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隱身衣”下的家國情懷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 作者:周絢隆 編


“隱身衣”下的家國情懷

于殿利

按理說,對于一個105歲老人的離去,我們每一個愛她的人都應該有心理準備,但當事實真的降臨的時候,卻還是難以接受。一來是因為對她難以割舍的情愫,二來是因為她的離去留下的難以填補的空缺。好在她留給我們的精神營養(yǎng)足夠豐富,足夠我們消化、吸收好長時間,甚至永遠都吸收不完,因為每一次咀嚼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滋味。這也許就是我們對她最好、最永久的懷念吧。這位老人就是敬愛的楊絳先生。在她留給我們的眾多精神財富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她晚年充盈在生命中、顯現(xiàn)在文字里濃濃的家國情懷。

為家人“打掃現(xiàn)場”,為人類傳承智慧,可以說是這種家國情懷的一種體現(xiàn)。

作者與楊絳先生合影

楊絳先生辭世后,人們在痛惋之余,都說:時隔17年,“我們仨”終于團圓了??梢娫谌藗冃哪恐校@三口之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維系這個家的重要人物便是楊絳先生,她孑然一身,羈留塵世17年,只為了給這個家“打掃現(xiàn)場”,從她這個充滿幽默的俏皮說法,人們便知楊絳先生是個樂觀、達世之人,是個追求圓滿之人,是個極具責任心之人。她深愛著她的家庭,深愛著她的丈夫,深愛著她的女兒,她要把他們未做完之事繼續(xù)做完,使他們的事業(yè)圓而滿之,使這個家圓而滿之。圓而滿之的意思就是有所交代,就是盡責。她要為這個家盡責,為“我們仨”盡責,為的是讓“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為的是讓“我們仨”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盡責。她所謂的“打掃現(xiàn)場”既體現(xiàn)出她對家庭的愛與責任,更體現(xiàn)出她對民族、國家乃至人類的愛與責任。這么說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她所“打掃現(xiàn)場”之“戰(zhàn)利品”,其價值不是對他們的家庭有益,而是對民族與國家乃至全人類有益。

錢鍾書先生一向稱楊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作為賢妻良母,楊先生善于持家,戰(zhàn)爭年代,為了家計竟從大家閨秀轉(zhuǎn)做“灶下婢”,“十年浩劫”期間,夫婦二人相濡以沫,共渡難關。出于對讀書的共同愛好,楊先生最能理解錢鍾書的追求、價值和遺憾。她知道錢鍾書癡迷于讀書,卻開列的賬單多,實現(xiàn)的太少,特別是晚年,疾病纏身,很多寫作計劃只能長期擱置。錢先生在《管錐編》的序文中說“初計此輯尚有《全唐文》等書五種,而多病意懶,不能急就”,還曾對楊先生說他“至少還想寫一篇《韓愈》、一篇《杜甫》”,特別是外國文學研究,他在清華、在牛津?qū)W的都是外國文學,回國初期教書也是外國文學,他曾經(jīng)想過寫一本以外國文學為主體以中國文學為鏡鑒的《管錐編》,最后都成了鏡花水月。而這些思考和研究的痕跡徒然留在他的筆記本里,因此楊先生力主出版《錢鍾書手稿集》,使他的全部筆記得到最妥善的保存、最廣大的傳播。

楊先生一向以女兒錢瑗為驕傲。她身上有著父親的聰明勤奮,更兼著母親的堅韌親和。晚年喪女,實是人生至痛。楊先生寫作《我們仨》就是替女兒達成未能完成的遺愿,書后還附著錢瑗在病床上寫寫畫畫的手稿。思念一個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提起她的名字和往事,楊先生也不例外。我們的編輯去看望她時,說自己是從北師大畢業(yè)的,楊先生便親切地笑著說錢瑗以前就在北師大工作。聽說《錢鍾書手稿集》的一位責任編輯叫田媛,楊先生說這個名字好記,跟我女兒的名字差不多。楊先生有一篇《記比鄰雙鵲》,記錄了窗外柏樹上一對喜鵲為了孕育喂養(yǎng)子女而奔波勞頓,又因一夜風雨所致小喜鵲的早殤而日日哀啼。2007年當這篇文章收入《走到人生邊上》出版時,錢瑗冥壽七十歲,去世已整整十年。如果說在《我們仨》中,楊先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剛剛失去至親的彷徨和無助,那么《記比鄰雙鵲》則浸透了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思念親人而無處排解的痛苦。但是,正如楊先生在文末所說:“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

