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篇
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八日,恭慶祖父母雙壽,男去臘作壽屏二架,今年同鄉(xiāng)送壽對者五人,拜壽來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六日廿日補請二席。又請人畫椿重蔭,觀者無不嘆羨!
男身體如常,新年應酬太繁,幾至日不暇給,媳婦及孫兒女俱平安。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信,四弟欲偕季弟從汪覺庵師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讀書。男思大人家事日煩,必不能常在家熟照管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斷不可一日無師,讀書改詩文,斷不可一課耽擱。伏望堂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四弟季弟從覺庵師,其柬修銀,男于八月付回,兩弟自必加倍發(fā)奮矣!
六弟實不羈[1]之才,鄉(xiāng)間孤陋寡聞,斷不足以啟其見識而堅其心志。且少年英銳之氣,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學,即挫之矣,欲進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許肆業(yè)省城,則毋乃太挫其銳氣乎?伏望上大人俯從男等之請,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讀書,其費用,男于二月間付銀什兩,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2]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敗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稟叔父之人,恕不另具。六弟將來必為叔父克家之子,即為吾族光大門弟,可喜也!謹述一二,余續(xù)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注釋】
[1]不羈:比喻不拘小節(jié),不受約束的性格。
[2]蒸蒸:像氣一樣向上升,比喻一團和氣。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正月初八日,是祖父母雙壽。為了慶賀,兒子去年冬天做了兩架壽屏。今年同鄉(xiāng)前來送壽對的有五人,拜壽的來賓有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沒有吃到晚酒的,于十六日和二十日又補請兩席。兒子還請來畫師畫父母親兩人的畫像,觀看的人沒有一個不贊嘆羨慕的。
由于新年應酬大多,幾乎是一天到晚應接不暇,但兒子身體卻一切如常。媳婦及孫兒孫女亦都平安健康。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和六弟的來信,四弟有意要跟季弟一起從師于汪覺庵老師,六弟欲跟九弟去省城讀書。兒子想,父母大人由于家里的事情多而且雜亂,所以不能經(jīng)常在家塾學堂照管幾位弟弟。并且四弟并沒有過人的天資,所以不可以一天沒有老師講解課文和修改詩文,更不能耽擱一課。請父母大人聽從兒子的請求,讓四弟季弟跟覺庵老師學習,他們的學費,兒子在八月匯款回來。兩位弟弟自然會更加發(fā)奮向上。
六弟實際是一個喜歡自由、不愿受約束的人才,由于家鄉(xiāng)條件差、見聞不廣,不能更好地啟迪他的見識,堅定他的志向。并且年輕人身上有一股銳氣,不可以打擊他、使多次受挫折。他未能入學,已是挫折,他想進京我又阻止他,已經(jīng)使他再次受到挫折,如果再不準他去省城讀書,必將會大大挫傷他的銳氣了。希望父母大人能夠聽從兒子等人的請求,叫六弟九弟到省城讀書,他們的學費兒子在二月間付銀二十兩到金竺虔家里。
家庭和睦,福澤自然會來。如果一家之中,哥哥說了的話,弟弟沒有不執(zhí)行的;弟弟有請求,哥哥總是答應,家庭氛圍充滿和氣,這樣的家庭家運不興旺的,這種情況是從來沒有的。反過來說,家運不敗的,也從來沒有見過,懇求父母大人能夠理解兒子們的志向。請父母大人幫助,通過此信代向叔父大人問候,請叔父大人原諒我不另外寫信了。六弟將來必定是叔父家中能夠承擔和提升家事和祖業(yè)的人,也能為我們家族光大門第,可喜可賀。謹向父母大人稟告到此,其余的容以后再稟告。(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
【解析】
“夫家和則福自生”,中國是一個講究倫理道德的國家,中國人一向?qū)Α凹摇钡挠^念非常重視,《大學》中就有“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的說法,可見“家和”在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有多么重要。
在中國,一直講究萬事和為貴。和氣生財、天時地利人和?!昂汀币恢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核心,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家和才能萬事興。《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边@里的“和為貴”雖不是針對家庭而言,卻是儒家提倡的一個處世原則,“小大由之”。所以,這種原則自然也影響到人們的家庭生活。
治家是門學問,家是需要經(jīng)營的,維系家庭靠的是感情、親情而不是利益。如果你用利益關系來管理家庭,家里就會鉤心斗角。既不能管得太細,又不能太放任;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寬容變通。小事處理不當會積成大事,好事處理不好會變成壞事。
古人格外注重家庭關系,“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這種家庭和睦的思想,自古以來被人們所信奉。曾國藩認為家庭和睦非常重要,希望兄弟之間、妯娌這間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國藩說: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從因果報應的角度來看,凡是孝友的,都能得到善報,反之就會得到殃禍。我早年在京為官,后又投身軍旅,無暇顧及家事。家中侍奉長輩、處理田宅等事,全靠諸弟之助。我們彼此最終能夠有所成就,兄弟和睦為第一要義。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細胞,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家庭美德又是社會美德的組成部分,有關家庭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是保障社會有序運行規(guī)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孔子以“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边@里所說的“家”與現(xiàn)在的家庭并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指家族,還包括很多無血緣關系的人員,甚至包括左鄰右舍。這種在家無怨、鄰里和睦,強調(diào)的是一種團結的力量,小到治家,大到治國。
“和”的可貴之處,不僅在家庭,更在社會?!凹液腿f事興”這條治家格言所倡導的是團結,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團結都是至關重要的。戰(zhàn)國時代有一則著名故事:趙武靈王時,邯鄲有一個小胡同叫“回車巷”,宰相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幾次忍辱在這條小街避讓大將軍廉頗的車馬,后來廉頗知錯即改,負荊請罪,實現(xiàn)了“將相和”,秦國因此不敢相犯。這充分說明,和能立業(yè),和能興邦,和能增長國民志氣,和能凝聚國家無堅不摧的力量。
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原文】
男國藩跪稟:
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號,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腸風,賴神戳佑,得以速痊,烈游子聞之,尚轉(zhuǎn)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壽誕,男不克在家慶祝,心猶依依。
諸弟在家不聽教訓,不甚發(fā)奮,男觀諸來信即已知之。蓋諸弟之意,總不愿在家塾讀書,自己亥年男在家里,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從男進京,男因散館[1]去留未定,故此時未許。庚子年接家眷,即請弟等送,意欲弟等來京讀書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許,以故但寫諸弟而不指定何人。迫九弟來京,其意頗遂,而四弟六弟之憊,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園,時有耽擱,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無良友,考試又不利。兼此數(shù)者,怫郁難伸[2],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所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愛[3],可怨一矣。云亥在家,未嘗教弟一字,可怨二矣。臨進京不肯帶六弟,可怨三矣。不為弟擇外專,僅延丹閣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兩弟不厄家居,而屢次信回,勸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
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難免內(nèi)懷隱衷,前此含意不伸,故從不寫信與男,去臘來信甚長,則盡情吐露矣。男接信時,又喜又懼,喜者喜弟志氣勃勃,不可遏也。懼者,男再拂弟意,將傷和氣矣。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男深知此理,故稟堂上各位大人,俯從男等兄弟之情實以和睦兄弟為第一。九弟前年欲歸,男百般拘留,至去年則不復強留,亦恐拂弟意也。臨別時彼此戀戀,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謂九弟縱不為科目中人,亦當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終身互相依倚,則雖不得祿位,亦傷哉?
伏讀手諭,謂男教弟宜明責之,不宜瑣瑣告以閱歷工夫。
男自憶近年教弟之信,不下數(shù)萬字,或明責,或婉勸,或博稱,或約指,知無不言,總之盡心竭力而已,男婦孫男女身體皆平安,伏乞放心,男謹稟。(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注釋】
[1]散館:清制。翰林院庶吉士經(jīng)過一定年限舉行甄別考試之稱。
[2]拂郁難伸:憂郁難言。
[3]威克厥愛:威嚴超過寵愛。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父母大人萬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里第一封信,即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已得悉一切。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腸風,依靠神靈的保佑,很快痊愈了。在外的兒子得知這一消息,直到現(xiàn)在尚心有余悸。得知六弟生了一個女兒,這自然是件大喜事。初八日恭逢壽誕,兒子無法回家參加慶祝,心里總是難以忘懷。
來信說,幾位弟弟在家里不聽大人的教導,學習很不勤奮,看來幾位弟弟的意思,總不愿意在家塾學堂讀書。兒子還在家里時,他們就有這個意思,而且很堅定。六弟有跟兒子進京之意,但兒子在庶常館學習,去留還沒有確定,所以沒有應允。庚子年接家眷進京,請弟弟們送,本來是想讓弟弟們來京讀書,因為祖父母、父母在上,兒子不敢自作主張,所以只寫諸弟而沒有指定六弟本人。九弟來京,算是遂了心愿,而四弟和六弟卻沒有。年年都守在家中,學問耽擱了,大人們又不能在家里教他們,附近也沒有好點的朋友,加上考試失利,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所以覺得很受壓抑而郁悶不樂,所以四弟和六弟難免抱怨,他們的抱怨也是情有可原的,丁酉年在家教他們時,缺少愛撫而過于威嚴,是可以抱怨的第一點。已亥年在家,沒有教弟弟一個字,是可以抱怨的第二點。臨到進京了,卻沒能帶上六弟,是可以抱怨的第三點。不為弟弟另外選擇外面的老師,僅僅讓丹閣叔教他們,沒能滿足他們的愿望,是可以抱怨的第四點。明明知道四弟和六弟不愿意在家卻屢次回信,反復勸他們在家讀家塾,是可以抱怨的第五點。
正因為兒子有可抱怨的這五點,所以四弟和六弟心中難免懷著這些隱衷,之前一直藏在心里,沒有傾訴的機會,所以從來不給我寫信。去年臘月寫了一封長信,才把這一肚子怨氣都吐了出來。兒子接到信時,真是即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弟弟們志氣蓬勃,不可阻擋。怕的是兒子如果再次違背他們的意愿,將會傷了兄弟的和氣。兄弟和睦,即使是貧窮的小戶人家也必然興旺。兄弟不和,就算是世代官宦人家也必然敗落,兒子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稟告堂上大人,聽從兒子等兄弟的情義,實在是把和睦擺在第一位。九弟前年就想回去,兒子百般挽留,直到去年才不再勉強,怕的也是違背了他們的意愿。分別時彼此依依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兒子從九弟走后,非常想念他,而且也非常相信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場中人,也會是孝悌中人。兄弟們個個都這樣,可以終身彼此依靠,即便沒有得到祿位,也沒有什么可傷感的。
恭讀父母的諄諄教誨,雖說兒子教育弟弟應該以明明白白地責備為好,不適宜去反復教他們?nèi)绾伍啔v。兒子回憶這么多年以來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數(shù)萬字,不論是明顯的責備,還是委婉的規(guī)勸,既有從大的方面進行廣泛的論述,也有從小的方面細細的指點,可以說是知無不言,總之是竭盡全力。媳婦和孫子孫女都平安,敬請放心。兒子謹稟。(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解析】
儒家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其中悌即是兄弟之間的互相敬重與愛護,它的排位僅次于“孝”,可見傳統(tǒng)中對悌的重視。
曾國藩認為兄弟之間應以和睦為第一。的確,在一個家庭之中,兄弟姐妹若能和睦、沒有爭執(zhí),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整個家庭其樂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對父母的孝順。《弟子規(guī)》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币馑际钦f,年齡大的哥哥姐姐,應友愛年齡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負、打罵他們。弟弟妹妹則要恭敬哥哥姐姐,對他們要有禮貌,不能經(jīng)常頂撞,長幼之間要互相友愛、和睦相處。
明神宗的時候,有個叫陳世恩的進士,他的弟弟最喜歡游蕩,天天早出晚歸,陳世恩屢次規(guī)勸他,但他就是不肯改過,而且漸漸地有些不耐煩。陳世恩認為這樣下去,會損傷兄弟間的友愛,而毫無益處。于是他不再勸弟弟了,只是每夜親自守著大門,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來后,才親手給門上鎖,并且還問他的弟弟冷不冷、餓不餓、關心弟弟的心情溢于言表。這樣一連數(shù)夜,他的弟弟終于悔悟,從此再也不晚歸了,“世恩夜待”從此傳為佳話。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為兄長的教育弟弟,不能一味地靠壓服,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弟弟著想,關心他,呵護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兄友而弟恭。
深知兄弟和睦的重要性的曾國藩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面對諸弟的怨責,他既不擺兄長的架子加以呵斥,也不以自己地位的尊貴予以輕蔑,而是當作自己應盡的責任予以理解,設身處地地予于寬諒,將諸弟怨責的根由歸咎在自己頭上。以兄弟和睦為第一,充分體現(xiàn)了他當兄長的大度和嚴于律已、寬于待人的胸懷,從而實現(xiàn)了他“兄弟和睦為第一”的理念,曾氏的家書也由此成為了后人治家的典范。
曾國藩曾說,他把教育兄弟作為自己盡孝的方式。他對弟弟們的教育不厭其煩、直言不諱、開誠布公,有時也很尖刻,以至于他的諸弟也有不耐煩的時候。尤其是曾老九后來戰(zhàn)功顯赫,官升脾氣長,對曾國藩的“說教”亦時有微詞。但總的來說,他們兄弟間這種互相砥礪,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溝通,最終使他們攜手成就大業(yè)。
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原文】
諸位老弟足下:
十六早,接到十一月十二日發(fā)信,內(nèi)父親一信,四位老弟各一件,具悉一切,不勝次喜!四弟之詩,又有長進,第命意不甚高超,聲調(diào)不甚響亮。命意之高,須要透過一層,如說考試,則須說科名是身外物,不足介懷,則詩意高矣。若說必以得科名為榮,則意淺矣。舉此一端,余可類推。腔調(diào)則以多讀詩為主,熟則響矣。
去年樹立堂所寄之筆,亦我親手買者,春光醉目前每支大錢五百文,實不能再寄。漢壁尚可寄,然必須明年會武后,乃有便人回南,春間不能寄也。
五十讀書固好,然不宜以此耽擱自己功課;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不誣也。
家常欲與我結婚,我所以不愿意者,因聞常世兄最好恃父勢,作威福,衣服鮮明,仆從烜赫[1],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驕奢習氣亂我家規(guī),誘我子弟好奢耳。今渫再三要結婚,發(fā)甲五八字去,恐渫家是要與我為親家,非欲與弟為親家。此語不可不明告之。
賢弟婚事,我不敢作主,但親家為人如何?亦須向汪三處查明。若吸鴉片煙,則萬不可對。若無此事,則聽堂上各大人與弟自主之可也。所謂翰堂秀才者,其父子皆不宜親近,我曾見過,想衡陽人亦有知之者,若要對親,或另請媒人亦可。
六弟九月之信,于自己近來弊病,頗能自知,正好用功自醫(yī)。而猶曰終日泄泄[2],此則我所不解者也。
家中之事,弟不必管,天破了,自有女媧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家事有堂上大人管,外事有我管,弟輩則宜自管功課而已,何必問其他哉?至于宗族姻黨,無論他與我有隙無隙,在弟輩只宜一要概愛之敬之。孔子曰:“泛愛眾,而親仁?!泵献釉唬骸皭廴瞬挥H,反其仁;禮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將來當家立業(yè),豈不個個都是仇人,古來無與宗族、鄉(xiāng)黨為仇之圣賢,弟輩萬不可專責他人也。
十一月信言:觀看《莊子》并《史記》,甚善!但作事必須有恒,不可謂考試在即便將此書丟下,必須從首至尾句句看完。若能明年將《史記》看完,則以后看書不可限量,不必問進學與否也。賢弟論袁詩,論作字,亦皆有所見;然空言無益,須多做詩,多臨帖乃可談耳。譬如人欲進京,一步不行,而在家空言進京程途,亦何益哉?即言之津津[3],人誰得而信之哉?
九弟之信,所以規(guī)勸我者甚切,余覽之,不覺毛骨悚然[4]!然我用功,實腳踏實地,不敢一毫欺人,著如此做去,不作外官,將來道德文章必粗有成就,上不敢欺天地祖父,下不敢欺諸弟與兒侄。而省城之聞望日隆,即我亦不知其所自來。我在京師惟恐名浮于實,故不先拜一人,不自詡一言,深以過情之聞為恥耳。
來書寫大場題及榜信,此間九月早已知之,惟縣考案首前列及進學之人,則至今不知。諸弟以后寫信,于此等小事,及近處戚族家光景,務必一一詳載。
季弟信亦謙虛可愛,然徒謙亦不好,總要努力前進,此全在為兄者倡率之,余他無所取,惟近來日日有恒,可為諸弟倡率。四弟六弟,總不欲以有恒自立,獨不懼壞季弟之樣子乎?余不盡宣,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注釋】
[1]烜赫:即顯赫。
[2]泄泄:優(yōu)閑自得,滿不在乎的樣子。
[3]津津:言之有味,滔滔不絕于口的樣子。
[4]悚然:恐懼,害怕。
【譯文】
諸位老弟:
十六日早上,接到十一月十二日發(fā)的信,其中有父親寫的一封信,還有四位弟弟的各一封,一切都知道了,非常高興!從信中看到四弟的詩又有了長進。只是詩的立意不很高,聲調(diào)也不太響亮。要想立意高,則必須提高一個層次。比如說考試這個題目,如果你表達出科舉功名都是身外之物,即使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懷,那么你文中的立意便提高了一層,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但你說要以取得科舉功名為榮幸,意義便顯得淺薄了。舉這一個例子,其余的便可以類推。至于聲調(diào)不響的問題,則需要多讀古詩來解決,古詩讀多讀熟了,聲調(diào)自然就會響了!
去年樹堂所寄回去的筆,是我親自買的。“春光醉”這種牌子的筆,實在是不能再寄了,目前這種筆每支已達到五百文大錢。“漢壁”還可以寄,但只有等明年會考以后,才會有人回湖南,春季是不可能寄了。
五十想讀書雖然是件好事,但不可以因為這就耽擱自己的功課,“女子無才便是德”,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聽說常家想與我結成親家,我想解釋一下我不同意的原因:常世兄這個人平時喜歡倚仗父親的權勢欺侮別人,穿著也過于華麗,出門時仆從前呼后擁,招搖張揚,恐怕他家的女子有做官人家的驕奢之氣,如此以來,勢必會破壞我家的家規(guī),引誘我家子弟沾染上侈奢的不良習氣?,F(xiàn)在他再三要與我家結姻,要我把甲五的八字發(fā)過去,恐怕他家是要與我結為親家,而不是想與弟弟為親家,這話我不能不明白地告訴你們。
賢弟的婚事,我不敢擅自做主,但是親家的為人怎樣,必須通過汪三那邊查問清楚,如果吸鴉片大煙,那是萬萬不能和他們結為親家的。如果沒有這種事情,那就由堂上各位大人與賢弟自己做主好了。那個叫作翰堂的秀才,他父子倆人都不以可親近,我曾經(jīng)見過,想必衡陽人也有知道他們底細的。如果要結親,那么可以另外請媒人。
六弟九月的來信,對于他自己近來的毛病,認識得很清楚,正好下工夫把這些毛病克服。但他在信中又說自己一天到晚閑著無事,這我就不理解了。
家中的事情,各位弟弟不需要去管。天破了,自有女媧去補;洪水大了,自有大禹去治。家中的事情,自有父母大人掌管,外邊的事情由我來處理,弟弟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功課就行了,其他事情又何必去過問呢?至于宗族的人,不管他與我們有沒有矛盾,弟弟們只要適當?shù)厝鬯麄儭⒆鹁此麄兙涂梢粤???鬃诱f過:“廣泛地關愛別人,和有仁義的人親近?!泵献右舱f:“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禮數(shù)是否有不周到的地方;以禮待別人,別人卻不理睬我,自己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愛是不是不周到。”如果現(xiàn)在你們還沒有管理家事,就與那些宗族的人產(chǎn)生了矛盾和仇怨,那等到將來當家立業(yè)后,豈不是個個都成了仇人?自古以來,沒有哪個圣賢會和宗族、鄉(xiāng)黨結仇,所以弟弟不要總是去指責別人。
十一月的來信中說,現(xiàn)在正在看《莊子》和《史記》,這很好,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一定要有恒心,不可以為了應付考試,便把沒有看完的書丟下。必須要從頭到尾,每一句都讀完。如果能夠把《史記》看完,那么以后讀別的書,收益就會無可限量,而不必去問是不是進步了。賢弟對袁詩和書法的討論,也都有些見解。但只是空說沒有益處,必須要多做詩,多臨帖,才能有更深的體會。比方說有人要進京城,但他坐在家里一步不走,只是空口去說進京的旅程,這又有什么意義。即使你說得津津有味、頭頭是道,可又有誰會相信呢?
九弟在信中對我的規(guī)勸非常妥當,我看過后,為之不寒而栗、忐忑不安。但我讀書用功,做事實在腳踏實地,不敢有一絲一毫欺騙別人。如果這么做下去,就是不做外官,將來道德文章,也必然可以小有成就,上不敢欺騙天地和堂上大人,下不敢欺騙諸位弟弟與晚輩?,F(xiàn)今我在省城的聲望是越來越高,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從何說起,我在京城,只恐怕自己的名望超過了實際,所以不先拜一個人,不自吹一句話,深深以超乎實際情況的贊揚為可恥。
來信寫的大場題目和發(fā)榜的消息,這邊九月間就已經(jīng)聽說了,只是縣考的案首前列幾名和進學的人,至今還不知道。諸位弟弟以后寫信,對于這些小事,以及附近親戚家的情形,最好能夠詳細寫明。
季弟的信很謙虛和可愛,但只是光謙虛也不行,需要努力進步,這主要的責任在于做哥哥的如何做表率,我沒有什么可取之處,只是近來做事、學習天天持之以恒,此可作為弟弟的表率。四弟、六弟如果不以持之有恒的形象做表率,難道不怕在季弟面前有失自己的形象嗎?其他的內(nèi)容就不再多說了。兄國藩親筆。(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解析】
在古代,婚姻大事一般都是講究門當戶對,因為這樣的結合,雙方子女的背景相似,對于孩子婚后過上幸福的生活更有保障,更重要的門當戶對可以使聯(lián)姻的兩個家庭結成政治或者軍事聯(lián)盟,可以鞏固雙方的實力,皇家指婚或者公主遠嫁就是典型的例子。
曾國藩在朝為官,家族可謂顯赫,這種家族在古代一般都是政治聯(lián)姻,因此曾家所結的親家不是豪門旺族,就是達官顯貴。但是,在曾國藩眼里,婚姻不該限于門第的觀念,曾國藩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家風、生活習慣等問題。
中國講究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孟母為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又斷機杼,為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使游手好閑、不思進取的孟子刻苦攻讀,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
古往今來,中國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聯(lián)”,令晚輩耳濡目染,成為“言傳”和“身教”的典范。明朝書畫家徐渭,晚年曾撰寫一副令人費解的家教聯(lián):“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贝寺?lián)妙在一個“好”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少年時期正是讀書好時光,可惜不知讀書的重要不喜歡讀書;年紀大了,懂得讀書的重要,想好好讀點書,可是老眼昏花,力不從心,已經(jīng)不能好好讀書了。告誡子孫珍惜時光,趁早好好讀書。
家風問題的重要,不僅在中國,即便是外國,也是不可忽視的。據(jù)有人統(tǒng)計,美國開國二百多年,有的家族出了多位總統(tǒng),而有的家族卻出了多位黑社會老大。這些都體現(xiàn)了曾國藩所說的家風的重要性。家風對于一個家庭的發(fā)展,對于子孫日后的發(fā)展都是重要的。風氣是無影無形的,然而又是無處不在的,因此曾國藩對于家風是非??粗氐摹?/p>
這封信中,曾國藩對常家想與自家結姻一事給予了明確拒絕,并詳細解釋說明了反對的原因。他說常世兄平日喜歡仗勢欺人,怕他家的女子身上也有驕氣奢氣,會破壞自家的家風。曾國藩在這封信中闡述了有關兒女婚姻大事的基本擇偶觀點:拒絕鋒芒畢露之家,拒絕驕奢之家,拒絕張揚之家,以免敗壞了自己的家風。
稟父母·勿因家務過勞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膝下:
十六夜,接到六月初八日所發(fā)家信,欣悉一切。祖父大人病已十愈八九,尤為莫大之福!六月二十八日,曾發(fā)一信升官事,想已收到。馮樹堂六月十六日出京,寄回紅頂補服袍褂手釧筆等物。廿八日可以到家。賀禮惟七月初五日出京,寄回鹿膠高麗參等物,廿九日可以到家。
四弟九弟信來,言家中大小諸事,皆大人躬親之,未免過于勞苦。勤儉本持家之道,而人所處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蔭兒孫,外為族黨鄉(xiāng)里所模范,千金之軀,誠宜珍重!且男忝竊卿貳,服役已兼數(shù)人,而大人以家務勞苦如是,男實不安于心。此后萬望總持大綱,以細微事付之四弟,四弟固謹慎者,必能負荷;而大人與叔父大人惟日侍祖父大人前,相與娛樂,則萬幸矣!
京寓大小平安,一切自知謹慎,堂上各位大人,不必掛念,余容另稟。(道光二十六年十八日)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親大人膝下:
十六日晚,接到六月初八日家中所發(fā)來的信,很高興地知道了一切,祖父大人的病基本痊愈,這真是天大的福份。六月二十六日,兒曾發(fā)了一封信,說到升官的事,想必已經(jīng)收到了。馮樹堂于六月十六日離開京城,寄回紅頂禮服、袍褂、手釧、筆等東西,估計二十八日可以到家。賀禮是在七月初五離開京城的,寄回了鹿膠、高麗參等東西,預計二十九日可以送到家人手中。
四弟和九弟寫信來,說家中大小諸事,都是由父母大人親自管理著,難免會勞累、辛苦些,雖然勤儉是持家的道理,但各人所處角度不同。大人身上,上要奉養(yǎng)高堂,下要養(yǎng)育子孫,對外要做族黨鄉(xiāng)里的模范,千金貴體,應該對身體多加珍重才好。兒子很幸運地升了官職,幫忙的還有幾人,而得知父母大人家務如此辛苦,兒子心里非常不安。希望大人以后只需把握大局即可,不必事事親歷親為,將細微瑣碎之事交給四弟即可。四弟平時做事謹慎,必定可以擔負。而大人與叔父大人,只要天天侍候在祖父大人身邊,一起娛樂,那便是最好的了。
在京全家大小都平安,事事都懂得小心謹慎,堂上各位大人,可以不必掛念。其余的下封信再稟告吧?。ǖ拦舛吣昶咴率巳眨?/p>
【解析】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先是向堂上大人匯報了自己升了官職一事,然后勸誡叔父、叔母,凡事不可勞心,不要為家務過于操勞,很多力不從心的事情可以交給四弟去做。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其叔父去年建公房,雖然房子建得富麗堂皇,但是由于勞累過度而吐血,由于叔父一心想著建好公房,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使自己的身體超支,實在是得不償失。
做事情什么時候都是講究適度,如果做得過了頭則有害無益。曾國藩勸導叔父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情況,不能透支健康,當年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雖然感動了天下臣子,但是正是由于他的“事無巨細,必躬親”,最終因操勞過度而病死在軍中。無能的劉禪由于失去了諸葛亮的輔佐,最終亡國。
曾國藩勸父母應該把具體的事多交給四弟去做,其實,父母可以適當?shù)亟唤o孩子自己去做力所及的事情,這樣不僅減輕了自己的心里負擔,也培養(yǎng)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管理上叫“授權”,當年的艾森豪威爾是最懂得授權的領導人之一。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的指揮官,在諾曼底登陸以前,一次他在英國打高爾夫球,新聞記者采訪他:“前線戰(zhàn)事緊急,您怎么還有心情在這里打球???”艾森豪威爾說:“我不忙,我只管三個人:大西洋有蒙哥馬利,太平洋有麥克阿瑟,喏,在那邊撿球的是馬歇爾?!逼鋵嵃劳柺窒掠邪偃f大軍,治家和治軍也是一個道理。
稟叔父母·勿勞累過度
【原文】
侄國藩謹稟:
叔父母大人禮安。十六接家信二件,內(nèi)父親一諭,四弟一書,九弟季弟各一書,歐陽牧云一書,得悉一切。祖大人之病,不得少減,日夜勞心,父親叔父辛苦服侍,而侄遠離膝下,竟不得效絲毫之力,終夜思維,刻不能安。
江岷樵有信來,告渠已買得虎骨,七月當親送我家,以之熬膏:可醫(yī)痿痹云云,不知果送來否?
聞叔父去年起公屋,勞心勞力,備極經(jīng)營。外面極堂皇,工作極堅固,費錢不過百千,而見者擬為三百千模范。焦勞[1]太過,后至吐血,旋又以祖父復病,勤劬[2]彌甚;而父親亦于奉事祖父之余,撰理家政,刻不少休,侄竊伏思父親叔父二大人年壽日高,精力日邁,正宜保養(yǎng)神氣,稍稍休息,家中瑣細事務,可命四弟管理。至服侍祖父凡勞心細察之事,則父親叔父躬任之,凡勞力粗重之事,則另添用雇工一人,不夠則雇二人。
侄近年以來,精力日差,偶用心略甚,癬疾即發(fā),夜坐略久,次日即昏倦。是以力加保養(yǎng),不甚用功,以求無病無痛,上慰堂上之遠懷。外間作文,求寫字,求批改詩文者,往往歷久而莫償宿諾,是以時時抱疚,日日無心安神恬之時,前四弟在京,能為我料理一切瑣事,六弟則毫不無能管;故四弟歸去之后外間之回信,家鄉(xiāng)應留心之事,不免疏忽廢馳。
侄等近日身體平安,合室大小皆順。六弟在京若勸其南歸,一則免告回避,二則盡仰事俯蓄之職,三則六弟兩年未作文,必在家中,父親叔父嚴責,方可用功。鄉(xiāng)試渠不肯歸,侄亦無如之何。
叔父去年四十晉一,侄謹備袍套一付;叔母今年四十大壽,侄謹備棉外套一件,皆交曹西垣帶回,服闋后即可著。母親外褂并漢祿布夾襖,亦一同付回。聞母親近思用一丫環(huán),此亦易辦,在省城買,不過三四十千,若有湖北逃荒者來鄉(xiāng),則更為便益,望叔父命四弟留心速買,以供母親叔母之使令,其價侄即寄回。
侄今年光景之窘,較甚于往年,然東支西扯,尚可敷衍。若明年能得外差,或升侍郎,便可彌縫。家中今年季弟喜事,不知窘迫否?侄于八月接到俸銀。即當寄五十金回,即去年每歲幾百金之說也。在京一切張羅,侄自有調(diào)停,毫不費力,堂上大人不必掛念,謹稟。(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注釋】
[1]焦勞:操勞。
[2]劬:勞苦,勞累。
【譯文】
侄兒國藩謹此稟告:
叔父母大人禮安。十六日收到兩封家信,其中父親的諭示一封,四弟信一封,在省的九弟季弟也各有一封,還有一封是歐陽牧云的,這才得知家中的一切。祖父大人的病尚未減輕,父親和叔父辛苦地服侍,日夜勞心,而侄兒卻不在身邊,不能在家盡孝出力,以至于我整晚翻來覆去地想,心中很不安寧。
江岷樵來信說,他已買到虎骨,七月份當會送到我家,用它熬膏,可以醫(yī)治痿痹病,不知你們收到了沒有。
聽說叔父去年修建了公房,費力勞心,全心全意經(jīng)營,外面很堂皇,工程很堅固,花費不過百千,來參觀的人都覺得三倍百千也不為過。但由于太勞累了,導致后來吐起血來,接著祖父又生病,又要勤懇地服侍,可謂辛苦之至。而父親在奉侍祖父的空閑時,還要管理家務,一刻也得不到休息。侄兒心想隨著父親、叔父兩位大人年紀一天天大了,精力也將越來越不夠充沛,正需要保養(yǎng)精神,稍微休息,家里的瑣細事務,可以叫四弟去打理,至于服侍祖父,凡屬勞心精細的事,由父親、叔父親自擔任。凡屬粗重的事,可以找一名雇工來做,如果做不過來就雇兩個。
近年來,侄兒的精力也是一天比一天差了,偶爾操勞多一點,癬疾便會復發(fā)。晚上坐得久了,第二天便感到疲倦。所以努力保養(yǎng)身體,不很用功,以便求得沒有病痛,上慰堂上大人的掛念。別人來求寫文章、題字、批改詩文的,往往很長時間都不能如愿以償,因此,心里經(jīng)常懷著歉疚,每天幾乎都沒有心曠神怡的時候。從前四弟在京,還可以幫我料理一切瑣事,六弟卻毫不能管。四弟回去以后,侄兒對于外面的回信和家鄉(xiāng)應當留心的事,確實疏忽了。
侄兒等近日身體平安,全家大小都很好。六弟在京城,侄兒再三勸他回湖南,一是免得別人說我不知回避;二是他也可以為家中上下出一份力;三是六弟兩年來沒有作文,一定要在家里,經(jīng)父親和叔父嚴加督責,方可以用功,他不肯回去參加鄉(xiāng)試,侄兒也沒有辦法。
叔父去年已是四十一歲,侄兒為您老人家謹備了袍套一付,叔母今年四十大壽,侄兒也謹備了棉袍一件,都交給曹西垣帶回去,等守孝期滿之后就可以穿了,母親的外褂和漢祿布夾襖,也一起托人帶回家。聽說母親現(xiàn)在想雇一名丫環(huán),這件事也容易辦。到省城去買,不過三四十千,如果有湖北逃荒的來鄉(xiāng)下,還會便宜些。希望叔父叫四弟留心,抓緊時間去辦,以照顧母親、叔母的生活,所需的錢侄兒立即寄回。
侄兒今年窘迫困難的情形更超過往年。但東支西扯,還能勉強應付過去,明年如能得外地的差事,或者是升為侍郎,就可以彌補虧空了。家里今年季弟辦喜事,不知錢夠不夠用。侄兒在八月接到俸銀后,馬上寄五十兩回去,就是去年我說的每年一百兩的許諾。在京城的一切張羅,侄兒自己可以妥善應對,沒有什么困難,堂上大人,不必掛念。侄兒謹稟。(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解析】
醫(yī)學專家認為,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許多疾病也是“累”出來的。英國科學家貝弗里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睋?jù)統(tǒng)計表明,過度勞累的確可以摧殘健康,使生命早夭?!斑^勞死”是一種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現(xiàn)象。據(jù)有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科學院的不少專家等多因長年疲勞而致英年早逝,其平均壽命只五十二歲,甚至更低。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勞累”已日益成為普遍現(xiàn)象。因忽視其嚴重后果而至釀成大患時,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隨時注意過度疲勞的表現(xiàn)癥狀,當工作、生活中疲乏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及時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講述了聞聽叔父勞心費力建好公房,雖然省下了許多的錢,但自己卻累得吐血,而且祖父的病并未見好轉(zhuǎn),叔父與父親盡心服侍,事事親為。而父親還要忙于家政管理。曾國藩因擔心叔父和父親的年紀越來越大,精力也不如從前,叮囑他們不要過于操勞。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曾國藩在信中也爽快答應了母親想找一名丫環(huán)的請求,以照顧好母親、叔母的生活。并命四弟辦好此事,曾國藩承擔所需費用。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家里老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關注,同時他自己也意識到愛惜身體的重要性。
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足下:
正月十一日發(fā)一家信,是日子極不閑,又見溫甫在外未歸,心中懊惱;故僅寫信與諸弟,未嘗為書稟堂上大人,不知此書近已接到否?
