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身
猛火煮慢火溫
原文
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xué)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yōu)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譯文
老師朋友上下扶掖,即便是懦夫也會立有志向。我想起朱子的話:為學(xué)好比熬肉,先必須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透。我平生學(xué)問上的功夫,完全沒有用過大火煮沸,雖然略微有點見識,乃是從悟性這個境界里得來的。偶爾用過功,也不過是悠閑把玩而已,好比沒有沸騰的湯,即刻便用慢火溫煨,將會越煮越不能熟透。
評點
這段話出自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給諸弟的家信。此時曾氏年齡三十二歲,入京已三年,官居翰林院國史館協(xié)修官,秩為正六品,屬中央政府里的低級官員,俗稱小京官。受信人為他的四個弟弟。四個弟弟都在老家湖南讀書,且無一人有任何功名。此時的曾氏身為詞臣,公務(wù)清閑,得以有時間讀書做詩文。這段時期,他以《朱子全書》為課本,究心程朱理學(xué),所引的這段朱熹的話,便出自《朱子語類》。朱熹的原話為:“今語學(xué)問,已如煮物相似,須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欲復(fù)自家原來之性,乃恁地悠悠,幾時會做得?大要須先立頭緒。頭緒既立,然后有所持守?!?/p>
朱熹的意思是,求學(xué)問的過程,就好比用火煮食物一樣。先要用大火將食物猛烈地煮一陣子,待它已經(jīng)熟了后,再用小火慢慢地煨。食物尤其是難以煮熟的食物比如肉類,如果一開始不用大火猛煮的話,它根本就熟不了,但也不能一個勁地用大火,那樣就會把它燒焦了。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則需用小火慢慢細細地熬出來。朱熹認為,要恢復(fù)人原本的誠善之性,要為人生立一個大的規(guī)模,必須要用一段時期大量地刻苦地攻讀圣賢的經(jīng)典著作。有了這樣一段過程之后,才有可能再來悠閑地閱讀,細心地體味書中精義;如果一開始就欠缺這個刻苦攻讀的過程,那么一輩子就將得不到真正的學(xué)問。
曾氏在唐鑒的指導(dǎo)下與倭仁等人一道,通過嚴格修煉,其信仰更為堅定,其心思也日趨純粹,在求取學(xué)問的途徑上,他亦甚為認同這種“先猛后溫”的方式。鑒于過去缺少“猛火煮”階段,他決心以加倍勤奮來予以補救。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在給諸弟的信后附了一份課程表。其日常功課的主要內(nèi)容便是讀書求學(xué):讀完二十三史,又特別注明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亦不間斷,一書不讀完,不讀他書。每天寫日記。每天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學(xué)問、經(jīng)濟、藝術(shù)四門。每日作詩文數(shù)首。每天早起作字。夜里一律不出門。
曾氏將這個自己很認同并切實照著辦的讀書方法告訴諸弟,無疑是希望弟弟們也能照著做。曾氏的這四個弟弟,眼下正是全職讀書郎,實在是應(yīng)該趁此大好時候來一番“猛火煮肉”,即集中全副精力大量地日夜兼程地讀書作詩文,借以立下學(xué)問規(guī)模。筆者也很認同這種求學(xué)方式。人生在世雖然漫長,可以活到七八十年,甚至高達百歲,但不需旁騖,能系統(tǒng)讀書的時間也不過十多年,這十多年的求學(xué)歲月對一生的事業(yè)和成就關(guān)系巨大。在這段時間里有沒有“燒過猛火”,常常是日后的人生有無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人在學(xué)校里讀書時不知珍惜,到了中年以后才痛切感受少壯不努力所帶來的后果。再思補救,為時已晚。因為中年之后,按求學(xué)的程序,是應(yīng)該到“慢火溫”的時候了。那時若再用“猛火煮”,且不說各種條件已不具備,即便具備,“溫”的階段豈不要下移到老年!人到了老年,還能有大作為嗎?曾氏這段話明明白白說的是治學(xué),但輯者為何將它歸于“治身”一類呢?據(jù)筆者揣測,因為曾氏是在對諸弟講立志時,引來這段求學(xué)方式的議論的,其目的還是歸結(jié)在立志上。
民胞物與之量與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xué)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譯文
君子的立志,當(dāng)立下民胞物與的氣度、內(nèi)圣外王的功業(yè)。有這樣的志向后,才不愧為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間的完人。所以,君子的憂慮,是以自己不如舜不如周公那樣的人作為憂慮,以道德沒有修煉、學(xué)問沒有講求作為憂慮。故而,有愚頑百姓不從教化的事發(fā)生則憂慮,有野蠻的外族侵犯華夏民族的事發(fā)生則憂慮,有小人占據(jù)要位、賢才受到壓抑的事發(fā)生則憂慮,有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自己的惠澤的事發(fā)生則憂慮。這就是所謂對天命不順的悲嘆和對世人困厄的憐憫,這才是君子所應(yīng)當(dāng)憂慮的。至于自己一身的屈與伸,一家的饑與飽,世俗對自己所加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這些事情,君子則沒有時間去憂慮。
評點
這段文字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后世論者常說曾氏入京后不久便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這段話應(yīng)是此說的一個佐證。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以社會為主要活動舞臺的男人,幾乎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活動領(lǐng)域有所選擇,對自己在此領(lǐng)域內(nèi)能達到的目標有所期許,對社會將可能給予自己的關(guān)注和回報有所盼望,這就是所謂的志向。人的志向有大有小,對所立志向的追求過程有長有短,這中間的差異源于天賦、教育、胸襟、能力和環(huán)境等等。曾氏進京不久后便能立下這種“澄清天下之志”,除天賦和胸襟等因素外,重要的是環(huán)境的變化:由湖南變?yōu)榫煛_@種變化首先意味著他由一個普通老百姓變?yōu)閲夜賳T,而且是出身清貴的天子近臣,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錦繡前程的寬闊大道。他既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了信心,又會很自然地加大自身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這個變化的另一點是他的周圍有一個很優(yōu)秀的師友圈。這個師友圈讓他通過對《朱子全書》的研讀,真正明白程朱理學(xué)的精粹,即養(yǎng)民胞物與之量、成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
在當(dāng)時讀這段話的曾氏的幾個弟弟看來,大哥未免有點矯情:難道你就對自己一身的屈伸、得失、貴賤、毀譽,真的沒有時間去憂慮嗎?真的就這樣無私嗎?事實上,曾氏也不是這樣純粹。他對大考、遷升等關(guān)系一己伸屈的事也看得很重。解讀曾氏所說的這段話,宜從方向著眼、從大處著眼。所謂從方向著眼,即立下君子大志后,今后努力的方向便是修煉人格、關(guān)懷眾生。以百姓社稷為懷,不再一切都從一身一家的利益出發(fā)。從大處著眼,即國事、家事、天下事,盡管是事事都關(guān)心,但得有個先后主次,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應(yīng)放在國事和天下事上,家事宜往后挪。這就是所謂國爾忘家、公爾忘私。人的意識經(jīng)過這樣一番調(diào)整后,其境界就大為提升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青年應(yīng)當(dāng)立志,而且不妨將志向立得高遠些。立下一個高遠的志向后,人生的努力方向便會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時期里鮮明突出。精力和時間的分配也便會在一個相當(dāng)長的時期里輕重得宜。一個人能在一段相當(dāng)長時期里這樣生活,他的事業(yè)豈能不成?他的生命品質(zhì)豈能不高?
