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是一顆火種

還卿一缽無情淚:蘇曼殊詩傳 作者:逸舟紅塵,第二影子 著


我是一顆火種

七絕·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一)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二)

海天龍戰(zhàn)血玄黃,披發(fā)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1902年,曼殊離開蒲澗寺后,直奔上海,受表兄林紫垣資助,東渡日本在大同學校求學。次年畢業(yè),又進入東京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學習。早稻田大學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蘇曼殊在這里經(jīng)同學馮自由引見,認識了革命進步人士陳獨秀、蔣百里等人。并積極加入了陳獨秀他們成立的愛國組織青年會,從此,曼殊又以革命者的身份登上了歷史舞臺。

1903年,國內(nèi)政治局勢風起云涌,舉國上下亂成一團。4月8日,中俄《東三省交收條約》到期,俄不但拒絕退兵反而增兵800多人重新占領營口。消息傳到日本,在日留學生非常氣憤,并于本4月29日組成拒俄義勇隊。此時,滿懷一腔革命豪情的曼殊也積極報名參加了。從此,在他內(nèi)心世界里又多了一個精神支柱:革命救國。

顯然,這個信念比先前的戀愛和禮佛帶來的那股熱情更為沖動和宏大。為什么說是革命激發(fā)了曼殊的激情呢?或者說曼殊為什么能夠在短時期內(nèi)這么徹底地投身革命呢?這個我們還得從曼殊的成長背景來說。

曼殊生長在“重宗法”的封建大家庭里。因為制度的壓制,他先是失去了生母,然后隨養(yǎng)母河合仙在日本的小山村生活了六年。后來又因為這種宗法,河合仙被迫帶他回故鄉(xiāng)生活,陌生的生存環(huán)境里,母親被欺凌,自己被歧視,更令他難忘的是河合仙的被迫離開,與自己重病時的柴房遭遇,這一系列悲慘往事,讓曼殊幼小的心靈遭受了嚴重的摧殘與傷害。在他的內(nèi)心始終有一團陰影,時刻時刻地提醒著他苦難不可忘,也決不能忘。所以,他無聲地看著身邊所有的人編戲,演戲,敏感的神經(jīng)與思維則深刻地剖析著周圍的是與非,善與惡,正與邪,真與偽。盡管他從來不參與,不效仿,但這不表明他糊涂,在沉默的背后,他異乎尋常地清醒。

對于世事,他比太多人都看得通透,世態(tài)炎涼他在幼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感知到了,為了解脫,他研習佛法,心懷濟世之心,加之長期的漂泊流浪,他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有著深刻的認識、體會,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窮苦大眾有著強烈的同情心。比如,他看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商場時,他想到的是“賣糖粥的從此沒有生路了”,“小商販生活將絕了”;在看到歌女、妓女凄苦無比的生活時,他沒有恥笑、瞧不起,而是感同身受地與她們同哀傷,與她們靈魂上走在一起,成為她們訴苦的對象,曼殊有時是個很好的聽眾。

所以,當他認識到革命的意義及必要性時,當他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幫助這些貧苦的人們脫離苦海時,他積極地投身到了時代的洪流之中,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的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努力推動革命的進程。不僅如此,他對革命團體也經(jīng)常是解囊相助。其實,他的生活是極為窘迫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少年時代自不必說,即使在日本求學時,他也只能住貧民區(qū),飯拌白灰,夜不燃燈,剃頭洗身之費俱無。然而,就是在這么貧困的條件下,他還是捐了很多錢給國民教育會。這些大義之舉,都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民主革命的高度熱情與關注。

在那個戰(zhàn)火連綿的年代,又有幾個人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有幾個人不是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率真的曼殊,以一顆善良的心挑起為天下蒼生請命的責任,赴湯蹈火,鞠躬盡瘁。

