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精神有余
原文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則氣充而心不散漫。
譯文
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這樣才能體氣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評點
這里所說的精神,是指人的主觀狀態(tài)。曾氏認為,人在辦事的時候,精神上要有一種飽滿狀態(tài),然后才可以做到體力充沛、心思專一。
補救難
原文
凡事之須逐日檢點者,一旦姑待,后來補救難矣。
譯文
凡是需要每天檢點的事,若是姑息以待后日,往后再來補救就困難了。
評點
古人說“今日事,今日畢”,說的是當日該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這是一種良好的辦事習慣。為什么要這樣強調,是因為拖拖拉拉是許多人常犯的毛病。同一個時間里,有人做成許多事,有人則沒有做成什么事,“姑待”不“姑待”,應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莊敬自強
原文
《記》云:“君子莊敬自強?!蔽胰杖瞻菜?,日日衰苶,欲其強,得乎?
譯文
《禮記》說:“君子莊重主敬而自我強健?!蔽颐刻彀惨萆⒙?,每天精神衰疲,想強健,能得到嗎?
評點
《禮記·表記》說:“子曰:君子莊敬自強,安肆日偷。”這句話的意思是:莊敬者則自強,安肆者則日弱,即主觀上取何種態(tài)度,客觀上就會有何種結果。曾氏早年在京師,常在日記中以圣賢自勵。這段話便出自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的日記中,前面還有幾句:“晏起……人總不爽快。是日請客,至亥正方散。倦甚,勉強支持,僅乃了事。向使以重大之任見屬,何以勝任?”
知己之過失
原文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事。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全是此等處磊落過人。
譯文
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承認自己不是的基礎,改掉它則會毫無吝惜之心。這是最難的事情。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完全是在這些地方上磊落過人。
評點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人若能承認自己的過錯,這就是下一步改正的基礎。所以人們向來喜歡坦蕩認錯者,而厭惡文過飾非的人。
圣賢與禽獸
原文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譯文
不能成為圣賢,便只能成為禽獸;不要去問收獲如何,只問耕耘做得怎樣。
評點
這是曾氏一段有名的格言。前面兩句說得似乎絕對至極,甚至荒謬,其實是表示曾氏破釜沉舟斷絕后路的堅決態(tài)度:只有做圣賢的一條路可走,否則便墮為禽獸!至于后面兩句,則是“盡人事而聽天命”的一種形象說法,百余年來常被人引用。
不測之禍
原文
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慝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譯文
竊取無實在業(yè)績的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身負人所不知的惡跡者有不測之禍,懷有嫉妒之心者有不測之禍。
評點
盜虛名,負隱慝,懷忮心,這三者,許多人都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曾氏卻認為將有不測之禍。曾氏的觀點是對的。虛名總有一天會露餡,隱慝總有一天會暴露,忮心總有一天會發(fā)作,到那時就成了禍,不如干脆杜絕,則有如釜底抽薪,絕無禍患到來的一天。
惡巧惡盈惡貳
原文
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貳者,多猜疑也,不忠誠也,無恒心也。
譯文
天道厭惡乖巧,天道厭惡盈滿,天道厭惡貳心。所謂貳,指多猜疑,不忠誠,無恒心。
評點
乖巧,盈滿,貳心,都為程朱理學所不喜歡,也為曾氏所不喜歡。曾氏提倡“拙誠”,主張“求缺”,便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今引來“天道”,無非強調它的權威性和普遍性罷了。
易境難境與樂處憂處
原文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譯文
天下無容易的境況,天下無困難的境況;終身有快樂之處,終身有憂愁之處。
評點
曾氏老于文字,善制聯(lián)語格言。這些聯(lián)語格言或雅馴,或通俗,有的甚至詼諧,不管何種風格,都能很準確地表達出他的思想,因而廣為流傳。這里所抄的也是他的一段格言,屬于通俗一類,說的是人生既有易境也有難境,但處易境時不要將它視為易境而輕率,處難境時也不要將它視為難境而痛苦;人生既有快樂時也有憂愁時,處快樂時不宜得意忘形,處憂愁時也不必悲觀失望。
善意與憂樂
原文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譯文
從別人處獲取善意,拿出善意與人相處;以快樂心情度過一生,以憂患意識度過一生。
評點
這也是曾氏的一段格言。前兩句講的一個善字:取別人的善意,給別人以善意。后兩句說的對生活的態(tài)度:樂中有憂,憂中有樂。
無易處之境遇
原文
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生哪有空閑的光陰。
譯文
天下絕對沒有容易相處的境遇,人間哪里有空閑的歲月。
評點
此段格言明白如話。意謂對人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虛度年華。不求回報
原文
天下事一一責報,則必有大失望之時。
譯文
天下的事情若是一一要求得到回報,則必定有大為失望的時候。
評點
俗話說:施恩圖報非君子,忘恩負義是小人。這話背后展示的其實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即人易于淡忘別人所給予的恩惠。正因為此,施恩者不要去求取回報,若要求回報將會失望;同時又提醒受恩者要牢牢記住別人的恩德。
艱苦得來則可久可大
原文
天下事未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久可大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沒有不從艱苦中得來而可以長久可以宏大的。
評點
凡經得起歲月考驗的大成就都不是輕松獲得的,反之,輕松得到的東西也便容易輕松失去。
驕惰誤事
原文
用兵最戒驕氣惰氣,作人之道,亦惟驕惰二字誤事最盛。
譯文
用兵最要戒除驕傲之氣與懶惰之氣,做人的道理,也要明白唯有驕惰兩個字誤事最大。
評點
曾氏說過,古今才人以一驕字致敗,古今庸人以一惰字致敗。所以,無論有才無才,驕惰二字都不可沾上。
勞謙君子
原文
《易》曰:“勞謙君子有終。吉?!眲谥t二字,受用無窮。勞所以戒惰也,謙所以戒傲也。有此二者,何惡不去,何善不臻?
