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集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全2冊) 作者:唐浩明


文集

君子慎獨

原文

獨也者,君子與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彼小人者,一善當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則趨焉而不決。一不善當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則去之而不力。幽獨之中,情偽斯出,所謂欺也。惟夫君子者,懼一善之不力,則冥冥者有墮行,一不善之不去,則涓涓者無已時。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堅如金石,獨知之地,慎之又慎。

譯文

獨處這一現(xiàn)象,君子與小人都會遇到。小人因為他獨處,于是產(chǎn)生一個非分念頭,累積非分念頭便生出放肆之心,如此欺騙人的事就出來了。君子因為他獨處,于是產(chǎn)生一個誠信的念頭,累積誠信念頭便生出謹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更周密。那些小人,面對著一件善事,慶幸別人不察覺,則為善不果決。面對著一件不善的事,慶幸別人或許不會看到,則避之不力。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性情中的虛偽一面便出來了,這就是所謂欺。只有君子,擔心一件善事辦得不力,則冥冥之中品行墮落,一件不善事不離去,則唯恐不良之心雖小卻無停止之時。在自己的家中都覺得有上天在監(jiān)督,一顆心堅如金石,身處唯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境地,應(yīng)謹慎又謹慎。

評點

“君子慎獨”這句話,出于《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庇忠娪凇抖Y記·大學(xué)》:“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鄙鳘殻粗斏鞯貙Υ裏o人知曉無人監(jiān)督時的獨處行為。這是自修自律者的最高境界,所以圣賢只要求君子去做,而不要求小人去做。

道光二十一年,進京一年后的曾氏便拜理學(xué)家唐鑒為師,研習(xí)程朱理學(xué)。這種研習(xí),不是做學(xué)問,而是切切實實地將程朱所主張的那一套在自己身上實現(xiàn)。程朱的那一套實際上是圣人境界,與凡人境界有極大的差距,要脫離凡人境界進入圣人境界是很難很難的,人的本性使然及定力的欠缺,使得曾氏常常在一邊研習(xí)一邊又不斷地犯常人之錯。于是曾氏借日記來天天檢查,天天反思,并將這種反思提到慎獨的高度。大約就在這段時期,曾氏作《君子慎獨論》,詳辨君子與小人獨處時的不同,說明慎獨的重要。梁氏所抄錄者,系出于此文。

此段有“屋漏”一詞,其詞義與今天不同,特為略作點說明。“屋漏”出于《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惫湃税丫邮覂?nèi)的西北角設(shè)置小帳的地方稱為屋漏,故而屋漏即私室的代稱。詩句的意思是說,即便在自己家里,也不做有愧于心的事。

原才

原文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xí)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讐所從來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轉(zhuǎn)移習(xí)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謂之不誣可乎?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zhuǎn)移習(xí)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譯文

風俗的厚與薄源于哪里呢?源于一二人的向往而已。天地生育民眾,平庸弱小的所在皆是,有一二賢能而且有智慧的,則眾人以他為領(lǐng)袖而聽他的命令;特別智慧的,則領(lǐng)導(dǎo)的人更多。這一二人的心向往義,則眾人與他一道赴向義;這一二人的心向往利,則眾人與他一道赴向利。眾人的這種趨向,便是形勢的所指,雖有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不順從,故而說干擾萬物的莫厲害過風。風俗對于人心而言,從微小開始,而到后來則是不可抵御的。

先王治理天下,使那些賢能的人都處于重要地位,他對于民眾的影響也靠的是道義,故而道德一致習(xí)俗相同。治世的教化既衰,所被認為的那種一二人不完全在位,另外一些人的心之所向,勢不能不依靠口說而以聲氣傳播。至于民眾,勢不能不聽從命令而形成習(xí)氣時尚。于是黨徒興起,而一個時期的人才便涌現(xiàn)出了。有以仁義為倡導(dǎo)的,他的黨徒也便為仁義死而不顧;有以功利為倡導(dǎo)的,他的黨徒也便為功利死而不回頭。如同水向濕潤的地方流去,火靠近干燥之處,無一不得到應(yīng)驗,這種現(xiàn)象由來已久了。

