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聽祖母講故事
魯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上距鴉片戰(zhàn)爭40年,距太平天國運動失敗17年,中國社會正發(fā)生急遽的動蕩和深刻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古老僵化的封建帝國開始解體,“閉關自守”的鐵門被撬開了,變?yōu)椤伴T戶洞開”的市場;而農(nóng)民革命遭鎮(zhèn)壓,也使清王朝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就在這樣一個表面平靜卻深潛危機的歷史氛圍中,魯迅誕生了,生于紹興城內(nèi)東昌坊口東側(cè)的新臺門周宅。
新臺門不是魯迅一家居住的,而是由周家六個房族13家聚族而居。里有禮、義、信三房,稱里三房;外有興、立、誠三房,稱外三房。魯迅家屬于興房。
走進新臺門的正門,穿過小天井,經(jīng)一扇小門,就到了桂花明堂里。這里原有兩株金桂,夏夜,幼年魯迅躺在小板桌上乘涼,聽祖母和長媽媽講故事。
從桂花明堂入內(nèi),是一方塊石板天井,北面一座狹小的樓房,就是魯迅一家的樓房。樓下西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合住的臥房;東邊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作餐室,后半間是魯迅的母親魯瑞的臥室。魯迅就是在這半間房出生的。樓上靠東的一間小房,就是幼年魯迅的臥室。
魯迅出生以后,在吃母乳之前,按照紹興的習俗,家人讓他先嘗了五樣東西:醋(酸)、鹽(咸)、黃連(苦)、鉤藤(苦味,莖上有刺)、糖(甜)。讓嬰兒先遍嘗這五種人生況味以后,才將媽媽的乳頭放進他嘴里。
魯迅家族曾有過“購地建屋,設肆營商,廣置良田”的闊綽時期。魯迅出生時,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
祖父周介孚,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做過十幾年京官。他想把兒子和長孫(魯迅)都栽培成像自己一樣的翰林,因此在新臺門懸掛了一塊“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以遂他迂闊的心愿。
魯迅是周家的長男,長輩們指望他將來振興家業(yè)。當長孫誕生的喜訊傳來時,周介孚正在北京做官,正好張之洞在他邸宅作客,于是祖父便給長孫取乳名為阿張,學名樟壽,字豫山。后因“豫山”同“雨傘”音相近,才改為豫才。魯迅到南京求學時,又改名周樹人。直到1918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始用筆名魯迅,取母親魯瑞的姓。
父親周伯宜,生于1861年,自幼體弱多病,20周歲時考取會稽縣學生員,是個秀才。1893年他參加省城杭州鄉(xiāng)試時,因祖父周介孚科場行賄事發(fā),他不僅被取消考試資格,還被拘捕審查,秀才的名分也被革去,這對他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周伯宜對魯迅思想、性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有一回,周伯宜給孩子們講“墨猴”的故事:
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漆黑發(fā)亮。它睡在筆筒里,一聽到磨墨,就跳出來,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它便舔盡硯上余墨,然后跳進筆筒內(nèi)。
幼年魯迅聽了,就?;孟胫约耗苡羞@樣一只“墨猴”。
周伯宜主張“人如受欺,應強硬對付;但如無端欺侮別人,卻是不應該的”。這對魯迅后來同情弱者、反抗強者的精神品質(zhì),就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又如他主張孩子們將來到西洋、東洋去做學問,走
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年生,紹興安橋頭人。她生五個子女,長樟壽,即魯迅;次櫆壽,即作人;次端姑,未滿周歲即殤;次松壽,即建人;次椿壽,6歲時因肺炎殤。她性格剛強而慈祥,思想開通。清末天足運動興起,她就放了大腳。她靠自修達到能看書的程度。她還常乘船到鄉(xiāng)下看社戲。她愛聽“平湖調(diào)”,夏夜,由家族們發(fā)動,大家湊集一些肴饌和“綠豆湯”,請“平調(diào)”先生來演出。
