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生死無常——中國歷史上武將之死

名人之死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水中魚 等編著


第三輯:生死無?!袊鴼v史上武將之死

蓋世奇才吳起:凄涼謝幕,不得善終

一個蓋世奇才,一生功勛卓著,無與倫比,結局卻凄涼謝幕,不得善終,既可歌可泣,又令人唏噓不已!悲哉!吳起!

吳起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吳起初為魯將,前412年,齊軍攻魯,他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愿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來麻痹齊軍將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zhàn),大敗。戰(zhàn)后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

吳起

前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后率軍攻取秦河西地區(qū)的臨晉、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筑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zhàn)76場,全勝64場,其余不分勝負,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前389年的陰晉之戰(zhàn),吳起激勵士卒,以5萬魏軍擊敗了10倍于己的秦軍,這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也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吳起鎮(zhèn)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chuàng)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zhí)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并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后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你為什么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zhàn)時就一往無前地拼命,所以就戰(zhàn)死了?,F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里了,所以我才哭?!?/p>

魏文侯魏斯死后,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于前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同時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陳國和蔡國,并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

前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尸體又被車裂。這個品德備受非議的一代名將就這樣凄涼謝幕。

殺人如麻的白起:終死于誣陷

秦國白起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以善于用兵而聞名。白起年輕時就表現出超人的軍事才能,攻城掠地,屢戰(zhàn)屢勝?!妒酚洝酚涊d,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和魏國,殺敵24萬,俘虜了魏將公孫喜,占領了5個城邑。又進攻魏國,奪取了大小城邑61個。在以后的幾年中,白起多次進攻趙國、楚國,占領了數十個城邑,還攻下了楚國的都城,改為南郡。后再次進攻魏國,俘虜了魏國3員大將,殺敵13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zhàn),把賈偃的士兵2萬余人淹死在黃河里。后又進攻韓國,占領了5個城邑,殺敵5萬人。從以上戰(zhàn)役粗略統(tǒng)計,白起指揮軍隊殺死敵人40余萬人,不難想象當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情景。

歷史上白起打得最好的是長平之戰(zhàn),當時趙國和秦國交戰(zhàn),趙國派老將廉頗帶兵。廉頗老謀深算,修筑了堅固的壁壘,固守不戰(zhàn),使秦國沒有機會打敗趙軍。于是,秦國采納了范雎的反間計,說什么秦國人不怕廉頗,就怕趙括。這個糊弄小孩子的伎倆竟然令趙王信以為真。事實上,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擅長在戰(zhàn)場上用兵,就連他父母都不相信他,說他領軍必敗。可趙王求勝心切,認為廉頗沒有進取精神,就讓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趙國將軍。趙括到了軍營以后,就把廉頗制定的原有的規(guī)章制度全部都加以改變,并且大規(guī)模撤換軍隊中的軍官。趙括的做法,在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白起

秦軍的范雎一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暗中派出白起擔任秦國將軍,并且嚴令軍中,誰要是泄漏白起擔任將軍的消息,處以極刑。白起知道趙括在軍隊中的做法以后,就派出一支部隊,假裝戰(zhàn)敗,引趙軍前來追擊,暗中另派一支軍隊去截斷趙軍運糧道路,并把趙軍分割成兩部分圍困起來。趙括的大軍就成了孤軍,他們守了46天,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zhàn),幾次出戰(zhàn)都被擊敗。被困趙軍餓得實在撐不下去了,趙括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出擊,企圖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fā),戰(zhàn)斗中,趙括被射死。趙軍聽到主將被殺的消息,40多萬人紛紛投降。更為可悲的是,這40多萬趙國士兵,全被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這就是有名的“長平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墒菑那貒鴤鱽淼膮s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

可是秦國罷兵后,趙國不但不愿意獻城反而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tǒng)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zhàn)機,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卻不懂得戰(zhàn)機稍縱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卒多有傷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tǒng)兵,但白起認為此次必難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2萬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臨白府對白起說:“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zhàn)?!笔熘抑赖陌灼鹂闯鰵埦譄o法收拾,坦誠勸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戰(zhàn)機。昭王不聽,反認為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并強令他牽出咸陽。

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三個月后,秦軍戰(zhàn)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金陜西咸陽東北處)時,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長嘆:“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過了很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死矣?!保ā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罚┯谑且齽ψ詺ⅰr為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后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tǒng)帥的人選。

白起戎馬一生,勇謀兼?zhèn)洌L于野戰(zhàn)進攻,料敵用兵,為秦國統(tǒng)一大業(yè)立下功勛。但其殺戮無度,戰(zhàn)必求殲,多遭人忌恨,終死于誣陷。

鐵騎飛將李牧:李代桃僵,功臣末日

戰(zhàn)國時,趙國良將李牧被派住北部邊疆,鎮(zhèn)守雁門,抗擊匈奴。他到任后,以武將身份代行地方行政事務,設置官吏,建立衙門;歲稅一律收入他的府庫中,由他支配,用作軍隊的費用。他每天殺牛羊犒賞士卒,并親自教練兵將騎馬、射箭,搞對陣演習;又經常派出探騎,打聽敵人的動向。他對士卒也能同甘共苦,處處照顧得十分周到。只是有一點大家很不理解:他只準士卒堅壁自守,還特別為此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士卒,凡看到匈奴人入侵搶掠,必須迅速趕回,保護營寨,不準與之交鋒,如不聽令,擅自出營捕捉匈奴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李牧都叫部將發(fā)出信號,他的士卒一見信號,都飛快跑回營寨,無人敢擅自與敵戰(zhàn)斗。這樣過了好幾年,趙國邊疆雖然常遭匈奴侵擾,但由于匈奴人搞不清李牧不出擊的原因,不敢深入邊境,當地百姓沒有受到什么損失。不過匈奴總認為李牧是個膽小的人,李牧手下部將、士卒由于李牧從不出擊,也認為他是個懼怕匈奴的將軍。

這事漸漸傳到趙的國都邯鄲,連趙孝成王也以為李牧不出擊匈奴是膽量太小,下詔書責備李牧。他沒有理解李牧因為匈奴力量強大,暫時避開它,以便養(yǎng)精蓄銳,轉化敵我力量,準備待機出擊的戰(zhàn)略意圖。李牧接詔書后,仍然堅持以往戰(zhàn)略,不準士卒出擊。趙王大怒,便把李牧召回邯鄲,另派趙蔥代替李牧。

趙蔥到了雁門,一反李牧之所為。他守雁門一年多,匈奴每次侵擾,他都率領士卒出擊,多數是被匈奴打敗,因而邊地人口、牧畜常被匈奴擄走。當地百姓不敢耕種,不敢放牧,苦不堪言;他的部將、士卒也死傷不少。于是,百姓和士卒多次上書,請求趙王仍派李牧來守雁門郡。

李牧

趙孝成王看到邊報和當地百姓的請求,才知李牧守邊有一套辦法,以前是錯怪了他,復請李牧出守雁門。

李牧因感到趙王不察邊塞實情,聽信讒言,人云亦云,召他回朝,心中很是不快,今見趙王一再堅持,他才去見趙王,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我去守雁門,那就準許我仍用過去的辦法,不然我是難以從命的。”趙孝成王說:“本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就用你的老辦法去守邊吧,寡人再不干涉了?!?/p>