溫弟自去歲以來,時存牢騷抑郁之氣,太史公所謂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往者,溫甫頗有此象。舉業(yè)工夫,大為拋荒,閑或思一振奮,而興致不能鼓舞,余深憂慮,每勸其痛著祖鞭,并心一往。
溫弟輒言思得一館。使身有管束,庶心有維系。余思自為京官,光景尚不十分窘迫,焉有不能養(yǎng)一胞弟,而必與寒士爭館地;向人求薦,實難啟口,是以久不為之謀館。
自去歲秋冬以來,間溫弟婦有疾,溫弟羈留日久,牢落無偶,而叔父抱孫之念甚切,不能不思溫弟南歸,且余既官二品,明年順天主考,亦在可簡放之列,恐溫弟留京三年,又告回避,念此數(shù)者,欲勸溫弟南旋,故上次信道及此層,欲諸弟細心斟酌。
不料發(fā)信之后,不過數(shù)日,溫弟即定得黃正齋館地?,F(xiàn)在既已定館,身有所管束,心有所系屬,舉業(yè)工夫,又可漸漸整理。待今年下半年再看光景,如我或圣眷略好,有明年主考之望,則到四五月,再與溫弟商入南闈[1]或北闈行止。如我今年圣眷平常,或別有外放意外之事,則溫弟仍留京師,一定觀北闈,不必議南旋之說也。坐館以矚束身心,自是最好事,然正齋家澄弟所深知者。萬一不合,溫弟亦難久坐。見可而留,知難而退,但能不得罪東家,好來好去,即無不可耳。
余自去歲以來,日日想歸省親,所以不能者,一則京帳將近一千,歸家途費,又須數(shù)百,甚難措辦。二則二品歸籍,必須具折,折中難于措辭。私心所愿者,得一學差,三年任滿,歸家省親,上也。若其不能,或明年得一外省主考,能辦途費,后年必歸,次也,若二者不能,只望六弟九弟,明年得中一人,后來得一京官,支持門面;余則告養(yǎng)歸家,他日再定行止。如三者皆不得,則直待六年之后,至母親七十之年,余誓具折告養(yǎng);雖負債累萬,歸無儲栗,亦斷斷不顧矣。然此實不得已之計,奢能于前三者之中,得其一者,則后年可見堂上各大人,乃如天之福也!不審[2]祖宗默佑否?
現(xiàn)在寓中一切平安,癬疾上半身全好!惟腰下尚有纖痕。家門之福,可謂全盛,而余心歸省之情,難以自慰,固偶書及,遂備陳之。
毅然伯之項,去年已至余寓,余始覓便寄南,家中可將書封好,即行送去,余不詳盡,諸惟心照,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廿一日)
【注釋】
[1]南闈:闈,考場,南闈即江南鄉(xiāng)試。
[2]不審:不知。
【譯文】
澄侯、子植、季洪諸弟:
正月十一日,給家中寄了一封信,由于那天事務繁多,又見六弟外出沒有回來,心里很煩躁,所以只給弟弟寫了信,沒有寫信給堂上大人,不知道近日收到那封信沒有。
自從去年以來,溫弟就情緒消沉,悶悶不樂,滿腹的牢騷。正如太史公所講的那樣:在家就好像丟失了什么一樣失魂落魄,出外則不知何往,對什么都沒有興趣,六弟就是那種跡象,學業(yè)因此大為荒廢。在這期間,或許也有要重新振作起來的念頭,但興致總是提不起來??吹竭@種情況,我心中很是憂慮,常常勸他振作起來,痛下決心,全力以赴爭取進步。
溫弟則說他想找一個學館教學,好使自己能夠有所約束,使思想能夠有所寄托。我想自己自從做了京官,生活也不算很窘迫,難道還養(yǎng)不起一個同胞弟弟,讓他去與貧寒的讀書人去爭奪一個教席?向別人請求推薦之事,實在是難以啟齒,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去幫他找館。
自去年秋冬以來,這期間溫弟媳婦的身體不佳,溫弟又孤身一人在京城待得太久,而叔父抱孫子的心情很迫切,不能不考慮溫弟回南方的事。況且我既然做了二品官員,明年順天主考,我也有可能在選擇放出的范圍之內(nèi),恐怕溫弟留在京城三年,有回避的問題。基于以上這幾點,所以也想勸溫弟先回湖南。上次信中談到這一層,想諸位弟弟細心考慮。
不過在上次信發(fā)出后不幾天,溫弟就選定去黃正齋的教館?,F(xiàn)在既然定了教館,他的身子和思想也就有所管束和寄托,參加科舉的事,也可以漸漸整理。等今年下半年再看情況,如果皇上對我的圣恩能夠好些,明年可能就有當主考的希望,到了四五月,再與溫弟商量是參加江南鄉(xiāng)試或者順天鄉(xiāng)考的事情,如果當今皇上對我的看法平平,或者發(fā)生了意料不到的外放的事,那么溫弟仍舊留在京城,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就不要再考慮回鄉(xiāng)了。坐館如果能管束自己的身心,自然是好事、然而澄弟是了解黃正齋的,萬一不合,溫弟也難久留。如果可以就留下,如果有難處就退出,但不能得罪東家,好聚好散,就沒有什么不可以的了。
自從去年以來,我天天盼著回家探親,之所以沒能回家,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我在京城欠的債差不多有一千,而回家的路費至少需要幾百,一時難籌集。二是二品官回鄉(xiāng),必須要寫奏折,而寫奏折又很難措辭。自己內(nèi)心所希望的,是能得到一個學差,三年任滿后,回家探親,這是上策。如果不行,或者明年得到一個外省主考,能籌集些路費,后年就可以回家,這是中策,如果兩條都辦不到,則希望六弟和九弟兩人之中明年至少考中一人,得到一個京官,支撐門面,我便告養(yǎng)還鄉(xiāng),以后再決定怎么做。如果三條都不順利,只好等六年之后,到母親七十歲時,我發(fā)誓要奏明皇上,告老歸家。即便是欠債上萬,沒有一文錢的路費,也決不顧慮,然而這實在是迫不得已,最好能在三條之中滿足其中一條,那么后年可以見到堂上大人,真是天大的的福氣了,不知祖宗能否在暗中保佑我?
現(xiàn)在我這里一切都好!上半身的癬疾全部好了。只有腰下面還剩有一點。我家的福氣,可以說現(xiàn)在是全盛時期,而我回家探親的心情,難以釋懷,所以寫到這些事時,便不覺要詳細地多寫幾句。
毅然伯之項去年已到了我住處,我再順便寄回湖南,家中可將信封好,馬上送去,其余的就不一一詳細說了,大家心中都明白。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解析】
這封信中,曾國藩先是向家人介紹了溫弟在京的情況,及其根據(jù)情況對溫弟的妥善安排。然后才又詳盡地敘述了自己不能及時回家探親的兩個原因,一是生活境況不是太好,路費難籌集,二是回鄉(xiāng)要上奏折,又怕奏折的措辭不當,皇上怪罪。由于這樣的處境,曾國藩又提出了三個解決問題的策略,以表達了自己歸鄉(xiāng)心切的心情。由此可見,曾國藩無時不想回家省親,只是迫不利己。
《論語》中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钦f,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里、為什么去、什么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yǎng)。因此,身為子女?;丶铱纯锤改福@是起碼的為人常識,也是最低層次的孝。
“父母在,不遠游”是中國的古老傳統(tǒng),父母健在,子女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作為子女,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安度晚年。如果因為工作或者做官不得已常年在外,必須首先安頓好父母,或者把父母請到工作的地方以盡孝道。因為父母年邁,行動不便,身體衰弱,作為兒女應當好好侍奉,讓他們安心、放心。
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從古至今,作為父母者大都希望子女能留在身邊,一來可以陪伴日益老去的父母,二來子女守在父母身邊,也可以相互照應,重要的是父母能夠看得到子女的工作生活狀況,會比較放心。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子女不得不遠離自己的父母和家人,為生活而奔波。迫于社會競爭的壓力,現(xiàn)在的年輕人確實很忙碌,作為父母也很理解。年輕人即使遠離父母,但并不影響表達孝心,“孝”的關鍵在于兒女是否一直懷有孝順父母的心。孝心,不在于距離的遠近。
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左右:
十二月初九,接到家中十月十二日信,初十日一信,具悉一切。家中改屋,有與我意見相同之處,我于前次信內(nèi),曾將全屋畫圖寄歸,想已收到,家中即已改妥,十一月初一日一信,則不必依我之圖矣。但三角丘之路,必須改于檀山嘴下面,于三角丘密種竹木,此我畫圖之要囑,望諸弟稟告堂上,急急行之。
家中改房,亦有不與我合意者,已成則不必再改,但六弟房改在爐子內(nèi),此系內(nèi)外往來之屋,欲其通氣,不欲其悶塞,余意以為必不可,不若以長橫屋上半節(jié)間斷作屋為妥。內(nèi)茅房在石柱屋后,亦嫌太遠;不如于季洪房外高坎打進七八尺,既可起茅房澡堂,而后邊地面寬宏,家有喜事,碗盞菜貨,亦有地安置,不至局促,不知可否,家中高麗參已完,明春得便即寄,彭十九之壽屏,亦準明春寄到。此間事務甚多,我更多病,是以遲遲。
澄弟辦[1]賊,甚快人心,然必使其親房人等,知我家是圖地方安靜,不是為一家逞勢張威,庶人人畏我之威,而不恨我之太惡。賊既辦后,不特面上不可露得意之聲色,即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2]的意思,諸弟人人當留……心也。
征一表叔在我家教讀甚好,此次未寫信請安,諸弟為我轉(zhuǎn)達,同鄉(xiāng)周荇農(nóng)家之鮑石卿,前與六弟交游;近因在妓家飲酒,提督府捉交刑部,革去供事,而荇農(nóng)荻舟尚游蕩不畏法,真可怪也!
余近日常有目疾,余俱康泰,內(nèi)人及二兒四女皆平安,小兒甚胖大,西席龐公,擬十一回家,正月半來,將請來筆峰代館。宋薌賓在道上撲跌斷腿,五十余天始抵樊城,天可憫也!余不一一,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注釋】
[1]辦:懲辦,懲治。
[2]哀矜:哀憐,憐惜。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
十二月初九,我接到家中十月十二日、十一月初一和初十的三封來信,已經(jīng)知道了家中的一切事情。家中的房屋改建,有和我意見相同的地方。我在前次的去信中,曾經(jīng)將房屋的圖紙寄回去,想必已經(jīng)收到了。家中既然已經(jīng)改完了,就不必再依我的圖紙了。但是三角丘的路,務必改在檀山嘴下面,在三角丘種上密密的竹木,這是我的設計圖中最重要的囑托,希望諸位弟弟稟告堂上大人,急速地實行。
家中的房屋改建,也有與我意見不同的地方,已經(jīng)修改過的地方就不必再改了。但是六弟的房屋改在爐子里,這是內(nèi)外往來的屋子,需要通氣而不能閉塞,我急切地認為,這樣一定不好,不如把長橫屋的上半節(jié)隔斷做屋,則更為妥當些。家中的廁所建在石柱屋的后面確有不便,也太遠了點,不如在季洪房外面的高坎處開拓出七、八尺的地方,既可以建廁所和澡堂,后面的地面也可以寬大些,家里有個喜事什么的,也有個地方擺放碗盞菜貨,顯得寬敞,不至于局促,不知可不可以。家中的高麗參已經(jīng)用完,明年春天我再托人帶回。彭十九的壽屏,也一定會在明年春寄到。這邊事務很多,我近來又身體多病,所以什么事都拖延了。
澄弟懲治土匪,雖說是大快人心,然而務必要使那些土匪的親朋好友們明白,我家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地方上的安定,不是為了顯權勢、逞威風,這樣才會使大家既畏我們家的威嚴,又不恨我們做得太惡毒。懲治之后,不僅表面上不要露出洋洋得意的樣子,就是內(nèi)心也要有一種憐惜之情,諸位弟弟人人都要留心。
征一表叔在我家教書很好,這次沒有專門寫信請安,請弟弟們代為轉(zhuǎn)達。同鄉(xiāng)周荇農(nóng)家的鮑石卿,從前是六弟的朋友,最近因為在妓院喝花酒,提督府把他捉到刑部,革除了官職,而荇農(nóng)、獲舟卻還在外面游游蕩蕩,一點都不知道收斂,不懼怕王法,真是怪事。
我近來經(jīng)常犯眼病,其余地方還算健康。內(nèi)人和兩個兒子四個女兒也都平安,小兒子又胖又大。家塾教師龐先生,打算十一日回家,正月中旬再回來,這一段時間準備請李筆峰代教。宋薌賓走路時摔了一跤,腿跌斷了,五十多天才到樊城,真是可憐!其他的事就不一一說了。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
【解析】
曾國藩居住過的“故居”,在家鄉(xiāng)有兩處。一處是他的誕生地,也就是白楊坪老宅,后稱白玉堂。據(jù)稱,白玉堂老宅三進兩橫,六個天井,計四十八間房,頗為壯觀。后又在老屋西面十二里處的良江村建筑新屋,也就是在此信中所提到的改建之屋,后稱為黃金堂。黃金堂的建筑結構與白玉堂相仿,1852年和1857年,曾國藩奔父母之喪,就是在這里居喪守制的。
1848年底,曾家要翻蓋房屋,在曾國藩眾多的書信中,無論家中的大事小情,都一概操心,更不要說這樣的大事了,他不僅事前就寄去了自己設計的圖紙,而且千叮萬囑地“希望諸位弟弟稟告堂上大人,急速地實行”。信中特別提到了“在三角丘種上密密的竹木,這是我的設計圖中最重要的囑托”。曾國藩并為此題詩:“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萬竿。”自古把梅、竹、菊、蘭稱為歲寒四友,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宋時的蘇軾很喜歡竹子,在《于潛僧綠筠軒》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p>
新房建成后,曾國藩并沒有在那里住過多長時間,由于房前池塘中曾淹死過人,他感到不吉利,于是想在富坨村另建一房作為歸老田園之用。他相中的那個地方是老九名下的產(chǎn)業(yè),大哥要覓一處養(yǎng)老之地,九弟自然當仁不讓,在將富坨村的宅子送給其兄的同時,還附贈了百余畝田地。至于新宅的修建任務,便由主持家務的四弟全力承當。
兄長為國之重臣,衣錦還鄉(xiāng),曾氏滿族都面子有光,所以老四辦起這件事是勁頭十足,務必要體現(xiàn)“侯府”的氣派,盡管曾國藩一再告誡要儉省,還是花掉了三千五百兩銀子。以至曾國藩聞訊后驚呼:“富坨修理舊屋,何以花錢至三千五百兩之多?即特造一屋,亦不應費錢許多?!庇衷谌沼浿蟹词〉溃骸坝嗥缴云鹞葙I田為仕宦之惡習,誓不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顏見人!平日所說之話全不踐言,可羞孰甚!”此房建成后,曾國藩未及入住,便死在了兩江總督任上。
此信中曾國藩對澄弟懲治土匪一事做了特別叮囑,當時社會治安極差,“盜匪”眾多,于是當?shù)氐母粦艏澕冶愠雒娼M織維護鄰里,曾家是當?shù)厥讘簦援斒秦煙o傍貸,更何況曾家正有個讀書雖然不行,卻極愛出風頭的四爺澄侯,但曾國藩深知“辦賊”一事名堂甚多,因此在信中再三提醒各位弟弟做事一定要謹慎低調(diào),不可給人以顯權勢、逞威風之感覺,這樣有損家庭聲譽。更何況許多“盜匪”原本都是當?shù)厝耍蜇毨Ф鵀?,對他們懲治太過,難免會遭到他們家屬親人的忌恨,所以還是低調(diào)一些,不要太招搖了為好。
致諸弟·迎養(yǎng)父母叔父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正月初六日接到家信三函,一系十一月初三所發(fā),有父親手諭,溫弟代書者。
一系十一月十八所發(fā),有父親手諭,植弟代書者。一系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縣城所發(fā)一書,甚為詳明,使游子在外,巨細了然。
廟山上金叔,不知為何事而可取騰七之數(shù)?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處下手,能令鬼服神欽,則自然識日進,氣日剛。否則不覺墜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諸弟現(xiàn)處極好之時,家事有我一人擔當,正當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1],隨便答應,無事不成,不必受此小便宜也。
父親兩次手諭,皆不欲予乞假歸省,而予之意甚思日侍父母之側,不得不為迎養(yǎng)之計。去冬曾以歸省迎養(yǎng)二事,與諸弟相商;今父親手示,不許歸省,則迎養(yǎng)之計更不可緩。所難者,堂上有四位老人,若專迎父母而不迎叔父母,不特予心中不安,即父母心中亦必不安。若四位并迎,則叔母病未全好,遠道跋涉尤艱。予意欲于今年八月初旬,迎父親母親叔父三位老人來京,留叔母在家,諸弟婦細心伺侯,明年正月元宵節(jié)后,即送叔父回南,我得與叔父相聚數(shù)月,則我之心安。父母得與叔父同行數(shù)千里到京,則父母之心安。叔母在家半年,專雇一人服侍,諸弟婦又細心奉養(yǎng),則叔父亦可放心。
叔父在家,抑郁數(shù)十年,今出外瀟灑半載,又得與侄兒侄婦侄孫團聚,則叔父亦可快暢。在家坐轎至湘潭,澄侯先至潭,雇定好船,伺侯老人開船后,澄弟即可回家,船至漢口,予遣荊七在漢口迎接,由漢口坐三乘轎至京,行李婢仆,則用小車,甚為易辦。求諸弟細商堂上老人,春間即賜回信,至要至要!
李澤縣李英燦進京,余必加意庇護。八斗沖地,望繪圖與我看。諸弟自侍病至葬事,十分勞苦,我不克幫忙,心甚歉愧!
京師大小平安。皇太后大喪,已于正月七日二十六日滿,脫去孝衣。初八日系祖父冥誕,我作文致祭,即于是日亦脫白孝,以后照常當差。心中萬緒,不及盡書,統(tǒng)容續(xù)布。兄國藩手草。(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注釋】
[1]著:建立。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
正月初六日,接到三封家信:其中一封是十一月初三發(fā)的,溫弟代寫,有父親手諭;一封是十一月十八日發(fā)的,有父親手諭,植弟代寫的;另一封是十二月初三,澄侯弟在縣城發(fā)的,很詳盡具體,使在外的我對家中大小事情都很明了。
廟山上的金叔,不知道為了什么事收了騰七的錢,如果沒有合乎道義的理由,別人的錢是不可以輕易接受的。要想做一個好人,首先要在這個地方著手,才能使得神鬼欽佩,自然見識也就一天天增進,正氣也一天天變得堅強有力。不然的話,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墜落到卑賤污濁的層次中,總有一天會有被人看不起,不可不慎重。各位弟弟現(xiàn)在正處在樹立名聲的時候,家里事有我擔當,你們只要努力做一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的人。名聲一旦傳了出去,信義一經(jīng)建立起來,隨便說一句話,沒有辦不成的事,沒有必要去貪圖這點小便宜。
父親兩次手諭,都說不讓我請假回家探親,而我又何嘗不想天天侍侯在父母身邊,可這點確實做不到,就只有計劃把兩位老人接到身邊了,去年冬天曾經(jīng)同你們商量過,現(xiàn)在父親既然不同意我回家探親,那么接雙親來的事就不可以再推遲了。讓我為難的是,堂上有四位老人,如果只接父母來,而不接叔父母,不僅我心里不安,就是父母親也一定會感到不安。若是把四位老人全都接來,又擔心叔母的病還沒有全好,長途旅行,太過于辛苦。所以我想在今年八月上旬,先把父母親和叔父三位老人接到京城,暫且讓叔母留在家中,由各位弟媳婦細心服恃,等到明年正月元宵節(jié)以后,我再送叔父回鄉(xiāng)。這樣一來,我便能夠和叔父相聚幾個月,我也心安,父母能夠與叔父同行幾千里到京城,父母的心也安。叔母在家半年,專門請一個人服恃,又有各位弟媳婦們的細心奉養(yǎng),叔父也可以安心。
叔父在家,壓抑了幾十年,如果能來京城住上半年,與侄兒侄媳婦侄孫團聚,想必可以心情舒暢。澄弟可先坐轎到湘潭,雇好船只,等到老人開船之后,澄弟即可回家。船到漢口,我會派荊七在那里迎接,由漢口坐三乘轎子到京城。行李和婢女仆人,則坐小車,比較好辦。請諸位弟弟和堂上老人細細商量,春季的時候給我回信,至要至要!
李澤顯、李英燦進京,我定會加倍注意庇護他們。八斗沖地,希望繪個圖給我看。諸位弟弟在家中從服侍老人疾病直到辦葬事,十分辛苦,我不能幫忙,心里很是抱歉和慚愧!
京城的大小都平安?;侍蟮拇髥剩呀?jīng)在正月七日滿二十六日,可以脫掉孝服了。初八日是祖父的冥誕,我作文致祭,同時這天也脫掉孝服,開始照常當差。心緒萬千,不能盡數(shù)寫出,下次再繼續(xù)寫吧。兄國藩手草。(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解析】
廟山上的金叔,不知道為了什么事收取了騰七的錢,曾國藩認為,如果沒有合乎道義的理由,做人不可以輕易接受別人的錢財。“受非分之情,恐辦非分之事?!庇羞@樣一個故事:古時有一壯士,得到一份厚禮,拿到老母親面前,結果老母親對他說快快將此禮送回去,別人拿這樣重的禮給你,定是想要你為他辦難辦之事。曾國藩故此說:“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币源藖斫陶d各位弟弟輕易不可受人好處。
這封信的中心內(nèi)容是迎養(yǎng)父母及叔父一事,對此,曾國藩考慮得十分周全,并安排好了行程及接待注意事項。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到,曾國藩極為重“孝”。事實上,曾國藩一生都在身體力行這個“孝”字。道光年間,曾國藩只是個翰林院編修的窮京官,天天為生計犯愁,但他卻托人千里迢迢將昂貴的阿膠補品帶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有一次,曾國藩得知母親患了牙疾,但家人的來信中沒說這件事,曾國藩就特意強調(diào)下次來信一定詳細告知病情。得知母親過世的消息,哀痛之極的曾國藩立即脫下官服,披麻戴孝。他由于歸鄉(xiāng)心切,不帶行李,只帶一名仆人,一趕到家便跪在母親靈前痛哭。正當曾國藩為母親尋覓安葬之地的時候,咸豐帝令其出山為朝廷效力,接到諭旨后,曾國藩一想到母親尚未安葬,就立即寫折請求在家為母守制盡孝三年。后來,在至交郭嵩燾的勸說下,曾國藩才應命出山,臨行還特意叮囑曾國荃、曾國華先在家為母守孝。后來,曾國藩一直為未盡孝心而深感遺憾。
令人敬佩的是,曾國藩不僅對生身父母盡孝,對叔父叔母也十分孝順,在此信中,他把叔父和叔母和親生父母同樣看待,想把他們接到自己身邊侍候。而且他對乳母也相當尊重。在其乳母逝世后,他寫了一副“一飯尚銘恩,況曾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千金難報德,即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的挽聯(lián),以寄托對乳母的懷念和哀思。這副對聯(lián)運用韓信“一飯千金”典故作鋪墊,既恰如其分,又感人肺腑。
中國有一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币馑际钦f,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難以想象他會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人要像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幼子一樣去孝敬別人的父母、愛護別人的幼子。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所必須繼承和發(fā)揚的。有一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及早行動,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順,那就為時已晚,只能空留遺憾。
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后事離京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七月廿五日丑正二刻,余行抵安徽太湖縣之小池驛,慘聞吾母大故,余德不修,無實學而有虛名,自知當有禍變,懼之久矣。不謂天不隕滅我身,反而災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隱愚大罪,不可勝數(shù),一聞此信,無地自容。
小池驛去大江之濱,尚有二百里,此兩日內(nèi),雇一小轎,仍走旱路至湖北黃梅縣臨江之處,即行雇船。計由黃梅至武昌,不過六七百里,由武昌至長沙,不過千里,大約八月秋后,可望到家。
出家輒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得再見,痛極痛極!不孝之罪,豈有稍減之處?茲念京寓眷口尚多,還家甚難,特寄信到京。料理一切,開列于后:一、我出京時,將一切家事,面托毛寄云年伯,均蒙慨許。此時遭此大變,爾往叩求寄云伯籌劃一切,必能俯允?,F(xiàn)在京寓銀錢,分毫無出,家眷回南路費,人口太多,計須四五百金,求寄云年伯張羅。此外同鄉(xiāng)如黎樾喬、黃恕皆老伯,同年如王靜庵、袁午橋年伯,平日皆有肝膽,待我甚厚,或可求其湊辦旅費。受人恩情,當為將來報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袁漱六姻伯處,只可求其出力幫辦一切,不可令其張羅銀錢,渠甚苦也。
京寓所欠之帳,惟西順興最多;此外如楊臨川、王靜庵、李玉泉、王吉云、陳伯鸞諸兄,皆多年未償。可求寄云年伯及黎黃王袁諸君內(nèi),擇其尤相熟者,前往為我展緩,我再有信致各處,外間若有奠金來者,我當概存寄云午橋兩處,有一兩,即以一兩還債,有一錢,即以一錢還債,若并無分文,只得待我起復后再還。
家眷出京,行路最不易,攀城旱路既難,水路尤險,此外更無好路,不如仍走王家營為妥,只有十八日旱路到清江,即王家營也,時有郭雨三親家在彼,到池州江邊,有陳岱云親家及樹堂在彼,到漢口時,吾當托人照料,江路雖險,沿途有人照顧,或略好些,聞?chuàng)P州有紅船最穩(wěn),雖略貴亦可雇,爾母最怕坐車,或雇一馱轎亦可,然馱轎最不好坐,爾母可先試之,如不能坐,則仍坐三套大車為妥。
開弓散訃,不可太濫,除同年同鄉(xiāng)門生外,惟門簿上有來往者散之,此外不可散一分,名單請龐省三先生定,此系無途費不得已而為之,不可濫也。即不濫,我已愧恨極矣!