魯迅的思想性格深受母親的影響。魯瑞不迷信,不信鬼神,不嘮叨,不愛說閑話。她主張,每逢生氣,不但不能不吃飯,還要多吃?!拔覐那昂湍銈儬敔敵臣?,便要多吃兩碗,這樣才有力氣說話呀!”這些都在魯迅后來的精神氣質(zhì)中有所體現(xiàn)。周伯宜死后,她挑起家庭出國門,探求真理。這對魯迅留學日本也是啟迪。生活重擔。家境雖陷于困頓,仍一心栽培孩子讀書。當魯迅要求去南京讀書時,她便變賣首飾給兒子作盤纏。臨行前,她勉勵兒子說:“紹興有句古話,叫做窮出山。好好讀書吧!”魯迅到東洋去留學,也受到她很大支持。
魯迅的生日與“灶司菩薩”相同,又是閏年出生,胎包是“蓑衣包”(指嬰兒胎包薄如蓑衣)。據(jù)說,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出息,但命弱,難養(yǎng)大。于是長輩們忙著為他舉行種種儀式,除“滿月”祭祀外,還向大桶盤廟的女神去“記名”,表示孩子已出家做小和尚了,以免鬼神妒忌把他搶奪去。父親還抱他到城內(nèi)的長慶寺,拜人稱“龍師父”的和尚為師,這個和尚給魯迅取了一個法名,叫“長庚”。
龍師父是敢于蔑視佛門規(guī)矩的和尚。他瘦長身材瘦長臉,高顴細眼,還留著兩綹下垂的小胡子。他對人和氣,從不教魯迅念一句經(jīng),也不傳授一點佛門規(guī)矩。他自己有時穿起袈裟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盧帽,結盂蘭盆會、誦經(jīng)施食時,非常莊嚴,平時卻不念經(jīng),只管理寺內(nèi)的瑣屑事。
按理和尚是不能有老婆的,龍師父卻娶了老婆。據(jù)說,他年輕時是一個又漂亮又能干的和尚,交際甚廣。有一天,鄉(xiāng)下做社戲,他和戲子們相識,便上臺替他們敲鑼。精光的頭皮,嶄新的紅羅大袖和尚衣,真是風頭十足。但臺下好事的觀眾,以為和尚只該念經(jīng)拜懺,便罵了起來。和尚不甘示弱,也給予回罵。于是戰(zhàn)爭開始了,甘蔗梢頭雨點般扔了上來。和尚寡不敵眾,連忙逃跑,好事之徒在后面追趕。和尚于慌亂中躲進一個年輕寡婦的家。這位寡婦后來成了和尚的老婆,也就是魯迅的師母了。
1884年春,魯迅3歲時,有一天,家里請來一位“醫(yī)官”給魯迅種牛痘(那時也稱“洋痘”),儀式顯得格外隆重。堂屋中央擺一方桌,系上紅桌幃,還點香和蠟燭。父親抱著魯迅,坐在桌旁。不知道這位醫(yī)官是哪省人,他的話,魯迅竟一句也聽不懂。他握著刀,在魯迅的左臂上劃了一刀,然后點了六粒痘漿。魯迅不覺得痛,沒有哭。
“好了?!贬t(yī)官笑著摸摸魯迅的頭頂說,“乖呀,乖呀!”
魯迅聽了,莫名其妙,抬頭看了看父親,問:“‘乖呀乖呀’,什么意思?”
父親笑了:“這是醫(yī)官夸你勇敢,不哭?!?/p>
種完牛痘,父親特意送給魯迅兩樣玩具。一是鼗鼓,也就是“撥浪鼓”。魯迅玩過這玩意兒,不覺得太稀罕。另一是“萬花筒”,魯迅卻不曾見過。一個小小的長圓筒,外糊花紙,兩端嵌著小玻璃片,從孔子較小的一端向明處望去,里面竟有許多五顏六色、稀奇古怪的花朵,花朵的模樣,整齊巧妙,為實際的花叢所看不到的。如果看厭了,只要將手一搖,那里又變了花樣,隨搖隨變,不會重復。
魯迅愛不釋手。這萬花筒是怎樣做成的?里面果真有這么多的小花嗎?魯迅以通常孩子都有的好奇心,要來探究這小物件的奧秘。于是他悄悄到一個僻靜處,慢慢剝掉外層包裝的花紙板,再挖去兩端的玻璃片,這時一些五顏六色的通草絲和小紙碎片落了下來,最后撕破圓筒,發(fā)現(xiàn)它原來是用三片鏡玻璃條合成的空心的三角?;ㄒ矝]有,什么也沒有。
魯迅此時頗有受騙的感覺,但又覺得不如不拆開,繼續(xù)受騙的好,很后悔自己魯莽的探險。他找來花紙、紙板、糨糊、剪刀,很想把它復原,卻未能成功,為此惋惜了好多年。
幼年魯迅喜歡聽祖母講故事。
仲夏的夜晚,月牙兒懸掛在漆黑的蒼穹中,幾顆明星在閃爍。祖母坐在藤椅上,在桂花明堂的金桂樹下納涼。魯迅依在祖母身旁,聽祖母講貓和老虎的故事:
貓是老虎的師父。從前,老虎是什么本事也沒有的,后來它就拜貓為師,貓教它各種撲打和捉拿的方法,就像自己捉老鼠一樣。老虎學會這套本領之后,心想:在這個世界上,除貓師父之外,數(shù)我的本領最大了。于是它打定主意,要把貓師父除掉。有一天,趁貓師父在大樹下休息,它迅猛地撲了過去。貓師父對這位徒弟早有所防備。所以當它猛撲過來時,貓縱身一跳,爬上樹。
老虎只能眼睜睜地在樹下蹲著,心想:貓師父教給我撲和捉的方法,為什么不教我爬樹的本領呢?