以寫日記來固定恒心
原文
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明師益友,重重挾持,能進不能退也。
譯文
我向有缺乏恒心的弊病,自從這次逐日寫日記開始,可以保證一輩子有恒心了。這是因為明師和益友多方面的督促扶持,我只能上進不能后退了。
評點
這段話與上段話一道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給諸弟的家書。在后世人的眼中,曾氏是個有恒心的人,但曾氏的恒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自覺練就的。決定堅持每天寫日記,是他用來訓(xùn)練恒心的一個重要手段。曾氏寫日記,是受了唐鑒和倭仁的啟發(fā)。唐、倭這兩位晚清理學(xué)名臣,用寫日記的方式來監(jiān)督自己的心性修養(yǎng)。曾氏以他們?yōu)榘駱?,也用日記來幫助自己培植?nèi)圣功夫。故而他的日記重點用來批判自身缺點,即“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意過,皆記出”。(見曾氏《求缺齋課程》)為表示對此事的重視,他還要求字跡“須端楷”,并且以“終身不間斷”來打造自己的恒心。但他所立下的這個宏誓并沒有完全做到。傳下來的曾氏一百多萬言的日記中,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段時期。前段時期起自道光二十二年,終于咸豐七年。這段時期中逐日寫日記的年份,也只是從道光二十二年到道光二十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后則只是一些零散的記錄。后段時期起自咸豐八年六月初七日,一直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曾氏辭世的前一天。這段為期十四五年日記的內(nèi)容則幾乎近于流水賬,與前段時期的“心齋”有很大的區(qū)別。“心齋”式的日記之所以沒有堅持下去,估計一是后來的工作忙。道光二十七年曾氏升二品銜大員,二十九年后實授禮部侍郎,并先后兼任過兵部、工部、吏部、刑部侍郎,政務(wù)的確殷繁。第二個原因則是身為部堂實任官后脫離了原來的師友圈,失去“明師益友”的“重重挾持”,于是乎在寫日記這件事上便只能退而不能進了。
從曾氏寫日記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青年時代的曾氏,在“恒心”這一點,與常人無異,既有渴求“有恒”的強烈愿望,又缺乏堅持下去的毅力。中年以后的曾氏,在日理萬機的繁忙中,仍能將“每日寫日記”進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實為難能可貴。他之所以能有中年之后的這個“有恒”,應(yīng)與早年那段時期心性修煉的基礎(chǔ)厚實分不開。恒心是成就事業(yè)的必要條件,而恒心也是可以培養(yǎng)的。曾氏的人生經(jīng)歷,給了我們這方面有益的啟示。
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
原文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xué)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至,至于有志、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譯文
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則絕對不甘心處于底層。有識見,則知道學(xué)問是沒有窮盡的,不敢以一點點所得為滿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來窺測天空,這都是沒有見識的緣故。有恒心,則絕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面,缺一都不行。眼下各位老弟,只有在識見這方面不可能很快達到較高的層次,至于有志向、有恒心這兩方面,則完全可以期盼于自己的努力。
評點
曾氏在這里對士人于讀書一事上提出三個要求,即有志、有識、有恒。其實,不只是士人,也不只是讀書一事,我們每一個想好好活在世上的人,若希望做出一樁較大的事情,都應(yīng)該有志、有識、有恒。有志、有恒,在前面的幾段評點中都已涉及,這一段專來說幾句“有識”。
所謂識,就是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了解與看法。人的“識”,以所知為基礎(chǔ)。這個所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知識積累得越豐富,對人和事的了解就有可能越清楚,看法也就有可能越接近其本質(zhì)。知識的積累來自多種途徑,讀書固然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閱歷。看得多,感受得多,經(jīng)歷得多,知識也便自然多了。人的識,以“見”為可貴。通常將此稱之為見識或識見。識的最后落腳點乃在于對人事的認知與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否,便是“見”。它與知識有關(guān),但又不完全取決于知識的多寡,而與一個人的思維力、領(lǐng)悟力、創(chuàng)造力關(guān)系更大。人們常說的書呆子、兩腳書柜、書蛀等等,便是指裝了滿肚子書本知識卻沒有自己見識的人。由于缺乏最后落腳點,這種所謂知識再多也作用不大。而“見”又以遠見和創(chuàng)見尤為寶貴。因為有遠見,則可預(yù)為準備;因為有創(chuàng)見,人類文明才得以發(fā)展。以筆者看來,曾氏所提出的志、識、恒三者中,識最為難得,也最為重要。
人生宜求缺
原文
凡盛衰在氣象,氣象盛則雖饑亦樂,氣象衰則雖飽亦憂。今我家方全盛之時,而賢弟以區(qū)區(qū)數(shù)百金為極少,不足比數(shù)。設(shè)以賢弟處楚善、寬五之地,或處葛、熊二家之地,賢弟能一日以安乎?凡遇之豐嗇順舛,有數(shù)存焉,雖圣人不能自為主張。天可使吾今日處豐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日處楚善、寬五之境。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dāng)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來書有“區(qū)區(qū)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之已厚于我兄弟乎?兄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fù)》之至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垢》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于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闕齋。蓋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則區(qū)區(qū)之至愿也。家中舊債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辦,諸弟所需不能一給,亦求缺陷之義也。內(nèi)人不明此意,時時欲置辦衣服,兄時時教之。今幸未全備,待其全時,則吝與兇隨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賢弟夫婦訴怨于房闥之間,此是缺陷,吾弟當(dāng)思所以彌其缺,而不可盡給其求,蓋盡給,則漸幾于全矣。吾弟聰明絕人,將來見道有得,必且韙余之言也。
譯文
舉凡興盛與衰落都體現(xiàn)在氣象上。氣象旺盛,盡管饑餓也感覺快樂;氣象衰敗,盡管溫飽也會令人擔(dān)憂。現(xiàn)在我們家正處在全盛的時候,而賢弟認為區(qū)區(qū)數(shù)百兩銀子為很小的一筆錢,夠不上一個數(shù)目。假如將賢弟處在楚善、寬五的位置,或者處在葛、熊兩家的位置,賢弟能夠安心過得了一天嗎?人所遭遇到的處境是富是窮是順利是多挫折,這是有天數(shù)安排的,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天可以使我今天處在富裕順利的境地,也就可以使我明天處于楚善、寬五的境地。君子處于順境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常覺得老天特別厚待我,我應(yīng)當(dāng)用自己的多余部分彌補別人的不足處。君子處于逆境,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常覺得老天厚待我;并不是真正地厚待,而是與那些更糟糕者比,我已得到厚待了。古人所說的“處境要看不如我的”,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來信中有“區(qū)區(qū)千金”四個字,豈不是太不知上天已經(jīng)厚待我們兄弟了嗎?兄曾經(jīng)研究過《周易》的大道理,琢磨宇宙間盈虛消息的規(guī)律,從而知道人生在世是不可能沒有缺陷的。太陽升到中天后便開始西斜,月亮圓滿后隨即虧缺,天有它的不足,地在東南邊缺失,沒有總是完美而不虧缺的?!秳儭坟灾缶o接著的是《復(fù)》卦,君子認為這是可喜的?!秹坟猿霈F(xiàn)后,《垢》卦便跟著來了。君子認為應(yīng)該產(chǎn)生危機意識。所以,在遇到吉利的時候,常會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兇危;在遭到兇危時,則又會因警惕自省而走向吉利。故而君子只知道有警惕自省。存警惕自省的意識,于是保守它的欠缺,而不敢去追求圓滿。小人則常常追求圓滿,圓滿一旦得到,恥辱和兇危也便隨之而來了。多數(shù)人常常有缺陷,而我一個人經(jīng)常圓滿,在上天規(guī)律中的屈與伸這方面,難道能這樣不公平!
