枉法,有恃無恐。他以酷助貪,誰有不從,即興獄問罪,置人于死地。右衛(wèi)大將軍泉獻誠來自高麗。來俊臣認為他應當有許多財寶,便開口索要。豈知泉獻誠不加理會。來俊臣大為惱怒,誣陷泉獻誠“謀反”,并把他殺了。

不僅貪財,來俊臣還好色。他任意奪人妻女。只要是他看上的,不管是未出閣的姑娘還是已嫁人的媳婦,一定要弄到手里。誰家要是不識相,他就告人家謀反,把人家全家殺光,然后把姑娘弄過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不計其數(shù)。他的妻子就是這么娶來的。太原王慶詵之女已嫁給段簡為妻,但是因為太漂亮,被來俊臣盯上了。來俊臣竟敢假傳圣旨,把王詵之女搶奪過來強納為妻。段簡另有一妾,同樣美貌,來俊臣又放出風聲求取。段簡懼于來俊臣的淫威,只好忍痛割愛,將美妾送上門來。

來俊臣越發(fā)驕橫貪婪,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竟然去揭發(fā)武氏諸王、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等人,觸動了武氏集團的根本利益。這些人聯(lián)合起來,將來俊臣貪贓枉法的罪行一一列舉出來。武則天為平息天下怨氣,只得犧牲自己這個鷹犬,便于神功元年(697年)下詔將來俊臣處斬。斬首那天,洛陽城的老百姓傾城而出,都來看熱鬧。來俊臣人頭剛一落地,百姓蜂擁而上,把來俊臣的尸體挖眼剝皮,連五臟六腑都掏了出來。

來俊臣只知迎合意旨,以邀功賞,張其權勢,不惜泯滅天良,殺害無辜,殘忍酷烈,結果落得悲慘下場。自古以來,小人得到功賞、權勢,結下無窮怨業(yè),只有促己速死而已。

盛世奸相楊國忠:終被亂刀砍死

楊國忠,本名釗,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是楊貴妃同曾祖兄(另一說同祖兄)。楊釗從小行為放蕩不羈,喜歡喝酒賭博,因此窮困潦倒,經(jīng)常向別人借錢,人們很瞧不起他。30歲時,他在四川從軍,發(fā)憤努力,表現(xiàn)優(yōu)異,但因節(jié)度使張宥看不上他,只任他為新都尉。

后經(jīng)章仇兼瓊資助,楊國忠搭上了楊玉環(huán)及其姐妹。于是,楊氏姐妹就經(jīng)常在玄宗面前替楊釗和章仇兼瓊美言,并將楊釗引薦給玄宗,玄宗任他為金吾兵曹參軍。從此,楊釗便可以隨供奉官隨便出入禁中。

楊釗在長安立腳之后,便憑借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巧為鉆營。在宮內(nèi),他經(jīng)常接近楊貴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便身兼十幾職,成為朝廷的重臣。

天寶七年(748年),楊釗建議玄宗把各州縣庫存的糧食、布帛變賣掉,買成輕貨送進京城,各地丁租地稅也變買布帛送到京城。他經(jīng)常告訴玄宗,現(xiàn)在國庫很充實,古今罕見。于是,玄宗在天寶八年(749年)二月率領百官去參觀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興,便賜楊釗紫金魚袋,兼太府卿,專門負責管理錢糧。從此,他越來越受到唐玄宗的寵幸。天寶九年(750年)十月,楊釗因為圖讖上有“金刀”二字,請求改名,以示忠誠,玄宗賜名“國忠”。

隨著地位的升遷,楊國忠在生活上也變得極為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楊貴妃游幸華清宮,楊氏諸姐妹總是先在楊國忠家匯集,競相比賽裝飾車馬。

楊國忠在與宰相李林甫的關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互相利用。楊國忠為了向上爬,竭力討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為楊國忠是皇親國戚,盡力拉攏。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時,楊國忠等人充當打手,并積極參與其活動。后來,李林甫與楊國忠由于新舊貴族之間的爭權奪利產(chǎn)生了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對待王氏的問題上。

因王氏的寵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楊國忠共同嫉妒的對象。但是為了牽制楊國忠,李林甫則極力提拔王氏;當楊國忠陷害王氏時,李林甫又竭力為其開脫罪責。由于楊國忠做了手腳,玄宗便開始疏遠李林甫,王氏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置于死地。王氏所兼職務全部歸楊國忠。

楊國忠執(zhí)政期間,曾兩次發(fā)動了征討南詔的戰(zhàn)爭。

天寶十年(751年),楊國忠上任京兆尹不久,遂乘機推薦自己的老友和黨羽鮮于仲通為劍南節(jié)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詔,結果大敗,士卒陣亡6萬人,南詔投附吐蕃。

接著,楊國忠又請求第二次發(fā)兵攻打南詔。玄宗便命令在長安、洛陽、河南、河北各地廣泛招兵。楊國忠派御史到各地去抓人,把他們帶上枷鎖送到軍營。父母、妻子哭聲遍野。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楊國忠,除了取悅于楊貴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牽制李林甫的專權。同時為取代已經(jīng)衰老了的李林甫作準備。終于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楊國忠擔任右相,兼文部尚書,判使照舊。楊國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職。

楊國忠為了籠絡人心,發(fā)展自己的勢力,讓文部選官不論賢不賢,年頭多的就留下來,按照資歷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慣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書,選官應交給侍郎以下的官員辦理,規(guī)定的手續(xù)十分嚴格,須經(jīng)三注三唱,反復進行,從春至夏才能完成。楊國忠卻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預先定好名單,然后把左相陳希烈及給事中、諸司長官都叫到尚書都堂,讀一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當全部結束之后,楊國忠便當著大家的面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jīng)過門下省了。”于是,選官大權就這樣由楊國忠一人壟斷。楊國忠對人民的疾苦漠不關心。

天寶十二年(753年),關中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水災和嚴重饑荒。玄宗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并說:“雨水雖多并未傷害莊稼。”玄宗信以為真。以后,扶風太守房琯奏報當?shù)爻霈F(xiàn)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匯報實情。

