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民日報》1957年8月23日:做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學生
《人民日報》1957年8月23日(節(jié)選):
經過了兩個多月群眾性的反右派斗爭,北京大學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得到了共同的認識:必須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加強政治學習,站穩(wěn)無產階級的立場,才能做個社會主義的大學生。
……
在這一場斗爭中,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黨團員和群眾中的社會主義積極分子,都受到了嚴重的考驗。他們之中除去有個別人,在右派分子猖狂進攻中站不穩(wěn)無產階級立場,分不清敵我,消極動搖,有的黨團員甚至投敵叛變,但絕大多數(shù)黨團員及社會主義積極分子,都經得起這一場斗爭的考驗。右派分子每貼出一張大字報,他們就貼出了十張、二十張的大字報來揭露和駁斥。右派分子企圖出版《廣場》等反動刊物,他們就出版《浪淘沙》《五月》《爭鳴》《啄木鳥》《論壇》《思想戰(zhàn)線》等更多的革命刊物,對它展開圍攻。右派分子在廣場上到處設立講壇,大事造謠誣蔑,他們即登壇駁斥。右派分子在這一講壇遇到對手,轉移陣地站到另一講壇,他們就跟蹤追擊。
全校右派骨干分子集中的中文系(全校右派分子的核心組織《廣場》編委會,由譚天榮、龍英華、劉奇弟、張元勛、沈澤宜、陳奉孝、張景中、葉于泩等十五人組成,中文系即有六人),在黨團員的帶動下,全系同學都積極行動起來,和右派分子展開斗爭。
在辯論會上,在批判會上,在所有舌戰(zhàn)和筆戰(zhàn)的場合,各系都不斷地涌現(xiàn)出成批的富有戰(zhàn)斗力,長于說理,又善于掌握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思想戰(zhàn)線上的優(yōu)秀戰(zhàn)士。
我曾問張師關于右派的問題。
張師說:“你應該看過《原上草》這本書吧?”
我說:“看過,不過《原上草》只記錄了您三篇文章(《在1957年6月26日報告會上的發(fā)言》《與段、江、程、丁四位先生談話的內容摘要》《急流勇退》),我曾看過一本1957年出版的《北京大學右派分子反動言論匯集》,更全,除了這三篇外,還有四篇(《在百花學社成立大會上的發(fā)言》《給5506136的一封信》《在6月7日中文系一年級舉辦的辯論會上的發(fā)言》《在6月14日中文系一年級與譚天榮辯論會上的發(fā)言》)。我覺得那些言論不算什么???”
張師說:“現(xiàn)在看來確實不算什么,只是些常識性的討論。經過這些年的思考,我認為如果從數(shù)學公理體系的角度來看社會,是很有意思的。社會這個體系是基于哪些公理?或者說,一個社會是按照什么原則來運轉的?如果你觸犯了這些原則的話,那么你很可能就要倒霉。我還想,個人不可能改變整個國家已經形成的公理系統(tǒng),那就必須找到適應這個公理系統(tǒng)的方法。馬克思說過,一個人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你在對社會產生影響之前,社會首先要影響你?!?/p>
永遠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運,只求改變自己的愿望,不求改變世界的秩序。
——數(shù)學家兼哲學家笛卡兒《談談方法》
我問:“夏衍先生有一首詩:‘敢想容易敢說難,說錯原來非等閑,一頂帽子頭上戴,搬他不動重如山’,描述右派之苦,您有沒有覺得責罰太重,命運不公?”
張師說:“當時我就覺得自己發(fā)表那些言論,不應該受到那樣的處理。但同時又覺得還是應該去勞動,因為勞動也是建設,也是必需的工作;而且,到了農場我看到周圍的農民可能比我們的生活還要苦。有一次我們在一個村莊附近挖溝,有一個農民就找到那個領著我們的隊長,說我們勞動教養(yǎng)能吃飽,讓他們也勞動教養(yǎng)好了。整個國家有這么多人生活這么苦,我們的苦也就算不得什么。只是沒有想到會有20年那么長?!?/p>
丁石孫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學的前期經歷》回憶: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社論《這是為什么?》,這篇社論明確指出‘大鳴大放’中的很多意見是向黨進攻,并不是為黨好,于是很多同學被打成右派?,F(xiàn)在回過頭來看,這些人政治上并不復雜,實際上是很天真,也比較狂妄。
學生被打成右派后,情節(jié)較輕的,還可以上學;但比較嚴重的,如張景中就不能上學了,他被發(fā)配到新疆勞動。其實,被打成右派的學生多數(shù)是有頭腦的。但他們在反右運動剛開始時不明形勢,也不知道后果的嚴重性,還一肚子的不服氣。有一次,系黨總支要段學復、江澤涵、程民德和我4個人去和張景中談話。這次談話是在他被打成右派之前進行的。我們跟他從上午10點一直談到下午2點,結果也沒有能夠說服他。當時,系黨總支的意思還是想挽救張景中,希望他認個錯就過去了,但他堅持不認錯。張景中被打成極右分子,后來的經歷很慘。他被發(fā)配到新疆,干強體力勞動,好在他身體不錯。經歷了這么沉重的打擊,他能夠再起來很不容易?!?/p>
當時找張師談話的四位老師,丁先生較為年輕,只比張師大9歲,剛從清華畢業(yè)來北大教書沒幾年,其余三位都是數(shù)學界的大佬級人物??梢姅?shù)學系對張師的重視,希望他能轉過彎來。若干年后,卻是丁先生做官最大。