李牧再次來到雁門,仍如從前一樣:對敵人,仍不準出擊,遇到入侵,速回營寨。對士卒,同甘共苦,照顧十分周到。匈奴人見又是李牧守邊都很小心謹慎,不敢大肆侵擾,即使來,也不敢貿然深入。這樣又過了幾年,邊塞都相安無事。

趙孝成王十六年(前250年),守邊將士經過將近10年的養(yǎng)精蓄銳,士氣已經激勵起來。李牧看到“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的時機已經成熟,就精選戰(zhàn)車1300乘,戰(zhàn)騎1.3萬匹,勇敢善戰(zhàn)士兵5萬人,射箭好手10萬人。并把這些挑選出的士兵組織起來,天天進行訓練,準備大戰(zhàn)。眾將士一聽李牧要出擊匈奴,人人摩拳擦掌,斗志昂揚,都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

李牧見眾將士斗志旺盛,心中大喜。但又一想,不能只是驅趕這些勇士去戰(zhàn)死。因而每夜翻讀《春秋》《左傳》《孫子》《國策》,希望在這些古書中找到決勝之法。白天又加派探騎,偵察敵情,以知己知彼,萬無一失。最后,決定用“損陰以益陽”的辦法。在出擊時,先故意顯示實力虛弱,先付出點小的損失,引誘敵人,使敵人驕傲,再出奇兵,以求全勝。主意已定,李牧便召集各將校來大營商議,諸將校聽罷李牧之計,都表贊同,紛紛請戰(zhàn)。一天,李牧通知邊寨人民都出去放牧。一時人、畜遍野,一派塞北動人情景。匈奴人見了,自然心動,立刻派出小股騎手前來搶掠。這時,李牧假裝敗退,丟下一些人、畜。匈奴首領單于聽說后,心想:李牧果是無能之輩,才疏膽怯,不堪一擊。于是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前來進犯。

單于不知,李牧早已布下奇兵,嚴陣以待。李牧分兵三路,以一路正面迎擊,左右兩路包抄出去,圍殲來犯之敵。匈奴人素以擄掠為能事,雖善騎射,但無紀律,不聽從號令,本烏合之眾,哪里敵得過訓練有素、出擊心切的趙軍。三路人馬在李牧指揮下,很快將匈奴十萬之眾包圍起來。只見塞外草原,戰(zhàn)馬嘶鳴,殺聲震天,展開了一場惡戰(zhàn)。這一仗,只殺得匈奴首領單于落荒而逃,檐襤被消滅,東胡被擊破,林胡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表示不再侵擾趙國。此后十幾年,匈奴人就再也沒有侵犯趙國邊境。

趙悼襄王死后,由其子遷繼位,為趙國最后一個君主。他在位的第七年,秦又使王翦攻趙,趙王遷遂命李牧領兵抗擊。秦見趙以李牧為將,因李屢敗秦,知遇勁敵,求勝不能,便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使反間計,造謠說李牧謀反。趙王遷聽信謠言,派趙蔥、顏聚代替李牧將兵,李牧不受命,被趙王遷派人乘他不備時,抓住他并把他殺害了。趙國失去良將李牧,很快也就滅亡了。

悲劇英雄:大將軍韓信之死

西漢初年,國家猶如飄浮在風中的浮萍,處在這樣一個新生兒內部的人們,更是人人自危。劉邦殺死了大量建國功臣,這些曾經與劉邦共同奮斗、出生入死的人,卻并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果實。這其中也包括了“率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的楚王韓信。

韓信是秦漢之際最著名的軍事家,為西漢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張良并稱為“西漢三杰”。但是這位大功臣最終的結局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被呂后、蕭何捕殺于長樂宮中,三族被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位大功臣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呢?

一直以來,史學界對韓信的死因說法不一,各執(zhí)一詞。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是,韓信被殺的起因是自請封王。漢高祖平定三齊之后,被楚軍圍困于滎陽,焦急地等待著韓信率兵來救。但是劉邦等到的并不是韓信大軍,而韓信自請封為齊王的上書,這讓劉邦十分震怒,但是有求于人的劉邦,也只好遂了他的意。劉邦并非是心甘情愿,而是現實所逼,不得已而為之。韓信自請封王的做法,在劉邦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因此,在楚漢戰(zhàn)爭剛剛結束后,劉邦就設計奪了韓信的兵權,徙封為楚王。入楚的韓信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反而與項羽舊部鐘離昧相交甚密,劉邦對韓信的懷疑更甚。但是,一代帝王怎能單憑懷疑就誅殺建國功臣?劉邦就算是權傾天下的帝王,也必須要以理服人。真正讓劉邦有機會殺掉韓信的原因在于有人告韓信謀反。

二是,韓信的死因在于謀反。自請封王事件之后,劉邦對韓信已經是心存芥蒂,殺掉韓信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就再也沒有猶豫,他抓住了這個時機,采用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以出游云夢為借口,趁著韓信來陳朝會見之時逮捕了他。果斷而深謀遠慮的劉邦仍念韓信建國功勛,并未殺之,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危機四伏的韓信依然沒有看清楚形勢,反而在被劉邦降封為淮陰侯之后,常常稱病不上朝,還暗中勾結握有重兵的陳豨,準備趁著劉邦伐陳之時,與陳里應外合,發(fā)動叛亂。韓信的陰謀被人告發(fā)之后,被呂后、蕭何捕殺于長樂宮之中。

韓信雕像

三是,劉邦為了消除割據勢力、統(tǒng)一集權,而不得不殺韓信。劉邦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這些“異姓諸侯王”都曾為建立西漢王朝作出重大貢獻。他們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廣大的封土,這些“王中之王,國中之國”成為西漢王朝統(tǒng)一集權的重大隱患。尤其是在劉邦基本上控制了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杰的分裂活動之后,異姓諸侯王更成為劉氏家族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不論韓信有無謀反之心,劉邦必然會采取高壓手段來消滅異姓諸侯王,才能免除戰(zhàn)禍,休養(yǎng)生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是無奈而為之。

四是,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劉邦并未有殺韓信之意。韓信被呂后、蕭何所殺,其實是呂后為了自己以后篡權掃除障礙。而蕭何作為韓信的舉薦人,捕殺韓信是因為當時自己已深受劉邦猜疑,如不屈從于呂后的旨意,自己也會遭到株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韓信之所以被殺,謀反只是莫須有的罪名,呂后攬權才是真正的原因。

彭越慘死:一代梟雄菹為醬

彭越是在楚漢爭霸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人物,因此被劉邦封為梁王。

漢高祖十年(前197年)的秋天,陳豨謀反,劉邦親自去討伐。到了邯鄲后,要求彭越出兵。彭越推說自己有病,只是派了一員大將帶著兵馬前往邯鄲。劉邦很生氣,派人去責備他。彭越很害怕,便打算親自去向劉邦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剛開始的時候大王不去,而等到被責備的時候才去,一定會落個和韓信一樣的下場。不如乘機起兵,西進關中,大事可成?!迸碓讲宦爮乃囊庖?,而是繼續(xù)稱病。這時,他手下的太仆因為惹怒了他,差點被斬。太仆慌忙逃到劉邦那兒,控告梁王和扈輒陰謀反叛。劉邦聽了太仆之言,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彭越,彭越不曾察覺,被逮捕并被囚禁在洛陽。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具備,請求皇上依法判處?;噬仙饷饬怂瑥U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

