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短暫幸福之后家真正破碎
世事變化總是超出人們的想象,也因此增加了許多不期而至的難題。張愛玲也遇到了同樣不開心的事情。好景不長,過了一段舒心日子之后,父母的關系又開始變僵了。
起因是父親禁不起誘惑,又抽起了鴉片。對張愛玲來說,父親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惡之花”。因為想要證明自己的愛與改變,他曾經對母親發(fā)誓過要重新開始??墒菚r間讓所有的海市蜃樓消失無形,也讓所有的真相最終浮出水面。偽裝總是堅持不了太久,原來的那個父親又回來了,帶著他的遺少臭脾氣,打算想法子弄光母親所有的錢。這個懦弱的男人只想到了這樣一種可憐的維護家庭的方式,他不拿出生活費,要張愛玲的母親用自己的錢補貼家用,想著把她的錢花光了,那時她要走也走不掉了。
其實,張愛玲的父親還沒有不堪到揮霍無度的地步。他對于“衣食住”都不講究,單只注意一個“行”字,在汽車上肯花點錢。他弄光她的錢的動機,無非要把他那位有點新思想的妻子拴在家里。
然而,受過西式教育的黃逸梵怎么會吃他這一套,據(jù)理力爭,絲毫不向好吃懶做的丈夫示弱。于是夫妻間激烈的爭吵又開始了。仆人們也嚇慌了,連忙把張愛玲姐弟拉出去,叫他們乖一點。張愛玲和張子靜默默無語,在陽臺上靜靜地騎著三輪小腳踏車,似乎各有心事。
在以后的日子里,這種爭吵就成了家常便飯。有時張愛玲和弟弟在院子里逗狗玩,突然就能聽到樓上父母的吵架聲,以及東西摔碎的聲音。這種家庭氣氛究竟對孩子們產生了多大影響?答案不好猜測,但張子靜的回憶還是留下了線索:“姐姐從來沒有對我說過她的感受,但我相信,她那時也一定是害怕的。”無休止的爭吵之后,便是身心俱疲。
這時,黃逸梵終于下定了決心,她不能也不想維持這段婚姻了。于是她聘請了一名外國律師,負責與丈夫協(xié)議離婚。張廷重本來不想離婚,但大勢已去,也只能答應。辦手續(xù)的那天,他在屋子里來回走動,拿起筆要在離婚協(xié)議書上簽字,又幾次放下了。那個外國律師倒是看不下去了,打電話詢問黃逸梵是否有商量的余地。黃逸梵只幽幽地說了一句話:“我的心已經像一塊木頭!”聽聞此語,張廷重才徹底放棄幻想,簽了字。
根據(jù)協(xié)議,張愛玲姐弟歸父親撫養(yǎng),但張愛玲的教育問題要征得母親的同意。這一年是1930年,母親搬出了寶隆花園的洋房,住進了上海的法租界。張茂淵因為看不慣張廷重的所作所為,也一向意見不合,于是搬出去與黃逸梵同住了。
張愛玲對這一幕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后來她提到父母的離異時帶些幽默地說:“雖然他們沒有征求我的意見,我是表示贊成的,心里自然也惆悵,因為那紅的藍的家無法維持下去了。”她不愿意看到他們這樣爭吵下去。幸好離婚書寫明,她和弟弟可以常去看望母親,這多少也算是一種安慰了。
離婚對父親的打擊倒是不小,他更自暴自棄起來。鴉片不過癮,他開始打起嗎啡來,而且專門雇了一個傭人給他打。漸漸地,父親神經都有點不正常了,親友、傭人們都害怕他,躲得遠遠的。他經常獨自坐在陽臺上,目光呆滯,嘴里嘟噥著什么。后來還是姑姑強制把他送到醫(yī)院戒毒,大約治療了三個月,父親才保住了一條命,不過鴉片還是要抽的。
耳濡目染,在張愛玲后來的文學作品中,有著遺少脾氣的男人都想法子弄光女人的錢。大概,在張家這樣大的家族里,這樣的男人并不少見吧。
在張愛玲懂事以來,這是第一次,父親、母親、姑姑、弟弟還有自己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原本以為,母親的回歸會讓“紅的藍的”家更加明亮。然而,父親籠罩下的張家有一種陰暗的氛圍,窗明幾凈的大房子,一點一點暗下去,暗下去……這里變成一座孤島,四周是浩渺的海水,沒有人煙,沒有思考。一種近乎瘋狂的絕望籠罩在父親的家里,她失去的,不僅是母親的愛,還有一瞬間已經占據(jù)她心靈的現(xiàn)代文明生活。