外間親友,不能不訃告寄信,然尤不可濫,大約不過二三十封,我到武昌時,當寄一單來,并信寄稿,此刻不可這發(fā)信。
鋪店帳自宜一一清楚,今年端午節(jié)已全楚矣,此外只有松竹齋新帳,可請省三先生往清,可少給他,不可全欠他,又有天元德皮貨店,請寄云年伯往清,春新猞猁猻皮褂,即退還他,若已做成,即并緞面送贈寄云可也,萬一無錢,皮局帳亦暫展限,但累寄云年伯多矣。
西順興帳目,丁未年夏起至辛亥年夏止,皆有折子,可將折子找出,請一明白人細算一遍,究竟用他多少錢,專算本錢,不必兼算利錢,待本錢還清,然后再還利錢,我到武昌時,當寫一信與蕭沛之三兄,待我信到后,然后請寄云伯去說明可也,總須將本錢利錢,劃為兩段,乃不至[1],六月所借之貢銀一百念余金,須設法還他,乃足以服人,此事須與寄云年伯熟計。
高松年有銀百五十金,我經(jīng)手借與曹西垣,每月利息京錢十千,今我家出京,高之利錢,已無著落;渠[2]系苦人,我當寫信與西垣,囑其趕緊寄京,目前求黎樾喬老伯代西垣清幾個月利錢,至懇至懇!并請高與黎見面一次。
木器等類,我出京時,已面許全交寄云;茲即一一交去,不可分散,概交寄云年伯,蓋木器本少,若分則更少矣,送渠一人,猶成人情耳,錫器瓷器,亦交與他。
書籍我出京一一點明,與爾舅你看過,其要緊者,皆可帶回,此外我所不帶之書,惟《皇清經(jīng)解》六十函,算一大部,我出京時,已與爾舅說明,即贈送與寄云年伯,又《會典》五十函,算一大部,可借與寄云用,算此二部外,并無大部,亦無好板,可買打磨油木箱,一一請書店伙訂裝好,交寄云轉(zhuǎn)寄存一廟內(nèi),每月出賃錢可也,邊袖石借《通典》一函,田敬堂借地圖八幅,吳南屏借梅伯言詩冊,俱往取出帶回。
大廳書架之后,有油木箱三個,內(nèi)皆法帖之類,其已裱好者,可全帶回,其未裱者,帶回亦可送人,家信及外來信,粘在本子上者,皆宜帶回,地輿圖三副,皆宜帶回,又有十八省散圖亦帶回,字畫對聯(lián)之類,裱好者帶回,上下木軸易撤去,以便卷成一捆,其不好者,太寬者,不必帶,做一寬箱封鎖,與書籍同寄一廟內(nèi),凡收拾書籍字畫之類,均請省三先生及子彥幫辦,而牧云一一過目,其不帶者,均用箱寄廟。
我本思在江西歸家,凡本家親友,皆以銀錢贈送,今既毫無可贈,爾母歸來,須略備儀物,但須輕巧不累贅者,如氈帽挽袖之類,亦不可多費錢,如硇砂膏服藥之屬,亦宜帶些,高麗參帶半斤。
紀澤宜做棉袍襯一付,靴帽各一,以便向祖父前叩頭承歡。
王雁汀先生寄書有一單,我已點與子彥看,記得《乾路》二集,系王世兄取去,五集系王太史向劉世兄借去,余劉世兄取去者又一集,此外皆在架上,可送還他。
苗仙鹿寄賣之書,《聲訂聲讀表》并一種,《毛詩韻訂》一種,《建首字讀本》,想到江南銷售幾部,今既不能,可將書架頂上三種,各四十余部還他,交黎樾喬老伯交轉(zhuǎn)。
送家眷出京,求牧云總其事,如牧云已中舉,亦求于復試后,九月廿外起行,由王家營水路至漢口,或不還家,仍由漢口至京會試可也,下人中必須羅福盛貴,若沈祥能來更好,否則李長子亦可,大約男仆須三人,女仆須三人。九月計前后必須起程,不可再遲,一環(huán)由王家營走,我當寫信托沿途親友照料。(咸豐二年七月廿六日)
【注釋】
[1]:糾纏。
[2]渠:通“其”,他。
【譯文】
字諭紀澤兒:
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我到達安徽太湖縣的小池驛,悲慘地聽到母親逝世的消息,我的德行沒有修好,沒有實在的學問而徒有虛名,自知當會有禍變發(fā)生,擔心已久,不想天不毀滅我身,卻殃及母親,回想自己平日隱瞞匿藏的大罪太多了,一聽到這個消息,真是無地自容。
從小池驛到大江邊,還有兩百里路,這兩天內(nèi),只得雇了一臺小轎,仍舊走旱路。等到了湖北黃梅縣臨江的地方,馬上雇船,預計從黃梅到武昌,不過六七百里,由武昌到長沙,亦不過千里,估計八月中秋節(jié)以后,可以到家。
我離家已有十四年,再也見不到母親的音容笑貌了,真是悲痛之極,不孝之罪呀,哪里可以稍減啊??紤]到京城家里人口很多,回家很難,特寫信到京城,料理好一切,開列在后面:我離京城時,已將一切家事,當面托付毛寄云年伯,他已然允許,這時遭遇家庭變故,你若去請求寄云年伯幫忙籌劃一切,他一定會答應的?,F(xiàn)在家里沒有分毫銀錢,回湖南的家眷人口大多,路費共計需要四五百兩,請寄云年伯張羅一下,此外還有同鄉(xiāng)的老伯,如黎樾喬、黃恕皆等;同年的如王靜庵、袁午橋年伯,平日都有忠肝義膽,對待我很仁厚,或者可以求他們湊集路費,接受了別人恩惠,應當想到將來報答,不可多求別人,袁漱六姻伯處,只可求他出力幫忙,不可以求他張羅銀錢,他自己的處境本來已經(jīng)很苦了。
所欠的賬,只數(shù)西順興最多,此外,如楊臨川、王靜庵、李玉泉、王吉云、陳伯鸞諸位仁兄,都是多年沒有償還的,你可以去求寄云年伯和黎、黃、王、霄諸君中,選擇更關系更為熟絡的,去求他們以緩解燃眉之急。我再寫信到各處,外面如果有人送來奠金,先存在寄云、午橋兩處,有一兩,就用一兩還債;有一錢就用一錢還債,如果并沒有分文,只好等我起復后再還了。
家眷離京城,一路行走很不容易,攀城的旱路很難走,水路更為危險,此外沒有更好的路,不如仍舊走王家營為妥當,只有十八日旱路到清江,即王家營,到時候在那里有郭雨三親家,到池州江邊,在那里有陳岱云親家和樹堂,到漢口時,我會托人照料。江路雖危險,沿途有人照顧,或者略好些。聽說揚州有較為穩(wěn)當?shù)慕?,價錢雖然略為貴一點,但還是可以雇用,你母親平時最怕坐車,或者可以雇一馱轎,但馱轎坐起來不太舒服,你母親可先試試,如果不能坐,仍舊坐三套的大車好了。
散發(fā)吊喪的訃告,不可太泛濫了,除了同年、同鄉(xiāng)、門生以外,只有門簿上有來往的才散發(fā)訃告,這個名單請龐省三先生決定,因為沒有路費不得已才這么做,不可太濫??!即使不濫,我已慚愧悔恨得很啦!
外邊的親友,雖然不能不將訃告寄信告之,但也不可太濫了,大約不過二三十封,我到武昌時,會寄一份名單和寄信的稿子,現(xiàn)在不要急于發(fā)信。
鋪店的賬目應該一一清楚,今年端午節(jié)已全部清楚,此外,只有松竹齋的新賬,可請省三先生去還,可以先少給他一些,但不可全欠他。又有天元德皮貨店,請寄云年伯去還,他的新猞猁猻皮褂,可以退還他,如果已做成,就和緞面一起送給寄云吧,萬一沒有錢,皮局賬也暫時欠著,但是,只好又辛苦寄云年伯了。
西順興賬目,從丁未年夏天起到辛亥年夏天止,都有折子,可先找出折子,請一個明白人細算一遍,究竟用了他多少錢,只算本錢,不必兼算利錢,先把本錢還清,然后再還利錢。我到武昌后,會給蕭沛之三兄寫一封信,等我信到后,然后請寄云年伯去說明情況,總要把本錢,利錢劃分為兩部分,才不至于混雜不清。六月所借的捐貢銀一百二十多兩,要設法還他,才足以服人,這件事要和寄云年伯反復商量。
高松年有銀子百五十兩,經(jīng)我手借給曹西垣,利息每月有京錢十千,現(xiàn)在我家離開京城,高的利錢已沒有著落,他是一個命苦人,我會寫信給西垣,囑咐他盡快把這錢寄到京城,目前要求黎相喬老伯暫時代西垣付清幾個月利錢,一定要懇求,并且請高松年與黎相喬見一次面。
木器等類,我離京時,已當面答應全部交給寄云,現(xiàn)在就全部交他,不要再分散送給其他人,因木器本來就不多,分散就更少了,送他一人,還是一個人情,錫器、瓷器,也一并交給他。
我離京時書籍也一一清點了,也給你舅舅看過,要緊的,都可帶回。此外,所有我不帶的書,只有大部頭《皇清經(jīng)解》六十函,就送給寄云年伯,我出京時已經(jīng)同你舅說明。還有《會典》五十函也算一大部頭,可借與寄云用,除此兩部大部頭以外,沒有好本了,可以買一些打蘑廠油木箱,請書店伙計包裝完好,交寄云轉(zhuǎn)寄放在一個廟里,每月出租錢,邊袖石借《通典》一函,田敬堂借地圖八幅,吳南屏借梅伯言詩冊,都去取來帶回。
大廳書架后面有三個油木箱,里面都是法帖之類,其中已裱好的,可全部帶回,沒有裱的,可帶回也可送人,粘在本子上的家信和來往信都要帶回。地圖三幅,最好帶回,又有十八省散圖也帶回,字畫對聯(lián)之類,選擇比較好的帶回,上下的本軸都不要,以便捆成一捆,其中不好的,太寬的,就不要帶了,做一口寬箱封鎖起來,與書一同寄存在廟里。凡屬收拾書籍字畫,都請省三先生和子彥幫忙辦理,而請牧云一一過目,不帶的統(tǒng)一封箱存在廟里。
我本想在江西回家,但凡本家親友,都贈送些銀錢,現(xiàn)在既然毫無東西可送,你母親回來,要稍微準備點禮。但要輕巧和方便帶的,如氈帽、挽袖之類,也不必多花錢,如硇砂膏、服藥之類,也要帶些,高麗參帶半斤。
紀澤要做棉袍襯一付,靴帽各一,以便在祖父前叩頭承歡。
王雁汀先生寄書有一張單子,我已點給子彥看了,記得《乾路》二集是王世史取去,五集是王太史向劉世兄借去。另外劉世兄取走的又一集。其余都在架上,要送還于他。
苗仙鹿寄賣的書,《聲訂聲讀表》共一種,《毛詩韻訂》一種,《建首字讀本》一本。原本想到江南銷售幾部,現(xiàn)在看來已經(jīng)不可能,可以將書架頂上三種,各四十余部還他,交黎樾喬老伯讓其轉(zhuǎn)交。
送家眷出京,請求牧云統(tǒng)攬一切,如果牧云已中舉,也求在復試以后,九月二十日外起行,由王家營水路到漢口,也可以不回家,仍舊由漢口直接返京參加會試,下人中務必有羅福盛跟從。如果沈祥能來更好,不然李長子也可以,大約男仆人要三個,女仆要三個,九月二十日前必須起程,不能再推遲了。一定由王家營走,我會寫信托沿途親友照料。(咸豐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解析】
1852年,曾國藩已年逾不惑,闊別故鄉(xiāng)十二年的他,是愈來愈想家了。六月,曾國藩終于得到了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的外差,于赴任途中接到母親于一個多月前去世的訃聞,當即換裝回鄉(xiāng)奔喪,至此結束了他的京宦生涯。
這封信是曾國藩得知母親病故的悲痛消息之后,寫給兒子紀澤的一封信,詳細交待了離京后的各種事宜的安排及處理方式。無論是從欠賬數(shù)目還是發(fā)散訃告,再到各種書籍、木器的處理上,曾國藩可謂都用心良苦,一一安排妥當,無不在從他人的角度考慮,關照人際關系,由此可見,曾國藩對朋友之情的極為重視。
從囑咐兒子紀澤料理京師善后,安排家眷還鄉(xiāng)的信中看,這十四年的京宦生涯,曾國藩非但沒有分文積蓄,反而欠下了數(shù)百兩債務。以至于家眷還鄉(xiāng)的川資,要靠收取奠金湊集。曾國藩自奉清廉,本不欲借紅白喜事斂財。從前祖父過世時,他就拒收前來吊唁的同事朋友的銀錢??纱朔淮蠹易尤诉€鄉(xiāng),要四五百兩銀子,無奈之下只能違背初衷,收取奠金,而內(nèi)心“愧恨極矣”。好在幾日后,江西省城送來的千兩奠銀救了他的急。三百兩寄京還債,其余七百兩,在長沙還賬二百多,回鄉(xiāng)治喪四百多。其實,他欠朋友的,朋友也欠他的,總數(shù)亦將近千金??汕匪X的多是些窮朋友,曾國藩將心比心,心存恕道,囑咐兒子切莫催要。
在傳統(tǒng)科舉制度下,中舉的士子,會結下兩種重要的社會關系。一是門生與主考官的關系。無論鄉(xiāng)、會試,都有主考官,一旦考取,士子與考官之間就有了師生之誼,其中主考被稱為恩師,士子們則自稱門生。二是同榜考中的士子,彼此互稱同年,互通聲氣,這是一種重要的政治資源。在官場上,恩師往往會對門生加以舉薦和提攜,同年之間也會互相照應,是仕途上的極大助力。當然,曾國藩的朋友不只是這兩類人,還有許多是他的湖南同鄉(xiāng)。
那時的同鄉(xiāng)之誼是比較重的,在京城設有各省的會館,那些因參加科舉而逗留京城的學子們棲身在那里,他們離家在外,處境艱苦,全靠彼此間的照應。曾國藩自己也曾在那里住過很長的時間,由于他為人雅好交游,因此結識的人才眾多,構成了一筆無形而且深厚的資源。當然,好交游絕不是濫交游,曾國藩交友,有著自己的選擇,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也。正如他告誡自己兄弟們的,擇友宜慎之又慎,因為“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在京為官十四年,并且是地位顯赫的高官,曾國藩自然會有些積蓄,但他的積蓄不是金銀,在這封信中可以看到,他交待得最多的是書,對于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來說,書才是他的財富。曾國藩曾對他的弟弟們說:我仕宦十余年,現(xiàn)在京寓所有惟書籍、衣服二者。衣服則當差者必不可少,書籍則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將來我罷官歸家,我夫婦所有之衣服,則與五兄弟拈鬮均分。我所辦之書籍,則存貯利見齋中,兄弟及后輩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者,予斷不別存一物以為宦囊,一絲一粟不以自私。還鄉(xiāng)之際,他果然是一身舊債,兩袖清風,可稱是清官矣。
諭紀澤·家眷萬不可出京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余于初八日,在舟中寫就家書,十一日早,始到黃州,因阻風太久,遂雇一小轎起岸,十二日未刻,到湖北省城,晤[1]常南陔先生之世兄,始知湖南消息,長沙被圍危急,道路梗阻,行旅不通,不勝悲痛焦灼之至!
現(xiàn)在武昌小住,家眷此時萬不可出京,且待明年春間再說,開吊之后,另搬一小房子?。挥嚓懤m(xù)設法寄銀進京用,匆匆草此,俟[2]一二日內(nèi)續(xù)寄。(咸豐二年八月十二夜武昌城內(nèi)發(fā))
【注釋】
[1]晤:會晤。
[2]俟:等待。
【譯文】
字諭紀澤兒:
初八那日,我在船上寫好家信,十一日早上,才到黃州,因風阻隔了太久,便雇了一臺小轎子走岸路,十二日未刻,到達了湖北省城,會見了常南陔先生的世兄,這才得知湖南的消息,長沙被圍困,正在危急之中,道路被阻塞,行旅不通,我的心中真是悲痛焦急到了極點。
我現(xiàn)在武昌暫時住腳,家眷這個時候可千萬不要離開京城,只有等到明年開春時再說,吊唁開始以后,另外搬到一個小房子住,我想辦法陸續(xù)寄錢到京城,供一切開支費用,匆匆忙忙寫這幾句,過一兩天再寫。(咸豐二年八月十二日夜武昌城內(nèi)發(fā))
【解析】
曾國藩是在七月二十五日在安徽太和縣小池驛聽到母親去世消息的,二十八日即趕到九江,準備走水路返鄉(xiāng)。在那里他收到江西方面的奠銀一千兩,救了他的急。由于遇到了頂頭風,從九江到湖北黃州僅三百里的水路,卻走了十一天。于是又改走旱路,當八月十二日抵達湖北省城武昌時,又聽到湖南省城長沙被太平軍包圍的音訊,陸路受阻,這使歸心似箭的他焦灼萬分。后繞道湘陰、寧鄉(xiāng),終于在八月二十三日回到了湘鄉(xiāng)。
由于得知當時的長沙被圍困,曾國藩才急于在船上寫好這封信囑咐長子紀澤照顧好在京城的家眷。由于道路阻塞,行旅不通,他心中焦慮到了極點,也因此更加牽掛家人,以至于想辦法寄錢到京城以供家眷的一切日常開支費用,暫時不讓家眷離開京城。
在清朝,父母故去是大喪,得知父母亡故的消息,兒子們無論在哪里,無論在做什么,都要馬上放下手里的事情,趕回家中治喪三年,也就是所謂“丁憂”。此時太平軍聲勢正大,武昌失守后,繼之以安慶、金陵淪陷,局勢危篤,皇上慌了,于1853年正月,發(fā)布了大辦團練的上諭。國難當頭,急需用人的朝廷傳諭要丁憂在家的曾國藩幫同辦理本省團練。曾國藩本想以守制為由上表推辭,但他的好友郭嵩燾和他的父親竹亭公對他一番開導訓誡,使他改變了初衷,十二月十七日,曾國藩起行赴省,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
【原文】
字諭紀澤兒:
予自在太湖縣聞訃后,于廿六日書家信一號,托陳岱云交安勵提塘寄京。念七日發(fā)二號家信,托常南陔交湖北提塘寄京。念八日發(fā)三號,交丁松亭轉(zhuǎn)勻江西提塘寄京,此三次信,皆命家眷趕緊出京之說也,八月十三日在湖北發(fā)家信第四號,十四日發(fā)第五號,念六日到家后,發(fā)家信第六號,此三次信,皆有長沙被圍,家眷不必出京之說也,不知皆已收到否?
余于念三日到家,家中一切清吉,父親大人及叔父母以下皆平安,余癬疾自到家后,日見痊愈,地方團練,人人皆習武藝,土匪決可無虞?;浄酥?sup>[1]雖惡,我境僻處萬山之中,不當孔道,亦斷不受其蹂躪,現(xiàn)奉父親大人之命,于九月十三日,權厝先妣于下腰里屋后山內(nèi),俟明年尋有吉地再行改葬,所有出殯之事,一切皆從儉約。
丁貴自念七日已打發(fā)他去了,我在家并未帶一仆人,蓋居鄉(xiāng)即全守鄉(xiāng)間舊樣,予不參半點官宦習氣,丁負自回益陽,至渠家住數(shù)日,仍回湖北,為我搬取行李回家,與荊七二人同歸,孫福系同東人,至湖南聲音不通,即令渠上湖北回京,給渠盤川十六兩,想渠今冬可到京也。
爾奉爾母及諸弟,在京一切,皆宜謹慎,目前不必出京,待長沙賊退后,余有信來,再行收拾出京,茲寄去信稿一件,各省應發(fā)信單一件,亦可將信稿求袁姻伯或龐師,照寫一紙發(fā)刻,其各省應發(fā)信,仍求袁毛黎黃王袁諸位,妥為寄去,余到家后,諸務叢集,各處不及再寫信,前在湖北所發(fā)各處信,想已到矣。
十三日申刻,母親大人發(fā)引,戌刻下窆[2],十九日筑墳可畢,現(xiàn)在地方安靜,聞長沙巡獲勝仗,想近日即可解圍,爾等回家,為期亦近。
羅邵農(nóng)至我家,求我家中略為分潤渠兄,我家若有錢,或十兩,或八兩,可略分與他用,不然,恐同縣留京諸人,有斷炊之患也,書不能盡,余俟續(xù)示。(咸豐二年九月十八日)
【注釋】
[1]氛:聲勢。
[2]窆:棺材。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在太湖縣聽到訃告以后,在二十六日寫第一封家書,委托陳岱云交安徽駐京提塘寄往京城,又于二十七日發(fā)了第二封家信,托常南陵交湖北提塘寄京城,二十八日又發(fā)第三封家信,交丁松亭轉(zhuǎn)交江西提塘寄京城,這三封家信,都是叫家眷趕緊離開京城的。八月十三日在湖北發(fā)出第四封家信,十四日發(fā)第五封家信,二十六日到家后,又發(fā)出第六號家信,這三封信,都有長沙被圍,叫家眷不要離開京城的交代,不知都收到?jīng)]有?
我于二十三日到家,家里一切正常,父親大人及叔父母大人以下都平安。自從到家以后,我的癬疾也一天天好了。地方的團練,人人都在練習武藝,土匪是用不著顧慮的,粵省賊人雖然聲勢囂張,但我們地處偏僻,位于萬山之中,又不是交通要道,所以還不至于受到騷擾。現(xiàn)在我奉父親大人的命令,在九月十三日,暫且把母親大人安葬于下腰里屋后山中,等明年尋到好的墓地,再行改葬,所有出殯的事,一切都從儉。
初七日已經(jīng)把丁貴打發(fā)走了,我在家沒有帶一個仆人,既然是居住在鄉(xiāng)下,就要按照鄉(xiāng)下人的習慣,不要攙雜半點當官的習氣。丁貴自回益陽,在家住了幾天,仍舊回湖北,為我搬行李回家,與荊七兩人同回。孫福是山東人,到了湖南語言不通,于是給他路費十六兩,叫他從湖北回京城,我想今年冬天當可以到達京城。
在京城里,你要照顧好你母親和各位弟妹,一切都要謹慎,現(xiàn)在不要離開京城,等到圍困長沙的賊人退后,我會寫信回來,再收拾離京?,F(xiàn)寄去信稿一件,各省應發(fā)一件信單,也可請袁姻伯或龐老師,照寫一張發(fā)刻,各省應發(fā)的信,仍舊求袁、毛、黎、黃、王、袁幾位,妥善寄去,我到家后,各種事務堆集在一塊,各處來不及再寫信,前不久在湖北所發(fā)各處的信,我想應該到了。
十三日申刻,母親大人出殯,戌刻下棺木,十九日筑墳完畢?,F(xiàn)在地方安靜,聽說長沙多次打勝仗,看來不久即可解圍,想必你們回家的日子也快了。
羅邵農(nóng)到過我家,請求我家略微幫助他一些,家里如果還有錢,或十兩,或八兩,可略微分點給他用,不然的話,恐怕那些留在京城的同縣人,連飯也吃不上了,要說的話難以寫盡,其余的等下次再寫。(咸豐二年九月十八日)
【解析】
曾國藩的母親江氏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年長曾國藩父親五歲,是湘鄉(xiāng)處士沛霖公之女。出嫁后因丈夫曾麟書排行老四,所以人稱江氏為麟四嫂。江家雖算不上名門豪族,不過世代以耕讀為本,家門忠厚,樂善好施,在湘鄉(xiāng)也算上有頭有臉的人家。
江氏嫁入曾家后,恪守夫家家規(guī)家訓,勤儉有加,孝敬長上,公公晚年長期臥床,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從不懈怠。在一個上有姑翁下育多子的大家庭里,一切家務做得井井有條,是一個出色的好內(nèi)勤。別人都說她子女過多容易貧困,但江氏說:“吾勞于內(nèi),諸兒勞于外,豈憂貧哉?”江氏的樂觀處世,對曾國藩性格的形成是有著較大影響的。
這封信說的是曾國藩攜家為母奔喪之事,這封信并不長,辦喪事的過程也說得十分簡單,但我們從這幾句簡單的話中仍可以感受到當年曾府辦喪事的風光。
曾國藩一生謹慎,時刻不忘修身養(yǎng)德。他克勤克儉,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特別是在位高權重之時,還能謹慎行事,在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上都保持著謹慎的作風。以一種平民的姿態(tài)來做位高權重的大官,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此信中,曾國藩還提到他居住鄉(xiāng)下,行為低調(diào),隨身不帶一個仆人,信中不僅妥善安排好留在京城的家眷,還兼顧到留在京城的同鄉(xiāng)人。另外,他在葬母一事中也考慮得極為周全。
曾國藩自己是真心實意在家居喪的,所以沒參雜半點官宦習氣,身邊也不帶一個仆人隨行。不過雖說是“一切都從儉”,但曾母的出殯在當時也是風光一時的。
曾國藩對母親的葬禮還是做了些節(jié)制的,對當?shù)氐墓賳T一概不請,可以說非常低調(diào)。但借端主動前來聯(lián)絡巴結的自然不會少,結果發(fā)引次日宴客,八人一席,共接待了二百六十席,算起來達到了兩千多人,單單“至親契友”是不可能有這么多人的。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女人的地位雖然低下,但對于曾江氏這樣一個女人就不同了,在當時的湖南省沒有比曾國藩地位更高的官員了,所以她的出殯是由六十四人抬棺木的風光大葬,請客多達五百余席,這對于小小的湘鄉(xiāng)縣來說,無疑一場百年不遇的重大活動。可以想象,有多少女人可以從曾江氏那里得到啟示,一個本身低微柔弱的女人,依仗兒子的成就,將男尊女卑的世風做了一次短暫的改變。
致諸弟·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維五等到后亦無信來,想平安也。
余于廿九日自新堤移營,八月初一日至嘉魚縣。初五日自坐小舟至牌洲看閱地勢,初七日即將大營移駐牌洲。水師前營、左營、中營自閏七月廿三日駐扎金口。廿七日賊匪水陸上犯,我陸軍未到,水軍兩路堵之。搶賊船二只,殺賊數(shù)十人,得一勝仗。羅山于十八、廿三、廿四、廿六等日得四勝仗。初四發(fā)折俱詳敘之,茲付回。
初三日接上諭[1]廷寄[2],余得賞三品頂戴[3],現(xiàn)具折謝恩。寄諭并折寄回。余居母喪,并未在家守制,清夜自思,局蹐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漸次肅清,即當奏明回籍,事父祭母,稍盡人子之心。
諸弟及兒侄輩務宜體我寸心,于父親飲食起居十分檢點,無稍疏忽,于母親祭品禮儀必潔必誠,于叔父處敬愛兼至,無稍隔閡。兄弟姒娣,總不可有半點不和之氣。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xiāng)間將此三字于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
諸弟不好收拾潔凈,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后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四弟、九弟較勤,六弟、季弟較懶。以后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前寄來泡筍殊不佳,大約以鹽菜蒸幾次,又咸又苦,將筍味全奪去矣。往年寄京有泡竹,今年寄營有泡鹽菜。此雖小事,亦足見我家婦職之不如老輩也,因便付及,一笑。煩稟堂上大人。余不一一。兄國藩手草,八月十一。
坐小舟至京口看營,船太動搖,故不成字。(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注釋】
[1]上諭:即詔書,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也指清代皇帝用來發(fā)布命令的一種官文書。
[2]廷寄:中國清代皇帝授命內(nèi)廷寄發(fā)的一種諭旨?;蚍Q寄信、寄信諭旨。
[3]戴:帽子,在清代,用帽子來區(qū)別官員的等級。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我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派人回家了,自從唐二、維五等來到京城后,再也沒有書信寄來,想必家中一切都平安吧。
二十九日,我從新堤移動軍營,八月初一到達嘉魚縣,初五,坐小船到牌洲察看地勢,初七便把大營移駐牌洲。水師的前營、左營、中營,自閏七月二十三日進駐金口。二十七日,敵軍分水、陸兩路進犯,我的陸軍還沒有到,只能由水師分兩路堵?lián)?,打了個勝仗,搶到敵船兩只,殺敵數(shù)十人。在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日等幾天中,羅山打了四場勝仗,初四發(fā)寄奏折,詳細敘述這期間的經(jīng)過,現(xiàn)在一起寄回。
八月三日,我接到皇上的圣旨,賞賜我三品頂戴?,F(xiàn)在已經(jīng)寫好謝恩的奏折,而且將廷寄、上諭連同奏折一起寄回。這個時間,我本應該是在守母喪,但是因為公務在身,并沒有在家守喪。每當夜里一個人的時候,我常常反省,內(nèi)心深感愧疚不安。
如果能夠仰仗皇上的天威,能夠早日消滅江上的賊匪,我便奏明皇上,盡早回到家鄉(xiāng),侍奉父親,祭祀母親,彌補我作為兒子的責任,稍盡一點自己的孝心。
各位弟弟和兒、侄輩,一定要理解我的這份心意。父親年歲已高,在飲食起居方面,你們一定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一點疏忽大意。對于母親的祭品、禮儀,一定要清潔,要誠心誠意;對叔父那邊要做到敬愛雙全,不要產(chǎn)生一點兒矛盾。兄弟姑嫂之間,不可以有半點不和氣,在一個大家庭中,“勤”和“敬”這兩個字如果能夠嚴格遵守,則沒有不興旺的;如果一點兒都沒遵守,則必將衰敗。能夠做到對“和”字多遵守幾分,家族沒有不興旺的;“不和”則沒有不敗落的。如果各位弟弟不信的話,可以試著在鄉(xiāng)里把“勤、敬、和”這三個字在家族親戚中逐一驗證,就會覺得我所說的是沒錯的。
弟弟不愛清潔、收拾打掃,這點比我還要嚴重,這是家庭衰敗的氣象,以后一定要嚴加要求自己。細心收拾庭院,就連一紙一線、竹頭木屑,都應收拾干凈,為孩子們做出榜樣。第一代人懶散,下一代人便淫逸,就一定會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類的敗落跡象出現(xiàn)。四弟和九弟比較勤快,六弟和季弟較懶惰。以后勤的要越加勤快,懶的要痛改前非,不要讓后輩們學到怠慢懶惰的樣子,這一點尤其重要。除了讀書外,還應教子侄們掃地、擦桌凳、收糞鋤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地位高,認為做這些事情有損架子而不愿親身去做。
上次寄來的泡筍口感不太好,大概是用鹽菜蒸過幾次,又咸又苦,沒有了筍的味道。往年寄到京師的有泡竹,而今年寄到軍營中的只有泡鹽菜。這雖是小事,卻足以看出我家婦女之功不如老一輩,逐漸懶散,技藝也不如從前。這事我也是順便提一下,就當作一笑。麻煩弟弟稟明父親大人,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述說了。兄國藩手草。
我在寫這封信時,正坐小船到京口察看營地,因為船太搖晃,所以字體很不像樣。(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
【解析】
寫這封信時,曾國藩正隨水師駐扎在湖北的金口鎮(zhèn),離湖北省城僅六十余里,一場大戰(zhàn)在即,而曾氏的家書卻以大部分的篇幅去談什么“奏明回籍,事父祭母”以及“勤、敬、和”,并叮囑家人要收拾家務、不可擺官宦人家的架子,似乎他此時的心思完全沒有放在戰(zhàn)事上。
看來武昌戰(zhàn)役打響前的曾國藩還沒有“收復江寧,蕩平妖氛”的雄心壯志,仍在做回鄉(xiāng)守制的打算。是什么原因使他對戰(zhàn)事如此意志消沉呢?曾氏沒說,不過在此信中曾國藩提到不久前他的湘軍打了一場勝仗,皇上“賞賜我三品頂戴”,這也許是個原因吧,他原本就是個正二品的官員,卻賞了個三品頂戴,想必他接賞時心中很不是滋味。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告誡四位弟弟一定要盡力做到“勤、敬、和”,這樣才能使家族興旺。他特別強調(diào)了弟弟們在家中除了讀書外,還應學會做些家務,要養(yǎng)成勤勞的習慣。在曾國藩看來,一個家庭要想興旺,首先要勤于勞動?!渡袝氛f:“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意思是說,勤勞、節(jié)儉,才能使國家發(fā)達,家庭興旺。一個人良好的習慣,能導致命運的變化,這個習慣就是“勤”。曾國藩認為凡是能守住勤勞和恭敬的家庭,家境通常都能日漸振興。家庭里能守住和氣不爭,這個家一定能發(fā)達興旺。若家庭成員不懂得勤勞,事事爭奪不和,那家道沒有不敗落的。
他在子女教育中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針對子弟生長于富貴家庭、慣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特點,曾國藩特別強調(diào)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他認為“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準許子女睡懶覺。在曾國藩的堅持下,曾家一直保持了祖父起早床的習慣,不準家人睡懶覺。曾國藩和夫人以身垂范,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兒女“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強調(diào)適當參加體力勞動,是曾國藩用來培養(yǎng)家人勤勞作風的另一個方式。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讀書寫字作文章,但必須參加一些諸如打掃衛(wèi)生、喂魚養(yǎng)豬種菜之類的體力勞動。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兩江總督府時,他規(guī)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曾國藩的一生都以“勤”字嚴格要求自己,并與家人共勉,他晚年在“家訓四條”中,關于勤勞的闡述,最為詳備。信中強調(diào)新來的媳婦,更應該教她下廚房做事,而不能因為她是富貴家的千金,就將她供養(yǎng)起來,這會有損他們曾家祖輩勤勞的家風。他的小女兒紀芬記述當年父親給他們兄妹安排勞動任務時,什么炒菜做飯、刷鍋洗碗、繡花織布、收拾打掃,都一項一項列出來,什么時間做什么、什么時間檢查,都有著很嚴格的要求,儼然軍事化管理。
在信中,曾國藩還談到了“敬”,敬人者,人恒敬之;以“敬”對事,事必有成。曾國藩將“敬”的功夫歸為兩點:對內(nèi),要專注安靜,一心一意;對外,要整整齊齊,恭敬嚴肅。此外,他也認為,恭敬認真、全力以赴地投入生活,最切實的收效就是可以強身健體,這點看法頗具新意,也有一定的道理。曾國藩在擔任湘軍統(tǒng)帥時,對將士敬之以禮,無論人多人少,官大官小,都衣冠整齊,神態(tài)安詳而不盛氣凌人;對軍務敬之以勤,每天日理萬機,從不懈怠,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
作為一家的長子,曾國藩一直都非常重視家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他的九弟在京讀書時,有一段時間和他產(chǎn)生了隔閡,賭氣不肯用心讀書,只想著回家。曾國藩很著急,反觀自己和夫人都沒有怠慢之處,詢問原因,九弟又不肯說。于是,曾國藩就賦詩一首,規(guī)勸弟弟兄弟之間當以和睦團結為重。弟弟看了之后,略有好轉(zhuǎn),但仍不肯用功。曾國藩只好寫信告知父親,把產(chǎn)生問題的根源歸結為自己不能友愛兄弟,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和行為感化兄弟,后來在父親的教導下,兄弟二人終于和好如初。曾國藩與兄弟的相處之道,那就是當矛盾產(chǎn)生時,曾國藩都能反思自己的過失,絕不對弟弟橫加指責,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即便是面對諸位弟弟的無端怨恨和不情之求,也能設身處地地予以寬慰和諒解,體現(xiàn)了作為長兄的涵養(yǎng)和大度,這些都為弟弟們互相友愛做了良好的示范。
曾國藩很注重實踐,對那種只會高談闊論而無實際辦事能力的人,曾國藩是鄙視的。曾國藩指出讀書人的通病:“往往志大言大,而實不副也?!痹鴩阅転楣俪晒?,和他主張的親歷親為大有關聯(lián)。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告訴弟弟們要勤于勞動,千萬不可以認為有損架子而不去做。這體現(xiàn)了曾國藩雖然為官,但是從來沒有官架子,而且非常重視躬親做事的觀點。躬身力行,首先就要自己做得正。因此,曾國藩不僅倡導躬身力行,而且從自己做起,虛心實做。在任兩江總督時,他總是親手制定章程,親自圈點文書。奏牘、書信、家書、批文、日記,幾乎都是他親手所寫或刪定,僅現(xiàn)在留傳下來的就達數(shù)千萬字。他說:“如稍有怠惰安逸,則內(nèi)心會負疚很深?!?/p>
為了更好地實踐“躬身力行”,曾國藩還創(chuàng)立了“五到”之說,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1869年,曾國藩已經(jīng)五十九歲了,按當時人的壽命,他已是一個標準的老人,身體和精力也是越來越差。不過,在他看來,既然為官,就必須好好辦事。作為地方長官,要求下屬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起到表率作用,否則下屬必然是陽奉陰違。所以,對重大的、疑難的案件,曾國藩常常需要親自處理。這些事情非常繁瑣,然而面對許多人命關天的事情,卻又必須認認真真辦理,所以累得腰酸腿疼頭痛,以至晚上入睡都困難,都是經(jīng)常的事。
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二十八日由瑞州營遞收到父大人手諭,并弟與澤兒等信,具悉一切。六弟在瑞州辦一應事宜,尚屬妥善,識見本好,氣質(zhì)近亦和平。九弟治軍嚴明,名望極振。吾得兩弟為幫手,大局或有轉(zhuǎn)機。