現(xiàn)在我們家祖父母、父母健在,兄弟姊妹整齊,京師中沒有可以比美的,也可以算得上萬全之家了。故而我只求缺陷,以“求闕齋”來作為寓所之名,目的在于以其他方面的欠缺,來求取家中祖父母、父母的齊全。這就是我小小的胸中最大的愿望了。家里的老債不能夠全部還清,祖父母父母的衣服不能夠多置辦,各位兄弟所需要的不能夠都滿足,也是求取缺陷的內(nèi)容之一。你們的嫂子不明白這里面的深意,時時刻刻想置辦衣服,為兄的也時時刻刻在教導(dǎo)她。如今幸而沒有完全備齊,等到完全齊備時,則恥辱與兇危也便隨即到了。這是最可怕的事。賢弟夫妻在私房里訴說著不滿,這就是缺陷。賢弟應(yīng)當(dāng)想怎么樣來彌補這個缺陷,但又不能夠有求必應(yīng),如果全部滿足了,則又接近于圓滿了。賢弟是聰明絕頂?shù)娜?,將來于天地間的大道理有所理解時,必然同意我的這番話。
評點
這一大段話,出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給國華、國荃兩弟的信。這是一封較長的信。它的背景是曾氏于先一年充任四川鄉(xiāng)試主考官,得到一筆較為豐厚的報酬,于是寄一千兩銀子回家,囑咐以其中六百兩作為還債及家中零花之錢,剩下的四百兩則拿來饋贈戚族。曾氏的這個安排遭到諸弟的反對,他們不同意在家里仍舊銀錢拮據(jù)的時候分出這大一筆數(shù)目來送人。在長沙讀書的國華、國荃給大哥寫信說明他們的觀點。曾氏接到兩個弟弟的信后,寫了這封信。關(guān)于曾氏的這封信,《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議論,這里就不再多說了。這段話之意重在將曾氏“求缺”的思想介紹給讀者,此次評點,就來多說幾句“求缺”。
居京師期間,曾氏寫過一篇名曰《求闕齋記》的文章。文章一開頭便說:“國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剛浸而長矣,至于八月有兇,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毙胖姓f“兄嘗觀《易》之道”??梢娫系那笕彼枷胧莵碜浴兑捉?jīng)》的啟發(fā)。人們讀《易》,通常都很容易感受它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陽剛強健的觀念。其實《周易》最值得研究的是它的“剛?cè)嵯嗄?,八卦相蕩”,也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曾氏讀《周易》時,看出了這種思想,并且對他有很大地觸動和啟迪,他用“盈虛消息之理”來表述之。
曾氏以“盈虛消息”的眼光來看待宇宙間的事物: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天地萬物“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他認定這是一條帶普遍性的規(guī)律,并因此而領(lǐng)悟到,人類社會也受這條規(guī)律的支配。不可能只盈不虛,只息不消,而是如同宇宙間的事物一樣,盈滿后即出現(xiàn)虛缺,長息之后即為消減,曾氏于此進一步悟出,盈滿是瞬間片刻的狀態(tài),虛缺則是經(jīng)年累月的常態(tài),若拼命追求盈滿,緊接而來的虛缺,就將會給人帶來沮喪。而這種追求,從思維方式來講,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因為它近于貪婪,而保持具有虛缺的常態(tài)才是與規(guī)律相符的觀念。曾氏因此而更進一步想到,對于一個境遇良好的人來說,要有意識地求得缺陷,如此方可形成平衡的態(tài)勢,從而將良好的境遇長久保持。
這是曾氏從《周易》中對自然界“盈虛消息”的觀察而施之于人世的領(lǐng)悟,其實,也很可能是作《易》者在洞悉人情世故后,借助天文地理來啟示讀者。認真讀書的人,則可以通過天文地理來悟到作者的深邃用心?!断缔o》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其中所透露的,便是此中信息。筆者認為,自然界的陽極而陰,與人世間的盛極而衰,在內(nèi)在的因素中確有相通之處。這種內(nèi)在的因素極有可能便是無論宇宙還是社會,都需要有一種制衡的力量。在此力量的約束下,達到對稱平衡。宇宙或社會,也只有在對稱平衡的狀態(tài)中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盈虛消息”確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大智慧,仔細咀嚼,慢慢體味,它是可以給我們很多收益的,真正明白這個大智慧后,人生當(dāng)有境界意義上的升華。
將仁心變?yōu)樾袆?/p>
原文
凡仁心之發(fā),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zhuǎn)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則計較多,而出納吝矣;私心生,則好惡偏,而輕重乖矣。
譯文
凡是仁愛的念頭一旦生發(fā),必須一鼓作氣,盡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將它落實到具體作為上,稍微有點轉(zhuǎn)念出來,則疑心產(chǎn)生,私心也跟著產(chǎn)生。疑心一生,則考慮計較就多起來,在送出與拿進這兩方面便會變得小氣;私心一生,則好惡上出現(xiàn)偏差,對事情輕重的處置便會有錯誤。
評點
這一段話亦出自上封信。針對兩弟言及家中已負債千兩,不應(yīng)再拿出四百兩贈人的話,曾氏說家中負債情況他不清楚,若真的如此,則送人一事就不會提了,但現(xiàn)在或許族戚們都已經(jīng)知道,不便改口,則只能聽從堂上老人們的意見。接著,曾氏寫出這段話。這段話里有三個重要的詞,即仁心、疑心、私心。曾氏說,當(dāng)人生發(fā)出仁心時就要立即將這個好的心愿化為實際行動。不然,疑心、私心便很快產(chǎn)生,好事就做不成了。讀完這段話后,給人的感覺是,仁心不及疑心與私心的強大,三者中只有仁心一者獨存的話,才能辦好事。若一旦三者并存,一定是后兩者聯(lián)合起來取勝。
孟子說“仁者愛人”,“仁心”的最大體現(xiàn)便是愛別人之心,“私心”恰恰是與“仁心”相對的愛自己之心。人的私心即愛自己之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不需要任何人的指點便自發(fā)滋生?!叭市摹眳s是要經(jīng)過長期教育和培植之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境地才會自覺的擁有,故而“仁心”不敵“私心”?!耙尚摹钡漠a(chǎn)生則是源于社會的影響。人在“私心”的導(dǎo)引下,會做出種種只利于自己而不考慮別人的事。人群的這種心態(tài)一旦形成一種社會現(xiàn)象時,這種社會現(xiàn)象又反過來對別人的思維作出干擾,干擾的結(jié)果便是導(dǎo)致“疑心”的產(chǎn)生,故而“疑心”也是與“私心”緊密相連的。“私心”本就強大,再加上“疑心”,兩者聯(lián)合,力量便愈加強大。“仁心”在它們面前處于下風(fēng),則是很自然的事。曾氏洞悉此種人情,指出在“仁心”生發(fā)時,趁著“疑心”尚未起,便要一鼓作氣,將“仁心”貫徹到實際作為中,因為只有實際作為才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曾氏這段話的最大意義,在于給人們找出一個克服人性弱點的良法。
事實上,曾氏的這點“仁心”,也沒有敵得過家中眾人一致的“疑心”與“私心”。“四百兩銀饋贈戚族”一事,湘鄉(xiāng)老家一直未給京師寓所一個明確的信息反饋,估計沒有照辦。
德行上的五條告誡
原文
五箴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茲。蓋古人學(xué)成之年,而吾碌碌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繼是以往,人事日紛,德慧日損,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疢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順,將欲刻苦而自振拔諒哉,其難之歟,作五箴以自創(chuàng)云。
立志箴
煌煌先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吾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兇災(zāi),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輿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實曰三才。儼恪齋明,以凝汝命。汝之不莊,伐生戕性。誰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無成,慢人者反爾??v彼不反,亦長吾驕,人則下汝,天罰昭昭。
主靜箴
齋宿日觀,天雞一鳴,萬籟俱息,但聞鐘聲。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懾,誰敢余侮!豈伊避人,日對三軍。我慮則一,彼紛不紛,馳騖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擾擾以終古?