即便是對錢瑗的愛也絕不僅僅是母愛這么簡單,它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家國情懷。在《我們仨》中,楊先生這樣寫道:“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鍾書認為‘可造之才’,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學背糞桶,大學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睆倪@段文字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乃至整個錢家愛錢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錢瑗是“可造之才”,這個可造之才絕不是對錢家這個小家而言的,而是對國家這個大家而言的,他們看重的是錢瑗是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而且可能成為棟梁之材。讓他們“心上不能舒坦”的,或者說難以釋懷的,甚至非常遺憾的,也是這個“可造之才”由于種種原因,“只發(fā)了一點芽芽”,未能為國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在這里,我們透過兒女情長,看到更多的還是浸潤其中的那份家國情懷。

楊絳先生以驚人的毅力、決心和雷打不動的信念,打掃完了“現(xiàn)場”,先后推動出版了《錢鍾書集》、《宋詩紀事補訂》、《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全3冊)、《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全20冊)、《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全48冊附1冊),并且為完成女兒遺愿創(chuàng)作了《我們仨》。這一切都是在90至104歲的高齡完成的,我想人間已很難有詞語來表達對她的敬意了。

楊絳先生晚年絕不僅僅是為家人“打掃現(xiàn)場”,她還以90歲以上的高齡繼續(xù)其創(chuàng)作生涯。2003年92歲時創(chuàng)作、出版了《我們仨》,2007年96歲時創(chuàng)作、出版了《走到人生邊上》,還有2014年103歲時出版了《洗澡之后》。如果說《我們仨》以及《錢鍾書手稿集》是為女兒和丈夫“打掃現(xiàn)場”的話,那么《走到人生邊上》也可以看作是她為自己“打掃現(xiàn)場”,更確切地說,她要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在她看來,這個圓滿的句號只有一種畫法,即把自己百余年的人生感悟,無論是參透的還是未參透的,以文字的形式留給后人、后世,以期對后人、后世有所教益,若是能對改進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不如意有所助益,那更是在老人離開以后可以告慰其在天之靈了。

楊先生在96歲之際向世人奉獻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其創(chuàng)作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用楊先生自己的話說:“我的《自問自答》是我和自己的老、病、忙斗爭中寫成的。”之所以要寫這部書,是因為“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經(jīng)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一個明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老人,還要探索人生的價值,顯然不是為自己探索人生的價值,而是以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悟為世人探索人生的價值。之所以要為世人探索人生的價值,源于其對現(xiàn)實社會深深的關切,甚至極大的憂慮。她要世人警醒,她要世人向上,她要世人都像“我們仨”一樣,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盡量做些能做的事,就算沒有白活了”。這是她在與病魔作斗爭中創(chuàng)作此書的最大動力。她以看似糊涂實際早已大徹大悟的自問自答方式,展示了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在書中,楊先生至少向我們表現(xiàn)了三個層面的現(xiàn)實關懷。在個人層面,她對很多人理想、信念缺失,良知沉淪,以及道德滑坡的狀況深感憂慮。她說:“聰明年輕的一代,只圖消費享受,而曾為靈性良心奮斗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shù)懒恕H耸篱g只是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名利場’,或者干脆就稱‘戰(zhàn)場’吧。”她活脫脫地繪出了今日的眾生百相,并不無感慨地指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余暇顧及其他。也許到臨終‘回光返照’的時候,才感到悔慚,心有遺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飲恨吞聲而死?!惫识?jīng)據(jù)典,化成循循善誘的教誨:“人活一輩子,鍛煉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p>

在社會層面,她列舉了種種的社會不公,并提出了面對種種社會不公,應該如何自處。為了理清這個問題,在書中,她不停地發(fā)問:“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嗎?”她不相信,她要追問人生的價值?!叭耸遣皇怯徐`魂?”“人死了靈魂是不是不滅?”她在這里絕不是在探討宗教問題或者鬼神問題,她只是要讓世人明白,人活著就必須有信仰?!爸挥邢嘈澎`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就像在西方哲學史乃至科學史上對于有沒有上帝始終處于喋喋不休的爭論一樣,最后有沒有上帝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因為上帝已經(jīng)成為“善”和“德”的代名詞,所以人們包括著名的科學家也都寧愿相信上帝真的存在了。它讓人們有所畏懼,讓人們擇善而行,讓人們依德而動,只有善舉和道德才能保證人類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而使人類免遭生靈涂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靈魂具有類似的寓意,中國人往往把做惡事稱作出賣了靈魂。直到百歲之際,楊先生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在《百歲答問》中現(xiàn)身說法,她每天都“要求自己待人更寬容些,對人更了解些,相處更和洽些,這方面總有新體會。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鮮感受和感覺”。