彭越本無反意,如今落得這樣下場,難免傷心落淚,但也只得奉詔前往蜀地。正趕上呂后從長安來,打算前往洛陽,路上遇見彭越,彭越便向呂后哭訴自己的冤屈,請求她為自己向劉邦講情,希望自己能回到故鄉(xiāng)昌邑。呂后滿口許諾,遂帶彭越至洛陽。可憐彭越萬萬沒有想到,這完全是所托非人。

到達洛陽后,呂后向劉邦陳述說:“彭王是豪壯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所以,我?guī)е黄鸹貋砹??!庇谑?,呂后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皇上就批準了,于是誅殺了彭越,滅其家族,封國被廢除。死后,經欒布一事,彭越被呂后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餡,做成肉醬),并被分賜給各路諸侯品嘗。

一代名將李廣:一生征戰(zhàn)不得封侯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是一位充滿濃厚悲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與匈奴作戰(zhàn)70余次,有勇有謀,但命運弄人,他卻從未打勝過任何一次大的戰(zhàn)役,以至于漢武帝認為他命數不好,他的軍旅生涯也因此起起落落。盡管如此,在李廣任右北軍太守后,匈奴畏懼,稱李廣“漢之飛將軍”。

這樣一位能征慣戰(zhàn)的人物,竟一生不得封侯,眼見他的部下們身居高位,而他自己,只是不高不低的普通將領,給后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浩嘆。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廣再為后將軍,從大將軍衛(wèi)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數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4000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4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透匈奴的重圍,突出敵人的兩翼而回?;貋砗笙蚶顝V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崩顝V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fā)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zhàn),這時博望候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當斬,后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射虎

當初,李廣的堂弟李蔡和李廣一起侍奉漢文帝。到漢景帝時,李蔡累積功勞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時更是做到代國的國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為輕車將軍,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guī)定,被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代公孫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聲名比李廣差得很遠,然而李廣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沒超過九卿,可是李蔡卻被封為列侯,官位達到三公。李廣屬下的軍官和士兵們,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廣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閑談說:“自從漢朝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墒歉鞑筷犘N疽韵碌能姽?,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軍功被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算比別人差,但是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這是什么原因呢?難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該封侯嗎?還是本來就命該如此呢?”王朔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難道曾經有過值得悔恨的事嗎?”李廣說:“我曾當過隴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800多人,我用欺詐手段在同一天把他們都殺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件事?!?/p>

前119年,大將軍衛(wèi)青率軍出擊匈奴,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職。出塞后,衛(wèi)青從俘虜口中得知了單于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令李廣的前鋒部隊并入右翼出東道,他自帶中軍去追單于。李廣力爭無果,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于道路難走又無向導,終于迷了路。此時衛(wèi)青與單于接戰(zhàn),單于逃走,衛(wèi)青只得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衛(wèi)青差親信帶著酒肉來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并說要向天子上報,把走失單于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一身正氣,自然不答應。衛(wèi)青大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廣的幕僚去中軍接受審問。李廣說:“他們無罪,迷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審?!卑沿熑稳珨堅谧约荷砩?。來人走后,李廣望著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將,慨然嘆道:“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70余戰(zhàn),想不到現今卻被大將軍如此催逼,我已年過花甲,那能再受這樣的屈辱!”說罷拔出配劍引頸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悲慘地隕落了。他死后,無論認識還是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之落淚。

但他的悲劇并沒有完結。李廣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比他死得早。還有一個兒子李敢屢立戰(zhàn)功,因衛(wèi)青逼死父親而向衛(wèi)青尋仇未果,后來被霍去病在狩獵時射死。多年后,他的孫子李陵孤軍深入匈奴腹地,死戰(zhàn)八日,“食盡而救兵不到”,遂投降匈奴。匈奴單于久聞李氏家聲,把女兒嫁給了他。但李陵在漢朝的妻母孩子都被漢武帝殺掉,為他講話的司馬遷也被處于腐刑。從此李氏名敗。

一代戰(zhàn)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謎

霍去病,一代戰(zhàn)神。17歲隨軍出征,功冠全軍;21歲縱橫漠北,成為三軍統(tǒng)帥。多次出兵匈奴,以寡敵眾,卻能大勝而歸。他創(chuàng)造了作為武將的一個傳奇。但是,這樣一個勇猛戰(zhàn)將、天之驕子,生命卻在23歲這樣的美好年華畫上了休止符,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息。

關于霍去病的死因,史上卻沒有詳細的記載。那么,一代戰(zhàn)神霍去病的死因又是什么?

《史記》中記載,霍去病是在出征匈奴之前突然死亡,朝廷公布的死因是病死。那么霍去病真的是病死的嗎?其實,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從17歲從軍,逐漸成為一代戰(zhàn)神,作為一個勇猛的沙場武將,肯定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而且在23歲這樣風華正茂的年紀,患病而死這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不是病死,那么就是非正常死亡。為什么深深器重霍去病的漢武帝卻沒有深究這種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呢?

霍去病從衛(wèi)青的軍隊之中脫穎而出,漠北大戰(zhàn)之后,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如日中天。他逐漸脫離了衛(wèi)青的軍隊,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也幾乎都是霍去病一手選拔的匈奴降將,或者能騎善射的低級軍官,個個英勇善戰(zhàn)。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的重心都在戰(zhàn)場之上,與皇親國戚以及世家貴戚卻沒有一點關系或牽連。

反觀衛(wèi)青,一代大將軍卻日漸衰落。他的身上擔負著太多人的利益,勢力龐大。武帝為了扼制這股勢力,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衛(wèi)。衛(wèi)、霍集團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尖銳的矛盾。當這種矛盾激化時,必然是要以犧牲一方為代價,因此從不參與政治斗爭,只著眼于沙場的霍去病就成了衛(wèi)部保全自己利益的犧牲品。這也可以從一些史實當中窺其一二。

如果說衛(wèi)部利益集團最大的保護傘是衛(wèi)青,那么他們實現利益的最重要的保障就是衛(wèi)太子。雖然衛(wèi)太子年幼,不太可能參與復雜的政治斗爭,但是作為利益成員的衛(wèi)氏家族以及相關人員卻是在盡全力保全這種利益。衛(wèi)、霍之間的較量,更多的是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和權力的競爭。

此時,朝廷有三種勢力不容小覷:一是以衛(wèi)青為核心的衛(wèi)氏利益集團;二是以霍去病為核心的軍事集團;三是以李廣為核心的李氏家族,李廣的堂弟李蔡已身為丞相,也是整個家族利益集團的核心之一。