譯文
《易經》說:“勞作而謙虛的君子有好的結果。吉利?!眲谥t兩個字,受用無窮。勞作可以用來戒除懶惰,謙虛可以用來戒除驕傲。擁有這兩個字,何種過惡不可以去掉,何種良善不可以達到?
評點
“勞謙君子有終。吉。”這句話是《易經》中《謙》卦的一條爻辭。這一爻的象辭為:“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周易》對勞謙君子的評價很高,這是因為它恰是驕惰的反面。曾氏曾經以此四字為印文,刻了一個印章送給九弟國荃。
以善相浸灌
原文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
譯文
以善意與人相處、從別人處獲取善意這個為人原則,好比大河里的水滿后足以浸灌小河,小河的水滿后也足以浸灌大河,無論為上級為下級,為師傅為徒弟,為長輩為小輩,彼此都用善來互相浸灌,則每天都能得到收益而不自覺了。
評點
彼此輸送善意,人類將無罪惡。
倍加磨冶變換本質
原文
天下凡物倍加磨冶,皆能變換本質,別生精彩,何況人之于學乎!
譯文
天下所有物品若加倍打磨冶煉,都能改變本質,另外生出精彩來,何況人的求學哩!
評點
部屬給曾氏送來一架西洋望遠器。經過磨冶的玻璃片予以合理組合后,就可以將遠處的物體收在眼前。對此,曾氏發(fā)出這番感嘆。哲學上有量變引起質變的說法,“倍加磨冶”后“變換本質”,實際上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靜中細思
原文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譯文
知道天存在之長久而我所歷時之短暫,則遇到憂患不順之事時,應當稍稍忍耐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之廣闊而我所居住處之窄小,則遇到榮譽利益爭奪之時,應當退讓以守自己的卑下。知道書籍之眾多而我所見者少,則不敢以一點點所得而沾沾自喜,而當思考選擇美善而守定簡約。知道事情變化之繁多而我所能經辦的很少,則不敢以功名自夸,而應當思考推舉賢能而共同圖謀。若能如此,則自私自滿的念頭可以漸漸除去了。
評點
這是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氏寫在日記中的一段話,可視為曾氏“大悔大悟”過程中的一段重要內心獨白。從天地之久遠廣大看到人類自身的短暫渺小,從書籍事端的繁富龐雜看到個人精力才智的限制,這對于驕狂之心的懲治,可謂是從本源上下手。曾氏的悔悟,便是由如此冷靜甚至嚴酷的中宵細思而引起的。因為思考得深刻,也便明白得透徹。他的胸襟從此真正地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取人長攻吾短
原文
就吾之所見多教數(shù)人,取人之所長還攻吾短。
譯文
就我的所見所知多教育幾個人,以別人的長處來批評我的短處。
評點
不自是,不輕人,具備這兩點,可謂一個明白的領導者;若是再進一步,能以人之長來攻己之短,則是一個智慧的領導者。
百病由懶生
原文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攻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也。
譯文
各種弊病都因懶散而引起。懶散則紀律松弛,紀律松弛則對人的管理不嚴,而督促事功也就不勤敏,一處遲緩則處處懈怠。
評點
懶散者不能治事。這段日記說的是懶散對政事的危害,可知從政者尤其不能懶散。
三樂
原文
勤勞而后憩息,一樂也。至淡以消忮心,二樂也。讀書聲出金石,三樂也。
譯文
勤勞之后稍稍休息,第一大樂趣。以非常淡泊的態(tài)度來消除嫉妒之心,第二大樂趣。讀書時發(fā)出金石般動聽的聲音,第三大樂趣。
評點
以何事為樂,能見一個人的趣味取向。曾氏的這三樂,乃真正的君子之樂。關于三樂,曾氏還有一種說法,即以“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來取代“至淡以消忮心”,其他兩樂則與此說同。
喜譽惡毀與患得患失
原文
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適足以欺世盜名。
譯文
凡喜歡稱譽厭惡詆毀的心思,也就是普通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思,在這一道關口上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只能用來欺世盜名。
評點
曾氏認為,喜譽惡毀與患得患失是同一個毛病,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體現(xiàn)不同罷了。如果在這一點上不能徹悟,即其人所具有的學問才智都是假的。不誠無物:不能在自身得到驗證,學問將從何談起?