在全人類層面,楊先生對人類現(xiàn)實和未來的關切,主要體現(xiàn)在她對人類文明和人性的討論上。她認為,“人類的文明,當然有它的價值,價值還很高呢,但絕不是天地生人的目標”,她堅信“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著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而是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人”。為此,她給出了如下精辟的論述:

如果天地生人是為了人類文明的話,那么,人類的文明該是有益于人類發(fā)展生存的。的確,社會各界的醫(yī)學家、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社會學家、農(nóng)業(yè)學家、建筑學家以至文學藝術家等等,以及各國領導人,都盡心竭力為人民謀福利??墒?,文明社會要求經(jīng)濟發(fā)達,要求生產(chǎn)增長、消費增長,于是工廠增多,大自然遭受污染,大自然的生態(tài)受到破壞,水源污染了,地下水逐漸干涸,臭氧層已經(jīng)破裂,北極的冰山正在迅速融化,海水在上漲,陸地在下沉,許多物種瀕臨滅絕。人間的疾病在增多,抗藥的病菌愈加頑強了。滿地戰(zhàn)火,人間還在玩火,孜孜研制殺傷性更為狠毒的武器,商略冷戰(zhàn)、熱戰(zhàn)的種種手段。人類的文明卻很可觀。人能制造飛船,沖出太空,登上月球了。能在太空行走了。能勘探鄰近的星球上哪里可能有水,哪里可能有空氣,好像準備在鄰近的星球上爭奪地盤了。我們這個破舊的地球,快要報廢了吧?

如此說來,所謂的人類的文明,只是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物質(zhì)需要而已,而對人類應有的知識、良心和道德卻相關甚少。楊先生接著又說:“如果天地生人,目的是人類的文明,那么,天地生就的人,不該這么無知,這么無能,雖是萬物之靈,卻是萬般無奈,顧此失彼,而大部分人還醉生夢死,或麻木不仁?!绷硗?,為了我們所謂的文明奇跡,卻往往要付出“尸骨相支拄”的代價。所以,她進一步追問道:“我們承襲了數(shù)千年累積的智慧,又增長了多少智慧?”

人類文明的這種狀況要在人性中去探尋其根源。在楊先生看來,人性具有兩面性:“人,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于靈,‘食色,性也’屬于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人的食欲卻不僅僅是圖生存,還圖享受。人不僅要吃飽,還講究美食??鬃硬皇钦f‘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嗎?”“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爭,有斗爭必有勝負?!膘`性良心若要取得勝利,人類就要不斷地修煉自己,“修養(yǎng)不足就容易受到物欲的引誘,名利心重就顧不到良心了”。“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這也是人類與動物界最大的區(qū)別之一。

楊先生在書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不是偶然的,她始終特別關注社會問題,直至逝世。2012年7月我去給楊先生賀壽,看到她的沙發(fā)對面有臺電視,茶幾上放著當天的報紙,看來楊先生也生活在信息時代。我送給她一本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她饒有興致地一邊翻看這本詞典,一邊說:“平時沒有書看的時候,我可以拿這個詞典讀半天?!边@讓我們頗有些驚喜!其實想想也不奇怪,錢鍾書先生也是把一本《韋氏大詞典》常常翻來翻去,而且天頭地腳都寫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批注。辭書對于普通人來說只是一本工具書,而對于智者來說,辭書中實是負載著文化、科技、政治的廣泛內(nèi)涵而且留有時代發(fā)展的印跡。我們談起詞典里面收了很多新詞,“比如說現(xiàn)在有很多人天天待在家里不常出門,叫宅男、宅女,這些詞就收進去了”。楊先生聽得津津有味,并且打趣地說:“那我就是‘宅女’。”大家都被她逗樂了。我還提到一個新詞“地溝油”,楊先生開始搖了搖頭,看我們寫下來,便說:“哦,這個詞我知道,但這油究竟是怎么來的,我搞不太清楚。”聽完大家的解釋,楊先生沒說話,但表情略顯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她給予當今社會的不僅是關注,還力所能及地為改善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1998年錢鍾書先生去世后,楊先生并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將她的情感更多地投向了社會。她關注教育,尤其是寒門子弟的就學問題,2001年便把她和錢先生的全部稿費拿出來捐贈給清華大學基金會,以“好讀書獎學金”的名義資助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并且請獲獎學生到家里來座談,跟他們通信,從而了解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理和狀況,并給他們有益的開導。