霍去病雕像

前119年,漠北大戰(zhàn),李廣自殺,李敢刺傷衛(wèi)青。但是衛(wèi)青為人謙恭有禮,溫和大度,他把這件事隱瞞了下來。雖然這件事在當時并沒有聲張開來,但是卻為李氏家族埋下了禍根。前118年三月,李蔡以侵占了先皇陵寢一塊地的罪名畏罪自殺。這簡直就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身為丞相的李蔡怎會冒著死亡的風險去侵占一塊皇家陵地?也就是在這一年,霍去病突然因為李敢行刺衛(wèi)青,在甘泉宮狩獵場當著武帝的面射殺了李敢。值得注意的是:一、李蔡死后,太子太傅莊青翟繼任了丞相之位,那么這其中的最大受益者莫過于衛(wèi)太子所在的衛(wèi)氏集團。二、霍去病獵殺李敢的時間、地點值得深究。如此明目張膽地射殺李敢,難道霍去病就不擔心無法對皇帝以及眾家將士交代嗎?而且李敢當時身為郎中令,也就是九卿之一,霍去病沒有私自處決他的權力。從射殺李敢的時間而言,此時距離李敢刺傷衛(wèi)青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那么霍去病為什么要現在才獵殺李敢呢?因此,這不可能是霍去病蓄謀已久的殺害。也就是說這是一件突發(fā)事件,霍去病是在狩獵之前才臨時得知李敢曾刺傷衛(wèi)青的。李蔡、李敢叔侄死期相近,在相當短的一段時間內,李氏家族被連根拔起?;羧ゲ∨c李氏家族結下仇怨、引起武帝不滿。那么,從整個事件來看,受益最大的還是衛(wèi)氏集團。

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上書請劉徹分立三位皇子為王,可謂是朝廷之中的風云人物。霍去病又為何要三番兩次地要求封三位皇子為王呢,他與這件事又有何關系呢?其實,沒有什么關系,因為這對霍而言沒有絲毫好處,他只是當起了這個事件的發(fā)起者和帶頭者。然而當事件發(fā)展到聲勢浩大,滿朝文武都加入進來的時候,他卻并沒有參與其中。最終,前117年四月,武帝無奈冊立三王,武帝寵姬王夫人病死。表面上,衛(wèi)氏集團并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之中,但是細看之下,冊封三王受益最大的是衛(wèi)太子,他的危險得以解除,而王夫人病死,衛(wèi)皇后地位得保。前117年九月,霍去病死去。

自此,與衛(wèi)青有仇的李氏家族垮,與太子爭嫡的三王分封離開了,與衛(wèi)子夫爭寵的王夫人死了,威脅著衛(wèi)青地位的霍去病不在了,整個朝廷之中的三股力量,已經消除兩股,最大的受益者卻是衛(wèi)氏家族。

霍去病在這場政治斗爭之中,失去甚多,但是他真正的死因為何?從霍去病的性格分析,他少年孤獨,寡言少語,心高氣傲,缺少朋友。親情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最后連曾經視如親人的衛(wèi)青也遠離了他。性格倔強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極端,他雖然少年顯貴,但是未必快樂。其實,人言不僅可畏,有時候還可以殺人,其高明處遠勝刀劍毒藥。

賀若弼:殺身之禍緣口舌

根據《隋書》載:“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也?!逼涓付兀彩且晃晃鋵?,在北周朝官至金州總管,但因為言語不慎冒犯了北周的皇戚宇文護,被宇文護陷害致死。在他臨刑前,把賀若弼叫到跟前說:“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錐刺弼舌出血,誡以慎口。”他用錐子把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目的就是讓賀若弼記住口舌之禍的災難,希望其子不要重蹈覆轍。親眼目睹了父親的悲劇以及承受了肌體刺痛的賀若弼在北周朝為官時,出言果然十分謹慎。史載,在北周朝武帝時期,上柱國烏丸軌言于帝曰:“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嘗與賀若弼論之?!碧訛閲畠?,身為太子是否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

北周武帝當然非常重視,于是“帝呼弼問之”,而賀若弼卻詭對說:“皇太子德業(yè)日新,未睹其闕?!彼倪@一回答很顯然與烏丸軌的說法大相徑庭。

當烏丸軌責問他時,他說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所以不敢輕議也?!?/p>

此時,賀若弼牢記著其父的遺言,而且還在言語問題上擺明了自己的看法,言語要“密”才能?!吧怼?。他出言謹慎,行事低調。

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烏丸軌便馬上被新君誅殺,而賀若弼卻因言語謹慎逃過了一劫。

可以這樣說,口舌之禍的演繹,一直伴隨著賀若弼的成長,他不但目睹了其父的悲劇,而且也經歷了朋友的口舌之禍,他更應該吸取其父和其友的教訓。但是隨著賀若弼身份和地位的抬升,他的三寸之舌就像是失去了控制的彈簧一樣,變得隨意妄言,不能停止。

楊堅建立隋朝之后,賀若弼在這個新的王朝中屢立奇功,特別是在平定陳朝的過程中,連隋文帝也贊嘆道:“克定三吳,公之功也。”

平陳之后的賀若弼是“貴盛”一時,不但自己權勢顯赫,而且因他之故,他的兄弟親戚也一并加官進爵,形成所謂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勢??梢哉f隋文帝在物質上與地位上給予了賀若弼極大的享受與榮譽,隋文帝的確做到了與其共富貴。但是作為大臣的賀若弼卻是越來越不能清守如故,先是自恃功高,毫不掩飾地與另一大將韓擒虎爭戰(zhàn)功;此后又常以宰相自許;然后是妒忌心加劇,與楊素不和,形于顏色;由此種種,怨望不止。文帝一再責罰都不管用,最后將他免了官。事情進展到這一地步,按理說賀若弼應該有些反省才對,但是他卻是怨氣愈盛。隋文帝實在是沒有辦法來約束他了,于是干脆讓他入獄,希望這樣的懲處能夠平息賀若弼的怨言以及他那顆居功自大的心。

文帝念及舊情,常常寬恕他的言行,入獄不久就又讓他恢復了官位和爵位,還經常賞賜和宴請他,希望能以恩威并施的方法來限制和盡量滿足他無限膨脹的欲望。但賀若弼依舊是我行我素,毫不悔改,依舊是大放怨言,甚至在一次文帝的宴會上大作怨聲載道的酸詩來譏諷朝政。可以看出此時的他已經被自己昔日的功勞沖昏了頭腦,認為自己現有的身份、地位、財富跟自己的功勞相比太不值一提了。他要求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俗話說言為心聲,此時的賀若弼早已經將其父親的遺言和朋友的悲劇忘到九霄云外了,剩下的只有那顆居功自傲的心和永不滿足的欲望。

文帝死后,太子楊廣即位。賀若弼忘記了一點:對于文帝來說,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遷就與容忍他。但是對于隋煬帝楊廣來說,賀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遺留下來的一個大臣而已,他對煬帝沒有任何的功勞可恃。當還位居太子位,楊廣曾經詢問賀若弼:“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優(yōu)劣如何?”弼曰:“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是斗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碧咏又鴨枺骸叭粍t大將誰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擇?!彪m然賀若弼想借此毛遂自薦一下,希望得到太子楊廣的賞識,甚至還有拍馬之嫌。但是他的回答卻反而引起了楊廣的猜忌,楊廣認為“弼亦自許為大將”,顯然楊廣很不喜歡他的這種自以為是的回答。于是,楊廣懷記在心,但賀若弼對此卻沒有一絲察覺。在煬帝即位后,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知約束地大放怨言。于是隋煬帝是舊怨與新怨一起涌起,便找了個因賀若弼議論其過奢的借口誅殺了他。此外,賀若弼的妻子被罰為官家奴婢,他的兒子們也被罰為奴,后來他們全被誅殺。對于賀若弼來說,這樣的結局和下場是完全不應該的。他的父親因口舌之禍獲殺,他的朋友也因口舌獲誅,賀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慘狀與遭受了肌體之痛后,非但沒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車之鑒,反而累及家人,使全家都死于非命。他的過失連魏徵等人也為之扼腕嘆息:“雖賀若弼倜儻英略,然其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顛殞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臨終之言,必不及于斯禍矣。”