故事講完了,魯迅急著問:“為什么呢?為什么呢?”
祖母笑了,說:“你慢慢想去。”
魯迅漸漸明白,爬樹是貓?zhí)颖芾匣⒊运闹匾绢I,貓沒有傳授而保全了自己,說明貓是很聰明的。
魯迅后來還悟出一個道理:弱者對付強者,應時時處處有所防備,保持警惕,還要有對付強者的策略,就像貓對付老虎那樣,否則弱者總是吃虧的。
又是一個仲夏的夜晚,魯迅照舊依偎在祖母坐的藤椅邊,聽祖母講“水漫金山”的故事:
從前,也就是1700年前,有一個討飯的乞丐,在山路上遇見一條白蛇、一條青蛇。乞丐掏出一把刀,想把蛇砍成兩段,取出蛇膽去賣。恰巧被一位名叫呂泰的樵夫看見,發(fā)了善心,拿出一百銅錢給乞丐,救了這兩條蛇的性命。如今樵夫呂泰已轉(zhuǎn)世在杭州,名叫許仙。那條白蛇為了報恩,化成女子,嫁給了許仙。青蛇化為丫環(huán),跟隨了許仙夫妻,和和美美過日子。
有一天,一個名叫法海的和尚,大概是在寺內(nèi)念經(jīng)念煩了,上街游逛,來到了許仙家。他一眼看出許仙臉上有妖氣,說:“你被女妖纏住了,恐怕性命難保!”許仙嚇得渾身打顫,求法海和尚救他一命。于是法海設法把許仙藏在金山寺法座后面。
白蛇娘娘得知許仙被法海和尚騙走,便來到金山寺尋夫,無奈遭到法海的拒絕。他力大無邊,擲一根拐杖打去,白蛇娘娘用一把白云劍擋住,慌忙逃命。
從此,白蛇娘娘與法海結下了冤仇。白蛇娘娘來到水晶宮,搬出所有的蝦兵蟹將,直奔金山寺,釀成了“水漫金山”,但仍未能救出許仙。
后來,白蛇娘娘中了法海和尚的計策,被裝在一個小缽盒內(nèi),埋在地底下,上面還造了一座鎮(zhèn)壓的塔——雷峰塔。
幼年魯迅每每聽完這個故事以后,心里就感到很不舒服,深為白蛇娘娘抱不平。他以為,白蛇娘娘并不曾得罪法海和尚,這和尚何以要如此殘酷地鎮(zhèn)壓她呢?魯迅那時希望雷峰塔倒掉,救出被鎮(zhèn)壓的白蛇娘娘……
1924年9月,杭州西湖凈慈寺前的雷峰塔果然倒坍了。這年11月,魯迅發(fā)表了《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說他長大后來到杭州,“看見這破破爛爛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雖然此時他知道塔下并無白蛇娘娘——那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然而我心里仍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p>
魯迅怪法海和尚“太多事”,他說:
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jīng)。白蛇娘娘迷許仙,許仙自娶妖怪,和別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經(jīng)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呛喼笔且欢ǖ?。
法海和尚招是搬非,是要遭到報復的。果然,玉皇大帝責怪法海的多事,要拿辦他。法海逃來逃去,躲進蟹殼里避難,不敢再出來,直到現(xiàn)在還是如此。我們秋天吃螃蟹,揭開背殼,里面有黃,有膏,吃完這些,就會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用小刀沿錐底輕輕切下,取出,翻轉(zhuǎn),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坐著,有頭臉,身子,浙東一帶的孩子們都叫它“蟹和尚”。這就是躲在蟹殼里避難的法海和尚。
魯迅說,現(xiàn)在雷峰塔倒坍了,塔底下并沒有白蛇娘娘,而法海和尚卻仍躲在蟹殼里,獨自靜坐,“非到螃蟹絕種的那一天為止出不來——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