他有一顆慈悲為懷的心,心系天下蒼生,由此,被后人稱作“革命和尚”也是實至名歸。

在為革命奔走的日子里,曼殊結(jié)交了很多革命志士,文化名流,用柳無忌的說法就是:“如果把蘇曼殊的友人一個一個的名字排在我們的腦筋里,這差不多就是民國以來文人名士的縮影圖?!睂O中山、黃興、陳獨秀、廖仲愷、何香凝、章士釗、章太炎、柳亞子、陳天華、陳其美、陳果夫、宋教仁、蔣介石、胡漢民、沈尹默、魯迅、蔡元培、周作人、包天笑、馬君武、汪精衛(wèi)、劉半農(nóng)、劉季平(即劉三)、于右任、葉楚傖……

這些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都曾在某個領域或數(shù)個領域各領風騷獨擋一面,他們的光芒曾照亮了一個世紀,時至今日,依舊有人在借他們的光燭破解迷津去暗除幽,而他們,都曾是曼殊的座上賓,是他肝膽相照的朋友。

柳亞子曾經(jīng)評價曼殊“奢豪好客,肝膽照人”,“海內(nèi)才智之士,鱗萃輻輳,人人愿從玄瑛游,自以為相見晚?!甭庵厍橹亓x,所以,在他困難的時侯,他的很多朋友也都樂于解囊相助,對他關愛有加。這讓曼殊倍感溫暖,像國父孫中山先生、好友柳亞子、蔣中正等都曾給予他很多資助。

人,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特別是親近之人的影響,于是便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心理學上有影射定律,大意是說想認識了解一個人,先看看他周圍結(jié)交的人,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也是很多人倡導的識人標準之一??纯磁c曼殊交游的這些名人,就會發(fā)現(xiàn)曼殊走向革命的人生趨勢其實是一種必然。

當曼殊自己也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趨勢時,他十分堅定地告訴自己,“民主共和”才是自己真正希望走的道路,中國革命遲早要成功。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以前沉湎于個人的愛恨與悲歡,是多么狹隘淺薄,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吟誦岳飛的《滿江紅》: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多么豪情的詩詞,多么悲壯的愛國情懷,字字句句,點點滴滴,像聲聲炸雷在人心里轟鳴,炸碎了個人的得失與榮辱,炸碎了個人的恩怨情仇。好男兒志在四方,好男兒應該有建功立業(yè)的情懷,好男兒應該是一個人人敬仰的英雄。在國難當頭之時,誰還能束手待斃,誰還能甘為縮頭烏龜?

這一年,曼殊19歲。19歲正是血氣方剛、意氣風發(fā)的年齡。雖然他自小身體羸弱,并有瘧疾痼疾纏身,但這并沒有遏制他參加革命的斗志與決心。他將自己心中涌動著的無限激情投入到了巨大的革命潮流之中,將民主革命、愛國主義注入自己的生命,勇敢地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作斗爭。

自古以來,大凡男子都有建功立業(yè)的遠大理想。我們不能說那是功利,相反正是有了男兒熱血,才有了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英雄篇章。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清末民國初,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又一遭亂世。在此之前的戰(zhàn)爭大多是國內(nèi)紛爭,民族戰(zhàn)爭,而清末卻是外有侵略,內(nèi)有民亂,國家支離,山河風雨飄搖,迷茫的人們在紛亂的時代里奮力掙扎。

體驗過那種分崩離析之感,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曼殊的處境,心里也會吹響同樣的號角。山河破碎,每一個懷有愛國熱情的人都會心神俱碎。每個人都知道革命是要掉腦袋的,是要流血犧牲的,每個人也都知道自己只有一條生命,但是為了國家的興亡,為了民族的復興,我們還是選擇了前赴后繼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相信,信仰,是一種極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即使是盲從盲信,它的力量都不可阻擋。當你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投身于革命之中,你的身心便被火焰蒸騰著,胸腔內(nèi)時刻燃燒著一種欲望,急于釋放。

曼殊便是被革命的火種點燃了,在孫中山等革命人士的引導下,他對革命的意義豁然開朗:聽進步人士講國內(nèi)局勢,他也時常義憤填膺。他感覺自己獲得了另一種無法言喻的新生。

