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哀艷
哀艷是童年。
杭州。
蔡官巷。
林徽因童年時便與祖父母一起居于此處。林家是大家庭,林孝恂兒孫滿堂。1909年,林徽因五歲,隨祖父母由杭州陸官巷遷居杭州蔡官巷的一處宅院。白墻黛瓦,海棠枇杷。歲月安穩(wěn),山河靜好。她在這里享有快樂的孩童時代,舉目所見是澄明。
林徽因正是與表兄弟、表姐妹數(shù)人一起在杭州度過了童年時光。大姑母林澤民是林家兄弟姐妹七人當(dāng)中最善詩書的。當(dāng)年,林澤民雖已外嫁,但與娘家親近,時常住在娘家。也是得了這樣的好機緣,林徽因和眾表兄弟姐妹受到了林澤民最好的發(fā)蒙教習(xí),很是幸運。
那時候,林長民因忙于政事時常在外,與林徽因在一起的時間并不算多。故而,她的身邊只有母親、二娘(程桂林)和眾家親戚。母親性子不好,對程桂林心存芥蒂,妻妾相處從來艱辛,林徽因本應(yīng)單純美好的童年也因此有了幾絲晦暗。
1911年,林徽因祖母游氏病逝,祖父身體不好,母親亦不識字,弟弟妹妹尚年幼,二娘自顧不暇,姑母也非時時在旁。因此,林徽因小小年紀(jì)便很獨立,還開始代祖父給父親寫家信,令人心惜。女子獨立,多只因困境當(dāng)中了無指望。
林徽因的童年過得并不悠閑。家庭環(huán)境復(fù)雜,林徽因自幼看慣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母親又總是尖銳,凡事不能淡然,較之尋常女童,她也不得不多出一份超越年齡的成熟心思。天資聰慧且早諳世事者,總要比尋常孩童過得辛苦些。一顆慧心藏納于身,帶來的未必總是春光明媚。
后來,林家離開杭州,幾度遷徙。
1912年,林家遷居上海,住在虹口區(qū)金益里。林徽因入愛國小學(xué)就讀。可是,林長民因公奔波,常在北京。次年,母親何雪媛攜林徽因的妹妹(后夭折)先去了北京。到1914年,林徽因才隨年邁的祖父一起赴京。誰知,不久之后,林孝恂便病逝。
1915年,袁世凱稱帝。之后,林家搬至天津英租界紅道路,后又輾轉(zhuǎn)重回北京,住在南府口御溝河邊織女橋西。1916年,林徽因與眾姐妹齊入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中讀書,開始了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林徽因日后出色的英語便得益于在培華女中的學(xué)習(xí)。
1917年,張勛復(fù)辟,林家遷居天津一段時間,唯林徽因隨父留京。直到這一年8月,方才定居北京。世道不安,政局混亂。世人都是歷史微塵,林家亦不例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歲月裹挾,從南方到北方,從此地到彼處,遷徙輾轉(zhuǎn)。林徽因生在一個淆亂年代,惴惴度過了自己最青澀的那幾年。
她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是從十六歲開始的。
1920年,春。林長民政壇失意,被派至歐洲考察憲制,實是閑差,心知自己在政壇很難再有大的作為。之于林長民,這一段光陰苦澀晦暗,半生已過,終至落寞??墒牵烀杂卸〝?shù),他的失意卻給了女兒林徽因去海外游學(xué)的際遇。是年,林徽因跟隨父親去了歐洲,開始了獨屬于她的瑰麗人生。
林長民有意為女兒的人生引路。行前,林長民在信中諄囑女兒:“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lǐng)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開家庭繁瑣生活,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見解與能力?!?/p>