次青在貴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糧,又敗挫之后,至今尚未克整頓完好。雪琴在吳城,名聲尚好,惟水淺不宜舟戰(zhàn),時時可慮。
余身體平安,癬疾雖發(fā),較之住在京師,則已大減,幕府乏好幫手,凡奏折書信批稟,均須親手為之,以是不免有延擱耳。余性喜讀書,每日仍看數(shù)十頁,亦不免拋荒軍務,然非此則更無以自怡也。
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shù)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shù)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熱,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jīng)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jīng)書。吾鄉(xiāng)子弟,未讀完經(jīng)書者甚多,此后當力戒之。餡汐陰如未讀完經(jīng)書,當速補之,至囑至囑?。ㄏ特S六年十一月廿九日)
【譯文】
澄侯四弟:
二十八日,我從瑞州收到父親大人手諭和弟弟、澤兒等人的信件,知道一切。在瑞州,六弟辦理的所有事宜,還算妥當,見識還可以,氣質(zhì)近來也逐漸平和了些。九弟管理軍隊紀律嚴明,名聲大為振作。我如今有幸得到兩位弟弟做幫手,大局或者會有轉(zhuǎn)機。
次青在貴溪還算平安,只是一直以來都缺乏糧食,不久前又剛打了敗仗,所以直到現(xiàn)在部隊還沒有完全整頓好。雪琴在吳城,名聲也不錯,只是那里的水太淺,不合適水戰(zhàn),讓人無時無刻不在擔憂。
我身體平安,雖然癬疾又復發(fā)了,但是與京城時相比,還是不算太嚴重。參謀部門缺乏好幫手,但凡是奏折、書信、批稟,我都必須親手擬就,所以不免延擱了時日。我一向喜歡讀書,每天依舊堅持看幾十頁,也不免將軍務丟生疏了,但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沒有使自己怡然自得的東西了。
紀澤讀漢書,務必要遵守“勤、敏”二字,每天至少看二十頁,不要被所謂“讀書在精不在多”說法所左右,如果今天讀半頁,明天讀兩頁,再明天又耽擱、間斷,也許幾年也不能讀完一部完整的書。如煮飯一樣,歇了火就冷,小了火就不熟,要用大柴大火,才容易成功。甲五經(jīng)書已經(jīng)讀完沒有?必須快點閱讀,不必一一求熟,如果為了追求一個“熟”字,恐怕終生也讀不完經(jīng)書。我們鄉(xiāng)下的子弟,沒有讀完經(jīng)書的人很多,以后要努力戒掉。餡汐陰如果沒有讀完經(jīng)書,應當馬上補讀。至囑至囑?。ㄏ特S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解析】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對六弟的辦事能力和九弟管理軍隊的才能給予了贊揚,曾國藩為得到兩位出色的弟弟為自己的幫手而欣慰。但他又在介紹自己的生活近況時,依然不忘強調(diào)讀書的重要性。同時又特別要求長子紀澤讀書務必要遵守“勤、敏”二字。的確,曾國藩本人正是靠“勤”字成就自己的一生的,據(jù)說在曾國藩身上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國藩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但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可他卻一直背不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曾國藩讀完書去睡覺,并趁機撈點好處??墒堑劝〉龋褪遣灰娝X,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你這種智商還讀什么書?”然后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天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yōu)樘觳?。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國藩卻成為成就卓著、讓無數(shù)人都欽佩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但是遺憾的是,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和德行,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蘇東坡說“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曾國藩認為“不可一日不讀書”。他最看重三點讀書方法:一是要讀經(jīng)典,這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前人的思想與智慧。二是先博后專,先廣泛閱讀,再精讀。萬卷雖多,而提要鉤玄不過數(shù)語。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潛心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三是一定要培養(yǎng)個人的讀書興趣和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有了興趣,才能樂在其中。
曾國藩喜歡讀史,曾寫成《歷代大事記》數(shù)卷。讀書時他最重視作讀書筆記,“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訓,不手抄則不能記”。主張讀書要做札記,要動手,要寫下所感所想,除經(jīng)史外,常隨手摘記,以此作為重要的讀書方法。
曾國藩的讀書特點是:日課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約守,不拘門戶;提要鉤玄,善于概括;挈長補短,與時變化。這些讀書經(jīng)驗對現(xiàn)在人來說,仍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致澄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種蔬等事
【原文】
澄季兩弟左右:
兄于十二日到湖口,曾發(fā)一信,不知何時可到?胡蔚之奉江西耆中丞之命,接我到省,余因于二十日,自湖口開船入省,楊厚奄送至南康,彭雪琴徑送至省,諸君子用情之厚,罕有倫比,浙中之賊,聞已全省肅清,余到江,與耆中丞商定,大約由湖口入閩。
家中種蔬一事,千萬不可怠忽。屋門首塘中養(yǎng)魚,亦有一種生機,養(yǎng)豬亦內(nèi)政之要者。下首臺上新竹,過伏天后有枯者否?此四者可以覘人家興衰氣象,望時時與朱見四兄熟商。見四在我家,每年可送束修錢十六千;余在家時,曾面許以如延師課讀之例,但未言明數(shù)目耳。季弟生意頗好,然此后不宜再做,不宜多做,仍以看書為上。
余在湖口。臥病三日,近已痊愈,但微咳嗽;癬疾久未愈,心血亦虧甚,頗焦急也。久不接九弟之信,極為懸系[1],見其初九日與雪琴一信,言病后元氣未復,想比已痊愈矣。(咸豐八年七月廿一日自江西省河下發(fā))
【注釋】
[1]懸系:掛念。
【譯文】
澄、季兩弟:
我于十二日到達湖口時,曾經(jīng)給家中發(fā)過一封信,不知道什么時侯可以送到。胡蔚之奉江西耆中丞的命令,接我到省城。因此,我于二十日從湖口乘船去省城,楊厚庵送到南康,彭雪琴一直送到省城,幾個朋友用情的深厚,真是很少有的。浙江省的賊人,聽說已經(jīng)全部肅清,我到江西后,再與耆中丞商量決定,大約是從湖口進入福建。
家中種菜這件事,千萬不可以疏忽。屋門口的水塘中養(yǎng)魚,也有一種生機。養(yǎng)豬也是家務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下首臺上的新竹,過夏天以后有枯死的嗎?從這四件事可以觀測出一戶人家是興旺還是衰敗的跡象,希望多與朱見四兄商量。見四在我家,每年可送給他教學費十六千。我在家里時,曾經(jīng)當面答應請老師教課的,報酬按慣例辦,但沒有講明具體多少錢。季弟的生意雖然做得不錯,然而今后不宜多做,最好仍舊以讀書為上策。
我在湖口病了三天,近來已好多了,但還有些輕微的咳嗽。癬疾長久以來一直未好,心血也虧損極大,對此也很焦急。很久沒有接到九弟的信了,非常掛念。我看了他在初九時寫給雪琴的一封信,說病后元氣始終沒有完全復原,想必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了吧。(咸豐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在江西省河下發(fā))
【解析】
曾國藩雖然身為高官,但他卻相當重視農(nóng)業(yè),在這封信中,他對兩位弟弟重點強調(diào)了在家要注重種蔬菜、養(yǎng)魚種竹、養(yǎng)豬等事,并把這四者的重要性提升到“可以觀測出一戶人家是興旺還是衰敗”的高度。
按照曾國藩的觀點,一個人的一切作為是從經(jīng)營家庭開始的,而保持家庭興旺的根本之路就是耕讀。在他的治家理論中,提到了一個“八寶飯”的家訓,即曾家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要思想的家規(guī)。曾家的家規(guī)要求家人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yǎng)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曾國藩把它歸結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個字。這八個字又被人們稱之為“八寶飯”。
《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平淡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在這部家訓中,從頭至尾滲透著以農(nóng)為本、勤儉持家、嚴訓教子、堅挺剛強、忠勇節(jié)孝的儒家和農(nóng)耕文化的思想。在曾國藩的家書中,有多處提到他對農(nóng)業(yè)種植的建議,并要兒子曾紀澤繼承家中的傳統(tǒng),重視種菜。雖然是在上學念書時期,沒有太多的時間能親自務農(nóng)種菜,但是也要經(jīng)常地關心那些事情,決不可以有輕視務農(nóng)的思想。
曾國藩原本是個讀書人,盡管他出自農(nóng)家,但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中,讀書的目的便是“跳農(nóng)門”,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的目地就是做官,從事治國平天下的大事。而農(nóng)業(yè)則一般被視為下人所為。而曾國藩作為一個身居要職的官員,卻相當重視農(nóng)業(yè),這與其長輩的家教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祖父星岡公的治家之法里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視種菜,他平生精心鉆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為了增加收入,他“入而飼豕,出而養(yǎng)魚”,一年四季,彼此雜職,無有空閑。他曾對兒孫輩說:“凡菜茹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边@種躬耕親勞的觀點,對于曾國藩兄弟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其父曾麟書把讀書、誠修、祭祀和種菜并稱為治家的八法,把“半讀半耕”視為家風。
“半讀半耕”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中普遍存在著的一種士紳階層的生活方式:子弟外出做官,父老謹守田園。為官者為國宣勞,年事漸高或仕途失意之際,告老或托病還鄉(xiāng),又送下一代子孫赴考出仕,一代代循環(huán)往復,傳承了上千年。進,可以干祿;退,可以自養(yǎng)。這種植根于鄉(xiāng)土、以耕讀持家的方式,其實是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理念的現(xiàn)實縮影。
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
【原文】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閣下:
十五日接叔父患病之信,十六日專王法六送鹿茸回家,限年內(nèi)趕到。十七早接澄弟兩信,沅弟一信,叔父病勢已愈,大幸大幸!
溫弟之事,日內(nèi)計已說破,不知叔父與溫弟婦能少節(jié)哀否?溫弟婦治家最好,而賦命[1]最苦,不知天理何以全不可憑?
十八夜接希庵信,知六弁沅弟所派已回,皆未尋得;而迪奄遺骨,于初一日已搬至霍山縣,同一殉節(jié),而又有幸有不幸若此。
余又專五人去尋,中有二人,系賊中逃出者,言必可至三河故壘,其三人則楊名聲楊鎮(zhèn)南張涂也,能尋得遺骸,尚是不幸中之一幸,否則吾何面見吾祖考妣及考妣于地下哉?(咸豐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注釋】
[1]賦命:天給人的命運。
【譯文】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閣下:
我于十五日接到叔父生病的信。十六日專門派王法六送鹿茸回家,限其年內(nèi)趕到。十六日早收到兩封澄弟的信和一封沅弟的信,得知叔父的病已經(jīng)好了,大幸大幸!
溫弟的事,估計近幾天已經(jīng)公開了,不知叔父與溫弟媳婦能夠節(jié)哀不。溫弟媳婦治家最賢慧,而上天給予她的命運卻是最苦,不知道天理為什么這樣不可以憑信。
十八日晚接到希庵的信,得知沅弟派的六個士兵都回來了,他們都沒有尋找到六弟的尸骨,而迪庵的遺骨,在初一那天已搬到霍山縣。同是犧牲,還有幸與不幸如此不同。
我又專門派五個人去尋找,其中有兩個人是從敵方逃出來的,說一定可以到三河原來的陣地,其余三個是楊名聲、楊鎮(zhèn)南、張涂。若能尋到尸骨,還屬不幸中的幸運,不然,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祖考、祖妣、考妣于九泉呢?(咸豐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解析】
三河鎮(zhèn)之役,六千湘軍慘遭滅頂之災,曾家老六亦遭劫難,傷痛之余,曾國藩為六弟的媳婦抱不平,這樣賢慧的女人卻不得不承擔如此痛苦的事情,上天待她真是不平!進而擔心叔父與溫弟媳婦能否承受得住失去親人的痛苦。
1858年5月,湘軍悍將李續(xù)賓與曾國華率精兵所部攻克江西九江后,乘勝東援安徽戰(zhàn)場,準備進犯廬州,10月,六千湘軍精兵進抵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三河鎮(zhèn)。太平軍晚期的兩名主要將領陳玉成和李秀成得到湘軍大舉東犯的消息后,隨即率軍前往救援。就在湘軍大舉進攻三河鎮(zhèn)的當天,陳玉成率部趕到,駐扎在三河鎮(zhèn)南金牛鎮(zhèn)一帶。11月,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扎于白石山。至此,集結在三河鎮(zhèn)周圍的太平軍已達十余萬人,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
面對太平軍的強大氣勢,驕悍的李續(xù)賓并不了解實情,仍然一意孤行。11月15日深夜,李續(xù)賓率湘軍偷襲金牛鎮(zhèn),次日黎明,行至距三河鎮(zhèn)不到十公里的樊家渡時,與陳玉成軍遭遇。陳玉成以少量步兵力正面迎敵,且戰(zhàn)且走,將湘軍誘至設伏地域,團團包圍,雙方展開激戰(zhàn)。這時駐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聽金牛鎮(zhèn)炮聲不絕,也立即趕往參戰(zhàn)。
李續(xù)賓督軍往來沖突,終不得脫。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殲滅湘軍精銳近六千人,李續(xù)賓被擊斃,曾國華下落不明。曾國藩所在的建昌大營中,上自將官,下至丁勇,幾乎人人都與三河陣亡的人員有關系,或為親戚,或為朋友,或為鄉(xiāng)鄰,或為熟人。消息傳來后,不待吩咐,各營便自動地焚紙燃香,掛起招魂幡,軍營上下,籠罩著一片陰霾。一連幾天,曾國藩看到這種情景,心里難受至極。他想到此刻的湘鄉(xiāng)縣,不知有多少人家正在舉辦喪儀,有多少寡婦孤兒在哀痛欲絕。
這是湘勇出師以來,最為慘重的失敗。三河鎮(zhèn)戰(zhàn)役后,曾國藩曾多次派人前往戰(zhàn)場尋找六弟曾國華的遺體,但始終沒找到,但曾國藩認定六弟已死無疑,直到三個月后他的無頭尸才被發(fā)現(xiàn)。此戰(zhàn)對湘軍的打擊極為沉重,咸豐帝聞之,“不覺隕涕”。胡林翼則哀嘆說:“三河潰敗之后,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zhàn)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痹鴩恰鞍Q填膺,減食數(shù)日”。
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
【原文】
澄侯沅甫季洪三弟左右:
王四等來,得知叔父大人病勢稍加,得十三日優(yōu)恤之旨,不知何如?項又接十九日來函,知叔父病已略愈,欣慰欣慰!然溫弟靈樞到家之時,我家祖宗有靈,能保得叔父不添病,六弟婦不過節(jié)裂,猶為不幸中之一幸耳。
此間兵事,凱章在景德鎮(zhèn)相持如故,所添調(diào)之平江三營,寶勇一營,均已到防,或可隱扎浚川在南康之多城墟,打一勝仗,奪偽印四十三顆,偽旗五百余面,皆解至建昌,甚為快慰!惟石達開尚在南安一帶;悍賊亦多,不知究竟掃蕩否?吉中營以后常不離余左右,沅弟盡可放心。
起屋造祠堂,沅弟言外間訾議[1],沅弟自任之。余則謂外間之訾議不足畏,而亂世之兵變,不可不慮,如江西近歲,凡富貴大屋,無一不焚,可為殷鑒。吾鄉(xiāng)僻陋,眼界甚淺,稍有修造,已駭聽聞,又太閎麗[2],則傳播招尤,茍為一方首屈一指,則亂世恐難幸免。望弟再斟酌于豐儉之間,妥善行之。
改葬先人之事,將求富求貴之念,消除凈盡,但求免水蟻,以妥先靈,免兇煞,以安后嗣而已。若存一絲求富求貴之念,則必為造物鬼神所忌,以吾所見所聞,凡已發(fā)之家,未有續(xù)靈得大地者。沅弟主持此事,務望將此意拿得穩(wěn),把得定,至要至要!
紀澤姻事,以古禮言之,則大祥后可以成婚,以吾鄉(xiāng)舊俗言之,則除靈道場后可以成婚。吾困近日賊勢尚旺,時事難測,頗有早辦之意。紀澤前兩稟,請心壺抄奏折,盡可行之。吾每月送修金二兩,應抄之奏,不知家中有底稿否?抄一篇,可寄目錄來一查,注明月日。
紀澤之字,較之去年二三月間,遠不能逮[3]。大約握筆宜高,能握至管頂者為上,握至管頂之下寸許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許者,亦尚可習。若握近毫根。則難寫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斷不能寫好字。吾驗之于已身,驗之于朋友,皆歷歷可驗。紀澤以后宜握管略高,從低亦須隔毫根寸余,又須用油紙摹帖,較之臨帖勝十倍。
沅弟之字,不可拋荒。溫弟哀辭墓志,及王考批妣神道碑之類,余作就后均須沅弟認真書寫?!顿e興堂記》首段未愜[4],待日內(nèi)改就,亦須沅弟寫之。沅弟雖憂危忙亂之中,不可廢習字工夫。親戚中雖有漱六云仙善書,余因家中碑板,不擬請外人書也。(咸豐九年正月十一日)
【注釋】
[1]訾議:毀謗非議。
[2]閎麗:閎,宏大,寬大。閎麗:宏廣華麗。
[3]逮:及。
[4]愜:滿意,滿足。
【譯文】
澄侯、沅甫、季洪三弟:
王四等人來,聽說叔父大人病勢又加重了,不知在得到皇上十三日體恤的圣旨之后,情形有無好轉(zhuǎn)?,F(xiàn)又接到十九日的來信,得知叔父的病已略有好轉(zhuǎn),心中很是高興!然而,如果溫弟靈柩到家的時侯,我家祖宗能有靈驗,保佑叔父不會因此加重病情,六弟媳婦也不要太過于哀痛,則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邊打仗的事,凱章在景德鎮(zhèn)與賊軍對峙,仍然像以前一樣,沒有什么變化。后調(diào)去的平江三營、寶勇一營,現(xiàn)都已開到防地,或許可以隱蔽駐扎在浚川。在南康的多城墟打了一場勝仗,奪得偽官印四十三顆,偽旗五百多面,都已送到建昌,大家都很欣慰。唯有石達開仍在南安一帶,強悍的賊匪不少,不知道掃蕩干凈沒有,吉字營以后不離我的左右,沅弟盡可放心。
關于起屋建祠堂一事,沅弟說外面有毀謗非議,他自己承擔。我卻覺得如今最可怕的不是外面的毀謗非議,而動亂年月的兵變,卻不可不加考慮。如江西近年來,凡屬富貴人家的大房子,沒有一家沒被燒毀,真是殷鑒不遠。我家地處偏僻簡陋的山村,那里的人本來眼界就淺,稍微建點什么,就讓他們大驚小怪的。如果我們起造的祠堂太過于富麗堂皇了,消息傳開,招人非議,被人說是一方首屈一指的建筑,那么在動亂年代,災禍是難以幸免的。希望弟弟反復斟酌一下,最好在豐裕和儉樸兩者之間權衡一下,比較妥當。
改葬先人的事,心中求富求貴的雜念必須要消除干凈。只求能免受水淹蟻蛀,以安先人之靈,以免兇煞,以安后人罷了。如果有一絲一毫求富求貴的念頭,那一定會被造物的鬼神所忌諱。以我的所見所聞,凡是已經(jīng)興旺發(fā)達的家庭,沒有一家是因為尋得好地的。沅弟主持這件事,一定要把這個主意把持好,堅定不移,這一點非常重要!
紀澤婚姻之事,用古禮來說,大祥以后可以成親。以我們的鄉(xiāng)間習俗來說,辦完祭靈,做完道場以后,也可以成婚。我因為現(xiàn)在賊人勢頭正旺,形勢難以預測,因此心中存有早辦的想法。前不久紀澤的兩封信,請心壺抄奏折,可以去做,我每月給他抄寫費二兩。要抄的奏折,不知道家里有底稿沒有。抄一遍以后,可將目錄寄來我看一看,要注明年月。
紀澤的字,與去年二三月間的相比,遠遠不如之前的。寫字時握筆要高,能握到管頂?shù)淖詈茫盏焦茼斚旅嬉淮缱笥业囊残?,握到筆毫以上一寸左右的也勉強可以。如果握到近毫根處,那就很難寫好字,而且不久便會退步,并且絕對寫不出好字。我自己試驗過,也找朋友試驗過,結論都一樣。紀澤以后寫字時握筆要略為高些,就是低也要離毫根一寸以上,此外要用油紙摹帖,比臨帖強十倍。
沅弟的字,也不可荒廢。溫弟哀辭墓志,以及考妣道碑之類,我做好之后,都要沅弟認真書寫。《賓興堂記》第一段不太滿意,等近日改好,也要沅弟書寫。雖然是在憂危忙亂之中,沅弟的習字工夫也不可以廢棄。親戚里的漱六、云仙雖然能寫,但因為是家里人的碑文,所以不想讓外面的人書寫。(咸豐九年五月十一日)
【解析】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重點就起屋造祠堂一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起屋造祠堂要低調(diào),萬萬不要招搖,以免樹大招風,惹來禍端。低調(diào)處事、謹慎做人是曾國藩成功路上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因素,身居高位的曾國藩一生秉持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的處世觀。
1858年夏,曾國藩再次出山,被朝廷委以重任,率領湘軍轉(zhuǎn)戰(zhàn)江西。此番進軍,問題不斷。雖然湘軍有守城退敵的功勞,但與當?shù)卣鐓s搞不好關系,也無法融入當?shù)剜l(xiāng)團,彼此之間矛盾很大,甚至湘勇被當?shù)貓F丁伏擊截殺的事也時有發(fā)生。禍不單行,時逢溫疫流行,軍營中許多將士因感染而病倒,就在形勢危機重重的時候,又傳來了湘軍精銳在安徽三河鎮(zhèn)慘遭兵敗的消息,景德鎮(zhèn)一帶的湘軍也連告失利。一系列噩耗在曾國藩的心上灑了一把鹽,他忍受著喪弟喪友的悲痛,竭力挽救,才得以穩(wěn)定大局。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朝廷忽而傳令要他援浙,忽而又命其赴皖。聽聞石達開有由湘入蜀之勢,他又得馬不停蹄聽令去四川夔州扼守,朝令夕改,毫無章法。搞得曾國藩無所適從,也只得委曲求全,任憑朝廷調(diào)動。此時的曾國藩內(nèi)外交困,承受著許多非議和壓力,精神苦惱之極,但他依然一味忍耐,以“困心恒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來勉勵自己,徐圖自強。成功就要耐得寂寞,忍受別人的聒噪和嘲諷。要潛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做事,功夫既到,事情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
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
【原文】
澄弟左右:
圍山觜橋稍嫌用錢太多,南塘竟希公祠宇,亦盡可不起。沅弟有功于國,有功于家,千好萬好,但規(guī)模太大,手筆大廓[1],將來難乎為繼,吾與弟當隨時斟酌,設法裁減。此時竟希公祠宇,業(yè)將告竣,成事不說。其星岡公祠及溫甫事恒兩弟之祠,皆可不修,且待過十年之后再看,至囑至囑!
余往年撰聯(lián)贈弟,有儉以養(yǎng)廉,直而能忍二語。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則為阿兄所獨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儉,則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于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平費,周濟人情,亦有一儉字意思。總之愛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吾弟以為然否?(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注釋】
[1]廓:空闊,廣大。這里比喻花錢隨便,大手大腳的意思。
【譯文】
澄弟:
圍山觜建橋所用的錢稍微多了些,南塘竟希公的祠宇,也不必非建不可。
沅弟雖然對國家做出了貢獻,對家庭也有功勞,千好萬好,但是如果建設規(guī)模太大,花錢大手大腳,將來總難以長久。我與弟弟應當隨時商量,想辦法裁減下來?,F(xiàn)在既然竟希公的祠宇即將竣工,已成了事實,那就不去說了。星岡公祠和溫甫、事恒兩位弟弟的祠堂,都可以暫時不建,等過了十年以后再說,再三囑咐!
我往年曾經(jīng)撰寫過一副對聯(lián)送老弟,其中有“儉以養(yǎng)廉,直而能忍”兩句話。弟弟的耿直盡人皆知,但你能夠忍耐,那就只有為兄我一個人知道。弟弟的廉潔,在眾人的意料之中;而弟弟的不儉樸,是為兄我所沒有意料到的。以后希望弟弟能在“儉”字上下一番工夫和苦心,不但家中的日?;ㄤN要節(jié)儉,就是建設費用、打點人情,也需要節(jié)儉??傊?,愛惜物力,不失去寒士的家風而已,我弟認為對么?(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解析】
曾國藩在此信中強調(diào)了節(jié)儉的重要性,并提出“儉以養(yǎng)廉,直而能忍”。意思是說,做人要通過節(jié)儉培養(yǎng)廉潔的作風;做人既要正直又要有耐性、有涵養(yǎng)。當時,曾國藩身處清末亂世,官場腐敗、吏治糜爛,但他仍然努力保持著清廉的操守。他不僅獨善自身,還努力扭轉(zhuǎn)官場積重難返的貪污納賄之風。
曾國藩認為:“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后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家聲。故立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后人。若祿入較豐,除奉養(yǎng)堂上大人外,盡以周濟親戚族黨之窮者,此我之素志也?!痹谀莻€時代,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是人生的追求。曾國藩起初自然也會有這種想頭,否則不會奮力于科舉。不過經(jīng)過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在獨善其身方面,他的確已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曾國藩日常的穿戴通常是舊衣布鞋,他為此幽默地說:古人說衣不如新,人不如舊,要我看這衣也是不如舊,試看當今的衣料,哪有從前的好啊。曾國藩不僅自己一生堅守清廉,對兒女也同樣要求他們儉樸度日,他規(guī)定嫁女的壓箱底銀為二百兩,娶媳也同樣如此。曾國藩為官多年,但是奉銀極少,不過他從沒抱怨過,一直以清貧的生活為榮。并教導其子女說:“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實不清,尤為造物所怒?!辈回澵?,不荀取,這是他的人生信條。得自己該得的,有所得無所貪,這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曾國藩一生踐行“當官以清廉有信為本,不圖安逸,不圖虛名,崇尚勤儉?!彼J為這既是國和家的興盛之道,更是令部屬歸心的要訣。他在三十歲時曾立誓:“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貽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痹鴩R終前仍不忘此誓,留下遺囑:“余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運回江南歸湘為便,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p>
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原文】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弟與沅弟能勤而不能儉,余微儉而不甚儉;子侄看大眼,吃大口[1],后來恐難挽,弟須時時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注釋】
[1]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見識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樂也越豐富。
【譯文】
澄弟左右:
我不想給家里多寄錢和物,總是擔心老一輩的生活太奢侈了,會促使后輩養(yǎng)成驕縱的不良習氣。沒有哪個錢多的人家子弟不驕縱的,我們兄弟要為祖宗后世遺留一點福澤,為后人珍惜一點剩余的福氣,除了勤儉二字,沒有其他辦法。弟弟和沅弟都能勤勉但卻不夠節(jié)儉,我也只是稍微節(jié)儉而不是非常節(jié)儉,長此以往,子侄們的眼界難免會越來越高,吃的也是越來越精,以后恐怕再難以挽回,弟弟對此事要時刻留心?。ㄍ味暾率娜眨?/p>
【解析】
勤儉是曾國藩為人的準則,這封信表達了他不想多給家里寄錢、物的原因,主要是怕后輩們養(yǎng)成驕縱、奢侈的惡習,提醒弟弟們要保持勤儉的生活作風,為子侄們做榜樣。作為封建王朝的一個封疆大吏,他在吃穿住行方面上點檔次也無可非議,但其節(jié)儉如此,并躬行一生,實屬難能可貴。
曾國藩在生活中遵守勤儉的規(guī)矩,他有件青緞馬褂,只是在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拿出來穿,平時就放在衣櫥里,因此三十年那件衣服依舊光亮如新??梢娝暮啒?。
在任兩江總督時,有一次他到揚州的一個鹽商家做客。那個時候的鹽商可以說是富冠天下。曾國藩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過后屬下問他是不是對這一桌子飯感覺不可口,曾國藩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币活D飯吃了千把兩銀子,對于曾國藩來說是即不忍吃也不忍看。
無論是在翰林院供職期間,還是在署理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任上,曾國藩吃飯從來都是一葷,即使來客,也不過增加一葷而矣;其著衣穿戴,均由其夫人、女兒漬麻紡織而成。其弟曾國荃見家中人口眾多,房屋不夠居住,于是撥銀三千兩,增建數(shù)間房屋,曾國藩對此極為不悅,直至臨終也未踏入半步。
古人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不論是國還是家,都是由勤儉而成,由奢侈而破。毛澤東以“厲行節(jié)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方針,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咸菜,主食是燒餅。在勤儉節(jié)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朱元璋的故鄉(xiāng)鳳陽,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敝煸敖o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后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jié)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原文】
沅弟左右:
苦攻無益,又以皖北空虛之故,心急如焚。我弟憂勞如此,何可再因上游之事,添出一番焦灼。上游之事,千妥萬妥。兩岸之事,皆易收拾。弟積勞太久,用心太苦,不可再慮及他事。
弟以博文約禮獎澤兒,語太重大,然此兒純是弟獎勵而日進,記咸豐六年冬,胡帥寄余信,極贊三庵一琴之觀。時溫弟在座,告余曰:“沅弟實勝迪希厚雪?!?/p>
余比尚不深信,近見弟之圍攻百數(shù)十里,而毫無罅隙[1],欠餉數(shù)百萬而毫無怨言,乃信溫弟之譽有所試,然則弟之譽澤兒者,或亦有所試乎?