佛堂打坐,他不是沒有考慮過人生的問題:自己為何而來?佛祖告訴他:為受苦而來,世間一切皆苦。這話,他信。否則,自己的童年怎么會傷痕累累?母親不苦嗎?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長大;為了成全男人的孝心,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中國,在承受不住家族的欺凌后,獨自遠走,嘗盡人間苦楚。雪梅不苦嗎?自己的愛情終究自己作不了主,讓青春的生命凋零于命運的重壓。靜子不苦嗎?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貞,被波濤洶涌的大海卷走一顆冰清高貴的靈魂……

是的,人生是苦事。然而,苦的只是他們么?當然不是!還有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他流浪過那么多地方,有哪一方的人們是快樂的呢?他們擔負著沉重的賦稅,承受著艱辛的勞作,還是流離失所,老人不得善終,孩童不得善養(yǎng)。他看到太多的人間疾苦,太多的生死別離??吹枚嗔?,心里也就多了悲天憫人,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怎么才能過得有意義?只沉浸于自己的得失嗎?未免太自私淺薄了。佛說,人,要學會忍耐,死后就會升入天堂??墒翘焯?,多么遙遠的地方,今生的苦難要如何走完?

他尋了很久,問了很久,始終沒有一個完滿的答案。而當“革命”這個字眼落進他心里的時候,他豁然開朗。他讀鄒容的《革命軍》,里面說:

掃除數(shù)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脫去數(shù)千年種種之奴隸性質(zhì),誅絕五百萬有奇被毛戴角之滿洲種,洗盡二百六十年殘慘虐酷之大恥辱,使中國大陸成干凈土,黃帝子孫皆華盛頓,則有起死回生,還命反魄,出十八層地獄,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蒼蒼,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

革命,革命,這個詞,就像一個耀眼的火把,照亮了曼殊眼前的層層迷霧。

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只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才有用不完的激情,才能體現(xiàn)他男兒的萬丈豪情。所以在得知同學們建立了抗俄義勇隊的時候,他積極報名參加響應。并時常去陸軍學校學習射擊技術。后來,他參加抗俄義勇隊的事情被他的表兄林紫垣知道了,表兄怕他惹出事端,力勸他回國,并斷了他留學的供養(yǎng)。迫于經(jīng)濟困窘,曼殊不得不輾轉(zhuǎn)回國。同時,革命戰(zhàn)友馮自由也極力鼓動他回國進行革命運動。懷著滿腔的熱情,曼殊再次踏上了回國的渡輪。

站在渡輪上,曼殊看著翻涌的滔滔江水,想著此行的悲壯與決絕,揮毫寫下了兩首絕句:

七絕·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一)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二)

海天龍戰(zhàn)血玄黃,披發(fā)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這首詩,用典自如,氣宇激昂,詩中提到的湯覺頓,名眷,號荷庵,祖籍浙江諸暨,因父親湯世雄一直在廣東做官,又稱廣東番禺人,是南??涤袨橹髦v的萬木草堂的后起之秀,曾與曼殊一起留學日本。

詩中引用的魯連蹈海的典故,是說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有稱帝的野心,派秦國軍隊攻打趙國,齊國人魯仲連以利害勸說趙魏兩國大臣,阻止秦昭王稱帝,并表示如果秦昭王稱帝,他就跳海而死。秦軍敗退后,趙國的平原君拿出千金酬謝,他拒不接受。

曼殊引用這個典故,表達的是自己投身革命,舍生取義的信念。

這個時期的曼殊,已經(jīng)慢慢從自身情感中掙脫出來,把民族大義、愛國氣節(jié)當做人生奮斗的目標。在民族危難之際,他完成了小我的升華,釋放了大我的浩蕩。浩瀚滄海,浪濤滾滾,曼殊雖為一粟,塵世浮游,身單力薄,但還是愿盡己之力,即使不能力挽狂瀾,也愿做后人的一枚路標,引領更多的人走向民主革命的路途。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傲視蒼穹,掃視寰宇,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我是革命的火種,誰能抵擋我灼熱的焰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