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行奪取皇位之實。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據(jù)楊國忠的建議,決定逃往四川避難。途中,楊國忠被憤怒的士兵亂刀砍死。

童貫:北宋著名宦官

童貫是個閹人,出身宦官,北宋末年的軍事將領。據(jù)《宋史》載,童貫進宮后,以其辦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薦,頗得徽宗重用?;兆谠钔灡O(jiān)軍西擊夏國,合軍10萬取青唐。軍至湟川,因?qū)m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貫回師。童貫因見戰(zhàn)機成熟,斷然決定不奉詔,繼續(xù)西進,果獲大勝,連復四州。童貫此舉深得徽宗賞識,破例被任命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不久,因功遷武康軍節(jié)度使,又因收復積石軍、洮州,再加檢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進太尉,領樞密院。從此,童貫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轉戰(zhàn)于西北邊陲,與外族夏、遼、金周旋10多年。

童貫

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貫以宣撫制置使率兵15萬,鎮(zhèn)壓方臘農(nóng)民起義軍,作戰(zhàn)450余日,殺起義軍7萬多人。童貫因功封太師。宣和七年(1125年),童貫因收復全燕之境,封廣陽郡王,統(tǒng)率大軍重鎮(zhèn)邊疆,駐扎大原。那時,金已滅遼,大舉興兵南侵。童貫見大勢已去,由大原遁歸汴梁,且不聽欽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隨徽宗南巡。于是,大學士陳東等上書劾蔡京、童貫等六人為誤國六賊。童貫的主要罪名是“結怨遼金,創(chuàng)開邊隙”。其實遼、金之怨非童貫所結,邊隙亦非童貫所創(chuàng)。童貫握兵20年,在與夏、遼、金的戰(zhàn)斗中,有勝有負,但還算盡力,并沒有投敵誤國。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廷腐敗,經(jīng)濟崩毀。童貫成為眾矢之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官,朝廷里的官員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貫驕恣,上下結怨?;兆诙U位,欽宗登基,童貫失恃,靖康元年(1126年)被一連三貶。

雖然童貫被貶謫,人們?nèi)晕匪幵p,畏他勇力,所以,張澄奉詔追斬童貫,不敢輕意動手。張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人上門“拜謁”童貫,假稱有圣旨賜給茶葉、藥物,要童貫回京擔任河北宣撫,明天中使即可到來傳旨。童貫信以為真,拈須而笑:“還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張澄派來的人。第二天上午,張澄來了,童貫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張澄當即宣詔,細數(shù)童貫十大罪狀。待童貫省悟過來為時已晚,被張澄派來的人一刀砍下頭顱。

第二天清晨,監(jiān)察御史張澄一行數(shù)騎,由南雄州衙門出發(fā),押著一只木匣,內(nèi)裝童貫血淋淋的頭顱,越過梅關向汴京疾馳而去。九月初七日,張澄押回的童貫的人頭已在汴京城頭高高掛起,一時觀者如堵,轟動京城內(nèi)外。從此,這位長著胡須的“媼相”便消失在太監(jiān)的方陣之中,同時也使北宋“六賊”從此少了一賊。

北宋奸臣蔡京:千古留下唯罵名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游(福建)人。在徽宗一朝,蔡京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他在任期間,是王安石變法的擁護者和得力干將,但二人的目的卻有天壤之別。眾所周知,王安石主張變法,其目的是富國強兵;而蔡京所實施的所謂新法,不過是為了多搜括些民脂民膏,來供徽宗享受玩樂。

為了討好徽宗,在他主持朝政期間,先后設置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蘇、杭造作局等機構,大興花石綱之役,專門為徽宗個人服務。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極端腐敗,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他酷愛花石,最初,蔡京取江浙花石進呈,后來,規(guī)模越來越大,他主持蘇杭應奉局,專門索求奇花異石等物,運往東京開封。這些運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編為一綱,從江南到開封,沿淮﹑汴而上,舳艫相接,絡繹不絕,故稱花石綱。據(jù)《宋史》記載:百姓服花石綱之役的,中產(chǎn)人家都破產(chǎn),有的賣兒賣女來提供服役的費用。鑿山運石,對役夫規(guī)定任務數(shù)量,十分苛刻,即使在江湖深不可測的水下有奇石,也要千方百計地取它,直到取出才罷休。

此外,他還大興土木,建造延福宮、艮岳,耗費巨萬;設“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為彌補財政虧空,盡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幣制混亂,民怨沸騰。時人稱他為“六賊之首”,惡貫滿盈,罪不容誅。

蔡京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即位,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于潭州(今長沙)。王明清《揮塵后錄》記載了蔡京的死因:“初,元長之竄也,道中市食飲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罵,無所不至。遂窮餓而死?!?/p>

顯然,蔡京因“窮餓”而死。然而,蔡京當時真的很窮嗎?據(jù)史料記載,蔡京被流放嶺南,臨行之前,他的金銀珠寶裝了滿滿一大船,顯然不窮。不窮而被餓死,何也?原來,沿途老百姓憎恨這個巨貪大惡,不賣給他“食飲之物”,從開封到長沙,三千里路上,蔡京很難買到一口飯、一盤菜、一杯茶。到長沙,無處安歇,只能住到城南的一座破廟里,病困交加,饑寒交迫,至此,他才真正自?。骸熬┦诵?,何至于此!”最后,他“腹與背貼”,餓極而死。史載,蔡京死后沒有棺木,只好以布裹尸,埋進專門收葬貧病無家者的漏澤園中,萬千錢財今何在,千古留下唯罵名。