謹言箴
巧語悅?cè)?,自擾其身;閑言送日,亦擾汝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聽途說,智笑愚駭。駭者終明,謂汝實欺;笑者鄙汝,雖矢猶疑。尤悔既叢,銘以自攻;銘而復(fù)蹈,嗟汝既耄。
有恒箴
自吾識字,百歷洎茲。二十有八載,則無一知。曩以所忻,閱時而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德業(yè)之不常,曰為物牽,爾之再食,曾未聞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馬走。
養(yǎng)身要言
——癸卯入蜀道中作
一陽初動處,萬物始生時,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叭省彼责B(yǎng)肝也。
內(nèi)而整齊思慮,外而敬慎威儀,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岸Y”所以養(yǎng)心也。
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靶拧彼责B(yǎng)脾也。
擴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順?!傲x”所以養(yǎng)肺也。
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爸恰彼责B(yǎng)腎也。
譯文
五箴
少年時沒有奮發(fā)自立,歲月虛度以至于今日。想想已到古人學(xué)問有成的年齡,而我尚如此碌碌無為,心情甚為悲戚!若還是像現(xiàn)在這樣過下去,人事日漸紛雜,道德智慧日漸喪失,前途的低下,是可以預(yù)知的。疾病能導(dǎo)致知識的增進,享樂則可以招來身亡,我以一個中等材質(zhì)的人而身處順暢的境地,將要刻苦努力而自我振作,明擺著的是一樁很難的事,故而作五條箴言來自勵。
立志箴
光輝奪目的前代賢哲,他們也是人群中的一員,渺小不足道的我,同樣是父母所生,上天給我的聰明福氣和俸祿太豐厚了。拋棄上天的厚愛而放縱不止,這將招致兇災(zāi),光只是無窮盡的后悔,到死也不會有長進。過去的已不可追回,請從今天開始從嚴要求。肩擔(dān)道義親身實行,借助文章曉諭世人,只要一息尚存,將永不忘記所發(fā)的誓言。
居敬箴
天與地各自有固定的位置,男女交合生下了人,天、地、人像鼎之三足互為配合,實在可稱為三才。莊嚴敬肅洗滌心垢,以此堅固自己的生命。你若不莊重,將會濫用精力情性。哪一個人是可以怠慢的?哪一件事是可以掉以輕心的?對事掉以輕心則事不成,怠慢別人的人,別人也會以這種態(tài)度對你。縱然別人不這樣待你,也會助長我自己的驕傲,那么別人就會看低你,天理懲罰是明明白白的。
主靜箴
素食端謹?shù)匾顾奚巾斔略?,破曉雞高聲啼叫,各種聲音全部停息,只有鐘聲在悠揚遠播。后面有毒蛇,前面有猛虎,神智安定心不膽怯,誰敢侮辱我!豈能避得開人事,每天好比面對三軍。我本人的思慮堅定不二,外界再紛雜我心不紛雜。殫精竭慮追索半生,現(xiàn)已慢慢走向老境,難道就這樣忙忙碌碌而到死嗎?
謹言箴
好聽的話能取悅別人,但自身要多費精力;閑聊既耗費時日,又損傷你的精神。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不自夸,自夸者則并不是十分明白的人。傳播道聽途說來的消息,智者會嘲笑愚者會一時恐駭。恐駭者終究會明白過來,將會責(zé)備你欺騙了他。嘲笑者會鄙薄你,你即便賭咒發(fā)誓他也會對你的話懷疑。怨尤與后悔既然與多言匯聚,我何不作此銘來自己攻擊這個弱點。若作此銘后又重蹈覆轍,則只能嘆息是老糊涂了。
有恒箴
自從我發(fā)蒙識字以來,歷經(jīng)種種世事而到今天,已過去二十八年了,還一無所知。過去常常是對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沒有多久就厭棄。舊的東西既已拋去,新的東西也很快又被放置。修德從業(yè)不能有恒,是被俗務(wù)所牽累。你一再說話不算數(shù),也曾聽說過這是要獲罪咎的嗎?谷粒一顆顆增加,時日一久可以使斗斛盈滿。上天神靈,以此啟發(fā)您的奴仆吧!
養(yǎng)身要言
——癸卯年進入蜀道上作
如一輪朝陽初升東方,如萬物萌生細芽,內(nèi)里不藏怒火,不留怨氣。右邊所說的是“仁”,用來保養(yǎng)肝臟。
內(nèi)心思慮合乎規(guī)范,外表莊重謹慎儀容威嚴,處境好時不驕盈,威嚴而不兇惡。右邊所說的“禮”,用來保養(yǎng)心臟。
飲食有節(jié)制,起居有常規(guī),做事有恒心,舉止有定力。右邊所說的“信”,用來保養(yǎng)脾臟。
襟懷寬闊大公至正,順其自然面對世事,對自心而言覺得安寧,以天理衡量則順順當(dāng)當(dāng)。右邊所說的“義”,用來保養(yǎng)肺臟。
心宜讓它安定,氣宜讓它安定,神宜讓它安定,體宜讓它安定。右邊所說的“智”,用來保養(yǎng)腎臟。
評點
《五箴》作于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初六日,在同年三月十日給諸弟家書中,曾氏將它附于信尾。
此時的曾氏,仕途正處順境。先年三月,大考列二等第一,升任翰林院侍講,銜為從五品,已進入中級官員的行列。六月奉旨充任四川鄉(xiāng)試正主考官,十一月底返回北京,這趟差事讓他名利雙收。仕途的順利給他帶來好心情,也給他增添自信心,故而對自己的期許也更高?!段弩稹繁闶窃谶@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五箴即五段箴言,在五個方面對自己提出勸諫并立下奮斗的目標。這五個方面是立志、居敬、主靜、謹言、有恒。這五個方面既是當(dāng)時社會對士人人格修煉上的要求,也是曾氏自認存在問題較多,必須給予重點檢束的五個方面。簡要地說,曾氏所立的志向是以先哲為榜樣,從今日做起,一生朝這個方面去努力;其所言居敬為:處世莊重自愛,待人戒驕戒慢;所說的靜指的是心靜,即氣定神閑,用志不紛;所謂謹言,既包括言辭審慎一面,也有少說話的一層意思在內(nèi);所謂有恒,不僅指通常意義上的持久,還含有專一、超脫等內(nèi)容。
曾氏寫這五段箴言時,正值三十三歲熱血滿懷激情洋溢的青春時期,相信許多年輕時意欲有所作為的人,也有過類似曾氏此刻的舉動:寫下一些豪情萬丈的文字來,作為對自己的激勵,但的確有不少人,一邊在說要有恒,一邊又抵抗不住外界的干擾和自己的惰性,結(jié)果是豪情一天天消落,到頭來說過的話一句也沒有落實。面對著往日的文字,唯有慚愧而已。曾氏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年輕時所寫下的這些箴言,終其一生都成為他行為的規(guī)范,尤其是在他后半生的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實際作用。比如居敬這一點,在他身為江南軍事集團領(lǐng)袖的年月里,便體現(xiàn)在以端謹嚴肅的威儀震懾諸將統(tǒng)率三軍,以不驕不慢的態(tài)度籠絡(luò)天下英豪。早年的個人修養(yǎng),化為事業(yè)上的巨大收獲。又如謹言方面,他本人謹言慎語,從中獲取許多好處,從而更為深知“謹言”的價值。他以此作為識別和選拔將領(lǐng)的標準之一,并為湘軍內(nèi)部培植了一種戒大言而重實務(wù)的新風(fēng)氣。在筆者看來,身處以浮躁標榜為時代特色的今天,內(nèi)心寧靜和謹言慎語不僅是可貴的品質(zhì),同時也是澄清世風(fēng)的良方。關(guān)于《養(yǎng)身要言》,曾氏自注寫于癸卯年入蜀道上,查曾氏日記,道光二十三年八月曾氏行走在四川道上,可知這段話便作于此時。
提起“三綱五?!保鼛资陙肀M是討伐之聲?!叭V”,固然該批判,但“五?!眳s不能一味否定。何謂“五?!?,曾氏這段話里所說仁、禮、信、義、智就是董仲舒所說的“五常之道,王者所當(dāng)修飭也”。曾氏將儒家品德修養(yǎng)的五個要點移植到養(yǎng)身上來,有他的獨到之處。儒家所提倡的“仁”,是指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對別人具有愛心。愛心是什么,曾氏將它比作朝陽初升,萬物始生,一片光明透亮,清純潔凈,人所不愿見的怒火、怨恨當(dāng)然不在此中。醫(yī)書上說怒傷肝。既無怨怒,肝自然不受傷害。于是,因“仁”而養(yǎng)肝。
儒家所提倡的“禮”,按朱熹的解釋即制度品級,也就是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按照社會公認的規(guī)范辦事,則較易得體,故而自己的內(nèi)心也便安寧,“心”得到了很好的保養(yǎng)。《國語》對“信”的解釋是:“信所以守也。”我們常說的“信守”,即出于此。守節(jié)、守常、守恒、守定,都是信的表現(xiàn)。飲食上有信,則不暴飲暴食;起居上有信,則生物鐘不遭破壞。這些都對脾胃有好處。
