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一九四四年湘桂大撤退時離開桂林,就再沒有回過山尾村,算一算,五十六年。“四明狂客”賀知章罷官返鄉(xiāng)寫下他那首動人的名詩《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的鄉(xiāng)音也沒有改,還能說得一口桂林話。在外面說普通話、說英文,見了上海人說上海話,見了廣東人說廣東話,因為從小逃難,到處跑,學得南腔北調。在美國住了三十多年,又得常常說外國話。但奇怪的是,我寫文章,心中默誦,用的竟都是鄉(xiāng)音,看書也如此。語言的力量不可思議,而且先入為主,*先學會的語言,一旦占據(jù)了腦中的記憶之庫,后學的其他語言真還不容易完全替代呢。 ——白先勇 《我的尋根記》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白先勇經典作品集,懷抱著一份對文學、對故園的眷念,展示著白先勇個人色彩的文學、藝術軌跡和生命歷程。文分三輯:第一輯小說,共8篇,收入《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與《謫仙怨》等,以及獲郁達夫文學獎的*新作品《Silent Night》,篇篇皆是精品;第二輯散文,共9篇,收入《樹猶如此》、《明星咖啡館》與《第六只手指》等,滿眼是鄉(xiāng)愁與親情;第三輯評論,共6篇,包括《與奚淞對談三章》與《大觀紅樓》等,集結了近年來演講、訪談、文論,可一窺文學大師的文學觀與個人體驗,也相當全面地呈現(xiàn)了白先勇這些年的文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