張邦昌:平楚樓自縊而亡

張邦昌是永靜軍東光張家灣(今河北東光縣大龍灣)人,張氏家族是當?shù)氐拿T望族,但是張邦昌的家境卻不是太好。他從小性格放蕩,喜歡和地痞流氓結交。父親害怕他惹出事端,便把他送進私塾學習。15歲那年,張邦昌參加縣試時考上了生員(秀才)。20歲那年,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時考上了進士。從此,張邦昌踏入了官場。盡管張邦昌沒多少真才實學,但是一筆好字也讓他在當時贏得了不少的贊譽,再加上極其善于阿諛奉承,因此一踏入官場便官運亨通。不久后,他就做上了大司成。后來因為訓導失職,被貶為提舉崇福宮,管轄光、汝二州。政和末年,由洪州的知州升遷為禮部侍郎。不到十年的時間便由一個無權無勢的地方官升遷為權傾一時的朝廷大員,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在朝廷為官期間,他不惜一切手段討好自己的上司。有一次,他的頂頭上司、丞相李綱的老母過生日,張邦昌除了精心準備一份厚禮之外,還全程參與組織策劃,跑前跑后,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的人諷刺說李綱的老母是其“二母”。為了討宋徽宗的歡心,他上奏宋徽宗說:“陛下,自崇寧以來,天下祥瑞之物屢見不鮮,宜取其大瑞增制旗物。”宋徽宗本是個只知盡情享樂的昏君,聽了張邦昌的上奏,非常高興,便表示同意。張邦昌也因此于宣和元年(1119年)升遷為尚書右丞,接著轉為尚書左丞,很快又遷至中書侍郎一職。及至宋欽宗即位時,張邦昌被拜為少宰即副宰相一職,成為朝廷中權傾內(nèi)外的人物。

張邦昌

1126年,金軍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慌慌張張把帝位傳給太子趙恒,自己逃往江南。宋欽宗在風雨飄搖中登上皇帝的寶座,朝堂上下殺敵保國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在朝臣們的強烈呼吁下,宋欽宗任用主戰(zhàn)派領袖李綱守御京城,任命張邦昌為少宰,并宣布御駕親征。宋朝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士氣非常高漲。金兵見一時不能得逞,派使者前來議和。執(zhí)政大臣李邦彥、張邦昌等人貪生怕死,力勸欽宗答應這些屈辱的條件。欽宗聽信了張邦昌的讒言,派康王趙構和張邦昌為人質(zhì)入金求和。當年二月,北宋大將姚平仲打算率兵偷襲金營,生擒金兵統(tǒng)領宗望。不料,消息泄露,宋軍大敗。這一下可惹惱了宗望,他提審康王和張邦昌,怒責宋方“背信棄義”違反和約,張邦昌以為必死無疑,手足無措,痛哭流涕,連說夜襲絕非朝廷本意。宗望覺得這個軟骨頭日后尚可為金人所用,就饒過了他。

此后宋欽宗送肅王趙樞為人質(zhì)換回康王和張邦昌,回到宋營后,欽宗以為張邦昌辯白有功,加官太宰兼門下侍郎,并親簽了割三鎮(zhèn)協(xié)議,又任命張邦昌為河北路割地使,罷免了李綱。從此張邦昌取代李綱成為朝廷的宰相,權傾一時。

欽宗的屈辱投降之策激怒了眾多的愛國之士。太學生陳東率太學諸生在宣德門下伏闕上書,要求復李綱之職,數(shù)萬人群起而應。欽宗在無可奈何中又恢復李綱的職務。金人忌憚李綱的智勇又顧慮耽擱日久宋軍援兵到來,就撤兵北歸。金兵撤走后,欽宗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徽宗也回到了東京,他們二人又過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好景不長,金國宗翰又開始率領大軍進犯中原,宋朝再度陷入危機。主戰(zhàn)派為阻止欽宗再續(xù)割地議和之議,紛紛上書指責張邦昌通敵,乃社稷之賊,欽宗只得貶張邦昌為觀文殿大學土、中太一宮使,停止割地之議。但是那年冬天京城被全面攻陷。金兵將東京洗劫一空,又乘勝俘虜了二位皇帝。金人因勞軍遠攻,力量有限,又怕宋軍民不服,故而不敢直接實施吞并,他們認為張邦昌容易控制,因此要求北宋降臣們遞呈勸進表,擁戴張邦昌為帝。一些善于看風使舵的人為保全性命,在早已寫好的勸進表上簽了名。金人認為這一番鋪墊可以告一段落,于是在靖康二年二月向張邦昌宣讀冊文:

“太宰張邦昌,天毓疏通,神姿睿哲,處位著忠良之譽,居家聞孝友之名,實天命之有歸,乃人情之所傒,擇其賢者,非子而誰?是用冊命爾為皇帝,國號大楚,都于金陵。自黃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p>

但是張邦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再推諉。于是金人放出狠話,如果到初七張邦昌還是不肯當皇帝,或者是城中的官吏軍民不擁戴他做皇帝,那么就先殺大臣,再縱兵血洗汴京城。事到如此,百官紛紛來拜請張邦昌早日即位,以免除殺身之禍。到了初七,統(tǒng)制官宣贊、舍人吳革起事反抗,當即遭到金人的鎮(zhèn)壓。張邦昌見局面已臨近不可收拾,遂決心乘機登基即皇帝位。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初一,張邦昌入城。文武百官數(shù)千人,士庶百姓上萬人都擠在城門口等著看他。為了掩人耳目,他自尚書省慟哭上馬,至闕庭又慟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頃,北面再拜謝恩。金使跪進冊命國璽,再拜謝。接著宣布“大楚”王朝建立,就這樣,偽楚皇帝張邦昌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漢奸。

金人走后,張邦昌又假惺惺地脫下帝袍,換上赭袍,使用紅羅蓋,正式坐上了文德殿的金鑾寶座,開始調(diào)度百官、安撫百姓、與金人交涉。張邦昌被推上皇位到下臺,前后共33天。在這33天中,據(jù)說他不在正殿處理國家事物,不舉行朝廷例會,不出來接見大臣,不自稱朕,發(fā)布命令使用“手書”而不是詔書,自稱“余”而不敢稱“朕”,受群臣稱“相公”而不敢命以稱“陛下”,禁宮中所有門戶都加以鎖封,封條上題寫“邦昌謹封”。這些都顯示了這位“兒皇帝”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心情。

因為沒有能力壓制宋朝人民的反抗,致使全國局勢依舊非常的混亂,這引起了金人的強烈不滿,當年四月三日金人把張邦昌的帝位廢除。至此,存在了33天的“楚國”政權壽終正寢。