現(xiàn)在有些處于重要地位的君子,常說天下無才。他自己處在高位,不能夠做到以自己的向往來轉(zhuǎn)移習(xí)俗陶鑄世人,而反過來說無才,說他不誣行嗎?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如有好義之士,他的智慧足以驅(qū)動十人的,就必定能選出十人中的優(yōu)秀者而使他成才。他的智慧足以驅(qū)動百人的,就必能選出百人中的優(yōu)秀者而使他成才。由此看來,轉(zhuǎn)移習(xí)俗而陶鑄世人,并不是只有處高位者才要這樣做,凡有品銜的人,都在這點上有責任。君主得到我的學(xué)說而信從,則將謹慎選擇與之共上位的人。士大夫得到我的學(xué)說而信從,則將小心翼翼地對待他的心的所向往,擔心稍有不當而敗壞風俗殘害人才。依照所說的去做,數(shù)十年之后,收取成效的可能性會有萬分之一嗎?這不是我所能預(yù)料的了。

評點

梁氏所抄錄的,是曾氏寫于道光二十六年的文章《原才》。原,即考察原由之意。韓愈有兩篇著名的文章:《原道》《原毀》,其中的“原”即此意。由此可知,《原才》是一篇探討人才的論文。梁啟超很欣賞這篇文章。他為這段抄錄寫了兩處按語。一處按在“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xí)尚”句后:“‘勢不能不’四字,極見得到。此深于社會學(xué)者之言也。”一處按在最后:“此篇公之少作也,深明社會變遷之原理。我國數(shù)千年來不多見之名文也。公于窮時達時,皆能以心力轉(zhuǎn)移風氣,可謂不負其言矣?!绷菏险f是“少作”,其實曾氏寫此文時已三十六歲,不再年少;官居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也不能稱“窮”。梁氏之所以這樣說,皆因曾氏后來功業(yè)極盛、文章大顯之故。

曾氏一生,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他的知人。其事業(yè)上的成功,得益于此甚多。這篇《原才》,應(yīng)是探索曾氏人才觀的重要文章。這篇文章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人才要靠在位者影響與識拔。曾氏對身處高位既不能以己之榜樣去影響人才,又不能以己之有利條件去識拔人才的人,表示很大的厭惡感。二是認為世之風俗取決于一二人的導(dǎo)向。這固然說明曾氏的英雄史觀,也可看出,曾氏即便在做翰林院閑官時,也隱然以“一二人”為自勵自許。這兩點在曾氏日后的發(fā)皇時期,借助于廣闊的軍政平臺,得到充分的展布與發(fā)揚。

規(guī)僚友之過

原文

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與為一切茍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無出片言相質(zhì)確者,而其人自視恬然,可幸無過。且以仲尼之賢,猶待學(xué)《易》以寡過,而今曰無過,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過,而因一時之失,展轉(zhuǎn)蓋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則小人之不可近者已。為人友而隱忍和同,長人之惡,是又諧臣媚子之亞也。

譯文

前代圣王的道義不明朗,士大夫互相參與所有的茍且之行,往往陷于大的錯謬而同僚朋友并沒有半句話的指摘,于是本人自我感覺怡然,慶幸自己無過。以孔子的賢德,尚且要依靠學(xué)習(xí)《易經(jīng)》以減少過錯,而今天有人說自己毫無過錯,這是欺騙別人呢?還是欺騙自己呢?自知有過錯,卻因袒護一時的失誤,而想方設(shè)法掩蓋藏匿,以至于犯下滔天大罪而不后悔。這就是小人的不可親近的原因。身為別人的朋友,卻隱瞞容忍別人的過失,而與他和氣相處,增長他的錯誤,這是僅次于專事調(diào)和與諂媚的臣與子一類人。

評點

這是曾氏所作的文章《召誨》中的一段話。召者,召集也;誨者,教誨也。召誨,即請求別人給自己以教誨之意,猶如君王之下詔求言。曾氏既決心躬行程朱之學(xué),則務(wù)必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除自我檢討外,召集友朋教誨便是必不可少之一途。這段話寫的便是對于此事的認識。附帶抄一段寫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日的日記,借以見曾氏對朋友之誨的態(tài)度:“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謂我無處不著怠慢之氣,真切中膏肓也。又言予于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后入,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兇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此三言者皆藥石也?!?/p>