言物行恒
原文
言物行恒,誠身之道也,萬化基于此矣。余病根在無恒,故家內瑣事,今日立條例,明日仍散漫,下人無常規(guī)可循,將來蒞眾必不能信,作事必不能成。戒之。
譯文
言之有物持之以恒,這是致身于誠的方式,一切教化都以此為基礎。我的毛病根源在無恒心,故而家中瑣事,今天立下條例,明天仍舊散漫,仆人沒有常規(guī)可循,將來管理眾人必不能使人信服,做事必不能成功。要戒除此病。
評點
這是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的一段日記。這段時期,正是曾氏跟隨唐鑒研習程朱理學,努力修身之時。這段時期的日記,幾乎每天都在對自己一點一滴的言行缺失進行深刻反思批判。其深刻之處體現(xiàn)在挖病根上,挖出病根后又將它與“誠”這個本體聯(lián)系起來。說到做不到,便是自欺,便是不誠;而不誠,則什么都不是。所以,這段時期的日記中,曾氏常對自己痛加指摘,甚至罵自己下流卑鄙,是禽獸。罵得越厲害,震動便越大,糾正的決心也便會下得越大。
安逸不能肩大任
原文
孫高陽、史道鄰皆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為一代之偉人。今已養(yǎng)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譯文
孫高陽、史道鄰都是極能耐得苦的人,所以能夠艱難馳驅,成為一代偉人?,F(xiàn)在我已養(yǎng)成專吃美味只能安逸的身子,今后怎么能肩負大任?
評點
孫高陽即明末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曾總督山海關與薊遼,長年與清兵作戰(zhàn)。罷職家居后,又在家鄉(xiāng)高陽率家人與來犯清兵搏斗,城破自殺。史道鄰即史可法,明末崇禎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期的東閣大學士。清軍南下,他孤守揚州。城破后被執(zhí),不屈自殺。翰苑中的曾氏以此二人為榜樣,勉勵自己不能耽于安樂,以便他日擔當大任。
遏欲之難
原文
自戒潮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
譯文
自從戒吃潮煙以來,心神彷徨不定,幾乎像缺了主心骨似的。遏制欲望之難,大致都如此,若不挾破釜沉舟的氣勢,怎能有成呢?
評點
曾氏青年時代有兩大嗜好,一為吃煙,一為下棋。道光二十二年,曾氏曾經下決心戒除這兩個嗜好。結果煙戒成功了,棋卻沒戒成。后來身處軍營,即便軍情嚴重到了極點,他每天也要下幾局棋。之所以一成一不成,或許是吃煙有害健康,曾氏下死決心戒之,而下棋雖耗時光卻也能澄定心緒,故未下定死決心。
借拂逆磨礪德性
原文
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設法以誅鋤異己者,權奸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外患而亡為慮者,圣賢之用心也。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幾乎!
譯文
古人辦事情,遭遇掣肘的地方,碰到違逆的端由,每朝每代都有,每個人都有。厭惡違逆而一味要求順從,從而設法誅鋤異己,這是權奸的行徑。聽任它違逆,從而震動心意,堅韌性情,委曲求全,而且以無敵國外患易招致滅亡作為長遠思慮,這是圣賢的用心。借別人的違逆,來磨礪我的德性,這也許是可以做到的吧!