余于家庭,有一欣慰之端,聞妯娌及子侄輩,和睦異常,有姜被同眠之風,愛敬兼至,此足卜[2]家道之興。然亦全賴老弟分家時,布置妥善,乃克臻此。余俟江西案辦妥,乃赴金陵,弟千萬莫過憂灼,至囑至囑?。ㄍ味炅鲁跻唬?/p>
【注釋】
[1]罅隙:空隙。
[2]卜:預測。
【譯文】
沅弟:
苦攻沒有什么好處,再加上安徽北部空虛的原因,我真是心急如焚。弟弟如此憂慮勞苦,怎么可以因上游的事,再添一番焦慮呢。上游的事,已是萬無一失。兩岸的事,都容易處理。弟弟勞累已久,操勞太多,就不要再去考慮其他的事。
弟弟用博文約禮來夸獎澤兒,這個評價實在太高、太重了。他的進步也是在你們的夸獎下取得的。記得咸豐七年冬天,胡帥寄了一封信給我,非常稱贊三庵一琴的賢良。那時候溫弟也在座,他對我說:“沅弟實在超過迪庵、希庵、厚庵和雪琴的?!蹦菚r我還不太相信?,F(xiàn)在看到弟弟圍攻一百多里,絲毫沒有破綻,欠餉幾百萬,而士兵毫無怨言,這才相信溫弟的贊譽確實是恰如其分。那么弟弟稱贊澤兒,或許也會有驗證之日嗎?
我對于家庭,有一個欣慰的開端,聽說姑嫂和子侄相處非常和睦,有漢朝姜肱兄弟友愛同被共眠的風氣。做到愛敬,這就可以預期家道興旺,但這也全靠弟弟在分家時,布置安排得妥當,才能如此完滿。等江西這邊的案子辦好了,我便去金陵。弟弟不用過于擔憂,再三囑咐?。ㄍ味炅鲁跻唬?/p>
【解析】
漢朝時候,有個叫姜肱的人,和他的弟弟姜仲海和姜季江三個人非常友愛,雖然他們各自都成了家,可是不忍分開了睡,所以他們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個人一同睡。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城里去,路上碰到了強盜要殺他們。他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他們都放了,只搶去一些金錢和衣服。到了城里后,別人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問姜肱是怎么回事。姜肱始終沒有說起碰著強盜這件事。強盜們得知后,覺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姜肱那兒,叩頭謝罪,并把搶去的物件統(tǒng)統(tǒng)都還給了他們。
從曾國藩眾多的書信中,不難看到,他是一個對各位兄弟特別友好、對家庭情誼非常重視的人,在此信中引用了姜肱兄弟友愛的典故來形容曾氏家庭中的和睦景象。
曾國藩在信中贊揚了他的九弟:“圍攻百數(shù)十里,而毫無罅隙,欠餉數(shù)百萬而毫無怨言?!边@位曾老九比其兄小13歲,不僅對于清朝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也最大,他因善于挖壕圍城,故有“曾鐵桶”之稱,這也就是其兄所說的“圍攻百數(shù)十里而毫無罅隙”。不過“欠餉數(shù)百萬而毫無怨言”卻未必屬實。事實上他所統(tǒng)率的“吉字營”每破城必縱兵大掠,因此部下在攻城時,都能奮不顧身,鋌而走險。1864年7月攻陷天京,縱兵焚燒搶掠七天七夜,一時間長江中運送財物回湖南的船只絡繹不絕,達三個月之久。
曾老九毫不隱諱自己“揮金似土,殺人如麻”!這一點曾國藩當然知道,只是此信沒提及。僅安慶戰(zhàn)役,曾國荃就一次就屠戮了一萬多名已經(jīng)繳械的太平軍將士,消息傳出,天下大嘩。曾國藩對九弟視生命如草芥的行徑也有過不安,但最終還是找到了能讓自己心安理得的依據(jù),那就是“為忠君愛民而殺人”。應該說,曾國藩的惡名“曾剃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拜這位九弟所賜。
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左右:
澄侯在廣東,前后共發(fā)信七封;至郴州耒陽,又發(fā)二信,三月十一到家以后,又發(fā)二信,皆已收到。植洪二弟,今年所發(fā)三信,亦均收到。
澄弟在廣東處置一切,甚有道理。易念園莊生各處程儀,尤為可取。其辦朱家事。亦為謀甚忠,雖無濟于事,而朱家必可無怨?!墩撜Z》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1]之邦行矣?!蔽岬艹鐾?,一切如此,吾何慮哉?
賀八爺馮樹堂梁儷裳三處,吾當寫信去謝,澄弟亦宜各寄一書,即易念園處,渠既送有程儀,弟雖未受,亦當寫一謝信寄去;其信即交易宅,由渠家書匯封可也。若易宅不便,即托岱云覓寄。
季洪考試不利,區(qū)區(qū)得失,無足介懷。補發(fā)之案,有名不去復試,甚為得體。今年院試,若能得意,固為大幸!即使不遂獲售,去年家中既售一個,則今歲小挫,亦盈虛自然之理,不必抑郁,植弟書法甚佳,然向例未經(jīng)過歲考者,不合選拔。弟若去考拔,則同人必指而目之,及其不得,人不以為不合例而失,且以為寫作不佳而黜,吾明知其不合例,何必受人一番指目乎?
弟書問我去考與否?吾意以科考正場為斷,若正場能取一等補廩,考則拔之時,已是廩生入場矣。若不能補廩,則附生考拔,殊可不必,徒招人妒忌也。
我縣新官加賦,我家不必答言,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場。凡大員之家,無半字涉公庭,乃為得體;為民除害之說,為轄之屬言之,非謂去本地方官也。
曹西垣教習服滿,引見以知縣用,七月卻身還家;母親及叔父之衣,并阿膠等項,均托西垣帶回。去年內(nèi)賜衣料袍褂,皆可裁三件;后因我進闈考教習,家中叫裁縫做,裁之不得法,又竊去整料,遂僅裁祖父父親兩套。本思另辦好料,為母親制衣寄回,因母親尚在制中故未遽寄。叔父去年四十晉一,本思制衣寄祝,因在制未遽寄也。茲托西垣帶回,大約九月可到家,臘月服闋,即可著矣。
紀梁讀書,每日百余字,與澤兒正是一樣,只要有恒,不必貪多。澄弟亦須??础段宸N遺規(guī)》及《呻吟語》,洗盡浮華,樸實諳練,上承祖父,下型子弟,吾于澄弟實有厚望焉!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注釋】
[1]貊:野蠻異族。
【譯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位弟弟:
澄侯在廣東,前后一共給我寄了七封信,到了郴州耒陽,又給我寄了兩封信。三月十一日到家以后,又給我寄了兩封,都已收到。植、洪兩位弟弟,今年所寄的三封信,也都收到了。
澄弟在廣東處理的事務,都比較合理。關于在易念園莊給送路費這件事的處理,尤其辦得好。辦理朱家的事,辦理得十分忠誠,雖然未能解決問題,但是朱家必定也不會有怨言?!墩撜Z》說:“言語忠誠而講信用,行為忠厚嚴肅,就是到了野蠻人國度,也行得通。”如果弟弟在外面,處理一切事情都能這樣,我還有什么顧慮呢?
賀八爺、馮樹堂、梁儷裳三個地方,我應該寫信去道謝,澄弟也應該給他們各寄一封信表示感謝。特別是易念園處,他既然送了路費,弟弟雖說沒有接受,也應該寫一封信致謝,信交到易家住宅,由他家一起封寄。如果易宅不方便,就托岱云想辦法寄好了。
季洪考試失利,小小的得失,不足以放在心上。補發(fā)的名單上有你的名字但是沒有去復試,很是得體。今年的院試,如果考得順利,是萬幸,即便沒有考好也沒什么,去年家中既然已經(jīng)有一個人考上,那么今年即使有點小挫折,也是有盈有虧的自然道理,沒有必要為此而憂郁。植弟的書法很好,但是按照以往的慣例,沒有經(jīng)過年考的,是不符合選拔條件的。弟弟如果去考,那么同考的人必然指著你、盯著你,如果考試沒有被錄取,別人不會認為你是因為不合慣例才沒有被錄取,只會說你是因為寫得不好才落榜的。我們明明知道不合慣例,何必要因此去受別人的一番指責呢?
弟弟信中問我去不去考,我的意思是根據(jù)主考場的考試情況來決定。如果正場能考取一等增補廩生,并且馬上選拔,那已經(jīng)取得廩生資格了。如果不能增補廩生,那么作為附生去考,就不必去考了,因為這樣只是徒然招來別人的妒忌。
我縣新官增加賦稅,我家不要去反對,任憑他加多少,我家都遵守照辦。如果有告狀的,我家不要介入。凡屬朝廷大員的家庭,要做到?jīng)]有半個字涉及到公堂,才是妥善的。為民除害的說法,是指除掉地方上的禍害,而不是要除去地方官。
曹西垣教習期滿,經(jīng)推薦被任命為知縣,七月動身回家。母親和叔父的衣服、阿膠等,都一并托他帶回。去年朝廷賞賜的袍褂衣料,本來可以裁剪做三套服裝。后來因為我進闈考教習,家里叫裁縫做,裁縫裁得不得要領,又被偷了整段的衣料,結果只裁出祖父和父親的兩套服裝,本來想另外再買塊好的衣料,為母親裁制衣服,然后寄回去。但是因為母親還在守喪,所以沒有急忙寄回。叔父去年四十一歲生日,本想做衣服作為禮物祝壽,也因叔父在守喪期間,所以沒有急忙寄回去。現(xiàn)在托西垣一起帶回去,大約九月可以到家,臘月守喪結束之后,就可穿了。
紀梁讀書,每天讀百余字,與澤兒正好一樣,只要有恒心,沒有必要貪多。澄弟應該經(jīng)常看看《五種遺規(guī)》和《呻吟語》,把浮華的習氣洗干凈,樸實干練,上可以繼承祖父的風范,下可以為子弟做一個好的榜樣,我對澄弟是寄予厚望的,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解析】
這是曾國藩寫給三位弟弟的信。曾氏一門,除大哥曾國藩外,四位弟弟的科舉都是十分不順,令他們一生引為憾事。在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們連個“廩生”的資格都沒考上。所謂的“廩生”就是各府縣秀才中的前幾名,他們可以獲到官府的廩米津貼,清朝的廩米津貼為每年廩銀四兩。不過曾國藩的四位弟弟中的三個后來都投筆從戎,并且都以戰(zhàn)功博得了功名,這三位就是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
六弟曾國華性格孤傲,自視甚高,寫起文章鋒芒畢露,被曾國藩視為有豪杰之氣,而且在眾兄弟之中,他的文章也倍受推崇,被稱為“靈氣甚高”。然而他的科考屢屢受挫,連個秀才都沒考上,最后還是其兄花錢為他捐了個監(jiān)生,這才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不過捐來的功名在他眼中是不光彩的,所以總是郁郁寡歡。當戰(zhàn)火燒到湖南境內(nèi)時,他率先組織了團練,雖算不上是個良將,但心高膽大,也算是員悍將。在三河鎮(zhèn)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死后被封為四品道員。不過他的遺體只是個無頭尸,到底是死是活,成為了曾家的一個謎。
九弟曾國荃生性十分高傲,史書記載他“少年奇氣,倜儻不群”。1847年他以府試第一人入縣學,不久舉優(yōu)貢,不過他的科舉之路也同樣沒走通,雖然后來因攻克金陵而官升到兩廣總督和太子太保,但始終以自己不是科舉出身為憾。
小弟曾國葆,少年時性格孤僻,體弱多病,厭倦科舉,因悲憤兄長曾國華戰(zhàn)死于三河鎮(zhèn),加入湘軍作戰(zhàn)。在天京前哨戰(zhàn)中以寡擊眾,大破各路來援李秀成太平軍十萬,建功甚偉。卻在1862年12月因操勞過度病逝于南京雨花臺湘軍大營內(nèi),死后追贈道員?!鞍鼑炀钡娜蝿沼谑歉挠尚珠L曾國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
這其中最守本分的要算大弟弟曾國潢,他的各個兄弟都出去大展拳腳,而他卻守在家中操持家業(yè)。曾國潢自幼就在父親的塾館讀書學習,天分不是很高,科考屢次名落孫山,后來像其六弟一樣,花錢捐了個監(jiān)生的功名。從此之后,曾國潢專心輔助父親曾麟書照料家事,再也無意于科舉之業(yè)了。
曾國藩在家書中叮囑他,要在家里好好幫助父親、叔父管理家事,并且反復告誡他責任重大,希望他在細心料理家事,督促弟弟們讀書的同時,要經(jīng)常看看《五種遺規(guī)》和《呻吟語》,以培育自己的素質(zhì),為子侄做出個榜樣?!拔壹覍須庀笾d衰,全系乎四弟一人之身。”曾國潢牢記長兄的囑托,盡心盡孝,把家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死后受封為通議大夫和建威將軍。
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逸
【原文】
澄溫沅季四位老弟左右:
廿五日著胡二等送家信,報收復武漢之喜,廿七日具折奏捷,初一日制臺楊慰農(nóng)需到鄂相會,是日又奏廿四夜焚襄河賊舟之捷,初七日奏三路進兵之折,其日西刻,楊載福彭玉麟等,率水師六十余船,前往下游剿賊,初九日前次謝恩折,奉朱批到鄂,初十日喜四劉四等來營,進攻武漢三路進剿之折,奉朱批到鄂。
十一日武漢克復之折,奉朱批廷寄諭旨等件,兄署湖北巡撫,并賞戴花翎。兄意母喪未除,斷不敢受官職,則二年來之苦心孤詣,似全為博取高官美職,何以對吾母于滄下?何以對宗族鄉(xiāng)黨?方寸之地,何以自安?是以決意具折辭謝,想諸弟亦必以為然也。
功名之地,自古難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業(yè),名震一時,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兄惟謹慎謙虛,時時省惕[1]而已,若仗圣主之威福,能速將江西肅清,蕩平此賊;兄決意奏請回籍,事奉吾父,改葬吾母,久或三年,暫或一年,亦足稍慰區(qū)區(qū)之心,但未知圣意果能俯從否?
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驕,流于佚[2],二字者,敗家之道也,萬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輩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羅羅山于十日拔營,智亭于十三日拔營,余十五六亦拔營東下也,余不一一,乞稟告父親大人叔父大人萬福金安。(咸豐四年九月十三日)
【注釋】
[1]省惕:警惕。
[2]佚:放蕩。
【譯文】
澄、溫、沅、季四位老弟:
二十五日,打發(fā)胡二等送家信,報告收復武漢的喜訊,二十六日寫奏折報捷,初一日制臺楊慰農(nóng)到湖北相會,當天又得到報告,二十四日晚上襄河賊人船只被燒的捷報,初七日上奏三路進兵的折子,這天西刻,楊載福、彭玉麟等統(tǒng)率水師六十多只戰(zhàn)船,前往下游殺敵。上次謝恩的折子已上奏,初九,皇上的朱批送到湖北。初十,彭四、劉四等來軍營,送來進攻武漢三路折子的朱批。
十一日,武漢克復的折子,收到朱批朝廷寄諭旨等件,我榮任湖北巡撫,并且賞戴花翎。我的意思是,由于母喪守制還沒有到期,因此決不敢接受官職,因為如果一經(jīng)接受了,那么兩年來這么努力去攻克的戰(zhàn)事,好像都是為了博取高官厚祿而為,那如何對得起我九泉之下的母親?有何面目面對宗族鄉(xiāng)親?自己又怎么能安心?所以決定寫奏折向皇上辭謝,我想弟弟們也一定會認為我這樣做是對的吧。
官場這種地方,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難待的地方,我作為一個在籍的官員,招募鄉(xiāng)勇,修造戰(zhàn)船,成就這一番功業(yè),名震一時,人都是喜好名聲的,哪個不一樣,我有美名,就會有人得到不好名聲的,對比之下,實在是難為情。為兄只有謙虛謹慎,時刻警惕自己,如果仰仗皇上的威嚴和洪福,能夠?qū)⒔系貐^(qū)的賊人迅速肅清,為兄決心奏請皇上批準我回鄉(xiāng)侍奉父親,改葬母親,多則三年,少則一年,都可以使我的心稍微得到些安慰,只是不知道皇上能不能夠批準。
弟弟們在家,總要教育子侄們奉守“勤敬”二字,我在外,既有了權勢,那么家里的子侄最容易變得驕傲、放蕩。“驕佚”二字,正是敗家之道,萬望弟弟們時刻注意,不要讓子侄們靠近這兩個字,此事至關緊要。
羅羅山于十二日開拔,智亭于十三日拔營,我也要在十五日或十六日開拔東下,其余的就不細寫了,請稟告父親和叔父大人,祝他們?nèi)f福金安。(咸豐四年九月十三日)
【解析】
八月二十七日,湘軍水陸聯(lián)合作戰(zhàn),一舉攻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昌和漢陽兩個軍事重鎮(zhèn),取得了一場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曾氏本人和湘軍來說,是一個形象和命運徹底改變的轉(zhuǎn)機。一時間“善戰(zhàn)”之名鵲起,朝廷的賞賜也超過了攻克岳州之役,這次是“二品頂戴、署理湖北巡撫、賞戴花翎”,雖然從侍郞到巡撫屬于平調(diào),但一省巡撫手握實權,對于湘軍籌措糧餉,實是極為有利,所以說湖北巡撫這一職位對于曾國藩來說是重要而及時的。
在這封信中,雖然曾國藩再次提及“勤敬”,但顯然這已成為陪襯了,雖然在信中曾國藩一再表明自己“由于母喪守制還沒有到期,因此決不敢接受官職”,但已明顯地感受得到,他的心思已經(jīng)在湖北巡撫的位置上了。由于曾氏此時是喪服在身,此時為官,極易引起他人的非議,“所以決定寫奏折向皇上辭謝”,但這不過是假意推辭罷了。
不過曾國藩萬沒想到,他這個“湖北巡撫”才七天就又接到了另一道上喻,改任兵部侍郞了,原來咸豐聽了一個叫祁雋藻大學士的進言,說守喪在家的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尚可一呼百應,不可不防啊。滿族人對于漢人從來都是嚴加防范的,于是作為漢人的曾國藩又被從有實權的位置上調(diào)離了,并且圣喻的口氣極為嚴厲,申飭他不得以“好名”而“違旨”。這深深刺激了曾國藩,使他時刻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辛酉政變之后,恭親王奕在慈禧的授意下,操持大局,發(fā)起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在地方上,以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相互支持,而恭親王奕則是他們在朝廷的靠山。但是慈禧為了進一步掌權,找借口削弱奕的勢力,并將其逼出政治舞臺。這一事件令曾國藩十分惶恐。恭親王是同治帝的親叔叔尚且如此,做為漢人的他,又憑什么官居要職、手握重兵?深諳為官之道的曾國藩認識到不可戀戰(zhàn),故此希望盡快攻克金陵,自己也好找個借口,回家過幾天安穩(wěn)的日子。為此,他全力扶持李鴻章的淮軍,并表示,太平軍一滅,他就裁減湘軍,以李鴻章來取代自己。
曾國藩在總結為官之道時,把“傲慢”看作是致禍的根源,為官傲慢,輕則會導致自己的職位不保,重則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身處官場,曾國藩處處小心謹慎,時刻保持一種危機意識,在《書贈仲弟六則》中,曾國藩將“慎”字剖析得十分透徹。所謂“慎”,就是要有所畏懼、居安思危。要想做到“慎”,就應該做事一絲不茍,深思熟慮之后才能做出抉擇。曾國藩不僅把“慎”字用在為人處事,同時也應用在帶兵打仗上。
湘軍不過二十萬人,而太平軍則是湘軍的數(shù)倍,起初湘軍總吃敗仗,后來曾國藩變得謹慎起來,行軍打仗時不再孤軍冒進。這并不是他畏敵,而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得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他在用兵之時,主張謹慎地采用合兵戰(zhàn)術,以最優(yōu)勢的力量與敵人作戰(zhàn),當兵力不足時,他寧可集中兵力堅守要塞,放棄次要的地方,也不分散兵力。這種穩(wěn)扎穩(wěn)打、小心謹慎的打法,正是湘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
【原文】
澄弟左右:
余在金陵,二十日起行至安慶,內(nèi)外大小平安。門第太甚,余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自安慶以至金陵,沿江六百里,大小城隘,皆沅弟之所攻取,余之幸得大名,皆沅弟之所贈送也,皆高曾祖父之所留遺也。
余欲上不愧先人,下不愧子弟,惟以力教家中勤儉為主。余于儉字做到六七分,勤字則尚無五分工夫。弟與沅弟于勤字做到六七分,儉字則尚欠工夫。以后勉其所長、各戒其所短;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至囑?。ㄍ稳臧嗽鲁跛娜眨?/p>
【譯文】
澄弟:
我在金陵,二十日動身到安慶,內(nèi)外大小都平安。由于我家的門第太顯赫了,我教育晚輩,要以“勤、儉、謙”三個字為主心骨。從安慶直到金陵,沿江六百多里,大小城池關隘,都是沅弟攻下來的,而我卻很幸運因此得了大名聲,這些都是沅弟送給我的,也都是祖宗的福澤給我的。
我要上不愧對先人,下不愧對于弟弟和晚輩,只有盡力教育家里,以勤儉為品質(zhì)。我對于“儉”字做到六七分,“勤”字還不到五分工夫。澄弟與沅弟,對于“勤”字做到六七分,“儉”字還欠工夫。以后要勉力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弟弟每花一個錢,都要三思而行。至囑!(同治三年八月初四日)
【解析】
此封信中,曾國藩希望主持家務的四弟要勤儉持家,教育子女要以“勤勞”、“儉樸”、“謙虛”為主體思想,樹立起勤儉的家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和諸位弟弟對于“勤”、“儉”二字做到的程度。信中說到澄弟與沅弟在“儉”字上還欠工夫,其實是一種婉轉(zhuǎn)的批評,實際上這位曾家四爺長年高級補品不斷,而那位九爺則更是有名的揮金如土,當大哥的,只好苦口婆心的反復勸勉他們。
《說文》中“勤,勞也”,“儉,約也”,“勤”與“儉”經(jīng)常合用,構成聯(lián)合詞組,但概念不同。勤的本質(zhì)在于克勤職守,毫不懈怠,而儉的含義一般指簡樸節(jié)約,不奢侈浪費。二者雖有區(qū)別,卻聯(lián)系十分密切。只勤不儉,或只儉不勤,猶如車輛少了一只輪子,必有車翻人毀之虞??饲诳藘€,如虎添翼,則德業(yè)廣進;不勤不儉,像人病入膏肓,則終將一亡。
“勤”“儉”兩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中國自古就以勤勞節(jié)儉為“治家之道”石成金說:“勤儉是治生第一法?!痹诠湃丝磥?,勤有三益,即可以免饑餓、遠淫辟、致壽考;儉有四利,即可養(yǎng)德、養(yǎng)壽、養(yǎng)神、養(yǎng)氣。從大的方面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勤勞節(jié)儉,是曾氏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曾國藩的曾祖父竟希公小時候在陳氏宗祠讀書,正月上學,父親給他一百文錢的零花,等到五月回家時,僅僅花去一文,還剩下九十九文,悉數(shù)還給了父親。曾國藩多年以后回憶這件事時還滿懷崇敬地感慨“其儉如此”。除祖父、父親而外,祖母與母親都是勤儉持家的典范。曾國藩稱祖母王太夫人:“孝恭雍穆”。孝恭者,指王夫人待公婆以孝,處夫君家人以敬;而雍穆者,指持家大度而和睦,妯娌們都欽其所為。年逾七十,猶檢校內(nèi)政,絲粟不遺。母親江太夫人,主持家政后,一秉王太夫人之風。事公婆四十余年,生火做飯都親自動手,其九個子女的尺寸布縷,都由她一手操持。有人說子女太多,家有貧困之慮,但江太夫人說:“某業(yè)讀,某業(yè)耕,某業(yè)工賈。吾勞于內(nèi),諸兒勞于外,豈憂貧哉!”由此可見,江老太太是個倔強而樂觀的人。曾國藩在要強與諧謔上,稟賦了母親的氣質(zhì),而其祖母、母親勤儉持家的作風,后來亦一如既往地在曾國藩家的女眷中傳承了下去。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老子把儉譽為人間三寶之一,提出“儉,故能廣”??v觀古今,成由勤儉敗由奢,是永恒不變的至理。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候父親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胡二等來,知弟不在家,出看本縣團練。吾兄弟五人,皆出外帶勇,季居三十里外,弟又常常他出,遂無一人侍奉父親膝下。溫亦不克遄[1]歸侍奉叔父,實于《論語》遠游吉懼二章之訓相違?,F(xiàn)余令九弟速來瑞州,與溫并軍,庶二人可以更番歸省。澄弟宜時常在家,以盡溫凊之職,不宜干預外事,至囑至囑。
李次青自撫州退保崇仁,尚屬安靜。唯敗勇之自撫回省者,日內(nèi)在中丞署中,鬧請口糧,與三年艾一村之局[2]相似,實為可慮。
明年延師,父大人意欲請曾香海,甚好甚好!此君品學兼優(yōu),吾所素佩;弟可專人作書往聘,稍遲旬日,吾修書請之。其館金豐儉,則父大人酌定,吾自營寄歸可也。(咸豐六年十月初三日)
【注釋】
[1]遄:迅速。
[2]局:局面。
【譯文】
澄侯四弟:
胡二等人來過了,知道弟弟常不在家,出去看我們縣的團練去了。我們兄弟五個,都同時在外帶兵。季弟住在三十里以外,而你又經(jīng)常外出,這樣父親大人跟前就沒有一個人侍奉了。溫弟也不能很快回來侍奉叔父,這樣實在是和《論語》中遠游和吉懼兩章的訓示相違背。現(xiàn)在我叫九弟馬上去瑞州,與溫弟同在一個軍營,這樣一來兩個人就可以輪番回家探親了。澄弟你適合經(jīng)常待在家中,以盡人子噓寒問暖的職責,而不要去干預外面的事情,再三囑咐!
李次青自撫州退下來保護崇仁,還算相安無事,只是那些在撫州打了敗仗回省的士兵,天天在中丞署里鬧著要口糧,與三年前艾一村的局面相同,實在值得憂慮。
明年家中請老師,父親大人的意思是想請曾香海,這樣很好!這個人品學兼優(yōu),我向來佩服。弟弟可以修書一封,派專人前去聘請。稍微遲幾天,我再寫信去請他。他教館的酬金多少,由父親大人決定,錢由我從軍營寄回去。(咸豐六年十月初三日)
【解析】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講究“孝道”的國家?!稜栄拧分袑π⑾碌亩x是:“善事父母為孝?!薄靶ⅰ弊鳛橐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有兩個含義:一是尊祖敬宗。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傳宗接代。在周朝的人們看來,祖先是后人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曾國藩很是看重“家”的概念,同時也格外注重孝道。信中引用了《論語》中“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來論事。父母在不遠游是中國的古老傳統(tǒng),父母健在,子女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作為子女,早晚請安,噓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安度晚年。曾國藩由于為國盡忠,不得不遠離家鄉(xiāng),留四弟在家替其盡孝,也是無奈之舉,并以此勸勉四弟要安于家居。
四弟曾國潢,原名國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他比長兄曾國藩小九歲,而比其弟曾國葆大八歲。這樣,在兄弟五人中,長兄在外統(tǒng)兵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其他四個兄弟中的長者,幫助父親料理家務的時間當然要就多一些。就其父親的本意來看,當然也不愿意這個兒子困守家園,希望他也能夠出去,像那幾個兒子一樣建功立業(yè),光大門楣,而曾國潢本人也是不甘寂寞,常常以鄉(xiāng)紳首領的身份在家鄉(xiāng)拋頭露面,四下奔走。
對于這種情況,曾國藩在信中說:由于兄弟們?nèi)吭谕鈳П?,并且離家很遠,只有他可以在家,上可侍奉長輩,以盡人子噓寒問暖的職責,下可教育晚輩,為弘揚家風樹立榜樣,可謂是責任重大。勸這位四弟要安于持家務農(nóng),而不要過多地去介入外面的事。曾國潢聽從了大哥的教誨,此后專心輔助父親曾麟書照料家事。曾氏后裔之所以大都成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曾紀澤等兄弟輩能夠做出有利于國家民族的事業(yè),在一定程度上與曾國潢對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給予的多方關照、耐心督教是有極大關系的。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廿七日接弟信,欣悉合家平安。沅弟是日申刻到,又得詳詢一切,敬知叔父臨終,毫無抑郁之情,至為慰念!