《錢鍾書手稿集》的出版,是楊絳先生“打掃現(xiàn)場”時處理的最重要的事情,她自己很看重,認為是她在人世間要完成的最后一件重要事情。一方面是因為這件事情太重要了,重要到它不僅關乎中國的文化,還關乎人類的文化;不僅關乎過去的文化,還關乎未來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完成了這件事情,她也就達成了她理想的完美境界,此生無憾了。

《錢鍾書手稿集》(72卷冊)也許可以列入出版史上編輯難度最大的工程之一,楊先生以如此高齡和身體狀況對此工程付出的心血不言自明。關于這一點,編輯手記中已有所提及,我在這里就不贅述。我想說的是,無論多么艱苦的差事,總得找點兒樂趣,否則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眾,還不只剩下被折磨了?所以,我說《錢鍾書手稿集》的最終完成除了是一樁重大的出版工程外,它還充滿了人情世故,甚至還具有一絲浪漫,它本身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這些與《錢鍾書手稿集》一樣,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珍視。

《錢鍾書手稿集》中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外文筆記,錢鍾書先生用七種外國文字所作的手寫體草書筆記,內(nèi)容涉及的又是異域之事,僅憑楊絳先生一人之力,又以百歲高齡,如何能夠完成!所以,上蒼派給了楊絳先生一對德國漢學家夫婦,來扶助她完成這樁偉業(yè),這對德國漢學家夫婦就是丈夫莫律祺和妻子莫宜佳。莫律祺和莫宜佳夫婦之所以能扶助楊先生圓夢,是因為莫宜佳很早就與錢鍾書先生結下了跨國之緣,莫宜佳不是別人,她就是錢先生《圍城》的德文翻譯者,她還翻譯了楊絳先生的《洗澡》和《我們仨》。

說起莫宜佳與錢鍾書先生的結緣,還要追溯到“文革”剛剛結束不久的1978年。錢先生作為中國社科院代表團的一員前往意大利參加國際漢學方面的會議,在會上當西方漢學家用漢語發(fā)問時,錢先生就用外語回答,機智幽默,歐洲各國的文學典故、民間謠諺更是信手拈來,令與會的西方學者驚詫不已,使他們對“十年浩劫”后的中國思想復蘇充滿了好奇和希望。錢先生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其中來自德國的漢學家莫宜佳更是從此與錢先生,與整個錢家,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莫宜佳博士說:“和錢先生的相遇對我來說,是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給我打開了通向中國文化之門?!睏罱{先生告訴我們,美國哈佛大學有位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叫哈里·萊文,是享譽世界學壇的名家,萊文的高傲也很有名。但就是這位高傲的萊文教授,與錢鍾書會見攀談后,回去說了一句:“我自慚形穢?!庇终f,“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還有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我一無所知?!睏钕壬磸蛷娬{(diào)《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出版的必要性正在于此。應邀編纂這套書的莫宜佳博士形象地把《外文筆記》比喻為聯(lián)通中西方的文化長橋,稱它“飽含對相互文化的尊重”,“將是向全世界開放的、對民族間交流的慷慨貢獻”。盡管工作十分繁重,但莫宜佳和她的丈夫深感榮幸。在這套書里他們深深體會到一位東方學者對西方文學的鐘愛與眷戀,當對異國作品的閱讀和理解達到足夠的廣度和深度時,國界與語言都不再是障礙,他們無法阻擋東西方人對同一種文學現(xiàn)象和思想觀點發(fā)生強烈的共鳴。翻譯家許淵沖先生道出了我們的心聲:“中國夢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而把中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這套書是非常及時的。《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就是建立文化強國的一塊基石,將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貢獻?!?/p>

至于莫宜佳的丈夫莫律祺,楊絳先生更是喜愛有加。我第一次拜訪楊先生時,她就跟我興致勃勃地夸起了他,她說:“我稱他為女婿,我的洋女婿,他與我女兒年齡相仿,他和莫宜佳兩個人加起來剛好懂得七種外語,否則這事兒還真難辦?!睏钕壬f的七種外語就是錢鍾書先生外文筆記中涉及的七種外語,即英、法、德、意、西、希臘和拉丁語。我緊接著楊先生的話說:“是呀,雖然中國有句話叫事在人為,但世界上的好多事之所以能做成,機緣也不可缺呀!我們商務印書館有幸能夠出版《錢鍾書手稿集》,也是一種緣分?!鄙虅沼^與“我們仨”都有緣分,楊先生和錢先生自不必說,錢瑗也曾為商務印書館出過力,早在1977年在北師大任教時,她就曾作為主要審訂者之一,審訂過《英漢小詞典》,這部小詞典直到現(xiàn)在仍然暢銷。在整理、編著《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的過程中,莫律祺和莫宜佳夫婦也與商務印書館結了緣。好多事業(yè)就是能讓志同道合的人結緣,幸運的是,商務印書館與楊先生所結之緣,是她在塵世間最后的書緣。