《中庸》說:“義者宜也?!币苏?,合適相稱之謂。曾氏將儒家所提倡的“義”理解為“大公”和“順物”,這樣就將自己的胸襟大為擴展,借寬闊的胸襟來滋養(yǎng)肺臟。心、氣、神、體安定,則元氣充足。元氣充足,則腎臟完好。此唯智者可以做到,故“智”可以養(yǎng)腎。
曾氏以五常來養(yǎng)身,就其個別處,不免有牽強附會之感,但總體來說大有可取。人們常說養(yǎng)身首在養(yǎng)心,心安則體健。仁、禮、信、義、智不僅是協(xié)調(diào)人類群體的重要準則,也是個體人用來修心養(yǎng)心的極好藥方。故而,自古以來便有“仁者壽”的說法。它十分精當(dāng)?shù)卣f出了道德修養(yǎng)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夜郎自大最壞事
原文
大抵第一要除驕傲習(xí)氣,中無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壞事。
譯文
大致說來第一要除掉驕傲習(xí)氣,胸中并無才學(xué)而又夜郎自大,這是最壞事的。
評點
這句話出自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給父母的家書。在談到六弟國華在省城讀書不長進心中憂慮時,曾氏說了這句話。這顯然是針對六弟脾氣驕傲、夜郎自大的缺點而言的。曾氏教諸弟,多以驕盈為誡,而教二子,則多以勤儉為勉??磥恚系膸讉€弟弟都屬志大眼高、鋒芒畢露一類的人,故曾氏屢屢勸他們戒驕戒躁;而曾氏的兩個兒子生于富貴之家,體質(zhì)較弱,進取心也不如諸叔的強烈,故而做父親的每每擔(dān)心他們會成不學(xué)無術(shù)的公子哥兒,由此可見曾氏的因材施教。
曾國華的驕傲自滿、夜郎自大的個性,并沒有因大哥的批評而改變,這個缺點最終給他本人和湘軍釀成巨大的悲劇。咸豐八年十月,作為安徽戰(zhàn)場上一支主力部隊的副統(tǒng)領(lǐng),曾國華拒絕接受別人的正確建議,剛愎自用,最后導(dǎo)致三河慘敗,全軍覆沒,自己也永遠走上不歸之途。關(guān)于曾氏的這個六弟,筆者在《評點家書》中有較為詳細的分析,有興趣者可以參照讀之。
在筆者看來,凡天分較高心志較大的人,年輕時多有點驕傲、好表現(xiàn)的毛病。在讀書求學(xué)的青年時代,只要肯進取,這算不得什么大缺點。之所以有這個毛病,其源即曾氏所說的“夜郎自大”。在書齋里讀書的年輕人,相對于大千世界而言,是真正的夜郎。這個夜郎在書本中接觸的是學(xué)問中的大道理、前代的大事業(yè)大人物,與它們的交道打多了,仿佛自己也成了什么道理都懂、什么大事都能做的大人物,驕傲自大便不期而生。因為此時夜郎并沒有辦實事,所以不至于帶來實際的危害。一旦走出書齋進入社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若擔(dān)負的擔(dān)子越重,其驕傲自大的毛病所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究其緣故,是因為驕傲容易傷害共事人的自尊心,失去群體對你的支持,你的力量便單薄弱??;因為自大,往往師心自用,攔阻外界資源進入你的智庫,你的智慧就稀少并被局限。這些對于事業(yè)都是極為不利的。真正天分高的人,踏入社會之后,會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夜郎弱點,迅速調(diào)整心態(tài),看清楚個人在社會大舞臺中的位置,并善于吸取社會的豐厚資源為自己所用。
盡其在我聽其在天
原文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是也;修業(yè),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yè),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yè)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
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積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xué)。
譯文
我們這些普通人只有在增進品德、修煉學(xué)業(yè)這兩樁事情上可以靠得住。說到增進品德,則孝順長輩友好兄弟培植仁心行事得宜即屬于此中內(nèi)容;說到修煉學(xué)業(yè),則做詩文寫字即屬于此中內(nèi)容。這兩樁事,可以由本人做主。有一尺的收獲,我就得到一尺的效益;有一寸的收獲,我就得到一寸的效益。今天進了一分的品德,就好比積賺了一升谷;明天修煉了一分學(xué)業(yè),又好比節(jié)余了一文錢。品德學(xué)業(yè)并增,則家中財產(chǎn)日漸興隆,至于功名富貴,皆由命里安排,自己是不能做得一點主的。
功名或早或遲,這個時間都由命里注定。盡自己的努力,聽任于上天的安排,千萬不可有絲毫的妄想。
今年沒有考取,免不了心中憤恨抱怨,然而正因為此,才可以使心多遭受磨難從而積累知識,增加臥薪嘗膽的功夫,切不可由于憤怒而拋棄學(xué)業(yè)。
評點
這三段話均出自曾氏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給諸弟的家書。它的背景是,曾氏的四個弟弟都處讀書應(yīng)科舉的階段,但卻無一人功名得售,四人中連一個秀才都沒考上,這次六弟國華的考試又失利,心情沮喪。曾家諸爺們既不是讀書的料子,又個個心高氣傲,給大哥的信中牢騷連篇。針對諸弟的狀況,曾氏說了這幾段話。曾氏這番話,其本意自然是在安慰功名失意中的諸弟,但因為立論較高,故對一般讀者亦有指導(dǎo)意義,至少他說出了兩點具有普遍性的道理。
第一,人只能把握住自己所能把握的部分,對于自己不能完全把握但又想得到的部分,則只有盡人力而聽之于天。信中所說的能把握的部分是進德、修業(yè),不能完全把握但又想得到的部分是功名。除開這些外,還有很多。比如說,人能自己把握的部分還有珍愛生命、珍惜時間、努力上進、以善心待人、不有意做壞事、自律、節(jié)欲等等,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只要本人盡力去做,是可以做得到的。人不能自我完全把握但又想得到的部分,還有健康、愛情、成就、財富、地位、榮譽、幸福等等,這些東西,人人都想得到,但能不能得到,并不是由個人說了算的,人的盡力可能起某些作用,有的還可能起比較大的作用,但絕不能是全部的作用,它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約。那么怎么辦?沒有別的辦法,也只能采取曾氏的態(tài)度:盡其在我,聽其在天。
第二,將挫折視為磨煉,借困難而激勵心志。世上的人,很少有一輩子都一帆風(fēng)順的,若要辦事,則更多困難。所差別的只是,有的人平順較多,有的人坎坷較多,有的事辦起來困難少點,有的事辦起來,則困難很大,甚至因困難太大而辦不成。對于挫折、坎坷、困難等,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應(yīng)付方式,這也是構(gòu)成人與人之間命運不同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曾氏告訴諸弟的應(yīng)付方式是困心積慮、臥薪嘗膽。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強者的選擇方式,或者可以更冷靜地說,這是一種理智的方式。所謂理智,就是說,只能這樣,別無更佳選擇。當(dāng)然,這些都是對有志做一番事業(yè)的年輕人而言。對于他們來說,社會經(jīng)歷還很有限,意志力也還很單薄,積累人生閱歷、鍛煉堅強意志,正是日后事業(yè)成功的必備基礎(chǔ)。當(dāng)然,對于中年以上的人來說,面對難度較大的事,“廢”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這屬于另一個話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何必遠行求學(xué)
原文
愧奮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則遠游不負。若徒悠忽因循,則近處盡可度日,何必遠行百里外哉!
譯文
因慚愧而發(fā)奮上進,有破釜沉舟的志向,如此負笈遠游則不辜負家人的期望。如果僅僅只是不經(jīng)意的追隨別人的腳步,那么附近一帶盡可以過日子,又何必遠赴離家百里之外的地方呢?