余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颊?,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里,時時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
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毙菍接诖藬?shù)端,最為認真,故余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贝搜噪m涉諧謔,而擬即寫屏上,以祝賢弟夫婦壽辰,使后世子孫,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風趣也,弟以為然否?(咸豐十年閏二月廿九日)
【譯文】
澄侯四弟:
二十六日接到你的來信,知道全家平安,非常高興。在接到信的當天申刻,沅弟也到了,詳細詢問了一切,恭敬地得知,叔父直到臨終,絲毫沒有一點不開心的情緒,因此我感到很寬慰。
我和沅弟討論治家之道,一切都以星岡公為準繩。大約有八個字的口訣,其中四個字就去年所說的“書、蔬、魚、豬”。還有四個字就是“早、掃、考、寶”。早,是要早起。掃,是要打掃房屋庭院???,是祭祀祖先,奉祭顯考王曾祖考,當然妣也一樣。寶,指與親戚鄰居,時刻往來,賀喜吊喪,關心疾病救濟危急之事。
星岡公經(jīng)常說:“人與人之間互相抬舉,那是無價之寶?!毙菍綄@些治家方略,執(zhí)行得最為認真,所以我把它們戲稱為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似乎是開玩笑的話,現(xiàn)在我打算把這八個字寫在屏風上,用來祝賀賢弟夫婦的壽辰,使我們家的后世子孫,由此得知我們兄弟的家教,也由此得知我們兄弟的風趣,不知老弟以為怎么樣?(咸豐十年閏二月二十九日)
【解析】
家訓,是指對子孫處世立身、持家治業(yè)的教誨,是一個家族為了約束家族中人所擬定的行為規(guī)范。家訓即是每個家族文化的經(jīng)典,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家族中人的修身、齊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看重,是因為其主題思想是推崇忠孝節(jié)義,倡導禮儀廉恥。曾家的家訓在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時就已粗具雛型,后來曾國藩將其整理總結,歸納出八個字,就是“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后人戲稱為“八寶飯”。
書:就是讀書。讀書是入世取功名的根本,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讀書在每個家庭中的地位都是至高無尚的。在過去的家庭中,除極少數(shù)的例外,每個人總要讀三年五年的書,即使是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讀一兩年的書。在家書中,曾國藩一直勸誡兄弟子侄要多讀書。在曾國藩看來,讀書并不僅僅為了“學而優(yōu)則仕”,考取功名,讀書的目的還應該是進德修業(yè),經(jīng)世致用。希望可以通過讀書,最終修身養(yǎng)性,學習到知識和技術,最終達到自強自立的目的。
“蔬、魚、豬”這三項都是屬于農(nóng)耕范圍。古代中國是以農(nóng)為本,做官也好,帶兵也好,都不過是暫時的,農(nóng)桑才是最終的根本。曾國藩點了翰林,全家歡慶。而祖父卻向家庭成員宣布:我家雖出了翰林,但仍要以耕田、種菜為生,不能靠做官吃飯。通過種菜、養(yǎng)魚、養(yǎng)豬,可以培養(yǎng)家人勤勞節(jié)儉的風氣。甚至于星岡公手種的蔬菜,曾國藩都覺得更有味道,每每思及便說:“星岡公好于日入時手摘鮮蔬,以供夜餐。吾當時侍食,實覺津津有味,今則加以肉湯,而味尚不逮于昔時。”曾國藩認為家中養(yǎng)魚養(yǎng)豬種竹種蔬,皆不可忽視,一則上接祖父相承以來之家風,二則望其外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生氣勃勃,則家道必興。
家有藏書,園有蔬菜,田有谷米,塘里有魚,欄里有豬,自給自足,無須多求于他人了。
按照儒家“天下之本在家”的解釋,一個人的一切作為是從家庭開始的,而保持家庭興旺的根本之路就是耕讀。耕讀文化是當時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的典型寫照?!皶?、蔬、魚、豬”,這四個字體現(xiàn)了耕讀之家的傳統(tǒng)特色。
早:就是早起,是否早起,是考查一個家庭是否勤勞的標準。提倡早起,就是鼓勵勤勞,增加生氣,亦合養(yǎng)生之道。俗話說:天道酬勤,而勤字之本是早。在農(nóng)業(yè)社會里,本來沒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但晚睡早起仍是勤勞的象征。
掃:就是灑掃房屋和庭院,也就是講究衛(wèi)生,減少疾病。一個家庭如果能經(jīng)常打掃房屋庭院的話,自然也就是個勤勞的家庭。況且“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細節(jié)決定成敗,做大事的人理應從小事做起。
考:就是祭祀祖先。百善孝為先,曾國藩一向?qū)π⒌篮芸粗?,對祖先的祭祀即是弘揚孝道的一種方式,同時,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也可以促進家族之間的凝聚力。湘軍之所以戰(zhàn)斗力強悍,與這種家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寶:就是善待親族鄰里。星岡公曾說:“人待人,無價之寶。”這就是說,一個人不能獨善其身,一個家庭也不能獨善其家。假若與親族鄰里不能和睦相處,毫無人氣,這個家庭遲早是要敗落的。曾星岡一直把善待親戚鄰里視為居家的法寶。他經(jīng)常教育子孫,“濟人須濟急時無”,“君子居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囂”。深知人際關系重要性的曾國藩認為親族鄰里,應該經(jīng)常往來,賀喜吊喪,關心疾病,救濟危急,這是曾國藩告誡其家人為人處世之法。
曾國藩終生沒有忘懷祖父的遺訓,做了兩江總督時,他給家里去信,說曾氏極盛之時,更不能忘祖宗家法,牢記不能靠做官吃飯的家教,不能丟了“八字家訣”,要在“作田上用功夫”。他還編了個順口溜:“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常說常行,八者皆好?!睍r刻以此教育子孫都要身體力行,不許脫離生產(chǎn)勞動。他自己的穿戴,也仍要求女兒、媳婦為他做,以此保持勤儉家風。曾國藩認為,如果對這八個字能夠做到堅持不輟,那么,也就當?shù)闷鹨粋€“勤”字了。
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原文】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左右:
十五日接澄沅冬月念九三十兩函。得悉叔父大人于二十六日患病,有似中風之象,吾家自道光元年,即處順境,歷三十余年均極平安。自咸豐年來,每遇得意之時,即有失意之事,相隨而至。壬子科,余典試江西,請假歸省,即聞先大夫人之訃。甲寅冬,余克武漢田家鎮(zhèn);聲名多盛。臘月念五甫奉黃馬褂之賜,是夜即大敗,衣服文卷,蕩然無存。六年之冬七年之春,兄弟三人,督師于外,瑞州合圍之時,氣象甚好,旋即遭先大夫之喪。今年九弟克復吉安,譽望[1]極隆,十月初七,接到知府道銜諭旨,初十即有溫弟三河之變。此四事,皆吉兇同域,憂喜并時,殊不可解。
現(xiàn)在家中尚未妄動,妥慎之至。余之意,則不免皇皇[2],所寄各處之信,皆言溫弟業(yè)經(jīng)殉節(jié)矣。究欠妥慎,幸尚未入奏,將來擬俟湖北奏報后,再行具疏也。家中亦俟報到日,乃有舉動,諸弟老成之見,賢于我矣。
叔父大人之病,不知近狀如何?茲專法六歸送鹿茸一架,即沅弟前次送我者,此物補精血,遠勝他藥,或者有濟[3]。
迪公筱石之尸,業(yè)經(jīng)收覓,而六弟無之,尚有一線生理,若其同盡,則六弟遺骸,必去迪不遠也。
沅弟信言:“家庭不可說利害話?!贝搜跃斨粒愕秩f金。余生平在家在外行事,尚不十分悻謬,惟說些利害話,至今愧悔無極?。ㄏ特S八年十二月六日)
【注釋】
[1]譽望:聲譽及名望。
[2]皇皇:惶惶不安。
[3]濟:效果。
【譯文】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
十五日,接到澄侯、沅甫十二月二十九、三十兩封來信,得知叔父大人在二十六日的時候生病,看上去有中風的跡象。我家從道光元年開始,就一直處于順境之中,經(jīng)歷了三十年,始終都非常平安。但自咸豐年間以來,每遇到一件到得意的事,馬上便有不好的事相繼而來。壬子科,我負責江西的科考,請假回家探親,就聽到先大夫人的訃告。甲寅冬季,我攻克收復武漢、田家鎮(zhèn),名聲到達頂點。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奉旨賞我黃馬褂,當天晚上就大敗,連衣服、文卷都丟光了。六年冬,七年春,我們兄弟三人,在外面統(tǒng)率軍隊,合圍瑞州的時侯,形勢正好,馬上又發(fā)生了先大夫的喪事。今年九弟攻克收復吉安,聲譽極隆,十月初七接到加封知府道銜的諭旨,初十便發(fā)生了溫弟在三河鎮(zhèn)陣亡的變故。這四件事,都是吉、兇在同一地域發(fā)生,喜、憂在同一時刻來到,實在無法理解。
現(xiàn)在家里還沒有輕舉妄動,妥當慎重得很。我的意思,則不免心中惶惶不安,寄往各處的信件,都說溫弟已經(jīng)犧牲了。這么說,畢竟是欠妥當?shù)?,幸虧還沒有上奏皇上,以后準備在接到湖北來的奏報之后,再寫奏折。家里也要等到奏報到達后,再有舉動。諸位弟弟老成持重,見解確實比我賢明。
叔父大人的病情,近來不知怎樣?,F(xiàn)特地叫法六回去,送鹿茸一架,就是沅弟上次送我的。鹿茸補精益血,遠遠勝過其他藥物,或許能夠有點效果。
迪公筱石的尸體,已經(jīng)找到了,但六弟的卻沒有找到,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如果是同時戰(zhàn)死,那么六弟的遺骸,必定離迪公不會太遠。
沅弟來信中那句“家里不可以說厲害的話”,當真是非常精辟正確,可以說是萬金難抵。我生平在家在外辦事,也經(jīng)常是違反常情、謬誤百出的,總說些厲害話,至今感到十分慚愧,更是后悔。(咸豐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解析】
咸豐八年(1858年)六月,曾國藩復出,九月,老九攻占吉安,得到朝廷加封知府道銜,合家喜悅。十月,老六曾國華隨同李續(xù)賓一道,統(tǒng)帥七千湘軍精銳,在安徽一帶與太平軍作戰(zhàn),連克潛山、桐城、舒城,兵鋒直指皖中重鎮(zhèn)廬州府。陳玉成、李秀成率十萬太平軍來援,在巢湖邊上的三河鎮(zhèn)布下圈套,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李續(xù)賓和曾國華貪功心切,鉆進了圈套而不自知。十月初十,兩軍決戰(zhàn)于三河鎮(zhèn),湘軍大敗,李續(xù)賓戰(zhàn)死,湘軍僅幾百人逃脫,可謂是全軍覆沒。戰(zhàn)后沒有找到曾國華的尸體,直到三個月后,他的無頭尸才被發(fā)現(xiàn)。此次慘敗是湘軍組建以來前所未有,不僅震驚了朝廷,對剛剛復出的曾國藩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老六曾國華雖說不上是個良將,但心高膽大,敢于做一些別人不敢為之事,在諸弟中文彩較好,是個有心計和長遠眼光的人,曾國藩對他亦是愛護有加。只是命運不濟,兵敗身亡,這使曾氏創(chuàng)痛甚深。對于六千多湘軍的戰(zhàn)死和六弟的身亡,曾國藩十分傷心,《年譜》上說他“悲慟填膺,減食數(shù)日”。聞訃文已兩個多月了,他仍不時想起此事,心情很是沉重,他在信中說,曾家自咸豐年間開始,經(jīng)常是喜事和讓人擔憂的事情同時來到,家中每到得意之時,總會有失意之事接踵而來,并舉了四個例子來印證此事。
不久消息傳來,與曾國華一起的迪公筱石的尸體已經(jīng)找到,但是曾國華的尸體還是沒有找到,也就是說,六弟還是有活著的希望。故此曾家的態(tài)度是等待,要等到向皇上奏報到達的那天,才確定其已不在人世。
在找到曾國華尸體之前,在老家的諸弟,都始終抱著一線希望,沒有任何舉動。但身在建昌大營中的曾國藩,與諸弟卻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他在寄往各處的信件中,都說老六已經(jīng)戰(zhàn)死沙場,他這么做是存有私心的。六千多湘勇的覆滅,對整個湘軍,猶其是對湘鄉(xiāng)來說,無疑是天崩地裂,失去親人的家庭,悲痛之余也有惱恨,他們惱恨統(tǒng)領的無能,如果這支軍隊的統(tǒng)領和大多數(shù)的士兵一樣戰(zhàn)死的話,那么那些家屬在心理上或許會覺得平衡一些?,F(xiàn)在主帥李續(xù)賓和其他幾個主要將領皆都戰(zhàn)死,唯獨老六下落不明,人們難免要議論紛紛。從兄弟情誼上來說,曾國藩當然希望六弟能僥幸逃脫此難,但從湘軍最高統(tǒng)帥的角度來說,曾國華戰(zhàn)死沙場無疑會減輕他所承受的壓力。
這時諸弟不同意大哥的態(tài)度,認為事情在未屬實之前就妄下結論,會使自家陷入被動境地,如果六弟得以幸免,恐怕在輿論上難以挽回,不如等情況搞清楚后再下結論不遲。面對諸弟的態(tài)度,曾國藩不免感到慚愧,于是在信中表示:“自己說溫弟已經(jīng)犧牲了確實是欠妥當?shù)?,幸虧還沒有上奏皇上,以后準備等湖北的奏報證實之后再寫奏折。家里也等奏報到達那天,才有舉動。諸位弟弟老成的見解,確實是比我高明?!?/p>
曾國藩前段時間官場之事非常不順,本想借守制為由拿朝廷一把,不想朝廷卻來了個順水推舟,把他晾到了家中,眼見得自己組建的湘軍在別人的指揮下建功立業(yè),自己卻在家坐冷板凳,難免心煩意亂。由于情緒不好,導致他經(jīng)常責備弟弟們,兄弟間多有執(zhí)爭,最后導致弟弟們對他不滿,后來曾國藩非常后悔,覺得自己影響了家庭的和諧。古人說“和氣生祥,乖氣致戾”。曾國藩認為這次大的變故就是兄弟失和所致,所以他告誡家人要以此為戒,今后務必力求和睦。后來他跟弟弟們說:以后如果我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你們可以直接說我,我絕不還口。曾國藩真的做到了,從此增加了兄弟間的和睦。
致諸弟·擬定于明年歸家探親
【原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左右:
十月十六日,發(fā)一家信,由廷芳宇明府帶交。便寄曾希六陳體元從九品執(zhí)照各一紙,歐陽滄溟先生陳開煦換執(zhí)照并批回各二張,添梓坪叔庶曾祖母百折裙一條,曾陳二人九品補服各一副。母親大人耳帽一件,膏藥一千張,服藥各種,阿膠二斤,朝珠二掛,筆五枝,針底子六十個。曾陳二人各對一付,滄溟先生橫幅篆字一幅。計十二月中旬應可到省,存陳岱云宅,家中于小除夕前二日遣人至省走領可也。芳字在漢口須見上司,恐難早到,然遇順風,則臘月初亦可到,家中或著人早去亦可。
余于十月初五起至十一止,在闈較射,十六出榜,四闈共中百六十四人,余闈內(nèi)分中五十二人。向例武舉人武進士復試,如有弓力不符者,則原閱之王大臣,每人各罰俸半年。今年僅張字闈不符者三名,王大臣各罰俸一年半。余闈幸無不符之人。不然則罰俸半年,去銀近五百,在京官已視為切膚之痛矣。
寓中大小平安,紀澤兒體已全復,紀鴻兒甚壯實。鄒墨林近由朝內(nèi)移至我家住,擬明年再行南歸。袁漱六由會館移至虎坊橋,貞齋榜后,本擬南旋,因憤懣不甘,仍寓漱六處教讀。劉鏡清教習已傳到,因丁艱而竟不能補,不知命途之舛,何至于此,凌荻舟近病內(nèi)傷,醫(yī)者言其甚難奏效。黃恕皆在陜差旋,述其與陜撫殊為冰炭。
江岷樵在浙,署秀水縣事,百姓感戴,編為歌謠。署內(nèi)一貧如洗,藩臺聞之,使人私借千金,以為日食之資,其為上司器重如此,其辦賑務,辦保甲,無一不合于古[1]。頃湖南報到,新寧被齊匪余孽煽亂,殺前令李公之闔家[2],署令萬公亦被戕,焚掠無算,則氓樵之父母家屬,不知消息若何?可為酸鼻!余于明日當飛報岷樵,令其即行言旋,以赴家難。
余近日忙亂如常,幸身體平安,惟八月家書,曾言及明年假歸省親之事,至今未奉堂上手諭,而九月諸弟未中,想不無抑郁之懷,不知尚能自為排遣否?此二端時時掛念,望澄侯詳寫告我。祖父大人之病,不知日內(nèi)如何?余歸心箭急,實為此也。
母親大人昨日生日,寓中早面五席,晚飯三席,母親牙痛之疾,近來家信未曾提及,望下次示知。書不一一,余俟續(xù)具,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注釋】
[1]古:此處指祖宗遺下的規(guī)例。
[2]闔家:全家、合家。
【譯文】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四弟:
十月十六日,寄了一封家信,由廷芳宇太守幫忙帶回家中。順便寄給曾希六、陳體元從九品執(zhí)照各一張,歐陽滄溟先生、陳開煦換執(zhí)照及批回各兩張,并給梓坪叔庶曾祖母寄回百折裙一條,曾、陳兩人九品官服各一套。母親大人耳帽一件,膏藥一千張,服藥幾種,阿膠兩斤,朝珠兩掛,筆五枝,針底子六十個,曾、陳兩人各對子一副,滄溟先生橫幅篆字一幅。預計十二月中旬應該可以送到省城,暫時放在陳岱云家,家里在除夕前兩天派人到省城去領回。芳字在漢口要見上司,恐怕難以早到。但是如果一路順利,臘月初便可以到達,家里或者早派人去領取也可以。
我在十月初五起到十一日止,在考場考核射技,十六日出榜,四個考場一共考中一百六十四人,我的考場內(nèi)中了五十二人。按照慣例,武舉人武進士復試,如果有弓力達不到標準的,那么原來負責考核他們的王公大臣們要罰半年俸祿。我的考場僥幸沒有不符合標準的,不然要罰俸半年,少了銀子近五百兩,這對于一個京官來說,那是有切膚之痛的。
家里大小都平安,紀澤身體已經(jīng)恢復健康,紀實也很健壯結實。鄒墨林最近由朝內(nèi)搬到我家里住,準備明年再回南方。袁漱六由會館搬到虎坊橋。貞齋落榜以后,原本打算回南方去,但因為氣憤和不甘心,所以仍然寄住在漱六處讀書。劉鏡清教習朝廷已傳他報到,可是因為守喪,竟然不能補官,不曉得一個人的命運,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坎坷。凌荻舟近來得了內(nèi)臟里的疾病,醫(yī)生說很難治好。黃恕皆在陜西出差回來,說他與陜西巡撫水火不容。
江岷樵在浙江,擔任秀水縣知事,百姓很感激擁戴他,還編了歌謠。府署里是一貧如洗,藩臺聽說后,派人私自借銀千兩給他,做每天的伙食費用,可見他的上司是十分器重他的。他辦理賑濟事務,辦理保甲,沒有一處不合于祖宗的法度。剛剛傳來湖南的消息,新寧縣被齋匪的余孽煽動暴亂,前縣令李公的全家被殺,現(xiàn)任署令萬公也遭其難,遭火燒、受劫掠的百姓不計其數(shù),不知岷樵的父母、家屬情形如何。真是為他難過!我在明天一定告訴岷樵,叫他馬上請示回鄉(xiāng),以趕赴家中處理災難。
我近來還是像往常一樣忙亂,幸虧身體平安。只是在八月時說過明年請假回家探親的事,至今沒有得到堂上大人的答復,而九月弟弟們又沒有考中,我想大家心情一定都很壓抑,不知道能不能自己排遣放松一下心情。我一直掛念這兩件事,希望四弟寫信時詳細告訴我。不知祖父大人的病,近來怎樣。我歸心似箭,主要是因為此事。
母親大人昨天生日,我這里早晨開了五桌,晚間辦了三桌。關于母親牙痛的病情,近來的家信中沒有提到,希望下次告訴我。不細寫了,其他的事下次再告訴大家。兄國藩手具。(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解析】
曾國藩在這封信中提到浙江秀水縣知縣江岷樵,說百姓都很感激擁戴他,還為他編了歌謠。在清末的一千多名父母官中,這位江岷樵的確是一個賢才,他在秀水縣為官時,體恤百姓,清廉自守,府署里一貧如洗,連伙食費還是頂頭上司借給他的。
江岷樵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個秀才,隱居教學,清貧度日。他十五歲便考中了秀才,后來又考中舉人,但在進京參加會試時名落孫山,便暫時逗留京中。此人性格豪爽直率,放蕩不羈,且不拘小節(jié)。那些守法執(zhí)禮的書生,都對他側目而視,不敢與他為伍。
因落榜而逗留在京中的學子們的生活是很清貧艱苦的,新化籍舉人鄒柳溪因病逝于京中,出于同為學子之誼,江岷樵護送其靈柩由京返回新化。后來,湘鄉(xiāng)籍舉人鄧鐵松在京患了肺病,江岷樵又送其回家,途中,鄧鐵松病死在河北獻縣,江岷樵為其料理后事,買了棺木并護送其靈柩回到家中。獻縣到湘鄉(xiāng)三千多里路,京城到新化就更要遠一些,陪伴著一個死人,一路上靠舟車或步行,風餐露宿,其間的艱辛可想而知。
江岷樵所為,大有古代俠義君子之風,于朋友之道,至為難得。所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曾國藩以同鄉(xiāng)之誼,亦曾對鄒、鄧二人施以援手,或料理后事,或幫襯路費,但論起江忠源所為,還是嘆服不止。
江岷樵行程萬里,將朋友的靈柩送回原籍,誤了考期也在所不惜。兩次義舉,使得江岷樵名聲大播。京城中,不僅在湖南人中傳為美談,外省人士也以結識他為榮幸。當時京城對湖南有此奇人也無不敬仰,曾國藩把他稱為“真?zhèn)b士”。瑕不掩瑜,他那些放縱的行為,不但沒有損害他的聲望,反而令人從中覺出他的豪爽。在京師客居八年,江岷樵贏得的美譽,不下于注重修身養(yǎng)性的曾國藩。
初次見面時,善于相面的曾國藩給江岷樵下的評語是:“京師如此人才不可多得,此人他日當辦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當以節(jié)義死?!比藛柡喂剩吭鴩f:“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無文飾者,必成大器?!痹鴩朴谧R人,這些話后來果然都應驗了。
1851年,江岷樵從浙江奔母喪,丁憂在籍。當時太平天國在廣西起義后,屢敗清軍。在家守制的江岷樵招募五百鄉(xiāng)丁,號稱“楚勇”,隨清軍赴廣西鎮(zhèn)壓太平軍。因他智勇雙全、屢立奇功,迅速升為湖北按察使。雖然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鐵腕無情,但他深知百姓疾苦,心中存有百姓造反,情有可原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他曾作詩一首,警告那些為富不仁之徒,切不可壞事做絕,逼民造反。
1853年底,正當曾國藩率湘軍水陸進軍出師入鄂之際,時任安徽巡撫的江岷樵奉旨進駐廬州,阻擊石達開率領的西征軍。太平軍將廬州重重圍住,各路來援清軍聞風喪膽,裹足不前,作壁上觀。江岷樵歷來主張圍殲太平軍,這次卻反被太平軍包圍,身陷孤城絕地。12月15日晨,太平軍以地雷攻破廬州城,守城清軍全部被殲,身受重創(chuàng)的江岷樵見大勢已去,舉劍自刎未遂,便投入古塘水中而死。年僅42歲,應驗了曾國藩十年前所預言的“以節(jié)義死”。
江岷樵是一位頗具特色的近代軍事人物,在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占居著重要地位。他以儒將領兵,對太平軍作戰(zhàn)“如報私仇”,對清朝軍政形勢保持著比較清醒的頭腦。湘系人物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把他視為士大夫出身而領兵的先驅(qū)和榜樣,大力頌揚。清廷在他死后予以殊榮,追贈總督,予謚“忠烈”,褒揚三代。
致四弟·嫁女不必定富室名門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初六俊四等來營,奉到父大人諭帖,并各信件,得悉一切。弟在各鄉(xiāng)看閉閱操,日內(nèi)計已歸家。家中無人,田園荒蕪,堂上定省多闕[1],弟以后總不宜常常出門,至囑至囑!
羅家姻事,暫可緩議,近日人家一人宦途,即習于驕奢,吾深以此為戒。三女許字,意欲擇一儉樸耕讀之家,不必定富室名門也。
楊子春之弟,四人捐官者。吾于二月念一日具奏,聞部中已議誰,部照概交南撫。子春曾有函寄雪琴,似已領到執(zhí)照者,請查明再行布聞。
長夫在大營,不善抬轎,余每月出門,不過在五六次,每出則搖擺戰(zhàn)栗,不合腳步。茲僅留劉一胡二盛四及新到之俊四聲六在此,余俱遣之歸籍;以后即雇江西本地轎夫,家中不必添派也。
此間軍務,建昌府之閩兵,昨又敗挫,而袁州克復,大局已轉(zhuǎn),盡可放心,十月內(nèi)餉項亦略寬裕矣。(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注釋】
[1]闕:通“缺”。
【譯文】
澄侯四弟:
初六,俊四等人來到軍營,帶來了父親大人的書信,通過信件,知道了家中一切情況。弟弟在各鄉(xiāng)看團練訓練,估計近日已經(jīng)回家了。家里沒有人,田園荒蕪,堂上大人沒有人侍奉,弟弟以后不宜經(jīng)常外出,再三囑咐。
羅家結親的事,暫時放一放。近來他們家中一人當了官,便滋長驕奢的習氣,我深以此為戒。三女兒出嫁,我的意思選擇一個節(jié)儉樸實的耕讀人家,不一定非要名門富貴人家。
楊子春的弟弟,四人捐官的,我在二月二十一日已經(jīng)呈報上去,聽說部里已經(jīng)討論批準,部照都交南撫。子壽曾經(jīng)有寫信給雪琴,似乎已經(jīng)領到執(zhí)照了,請查明白了再傳播出去。
長夫在大本營,不會抬轎子。我每月出門,不過五六次,每次出去轎子都搖擺戰(zhàn)栗,抬轎的人腳步不合?,F(xiàn)只留劉一、胡二、盛四和新來的俊四、聲六在這里,其余的都遣送回原籍。以后雇人即可雇江西本地轎夫,家里不必派人來了。
這邊的軍務,建昌府的福建兵,昨日又打了敗仗,而袁州克復,大局已開始轉(zhuǎn)變,盡可放心。十月內(nèi),軍餉也略為寬裕些了。(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七)
【解析】
在這封信中,說到三女兒的婚事。三女兒曾紀琛幼時,曾國藩便為她與羅澤南的兒子羅兆升定下了親事,不過通過對羅兆升的觀察,他顯然是對這門親事產(chǎn)生顧慮了。信中說:“與羅家結親的事,暫時放一放。近來他們家中一人當了官,便滋長驕奢的習氣,我深以此為戒。三女兒出嫁,我的意思選擇一個節(jié)儉樸實的耕讀人家,不一定非要名門富貴人家?!痹鴩目捶ㄊ菍Φ?,然而克守傳統(tǒng)禮教的他明知不對,最終還是把女兒嫁入了羅家。
所謂門當戶對,曾國藩是個注重家風門楣的人,嫁女自然也要考慮到對方的家庭背景。羅澤南早期曾在長沙辦館授學,有“湘中一代宗師”之譽。他不失書生本色,著有《里中草》《軍中草》等詩文集八卷,其詩是湖湘詩派的重要代表,稱他為文學家是當之無愧的。同時他也是湘軍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有“儒將”之稱,其門下弟子后來大多成為湘軍名將,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書生領兵”的一大景觀。羅澤南官至浙江按察使,1856年三月在武昌城下中炮而死,謚號“忠節(jié)”。曾國藩為其所作墓志銘中稱:“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兵,暮歸講道。理學家門,下多將才,古來罕有也?!?/p>
然而虎父不一定無犬子,羅澤南再會教育別人,卻沒能教好自己的兒子。其子羅兆升生長在官宦人家,滋長了驕奢的習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紈绔子弟,整日醉生夢死,甚至在曾紀琛坐月子時還不忘去秦淮河上拈花惹草,總督衙門的人背地里議論紛紛,說羅兆升迷戀青樓女子。這些話傳到曾國藩耳朵里,讓他顏面大失,卻又不敢聲張,只能奉行他一貫的行為主張——打落牙往肚里吞。
尤其悲慘的是,曾紀琛還攤上了一位潑悍乖戾、尖酸刻薄的惡婆婆。婆媳矛盾一直十分惡劣。在那個時代,婆婆是天,委屈之極的曾紀琛,只好借故總往娘家跑。但曾國藩是個克守封建禮教之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禮教,娘家是不能讓她久住的。曾紀琛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抑郁寡歡,不到三十歲就去世了。
曾國藩號稱善于相人,他一手包辦了四個女兒的婚姻,但四個愛女的婚姻都不如意,他不僅沒能給女兒帶來幸福,還給女兒帶去了痛苦和不幸。
曾國藩喜好讀書,他聽說松江知府袁漱六家藏書甚多,便上門拜訪,并主動提出,將大女兒曾紀靜許配給袁漱六的兒子袁秉禎。袁秉禎性格浮躁,游手好閑,兩個人的感情一直不好,曾國藩只好把他接到軍營親自教導,可是袁秉禎秉性難改,曾國藩沒有辦法,只能由著他的性子來。曾紀靜憂郁成疾,終身未生育,晚景凄涼。
次女曾紀耀,嫁給道光年間進士陳岱云的兒子陳松年。陳岱云是湖南茶陵州人,曾任江西吉安知府,廬州被太平軍攻破時他自殺成仁。他的兒子陳松年雖然從小聰穎過人,是個天才,但是成人后卻碌碌無為,曾紀耀為了生計問題,多方奔走,窮苦潦倒一生。
四女曾紀純,嫁給了郭依永,他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郭嵩燾之子。曾國藩與郭嵩燾是至交好友,兩家的親事也是從小就定下來的。郭依永聰明好學,人品端正,能吃苦耐勞,只可惜身體單薄,英年早逝。曾紀純結婚三年便開始守寡。像她的三姐一樣,曾紀純也遇到一個刻薄的婆婆,每日粗茶淡飯,花消一文不給,她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兩個幼子,生活尤為艱難。不久積勞成疾,年僅35歲就去世了。
曾國藩一生嚴守封建禮教,并要求自己的女兒也要遵守那些不合理的禮教,以此作為自己的家風,正因為如此,他一手造就了四個女兒的不幸。晚年時的他曾無奈地對朋友說:“別人都說我會看人,女婿都沒選好,還談得上什么會看人,我心里慚愧?!?/p>
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臘底由九弟處寄到弟信,具悉一切。弟于世事,閱歷漸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1],皆驕也。無論所指未必果當,即使一一切當已為天道所不許。
吾家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賢弟欲戒子弟之驕,先須將自己好議人短,好發(fā)人覆之習氣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輩事事警改。
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2]為第一義。弟若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三不信,又謹記愚兄之去驕去惰,則家中子弟,日念于恭謹而不自覺矣。(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注釋】
[1]發(fā)人之覆:斥責人家的失敗。
[2]起:晚起。
【譯文】
澄侯四弟:
十二月底,從九弟處寄來你的信,得知了一切。弟弟對于世事,閱歷逐漸加深了,但感覺信里不免有一種驕氣。天地之間,只有謙虛謹慎才是承接福氣之道,人一旦驕傲,就容易自滿;一旦自滿,就容易傾覆。凡是通過動口動筆表達討厭別人的俗氣,笑話人家的庸俗淺薄,議論別人的短處,斥責別人的失敗,這些都是屬于是驕傲的表現(xiàn)。別說所議論得不一定妥當,就算是切中要害,也是為天道所不許可的。
我家的子弟,心中盡是驕傲之氣,開口便說別人的短長,譏笑別人的淺薄和粗俗,都不是好現(xiàn)象。賢弟要戒除子弟們的驕傲,必須先要把自身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好斥責別人失敗的毛病痛加改正,然后叫后輩們事事警惕改正。
要去掉身上的“驕”字,首先要以不輕易非議譏笑別人為第一要義。要想去掉“惰”字,則要以每天早起為第一要義。弟弟如果能夠謹慎遵守星岡公的八字訣和三不信,又記住愚兄的去驕去惰的勸告,那么家中的子弟,便會在不知不覺中一天比一天恭敬、謹慎了。(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
【解析】
中國古代就有很多關于驕傲自滿招致失敗的警言警句,如“滿招損,謙受益”、“驕兵必敗”、“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等等。毛主席也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里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里??鬃訂柺貜R的人那是什么器皿,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器皿??鬃诱f:“我聽說這種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傾斜;水裝得適中時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里面的水如果裝得過滿了,它就會翻倒。”說完讓他的學生們試著往里面倒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當水灌滿了的時候,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去。再過了一會兒,當器皿里的水流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它又恢復到傾斜的狀態(tài),像原來一樣歪斜的立在那里??鬃娱L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上哪里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啊!”