這位名將,不是戰(zhàn)死于疆場,而是死于自己的三寸之舌。其父死于是,其子也死于是。他所遇到的君主隋文帝絕對不是一個殘暴的屠戮功臣之人,在他的怨言面前,文帝一再寬容、忍讓,一再地警告。但他仍然是矜伐不已,最終不顧隋文帝的屢屢警告而走向了由自己怨言所鋪設的萬丈深淵。

抗金英雄岳飛死亡之謎

紹興十年(1140年),宋軍與金兵激戰(zhàn)于順昌、郾城等地,連獲大捷。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金兵聞風喪膽。值此良機,岳飛上書急奏高宗趙構:“此正是陛下中興之時,乃金賊滅亡之日?!闭斔麛M揮師北進,恢復河朔,一雪靖康之恥之際,卻在一天內接到宋廷十二道金牌,嚴令大軍班師。隨之,他本人也被召回臨安,解除了兵權。岳飛的十年抗金之功,頓時毀于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岳飛被秦檜等誣以謀反罪身入囹圄。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金“紹興和議”訂立不過一月,岳飛便被趙構賜死在大理寺獄內。死訊傳出,“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秦檜是害死岳飛的元兇,是時人眾口一詞的結論。后來,通過小說、戲劇和長跪在西湖岳廟前秦檜夫妻鐵像的宣傳影響,使這個說法成了不容更改的鐵案。

岳飛塑像

然而,即使在當時,也有人并不同意這種說法。岳飛死后一年,有人作悼詩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尸。”矛頭已經暗指趙構。宋亡之后,關于這樁公案的爭論紛起。明人高啟寫詩認為:“每憶上方誰請劍?空嗟高廟自藏弓?!蔽恼髅鞯摹稘M江紅》中有這樣的詞句:“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夸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qū)區(qū)一檜亦何能……”明確地指出高宗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元兇,秦檜只是幫兇而已。此說一出,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

秦檜是金人的奸細,自然與抗金事業(yè)勢不兩立。岳飛在抗金的民族斗爭中作戰(zhàn)最力,是金人的心腹之患。秦檜秉承主子的旨意,要害死岳飛是可以理解的。令人費解的是趙構為什么要害死自己倚為軍事支柱的岳飛呢?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曾傳下秘密誓約,規(guī)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這條誓約在北宋歷朝都執(zhí)行得非常嚴格,趙構何以敢違約破例?這在主張趙構是殺害岳飛元兇的學者中存在著分歧。

一說認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看到岳飛一心要“迎二圣”,而徽、欽兩帝回來,自己就當不成皇帝了。他害怕中原光復,因而殺了岳飛。另一說則認為“迎二圣”并不是高宗要殺岳飛的原因。趙構殺岳飛,主要原因是怕他久握重兵,跋扈難制。對武將的猜忌和防范,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guī)。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

岳飛個性強,“忠憤激烈,議論不挫于人”,不容易和人合作。紹興七年(1137年),他上書奏請高宗建儲:“乞皇子出閣,以定民心?!蓖?,他又因守母喪,未經高宗批準便自行解職,把兵權交給張憲。這兩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加之高宗有過在金營做人質,從揚州南渡等驚險經歷,對金兵始終心存恐懼。他對戰(zhàn)爭前景有兩怕:一怕全勝,二怕大敗。勝則怕武將兵多、功高而權重,敗則怕欲為臨安布衣而不能。因此一心求和,想當個安安穩(wěn)穩(wěn)的太平皇帝。所以,秦檜利用岳飛部下的告訐來證明岳飛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趙構害怕岳飛立蓋世之功,挾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飛又是反對和議最力的主戰(zhàn)派,故而下令殺了岳飛。值得注意的是,有位臺灣學者經過對《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大金國志》等史籍的考證研究,提出了一種新說法,認為岳飛的死是由于高宗思母所致。原來高宗的生母韋氏太后,是徽宗的賢妃,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與徽、欽二帝同被金人俘執(zhí)北去。趙構南渡初安,特別思念生母。尤其是其子趙專死后,更感到自己雖有天下,但無父(徽宗死于紹興五年,即1135年)無子,處境悲涼。因此曾說:金人若將韋太后送回,“余皆非所問也”。紹興八年(1138年),他又傷心地表示:“太后春秋已高,朕朝夕思念,欲早相見,故不憚屈已,以冀和議之成者,此也。”

秦檜知道金人的和談決策后,便利用趙構思母的心理,請求金人以放回韋太后為條件,于紹興十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達成和議。此時,高宗又對秦檜表示:“然朕有天下,而養(yǎng)不及親,徽宗既無及矣,太后年逾六十,日夜痛心!今雖與之立誓,當奏告天地宗廟社稷明言若歸我太后,朕不憚屈己與之和,如其不然,則此要盟,神固不聽,朕亦不憚用兵也?!钡墙鹑嗽鯐p易釋回韋太后?他們利用高宗思母心切,又以“釋母”必先殺掉岳飛來要挾。因此,趙構為一己私利,竟然下毒手害死了岳飛。(李安《宋高宗“賜岳飛死于大理寺”考注——岳武穆真正死因》)

如果真像李安說的,為一老媼竟使岳飛這智勇冠世的一代名將遭之橫死,豈不惜哉!

袁崇煥:明朝第一名將含冤而死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袁崇煥于明萬歷年間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后任兵部尚書、右副督御史、薊遼督師。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明朝政治日益腐朽,統(tǒng)治逐步瓦解的時候。而此時也是東北的女真奴隸主政權正蓬勃崛起、全力向外擴張的時候。他們當中最反動、兇殘的勢力執(zhí)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廣大遼東漢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并且他們在統(tǒng)一東北后迅速南下,準備入侵中原,明朝上下一片混亂,滿朝文武手足無措,袁崇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煥從福建邵武任上赴京朝覲。時值努爾哈赤后金軍的勢力日益強大,不斷對明朝發(fā)動進攻,關外大片國土失守,朝野上下震驚,無人敢議戰(zhàn)守。袁崇煥挺身而出,單人匹馬星夜出關巡察關外形勢。回京后,即向朝廷提出一系列戰(zhàn)略主張,遂被破格提拔為兵部僉事,督理山海關軍務。袁崇煥受任后勤于職守,撫慰軍民,愛護將士,整軍經武,加快整筑寧遠(今興城)城垣,明軍士氣大振,不久即收復了大凌河以西的大片失地。

