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露絲·斯通:卑微、平淡與幽默的生活詩學

美國當代詩歌三十年(1980-2010) 作者:劉文 著


第一章 露絲·斯通:卑微、平淡與幽默的生活詩學

露絲·斯通(Ruth Stone,1915—2011),當代美國詩人。斯通是2002年美國詩歌界最高獎之一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獎(獎金10萬美元)獲得者,200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以及2000年美國全國圖書評論家獎獲得者。斯通的詩歌沒有回避生活,而是常常充滿生活的痛苦。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斯通沒有為痛苦而流淚或傷感,而是告訴人們她是如何思想、如何生活的。在她的詩歌中,卑微、平淡的生活總是通過幽默表達出她對生活的激情與熱望,體現(xiàn)了斯通成熟的人生經(jīng)驗和崇高的詩學追求,代表了當代美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思想主題與價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社會現(xiàn)實意義。

露絲·斯通1915年出生于弗吉尼亞州的羅阿諾克。她的父親是一名音樂家,母親是一名畫家。成長于弗吉尼亞州和印第安納州,斯通總是喜歡在外公的圖書室里博覽群書,而她的父母也培養(yǎng)了她對詩歌的喜愛。她的母親經(jīng)常給她讀童謠和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詩,她父親則為她讀《圣經(jīng)》中的故事。斯通在伊利諾伊大學和哈佛大學接受正規(guī)教育并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盡管斯通六歲起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但是直到四五十歲左右她才出版第一部詩集。在《在彩虹年代》(1959)出版之際,她的丈夫、小說家及詩人沃爾特·斯通自殺身亡,這給斯通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獨自撫養(yǎng)三個女兒,斯通不得不四處教學,顛沛流離,但是在這樣困難絕望的條件下,仍然堅持寫作,并創(chuàng)作出大量廣受好評的作品,例如《地貌和其他詩歌》(1971),《未知信息》(1973),《便宜:新詩和歌謠》(1975),《美國牛奶》(1986),《二手大衣:新詩選集》(1987)和《簡單》(1995)。

斯通終年96歲,自1959年44歲時發(fā)表第一部詩集,至2008年共有13本詩集出版。斯通出版于1999年的詩集《普通的話語》榮獲2000年度的全國圖書評論家獎。正如斯通的其他詩歌一樣,《普通的話語》這首詩詳細描述了斯通對她已逝丈夫的愛以及他的死給她帶來的痛苦。她的下一部詩集《在下一個星系》(2002)問鼎國家最高文學獎之一的美國國家圖書獎。斯通一生榮獲大量獎項和基金,如《詩歌》雜志的貝絲·霍斯金獎(1954)、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高級研究所研究基金(1963—1965)、羅伯特·弗羅斯特研究基金(1963)、美國詩歌學會頒發(fā)的雪萊紀念獎(1964)、肯庸評論基金(1965)、美國國家文學藝術(shù)院基金(1970)、古根海姆研究基金(1971—1972和1975—1976)、美國筆會獎(1974)、戴爾莫·施瓦茨獎(1983—1984)、懷廷獎(1986)以及佩特森獎(1988)。斯通還獲得2002年美國詩歌界最高獎之一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獎(獎金10萬美元)、200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2009年她的新詩集《愛意味著什么》獲得普利策詩歌獎最后三部進入決賽的提名作品之一;雖然最終W.S.默溫的《天狼之影》獲獎,但人們普遍認為,斯通的詩集豐富地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加深了人們對人性及人生意義的理解。

斯通從1963年起在美國十多所大學的英文系講授文學創(chuàng)作,包括拉德克利夫?qū)W院(1999年并入哈佛大學)、衛(wèi)斯理學院、布蘭代斯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自1990年起一直擔任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英語與文學創(chuàng)作教授。

作為一位嚴肅認真、具有濃厚哲學思辨的詩人,斯通的詩歌涉及眾多話題,如貧窮、死亡、憂傷、孤獨、絕望、愛情、記憶、自然、生存、時間等。斯通的詩歌大多以新英格蘭農(nóng)村為背景,很多意象與語言來自自然科學,她把天文學、生物學、物理學以及植物學等知識納入她的詩歌,關注大自然中之大小生命現(xiàn)象,如神經(jīng)細胞、核子、質(zhì)子,表達自然之美好,關注生態(tài)問題,強調(diào)人類生存之困境。

目前國內(nèi)尚沒有關于斯通詩歌的專題研究;在美國學術(shù)界人們一般用女性主義來討論斯通的詩歌,涉及男權(quán)社會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的身份認知以及作為他者而存在的女性等問題。斯通的生活詩學使人們的審美追求可以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意義,從而具有審美的因素,提升日常生活的品格,減輕日常生活的壓抑性和枯燥性。斯通的詩歌及其詩學追求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范本,促使人們思考如何從人的日常生活之感性現(xiàn)實中尋求意義,在日常生活的感性豐富性中尋找自我,確證人作為感性本體的存在。斯通的生活詩學通過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人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構(gòu)造了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普通的話語