四月二十五日,康王趙構繼承皇帝寶座,這一舉措受到了當時宋朝遺臣們的大力擁戴,朝野上下一片歡騰,人們以為收復河山的時機已到,熱切地盼望康王趙構的到來。張邦昌見此,迅速地調(diào)整自己策略,又把寶押到趙構身上,急忙率官吏等乘舟下汴,前往南京,朝禮迎請康王。為了贏得康王的原諒,見康王后“伏地慟哭請死”。自謂“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極力為自己的“叛國”行為辯解。五月,趙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是為高宗,改年號建炎。張邦昌跪地稱賀。高宗封他為太保、奉國軍節(jié)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不久又擢為太傅,位躋三公。

為了贏得趙構的歡心,他抓住趙構好色的特點,不惜把自己美艷絕倫的養(yǎng)女和香進貢給皇帝玩樂。據(jù)宋人編寫的《順堂遺事》記載,為了贏得趙構的歡心,張邦昌頗費了一番心思。和香是他多年前預備的一個“籌碼”,收養(yǎng)和香的目的是為了防備不時之需,現(xiàn)在終于派上了用場。文中記載,張邦昌為了讓和香更加具有“殺傷力”,特地聘請妓院的老鴇來專門地訓練和香的“媚功”,使得他鍛煉出超人的迷惑男人的魅力。和香進宮后,“不辱使命”,趙構也馬上就迷戀上了這個美貌無比的女子,整天花天酒地,無心處理朝政。張邦昌的心思也沒有白費,他迅速地獲得了趙構的器重與信任,重新獲得了喪失已久的權力。

但是好景不長,不久,金兀術率領金兵又攻打到城下,軍隊的緊急情報送不到皇帝手里。因為和香告訴宦官,不準往里送信。等金兵攻破宮門,趙構才慌慌張張地從后官門逃命。和香在忙亂中跑不迭就被金兵給捉住了。和香打扮得妖里妖氣,跪在金兀術面前,拿腔拿調(diào)地說:“妾本想纏住趙構,敬候四太子駕臨……”金兀術仔細一看和香,真是國色天香,心里就有幾分喜歡,想把她收留下。但又一想,不行,和香這是賣主求榮,留下是個禍害,就下令給殺了。

此后,金兀術大軍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橫掃了大半個江南,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南宋朝臣們把這一切歸罪于張邦昌父女的所作所為,紛紛告狀。孟太后從張邦昌當兒皇帝起,就恨在心里,又加上他進和香惑主,就強烈要求趙構下令把他處死。同時,還有人還告發(fā)說張邦昌在皇宮禁內(nèi)有玷污宮人行為,趙構這才下詔:“邦昌敢居宮禁,奸私宮人,可以見其情狀?!绷?,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令監(jiān)司守臣常切覺察”,飲食起居,所有行動每月都要向尚書省報告。

幾個月后,金兵又以張邦昌被廢為由來犯。在當時民意和主戰(zhàn)派的強烈要求下,高宗不得不于同年九月下詔將張邦昌賜死,派殿中侍御史馬伸前去執(zhí)行。其實趙構挺同情張邦昌,但由于宮內(nèi)外的一致反對,他也沒辦法。在張邦昌被正法以前,就宣布了:“張邦昌賜死,不予株連九族。”據(jù)說,張邦昌在長沙跪聽詔書后,還“徘徊退避,不忍自盡”,執(zhí)行官嚴令迫之,張乃登上潭州城內(nèi)天寧寺的平楚樓,仰天長嘆數(shù)聲,自縊而亡,結束了他恥辱的一生。

賈似道:南宋大奸臣

賈似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他在政治腐敗、國運衰微的南宋末年,由一個專事吃喝嫖賭的浪蕩子,迅速爬到了右丞相兼樞密使的高位。他殘酷壓榨人民,過著極其荒淫奢侈的生活。在元軍大舉攻宋的時候,他又向敵人稱臣請降,成了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罪人,最后落得個人人唾棄的可恥下場。

賈似道出生于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其父是位狡詐的貪官。他出生后,承繼了父親的奸詐,整天都花天酒地,毫無半點才德。

后來,賈似道的姐姐成為了宋理宗的貴妃,自然雞犬升天,賈似道在他25歲時就通過“考試”,成為太常丞以及軍器監(jiān),自此之后生活就更為腐敗。在這10多年間,賈似道學會了勾心斗角之術,加上自己身為國舅的特殊身份,因此在他41歲時就己是樞密院事。

1233年,即為宋理宗紹定五年,蒙古向南宋政府提出“聯(lián)蒙滅金”的條文,毫無遠見的南宋政府自以為這就可以除去外患,于是與蒙古結成盟友。后來于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聯(lián)軍成功滅金,但蒙古卻違背之前定下來的條文,把宋應得的土地削減,力弱的宋出兵作戰(zhàn),也無濟于事,不但慘敗而歸,更被蒙古于1258年因宋“違約”而再次被入侵。

賈似道

南宋慘敗后,理宗令賈似道出戰(zhàn),攻打蒙軍,賈似道根本沒有什么軍事上的才能,于是在出征后與蒙軍私下議和,并向蒙軍承諾游說朝廷向蒙古進貢。第一次議和,蒙軍并不愿意。及后,蒙軍將領之一的蒙哥在釣魚城中戰(zhàn)死,賈似道得知忽必烈會回國奪回汗位,便看準機會,與后來的元世祖簽了和約,表示愿意稱臣、歲奉20萬兩白銀、20萬匹絹。

在私下議和后,賈似道與其他將令會師,并趁蒙軍撤退時進攻,殺傷了僅僅170多名外敵。170多名士兵對兵源充足的蒙軍簡直是微不足道,可是,賈似道卻視之為“空前絕后”的戰(zhàn)功,自然要夸大,連奉“捷報”,并不報蒙軍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報道﹕“諸路大捷,鄂圍始解,匯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福?!?/p>