袁崇煥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努爾哈赤親率13萬后金軍圍攻寧遠。袁崇煥召集將士,集寧遠城外民眾于城內,刺血為書,激勵軍民將士,誓與寧遠共存亡。當后金軍攻至城下時,袁崇煥發(fā)出軍令,頓時城上矢石如雨,大炮轟鳴,殺聲四起。后金軍無法前進,傷亡慘重,士氣大落,難以再戰(zhàn),不久便敗退而返。明軍取得“寧遠大捷”,袁崇煥被提升為右副都御使,巡撫遼東。努爾哈赤在回師途中嘆道:“汗自25歲領兵打仗以來,從未吃過敗仗,惟寧遠一戰(zhàn),慘敗而歸。”不久,努爾哈赤又傷又病,氣怒而死。

他的兒子皇太極一心雪恥,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明軍。后金軍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錦州城包圍起來。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留在寧遠,派部將帶領4000騎兵援救錦州。果然,援兵還沒出發(fā),皇太極已經分兵攻打寧遠。袁崇煥親自到城頭上督率將士守城,用大炮猛轟后金軍;城外的明軍援軍也和城里內外夾擊,把后金軍趕跑了。

皇太極又把人馬撤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嚴嚴實實,加上天氣轉暖,后金軍士氣低落。皇太極只好退兵。袁崇煥又打了一個大勝仗??墒?,魏忠賢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反而責怪袁崇煥沒有親自救錦州是失職。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跟他為難,只好辭職。

1627年,昏庸的明亮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禎帝(崇禎是年號)。崇禎帝早就了解魏忠賢作惡多端,民憤極大。所以,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賢的罪狀,把魏忠賢充軍到風陽。魏忠賢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殺了。

崇禎帝懲辦了閹黨,又給楊漣、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獄,很想振作一番。許多大臣請求把袁崇煥召回朝廷。崇禎帝接受了這個意見,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崇禎帝還親自召見袁崇煥,問他有什么計劃。袁崇煥說:“只要給我指揮權,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5年,可以恢復遼東。”崇禎帝聽了十分興奮,給袁崇煥一口尚方寶劍,準許他全權行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將才,整頓隊伍,軍紀嚴明,士氣振奮。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zhàn)不力,虛報軍功,不服從袁祟煥的指揮。袁崇煥使用尚方劍,把毛文龍殺了。

皇太極打了敗仗,當然不肯罷休,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他做好了一切準備,1629年十月,率領幾十萬后金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這一著可出乎袁崇煥的意料。袁崇煥趕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軍攔住,已經來不及了。后金軍乘虛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煥得到情報,心急火燎帶著明軍趕了兩天兩夜,到了北京,沒顧上休息,就和后金軍展開激烈的戰(zhàn)斗。別路明軍,也陸續(xù)趕到,投入戰(zhàn)斗。后金軍突然進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動。崇禎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亂,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后來聽說袁崇煥帶兵趕到,心才定了一些。他親自召見袁崇煥,慰勞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賢的余黨卻散布謠言,說這次后金兵繞道進京,完全是袁崇煥引進來的,說不定里面還有什么陰謀呢。崇禎帝是個猜疑心極重的人,聽了這些謠言,也有些懷疑起來。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被金兵俘虜去的太監(jiān)從金營逃了回來,向崇禎帝密告,說袁崇煥和皇太極已經訂下密約,要出賣北京。這個消息簡直像晴天霹靂,把崇禎帝驚呆了。

原來,明朝有兩個太監(jiān)被后金軍俘虜去以后,被關在金營里。有天晚上,一個姓楊的太監(jiān)半夜醒來,聽見兩個看守他們的金兵在外面輕聲地談話。一個金兵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個說:“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個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里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楊的太監(jiān)偷聽了這番對話,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來,趕快跑回皇宮,向崇禎帝報告。崇禎帝聽了也信以為真。他哪里知道,這個情報完全是假的。兩個金兵的談話是皇太極預先布置的。

崇禎帝命令袁崇煥馬上進宮。袁崇煥接到命令,也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匆忙進了宮。崇禎帝拉長了臉,責問說:“袁崇煥,你為什么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袁崇煥不禁怔了一下,這些話都是從哪兒說起?他正想答辯,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wèi)把他捆綁了起來,押進大牢。有個大臣知道袁崇煥平日忠心為國,覺得事情蹊蹺,勸崇禎帝說:“請陛下慎重考慮啊!”崇禎帝說:“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會誤事?!蔽褐屹t余黨王承仁等借機報復,告袁崇煥“擅主議和”“專戳大帥”等罪狀。多疑的崇禎皇帝就以謀叛之罪把袁崇煥打入監(jiān)牢。

這一冤案轟動了整個朝廷,很多正直的大臣挺身而出為袁崇煥伸張正義,兵部僉事錢家修曾多次上書,為袁崇煥鳴不平。有個叫何之璧的率全家40余口人,寧愿替袁崇煥坐牢。關外將士百姓每天都有人到督府那里嚎哭。但這一切對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來說都無濟于事,他決心處死袁崇煥。含冤入獄的袁崇煥心情悲憤,他在《在獄中》一詩中寫道:“執(zhí)法人難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p>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在北京被凌遲處死,時年46歲。

海軍忠烈:鄧世昌之死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zhàn)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他畢業(yè)于福建船政學堂,是近代中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批優(yōu)秀海軍軍官。他“執(zhí)事惟謹”“治事精勤”,刻苦鉆研海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理論,注重實際操練,全面提高海軍實戰(zhàn)能力,將“致遠”艦訓練成了一艘戰(zhàn)術精湛的主力戰(zhàn)艦。鄧世昌治軍嚴明,率先垂范,深受官兵愛戴。在黃海海戰(zhàn)中他所表現出的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精神永遠受到中華民族的懷念和敬仰。

鄧世昌

鄧世昌辦事勤勉,“西學湛深”,平素愛護士卒,生活儉樸,因而深得部下的愛戴。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那一年,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zhàn)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zhàn)。戰(zhàn)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創(chuàng),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zhàn)斗中表現出色,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創(chuàng),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后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打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不幸一發(fā)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fā)射管,管內魚雷發(fā)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zhí)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鄧世昌在黃海海戰(zhàn)中壯烈殉國的消息傳來后,全國上下一片悲憤。光緒帝被鄧世昌的忠貞氣節(jié)所感動,口諭“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挽聯,還特為鄧世昌寫下祭文、碑文各一篇,將他與西漢李廣、三國周瑜、唐代哥舒翰相提并論,高度評價了鄧世昌的忠貞愛國之舉。清廷對鄧世昌破格撫恤,追贈太子少保,賜祭葬,入祀京師昭忠祠。后人在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修建了鄧公祠,以紀念這位為國捐軀的北洋海軍將領。

抗戰(zhàn)軍魂:張自忠之死

張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中國最高級將領。他曾說:“我不管槍不如人,炮不如人,總要拼命地干一場,做個榜樣給人看,盡我所有的力量報效國家,活要活個樣子,死也要死個樣子!”最后他真正實踐了自己的誓言,其死氣壯山河。

1940年5月,日軍集結30萬重兵由隨縣(今湖北隨州)、鐘祥、信陽向襄樊(今襄陽)進犯。張自忠親率3個團由宜城北上,過漢水,至棗陽截擊日軍,奮戰(zhàn)9晝夜,在追擊中陷入日軍重圍。5月16日,退至宜城南瓜店。