評點
這段話出自曾氏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給父母的信。因為老九有離家與湘鄉(xiāng)名士劉蓉一道讀書的想法,曾氏于是寫了這樣一段話。曾氏的幾個弟弟,上進之心并不缺乏,他們的缺點在于浮躁,急功近利。要說遠游,道光二十年,十七歲的老九便隨父親來到京師大哥家。在北京住了一年半,學(xué)問并無多大長進,卻與哥嫂慪氣,任大哥如何苦勸也留不住,還是回了家。京師那么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都不能把握住,離家跟著劉蓉又會有多大的進益呢?深知九弟心性的曾氏,其實對此舉是否定的,只是不好對父母說得太直白,以免傷害父母望子成龍之心。
這段話涉及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即許多人在讀書求學(xué)上都過分看重外在環(huán)境,而對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則較為寬容放縱。學(xué)習(xí)的外在環(huán)境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求學(xué)者自己的心志。錢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學(xué)風(fēng)》一書中,這樣介紹羅澤南刻苦求學(xué)的經(jīng)歷:“家酷貧,大父拱詩屢典衣市米,節(jié)縮于家,專餉于塾,而澤南溺苦于學(xué),夜無油炷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年十九,即課徒自給,而喪其母。次年,大父及兄嫂相繼歿。十年之間,迭遭期功之喪十有一。至二十九,而長子、次子、三子連殤。是歲為道光十五年。乙未,大旱饑,澤南罷試徒步歸,夜半叩門,則其妻方以連哭三男而喪明。時饑甚,索米為炊,無有也。澤南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xué)不能拔俗而入圣;不憂無術(shù)以資生,而憂無術(shù)以濟天下?!迸c同縣同時的羅澤南相比,曾氏兄弟的學(xué)習(xí)條件不知優(yōu)越到何等地步,但彼此之間的學(xué)問高下則不以道里計。倘若不是后來的兵戈打亂了原有的秩序,羅澤南必定可成一代名師名儒,而曾氏的幾個兄弟大約只能是一肚子牢騷怨憤終老。
茍能自立志則為圣賢豪杰
原文
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xué),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于我哉!
譯文
人如果能真正立定志向,那就是圣賢豪杰一類,什么事不能做到?何必要借助別人呢!我想得到仁,這個仁便立即來了。我想做孔孟那樣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以求,只要是孔孟所提倡的我就努力學(xué)習(xí),又有哪個人能阻擋得了我呢?倘若自己不立志,即便每天與堯舜禹湯這些大圣賢同住在一起,也只能是他歸他,我歸我,與我有何相干!
評點
此段話出于曾氏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給諸弟的信。曾氏諸弟,此刻正處在躁動不安的青春期。他們身上有著一般青年所常見的特點:自視很高,卻不肯下苦功夫;大話說得多,實干卻少;好埋怨客觀條件欠缺,卻不大去反省自己努力不夠;喜四處竄動,盼望獲得好機會,卻難以安定下來,做好迎接機會的充分準備;富于幻想,卻容易脫離實際。曾氏的四弟、六弟、九弟屢屢向兄長抱怨,說鄉(xiāng)間無良師無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要外出求師求學(xué)。事實上,他們的學(xué)問無成,非關(guān)外界,而在內(nèi)身。要說環(huán)境,京師應(yīng)是最好的環(huán)境了,三個弟弟都曾在京師住過一段較長的時期,他們并沒有利用這良好的外界條件去努力求學(xué)。要說良師,他們的兄長應(yīng)是千里挑一的良師,他們也不善于向這個良師請教。曾氏批評諸弟,一是沒有真正立志向?qū)W,二是沒有“日夜孜孜”下苦功夫。這兩點意見不僅對他的幾個弟弟十分適用,也對許多年輕人管用。
人的一切都先要立足于自我。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唯有自我,才是可以掌握、控制和依靠的,自我之外的人事、環(huán)境則受許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聽?wèi){你的調(diào)遣。自我之外的一切,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天、為命、為運、為機遇等等。它只能去遭逢,去尋找,去際會,而不可能由你去制造、去預(yù)設(shè)、去決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而聽天命”。應(yīng)該說,這些說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認知上的智慧。
為學(xué)最要虛心
原文
吾人為學(xué),最要虛心。嘗見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謂人不如己。見鄉(xiāng)墨,則罵鄉(xiāng)墨不通;見會墨,則罵會墨不通。既罵房官,又罵主考,未入學(xué)者,則罵學(xué)院。平心而論,己之所為詩文,實亦無勝人之處,不特?zé)o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對人之處,只為不肯反求諸己,便都見得人家不是。既罵考官,又罵同考而先得者,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
譯文
我們求學(xué)問,最緊要的是虛心。曾見到朋友中有資質(zhì)很好者,往往恃才傲物,動輒說別人不如自己??吹洁l(xiāng)試考取者的文章,則罵這些文章不通;看到會試考取者的文章,又罵他們的文章不通。既罵閱卷官,又罵主考。那些連秀才都未中的人,則罵院試不公。平心而論,這些罵別人的人自己所做的詩文,實在是無勝人之處,不僅無勝人之處,而且有不堪讓人看見之處,只是因為不反省自己,便總是看見人家的不是。既罵考官,又罵一同考試而被錄取的人,驕傲之氣增長,卻始終不獲成功,故而潦倒一生,而沒有尺寸進步。
評點
這段話出于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給諸弟的家書。怨天尤人而不檢查自己,這是人性中的一個普遍毛病,尤其是那些頭腦較為活泛的人更容易犯此毛病。曾氏六弟國華身上的這個毛病尤為突出,他甚至連對大哥也不服氣。他竟然說過,他之所以功名不順,是因為家中沒有厲害的女人,準備娶一個兇惡的小妾來改變命運。這種抱怨,既暴露出他對大嫂的不滿,又暗里譏諷大哥無真才實學(xué)。曾氏很不喜歡諸弟的這個毛病,故而特別強調(diào)“虛心”二字,并借批評個別朋友的不良習(xí)氣來規(guī)勸兄弟們。
筆者閱人不多,但曾氏所說的這類人確也見過一些。這些被稱作“恃才傲物”者們,若說其胸中沒有一點才學(xué),也冤枉了他們;若說他們真的有什么才學(xué),那又的確高抬了他們。他們有一點才學(xué),但這一“點”在他們本人的眼中卻是很大很大,于是自以為了不起,看得別人來便都不如自己。然而事實上,他們的才學(xué)既不大又無獨到之處,于是社會亦不認可,他們的道路也因此走得不順暢,怨氣恨氣由此而生。這些怨恨之氣發(fā)為言辭,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牢騷。因有怨恨,對別人的評判便沒有好話;因覺得社會不認可,便愈發(fā)要表現(xiàn)自己,自我揄揚、自我標榜、自我抬高便必不可少。但如此行事,則愈加不妙。一則妨礙反求諸己的醒悟,發(fā)覺不出自己真正的缺失所在,不利于有實效地修補提高;二則易招致周邊的反感,惡化所生存的人文環(huán)境,從而更加限制和阻擋自己的進展。這種人,有的能中途醒悟過來,幡然悔改,尚可亡羊補牢;有的則至死不悟,弄得一輩子不僅一事無成,而且心緒惡劣,活得很痛苦;有的甚至憤世嫉俗走到極端,給世間留下不盡的嘆惜。
不做假名士
原文
當(dāng)名士者,鄙科名為糞土,或好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jù),或好談理學(xué),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自識者觀之,彼其所造,曾無幾何,亦足發(fā)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氣,力戒自滿,毋為人所冷笑乃有進步也。
譯文
有一班自認為名士的人,將科名鄙視為糞土,或是喜好作詩作古文,或是喜好講求考據(jù),或是喜好談?wù)摾韺W(xué),氣焰高漲自以為壓倒了一切。在真正有識的人看來,這些人的所謂成就,實在算不了什么,也只是令人生發(fā)一絲冷笑而已。故而我們修養(yǎng)的功夫,要用在盡力除掉傲氣與自滿上,莫被別人冷笑,于是才有進步。
評點
曾氏的這段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一方面,這段話暴露出曾氏作為一個科名成功者的優(yōu)越感。他瞧不起那些沒有科名而做學(xué)問的名士,有一種罵倒科名圈外的凌人氣勢。其實,有些人從一開始便不樂舉業(yè),淡泊名利,一意講求詩古、考據(jù)、理學(xué),也有一些人多次科名受挫后憤然退出這座獨木橋上的競爭,轉(zhuǎn)而研究詩古、考據(jù)、理學(xué)。他們都會表現(xiàn)出“鄙科名為糞土”的氣概,即便這些人沒有大學(xué)問,也不宜如此諷刺他們。曾氏一邊說“力除傲氣”,自己又不知不覺地在傲氣視人。這種以己之優(yōu)勢傲人之劣勢,乃人性之使然。曾氏當(dāng)時尚只三十三四歲,從私塾到書院到翰林院,他的經(jīng)歷單純而一帆風(fēng)順。他的認識,多來自書本和自己的感悟,對世事的復(fù)雜性并無切身體會。這種一面說著堂皇大道理,一面又不自覺地流露出與之相悖的情調(diào)的事常有,待到日后出任艱巨,才慢慢趨于成熟。