理宗收到情報后,被賈似道蒙騙,歡天喜地。不但賜賈似道衛(wèi)國公與道少帥,更大力贊揚賈似道,令朝中的文武百官恭迎賈似道“凱旋而歸”。賈似道得勢后,即作威作福,向理宗讒害在軍營中對他“無禮”的曹士雄以及向士璧,說他們曾在軍中貪污以及盜取官錢,結果兩人被流放外。另一位將領高達曾在軍中諷刺賈似道,于是賈似道在理宗面前說高達的不是,希望可以除去高達。幸而理宗還有點智慧,沒有殺死高達。

殺高達不成后,賈似道與同黨編輯《福華編》,用以“歌頌”他于抵抗蒙軍時的“英勇事跡”。此后,宋度宗登極后五年,賈似道為了測試自己在朝中的重要度,于是在度宗面前說自己年時己高,需返鄉(xiāng)受福,度宗不想失去該“軍事奇才”,便下旨準許賈似道可六日才上朝一次,也不用如百官般行禮,到后來更是十天上朝一次。賈似道證明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幾乎與皇帝相似。

在襄陽被蒙軍圍攻之時,邊關的文書接二連三地傳來,賈似道“玩樂為首,國事其次之”,一律扣下不上奏朝廷。后來,在咸淳八年,即1272年,在度宗前往祭祀式時,天下起雨,度宗接受愛妃胡貴妃之父的建議提出歸宮,令賈似道“不滿”,就裝出要離宮歸家的樣子,度宗苦苦哀求,又聽從賈似道的話,把心愛的胡貴妃送去當尼姑才得到賈似道的“原諒”。

而襄陽被蒙軍被圍困一事,賈似道都一一壓起來。一次,朝廷要他出征,于是賈似道買通大臣,向度宗“說明”賈似道應留在中央“控制大局”。

宋度宗離世后,蒙古大軍已攻到了鄂州,南宋太學生提出賈似道要親征出戰(zhàn),在群眾壓力之中,賈似道不得不出戰(zhàn),于是再次向蒙軍議和,但蒙軍根本不稀罕和約的內(nèi)容。

最后,賈似道大敗,被貶到離州,安置于循州,并沒收其家產(chǎn)。后來,福王趙與黃派殺手了結了賈似道的性命。在賈似道死前,先被殺手戲謔一番,最后才在古寺中被勒死。

綜觀賈似道的一生,此人貪婪殘忍,荒淫奢侈,又欺善怕惡,滿身流氓習氣,他是南宋末年腐朽的大官僚大地主的典型。賈似道在歷史上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他是從南宋政權這個腐敗機體上生出來的一個毒瘤。他的所作所為,體現(xiàn)了南宋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沒落,從而也加速了宋王朝的滅亡。

王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大宦官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宦官。他本來是一個極為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和鄒東來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明朝宦官專權的序幕。根本不知作戰(zhàn)為何物的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揮大軍時一意孤行,竟不準備糧食。一錯再錯,致使明軍十分疲勞,怨聲載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騎兵大破,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王振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王振擅權期間,不但不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zhèn)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系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jù)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愿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guī)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后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欲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shù)日益增加。到正統(tǒng)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shù)經(jīng)常增加到2000余人。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貢使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3000人。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tài),叫禮部按實際人數(shù)發(fā)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匯報。也先于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借口,兵分四路,大舉進攻。

明朝幾次交戰(zhàn)失利。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便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聽了王振的話,對眾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并宣布兩天后立即出發(fā)。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nèi)湊合了50萬大軍,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fā)了。英宗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大軍出發(fā)不久,軍中已經(jīng)乏糧,不斷有人死亡,僵尸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jīng)不穩(wěn)。

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引誘明軍進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區(qū),然后一舉擊潰明軍。

不久,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眾將領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不聽。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zhèn)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密告王振,并說,如果繼續(xù)北進,“正中瓦刺之計”。王振這才急忙傳令,撤退回京。

最初,王振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途經(jīng)他的家鄉(xiāng)蔚州,讓英宗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xiāng)父老顯示自己的威風。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jīng)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xiāng)的田園莊稼,于是,又改變主意,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這時,瓦剌已整軍來追,形勢十分緊張。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議說:“自此趨紫荊關,只有40里,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軍追及。”王振不聽,堅持折向宣府。

明軍迂回奔走,八月十日才退到宣府。這時,瓦刺大軍已經(jīng)追襲而來。十三日,他們狼狽逃到土木堡。這里離懷來城僅20里,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因1000余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shù)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

第二天,英宗想繼續(xù)行進,但為時已晚。英宗被俘后,英宗的護衛(wèi)將軍樊忠萬分憤怒,一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連哼叫一聲都沒有來得及,就腦漿四濺,像一灘泥似的倒了下去。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惡宦,終于落得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此行,明朝50萬軍隊差不多全部被殲,從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zhàn)死沙場。這一消息傳到北京,憤怒的人們當場打死了王振的兩個死黨宦官毛貴和王長。接著,明王朝又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玉山并族誅王振之黨,把王振的死黨馬順的尸首拖到街頭示眾,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抄沒王振家產(chǎn)。

劉瑾:千刀萬剮被凌遲

劉瑾,陜西興平人,本姓談。6歲時被太監(jiān)劉順收養(yǎng),后凈身入宮當了太監(jiān),遂冒姓劉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來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太子繼位后,他數(shù)次升遷,爬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寶座。一朝大權在握,便引誘武宗沉溺于驕奢淫逸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他排陷異己,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戶部尚書韓文被罷職下獄,五官監(jiān)侯楊源受杖刑而死……而劉宇、焦芳等小人則奔走其門,成為其黨羽。

權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貪欲。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污。他勸武宗下令各省庫藏盡輸京師,從中貪污大量銀兩。他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動輒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只好貸于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劉瑾送禮。此外,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據(jù)《明武宗實錄》記載,劉瑾“用侍郎韓福,肆虐湖廣,饋銀至十余萬兩”。善行賄者,往往官運亨通,如巡撫劉宇,先后向其行賄數(shù)萬銀兩,官位也隨之上升至吏部尚書。劉瑾的貪婪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