江澤涵(1902—1994),數(shù)學家,我國代數(shù)拓撲學的開拓者。193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4—1952年,任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段學復(1914—2005),數(shù)學家,中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1943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1952年任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近40年。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程民德(1917—1998),數(shù)學家,從事多元調和分析、多元三角逼近論的研究,并在中國倡導開展模式識別、圖像處理的研究。1955—1966年,任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副主任。1978—1988年,任北京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丁石孫(1927—?。?,數(shù)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代數(shù)學。曾任北京大學校長,民盟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至于丁先生說張師身體不錯,我記得張師曾提起:“勞動教養(yǎng)20多年,身體肯定是有所損傷的,平反后國家發(fā)了200多元,說是對20多年勞動教養(yǎng)的補償,全買了吃的,補充營養(yǎng)。”
在胡伯威先生的《青春·北大》書中,有這樣一段:
我記得數(shù)學系張景中也來參加過我們的會議。他也在“大鳴大放”中出了名,是他和譚天榮共同發(fā)起“黑格爾—恩格斯學派”。雖然他本人的大字報說了些什么我已完全不記得,但知道他在數(shù)學系也是一個天才。此人瘦小、光頭、其貌不揚,‘衛(wèi)道士’曾經揭露他在辯論時情急動武,有一張漫畫上畫著他用自己的光頭去撞人家的肚子。到反右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后,他發(fā)表了一個聲明,說他現(xiàn)在才深深體會到這樣的政治太骯臟,沒有意思了。當然后來他絕對逃不脫一頂右派帽子。
很多回憶文章都提到張師除了數(shù)學厲害外,文學功底也甚為深厚。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由于勤奮好學和極高的數(shù)學天賦,張景中和他的同班同學王選,不僅成為全校公認的全優(yōu)生,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還被學友們冠以數(shù)學力學系“十大才子”的雅號。
王選在《回憶北大數(shù)學力學系的大學生活》時寫道:
54級新生共200多人,在數(shù)學系歷史上是空前的,新生的水平也是空前的,54級后來出了6名院士:張恭慶、周巢塵、胡文瑞、張景中、朱建士和我。
5班中最突出的是張景中,他不僅成績好,文學水平也不錯,發(fā)表過詩作,他的政治課讀書報告曾作為范本張貼在墻上供大家學習??上У氖?,1957年他被劃為極右派,發(fā)配到新疆。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仍不忘業(yè)務,與人合作,得了一個國家發(fā)明二等獎,后在機器定理可讀性證明方面做出重要成績,當選為院士。
2001年我患病住院治療期間,一位1957年曾任北京團市委負責人的干部來醫(yī)院探視,談起張景中,她說:“當時劃右派時就十分猶豫,因為他的功課太好了,很舍不得?!?/p>
王選(1937—2006),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和技術負責人,被譽為“當代畢昇”,2002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曾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和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
1999年,張景中(中)和同學王選(左)、蘇少華(右)在廣州
對于張師的文才,偶有不同看法。馬嘶先生在《負笈燕園1953—1957:風雨北大》中寫道:
龍英華、譚天榮、劉奇弟、陳奉孝、楊路等人,我不認識他們,也從未聽說過這些名字。對于張景中,我倒是很熟悉。他是河南人,一口河南腔,他生得其貌不揚,矮個子,推著光頭,衣著樸素。但他卻很有才華,他似乎在數(shù)學系二年級時,就在《數(shù)學通報》上發(fā)表過數(shù)學論文,在數(shù)學系學生中是出類拔萃的。令我佩服的是,他還是個積極寫詩的人,他寫了大量的詩,在《北大詩刊》《紅樓》上都發(fā)表過。他是學數(shù)學的,長于邏輯思維,他的詩終是缺乏詩的意境,不很美。
在印象中,我好像未曾看到張師寫詩。
我曾問張師:“假設沒有1957年反右,大學畢業(yè)后您打算從事文學還是數(shù)學?”
張師說:“我很喜歡文學,甚至超過數(shù)學。不過也難說,數(shù)學系畢業(yè)做數(shù)學工作可能更適合一些。”
張師因言獲罪,勞動教養(yǎng)二十幾年,之后哪還有寫詩的興致!或者說,張師在大學時已經把一輩子的詩歌都寫完了。
有一次,我無意中找到張師的一首詩,不知道是不是張師最早發(fā)表的詩作。拿給張師看時,他說:“這你都能找到?不過還有幾首,你肯定找不到?!?/p>
張師在某次簡歷中寫道:“中小學時在家鄉(xiāng)汝南縣度過,曾作為學生劇團成員到農村宣傳演出,因而對美術、音樂及文學產生興趣,并在河南省《翻身文藝》月刊發(fā)表過詩歌和歌曲的習作?!?/span>
《翻身文藝》是1950年由河南省文聯(lián)籌委會創(chuàng)辦的半月刊,雖然目前我還沒找到,但相信以后能夠找到。
目前找到的這首詩名為《好光景》,主題是歌頌土地改革,1951年發(fā)表于河南省文聯(lián)主編的《河南民歌選》。這一年,張師15歲。
15歲時的張景中
好光景
紅的花兒綠的草,光景過的真正好。
土地改革分了地,封建勢力連根倒。
土地證,拿到手,小黃牛,拴上槽,
多掏勁,多打糧,一年四季吃不了。
日子越過越有勁,光景越過越是好。
注:掏勁,河南方言,使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