如今,已經無法分辨張廷重這樣的做法到底是對妻子的愛,還是一個貴族遺少的自尊心不能允許妻子做“第一代出走的娜拉”,或許兩者都有吧。愛與恨,黑與白,是與非,并不似考題一般有著分明的對與錯。生活中的事情,有著許多曖昧不明的灰色地帶,張延重和黃逸梵之間的感情就處于這樣一種情況,剪不斷,理還亂,千頭萬緒,難以言明。張愛玲的母親冰雪聰明,自然很快明白了父親的用意,所以兩人為此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沒有愛的爭吵,每一句話都赤裸裸地傷害著對方。這段婚姻的不幸即將走到盡頭。
還不到十歲的張愛玲,很早就領略到了無愛婚姻的不幸。幼小的心靈留下的童年陰影,讓她對婚姻充滿了恐懼與不屑?;橐?,不過是一種關系的象征,相較于這種象征,她更看重愛。
無休止的爭吵終于結束了,世界似乎都安靜了下來。她和弟弟再也不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雖說父母離婚后她的生活仍然充滿了不愉快,成名以后她卻不止一次地在紙上、口頭上堅持提醒人們,父母離了婚的孩子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不幸。大約在張愛玲的心里,雖然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溫暖,至少無須隨時擔心突如其來的爭吵,這真的已經足夠了。
父母的離異于張愛玲的生活是一個轉折。從此,在張愛玲的印象中,家庭生活的色彩黯淡了下去。在母親的家的映襯下,她感受到了父親的家的束縛、封閉,她說父親的家有一種頹喪的色彩。
而后,母親再次離開去法國。張愛玲在當下其實并沒有難過,母親到她住讀的學??此?,她沒有惜別的表示,母親也像很安然。一直等到母親出了鐵門,張愛玲一個人站在校園里,隔著高大的松杉遠遠望著關閉了的紅色鐵門,風中的夕陽,把她的影子拖得很長很長,可還是漠然。站了良久,她覺得眼前的場景需要眼淚,于是眼淚來了。她在寒風中大聲地抽泣,她哭給自己看。
從小到大,她和母親一起的生活極其有限,她喜歡母親,是因為喜歡母親生活里西式的氣氛和情調,并不是一個女兒對媽媽的依戀。既然“最初家里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現(xiàn)在也不過是回復到原先的狀態(tài)。母親這一次的短暫出現(xiàn),不過是讓家里舊式的窒息生活生出一種年輕人的夸張和激情。
她曾經這樣描寫自己的感受:“父親與繼母結婚之后,我們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樣的老洋房里去,本是自己的產業(yè),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房屋里有我們家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的照片,整個的空氣有點模糊。有太陽的地方使人瞌睡,陰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涼。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個怪異的世界。而在陰暗交界的邊緣,看得見陽光,聽得見電車的鈴與大減價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著‘蘇三不要哭’,在那陽光里只有昏睡?!薄澳抢锸裁次叶伎床黄?,鴉片、教我弟弟作《漢高祖論》的老先生、章回小說,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父親的房間里永遠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p>
事實上,對于張愛玲而言,父親的家是遲暮,母親的家是晨起的第一縷陽光。自母親回國后,張愛玲就是母親式生活的忠實追隨者。得到了復又失去,她看得見陽光,聽得見窗外的車水馬龍,可她走不出去,只能轉身面對渾噩的瞌睡、灰撲撲的舊照片,游走在陰暗與光明交界的邊緣。不過,她一直深深記得,母親是含恨遠游歐洲的,紅色鐵門外邊,她離去的背影孤獨而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