安化王朱寘趁機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發(fā)動叛亂。由于不得人心,叛亂很快被平定。太監(jiān)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劉瑾被捕,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shù)百萬兩,并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jīng)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同年八月,在菜市口的刑場上,這位已近花甲之年的劉公公終于結束了惡貫滿盈的罪惡一生。

魏忠賢:明代閹黨逆案之首

魏忠賢,中國歷史上的大奸臣,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他是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本是市井無賴,后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jiān),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jiān)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游,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國號天啟。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趁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當時東林黨人士吏部尚書趙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對派,于是非東林派憤而結交魏忠賢。天啟四年(1624年),魏忠賢遭到楊漣的彈劾,但幸免于難,于是開始大規(guī)模迫害鎮(zhèn)壓東林黨人士。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借熊廷弼事件,誣陷東林黨的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等人有貪贓之罪,史稱“六君子之獄”,大肆搜捕東林黨人。次年,魏忠賢又殺害了高攀龍、周宗建、黃尊素、李應升等人,東林書院被全部拆毀,講學亦告中止。而負責防守邊疆的孫承宗、袁可立等正直大臣也相繼遭罷官。至此,東林黨被閹黨勢力徹底消滅,時東林“纍纍相接,駢首就誅”。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yǎng)了不少“義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連遼東巡撫袁崇煥也積極參與其中。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他就是崇禎皇帝。無疑,魏忠賢也想要控制崇禎皇帝。據(jù)說,他曾進獻國色四人,帶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禎皇帝變成癡皇帝,但沒有得逞。

崇禎皇帝初即位,小心謹慎,無所舉動。九月,他采取了第一個措施,把客氏趕出皇宮。十月,彈劾魏忠賢和魏黨的奏疏突然出現(xiàn)。十一月,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jiān)和東廠的職務,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孫之獬:剃發(fā)令的始作俑者

前腦剃光,后腦留辮,本是流行于滿族的習俗。為使?jié)h人臣服,清朝統(tǒng)治者將其強加于漢族。但最早奏請對漢族剃發(fā)的,倒是身為漢人的明朝降臣孫之獬。

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授檢討,遷侍讀。孫之獬做官時正是魏忠賢當權時期,閹黨吃香,他便成為閹黨成員,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倒臺后,明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孫之獬曾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痛哭,為士林所不齒。這年八月,朝廷“削孫之獬籍”,讓他回鄉(xiāng)居住。

清軍入關以后,孫之獬俯首乞降,自己帶頭與家人奴仆一起剃頭留了辮子,并換上了滿裝,一心一意在山東等待滿清主子的到來!清廷為收攬人心,接納并讓他當了禮部侍郎。但這并不是讓他臭名昭著的原因,“剃發(fā)令”的倡議是孫之獬被大家牢牢記住,并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最主要原因!清軍剛進北京時,時因天下未定,允許明朝的降臣上朝時仍穿明朝服飾,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墒沁@個孫之獬為獨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fā),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時,他很親切地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滿族大臣都自謂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屬下的漢臣孫之獬與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孫之獬自討沒趣,悻悻然走回漢班,漢臣恨他過于逢迎求寵,一個緊挨一個毫不松動,不讓他入班。徘徊于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剃發(fā)蓄辮

于是這孫之獬一怒之下便上疏對滿清提出應下令讓漢人剃發(fā)留辮。本來早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便順勢采納了這一提議,于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間,下達剃發(fā)令。清軍所到之處,以十日為限,“文武軍民一律剃發(fā)如滿族式樣,不從者治以軍法”。令出行隨,到處可見兵勇帶著剃頭匠,挑著擔子巡行在城鎮(zhèn)鄉(xiāng)村,擔子上掛著“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粉牌,見一個捉一個,強行前額剃發(fā),后腦留辮。

剃發(fā),本是流行于滿族的習俗,而幾千年來漢人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是不剃發(fā)的,“衣冠束發(fā)”成為漢人的外在標志。剃發(fā)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使他們失去了作為漢人的外在標志和不做奴隸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人們紛起抗爭,悲壯激烈的反剃發(fā)斗爭風起云涌。

順治三年(1646年)秋,山東爆發(fā)了謝遷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這時孫之獬正巧衣錦還鄉(xiāng)。農(nóng)民軍攻入淄川,將其活捉,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發(fā),以懲罰其獻媚清廷首倡剃發(fā)殘害同胞的罪行,然后斬首市曹,暴尸通衢。這個以出賣祖宗和靈魂為代價來換取前程的惡棍在風光了幾年之后,終于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消息傳出,人們無不拍手稱快,都說是罪有應得。

和珅:史上第一大貪官

和珅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寵臣,其當政期間瘋狂聚斂錢財,以巨貪而出名。

乾隆帝在位時間與其祖父康熙一樣長,他本可超過祖父,因為不愿對祖父不恭,便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決定年底傳位給皇十五子頤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正式傳位儀式于次年元旦在太和殿隆重舉行。乾隆帝當了三年的太上皇。

乾隆末年吏治腐敗,貪官之首便是皇帝最寵信的和珅。和珅精明強干,初期為政清廉,通過云南辦案、山東查帳等政績,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對他寵信有加,又將最小的女兒和孝公主嫁給了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使得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還成了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增大,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他瘋狂聚斂錢財。利用職權貪污受賄,結黨營私,偷香竊玉;他善于掩蓋巨額賄賂,掩蓋人證物證,懂得如何洗錢——投身工商活動,開當鋪、設銀號、建煤窯……經(jīng)營各種買賣。他不僅成為權傾一朝的首輔大臣,也成為乾隆年間的赫赫首富。

和珅

但和珅卻忘記太上皇年事已高,他該為自己預備退路。早在乾隆帝有意選頤琰繼位時,和珅早早打探到這一消息,在宣布此事的頭一天送給頤琰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對此事勞苦功高。乾隆帝退居幕后,和珅專權更甚,嘉慶帝有什么事反而要托和珅轉告父親,嘉慶帝的老師朱硅由兩廣總督升任大學士,嘉慶皇帝寫詩祝賀,沒想到和珅向太上皇告一狀,說嘉慶帝在向下屬“市恩”,結果朱硅降為安徽巡撫,嘉慶帝也因此得罪了父親。嘉慶帝隱忍不發(fā),表面上更重視和珅。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后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于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20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