日軍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越來越多,形勢越來越緊。張自忠指揮殘余部隊進行反攻,并命僅有的騎兵向敵后抄襲,自己爬到一個小山頭督戰(zhàn)。此時敵人越來越近,并將炮架上山頭,往這里射擊。張自忠為減少傷亡,命令一班幕僚及隨員都向各處散開,而自己卻毫不顧忌,仍大喊著指揮還擊。這時一發(fā)炮彈落在了不遠處,他的左臂被彈片炸傷,血流如注。但他不肯包扎,只不時地用手按一按,以減少流血,仍是大聲疾呼地督戰(zhàn)。這時部隊傷亡已經很重,戰(zhàn)況十分慘烈。

部下都勸張自忠往東北的山腳下移一移,因為這時敵人的包圍已漸成馬蹄形,唯有東北的山腳下還比較安全。但他堅決不肯,他威嚴地說:“我奉命追截敵人,決不能自己退卻!”隨后,他命令左右的人全部散開,而他仍帶著高級參謀張敬來回督戰(zhàn)。張自忠的神威,助長了全線官兵的勇氣,任憑敵人攻擊得多么兇猛,始終沒有人退下來。每個山頭除非官兵傷亡盡了,否則敵人就無法占據。在短短的時間內,日軍也付出了空前的代價。

這時,74師代師長馬貫一電話告急,彈藥殆盡。張自忠讓參謀轉告:“子彈打完了,要用刺刀殺,刺刀斷了,要用拳頭打,用牙齒咬!”隨后他又讓隨從副官給馬貫一送去一親筆便箋:“馬貫一,你當兵就跟著我,我絕不會辜負你?,F在到了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正是我們軍人殺敵報國之時,這次對敵作戰(zhàn),你只管拼命打,打好了完全是你的功,打不好我完全負責!”

其實,張自忠不說這番話,馬貫一也會如此去做,畢竟他跟隨張自忠槍林彈雨中闖過了這么多年,太了解自己的長官了。張自忠不是靠只言片語的激壯言詞服人,而完全是靠了戰(zhàn)火練就的一個軍人的尊嚴立于士兵們的心中。

張自忠

然而,說了此番話,張自忠好像才吐出一口積在心中多年的壓抑。不管世人如何看我張自忠,我就是我,在真槍實彈面前,在生死關頭,我張自忠沒有半點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民族,對不起父老鄉(xiāng)親的地方!我對得起良心!我的將士們對得起良心!

此時,敵人不知怎的,知道了在這山中不多的中國人中有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于是集中朝這里涌來。已經負傷的張自忠操起一桿步槍,向敵人射去,一個鬼子應聲而倒。但就在他再次瞄準的時候,卻遭到鬼子的一陣掃射,他中彈了。他的參謀馬壽堂趕忙扶住他。張自忠無力地扯開上衣:“快幫我堵上!”胸口噴出的血濺了馬壽堂一身。

“你快走!去多殺幾個鬼子……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都平安!”張自忠說完,蒼白的臉上含著笑意就閉上了眼睛。馬壽堂剛要抱起張自忠,“呀呀”的叫聲逼近,鬼子已經到了眼前,端著刺刀就向馬壽堂刺來,就在一剎那的工夫,馬壽堂看到張自忠眼睛圓睜,便怒吼著躍身握住了刺來的長槍,一顆子彈射向張自忠的小腹,又一顆射入他的右腮……馬壽堂也隨之身子一震,昏死過去……

關于張自忠為國捐軀的瞬間,日本231部隊戰(zhàn)記有所記載:“第4分隊的藤岡一等兵……端著刺刀向敵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此人從血泊中猛地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岡?!碑敃r沖到距這個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3米的距離時,藤岡竟被中國軍人射來的眼光嚇得愣住原地。這時第3中隊長堂野拔槍擊中了軍官的頭部。藤岡“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狠狠扎去”。兩個日本軍人發(fā)現這個人身上的“第一號傷員證章”,還有一支金筆,上面刻著“張自忠”三個字。兩人大為震驚,不禁倒退幾步,恭敬地敬了軍禮。日本軍醫(yī)用酒精仔細清洗遺體,并包扎好傷口,鄭重裝殮,放進趕制的棺材里。此棺被葬于一處山坡上,并立了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張自忠將軍殉國后,33集團軍自馮治安副總司令以下,在無盡的悲哀中舉行了公祭儀式。然后張自忠的靈柩經宜昌而運往重慶。途經巴東、巫山、萬縣、忠縣、涪陵時,各地群眾都在江邊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兩岸供桌不絕,香煙裊裊。

到達重慶時,蔣介石一身戎裝,率領重慶國民政府全體要員一同迎接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子張自忠。朝天門碼頭上的蔣介石,凝視著緩緩而來的輪船,緩慢地抬起右手,向烈士忠魂致以莊嚴的軍禮。靈柩下船時,蔣介石親為執(zhí)紼。國民政府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都先后舉行了規(guī)模不同的追悼和公祭儀式。在延安的追悼大會上,朱德總司令和中共中央領導人均親往參加,深切悼念為國捐軀的張自忠將軍。

馮玉祥真的是死于意外嗎

1948年9月5日,蘇聯《紅星報》最后一版不顯眼處,刊登了一條塔斯社的快訊,標題為“‘勝利’號輪船發(fā)生不幸”:“奧德薩9月4日電:八月初,‘勝利’號輪船從紐約啟航,駛往奧德薩……因處置不慎,致使電影膠片著火,船在途中發(fā)生火災。有人員傷亡,死者中有馮玉祥元帥和他的女兒。該船已被帶至奧德薩。調查仍在進行中?!币淮鷲蹏麑ⅠT玉祥將軍就這樣離奇死亡。最奇特的是“勝利”號再過一天就能抵達終點站奧德薩港了?!皠倮碧柺Щ鸬脑蚴鞘裁??是人為?還是意外?它的失火與馮玉祥將軍又有何關系?

“勝利”號是大型的客貨兩用船,專門往返于紐約與奧德薩之間。這艘客船雖然配備齊全,但是設施并不是特別好。輪船在發(fā)生火災之后,經蘇聯調查結果顯示是,是由于電影膠片處置不慎而導致失火,火勢蔓延,最終導致整條船燒毀。

火災發(fā)生后,馮玉祥將軍身死“勝利”號的消息,引起西方世界的極大轟動,各家媒體紛紛報道,但蘇聯報紙卻對這個“不幸事件”諱莫如深,只有一則標題為“‘勝利’號輪船發(fā)生不幸”的簡短報道。

其實,馮玉祥將軍死于“勝利”號之上,并非偶然事件。馮玉祥11歲參軍,一步一步晉升到總司令的高位,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而后,馮玉祥因對國民黨政府深深失望,遠去美國。他在美國期間曾無數次地公開講演,譴責美國政府援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的錯誤政策。1948年,馮玉祥將軍登上“勝利”號毅然返國的原因,就是在于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回國參加即將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因此他的死亡給社會各界帶來了無盡的猜測。

