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拓跋宏

人物中國·兩漢魏晉南北朝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18章 拓跋宏

推行漢化 銳意改革

拓跋宏

Tuoba Hong(467~499)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 --拓跋宏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政治家、北魏第六代國主。鮮卑族,后改漢姓元,又稱元宏。北魏皇興元年(467)八月,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紫宮。父親獻文帝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逝d三年(469)六月,不滿3歲的拓跋宏被立為皇太子。自幼聰明,秉性孝謹?;逝d四年(470)拓跋宏4歲,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次年,獻文帝傳位,自稱太上皇帝,拓跋宏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延興。朝政由太上皇總攬,時北方處于連年水旱,起事反抗此起彼伏,但由于先后采取了一些減輕租賦、勸課農(nóng)桑和整治官吏的獎懲制度,北魏政局相對穩(wěn)固。

親政遷都

北魏延興六年(476)六月,孝文帝 10歲,馮太后毒死太上皇,以太皇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且在社會風俗、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尤其在改革鮮卑舊俗,崇尚漢族文化方面用力較大,給孝文帝親政打下了較好的基礎(chǔ)。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九月,馮太后駕崩,孝文帝親政。

孝文帝臨政時,已經(jīng) 23歲。在位的近二十年中,由太上皇和太皇太后執(zhí)政,后者專制時間更長,對孝文帝的影響也最大。在太皇太后崇尚漢文化的影響下,孝文帝不但精通儒家經(jīng)義、史傳百家,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jīng)驗,尤其學(xué)到了馮太后足智多謀,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才能,為后來的改革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孝文帝對祖母馮太后很有感情。在祖母的靈堂前,竟痛哭失聲。

由于馮太后的影響,孝文帝親政以后進一步全盤推行漢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就是遷都洛陽。孝文帝認為北魏長期都于平城,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強大,不利于漢化的推行。再者,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風雪,風沙常起,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條件,不適應(yīng)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所以在做了周密部署和安排后,太和十七年(493)五月,以大舉伐齊的名義召集百官南下,計劃在途中造成遷都的事實。

不知孝文帝深意的任城王拓跋澄,出來阻攔。孝文帝只好私下對拓跋澄說:國家興自塞外,徙居平城,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實在難?。⊥匕铣渭泵φf:陛下要遷居中原以經(jīng)略四海,百姓知道這件事應(yīng)當大慶才是。遷都是大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們還會有什么可說的?聽罷,孝文帝遷都的信念更堅定。于是下令修造河橋,以備大軍渡河,并陳兵平城講武誓師,立皇子恂為太子,發(fā)布文告,給齊國下戰(zhàn)書,作好了一切南下的準備。八月,孝文帝在馮太后永固陵拜祭后,率領(lǐng)百官、步騎百余萬從平城出發(fā)南伐,九月底抵達洛陽。在洛陽,孝文帝以計謀攻破不愿遷都者的精神防線,使得不敢再提出異議。另外,拓跋澄對留守在平城的百官,也做了大量的勸解工作,遷都得以成功。

善納諫 重人才

孝文帝善用人,會用人。剛剛遷都到洛陽時,恰好遇到王肅自南齊來降。王肅是南齊雍州刺史王奐之子,王奐被齊武帝殺后,王肅投奔孝文帝。王肅博學(xué)多通,才華出眾,尤其通曉儒家傳統(tǒng)文化,孝文帝向王肅探詢了很多與時政相關(guān)的問題,王肅都一一對答。而且言談之間不失君臣之禮,說到治國之道,引經(jīng)據(jù)典,陳說治亂。尤其當王肅說到南伐一事,孝文帝更是專注。孝文帝對王肅十分器重,也禮遇日隆,于是就把制定禮樂,變革舊俗的大事交給王肅主持辦理。

孝文帝虛心訥諫,從善如流。對確實針砭時弊益于朝政發(fā)展的意見,十分用心聽取,并親自督促解決。太和十八年(494),中書侍郎韓顯宗給孝文帝上書說:陛下您今夏以來,不斷外出巡視,駐蹕中山。去年冬天還去了鄴城。別說是在農(nóng)忙的時候,就是在農(nóng)閑的時候,地方百姓如何承受得了這樣的負擔!對營建洛陽新都,也提到:洛陽宮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早有人譏諷太奢華?,F(xiàn)今營繕,宜加裁減。又近年以來,平城官宦富室,競起第宅, 以豪華相尚,宜因遷徙之機,設(shè)立制度,加以節(jié)制。孝文帝看罷,連聲稱贊,而且大多都采納改進。

為了使選人納諫制度化,太和十九年(495)十二月,孝文帝對百官群臣說:國家向來有一事可嘆,這就是做臣者不肯公開指出君主得失。自今以后,朕舉薦一人,如有不可,你們要直言我的過失,若有才能之士而朕不能察知,你們也應(yīng)當舉薦。而且舉薦者有賞,不說者有罪,你們應(yīng)當知悉。同時采用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選官制度,宣布九品法令,大選官吏。

在孝文帝看來,治理國家,官吏隊伍的整治是重要問題之一,所以十分重視,規(guī)定為官者三年一考,通過三關(guān)。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親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會同地方考核。對考核結(jié)果的處理是:上上者遷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這種整頓,改變了冗官渙散狀況,百官勤于政事,對完備國家官僚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推行全面漢化

孝文帝自幼酷愛漢文化,博學(xué)多才。遷都洛陽以后,除了按照漢族禮儀,建宗廟社稷,定祭祀制度外,還以行政手段加大了漢化的力度,展開了一系列對鮮卑民族來說是空前的、歷史上所有少數(shù)民族都很難做到的措施。這就是不準說胡語、穿胡服,全部改說漢語、穿漢服。甚至于改鮮卑皇族姓氏為漢姓元氏,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太和十八年(494)十二月,孝文帝下詔禁止穿胡服,鮮卑人和其他少數(shù)族人一律改穿漢裝,文武百官改著漢官朝服。太和十九年(495)五月下旬,孝文帝又召集群臣,商議禁絕胡語。六月,頒布詔令禁止說胡語,以漢語為官方語言。同時又規(guī)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死后要葬在新都洛陽,不得還葬平城老家。接著又在洛陽城內(nèi)設(shè)立國子學(xué)、太學(xué)、四門小學(xué),為大力宣傳和普及漢文化提供場所。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fù)姓為單音的漢姓。于是,皇族拓跋改姓元,步六狐改陸、達奚為嵇、賀樓為樓、獨孤為劉,等等。使得鮮卑族姓氏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不同民族之間通婚聯(lián)姻,加強日常生活的交流,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途徑之一,為此,孝文帝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孝文帝的一系列做法,促進了鮮卑族的發(fā)展和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緩和了各種社會矛盾。使北魏以華夏之興邦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

孝文帝在加快漢化步伐的同時,注重北方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也進行了一系列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和國計民生的改革,頒布了均田令,官鑄太和五銖錢,允許民間私鑄,促進商品貨幣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因病去逝,享年 33歲。葬長陵,廟號高祖。孝文帝自覺、積極、主動的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漢化等措施取得了影響深遠的成功,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