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于皇妹即和珅兒媳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的和珅余黨一律免于追究。

經(jīng)查抄,和珅財產(chǎn)極多,不僅有大量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更是無法勝數(shù),有些珍品比皇宮里的還要好。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p>

汪精衛(wèi):媚日求榮的漢奸

汪精衛(wèi)1893年5月4日生于廣東三水一個封建幕僚家庭,原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wèi)。1903年,21歲的汪精衛(wèi)成為日本法政大學的官費生,東渡留學。1905年7月15日,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著手籌建政黨。這時,在東京留學的汪精衛(wèi)對孫中山十分敬慕,并與朱執(zhí)信等人拜會了居住在神田錦輝館的孫中山,聆聽了孫中山的諄諄教誨,極為折服。同年7月30日加入中國同盟會,深得孫中山的賞識。在1905年8月20日召開的同盟會的成立大會上,汪精衛(wèi)任三大部之一的評議部部長。汪精衛(wèi)利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積極發(fā)表檄文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保皇派開展論戰(zhàn),較為完整、準確地發(fā)揮了孫中山的革命理論,有力地宣傳、論證了孫中山思想的合理性。

汪精衛(wèi)

1910年初,汪精衛(wèi)與黃樹中、羅世勛等入京謀刺清攝政王,結果失敗了,汪精衛(wèi)被捕入獄。在獄中,汪精衛(wèi)寫下了“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等壯烈的詩句,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又為他贏得了更大名氣。清朝政府迫于形勢,于同年11月6日釋放汪精衛(wèi)。這時的汪精衛(wèi)在國人心目中成了革命先驅(qū)。

1924年1月20日,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精衛(wèi)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五個成員之一,并參與了大會宣言的起草工作。在“討論跨黨”和宣言反帝反封建性質(zhì)等問題上,汪精衛(wèi)執(zhí)行了孫中山的意圖,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取得了國民黨左派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好感。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于11月13日偕宋慶齡、汪精衛(wèi)、戴季陶、孫軒等人北上。孫中山因積勞成疾,到京后得肝病而一病不起。汪精衛(wèi)則隨侍在側,為孫中山處理各種事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孫中山病危之際,汪精衛(wèi)根據(jù)孫中山的意思為其草擬了遺囑,這又為他贏得了很大的政治資本。1925年7月,廣東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時,汪精衛(wèi)擊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蔣介石,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國民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登上了權力的巔峰。而蔣介石則軍權在握,成為汪精衛(wèi)潛在取代者。

汪精衛(wèi)任職初期,他聯(lián)合共產(chǎn)黨人和國民黨左派,挫敗了國民黨右派的進攻。但在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的“中山艦事件”中敗下陣來,并于5月被迫辭職流亡法國,以示對蔣介石的抗議,繼續(xù)維持自己的左派聲譽。

1927年4月1日,汪精衛(wèi)回到上海。4月10日,他出任武漢民國政府主席和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在南京成立了另一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相對峙。起初,汪精衛(wèi)還站在革命這一邊,與蔣介石展開了斗爭。后來,他屈服于反革命的壓力,又懼怕工農(nóng)運動的發(fā)展,終于在這場激烈的階級大搏斗中,由極左轉極右。7月15日,在“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走一個”的恐怖口號下,發(fā)動了“七·一五”反革命事變,背叛了孫中山未竟的革命事業(yè),致使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最后失敗。寧漢合流,他與蔣介石繼續(xù)互爭黨統(tǒng),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進行無休止的爭斗。

“九·一八事變”以后,蔣、汪杯酒言歡,再次“合作”。1932年1月,汪精衛(wèi)任行政院院長,并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而后又兼任外交部部長,主持政務,應付對日外交。此后,汪精衛(wèi)對內(nèi)贊成蔣介石“全力剿共”,對外推行媚日外交?!耙弧ざ恕鄙虾?箲?zhàn)爆發(fā)后,汪精衛(wèi)批準簽訂喪權辱國的《上海停戰(zhàn)協(xié)定》,1933年5月,汪精衛(wèi)支持簽訂《塘沽協(xié)定》,1935年又和蔣介石批準《何梅協(xié)定》《秦土協(xié)定》。汪精衛(wèi)的媚日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1935年11月16日,汪精衛(wèi)在南京出席國民黨全會,開幕式后,全體中央委員在大禮堂外攝影留念時,記者群中身為特務的孫鳳鳴突然搗出手槍,對準汪精衛(wèi)連連射擊。他身中三彈,在醫(yī)院取出了體內(nèi)兩顆子彈,但尚有一顆彈頭嵌入脊骨,因醫(yī)療設備不全而無法取出,成了后患。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汪精衛(wèi)一開始就畏敵如虎,認為“戰(zhàn)必大敗”,對抗戰(zhàn)結局不抱信心,力主與日妥協(xié)謀和,并散布“亡國論”。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后,汪精衛(wèi)授意周佛海、高宗武等在上海、香港等地尋找途徑與日本秘密接洽。11月24日,汪精衛(wèi)電告在香港的高宗武、梅思平全盤接受日方條件,達成反共賣國的《日華協(xié)議記錄》和《諒解事項》,并商定了汪精衛(wèi)出走降日的安排。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wèi)突然逃離重慶,后來于1939年5月6日從越南海防登輪抵達上海,公開投降日本。不久,又赴日本“訪問”,商談組織傀儡政府問題。同年12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支新系調(diào)整綱要》,將中國國家利益出賣給日本。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衛(wèi)任代主席兼行政院長等數(shù)職,總攬淪陷區(qū)黨政軍大權,從而成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最大的漢奸、賣國賊,遭國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譴責。汪精衛(wèi)叛國投敵,有一套“曲線救國”的漢奸理論:即從“和平建國”到“東亞聯(lián)盟”,到“東亞解放”再到“黃色人種革命”。他在1944年10月,口授《最后的心情》的遺書,為自己叛國投敵辨護和涂脂抹粉。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wèi)結束了“大起大落”的一生。關于汪精衛(wèi)之死,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死于日本,有的說他死在中國。有人說他是病死的,又有人說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汪精衛(wèi)并非病死,而是被害,兇手不是日本人,而是蔣介石。