借“洋女婿”莫律祺的光,在2013年拜訪楊先生時,我還享受了她給我的一個特殊禮節(jié)。在夸獎完莫律祺的才華之后,楊先生接著說:“我的洋女婿很有禮貌,他很有紳士風度,西方的紳士,他每一次來我家,走的時候都會把我的手抬起來,輕輕地親吻一下。這是西方人的吻手禮。”關于西方的吻手禮,我們在西方的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劇里面都很習以為常,莫律祺先生把它帶到東方來,帶到與楊先生的日常交往中來,確實令人羨慕。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告別楊先生時,她牽著我的手一直送到門口,還特意把手背遞到我面前,讓我也享受了一下“吻手禮”的待遇,然后開心地笑了。楊先生讓我享受的這個吻手禮,也許只是不經(jīng)意的一個禮貌和一種風度的表示,可能還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種緣分的認可,《錢鍾書手稿集》——我們共同事業(yè)的緣分;看作是一種責任和囑托。她曾經(jīng)說過,2011年《中文筆記》出版時,她不敢指望卻十分盼望有生之年還能親見《外文筆記》出版。在返回的路上,我就對隨行的編輯、主任和副總編說,我們必須加班加點,必須和時間賽跑,有什么困難也要讓我知道,我們共同努力克服,我們只有一個目標。雖然我沒有說出那個目標,但隨行的人都心知肚明,此后我們也沒有人從嘴里說出那個目標,怕說出來不吉利,但所有人心里都憋足了勁兒。2014年5月,《外文筆記》先期推出了第一輯,我們在商務印書館禮堂舉行了出版座談會,楊絳先生發(fā)來了錄音講話,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她說:“如今《外文筆記》出版了第一輯,全書問世也指日可待了?!弊鳛槌霭嫔绲呢撠熑?,我不知參加過多少次出版座談會和新書發(fā)布會,心里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不平靜。此外,與一般的出版座談會和新書發(fā)布會不同的是,座談會和發(fā)布會往往意味著一件事情的完結,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但《外文筆記》的出版座談會不同。我雖然十分欣慰于楊先生的錄音講話,感覺算是有所交代了,但它于我更像一記重槌,催促我們繼續(xù)奮進,把交代做徹底了。最后當72卷冊的《錢鍾書手稿集》于2015年全部出齊后,楊先生的愿望都實現(xiàn)了。她可以不帶一絲遺憾地在另一個世界與丈夫和女兒團聚。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其文字沉靜而內(nèi)斂,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本人身著“隱身衣”,甘愿做一個“零”,她始終隱藏在錢先生耀眼的光芒之后。但是如果僅僅把楊先生理解為賢妻良母,未免過于膚淺。1938年,陷入抗戰(zhàn)烽火的中國大地上瘡痍滿目,很多留學生滯留海外,也有很多人前往國外,但是錢、楊夫婦卻帶著兩歲多的幼女長途跋涉趕回國內(nèi),開始了流亡般的艱難歲月。1949年,很多知名文化人遷居臺灣地區(qū),錢、楊夫婦也在受邀之列,但他們卻留了下來。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父母之邦有他們摯愛的親人,有他們眷戀的文化,令他們難舍難分。他們是有志氣的中國人,盡管歷盡滄桑,但是他們從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始終酷愛讀書,鐘情于燦爛的文化,更追慕深刻的思想。他們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讓父母之邦為他們驕傲和自豪。

楊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時,媒體第一時間采訪我,第一句話就讓我猜測或想象一下楊先生離開我們時的情形,我?guī)缀醪患偎妓鞯孛摽诙觯核欢ㄊ切χ呦蛱靽?!是的,她給了自己一個圓滿的人生;給了“我們仨”一個圓滿的家庭;對那個永遠都不會圓滿的社會和人類,她也不遺余力地貢獻了最后的力量和智慧!這就是她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她將激勵所有不愿意為自己的生命留下遺憾的人們,激勵所有盼望美好人間的人們,激勵所有沒有丟失的靈魂,沿著她的方向繼續(xù)努力。這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事業(yè),是人類永恒的事業(yè)。

音容宛在,風骨長存!

2016年9月5日

(作者為商務印書館總經(jīng)理、編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