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疑年
沈約《宋書·隱逸傳》中的陶淵明傳記,說他去世的時候是六十三歲。按這個歲數(shù)往上推算,陶淵明應(yīng)該是出生在東晉哀帝興寧三年乙丑,即公元365年。在南宋人張縯作《吳譜辨正》之前,歷來的學(xué)者都沒有對此提出異議,南宋時所修的好幾種陶淵明年譜都是按照《宋書》的說法的。但張縯從陶詩的本文里找到了一個證據(jù),提出陶氏享年七十六歲的說法。他的《吳譜辨正》一開頭就提出此說:
先生《辛丑游斜川》詩言“開歲倏五十”,若以詩為證,則先生生于壬子歲。自壬子至辛丑,為年五十,迄丁卯考終,是得年七十六。
辛丑為晉安帝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陶公說自己這一年已經(jīng)五十歲,當(dāng)然就可以知道他是壬子年即晉穆帝永和八年(352)出生的,到丁卯去世時為七十六歲。如果此詩文字上無異議,那么張氏的說法,足可以破《宋書》的記載。但是陶詩流傳最廣,異文也最多,在南宋時保存下來的另外一些陶集版本中,“辛丑”又作“辛酉”,“五十”又作“五日”,所以雖有張氏此說,但古人仍然遵從《宋書》的記載。后來梁啟超、古直等人又舉出幾條旁證,來否定《宋書》本傳六十三歲的說法。于是淵明生年及得年的問題,成了學(xué)術(shù)界的一宗疑案。歷來學(xué)者有“七十六歲說”(張縯)、“五十六歲說”(梁啟超)(梁啟超《陶淵明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中華書局,1986年)、“五十二歲說”(古直)(古直《陶靖節(jié)年譜》,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五十九歲說”(龔斌)(龔斌《陶淵明集校箋》附《陶淵明年譜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多種說法,紛紜歧出,莫衷一是。但諸家對《宋書》六十三歲的記載的質(zhì)疑,以及各自據(jù)以確定淵明生年、得年的證據(jù),都非確鑿無疑。維護《宋書》記載的學(xué)者,如游國恩、逯欽立等人,對各家質(zhì)疑之說多有駁證。各家的具體說法,為避贅煩,就不一一討論了。
筆者的看法是,張縯的說法畢竟是一個孤證,尤其是還存在著異文的問題。對此,張縯自己似乎也拿不準(zhǔn),所以說“若以詩為證”,用了一個“若”字,耐人尋味。后來的學(xué)者雖然找了一些補證,但都不是直接的證據(jù),類多推測之辭。在這種情況下,我想還是按《宋書》的記載為妥。一種看法認(rèn)為,沈約《宋書》修成距淵明去世已六十一年,并且全部寫作時間只有一年,不能保證沒有問題,在傳抄刊刻過程中又會增加一些錯誤。因此沈約《宋書》六十三歲的記載不可靠。梁啟超等人的懷疑是有道理的(袁行霈《陶淵明享年考辨》,《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212頁)。我們認(rèn)為,沈約《宋書》雖然只用一年多時間就撰成,但實際上劉宋一代十分重視本朝的歷史,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就已經(jīng)開始修撰國史,有著名學(xué)者何承天草立紀(jì)傳。陶淵明在晉末,朝廷曾征召他為著作佐郎,他不肯出仕,與周續(xù)之、劉遺民合稱潯陽三隱。在當(dāng)時士林希企隱逸、朝廷褒尚逸民的社會風(fēng)氣中,他也是能代表一個方面的重要人物。加上他曾經(jīng)任宋武帝劉裕的幕僚,其在劉宋當(dāng)朝所修之《宋書》中就被列入傳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此時距他去世才十二年。何承天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徐爰等人又參照何承天等人的舊稿續(xù)修國史。沈約《宋書》之所以完成得這樣快,就是因為有前人的基礎(chǔ)。所以《宋書》中所記的陶淵明享年,是當(dāng)代史家的實錄,非異代史家的推測。
另一方面,劉宋重隱士,朝廷既然常有征召隱士之舉,則檔案文書中關(guān)于那些有名隱士的生平材料是不會很缺乏的。陶淵明既然被征召過,按慣例會隸名官府,當(dāng)他去世時,按常理州郡是要向朝廷報告的?!端螘分杏嘘P(guān)他的卒年、享年的記載,很可能來自這一類的材料。其實不僅陶淵明,其他著名隱士也會有類似的待遇?!端螘る[逸傳》中所列的十七位隱士,其中十六人的卒年、享年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戴颙:“(元嘉)十八年,卒,時年六十四?!?/p>
宗炳:“元嘉二十年,炳卒,時年六十九。”
周續(xù)之:“景平元年卒,時年四十七?!?/p>
王弘之:“弘之(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
阮萬齡:“元嘉二十五卒,時年七十二。”
孔淳之:“元嘉七年卒,時年五十九?!?/p>
劉凝之:“元嘉二十五年卒,時年五十九。”
龔祈:“元嘉十七年卒,時年四十二?!?/p>
陶潛:“潛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p>
宗彧之:“元嘉八年卒,時年五十?!?/p>
沈道虔:“元嘉二十六年卒,時年八十二?!?/p>
郭希林:“(元嘉)十年卒,時年四十七?!?/p>
