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自傳 作者:(美)海倫·凱勒


尋找光明

我多么渴望自己能和大家交流溝通?。〉鈶{幾種簡單的手語,已經(jīng)不能利索完整地表達(dá)我的思想了。一旦別人不能了解我手語的意思時,我就要亂發(fā)一通脾氣。我感到仿佛有好多看不見的魔爪在緊緊抓扯著我,我瘋狂掙扎,想擺脫它們。我極力地掙扎,并非是因為掙扎會帶來什么效果,只是因為反抗的烈火在心中燃燒,卻又無法表達(dá)出來,只好瘋狂地踢打、哭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吼叫,直到精疲力竭。母親若在旁邊,我就會一頭撲在她懷里,悲痛欲絕,甚至連為何發(fā)脾氣都給忘了。日子越來越難熬,表達(dá)思想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以致每天都要發(fā)脾氣,有時甚至每隔一個小時就鬧上一次。

看到我那個樣子,父母無比憂慮,也都急得手足無措。在我們居住的塔斯喀姆比亞鎮(zhèn)附近根本沒有聾啞學(xué)校,而且也似乎不會有人愿意到如此偏遠(yuǎn)的地方,來教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孩子。另外,當(dāng)時大家都懷疑,像我這樣的人還能受教育嗎?然而母親從閱讀狄更斯的《游美札記》中看到了一線希望。

狄更斯在《游美札記》一書中提到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少女——布里曼,經(jīng)由郝博士的教導(dǎo),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然而,當(dāng)母親得知那位發(fā)明教育盲聾人方法的郝博士已經(jīng)逝世多年,他的方法也許已經(jīng)失傳時,苦惱極了。郝博士是否有傳人?如果有,他們愿意到亞拉巴馬州這個偏遠(yuǎn)的小鎮(zhèn)來教我嗎?方法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六歲時,父親聽說巴爾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醫(yī)生,他已經(jīng)治好了多名盲人。父母立即決定帶我去那里治眼睛。

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旅行,我到現(xiàn)在依然記憶猶新。旅途中吸引我的事情層出不窮,我忙個不停,沒發(fā)過一次脾氣。我交了很多朋友。一位婦女送給我一盒貝殼,父親把這些貝殼穿孔,讓我用線一個一個串起來。很長一段時間,這些貝殼帶給我無限的快樂和滿足。列車員和藹可親,他每次來檢票時,我可以拉著他的衣角。他會讓我玩他檢票的剪子,那時,我就趴在座位的一角,把一些零碎的卡片打些小孔,玩幾小時也不厭倦。

姑媽用毛巾給我做了個大娃娃,可是卻沒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這么個臨時拼湊的玩意兒,即使孩子有想象力,也說不出那張臉是個什么樣子。而沒有眼睛,對我而言是一個莫大打擊,我堅持讓每個人想辦法,可是最終還是沒有人能為布娃娃加上眼睛。我靈機一動,溜下座位,找到姑母綴著大珠子的披肩,扯下兩顆,指給姑母看,讓她縫在洋娃娃的臉上。姑母拉著我的手去摸她的眼睛,核實我的用意。我使勁地點頭。她縫上了珠子,讓我興奮不已。但沒多久,我便對布娃娃失去了興趣。

到了巴爾的摩后,奇澤姆醫(yī)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但他對我的病無能為力,然而他鼓勵我們,說我可以接受教育,并建議父親帶我去華盛頓找亞歷山大·貝爾博士,說他也許會給我們提供有關(guān)聾啞兒童學(xué)校以及師資的資料。依照奇澤姆醫(yī)生的建議,全家人又馬不停蹄去華盛頓。一路上,父母愁腸滿腹,顧慮重重,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磿菢?,只是感到來來往往,到處旅行真是無比的愉快。

盡管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但我一同貝爾博士接觸,就感到了他的愛心和熱情。正是這種愛心和熱情使無數(shù)的人覺得他和藹可親,并且贊美他醫(yī)術(shù)高明。他把我抱在膝上,讓我玩弄他的表。他讓手表響起來,讓我可以感覺表的震動。博士懂得我的手勢,我立刻喜歡上了他。

當(dāng)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次會面竟會成為我生命的轉(zhuǎn)折點,成為我開啟生命,從黑暗走向光明,由孤獨到充滿溫情,并擁有了開啟知識的鑰匙。

從此,黑暗過去了,光明進(jìn)駐我的心田。我不再孤獨,不再感到和外面的世界有隔膜,我開始得到人間的友愛并吸取人類的知識,懂得了“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

感悟

海倫是不幸的,她所經(jīng)歷的苦難常人很難想象;海倫又是幸運的,她身邊的人特別是親人們都和她一樣,從來沒有被苦難所征服所嚇倒,堅持不懈地和命運抗?fàn)?。更為幸運的是,海倫遇到了發(fā)明電話的貝爾博士,從此開啟了征服黑暗的光明之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