彼時,林徽因尚不知此次行旅意義幾何。4月,她隨父從上海出發(fā),登上去往法國的郵輪。一路海航,令她印象深刻。她常立于船頭甲板之上,遠眺大洋的彼端。無垠之廣天,空闊之深海,讓她領(lǐng)悟到了己身之渺弱。她便在心中隱隱種下一個念頭,要做點什么來映襯這天地人間。
她想:豐盛且熱烈地度過這一生。
5月7日,郵輪抵達法國,林長民父女轉(zhuǎn)道去了英國倫敦,居住在阿門二十七號。林長民為愛女聘請了兩名外國人教英語和鋼琴。兩個月之后,林徽因隨父親開始漫游歐洲大陸,從巴黎到日內(nèi)瓦,從羅馬到柏林。誰知一個弱小女子就這樣在漫長的旅途之中長成了鏗鏘熱烈的樣子。
9月,父女二人回到倫敦。林徽因以極好的成績考入了圣瑪麗學(xué)院。這個9月,看似平常,可對林徽因來講卻又實在特別。這不單與她入學(xué)有關(guān),更與那個原本在美國卻突然漂洋過海來到倫敦的熱烈男子有關(guān)。他,便是徐志摩。
10月,林徽因遇見徐志摩。
林氏父女旅居倫敦近兩年,周圍集聚的皆是風(fēng)趣有才之人。林長民德高望重,縱使遠在英倫,所交之輩依然是在各自圈中身份煊赫之人,其中便包括浙江海寧富商徐申如之子徐志摩。
徐申如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yè)家,主要在海寧硤石經(jīng)商,彼時正值徐申如出任海寧商會會長。胡適曾說:“申如先生為硤石最有勢力之人,有‘硤石皇帝’之稱,其人魁梧強健,體格過人,氣度也還可親?!?/p>
徐申如希望徐志摩子承父業(yè),遂將之送到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xué)就讀。徐志摩原本也打算學(xué)成歸家,如父所愿。可時日長久之后,他對經(jīng)濟學(xué)興趣漸失,反倒迷戀哲學(xué)家羅素至深。就在即將拿到哥倫比亞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之時,他卻義無反顧地只身去往英國,欲投羅素門下。
徐志摩運氣差,他到英國之時,恰逢羅素去了中國。與羅素擦肩,令他很失望。好在,他此時結(jié)識了作家狄更斯,恰似萬般黑暗之中的一束暖光。在狄更斯的介紹下,徐志摩輾轉(zhuǎn)來到了康橋皇家學(xué)院學(xué)習(xí),于此落定。
那是個路路有神仙的年代。
有一天,徐志摩來到林家拜訪林長民。敲門而入,與林長民相見。有些人只需三兩句話,便知貼心。林長民和徐志摩正是如此。林徽因后來回憶說:“不用說,他和我父親最談得來,雖然他們年歲上差別不算少。”無論年歲相差幾何,家世背景如何迥異,終無法妨礙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兩人之間還有一段私趣掌故,說是他們曾因受英國哲學(xué)家伯特蘭·羅素的愛情理念影響,互寫情書,佯裝伴侶。林長民以有室男子苣冬自稱,徐志摩則扮演已婚少婦仲昭。魚雁往返,傾訴思情。只是后來見著林徽因,徐志摩再來林家時,心思已全然落在了她的身上,也就不大顧得上與林長民的“情分”了。
那日,她梳著兩條及肩小辮,著一身素雅衣裳,安靜地立在父親身后,悄看門前來客徐志摩。他也是一眼就看到了她。那是一種怎樣的初識印象,微細之處,世人難知。但可猜想,徐志摩心中定是極歡悅的。不用說話,只靜默看她,就歡喜難耐。
所有的愛,大約都是生發(fā)于一種不經(jīng)意的微喜。譬如他與她,初見在倫敦的和煦日光下。那一見,他的心就被她攫住了,不能自拔。仿佛前生前世,早已相識;仿佛今生今世,人間重見。有些人,哪怕遠隔萬水千山,也終將會面。
徐志摩,什么人?
只他一旦愛住,
管他春夏秋冬,
管他日居月諸,
管他時歲榮枯。
這一年,她十六歲,他二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