雷次宗:“(元嘉)二十五,卒于鐘山,時年六十三?!?/p>
朱伯年:“伯年孝建元年卒于山中,時年八十七?!?/p>
王素:“(泰始)七年卒,時年五十四?!?/p>
關(guān)康之:“順帝升明元年卒,時年六十三?!?/p>
只有翟法賜一人因為“棲身幽巖,人罕見者”,后來“卒于巖石之間,不知年月”??梢姰?dāng)時曾蒙征召的著名隱士的卒年、享年都有明確的記載。我們沒有理由唯獨對陶淵明的享年加之質(zhì)疑。
從內(nèi)證方面來看,雖然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找不出可以直接證明他享年六十三歲的材料,但筆者曾反復(fù)用六十三和七十六這兩種不同的說法概覽全集,覺得后者處處捍格不通,前者則多有印證。我在這里只想舉《飲酒》這組詩的第十九首來作些分析: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xué)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fù)一紀(jì)。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飲酒》這一組詩,具體的寫作年月雖然不能確定,但根據(jù)全詩所反映的內(nèi)容,是晚年歸隱后所作。這首詩中的“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數(shù)句,就是指辭官歸隱之事。漢人疏廣辭官歸鄉(xiāng)之后,不把為官時所得的金銀留給子孫,而是揮金于酒食游宴。淵明覺得自己辭官后雖不能像疏廣那樣揮金,但由于親舊的饋贈,幾杯濁酒還是喝得上的。此詩之外,如第九首中詩人回答父老勸其再度出仕的話“紆轡誠可學(xué),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第十二首“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fù)出,終身與世辭”,第六首“咄咄俗中愚,且當(dāng)從黃綺”,乃至第四首“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都是表現(xiàn)決計終隱田園之后的心情。
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首詩中反映出來的陶淵明的年齡問題?!爱犖艨嚅L饑,投耒去學(xué)仕”六句是指詩人二十九歲時初出仕為州祭酒,因為忍受不了當(dāng)吏員的生活,沒過多少日子就回家了。這一點歷來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關(guān)鍵在于“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這兩句,是說二十九歲辭州祭酒后的心情?還是指辭彭澤令后的心情?如果是指后者,則“冉冉星氣流,亭亭復(fù)一紀(jì)”,是說辭官歸隱后已經(jīng)十二年。宋人湯漢根據(jù)“終死歸田里”、“亭亭復(fù)一紀(jì)”這兩句,定淵明這組詩為義熙十二、三年時的作品:
彭澤之歸,在義熙元年乙巳。此曰復(fù)一紀(jì),則賦此《飲酒》詩當(dāng)是義熙十二、三年間。(1)
但“爾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明明說的是二十九歲辭州祭酒時的事情。從辭州祭酒到彭澤休官,還有十二、三年的閑居與出仕的經(jīng)歷。說了二十九歲的辭州祭酒后,直接跳到十二、三年之后彭澤辭官歸田,未免跳躍性太大。并且與“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這幾句意思重復(fù),全詩的敘述次序也顯得很紊亂。所以我認(rèn)為“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仍然是回憶二十九歲辭州祭酒時的心情,是說當(dāng)時就準(zhǔn)備終老田園,但是后來又出仕了,在仕途中淹留無成,最后終于確定終身歸隱。詩人不具體交代中間的一段仕歷,只用“冉冉星氣流,亭亭復(fù)一紀(jì)”來概括中間這十二三年的仕歷?!皬?fù)”字正表達出其在仕途遷延的被動心情。至“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才是寫彭澤歸田之事。而“世路廓悠悠”的“世路”,正是指“亭亭復(fù)一紀(jì)”中的出仕應(yīng)世的經(jīng)歷。
現(xiàn)在可以總結(jié)一下我們的討論:此詩前八句回憶二十九歲(即“向立年”)“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一事?!叭饺叫菤饬?,亭亭復(fù)一紀(jì)”,是緊接二十九歲之下的?!耙患o(jì)”十二年,加上二十九歲正好是四十一歲。可見淵明辭官彭澤時確為四十一歲,而《歸去來兮辭》中已明說這一年為“乙巳歲”即晉義熙元年,公元406年。由此上推,淵明生年確為365年,至元嘉四年去世時為六十三歲,《宋書》所記無誤。
————————————————————
(1) 湯漢注《陶靖節(jié)詩》卷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宋元閩刻精華》叢書影印宋淳祐湯漢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