這件事告訴我們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凡驕傲自滿的人,沒有不失敗的。正像曾國藩所說的,驕傲的人好比凸起的山包,是存不住水的,而虛心的人好比凹地,四面的水很容易流入。對于一個驕傲的人,有誰會愿意向他傳授點知識或經(jīng)驗呢?久而久之,驕傲的人不僅學不到別人的長處,而且會導致別人疏遠他們,從而變得孤立。
驕傲之害,人所周知,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許多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又會犯此毛病,于是曾氏在信中例舉了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比如動口動筆表達討厭人家俗氣、嫌棄人家的庸俗淺薄、議論人家的短處、指斥人家失敗,這些都是屬于是驕傲的表現(xiàn)。不論所議論的是否妥當,即使全部都妥當也是天道所不許可的。并告戒子弟要除去驕傲,先要把自己喜歡議論別人的短處,譏諷別人的失敗的毛病痛加改正,要以不輕易非議譏笑別人為第一要義。
在曾國藩看來,驕傲是敗家的跡象,人立起來家才能立起來,這正是曾氏家教的典型特色:既講大道理,又講具體的操作。
致四弟·居鄉(xiāng)宜節(jié)儉
【原文】
澄弟左右:
五月四日接弟緘,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橫寫八字,下用小字注出,此法最好,余必遵辦,其次序則改為考寶早掃;書蔬魚豬。
目下因拔營南渡,諸務絲集。蘇州之賊已破嘉興,淳安之賊已至績溪,杭州、徽州,十分危急;江西亦可危之至。余赴江南,先駐徽郡之祁門,內(nèi)顧江西之饒州,催張凱章速來饒州會合。又札王梅春募三千人扎撫州,保江西即所以保湖南也。又札王人樹仍來辦營務處,不知七月間可趕到否。寧若此次能保全江西兩湖,則將來仍可以克復,安危大局,所爭只有六七八九數(shù)月,澤兒不知已起行來營否?弟為余照料家事,總以儉字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儉,此居家鄉(xiāng)之要訣也。(咸豐十年五月十四日)
【譯文】
澄弟:
五月四日接到你的來信,橫寫“書、蔬、魚、豬、早、掃、考、寶”這八個字,并且用小字在下面加以注解,這個辦法非常好,我一定遵照你的意見去做。但這八個字的次序需要改為:考、寶、早、掃、書、蔬、魚、豬。
眼下軍隊要開拔南渡,許多事情都集中在一起。蘇州的敵軍已經(jīng)攻破了嘉興,淳安的敵軍已經(jīng)打到績溪,杭州和微州現(xiàn)在已是十分危急,江西也危險之極。我去江南,首先駐在徽州的祁門,照顧江西的饒州,并催促張凱章趕快來饒州會合。又命令王梅春招募三千人進駐撫州,保衛(wèi)江西就是保衛(wèi)湖南。又寫信給王人樹,要他仍舊來辦理營中事務,也不知道他在七月間能不能趕到。如果這次能夠保全江西、湖南、湖北,那么其他的地方將來都可以攻克收復。大局是安是危,關鍵就在六、七、八、九這幾個月的時間。紀澤兒不知道已經(jīng)啟程來軍營沒有。弟弟為我照料家中的事情,要以勤儉為主。情意要濃厚,生活要節(jié)儉,這是持家的要訣。(咸豐十年五月十四日)
【解析】
曾國藩在此信中,除了告誡其弟,居家的重要訣竅就是節(jié)儉,自古富貴之家多出紈绔子弟外,還對當時的戰(zhàn)局簡單地說了幾句,其中有:“嘉興、淳安的敵軍,已到績溪和杭州、微州,十分危急,江西也十分危險。我去江南,首先駐在徽邵的祁門,內(nèi)顧江西的饒州,催促張凱章趕快來饒州會合。又命令王梅春募三千人進駐撫州。保衛(wèi)江西就是保衛(wèi)湖南?!碑敃r的曾國藩并沒有想到,他的這個計劃,使自己過了大半年驚弓之鳥的日子。
1860年,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并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的軍務,本應該呼風喚雨,大展拳腳。誰知那時的他,卻陷入了“百感交集,怫郁憂煩”之中,甚至到了“以速死為樂”的地步,其原因,就是他把自己的行轅大營放錯了地方。
就任兩江總督后,急于建功的曾國藩指揮湘軍,兵分四路向安徽軍事重鎮(zhèn)安慶進軍,他自己親率湘軍老營由宿松、至德直趨祁門,并把自己的行轅大營安扎在祁門城中。其余三路窺伺桐城、舒城、廬州,形成對安慶合圍之勢。說起行轅大營駐扎在祁門一事,曾國藩和李鴻章還發(fā)生過一次爭執(zhí),李鴻章認為群山環(huán)抱的祁門地勢形同釜底,從軍事角度看,湘軍大營駐扎于此,就像甕中待捉的鱉。除了無地利可守外,更為要命的是,此時曾國荃在打攻安慶、左宗棠攻打浙江、鮑超防守皖北,三支主力都不在身旁,曾國藩手頭只有一個曾“躬親軍旅”的書生李元度,派去防守祁門的屏障徽州。
祁門地處安徽南端,上達安慶以扼南京,下抵南昌以控西陲,為兵家必爭之地。湘軍占據(jù)了祁門,那可截斷太平軍由贛赴皖的馳援路線,又能威協(xié)安慶,對南京形成合圍之勢,從此,祁門成為了征戰(zhàn)的中心。
八月末,太平軍攻打徽州府,李元度守城不到三天就棄城而逃,十月初,太平軍兵分三路向祁門地區(qū)發(fā)動進攻,前鋒打到距曾國藩的行轅不到六十里的地方。當時,四面楚歌的曾國藩甚至都寫下了遺書,準備自殺,幸虧悍將鮑超率軍救援,擊敗了太平軍,使得曾國藩逃過一劫。他事后在給家的信中說:“自十一月以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五日,餉道不通者二十余日。”
第二年初,太平軍連續(xù)對祁門大營發(fā)起進攻,多次擊敗湘軍的抵抗,進至離祁門僅僅二十余里的地方,又使得曾國藩文報不通,餉道中斷,陷入絕境。他悲觀地在日記中寫道:“是以憂灼特甚,夜竟不能成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殊不知生之可樂,死之可悲矣?!毙液盟辉摻^,左宗棠恰在此時在江西景德鎮(zhèn)大敗太平軍,迫使圍攻祁門的太平軍撤圍而去,曾國藩大難不死,再一次撿回了性命。
后來曾國藩每當提起在祁門的戰(zhàn)事仍心有余悸,在他的信中自認與太平軍作戰(zhàn),“無日不在驚濤駭浪之中,無日不戰(zhàn),無戰(zhàn)不?!薄O特S11年4月他離開祁門,把自己的行轅移駐東流,從此才過上了安生日子。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此間于十九日,忽被大股賊匪,竄入羊棧嶺,去祁門老營,僅六十里,人心大震。幸鮑張兩軍,于念日[1]念一日,大戰(zhàn)獲勝,克復黟縣,追賊出嶺,轉(zhuǎn)危為安。此次之險,倍于八月廿五徽州失守時也。
現(xiàn)賊中偽侍王李世賢,偽忠王李秀成,偽輔王楊輔清,皆在徽境,與兄作對。偽英王陳玉成在安慶境,與多禮沅季作對。軍事之能否支持,總在十月十一月內(nèi)外見大分曉。
甲三十月初六之武穴,此時計將抵家。余在外無他慮,總怕子侄習于驕奢佚三字,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佚字,討人謙離不得個驕字。弟切戒之!(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
【注釋】
[1]念日:廿日。
【譯文】
澄侯四弟:
這里在十九日那天,忽然有大股賊軍竄進羊棧嶺,那里離祁門老營,只有六十里,人心大為震動。幸虧鮑、張兩支部隊,在二十和二十一日,打了大勝仗,攻克收復了黔縣,把賊人追逐出了羊棧嶺,這才轉(zhuǎn)危為安。這次的危險,倍超過八月二十五日徽州失守的時候。
現(xiàn)在賊軍中的偽侍王李世賢、偽忠王李秀成、偽輔王楊輔清,都在徽州境內(nèi),與我作對。偽英王陳玉成在安慶境內(nèi),與多禮、沅季作對。軍事上能不能堅持下去,將在十月和十一月之內(nèi)見分曉。
甲三在十月初六去了武穴,估計現(xiàn)在大概已經(jīng)到家了,我在外面沒有其他顧慮,只是擔心子侄們?nèi)旧稀膀?、奢、佚”三字。家庭敗落離不開一個“奢”字,個人失敗離不開一個“佚”字,討人謙離不開一個“驕”字,弟弟務必要引以為戒。(咸豐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解析】
這封信前面講的還是祁門的戰(zhàn)況,只是在結尾時說到了“在外別無擔心,只是擔心子侄們?nèi)旧向湣⑸?、佚三字?!辈娬{(diào),家庭的敗落離不開一個“奢”字,個人失敗離不開一個“佚”字,討人謙離不開一個“驕”字,要弟弟務必要引以為戒。
驕,即驕傲自滿,自高自大。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自高自大,其結果必然是不思進取、眾叛親離?!吧荨弊钟伞按蟆焙汀罢摺苯M合而成,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大者”,講排場,講闊氣,《說文》中說:“奢者,侈靡放縱之義?!边@與曾國藩節(jié)儉持家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故此,曾國藩說,家庭的敗落離不開一個“奢”字。佚,放蕩之意。一個人若行為放蕩,不嚴格要求自己,立身尚成問題,還何談什么事業(yè)?自然是離失敗不遠了。
《紅樓夢》中的賈府就是由于“驕”、“奢”、“佚”而衰敗的典型。賈家奢侈的生活,其子孫的驕奢放蕩,不僅導致了一個大家族的敗落,而且也造就出了一批毫無能力的紈绔子弟。秦末著名的農(nóng)民起義將領陳勝,開始起義的時候,胸懷大志,發(fā)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但是在起義初步成功的時候,他卻忘記了當初的“茍富貴,無相忘”的承諾,擺起了君王的架子,開始了驕奢放蕩,最終導致失敗。宋代名臣寇準,他的子孫依仗著寇準的功德,每天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不思進取,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內(nèi),就將家業(yè)敗光。
可見,如果子孫仗著祖輩留下的功德富貴,不思進取,驕奢放蕩,那么注定會一事無成,并將家業(yè)敗光,因此曾國藩在家書中強調(diào)一定要家中子侄遠離“驕、奢、佚”三字。
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
【原文】
澄侯季洪沅甫老弟左右:
十六日接澄弟初二日信,十八日接澄弟初五日信,敬悉一切。三河敗挫之信,初五日固家中尚無確耗,且縣城之內(nèi),毫無所聞,亦極奇矣。九弟于念二日在湖口發(fā)信,至今未再接信,實深懸系,幸接希庵信,言九弟至漢口后有書與渠,且專人至桐城三河訪尋下落。余始知沅甫弟安抵漢口,而久無來信,則不解何故?豈余日別有過失,沅弟心不以為然耶?當初聞三河兇報,手足急難之際,即有微失,亦當將皖中各事,詳細示我。
今年四月,劉昌儲在我家請乩[1]。乩初到,即判曰:“賦得偃武修文,得閑字?!弊种i敗字,余方訝敗字不知何指?乩判曰:“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庇嘤钟牼沤蹩耍瑲鈾C正盛,不知何所為而云然?乩又判曰:“為天下,即為曾宅言之?!庇山裼^之,三河之挫,六弟之變,正與不可喜也四字相應,豈非數(shù)皆前定那?
然禍福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斷不可不洗心滌慮,以求力挽家運。
第一貴兄弟和睦。去年兄弟不和,以至今冬三河之變,嗣后兄弟當以去年為戒,凡吾有過失,澄沅洪三弟各進箴規(guī)之言,余必力為懲改。三弟有過,亦當互相箴規(guī)而懲改之。
第二貴體孝道。推祖父母之愛,以愛叔父,推父母之愛。以愛溫弟之妻妾兒女,及蘭惠二家。又父母墳域,必須改葬,請沅弟作主,澄弟不必過執(zhí)。
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內(nèi)間妯娌,不可多講鋪張。后輩諸兒,須走路,不可坐轎騎馬。諸女莫太懶,宜學燒茶煮飯;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將此二字切實做工夫,至今愧憾,是以諄諄言之。(咸豐八年十一月廿三日)
【注釋】
[1]乩:占卜,一種迷信的活動。
【譯文】
澄侯、季洪、沅甫老弟:
十六日,接到澄弟初二寫的信,十八日,又接到澄弟初五寫的信,知道一切。關于三河鎮(zhèn)敗挫的音訊,家中直到初五還沒有得到確切的消息,并且縣里也毫無所聞,這真是太奇怪了。九弟二十二日在湖口寫了封信,至今再沒有接到信,實在十分令人掛念。幸虧接到了希庵的信,說九弟到漢口以后有信給他,并且他已經(jīng)派專人到桐城、三河尋找六弟的下落,我才知道六弟已安全到達漢口,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很久沒有給我寫信,難道是我近來有什么過失,讓沅弟的心里不高興嗎?當初聽到三河鎮(zhèn)的不幸消息,兄弟手足之間,在緊急危難的時候,即使有點過失,也應該將安徽的各種情況,都詳細地告訴我啊。
今年四月,劉昌儲在我家占卜,一開始占卜之詞就說:“賦得偃武修文,得閑字?!边@個字謎的迷底是一個“敗”字,我正在驚訝這個“敗”字不知何指,那占卜之詞又說道:“為九江言之也,不可喜也?!蔽矣煮@訝,九江才功克收復,氣勢時機正是旺盛的時候,不知道占卜之詞為何這樣說?那占卜之詞又說道:“為天下,即為曾宅言之?!苯裉炜雌饋?,三河鎮(zhèn)的失利,六弟的變故,正和“不可喜也”四字相對應,那豈不是這些事都是命中注定的嗎?
然而,禍福由天老爺做主,但善惡卻是由人自己做主。由天做主的,無可奈何,只好隨他,而由人做主的,則爭取一分算一分,支撐一天算一天。我們兄弟決不可以不竭心盡力,以求將家運挽回。
第一是貴在兄弟和睦。去年我們兄弟不知道這個道理,以至于有今年的三河鎮(zhèn)之變,今后我們兄弟應當以去年為借鑒。凡是我有過失的時候,澄、沅、洪三位弟弟都應該向我提出規(guī)勸,我一定努力改正。三位弟弟如果有過失,也應該互相規(guī)勸而改過。
第二貴在體會孝道。要像愛祖父母那樣愛叔父,要像父母的愛那樣愛溫弟的妻妾兒女以及蘭、蕙兩家。另外父母的墳地,必須擇地改葬,這件事還是讓沅弟做主,澄弟不要過于固執(zhí)。
第三要實行“勤儉”二字。家中的姑嫂,不可以鋪張浪費。晚輩子侄們,出門要多走路,不要輕易就坐轎、騎馬。女兒、侄女們不要太懶,要學習燒茶煮飯。讀書、種菜、喂豬、養(yǎng)魚,這些是一個家的生氣。而少睡覺多做事,則是一個人的生氣。勤勞是生動之生氣,節(jié)儉為收斂之氣。做到這兩個字,則家運沒有不興旺的道理。去年我在家里,沒有在這兩個字上下工夫,至今感到慚愧和遺憾,所以再三囑咐。(咸豐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解析】
由于三河失利、六弟的死,一系列的變故讓曾國藩思考,有些事情是天注定,無法改變,但是有些事情要靠人的努力,哪怕爭取一分也是一分。曾家命運的挽回,需要靠各位兄弟們的共同努力。而這些需要在三方面努力:一是兄弟間要和睦,二是要孝敬父母,三是要勤儉治家。
在人的血緣關系中,父子關系最為密切。此外,最為親近的就是兄弟之間的關系,而且可能兄弟之間相處的時間比與父親相處還久,因此經(jīng)常將兄弟之間密切的關系形容為情同手足。古往今來,人們也一直贊賞兄弟之間的和睦。特別是在古代大家庭中,一家之中兄弟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安定。
曾國藩兄弟五人,其中四個走上了戰(zhàn)場。在事業(yè)上患難相助,實在是難能可貴。尤其是曾國藩,無論是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之間,總是于百忙中給諸弟寫信,對他們進行諄諄教導,頻繁督促他們的學業(yè),關愛之情溢于言表。曾國藩也曾說:“人倫有五,而兄弟相處之日最長?!本诺茉鴩跤旅陀屑釉趹?zhàn)場上屢立奇功,但是狂妄至極,曾國藩對九弟是既為他的功勞高興又因為他的狂妄而擔憂,對他是百般維護。為避猜忌,曾國藩一度要犧牲自我,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國荃的發(fā)展。而曾國藩的另一個弟弟曾國潢則長期操持家事,上孝父母,下教子侄,將曾家照料得很有生氣,解除眾兄弟治軍從政的后顧之憂。兄弟間如此默契配合,曾家怎有不興的道理。
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jié)約才是興旺的根本,而驕奢懶惰就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貧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曾國藩最后已經(jīng)升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清朝的時候官員的封俸祿并不低,曾國藩的職位收入應該是很可觀的,但是曾國藩卻時刻教育家中要勤儉。曾國藩一直提倡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目的就是讓家人可以勤勞節(jié)儉,避免驕奢懶惰。曾國藩每餐只吃一飯一菜,如果家中不來客人,他絕不會增加一個菜,因此人們叫他“一品宰相”。曾國藩的衣服一般都是由夫人和女兒制作的,而且他還規(guī)定,晚上夫人和女兒都要紡麻織布。在曾國藩看來,勤儉不僅是人自身的一種修養(yǎng),而且勤儉也是一種保身之道,因為一個人勤儉、謙虛就不會給人落下把柄,就會讓皇帝放心,才能在官場走得順暢。
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八字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上次送家信者,三十五日即到,此次專人四十日來到,蓋因樂平饒州一帶有賊,恐中途繞道也。自十二日克復休寧后,左軍分出八營,在于甲路地方小挫,退扎景鎮(zhèn)。賊幸未跟蹤追犯,左公得以整頓數(shù)日,銳氣尚未大減。
目下左軍進剿樂平鄱陽之賊,鮑公一軍,因福建吃緊,本調(diào)渠赴江西省,先顧根本,次援福建。因近日鄱陽有警,景鎮(zhèn)可危,又暫留鮑軍,不急赴省,胡宮??止纺嬗牲S州下犯安慶,沅弟之軍,又調(diào)鮑軍救援北岸,其祁門附近各嶺,廿三日又被賊破兩處。
數(shù)月以來,實屬應接不暇,危險迭見,而洋人又縱橫出入于安慶湖口湖北江西等處,并有欲來祁門之說,看此光景,今年殆萬難支持。然余自咸豐三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愿死疆場,不愿死牖[1]下,本其素志。近年在軍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死即瞑目,毫無悔憾。
家中兄弟子侄,惟當記祖父這八個字,曰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謹記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師,不信醫(yī)藥,不信僧巫。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身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無論世之治亂,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之公八字,與余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余每次寫家信,必諄諄囑咐,蓋因軍事危急,故預告一切也。
余身體平安,營中雖欠飽四月,而軍心不甚渙散,或尚能支持,亦未可知。家中不必懸念。(咸豐十一年二月廿四日)
【注釋】
[1]牖:窗。
【譯文】
澄侯四弟:
上次給家送信的人,只用了三十五天就到達了,這次是專人送信,卻走了四十天還沒有送到,這是因為樂平、饒州一帶有賊軍,可能是途中繞了道的原因。自從十二日收復了休寧以后,左宗棠的軍隊分出八個營,在甲路那個地方受了些小挫折,退到景德鎮(zhèn)駐扎,幸虧賊人沒有跟蹤進犯,左宗棠的軍隊得到幾天時間整頓,好在士氣還沒有因為此次挫折而減少多少。
眼前左宗棠的部隊進攻樂平、鄱陽的賊軍,鮑超的軍隊因為福建吃緊的原因,本來是打算先調(diào)他到江西省支援的,是因為考慮到要先照顧根本,然后再支援福建,但是因為近日鄱陽有警報傳來,景德鎮(zhèn)又危險,所以只好暫時留下鮑軍,不著急于去省城,胡林翼因為擔心賊軍由黃州而下進犯安慶,沅弟一軍又調(diào)到鮑軍處救援北岸,在祁門附近的各嶺中,二十三日又被賊人攻破兩處。
幾個月以來,實在是應接不暇,危險一個接一個,而洋人又橫沖直撞出入在安慶、湖口、湖北、江西等地,并且有來祁門的說法。照此情形,今年要支撐下去將是萬分困難的事。然而,我在咸豐三年冬天的時候,就已經(jīng)以身許國,寧愿戰(zhàn)死戰(zhàn)場,也不愿死在書窗之下,這本來就是我一直以來的志向。近年在軍營做事,已經(jīng)盡心盡力,沒有一點愧疚的事情,即便死了,也可以瞑目,沒有什么后悔和遺憾的了。
家中兄弟子侄,應當牢記祖父的八個字,即考、寶、早、掃、書、蔬、魚、豬。還有祖父的三不信:不迷信風水先生的話;不迷信藥物;不相信和尚、巫師。我的日記里,還有八本的說法: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yǎng)身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這八本是我從自己的閱歷中歸納出來的,在理論上是有把握的,弟弟也應當讓各位子侄們牢記。不管世道是太平還是動亂,家庭是富貴還是貧窮,但能守住星岡公的八個字和我的八本,總不會失掉上等人家的地位。我每次寫家信,一定會再三叮囑,由于戰(zhàn)事危急,因此這回要提前告訴你們一切。
我身體平安,雖然軍營中已經(jīng)欠了四個月的軍餉,但軍心并未因此而渙散,也許還可以繼續(xù)支持下去,也是有可能的,家里不必掛念。(咸豐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解析】
曾國藩治家核心是以八本為經(jīng),以八寶為緯,以四字要訣、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這套理論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關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對孔孟朱子顏氏等著名家訓所一貫堅持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學說,形成了一套完整可師的治家理論,為世人所推崇。
“八本”是曾國藩從自己的生活閱歷中歸納出來的,八本的第一條:讀書以訓詁為本。所謂的“訓詁”,就是用通俗的話去解釋古代語言的字義或詞義。曾國藩一貫主張,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使人明智和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通俗的話去理解古文,正是表明了他學以致用的讀書觀。八本的第二條:詩文以聲調(diào)為本。詩詞文章的寫作能力是每個讀書人必需具備的,在曾國藩看來,讓人百讀不厭的好詩文,必須要聲調(diào)鏗鏘。他為此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是要多讀,先要高聲朗誦,再低聲吟詠,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所領會。八本的第三條:事親以得歡心為本。曾國藩很看重孝道,孝順父母也是曾國藩核心思想之一,怎樣去盡孝?曾國藩總結出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要讓父母高興。八本的第四條:養(yǎng)生以少惱怒為本。惱怒為“嗔”,對人危害最大,不但不利于為人處世,而且傷身,因此,注重修養(yǎng)的曾國藩以戒惱怒為修養(yǎng)之本。八本的第五條: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所謂的“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為人處世要以誠信為本,不可信口開河,沒證實的話是絕對不可以說的,即便是證實了的話也不要隨便就說,譏諷、抱怨、牢騷,是會招致天怨人怒的。所以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決不怨天尤人,是曾國藩為人處世的一大要訣。八本的第六條: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安魂唐稹本褪且竺刻煲性缙鸬牧晳T,以防養(yǎng)成懶惰惡習。曾國藩最看重“勤儉”二字,認為“勤儉”是持家的根本。而“不晏起”,正是“勤”的基本功。八本的第七條: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自古以來,貪錢就是為官者的大忌,為官若要貪錢,必定要喪失自己的人品,最終只能是誤國害已,被人們所唾棄。八本的第八條: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體現(xiàn)了曾國藩的愛民思想和以保護百姓為主旨的帶軍目的。為了教育后代,曾國藩將自己在湖南老家雙峰縣荷葉鎮(zhèn)所建的住宅“荷葉堂”命名為“八本堂”,并將“八本”的內(nèi)容刻于匾額之上,懸掛于大堂之中,以宣示后人。這“八本”訓,一直為曾國藩后裔所效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曾氏后人。
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
【原文】
澄弟左右:
吾鄉(xiāng)雨水沾足[1],甲五科三科九三侄婦,皆有夢熊之祥,至為欣慰!
吾自五十以后,百無所求,惟望星岡公之后,丁口繁盛,此念刻刻不忘。吾德不及祖父遠甚,惟此心則與祖父無殊。弟與沅弟望后輩添丁之念,又與阿兄無殊?;蛘咛鞆娜嗽福b我三兄弟之誠心,從此丁口日盛,亦未可知。
且即此一念,見我兄弟之同心,無論何房添丁,皆有至樂,和氣致祥、自有可卜昌明之理。沅弟自去冬以來,憂郁無極,家眷擬不再接來署。
吾精力日衰,斷不能久作此官。內(nèi)人率兒婦輩久居鄉(xiāng)間,將一切規(guī)模立定,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注釋】
[1]沾足:充足。
【譯文】
澄弟:
今年我們家鄉(xiāng)雨水充足,甲五、科三、科九三個侄兒媳婦,都有生男孩的吉祥征兆,真是十分高興欣慰。
我自從五十歲以后,已經(jīng)沒有什么所求了,只希望繼星岡公之后,可以人丁興旺,這個想法一直念念不忘。我們與祖父相比,都遠不如祖父之才能,但是希望人丁興旺的愿望與祖父是沒有區(qū)別的。而澄弟、沅弟希望后輩添丁加口的想法,與為兄也是沒有區(qū)別。也許天遂人愿,老天被我們兄弟的這分誠心所感動,從比曾家人丁一天比一天興旺,這也是有可能的。
通過想要曾家添丁這事來看,我們兄弟還是同心的。不管哪一房添丁,我們大家都很高興,和氣的家庭氛圍可以招來祥瑞之事,自然有可以興盛發(fā)達的道理。自從去年冬天沅弟去世以來,非常抑郁,不準備再接家眷來署了。
我的精力一天天衰弱,斷然不能長久做這個官了,我的夫人帶著兒子和兒媳婦長時間住在鄉(xiāng)下,將家中的規(guī)矩大體建立起來,要以“耕讀”二字為立家之本,才是長久之計。(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解析】
曾國藩在家書中屢屢提及,讓弟弟、子侄們遵守其祖父曾玉屏的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治家方略。他所倡導的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耕讀文化,古代中國的許多知識分子歷來以耕讀為榮,他們認為耕讀結合是一種高尚合理的生活方式,曾國藩就認為,耕是生存之本,而讀則是自我修行。他要求家人必須遵守“男必耕讀、女必紡織”的家規(guī)家訓,足見其對耕讀的重視。
耕讀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儒家始祖孔子把務農(nóng)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與孔子同時期的一位農(nóng)夫則諷刺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儒家的二當家孟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把勞心與勞力二者分開,而先秦尚農(nóng)代表人物許行則提倡“賢者與民并耕而食”,一開始就形成了兩種水火不容的派別。一種標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nóng)業(yè)勞動;一種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到了南北朝以后,關于耕讀結合的家教漸漸多了起來,隋朝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如果只讀書,不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則“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清初著名理學家張履祥在《訓子語》里說:“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p>
儒家提倡“退則獨善其身”,道家提倡“歸返自然”,作為文人的一種浪漫理想,耕讀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有著很高的道德價值,意味著高尚、超脫,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陶冶性情的寄托。在重農(nóng)輕商的古代,心高氣傲的士子們不愿屈身經(jīng)商,便躬耕于田畝阡陌之間,種幾畝薄田,吟詩題賦,過著逍遙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其實,他們的“耕”只是象征性的,與農(nóng)夫的“耕”有本質(zhì)的不同。農(nóng)夫的“耕”早出晚歸、累死累活,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而士子們的“躬耕”,只不過是象征性的,更多的只不過是寄情山水、修身養(yǎng)性罷了。但不管怎樣,他們還是在鄉(xiāng)間塑造出了一種文人所特有的恬靜淡雅、樸質(zhì)無華的氣質(zhì)與情操。
耕讀文化自然而然地影響了文學藝術,知識分子們通過自己的耕讀生活,接近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接近了農(nóng)民,從而寫出了許多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作品,中國古代的田園詩就是耕讀文化的產(chǎn)物。田園詩人的典型陶淵明辭官后,過了20多年的耕讀生活,他“既耕亦己種,時還讀我書”。寫下了《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詩篇。宋代的辛棄疾辭官回鄉(xiāng)后,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由于寄身于鄉(xiāng)間多年,使他寫出了不少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詩詞。
曾國藩出身農(nóng)家,農(nóng)業(yè)在他一生的經(jīng)濟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不僅將農(nóng)業(yè)看作是治生之道,同時也把農(nóng)業(yè)看作是治家之道,將它視為家族興盛的根本。以耕養(yǎng)讀、以讀促耕,并在此基礎上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是曾國藩耕讀文化思想及其治家思想的基礎。在曾國藩看來,只有讓家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讀書明智來發(fā)展自身,而不是靠長輩們的功德,才能讓家族真正發(fā)展壯大。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原文】
澄侯四弟左右:
自十一月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五日,餉道[1]不通者二十余日。
自十六日唐桂生克復建德,而皖北沅季之文報始通。自鮑超廿八日至景德鎮(zhèn),賊退九十里,而江西饒州之餉道始通。若左鮑二公,能將浮梁鄱陽等處之賊,逐出江西境外,仍從建德竄出,則風波漸平,而祁門可慶安穩(wěn)矣。
余身體平安,此一月之驚恐危急,實較之八月徽州失守時險難數(shù)倍。余近年在外,問心無愧,死生禍福,不甚介意,惟接到英法美各國通商條款,大局已壞,茲付回二本,與弟一閱。時事日非,吾家子侄輩,總以謙勤二字為主,戒傲惰,保家之道也。(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四日)
【注釋】
[1]餉道:運輸給養(yǎng)的道路。
【譯文】
澄侯四弟:
自從十一月以來,戰(zhàn)事萬分奇險,風波此伏彼起。書信不通已經(jīng)有五天之久,已經(jīng)有二十多天糧餉運輸不通。
自從十六日唐桂生收復建德以后,在安徽北部的沅弟和季弟的書信才開始得以通行,自從鮑超所部二十八日到景德鎮(zhèn)后,才迫使賊軍后退了九十里,江西饒州的糧餉運輸才開始通暢。如果左宗棠和鮑超兩軍能夠把浮梁、鄱陽等處的賊軍趕出江西境外,就如他們被從建德打出去一樣,那么安徽戰(zhàn)場上的風波將能夠逐漸平息,祁門便可以慶祝得到可安穩(wěn)了。
我的身體健康,這一個月之中所經(jīng)歷的驚恐和危急,要比八月徽州失守時還要多幾倍。我這幾年在外面,問心無愧,死生禍福,早已不怎么介意了。只是接到英、法、美各國的通商條款,感到大局已壞,現(xiàn)在把通商條款寄兩本回去,給你看看。如今形勢一天不如一天,我們家的子侄們,要努力做到“謙、勤”這兩個字,戒掉驕傲和懶惰,這才是保全家族之道?。ㄏ特S十年十二月初四日)
【解析】
曾國藩在信中說到:“死生禍福,早已不怎么介意了,只是接到英、法、美各國的通商條款,感到大局已壞。”
西方列強早就想打開安慶的大門,外國在中國長江沿岸城市開埠,始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它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1856年10月爆發(fā),結束于1860年10月。而此時的安慶正是被太平天國占據(jù)時期,西方國家早期保持中立,并與太平天國多次進行交流,提出要在金陵、鎮(zhèn)江、安慶開埠的要求,但因太平天國因與西方關系惡化而被拒絕。
1860年年底,安慶的拉鋸戰(zhàn)已讓曾國藩焦頭爛額,恰在此時,他又接到了英、法、美各國的通商條款。面對洋人時常接濟太平軍,他頓感大局已壞,為了尋求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他決定對洋人展開外交攻略。在曾國藩看來,通過外交手段達到中斷洋人對太平軍的物質(zhì)接濟,是盡早攻克安慶最明智的做法,“如洋船之接濟可斷,安慶終有克復之日”。于是,他反復告誡曾國荃,要好好跟洋人和平相處:“待洋船經(jīng)過時,如無停泊之勢,則聽其經(jīng)過可也?!?/p>
次年,安慶被湘軍攻陷,西方國家使者又向清廷提出開放安慶口岸的要求,英國公使最先向清廷提出“準開安慶,在彼居住,準許船只裝載貨物貿(mào)易往來”。在曾國藩的心目中,安慶是長江上最重要的城市,戰(zhàn)略地位比金陵、武昌還要重要,他在給曾國荃的信中寫道“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安慶,則大局必日振也”。而且當時的安慶厘金約占安徽全省厘金的三成,厘金是湘軍生存的根本,曾國藩在攻陷安慶后,還為此厘金與江西巡撫沈葆楨爭執(zhí)到朝廷。
英法等國提出要在安慶建立通商口岸的要求遭到了曾國藩的嚴辭拒絕:“洋船不準在金陵灣泊,不準拖帶鹽船?!弊鳛閮山偠胶脱髣张傻拇砣宋铮鴩钪?,以中國目前的國力,斷難再起兵端,所以他在處理外交案件時,盡可能做到息事寧人,避免與洋人發(fā)生沖突,以免引起戰(zhàn)端。但如果西方列強過于蠻橫不講理,曾國藩也會“毫無顧畏,不肯因外國要挾而盡變常度”。
為了防止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長江流域不被西方列強侵占,對于安慶這一戰(zhàn)略要地,清朝先后有曾國藩、官文、李鴻章、裕祿等大員力爭阻止洋人在安慶開埠,但軟弱的清政府最終還是在1902年簽定的《續(xù)議通商行船條約》中,同意將長沙、萬縣、安慶、惠州及江門五座城市開放為通商口岸。安慶雖然也在其列,但考慮到它特殊的軍事地位,清政府拒絕了列強要在安慶建立領事館和設立海關的要求,并不許外國船只靠岸,也不許外國軍隊駐扎安慶。在當時開埠的五個口岸中,唯獨安慶既沒海關又沒租界,這樣的通商口岸在清末是絕無僅有的。
在戎馬倥傯之中,曾國藩在信末仍不忘告誡四弟做人要謙虛勤勞,可見其持身治家之謹慎。
致沅弟季弟·后輩宜戒驕橫之心
【原文】
季沅弟左右:
接信知北岸日內(nèi)尚未開仗,此間鮑張于十五日獲勝,破萬安街賊巢,十六日獲勝,破休寧東門外二壘,鮑軍亦受傷百余人。正在攻剿得手之際,不料十九日未刻,石墳之賊,破羊棧嶺而入新嶺,桐林嶺同時被破,張軍前后受敵,全局大震,比之徽州之失,更有甚焉。
余于十一日親登羊棧嶺,為大霧所迷,目無所睹。十二日澄桐林嶺,為大雪所阻。今失事恰在此二嶺,豈果有天意哉?