另一方面,的確也有一些酸氣十足的文人,本是科名場內(nèi)的熱衷者,卻因科名蹭蹬,由怨生恨,反過來又大罵科名,以詩古、考據(jù)、理學(xué)來顯示自己的清高博學(xué),以此來獵取社會的贊譽。因為他們本就不是真正的詩人學(xué)者,又沒有潛入學(xué)問文章的心思,故而此類人不可能在詩古、考據(jù)、理學(xué)等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這些人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胸中的傲氣在作怪罷了。曾氏意在規(guī)勸他的弟弟不要學(xué)這種人。作為經(jīng)歷較多的大哥,以此開導(dǎo)自家兄弟,無疑有其可取之處。
常存敬畏之心
原文
此次升官,尤出意外,日夜恐懼修省,實無德足以當(dāng)之。諸弟隔數(shù)千里外,必須匡我之不逮,時時寄書規(guī)我之過,務(wù)使累世積德,不自我一人而墮,庶幾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顛危。諸弟能常進箴規(guī),則弟即吾之良師益友也。而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謂己有文學(xué),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則是載福之道也。
譯文
這一次的升官,特別出乎意料,日日夜夜在心里恐懼著反省著,深感德行薄弱不足以承受。諸弟在數(shù)千里外的家鄉(xiāng),應(yīng)當(dāng)指出我的缺失之處,時常寫信來規(guī)勸我的過錯,務(wù)必使祖宗世代所積的功德,不從我身上墜落,如此方可期望持盈保泰,免于很快地便遭致傾倒的危險。諸弟若能常常給我進箴言規(guī)諫,則你們就是我的良師益友。至于諸弟,也應(yīng)該常存敬畏之心,不要說家里有人做官,就敢欺侮別人;不要說自己有才華學(xué)問,就敢于恃才傲人。常常保存著這樣的心態(tài),則是承載福分的好方法。
評點
這段話出自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給諸弟的家信。三天前,曾氏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品銜為正五品。詹事府是太子屬官??滴跬砟陱U預(yù)立太子制,而采取遺囑安排繼位制,詹事府便不再是太子的屬官,也無實職,不過備翰林升官而設(shè)。右春坊右庶子,是詹事府中的中層官員。曾氏升此官,升的是品銜,所擔(dān)負的職責(zé)并沒有改變。
翰林院、詹事府的官員因?qū)嵤虏欢?,不宜以業(yè)績?yōu)榭己?,他們的升官,例以考試而定。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十日,道光帝親自主持翰、詹兩個衙門的官員考試。道光帝欽定一等五名,曾氏名列二等第一,也就是考取了第六名,四天后即升翰林院侍講。而這次未經(jīng)考試而升官,故而曾氏說“尤出意外”。人們對于這類意外之喜,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是個才大運氣好的人,從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一部分人則認為這屬于分外之得,易遭人嫉,應(yīng)格外警惕自省,收斂退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推崇后一種取向的。
有一句古話說“暴得大名不祥”(見《史記·項羽本紀》)。這句話就是提醒人們要慎對意外之喜。暴者,突如其來、出乎意料之謂也。許多人對此不善于處置,則反而將招致災(zāi)禍。此時宜特別小心謹慎,避免成為別人因嫉生恨的發(fā)泄對象。
不取非道義之財
原文
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從此處手,能令鬼服神欽,則自然識日進,氣日剛,否則不覺墮于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諸弟現(xiàn)處極好之時,家事有我一人擔(dān)當(dāng),正好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隨便答言,無事不成,不必愛此小便宜也。
譯文
若非從道義上說是可以獲取的話,則不應(yīng)該隨隨便便就接受這樣的好處。要做一個好人,第一要從這點上著手,才能令鬼神都佩服,如此自然見識上日日上進,底氣上日日剛直,否則不知不覺間便落于卑污一流中,必定會有被人看不起的一天,不可不謹慎。諸弟現(xiàn)在處于家中最好的時候,家事有我一人承擔(dān),你們正好做一個光明磊落神鬼佩服的人。名聲一旦建立,信譽也就跟著來了,今后隨便說一句話,別人都相信,沒有辦不成的事,不必要貪這樣的小便宜,因小失大。
評點
這段話出自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給諸弟的家信。此時的曾氏,官運正處極好之時。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他一夜之間連升四級,從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升到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由中級官員進入高級官員行列。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他被實授為禮部侍郎。正式做起六部堂官來,后來又先后兼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
這幾年來的曾氏,除謙虛謹慎、勤勉辦事外,更加注重自己的名聲和形象。這段與諸弟的家常話,便是在如此背景下說的。話由一個遠房族叔收受非分之銀錢而起,曾氏借此引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議論來。中國的士人,傳統(tǒng)上極為看重在兩樁事情上的表現(xiàn):一為出處,二為錢財。
所謂出處,指的是出與處兩個方面。出者,出來做官之意,延伸開來,則泛指在官場上的升遷調(diào)轉(zhuǎn)等變動;處者,隱退之意,延伸后則包括官場上的辭謝避讓等行為。無論出也罷處也罷,傳統(tǒng)士人看重的是在此事上的操守,也就是說要守住原則,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說的便是一種出處的原則。這當(dāng)然屬于很高的要求,更為普遍的原則是出則堂堂正正,不是靠巴結(jié)行賄假冒政績或拉幫結(jié)派等獲得,為官則清正廉明為民做主、為一方造福;處則清清白白,不是背信棄義、臨陣脫逃,或意氣用事等等,為民則安于本分,不干預(yù)地方政事,不侵凌平民百姓等。
在錢財上,一是來源要合乎正道,二是用之得宜,如不揮霍浪費、不小氣吝嗇等等。在這兩樁事情上,一個士人是如何表現(xiàn)的,通常是士林衡量他的重要依據(jù)。曾氏正是在錢財這件事情上,告誡諸弟不義之財不要接受。但是,要在“錢財”二字上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干干凈凈,則是極不容易的事。這種不容易,一則是人性中有“貪”的一面,見到白花花的銀子不動心的人很少,尤其是在不易被人察覺,或可以假借正當(dāng)名目獲取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操守的人更少;二則堅持操守還得要有一定的財產(chǎn)基礎(chǔ)。同樣的一筆錢,對于家中富裕的官員來說,他可以不動心,但對于清貧或此時急需用錢而無從籌措的官員來說,他就有可能順手牽羊牽走了。故而,歷代官場都奉行“高薪養(yǎng)廉”的政策,其目的便在于用較豐厚的合法收入來保證官員們自覺地拒絕非法收入。曾氏深悉人性人情,知不愛分外財?shù)暮妹晿O難獲得。因此,他用十分直白的話告訴諸弟,趁著家中不缺錢而你們又不當(dāng)家不需用錢的時候,把這個好名聲造出來,今后將受益無窮。這的確是一個兄長對諸弟的最大愛護。
除去牢騷培養(yǎng)和氣
原文
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yīng)之端,自然隨之。
凡遇牢騷欲發(fā)之時,須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氣?猛然內(nèi)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yǎng)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
譯文
無緣無故而埋怨老天爺,則老天爺必不允許;無緣無故而怨恨別人,則別人必不服氣。這種連帶的反應(yīng),是自然而然就會跟隨來的。
凡是遇到想發(fā)牢騷的時候,必須自我反思:我當(dāng)真有什么不滿足的地方嗎,為何要在胸中堆積這股不平之氣呢?猛地在心里進行反省,然后斷然去掉這股牢騷氣。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得心境平和謙退,早日博得功名,而且可以培養(yǎng)和順之氣,消除減輕病痛。
評點
這兩段話出于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致諸弟的家信。曾氏本人的仕途是春風(fēng)得意,一路順暢,但家中的弟弟們卻科場并不太順。國荃、國葆也只止于秀才而已。諸弟在大哥的面前,都抬不起頭來,心中既認晦氣更蓄怨氣。其中尤以六弟溫甫最甚。曾家這位出撫叔父的六少爺,自視最高,傲氣最大,因而不滿也最甚,牢騷也最多。在“無故而怨天”一段之前,曾氏是這樣說他這個六弟的:“溫弟天分本甲于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余心即甚憂之。近聞還家以后,亦復(fù)牢騷如常,或數(shù)月不搦管為文。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其責(zé),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于命運?!睆脑线@段話中,可知溫甫本身有很嚴重的缺點,即太懶。除懶外,這位六少爺還行為放蕩,貪玩好嫖。一個二十多歲尚未為家中賺得分文的人,居然逼得長輩無可奈何,同意為他娶妾!