立志及刻苦與堅毅

原文

學(xué)貴初有決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

譯文

為學(xué)貴在起初要有決定不移的志向,中途要有勇猛精進的心態(tài),最后還要有堅貞永固的定力。

評點

湘軍將領(lǐng)李元度,舉人出身,博學(xué)能文,尤擅對聯(lián),少時便有“神對”之稱。李元度為曾氏部屬多年,后自領(lǐng)一軍,雖長年征戰(zhàn),卻不忘名山事業(yè)。積三年之功編著《國朝先正事略》,敘述有清一代各個領(lǐng)域中的著名人物達一千一百零八人之多。同治八年三月,曾氏為此書作序。序文結(jié)尾處,引康熙皇帝的三句話,即梁氏所抄者來稱贊李。

康熙的這三句話,意在指出為學(xué)應(yīng)當立志、刻苦與堅毅。實際上不止在為學(xué)上,做任何事都應(yīng)當如此。

驟為遽成與一覽易盡

原文

凡物之驟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覽而易盡者,其中無有也。

譯文

凡物品驟然去做而很快就成形的,它的器具一定是小的;凡物品一看就很容易看得清楚明白的,它中間一定沒有什么內(nèi)容。

評點

容易做成的事,一定不是大事,容易弄明白的事理,也一定不是復(fù)雜的事理。這是常識。這個常識啟示我們,不要貪巧,不要圖便利,真正的成就皆從艱難困苦中來。曾氏以此作為開篇,來寫他的《送郭筠仙南歸序》。郭筠仙即郭嵩燾。郭在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兩試禮部告罷后,于二十五年四月南下回湘,曾氏寫此文為他送行。郭資質(zhì)聰穎,卻科場不順,心情自然抑郁,曾氏以大器晚成為勉。果然,道光二十七年,郭高中二甲,又點翰林,其時亦不過三十歲。

德不茍成業(yè)不茍名

原文

君子赴勢甚鈍,取道甚迂,德不茍成,業(yè)不茍名,艱難錯迕,遲久而后進,銖而積,寸而累,及其成熟,則圣人之徒也。

譯文

君子在跟上形勢這點上很遲鈍,所采取的方式很迂拙,道德上不隨便成立,事業(yè)上不隨便出名,遭受艱難曲折不順心,長久之后才有進展。一銖一錢地堆積,一尺一寸地疊累,到他成熟的時候,則成為圣人的門徒了。

評點

這段話亦出于《送郭筠仙南歸序》,所表達的意思也承上文而來。經(jīng)過艱難困苦、日積月累的過程而造就者,可廁身于圣人之門。曾氏一向倡導(dǎo)拙誠,此文的意旨也在拙誠二字上。

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原文

賢達之起,其初類有非常之撼頓,顛蹶戰(zhàn)兢,僅而得全。疢疾生其德術(shù),荼蘗堅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樂而不荒。

譯文

賢能通達之人的興起,他的初期大致有著非同一般的困頓,顛簸挫折戰(zhàn)戰(zhàn)兢兢,才僅僅得以保全。德行權(quán)術(shù)在災(zāi)患中練就,筋骨體力在苦難中堅強,所以能在安逸時想到危險,歡樂時不荒廢時光。

評點

此段出自《陳岱云母壽宴席詩序》。陳岱云,湖南茶陵人,曾氏同年,同官翰林。陳雖出身清華,然命運并不佳。在翰苑任職期間,他沒有放過差,經(jīng)濟上一直不寬裕。兒子遠濟出生甫一月,妻子便得病去世。道光二十四年,陳放江西吉安知府,后調(diào)廣信知府,再調(diào)安徽池州知府。咸豐三年,太平軍攻池州府,城破,陳岱云自縊而死。

道光二十六年,陳在廣信知府任上為母慶壽,僚屬朋友紛紛獻詩。陳將這些壽詩匯集成冊,請曾氏為之序。因陳在京期間頗多坎坷,而今仕途順暢,故以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之意為勉。不料,陳命多舛,終未成賢達。

求人與不求人

原文

古君子多涂,未有不自不干人始者也。小人亦多途,未有不自干人始者也。

譯文

古時的君子出仕有多種途徑,沒有自求人而開始的。小人的出仕也有多種途徑,沒有不自求人而開始的。

評點

古人云君子慎出處,即告誡人們須以正當清白的方式獲得官位。古時以求官為恥,今日此風愈演愈烈,不僅求官,而且跑官、買官。官位既是買來的,做官后又怎能不貪污受賄呢?