評點
古往今來,許多處高位握重權的人,都喜歡采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其好處是個人意志行使順暢,權力欲望得到充分滿足,不好處則容易招來怨恨,弄不好也有可能帶來殺頭毀家之禍。應該說,此種做法不好。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寬宏大量,海納百川,若能存無敵國外患而亡之心,有意培植反對派,那就是大政治家的作為了。
心力勞苦
原文
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
譯文
扶助危困拯救災難的英雄,最主要的是要經得起心與力上的勞苦。
評點
凡處危難之際,必定是特別的艱苦,要做此際英雄,自然得有超人的吃苦耐勞本領。這種本領既體現(xiàn)在力量上,也體現(xiàn)在心志上。得人與治事
原文
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治事不外四端:曰經分、綸合、詳思、約守。
譯文
治理政事的辦法,獲得人才、處置事情兩者一樣的重要。獲得人才這方面不外乎四件事:叫作廣泛收錄、謹慎使用、勤于教導、嚴格管理。處置事情不外乎四點:叫作分析、綜合、思考詳盡、把守簡約。
評點
通常官員都只把治事作為為政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政事本來就繁多,每一樁每一件都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逼得你非辦不可。重治事原本不錯。不過,事情要靠人去辦,而“人”又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故而為政在治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便是得人。這一點,常常易于被忽視。曾氏有一套得人的本領和經驗,此乃其成功之本。這段話說到他得人的四條經驗,看似無奇特之處,若要真正做得,則頗不容易。譬如拿勤教一條來說,許多為政者就做不到,即便想教,也教不出一個名堂來。曾氏認為,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不能為賢主更生異才,人才要靠培養(yǎng)教育而成。曾氏教育人才的方法很多,“宏獎”是他使用得最多最為得手的一種,他甚至把“宏獎人才,誘人日進”視為自己的一大樂趣。在治事上,他對“經分”“綸合”有獨到認識。咸豐十年六月二十九日,曾氏在日記中這樣說道:“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來,先須剖成兩片,由兩片而剖成四片,由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懸絕,愈剖愈細密,如紀昌之視虱如輪,如庖丁之批隙導窾,總不使有一處之顢頇,一絲之含混。”“綜核者,如為學之道,既日知所亡,又須月無忘其所能。每日所治之事,至一月兩月,又當綜核一次。軍事、吏事,則月有課,歲有考;餉事,則平日有流水之數(shù),數(shù)月有總匯之賬??傄院髣儆谇盀檫M境?!睂τ诩s守,他在當天的日記中也有很好的闡述:“簡要者,事雖千端萬緒,而其要處不過一二語可了。如人身雖大,而脈絡針穴不過數(shù)處,萬卷雖多,而提要鉤玄不過數(shù)句。凡御眾之道,教下之法,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稍繁難則人不信不從矣?!?/p>
精心果力
原文
每日須以精心果力獨造幽奧,直湊單微,以求進境。一日無進境則日日漸退矣。
譯文
每天必須以精誠心思、果決力量去獨自造訪幽深奧賾,徑直奔向細微之處,借以求得上升的境界。若一天沒有得到上升的境界,則一天一天地漸漸后退了。
評點
這是曾氏為自己提出的一個較為苛嚴的要求。《大學》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笨磥?,這段話當是曾氏的指導思想。每日都有進境確乎不易,所以要精心果力,要獨造幽微。若果真如此,日新日日新也不是不能做到的。當然,這個“新”,這個“進境”,只是點滴之間罷了。滴水成河,到時便波瀾翻卷了。
清早單開
原文
于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事,本日必了之。
譯文
在清早用單子開出當天應了結的事,當天必須了結它。
評點
一早起便開列出來,既是提示,也是督促。人們辦事最易犯的兩個毛病是:一為遺忘,一為拖拉。曾氏的“單開”,系專治此兩癥的良方。
精神貫注與軍事日進
原文
與胡中丞熟商江南軍事。胡言凡事皆須精神貫注,心有二用,則必不能有成。余亦言軍事不日進則日退。二人互許為知言。
譯文
與胡中丞反復商量江南用兵的事情。胡中丞說凡事都須精神貫注,一心二用,則必定不能有成效。我也說軍事上若是不能每天有長進則將每天后退。兩人互相贊許對方的話為明了事理的言論。
評點
胡中丞即胡林翼,時任湖北巡撫。
咸豐十年初,太平軍行圍魏救趙之計,二月下旬攻破杭州,浙江巡撫羅遵殿自殺。閏三月下旬,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接下來攻占常州、蘇州等大城市。江南軍事形勢陡變。
四月初,羅遵殿靈柩運回原籍安徽宿松。此時,曾氏正駐軍宿松。前幾天,左宗棠、李元度從湖南來到宿松。初十日,胡林翼從湖北英山來到宿松。曾、左、胡一時同處宿松,可謂東南大變中的一次湘軍主要統(tǒng)領的小聚會,正如《年譜》中所說的,他們“昕夕縱談東南大局,謀所以補救之法”。十五日夜里,曾氏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段話。胡談辦事須專心致志,曾談軍事須日有所進,彼此都稱贊對方說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