目下張軍最可危慮,其次則祁門老營,距賊僅八十里,朝發(fā)夕至,毫無遮阻。
現(xiàn)請求守壘之法,賊來則堅守以待援師,倘有疏虞,則志有素定,斷不臨難茍免。
回首生年五十余,除學問未成,尚有遺憾外,余差可免于大戾[1]。賢弟教訓后輩子弟,總當以勤苦為體,謙遜為用,以藥驕佚之積習,余無他囑。(咸豐十年十月二十日)
【注釋】
[1]戾:罪過,過錯。
【譯文】
沅、季弟:
接到來信,知道北岸近日還沒有開仗。這邊鮑超、張運蘭兩位將軍在十五日打了勝仗,攻破了萬安街敵人的老巢,十六日接連打了勝仗,攻破了休寧東門外兩個堡壘,鮑軍自己也有一百多人受傷。正在進攻連連得手的時侯,不料在十九日未刻,石墳的敵人攻破了羊棧嶺而進入新嶺,桐林嶺也同時被攻破,張軍前后受敵,使整個戰(zhàn)局大受震動,比起不久前丟失徽州的失敗還要嚴重。
我在十一日親自登上羊棧嶺,因為大霧彌漫,什么也看不見。原準備在十二日登上桐林嶺,又因為大雪的原因被阻礙了。如今出事的恰好都在這兩座嶺,難到冥冥中真有天意么?
眼下張軍是最有危險和值得憂慮的,其次是祁門的老營,距離敵軍只有八十里,如果敵軍早晨發(fā)兵,黃昏便可以到,中途連一點阻攔都沒有。
現(xiàn)在只能考慮防守堡壘的辦法,如果此時敵人來進攻,只有堅守等待援軍。如果有所疏忽失誤,那么我的志向是早就定了,絕對不會臨難茍且偷生。
回顧我自己這五十多年的時光,除了學問沒有完成這件事還有點遺憾外,其余的都算是沒有犯過什么大錯。賢弟教育后輩子侄們,應當以勤勞刻苦為體,以謙遜為用,用這兩方面來醫(yī)治那些驕奢淫逸的壞習慣,剩下的就沒有其他囑咐了。(咸豐十年十月二十日)
【解析】
咸豐十年(1860年),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統(tǒng)一節(jié)制大江南北水陸各軍。自咸豐八年九江失陷之后,安慶就成了天京唯一的重要屏障,安慶一旦有失,湘軍便可直窺天京,嚴重威脅太平天國統(tǒng)治中心的安全。為此,曾國藩制定了四路進兵安慶的計劃,為便于指揮,他將自己的大營移到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的皖南祁門。
對太平天國來說,安慶是生死攸關的必爭之地,太平軍二破清軍江南大營之后,采取圍魏救趙之計,分南北兩路,開始了第二次西征。英王陳玉成部在長江以北、忠王李秀成部在長江以南,兩軍并進,直指武漢,以迫使湘軍從安慶地區(qū)撤軍回救。12月,李秀成親率兩萬人由羊棧嶺突入,攻克了距離祁門不到六十里的黟縣,只要一天路程就能打到祁門。當時祁門防守兵力單薄,曾國藩身邊僅有三千余人。曾國藩驚嘆:“軍事日危,旦夕不測?!辈懴逻z囑,準備城破自殺。
人心惶惶之際,正在進攻休寧的湘軍鮑超、張運蘭兩部,見后路被斷,急忙回師反救,在黟縣與李秀成部展開大戰(zhàn)。盡管太平軍攻占黟縣對曾國藩震動極大,但李秀成此時還無意進攻祁門,只圖在此過境,無心與湘軍戀戰(zhàn),于是率部改道徽州進入浙江,使曾國藩得以僥幸逃過一劫。
不過,曾國藩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困境,太平軍在皖南的實力還是遠遠優(yōu)于湘軍。十二月底,太平軍的侍王李世賢部自休寧逼近曾國藩祁門大營,劉官芳部則自北路破禾戍嶺、羊棧嶺,進入黟縣,向祁門進逼,祁門四面楚歌,又一次陷入驚恐之中。曾國藩急調(diào)悍將鮑超救援,擊敗了太平軍,退出羊棧嶺外。
第二年三月,太平軍再次對祁門大營發(fā)起進攻,前鋒進至離祁門僅十八里的石門橋,但遭到湘軍副將唐義訓部的伏擊,敗退至大赤嶺外。恰在此時,左宗棠率領的湘軍在江西景德鎮(zhèn)大敗太平軍,威脅到進攻祁門的太平軍后路,迫使李世賢撤兵而去,曾國藩總算松了口氣。
自扎營祁門以來,曾國藩無日不處在驚濤駭浪之中,經(jīng)常是一日數(shù)驚,乘太平軍撤圍之機,他趕緊離開了祁門這一險地。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曾國藩從祁門出發(fā),抵達東流,將大營設在靠江岸停泊的大船上,由水師護衛(wèi),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會遭到太平軍的圍殲了。
本來,在咸豐十年底至咸豐十一年初,曾國藩在祁門的大營已陷于太平軍的四面包圍之中,當時皖南的湘軍不過三萬人,其中半數(shù)為新募之勇,戰(zhàn)斗力不強,而太平軍在皖南的兵力總數(shù)一度曾十倍于敵,如果太平軍及時協(xié)調(diào)前線各軍的行動,對曾國藩的祁門大營步步緊逼,力求將其全殲,則對整個戰(zhàn)局將起重大的影響??墒翘杰姼緵]有會攻祁門大營的計劃,各路太平軍之間也沒有統(tǒng)一的作戰(zhàn)指揮,以致喪失良機,使曾國藩及其湘軍逃脫了在皖南覆滅的命運。
與上一封信一樣,曾國藩在敘述完戰(zhàn)事之后,又諄諄告誡弟弟切戒驕佚積習,如此才能在動蕩的年代免于大罪。
致九弟·能讀經(jīng)史進為根柢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正七歸,接一信,啟五等歸,又接一信。正七以虛故,不能返回營,啟五求于嘗新后始去。茲另遣人送信至營,以慰遠虞。
三代祠堂,或分或合,或在新宅,或另立規(guī)模,俟沅弟復吉后歸家料理。造祠之法,亦聽弟與諸弟為之,落成后,我作一碑而已。
余意欲亡父母改葬后,將神道碑立畢,然后或出或處,乃可惟余所欲。目下在家,意緒極不佳,回思往事,無一不懈慚,無一不褊淺[1]。幸弟去秋一出,而江西湖南,聲望頗隆,家聲將自弟振之,茲可欣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望弟慎之又慎,總以克終為貴。家中四宅,大小平安。念三四大水,縣城永豐受害頗甚,我境幸平安無恙;弟寄歸之書,皆善體,林氏《續(xù)選古文雅正》,雖向不知名,亦通才也。如有《大學衍義》《衍義補》二書,可買者買之。學問之道,能讀經(jīng)史進為根柢,如兩通兩衍義及本朝兩通,薈六經(jīng)諸史之精,納內(nèi)圣外王之要。若能熟此六書,或熟其一二,即為有本有末之學。家中現(xiàn)有四通,而無兩衍義,祈弟留心。
弟目下在營,不可看書,致荒廢正務,天氣炎熱,精神有限,宜全用于營事也。余近作《賓興堂》記,底稿寄閱,久荒筆墨,但有間架,全無精意,愧甚愧甚?。ㄏ特S八年五月三十日)
【注釋】
[1]褊淺:褊:衣服狹小,引申為氣量狹小。淺:即淺簿。
【譯文】
沅甫九弟:
正七回來,收到他帶回的一封信。啟五等人回來的時候,又接到他們帶回的一封信。正七因為得了虐疾,不能返回營地。而啟五請求等新谷上市嘗鮮之后才返回營地。現(xiàn)另派其他人送信到你營里,以安慰遠方親人的懷念。
三代人的祠堂,是分開還是合并到一起,還是安放在新住宅,或找其他地方新建,一概等九弟攻克收復吉安之后回家料理。建造祠堂的方法,也聽九弟與諸位弟弟的,落成以后,我做一塊碑就行了。
我的意思是等父母改葬后,把神道碑立起來,然后再考慮是出還是處,才可隨自己的便?,F(xiàn)在家中,情緒很不好,回想往事,沒有一件事自己不感覺慚愧的,也沒有一件不感覺自己淺薄的。幸虧弟弟去年秋天一出山,在江西和湖南的聲望很高,我家的聲望將由弟弟振興,真是值得欣慰!沒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有人善終。希望弟弟謹慎再謹慎,總要以將事情做到有始有終才好。家中四處住宅,大小都平安,二十三、二十四日發(fā)大水,縣城永豐受災很厲害,我們家所在的地方慶幸平安無事。弟弟寄回的書,都是善本,清朝林有席編輯的《續(xù)選古文雅正》,雖說不怎么出名,但他也是一個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之人。如有《大學衍義》、《衍義補》兩書,還是可以買的。做學問的方法,只有通過讀經(jīng)史才有根底,比如兩通、兩衍義和本朝兩通,薈萃了六經(jīng)、諸史的精華,都是自身修為通向圣賢之道,對外興家業(yè)的要決。如果能熟讀這六本書,或者熟讀其中的一兩本,就是有本有未的學問。家中現(xiàn)已有四通,但還沒有兩衍義,希望弟弟留心。
弟弟現(xiàn)在在軍營,不可以看書,以免荒廢了正業(yè)?,F(xiàn)在天氣非常炎熱,人的精力有限,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到軍務上去。我最近寫了一篇《賓興堂記》,現(xiàn)在把底稿寄給你看看,筆墨功夫荒廢許久了,現(xiàn)在只有一個框架,沒有什么精彩之處,非常慚愧?。ㄏ特S八年五月三十日)
【解析】
信中提到了三本書:清代林有席編輯的《續(xù)選古文雅正》、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的《大學衍義》和明朝丘濬的《衍義補》。
林有席,出生于書香門第,他從小與書籍結下不解之緣;讀書別有會心,尤其精通經(jīng)史,為督學金德瑛所賞識,江西巡撫陳宏謀曾親閱其試卷,對他刮目相看。1752年中進士,任東湖縣知縣?;丶揖訂屎蠹床辉俪鍪?,以主要精力,從事講學與著述。
清代蔡世遠編輯《古文雅正》,書中收集了從漢代至元代的著名散文,林有席仿效蔡文勤的體例,對《古文雅正》做了增選,添加了不少后代的著名散文,為當代名人所贊許。
林有席學術興趣甚廣,涉獵領域頗多。除了著有《古文雅正續(xù)選》及《清古文雅正》各十六卷外,曾與宜春袁杏芳合選《袁陽文征》、《考墨卷》。《離騷經(jīng)參解》、《古今體詩》等等,其綜合著述,名曰:《平園雜著》,其詩則被后人入選,稱《鈐陽六子詩》,可謂是個多才多藝之人,故此曾國藩說林有席是個“通才”,也就是學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之人。
《大學衍義》是南宋著名理學家真德秀為封建皇帝所著,書中對儒家經(jīng)典《大學》的思想加以發(fā)揮,以“帝王為治之序”、“帝王為學之本”、“格物致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齊家之要”為綱目。書中主張,大學之道,有體有用,修身正心為體,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書中還反映了南宋后期農(nóng)民“無田可耕”,“數(shù)米而炊,并日而食”以及統(tǒng)治者“妄興徭役”、“橫加賦斂”的社會現(xiàn)實,提出富貴不可恃、驕侈不可肆的勸告,要統(tǒng)治者“存天理”、“遏人欲”,減輕一些對人民的剝削,以維持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此書在南宋以后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為元、明、清三朝皇族學士必讀之書,被康熙皇帝稱為“力明正學”,其治國之道、民生之理和廉政文化很為后世所推崇。
《衍義補》是明朝丘浚對《大學衍義》的增補,大幅度地擴充了《大學衍義》的內(nèi)容和架構,涉及的內(nèi)容也相對具體。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主要精力放在解釋上,而邱濬的《衍義補》則側重于點評歷朝歷代的執(zhí)政得失,所以兩部書的架構和體例略有出入。邱濬在《大學衍義》的基礎上,試圖建立一套嚴謹?shù)墓俜綀?zhí)政綱要,以及詳細地指出帝王應該如何應對國家財政等具體問題。書中還增加了治國平天下的內(nèi)容,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被后人譽為明清時期帝王必修書籍之一。
邱濬在編輯《衍義補》之前,一直在國子監(jiān)作文書工作,有機會大量接觸國家的文獻,這對他編輯《衍義補》有著極大的幫助。為官多年,又使他有較好的行政經(jīng)驗來闡發(fā)這些問題,《衍義補》因為得到明孝宗的認可,國家提供資金刻版刊行,造成一時的轟動。邱濬因此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并被譽為“當代通儒”。
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原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兩次所發(fā)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衡慮郁積思通之象[1]。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必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愈欲速則愈錮蔽[2]矣,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
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3]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悌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
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曲禮內(nèi)則》[4]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用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5]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若詩文不好,此時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則聽此語否?
科名之所以可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也謂祿仕[6]可以養(yǎng)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亦可以養(yǎng)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凡作字總須得勢,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
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紡棉之說,中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婦,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甫之婦人耕田,獨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如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花,皆無論貧富男婦人,皆依以為業(yè),并此不足為駭異也。第風俗難以改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注釋】
[1]“有困心”一句:這句話意謂困苦心志、竭力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
[2]錮蔽:禁錮、蒙蔽。
[3]賢賢易色:此句出于《論語》中,意為孝親之道。
[4]《曲禮內(nèi)則》:此系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禮記》中之篇名。
[5]藹然:和藹可親的樣子。
[6]祿仕:做官的俸祿。
【譯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
五月底的時候,我接連收到家里三月初一和四月十八日兩次發(fā)來的信。讀四弟的信,有很多事情很為難,而找不到解決的辦法。這些事決不可以求快,快了就會拔苗助長,不僅沒有好處,而且危害非常大。最佳的途徑就是日積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樣,總會有豁然貫通的時候,越快越容易被禁錮。四弟是個真性情的人,他來信往往詞不達意,我能諒解他的苦衷。
現(xiàn)在的人,往往把讀書理解錯了,如果仔細讀《論語》中的孝親之道一章,那么就會明白,大的學問往往就在平日普通的生活之中。在“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問,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問。今天的人讀書,都是為了科名,對于孝、悌、倫、紀的大義,反而覺得這些與讀書沒有關系。殊不知書上所寫的,作文時代圣賢所說的,無非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筆下寫不出來,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每件事都不去做,在倫理道德上也做得不好,那么,即使文章寫得再好,在“孝”字上,也還是一個明事理的罪人。
賢弟的性情真摯,卻不善詩文,何不多在“孝、悌”兩字上多下功夫?《曲禮內(nèi)則》所說的,按照里面的每句話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讓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快快樂樂,過上舒適的生活。對自己的兄弟和妻子,和藹有恩,關心愛護,這才是大學問啊。詩文作不好,這只是一件小事,不必去計較;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和愛護兄妹,即使文章好到極致,也分文不值,不知道賢弟們認不認同我的話。
科名之所以可貴,是說它足以讓父親大人歡心,不僅拿了俸祿,還可以養(yǎng)家?,F(xiàn)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們不得,父母也可以承歡,我也可以養(yǎng)家,又何必各位弟弟都要得到呢?賢弟如果細想這個道理,而多把功夫用在孝和悌上,那么詩文自然而然也會有所進步。
寫字的時候,借一種勢頭,往往一筆就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筆筆都沒有氣勢,所以字看起來局促而不灑脫。我去年曾經(jīng)和九弟說過,想是近來忘記了吧。九弟想看我的白折,最近我所寫的折子很少,所以就不寄了。
地仙為人家主持喪事,喪盡了良心,害人一家,沒有不家敗人亡的,一定要極力去阻止凌云。至于紡棉花的說法,在中直隸的三河縣和靈壽縣,無論貧與富,還是男與女,人人都靠紡布為生,好比我們那兒靠耕田為生一樣。江南的婦女耕田,而三河的男人卻紡布。在湖南,瀏陽產(chǎn)夏布、祁陽產(chǎn)葛布、宜昌產(chǎn)棉花,不論貧富和男女,都依靠這些作為生計,在當?shù)夭⒉黄婀帧R驗椴煌胤降娘L俗是不同的,所以不同地方的人聽起來才會覺得奇怪,不如刪去一段為妙,信中難以盡說。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解析】
在這封信中,曾國藩給諸弟講了為學中的兩個問題:一是學問功夫在于日積月累,積累到一定時候,則會有豁然貫通的感悟。另一個是不要把學問功夫僅限于書本中,家庭的日常事務中便有絕大的學問,而“孝悌”二字便值得大下功夫。
在“孝悌忠信”中,“孝”字居首位。曾國藩長年在外為官,很少在父母身邊,但他始終掛念著父母的安康。孝為百行之首,在這封給弟弟們的家信中,體現(xiàn)了曾國藩“奉先思孝”的思想。
每次家信,曾國藩都會勉勵弟弟們用功讀書,能有所成就。而在此封信中,曾國藩自我反省,告訴弟弟們一定要孝敬父母,把親情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只有父母親健康快樂地生活,自己才能有心情和精力在外面拼搏奮斗,家人是永遠堅實可靠的后盾。當一個人事業(yè)有成后,成功的滿足感其實并不會讓他快樂多久,他真正在意的,反而是自己取得的成就帶給家人們的自豪感,這也是一個人繼續(xù)奮斗的動力,支撐他奮勇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道光年間,曾國藩還只是個在翰林院編修的窮京官,天天為生計犯愁,但他卻托人千里迢迢把昂貴的阿膠補品帶回湖南老家孝敬父母。在得知母親過世后,曾國藩哀痛至極,由于歸鄉(xiāng)心切,不帶行李,只帶一名仆人,到家后就跪在母親靈前痛哭。這時,咸豐帝令召他出山為朝廷效力,接到諭旨后,曾國藩想到母親尚未安葬,就馬上寫折請求在家為母守制盡孝三年。后來,在至交郭嵩燾的勸說下,才應命回京,臨行前,特意叮囑曾國荃、曾國華先在家為母守孝。
在信中曾國藩還提到了寫字要有“勢”,要有一種縱橫貫通之勢,他認為“借一種勢頭,往往一筆就可以走千里”,對于這種筆勢,前代的書法家們也多有論述,如唐代書法家張懷說:“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工。”近代的書法家康有為也說過:“古人論書,以勢為先?!笨梢姟皠荨敝跁ㄊ菢O為重要的。
信中還提到了“地仙”,地仙是為人家主持喪事的,從事這種職業(yè)的多為騙子,曾國藩對他們極為厭惡,說他們“喪盡了良心,沒有不家敗人亡的”。因此勸自己的小舅子凌云不要去從事這種職業(yè)。
稟叔父母·托人帶銀兩回家
【原文】
侄國藩跪稟叔父母大人福安:
九月初十日,接到四弟九弟季弟等信,系八月中在省城所發(fā)者,知祖大人之病,又得稍減,九弟得補廩,不勝欣幸!
前勞辛垓廉訪,八月十一出京,侄寄去衣包一個,計衣十件,不知已到否?侄有銀數(shù)十兩,欲寄回家,久無妙便。十月間武岡張經(jīng)贊君回長沙,擬[1]托帶回,聞叔父為坍上公屋加工修治,侄亦欲寄銀數(shù)十兩,為叔父助犒賞匠人之資,羅六所存銀廿二兩在侄處,右三項,皆擬托張君帶歸。
前歐陽滄溟先生館事,伍太尊已復書季仙九先生,茲季師又回一信于伍處,侄便寄家中,可送至歐陽家,囑其即投伍府尊也,牧云又托查萬崇軒先生選教館遲早,茲已查出,寫一紅條,大約明冬可選,此二事可囑澄侯寫信告知牧云。
侄等在京,身體平安,常南陔先生欲為幼女許配紀澤,托郭筠仙說媒,李家尚未說定,兩家似可對,不知堂上大人之意若何?望未知,余容續(xù)具,侄謹稟。(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注釋】
[1]擬:準備。
【譯文】
侄子國藩跪稟叔父母大人福安:
九月初十那天我接到四弟九弟和季弟等人的書信,是八月中旬的時候從省城發(fā)出來的??赐晷胖蟛胖雷娓复笕松×?,后來知道病情減輕,并且九弟還考得了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非常欣慰!
之前勞辛垓廉來訪,八月十一日,他離開京城的時候我寄過去一個包裹,合計起來有衣服十件,不知道有沒有收到。我這邊還有銀子幾十兩,想要寄回到家里,只是苦于很久都沒有遇到方便的機會。十月期間,武岡的張經(jīng)贊要回長沙,我打算拜托他將銀兩帶回家。聽說叔父在為坍上的公屋加固和修葺,所以我打算寄過去幾十兩銀子用來幫助叔父請工匠,算是一份贊助。另外羅六在我這里存了二十二兩銀子,這加在一起的三項,我都打算托付給張君帶回去。
前段時間,歐陽滄溟先生想要找一個教館的事情,已經(jīng)有些眉目了。伍太尊已經(jīng)給季仙九先生回復了書信,而季老師也給伍太尊回復了一封書信,于是我就把信件寄到家里,這樣可以送到歐陽滄溟先生的家中,囑咐他要立刻送到伍太尊的府上。牧云托付我查查萬崇軒先生選教館時間的遲早,現(xiàn)已經(jīng)查出,寫了一個紅條子,大概明年冬天就可以選了,這兩件事可以囑咐讓澄侯寫在信里告訴給牧云知道。
侄子等人在京城里,身體都十分平安健康。常南的陔先生想把幼女許配給紀澤,托付郭筠仙說媒,李家現(xiàn)在還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答復。但是這兩家大概是可以說成的,不知道堂上各位大人們的意見怎樣。希望大人給點意見,明示一下。其他的事情我以后再接著匯報,侄子謹稟。(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解析】
清時,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廩生可獲官府廩米津貼,每年發(fā)廩餼銀四兩,信中說到曾國藩得補廩一事。
因在家族中排行老九,曾國荃被稱為九弟。他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比曾國藩小十三歲。在曾家五兄弟中,除曾國藩文才武略,對于近代中國的影響深遠外,曾國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三人。不僅對于清朝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也最大。
曾國荃生性十分高傲,史書記載他“少年奇氣,倜儻不群”。十六歲時,曾國荃跟著父親進到京師,住在大哥曾國藩處就學,曾國藩對九弟的才華極為贊賞。1842年,曾國荃離開京城回老家,曾國藩送他到蘆溝橋,以詩為別,寫道:“辰君平、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痹鴩晟綒q,曾國華生壬午歲,曾國荃字沅甫,故以“辰君”、“午君”、“老沅”分別代指三人,詩贊曾國荃才俊特出于兄弟幾人之上。
1848年,曾國荃以府試第一人入縣學,不久舉優(yōu)貢。這是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jiān)的生員之一種。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學政從儒學生員中考選一次,每省不過數(shù)名,亦無錄用條例。同治中規(guī)定,優(yōu)貢經(jīng)廷試后可按知縣、教職分別任用。
信中說到的歐陽滄溟先生是曾國藩的岳父,字凝祉。歐陽滄溟也是一名廩生,頗負才名,生性孤傲。道光四年,見少年曾國藩所作八股文稿和詩作,大加贊賞,收其為徒,并將女兒許配給他。曾考中翰林當官后,最終幫其岳父謀得了衡陽蓮湖書院院長一職。歐陽滄溟先生著有詩文多卷,不過并沒流傳下來。
致諸弟·寄回上諭及宮門抄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去臘月六日,接溫弟在湖北所發(fā)信,正月初八日,接諸弟臘月十五所發(fā)信,而溫弟在河南托鄒墨林轉(zhuǎn)寄一信,則至今未到,澄弟十一月十九所發(fā)一信,亦至今未到也,澄弟生子,慶賀慶賀!吾與澄弟,去年報最[1],今年輪應溫植洪三人報最矣,但植弟之媳間已有吉語,恐政成當在溫弟之前,植弟未免疾行先長耳,四位弟媳,問皆率母親叔父之教,能勤能儉,予聞之不勝欣喜!已辦有材料,今春為四弟媳各制一衣,覓便即行寄回。
澄弟捐監(jiān)執(zhí)照,說準于今年寄回,父親中書呈祥,取麟趾呈祥之義也,前年溫弟捐監(jiān),叔父名書呈材,取天驟呈材之義也,當時恐六弟尚須小試,故捐監(jiān)填名略變,以為通融地步,而今溫弟既一成不易,故用呈祥配呈材,暗寓麟字驥字于中,將來即分兩房,曰呈祥房曰呈材房,亦免得直寫父叔官中耳。
李子山曾希六族伯,托我捐功名,其伙計陳體元亦托捐,我丁酉年在栗江煤壟,此二人待我不薄,若非煤壟之錢,則丁酉萬不能進京,渠來托我,不能不應,擬今歲為之辦就,其銀錢囑渠送至我家,有便將執(zhí)照付至家中,渠銀錢一到,即發(fā)執(zhí)照與渠可也,即未收全,亦可發(fā)也,丁酉年辦進京盤費,如朱文八王隧三隧六等,皆分文不借,則曾陳二人,豈可不感也哉?現(xiàn)在喬心農(nóng)放常德知府,二月出京,四弟監(jiān)照與二人執(zhí)照,大約可托渠帶至湖南也。
去年年內(nèi),各族戚之錢,不知如數(shù)散給否?若未給,望今春補給,免得我時時掛心,考試者十千,及乞丐之十千,不審皆給否?務乞詳以示我,竹山灣找當價,不知比楚善叔一頭原價何如?乞明告我,即買竹山灣,又買廟堂上,銀錢一空,似非所宜,以后望家中毋買田,須略積錢,以備不時之需。
植弟詩才頗好,但須看古體專集一家,乃有把握,萬不可徒看選本;植弟則一無所看,故無把握也,季洪詩文,難于進功,須用心習字,將來即學叔父之規(guī)模,亦有功于家庭。
紀澤兒自去臘龐先生歸河間,請李碧峰來代館,日加獎護,悟性大進,一日忽自作四言詩一篇,命題曰《舜征有苗篇》,余始不信;次日余與黃翥吾面試之,果能清順,或者得祖父德蔭,小有成就,亦未可知,茲命其謄出寄呈堂上,以博一笑,然記性不好,終不敢信其可造也,茲寄回正月初一至初十日上諭及宮門抄,以后按月寄歸,予身體平安,家中大小如常,二兒肥胖,余不一。兄國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
【注釋】
[1]報最:舊時長官考察下屬,把政績最好的列名報告朝廷叫報最。
【譯文】
四位老弟:
去年臘月二十六號,收到溫弟在湖北發(fā)來的信,正月初八又收到弟弟在臘月十五日發(fā)來的信,但是溫弟在河南的時候托鄒墨林轉(zhuǎn)寄的那封信,到現(xiàn)在都仍然沒有收到。澄弟在十一月十九發(fā)的那封信也是到今天都還沒有收到。澄弟生了兒子,可喜可賀!去年是我跟澄弟報最,今年輪轉(zhuǎn),應該是輪到溫弟、植弟、洪弟三個人報最了,但是植弟的媳婦已經(jīng)有了懷孕的跡象,恐怕是在溫弟之前生育,植弟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就走到前面去了。四位弟媳婦都是遵從母親叔父的教誨,能勤儉持家,我聽說了之后欣喜非常。這邊已經(jīng)置辦好了材料,今年春天為幾位弟媳婦每人裁剪一身衣服,尋到方便的時候就寄回去。
澄弟的捐監(jiān)執(zhí)照,說好是今年寄回去,父親的名字呈現(xiàn)祥瑞,麟趾就是呈祥的意思,前年溫弟捐監(jiān)時,叔父的名字呈材,是取天驟呈材的意思,當時因為擔心六弟還需要經(jīng)這次考試,所以在捐監(jiān)填名字的時候略微有些變動,留下一點通融的地步。如今溫弟既然一成不變,所以用呈祥配呈材,暗將麟字和驥字隱藏在其中,將來即使分開兩房,也可以叫呈祥房和呈材房,也免得直接寫叔父的官名了。
李子山和曾希六族伯托我為他們捐功名,他們的伙計陳體元也托我捐,丁酉年在栗江煤壟的時候,他們兩個人待我很好,如果不是靠煤壟的錢,那么丁酉年我就沒有辦法進京。所以既然是他來托我,就不能不答應他,準備今年就幫他們辦好這件事。所需有的銀子我囑咐他們送到家中,等到方便的時候,我就將執(zhí)照也送到家里,他們的錢一送到,就可以把執(zhí)照交給他們。即使錢一時沒有收齊,也可以先把執(zhí)照發(fā)給他們,我丁酉年進京時的盤纏費用,像朱文八、王隧三、隧六等人都分文沒有借給我,只有曾、陳兩個人肯幫忙,豈能不感激呢?現(xiàn)在喬心農(nóng)已經(jīng)放差到常德做知府,二月份離開京城,四弟和他們二人的監(jiān)生執(zhí)照到時可以托他帶到湖南。
不知道去年送給各位親戚族人的錢有沒有如數(shù)給到,如果沒有給的,希望今年春天再補齊,以免我時時刻刻都在掛念著??荚嚨娜耸уX以及還有給乞丐的十千錢,不知道都給了沒,請務必詳細告訴我情況。竹山灣那里的價格,不知道和楚善叔那邊的價格相比怎樣,乞求明確一點告訴我,如果既買竹山灣的那塊田地,又買廟堂上的地,銀錢就要都花完了,看上去并不是很合時宜,所以希望以后家里不要再買田,需要稍微積攢一些錢財,以備特殊時候的應急之需。
植弟作詩的才能特別好,但是需要專心看古體詩里的一家專集,而不要只看那種選讀本。植弟是一個專集都沒有看,這樣不太好。季弟和洪弟的詩文,要想進步則比較困難,所以需要把心放到練書法上,將來向叔父學習,這樣對家庭也同樣是有功的。
紀澤孩兒自從去年臘月隨同龐先生回到河間以后,又請李碧峰來教他學習,每天倍加獎勵和愛護,悟性有了很大的長進,有一天他自己忽然作了一首四言詩,取名字叫《舜征有苗篇》。我開始的時候都不敢相信,第二天就和黃翥吾當面試他,果然掌握得很有條理。或許是得到了祖父的德蔭,將來能夠小有成就也說不定?,F(xiàn)在命他將詩文抄寫下來寄回家里呈給堂上大人看一看,以博一笑。但是他記性不好,所以還是不敢信他將來是不是真能有出息,現(xiàn)在寄回從正月初一到初十皇上的手諭以及宮門抄,以后我會按月寄回去。我們這里的人都身體平安,家中大大小小都很正常,二兒子肥胖,我不一一說明了。兄國藩手書。(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
【解析】
清朝內(nèi)閣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名謂“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里抄取當天發(fā)布的新聞,稱“宮文書”,抄寫的內(nèi)容包括宮廷動態(tài)、官員升除等。報房人取得抄件后,為了爭取時間,即刻排印,在當天傍晚發(fā)行。由于它是朝廷內(nèi)部傳抄后張貼于宮門,故稱“宮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fā)布方式。它相當于朝廷向外公布的新聞信息,是宮廷的官報。
宮門抄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報紙,遠在西漢初期就出現(xiàn)了,當時西漢實行的是郡縣制,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機構,這個機構叫作“邸”,邸吏們的任務就是要定時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diào)遷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后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所以宮門抄也被稱為“邸抄”。
中國的《邸抄》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不過現(xiàn)在意義上的報紙是在19世紀末的光緒帝其間。戊戌變法的倡導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北京創(chuàng)辦強學會,并出版報紙《中外紀聞》,日印量過千,這是中國人早期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20世紀初,中國報業(yè)進入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fā)行報紙三百多種。當時正處于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所理解,逐漸深入人心。
曾國藩定期把宮門抄寄回家中,可見身處偏僻鄉(xiāng)村的曾家人,對朝廷動態(tài)也是極為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