儉約可不求人

原文

能儉約者不求人。

譯文

能夠儉樸簡約的人可以不求人。

評點

人以無求而品高。怎樣才能無求,曾氏為讀者指出一途:儉約。

不自暇逸

原文

天可補,??商?,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fù)追。其過如駟,其去如矢,雖有大智神勇,莫可誰何。光陰之遷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譯文

天缺可補,海闊可填,南山可搬移,唯有光陰逝去不可再追回來。光陰的經(jīng)過如同四匹馬拉的車子一樣奔馳,它的離去如同射出的箭一樣迅疾,即使有大智神勇也無可奈何。光陰的如此流逝,真令人畏懼,人怎能自我虛度呢?

評點

曾氏同邑好友朱堯階,在其父七十大壽時,曾請曾氏為父壽作序。曾氏答應(yīng)了,但一拖就是三年。三年后再作,便有《朱玉聲先生七十三壽序》一文。這段話即出于此文中。曾氏對于自己無所事事地便過去了三年而深有感嘆,繼而感到恐懼。志士惜陰,古今同慨。

所習(xí)之重要

原文

人固視乎所習(xí)。朝有媕婀之老,則群下相習(xí)于詭隨。家有骨鯁之長,則子弟相習(xí)于矩矱。倡而為風,效而成俗,匪一身之為利害也。

譯文

看一個人,要看他所受的染習(xí)。朝廷中有善于逢迎的老臣,則下面的官員習(xí)慣于無原則地跟隨附和。家庭中有正派敢言的家長,則子弟習(xí)慣于遵守規(guī)矩。有人倡導(dǎo)則為風氣,眾相效法則成習(xí)俗,這些就不是一個人的為利與為害了。

評點

曾氏同年陳仲鸞的父母七十大壽,鄉(xiāng)親友朋紛紛以詩文為之慶壽。陳為人戇直伉爽,官場中所少見。陳的這種性格,系從小受其父母的影響而形成。此事再一次驗證“性相近,習(xí)相遠”的道理。曾氏在其所作的《陳仲鸞同年之父母七十壽序》中,由此發(fā)揮“視乎所習(xí)”的觀點。常言說“性格即命運”。性格有先天部分,也有后天部分,后天部分多由染習(xí)所決定,故而好的習(xí)性是可以給人帶來命運之收獲的。

導(dǎo)向之重要

原文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擾擾萬眾,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導(dǎo)之東而東,導(dǎo)之西而西,習(xí)于善而善,習(xí)于惡而惡。其始瞳焉無所知識,未幾而騁耆欲逐眾好,漸長漸慣而成自然。由一二人以達于通都,漸流漸廣,而成風俗。風之為物,控之若無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發(fā)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yīng),窮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

譯文

上天所孕育的人類,特別智慧的不常見,特別愚蠢的不常見,蕓蕓眾生,大致都只是中等才智罷了。中等才智的,引導(dǎo)向東則東,引導(dǎo)向西則西,學(xué)習(xí)為善則為善,學(xué)習(xí)為惡則為惡。初始時懵懵懂懂沒有什么知識,未過多久便放縱嗜欲追逐眾多的愛好,慢慢長大慢慢習(xí)慣而成為自然。由一二個在大都市里發(fā)達的人提倡導(dǎo)引,漸漸地向四面八方廣闊的地方流傳,于是成為風俗。風作為一個物體,抓它像是沒有,壓它像是容易披靡,到了它成氣候時,則拔起大樹,吹倒大屋,一旦發(fā)作則萬里回應(yīng),窮盡天人之力量,而不能抵御。

評點

咸豐十年,胡林翼以私產(chǎn)在家鄉(xiāng)湖南益陽建箴言書院,請曾氏為文記述此事。這段話即出于此文。由普通人到人才,這中間的關(guān)鍵在教育,最好的教育場所便是學(xué)校??鬃幼钤甾k學(xué)校招收弟子,并親自教授,又制定出一整套教材,所以孔子成了萬世師表,成了中華民族最受尊敬的人。胡氏父子為官而重視教育,這是曾氏所深為嘉許的。曾氏一向看重領(lǐng)袖人物對社會風尚所起的作用,常常以“一二人”如何如何來表明這個觀點。此文中的“一二人”,除開他之外,大概也包括胡林翼在內(nèi)。

