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我還有一些意猶未盡的話。朱由崧更像一個意念、一個符號。在整個劇情中,他似乎是一種表現(xiàn)主義的存在,而非有血有肉的現(xiàn)實主義人物。提起此人,我總是陷于一種恍惚:一方面,至今無法道出那張臉是方是圓,更遑論上面的眉目五官;另一方面,我眼前又確確實實晃動著屬于他的非常鮮明的表情——無所謂、愛誰誰、酒足飯飽、睡眼惺忪、嬉笑自若、輕松乃至輕佻……它們呼之欲出,觸手可及。我非常奇怪,為什么對一個人的面目毫無概念,同時卻能清晰看見他的表情?而一再回味斂思,才終于意識到,我所見并非朱由崧本人的臉,我看見的是飄浮在空中的一副副面具,它們由朱明王朝某些魂魄凝聚積淀而成,環(huán)繞著朱由崧,在他臉上交替變換。
滿清將朱由崧逮至北京,翌年,以栽贓手法聲稱搜得“私匿印信”, 以“ 將謀不軌” 罪名,將在押的前明宗室十一人一并處死。記述中避提朱由崧,把他隱在“魯王等”字樣之內(nèi)。
明末建筑遺存,位于洛陽新安縣倉頭鎮(zhèn)孫都村。王黑子本名王應(yīng)成,萬歷十三年生。2011 年9 月9 日《洛陽日報》報道:“相傳,王黑子與福王朱常洵是金蘭之交,黑子樓即因王黑子思念福王而建?!薄坝嘘P(guān)專家考證樓頂遺跡及殘留樓基后稱,王黑子樓應(yīng)是一座為防盜匪、戰(zhàn)亂而建的碉堡式建筑,防御對象主要是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p>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二六:朱由崧結(jié)局
王黑子樓
以“無臉”或面具方式演完謝幕人角色的朱由崧,其最后消失只留下一個背影——他被清軍押往北京,回到明朝這座已淪喪多日的第一首都以及他本人的出生地。這遠去的背影,就是他最后形象。從安徽被擒回南京時,人們尚能從別的角度觀察他:“弘光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面……夾路百姓唾罵,有投瓦礫者?!?sup>而離開南京以后,他永恒地保持著背影狀態(tài),雖然此后他存活達一年以上,但從歷史敘述的文字層面,再也沒有轉(zhuǎn)過身來。誰都沒有描述過背影之后的形象,他應(yīng)是在絕密的情形中,入了北京,隨后消失在高墻之后。其最后結(jié)局,錢海岳《南明史》述為:
二年五月甲子,清以弓弦勒令自盡,崩年四十。是日大風(fēng),兇問至南京,父老皆為流涕。后合葬河南孝哲皇后陵。魯王監(jiān)國,上謚曰赧皇帝;及幸舟山,上廟謚曰質(zhì)宗安皇帝。永歷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謚曰簡皇帝,廟號安宗。
此處的“二年”,為弘光二年(1646),非順治二年(1645),因為錢氏《南明史》堅持奉明朝正朔。二年五月甲子,換為公歷便是1646年7月1日。錢氏所述時間及情節(jié),出處不明。我想,他必有所據(jù),只是我在自己所閱中還沒見到。我知道的結(jié)局,有些不同:
壬戌,京師紛傳故明諸王私匿印信,謀為不軌,及行查,果獲魯王、荊王、衡王世子金玉銀印。魯王等十一人伏誅。因集九卿科道大小各官傳諭曰:“本朝舉兵征伐,原非無故,因萬歷年間數(shù)窘辱我國,以致憤興師旅。今荷天庥得膺大寶,不修舊怨,禮葬崇禎,追加謚號,其陣獲諸王盡加收養(yǎng),乃不知感恩圖報,反妄有推立魯王等私匿印信,將謀不軌。朕不得已,付之于法。其未與謀者,仍與恩養(yǎng)。因諭爾等知之?!?sup>
這是《清世祖實錄》的記載,王先謙《東華錄》有一模一樣的文字。它們所述受害時間略早,為五月壬戌(十七日,公歷6月29日)。也可能壬戌日被抓,而甲子日(五月十九日)被殺,中間隔了兩天。清官方記載回避了處死方式(用弓弦勒死),也沒有提及“福王”字樣,而以“魯王等十一人”籠統(tǒng)稱之。顯然,滿清雖從未承認(rèn)朱由崧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實際仍忌之甚深,以致相當(dāng)鄙詐地隱去他名字,藏于“等十一人”。順治三年五月的行動,既是對前明諸王的公然的一攬子屠殺——“私匿印信”、“謀反”等,不必說都是拙劣的故事——同時又是一個掩人耳目的方案。遍查清朝官史,沒有朱由崧何年何月死于何處的半點記載,秘密都在“等十一人”這幾個字。
- 許洽《眉叟年譜》,《丹午筆記·吳城日記·五石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255頁。
-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中華書局,1974,第3650頁。
- 錢仲聯(lián)主編《清詩紀(jì)事·明遺民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第375頁。
- 同上,第380頁。
- 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j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第538頁。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2008,第156頁。
-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第160頁。
- 黃宗羲《思舊錄》,沈士柱,《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第354-355頁。
-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415頁。
-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97,第547頁。
- 同上,第86頁。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第2頁。
- 杜牧《阿房宮賦》,劉盼遂、郭預(yù)衡主編《中國歷代散文選》下冊,北京出版社,1981,第154頁。
- 文秉《甲乙事案》,《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431頁。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2008,第208頁。
- 李清《南渡錄》,《南明史料(八種)》,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第126頁。
- 徐鼒《小腆紀(jì)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76頁。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頁。
- 徐鼒《小腆紀(jì)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158頁。
- 同上,第164頁。
- 同上,第173頁。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160頁。
- 徐鼒《小腆紀(jì)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6頁。
- 李清《三垣筆記》,中華書局,1997,第122頁。
- 徐鼒《小腆紀(jì)年附考》,中華書局,2006,第327頁。
- 《明武宗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校印,第0203-0348頁。
- 杜牧《阿房宮賦》,劉盼遂、郭預(yù)衡主編《中國歷代散文選》下冊,北京出版社,1981,第153頁。
- 愛新覺羅·胤禛《大義覺迷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六輯,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第161-162頁。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224頁。
- 同上。
- 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華書局,1984,第224頁。
- 錢海岳《南明史》,中華書局,2006,第55頁。
- 《清實錄》第三冊《世祖章皇帝實錄》,中華書局影印,1985,第220-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