值得注意的是,“勝利”號從紐約起程之前,紐約當局曾強迫對“勝利”號進行了消毒處理。也就是說“勝利”號上原有的200余位工作人員必須全部離船,在消毒的兩天時間里,沒有人知道“勝利”號發(fā)生了什么。

另外“勝利”號在返程途中還突然接到黑海航運局的指示,要求“勝利”號繞道轉去埃及亞歷山大港,接收從埃及遣返回國的亞美尼亞人,把他們送回格魯吉亞海港巴統(tǒng),然后再返回敖德薩。因為當時蘇聯因為戰(zhàn)爭造成了大量勞動力流失,需要急召僑居國外的人回國參加建設,流亡海外的亞美尼亞人也包括其中。“勝利”號執(zhí)行了此項命令?!皠倮碧栐趤啔v山大港接收了3000多名亞美尼亞人返航,到達巴統(tǒng)之后返回敖德薩。路經黑海時就發(fā)生了嚴重火災。所以調查人員人推測,有可能是破壞分子從亞歷山大港混入其中,后來在船上蓄意引起火災。而且在這批遣返人員上船后,人們在船上不同地方都發(fā)現了一種塊狀物體,像是某種礦石。這種礦石在燃燒時可以放出藍色火焰,能達到很高的溫度。但是調查機關并沒有按人為破壞說繼續(xù)追查下去。

馮玉祥

此次事件最為蹊蹺的地方還在于:一是,“勝利”號著火之后不久,蘇聯政府突然下令停止了亞美尼亞人的返鄉(xiāng)潮;二是,在“勝利”號實際發(fā)生火災之前,美國的廣播電臺就提前播報了火災的消息。

近年,馮玉祥將軍的兒媳余華心女士撰寫出版的《傳奇將軍馮玉祥》一書也對馮玉祥將軍的死進行了分析,她認為馮玉祥將軍的死是一場經過精心謀劃的謀殺行動,特務事先在油漆輪船的時候,在油漆里混入了大量的烈性炸藥,所以大火才能很快地燃燒起來。

在1948年秋前往蘇聯,這對馮玉祥來說絕非偶然。1948年7月,應中共中央邀請,他準備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如果不是在歸國途中遭遇不幸,他也許會在新中國政府中擔任要職。作為未來新中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的意外辭世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猜測。

民族尊嚴的旗幟:楊靖宇將軍之死

楊靖宇于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派往東北領導抗日斗爭。1933年建立以磐石縣玻璃河套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多次率部取得重大勝利。他的威名令敵人聞風喪膽,以致孤身一人作戰(zhàn),犧牲多時,敵人仍不敢靠近。中國人民英勇抗敵的決心和氣概,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好黨員。

1940年初,正是長白山區(qū)最冷的季節(jié),氣溫下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東北抗日聯軍的戰(zhàn)士們依然出沒在林海雪原,與日寇的重兵周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楊靖宇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活動。他自帶一部在撫松、蒙江、通化一帶堅持。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他的行蹤暴露,日本出動大批兵力,日夜搜索。經過一次次戰(zhàn)斗,糧食和彈藥斷絕,他身邊的戰(zhàn)士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6個人了。大家又累又餓,只得靠在一起取暖。經過一番深思,楊靖宇決定6名戰(zhàn)士分開行動。可是他們誰也不愿離開敬愛的首長。楊靖宇深情地對他們說:“多活一個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起又有什么意思呢?分開走,目標小,能夠突圍出去,將來還會見面的?!贝蠹叶疾蛔雎暳恕ER別時,楊靖宇緊緊地握著戰(zhàn)友的手叮囑道:“為了革命,我們要堅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泄露黨的機密,也不能向敵人屈服投降!”

楊靖宇

楊靖宇帶著兩名戰(zhàn)士在森林里又轉了兩天,來到大東溝附近,被敵偽特務發(fā)現。在交戰(zhàn)中,兩名戰(zhàn)士先后犧牲,敵人從戰(zhàn)士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章,斷定楊靖宇就在附近,立即將包圍圈在這一帶,并派出大批特務化裝成進山打柴的農民搜尋楊靖宇。此刻,只剩下楊靖宇一個人孤軍苦戰(zhàn)了。幾天來,他瘦弱得連樹皮都啃不動了,只能從棉衣里拉出一絲絲棉花,和著一團團冰雪,塞進嘴里充饑。而且他正發(fā)著高燒,嚴重的關節(jié)炎還使他的雙腿失去了知覺,但他無所畏懼,仍巧妙地同敵人周旋。

2月23日,楊靖宇孤身一人來到蒙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結果被打扮成農民的特務發(fā)現。特務立即帶著敵偽軍將楊靖宇包圍。楊靖宇倚著一棵百年古松,雙手持槍,與敵激戰(zhàn),打死了好幾個敵人。左手負傷,鮮血直流,他便頑強地用右手握槍射擊,最后在敵人的密集射擊下壯烈犧牲。

敵人用炮車將楊靖宇的尸體拉到縣城,日本侵略軍的中將三木終于看到了這個與他在東邊道(今吉林東部及遼東地區(qū))戰(zhàn)斗了好幾年的楊靖宇。他摘下軍帽恭恭敬敬地給楊靖宇敬了個禮。然而這個殘暴的日本軍官實在無法理解這位英雄的錚錚鐵骨、耿耿丹心。他不明白是什么力量支配著他與嚴寒、饑餓搏斗,一直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分鐘。于是他下令將楊靖宇的尸體解剖,要看看楊靖宇吃了什么藥物,使他這么堅強,要看看他的身子是鐵打的,還是鋼鑄的,特別要看看楊靖宇的膽有多大,敢這樣和關東軍頑抗到底。尸體解剖后,包括三木在內的敵人都驚呆了:他的胃里只有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一顆糧食都沒有。他已經很多天沒吃食物了,他完全是憑著意志力堅持與敵人頑強戰(zhàn)斗的!

日寇最后殘忍地將楊靖宇的頭顱砍下,并拍了照,沖洗了幾麻袋照片,撒向抗聯戰(zhàn)士活動的地區(qū),妄圖嚇倒抗日軍民。楊靖宇的遺體被掩埋在大雪之中。幾天后,敵人突然為楊靖宇刻了一個假頭,給他完尸下葬。原來,三木殺害楊靖宇后,夜夜夢見他的威武形象,醒來總是頭痛難忍,因而就想了這么個辦法作為解脫。

楊靖宇的頭顱被敵人泡在藥水罐里,存放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醫(yī)務科,日本投降后,被長春醫(yī)學院接管。中共黨組織決定設法取回楊靖宇的頭顱。長春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派軍醫(yī)劉亞光打入國民黨的一個衛(wèi)生隊。劉亞光借去醫(yī)學院給國民黨軍官巡診的機會潛入解剖室,找到了楊靖宇和另一位抗日聯軍將領陳翰章的頭顱罐。他冒著生命危險,借運醫(yī)療器械之名將其偷運出來。1948年12月,楊靖宇頭顱被護運至哈爾濱。經生前戰(zhàn)友辨認,得到確認。

1957年9月,楊靖宇烈士陵園在吉林省通化市建成。1958年2月,黑龍江省委和哈爾濱市黨政軍民舉行了隆重的將軍頭顱恭葬儀式。至此,楊靖宇的頭顱和軀體合葬在了一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