不敢造次忘艱苦

原文

安樂之時,不復(fù)好聞??嘀?,人情大抵然歟!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艱苦之境,尤不敢狃于所習(xí),自謂無虞。

譯文

安樂的時候,不想再聽危難痛苦時的話,人的性情大抵都這樣啊!君子的用心,是不敢輕率忘記艱苦時的境況,尤其不敢沉溺于過去的成功經(jīng)歷中,自己覺得再無憂慮。

評點

同治三年十月,曾氏上奏朝廷,請在南京城里分別建陸師昭忠祠與水師昭忠祠。同治六年,曾氏為陸師昭宗祠作文,以記述吉字營戰(zhàn)事。同治八年,曾氏又為水師昭忠祠作文,以記述水師戰(zhàn)事。這段話系出于《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所謂昭忠祠,即祭奠死難將士的祠堂。祭奠亡靈,固然是紀念往者,但更重在警示生者。故而曾氏要在東南大定五年之后,再說些安樂時人們所不想聽的話,要特別告誡今人不可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要“因時適變,不相沿襲”。

克己愛人去偽崇拙

原文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于亡等之欲,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游之還鄉(xiāng),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嗚呼!吾鄉(xiāng)數(shù)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譯文

君子為人的原則,莫大過以忠誠作為天下的倡導(dǎo)。世道混亂時,上下皆放縱于亡身之欲,彼此以奸偽相吞食,以變詐相角斗,謀求自己的安逸,而將最大的危險留給別人,畏懼艱苦躲避禍害,竟不愿意捐絲毫之力來拯救天下。有忠誠者崛起,改變這個狀況,克己而仁愛別人,去掉虛偽而推崇樸拙,親身經(jīng)歷各種艱苦,而不要求別人與自己共患難,浩然捐獻生命,如同遠游之人的回鄉(xiāng),而毫無顧惜與害怕。于是,眾人學(xué)他們的樣,也以茍活為羞愧,以躲避事端為可恥。啊!我的家鄉(xiāng)幾位君子之所以能激勵眾人,經(jīng)歷九年戰(zhàn)爭而戡定大亂,難道不是拙而且誠的效應(yīng)嗎?

評點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國內(nèi)戰(zhàn)爭中,曾氏的家鄉(xiāng)湘鄉(xiāng)縣無疑是一個特殊的縣邑。湘軍的雛形——千人大團,便是來自湘鄉(xiāng)的團勇,湘鄉(xiāng)先后有十余萬人參加過湘軍。三河之役死的六千人都是湘鄉(xiāng)人,攻打南京城的吉字營也都是湘鄉(xiāng)人。因此,湘鄉(xiāng)也崛起了一大批軍政要人。除曾氏兄弟外,還有羅澤南、王錱、李續(xù)賓、李續(xù)宜、蔣益澧、楊昌浚、劉松山、劉錦堂、陳湜、劉蓉、劉岳昭等等,都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湘鄉(xiāng)的昭忠祠,也相應(yīng)地成了湖南最大最有名的祭奠湘軍的祠堂。梁氏所抄錄的這段話,便出于曾氏所作的《湘鄉(xiāng)昭宗祠記》。曾氏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湘鄉(xiāng)這批士人,是以自身的忠誠節(jié)烈為邑人榜樣,憑著這種精神力量來號召、團結(jié)、鼓舞全體湘鄉(xiāng)人的。曾氏認為,此種精神,就是他常說的拙誠。拙,指方式樸拙;誠,指心思忠誠。曾氏將拙誠視為應(yīng)對天下至艱至難的法寶。

氣節(jié)與養(yǎng)士厚薄無關(guān)

原文

世多疑明代誅鋤搢紳而怪后來氣節(jié)之盛,以為養(yǎng)士實厚使然。余謂氣節(jié)者,亦一二賢者倡之,漸乃成為風會,不盡關(guān)國家養(yǎng)士之厚薄也。