1935年,汪精衛(wèi)被刺后,背后的子彈因無法取出就一直留在脊背里。1943年3月,汪精衛(wèi)背部未取出的子彈彈傷突然發(fā)作,他聽從了日本主子的旨意,立即飛往日本就醫(yī),在日本東京醫(yī)院,由一位名叫小黑的名醫(yī)替他開刀。小黑經(jīng)驗豐富,醫(yī)術高明,很順利地從汪精衛(wèi)的脊內(nèi)里取出了已埋藏八年之久的第三顆子彈頭。手術三個月后,汪精衛(wèi)神秘地從日本回到中國。當時汪偽政權已是搖搖欲墜,國民黨特務活動非常猖獗,為防萬一,汪精衛(wèi)回國后不露風聲,也未去南京,而是用化名住進上海虹橋醫(yī)院。在上海期間,汪精衛(wèi)的一切活動都用密碼聯(lián)系。汪精衛(wèi)回國連汪偽政府、國民黨都不知道。然而,沒有不透風的墻,汪精衛(wèi)與陳璧君聯(lián)系用的密碼被重慶國民黨的電臺截獲破譯,并很快將破譯后的電報送到蔣介石手上,蔣介石立即命軍統(tǒng)局長戴笠速率軍統(tǒng)特務去上海干掉汪精衛(wèi)。

1944年7月,戴笠經(jīng)過周密策劃,實施了暗殺計劃。在每天由護士給汪精衛(wèi)服用的中藥中摻入玻璃粉毒汁,病人喝此藥無刺激、無反應,在不知不覺中中毒而死。自此,汪精衛(wèi)的病一天天惡化,臥床不起,終于在上海虹橋醫(yī)院一命嗚呼。

中國第二號大漢奸陳公博之死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蔣介石南京政府最終下定決心,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同時他也想尋求通過外交途徑結束戰(zhàn)爭。1937年12月,陳公博以專使身份訪問歐洲各國,爭取意大利對中日戰(zhàn)爭采取中立態(tài)度。正當陳公博在歐洲開展外交活動之時,日本向蔣提出了“議和條件”。1938年1月,日本近衛(wèi)首相發(fā)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蔣介石對日本的條件心存顧慮,沒有接受。但汪精衛(wèi)、周佛海等組成的“低調(diào)俱樂部”卻秘密與日本政府進行談判,簽訂賣國條約。這一時期,陳公博雖對中日戰(zhàn)爭也抱極度悲觀情緒,但還沒有參與汪精衛(wèi)、周佛海等人的投降活動。1938年11月,汪精衛(wèi)告訴陳公博:準備離重慶,直接與日議和,陳公博大吃一驚,與汪精衛(wèi)爭論很久。不到一月,汪精衛(wèi)再次告訴陳公博:“中國國力已不能再戰(zhàn)”,“假使敵人再攻重慶,我們便要亡國”。此時,汪精衛(wèi)的代表已與日方代表在上海簽署了一系列協(xié)議,汪精衛(wèi)降日已成定局。

陳公博

陳公博懷著極其矛盾和苦悶的心情在“走”與“不走”之間選擇??紤]再三,汪精衛(wèi)派小集團的私利在他頭腦中占了上風。他不能忍受與汪精衛(wèi)關系中斷帶來的痛苦和自己在蔣政府中處于受人歧視的難堪境地。他決定隨汪精衛(wèi)離開重慶。

1940年3月,陳公博到達南京,擔任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偽立法院長及偽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部長等職。3月30日,汪偽政權“還都”南京,他以偽立法院長身份發(fā)表廣播講話說,他們“是要救回四分五裂的國家的,是要救回水深火熱的人民的”,跟著他們,“不但可以建設新的近代的中華民國,中日也可以永久和平”。

同年5月,陳公博訪問日本,希望日本對“國民政府”大力協(xié)助,調(diào)整汪日邦交。經(jīng)過多次會談,日本表示:對于汪政府的承認,大致放在《日汪基本關系條約》簽字之時。同年11月,《日汪基本關系條約》正式簽訂,這個條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賣國條約。

陳公博參與和策劃了汪偽政府的每一項重大決策,并擔任了重要職務,成為汪偽政府的二號人物。1940年10月,偽上海特別市市長被刺殺,陳公博兼任偽上海特別市市長,同時還兼任各種高級職務,如“清鄉(xiāng)”委員會副委員長等。

1944年3月,汪精衛(wèi)因病赴日治療。根據(jù)汪精衛(wèi)的提議,決定在汪精衛(wèi)治病期間,由陳公博代行偽國民政府主席之職,偽最高國防會議、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偽軍事委員會常務會議等,也都由陳公博主持。同年11月,汪精衛(wèi)在日本一命嗚呼。陳公博繼承汪精衛(wèi)生前之職,任偽國民政府代主席。1945年1月,陳公博開始“重整黨務”。因為汪偽國民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部已形同虛設,很少有專人負責。8月,正當陳公博要召開會議之時,日本侵略者投降了。

抗戰(zhàn)勝利,普天同慶,但陳公博之流的大小漢奸深感末日來臨,慌作一團。1945年8月16日,陳公博主持召開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最后一次緊急會議,在慌亂中通過了偽國民政府解散宣言。汪偽政權解散后,陳公博亡命日本,但不久在全國人民嚴懲漢奸的呼聲中,陳被押解回國。1946年3月,陳公博等被押至江蘇高等法院受審,盡管陳公博百般狡辯,但終究逃脫不了被送上斷頭臺的命運。4月12日下午4時,江蘇高等法院再次開庭,宣判:“陳公博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處死刑。剝奪公權終身。全部財產(chǎn),除酌留家屬必需之生活費外,沒收?!?946年6月3日,汪精衛(wèi)的繼承人、大漢奸、偽南京政府主席陳公博被處決,結束了賣國巨奸的一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