普通的話語

我曾經(jīng)罵你邋遢——諸如此類的話。

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關緊要

因為你的衣服已經(jīng)變成

一堆破麻。

于是我想知道那是什么感覺。

我用了我的一生來償還它。

它穿透你的頭顱。

我那中產(chǎn)階級的美麗,檢驗自己,

發(fā)現(xiàn)普通婚姻是索然無味的廢物。

我們身體間揮之不去的沉悶麻木。

我們習慣于這種可憐的愛直至死亡。

像古老的蘆笛,

發(fā)出清晨的三個音符,

在山間

我從未去過的地方,

盲鳥回憶起它的悲傷。

《普通的話語》是露絲·斯通1999年發(fā)行的同名詩集的主打詩歌。該詩總共16行兩節(jié),第一節(jié)包含11行,第二節(jié)包含5行,無韻體。第一節(jié)主要回憶了說話者用話語傷害對方以及她對此舉的痛苦和悔恨之情,盡管對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逝去。第二節(jié)使用明喻,將古老蘆笛(一種長笛)吹奏的音樂比作盲鳥追憶痛苦的能力。整首詩用語平易近人,沒有文學典故或引用高雅之詞。斯通以其直截了當?shù)姆绞矫枋鋈祟惾粘I钪兴w驗的喜怒哀樂,這就使她的詩歌簡單易懂,廣為接受。詩中所表達的悲痛之情是哀悼她的丈夫——小說家及詩人沃爾特·斯通,他于1959年上吊身亡。普通的話語既表明斯通詩歌用詞的平易近人,也在詩歌開頭指出她用日常話語辱罵了她的丈夫。這種措辭暗示出即便普通的話語也可以深深地傷害對方。

許多評論家在贊揚《普通的話語》的同時評論斯通的年齡和獨特的聲音。例如,《出版人周刊》的一位評論家指出,“斯通經(jīng)常以一位長者的身份創(chuàng)作”,但是他也聲稱斯通的個性展示出一種“極富感染力的希望”。該評論家進一步發(fā)現(xiàn),詩集同名詩《普通的話語》“充滿了社會—政治立場的抨擊”。在為《圖書館雜志》評論《普通的話語》中,芭芭拉·郝弗特目標直指詩集標題的內(nèi)在諷刺意義,她表示斯通的詩歌,不僅彰顯了巧妙的措辭,而且展示了“生活更黑暗的一面”。郝弗特繼續(xù)說道,“普通的話語,不普通”?!都~約時報》記者迪尼莎·史密斯在她的報道《捕獲87年艱難的詩歌》中提醒讀者,斯通“不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史密斯把斯通的詩描繪成一種“血淋淋的真相”,并且贊揚她的直截了當?!霸诿枋黾で楹蜔o法承受之損失時她毫不保留;在記敘窮困潦倒和經(jīng)歷的邊緣時她從不妥協(xié)”,史密斯如是說。在為《詩歌閃現(xiàn)》評論書籍時,理查德·西爾伯格觀察到斯通對不同尋常和出乎意料的嗜好,“在當代詩壇,露絲·斯通擁有最古怪最振奮人心的思想。沒人能預測到詩歌下一步會跳躍到哪里”。

露絲·斯通的詩《普通的話語》開篇就描述了說話者辱罵某人的事件。說話者通常被認為是斯通的化身而她所辱罵的人則被認為是她已逝的丈夫沃爾特·斯通。她在這里用了“諸如此類的話”這個詞暗示這種辱罵并不嚴重,但事實上這種辱罵十分嚴重。說話者說她的辱罵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因為她的丈夫已經(jīng)去世。而這里她運用象征的手法表明她丈夫的逝世,“你的衣服已經(jīng)變成/一堆破麻”。詩句“我用了我的一生來償還它”,意味著她無休止地悔恨自己的行為,因為她經(jīng)常這樣罵她的丈夫。第八行標志著與前面一部分的分割,此時說話者暗示婚姻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樣美好?!八魅粺o味的廢物”意味著遺棄的東西。斯通在最后兩行將形容詞“沉悶麻木”用作名詞,借此暗指夫妻的兩性生活。

在第二節(jié),斯通沒有延續(xù)第一節(jié)的敘述,而轉(zhuǎn)向兩個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意象:古老蘆笛發(fā)出的音樂和鳥。她利用明喻將二者相連。明喻通過使用“像”或者“如”兩個詞將不同事物進行比較。在這里,斯通將古老蘆笛——一種長笛——吹奏的音樂比作“盲鳥回憶悲傷”的方式。鳥兒盤旋在說話者從未去過的山間,然而她想象著這只鳥,暗示她和鳥兒之間的聯(lián)系。這種比較表明說話者在某些方面也是一只盲鳥。她的感情視野是模糊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