譯文

世人多懷疑明代打擊壓抑官員,從而奇怪后來士人氣節(jié)的旺盛,以為是供養(yǎng)士人厚實的結(jié)果。我認為氣節(jié)這一點,也是一二賢德者倡導(dǎo),逐漸成為風氣,不完全與國家養(yǎng)士的厚薄相關(guān)。

評點

曾氏有一篇不足三百字的短文,名曰《書周忠介公手札后》。這段話即出于此文。周忠介公即周順昌,明末江蘇吳縣人,曾做過吏部主事。此人性格耿介剛直,因得罪魏忠賢而下獄,受酷刑死。同時受捕的還有五個人,后都被殺。門生潘祖蔭以周順昌被捕時的手札出示曾氏,曾氏讀后,認為周可與之前的楊繼慎、之后的史可法并稱為晚明三仁,并由此發(fā)了一通氣節(jié)與養(yǎng)士厚薄有無關(guān)系的議論。

明代散文家張溥有一篇題為《五人墓碑記》的著名文章,其中也涉及這個問題:“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張溥并沒有在文章中回答自己所提的問題,曾氏代他回答了,即賢者倡導(dǎo)漸成風會的緣故。

親歷艱苦食之彌安

原文

凡菜茹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

譯文

凡菜蔬親手種又親手摘的,它的味道特別甜美。凡物品是從親歷艱苦而獲得的,吃時心里特別安寧。

評點

曾氏晚年,曾為他的祖父母、父母寫了兩篇墓表,分別為《大界墓表》《臺洲墓表》。表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用于敘述較為重大的事件,著名的有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墓表,系敘述墓主生前行狀的文章。這段話出于《大界墓表》,是曾氏轉(zhuǎn)述其祖父生前之語。曾氏的祖父早年較為放蕩,中年后折節(jié)向善,傾心操持家業(yè),打下耕讀之家的堅實基礎(chǔ);又熱心公益,為鄰里排難解紛。曾氏一生以祖父為精神偶像,其治家觀念多半來源于祖父日常的所作所為。直到晚年,他還常?;貞涀娓?、父親日落前親摘蔬菜佐餐以教導(dǎo)子孫,又時時刻刻不忘教育家人勤勞。同治十年給二子留下四條遺囑,其四則為“習(xí)勞則神欽”,告誡后人“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這就是所謂“食之彌安也”。

不必一一求有濟

原文

道微俗薄,舉世方尚中庸之說,聞激烈之行,則訾其過中,或以罔濟尼之。其果不濟,則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豈必一一求有濟哉?勢窮計迫,義不返顧,效死而已矣。其濟,天也;不濟,于吾心無憾焉耳。

譯文

道德式微風俗澆薄,舉世正推尚中庸之說,一聽說有激烈行為,則指責這種行為不符合中庸,或者以于事不濟來阻止。到時果然不濟,則奸猾之徒大為快樂。對忠臣孝子來說,哪里想求得每一件事都有濟呢?形勢急迫,義無反顧,效法前人一死而已。于事有濟,這是天意;于事無濟,則我的心里沒有遺憾罷了。

評點

這是曾氏早期思想的一段袒露,卻借表彰一個婦人而發(fā)出。前面提到曾氏好友陳岱云命運多舛,生子甫一月而妻子去世。去世的陳妻便是曾氏所要表彰的易安人。

易安人在丈夫久病未逾、萬般無奈之時,曾割臂和藥以進。不久,陳病逾而易安人患疾,數(shù)月后以虛弱之身生子,遂造成子生甫一月而去世的悲劇。刲臂療親,書籍上雖有記載,但現(xiàn)實中畢竟罕見。想不到好友之妻竟然是如此烈性女子,曾氏為之感動不已。在為易安人撰寫墓志銘時,他嘆息說“陳氏累世賴以不墜者,獨此人耳,而有他乎”,接下來,便發(fā)了這樣一通議論。易安人此舉,非常人所能做到,屬“激烈之行”;又不一定于治病有濟,屬“罔濟”一類。世人多不贊成,但曾氏卻大為稱贊。他所稱贊的,其實是為義而不返顧的果決之心。曾氏的這種理念,在八年后他出任湖南團練大臣時,得到一段時期的痛快實施。他甚至矯枉過正而不顧,甚至身得殘忍之名而不辭。曾氏的“激烈之行”實施五年之后,終于因障礙重重而有所醒悟有所改變。這自然是后話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