溫甫是天下牢騷多者的一個典型。他的典型性在兩點:一是只怨天尤人而不檢查自己,二是因怨尤而走向放縱。曾氏說的“感應(yīng)”,看似虛玄,其實很有道理。所謂“怨天”中的“天”,指的是命運。命運既有客觀限定的一面,也有主觀掌控的一面,怨天者的目光只盯在“客觀限定”上,則就會放棄“主觀掌控”,命運可塑的一面一旦放棄,則只會越來越不好,這就是“天必不許”。所謂“尤人”就是埋怨別人。世上有幾個人,會無緣無故地去接受他人的埋怨呢?其結(jié)果只能是導(dǎo)致人際關(guān)系更差,人為設(shè)置的障礙更多,事情弄得更糟糕,這就是“人必不服”。此感彼應(yīng),就是這樣形成的。遭遇不順時,最有可能做到也最有效的處置辦法,就是曾氏所說的“反躬自省”,通過反躬自省去怨氣而養(yǎng)和氣,不但于事功有利,且于養(yǎng)生有助。
盡心做事不計成敗
原文
吾惟盡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敗,則不能復(fù)計較矣。
譯文
我只有盡自己的一份心,來做好每一天的事情,至于是成還是敗,則不能再去計較了。
評點
這句話出自咸豐四年四月十四日給諸弟的信。此時的曾氏,其身份已與先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由一個京師的高級文官變成地方上的統(tǒng)兵大員。一方面是曾氏本人毫無軍營知識,完全的軍事外行,另一方面是湘軍匆忙成軍,除開幾個臨時調(diào)來的綠營軍官外,絕大部分將領(lǐng)和所有的團勇也全部是外行;再則,一方面是清廷官場從上到下一片腐敗,財經(jīng)既枯竭,文武又都辦事不力,且嫉賢妒能,另一方面是太平軍正在興旺發(fā)達時期,士氣高昂,戰(zhàn)斗力強,軍事上連連得手。改變身份后的曾氏,處于各個方面都對他極為不利的環(huán)境中。就在十二天前,曾氏親率一支水陸齊備的人馬,攻打駐扎在離長沙約一百里的靖港的太平軍。交戰(zhàn)不到一頓飯工夫,湘軍水陸即全線潰敗。曾氏初次帶兵便遭此慘敗,又愧又憤,投水自殺,幸被下屬救起,免于一死。曾氏在向諸弟敘述這場敗仗后,打算“添招練勇”“再作出師之計”,然而“餉項已空,無從設(shè)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人心之壞,又處處使人寒心”,于是,他說了這句盡心做事、不計成敗的話。
曾氏這句話,說的雖是他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心態(tài),實則具有普遍意義,也是我們普通人在做事業(yè)時所應(yīng)有的一種心態(tài)。
任何一樁稍具規(guī)模的事業(yè),必有它的難度,通常是其難度的克服程度,決定其事業(yè)成功的大?。欢y度的克服取決于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客觀方面的因素,大多不以辦事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只有辦事者主觀方面的因素,才會由自己控制。如果認定一樁事非辦不可,最好的態(tài)度就是充分發(fā)揮辦事者的主觀能動性,先不去管客觀方面的因素如何。正因為客觀方面的因素不去管,那么事情的成與敗便說不準;為不干擾決心,只有采取先不考慮的態(tài)度。這就是曾氏所說的盡心做事、不計成敗的態(tài)度。以這種態(tài)度去辦事,尚有成功的可能性;若一開始便被外在的困難所嚇住,不敢去做,那事情就只有完全辦不成了。
不精明則遭欺侮
原文
不能威猛,由于不能精明,事事被人欺侮,故人得而玩易之也。
譯文
不能夠做到威嚴兇狠,是因為“精明”上的欠缺,事事遭人欺騙侮辱,所以每個人都可在我面前玩花招。
評點
這是咸豐四年五月初一日給四弟、九弟和滿弟信上的話。這段話的前面幾句是這樣寫的:“沅弟言我仁愛有余威猛不足,澄弟在此時亦常說及,近日友人愛我者人人說及。無奈性已生定,竟不能威猛?!便涞芗蠢暇艊踝帚涓?,澄弟即老四國潢字澄侯。兩個老弟都說大哥不夠威猛,朋友們也持這種看法。曾氏自己解釋,威猛不夠,是因為精明不夠的緣故,故而遭人欺侮玩弄。
不好收拾是敗家氣象
原文
諸弟不好收拾潔凈,比我尤甚。此是敗家氣象,嗣后務(wù)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以后勤者愈勤,懶者痛改,莫使子侄學(xué)得怠惰樣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譯文
各位弟弟在不喜歡收拾保持潔凈這方面,比我還有過之。這是敗家的象征,今后務(wù)必應(yīng)該細心收拾,即便是一張紙一縷線、竹梢頭木屑片,都應(yīng)收拾清爽,以此作為兒侄們的榜樣。第一代人作風(fēng)松垮懶惰,第二代人貪圖享受生活放蕩,則必定會引發(fā)白天蒙頭睡大覺夜晚閑坐、吸鴉片等惡習(xí)產(chǎn)生。希望你們從今以后勤奮者更加勤奮,懶惰者痛改前非,莫使子侄們學(xué)得怠慢懶散的樣子,至要至要!子侄們除讀書外,教導(dǎo)他們打掃房屋擦抹桌凳,拾糞鋤草,這都是極好的事情,切不可以為這樣做會丟面子而不去做。
評點
這段話出自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給諸弟的信。這一段時期里的曾氏家書,有一個幾乎每封必談及的內(nèi)容,即教導(dǎo)子弟們不要驕奢懶惰,要勤儉平和,保持與四周鄉(xiāng)鄰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與前些年寓居京師時比,曾氏此心更強烈更急切。這是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時曾氏的身份與先前大不相同,即已從一個朝廷大員變?yōu)橄孳娊y(tǒng)領(lǐng)。此中包含兩個概念。一是由文到武的轉(zhuǎn)換。二品侍郎雖然位高權(quán)重,但亂世時期,與手握重兵的統(tǒng)帥相比,畢竟相距甚遠。此時的曾氏,可以一手調(diào)動千千萬萬兩銀子,可以一聲令下掉成百上千人的腦袋,真可謂威風(fēng)凜凜,氣焰熏天,不要說百姓小民,即便大小官員,哪個不對他敬畏三分?對曾氏的家人來說,這個可借的“勢”該有多大!在有識者看來,這個“勢”并非是好事,它的負面影響要比正面影響大得多。作為“勢”的創(chuàng)造者、一家之長的曾氏,為子弟的長遠利益著想,唯有教訓(xùn)更勤、治家更嚴,才有可能盡量減少其負面影響。二是由京師到家鄉(xiāng)的轉(zhuǎn)換。身為京師大員,雖然尊貴,但畢竟與家鄉(xiāng)距離遙遠,與家人所生存的環(huán)境沒有切身的聯(lián)系。作為湖南子弟兵的統(tǒng)帥,與三湘四水可謂血肉相連、息息相關(guān),會有多少人試圖通過曾氏的家人而從曾氏那里獲得好處?曾氏對此豈能不知!此時若不更加從嚴約束家人的話,既有可能導(dǎo)致家人被別人拉下水,也有可能對自己的事業(yè)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此外,與前些年相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曾氏的兩個兒子,這時都與母親一道住在湘鄉(xiāng)老家,成天與叔叔們生活在一起。老大紀澤眼下已十五六歲,老二紀鴻也有七八歲了,正是成長的關(guān)鍵時刻,叔叔們和堂弟們的日常舉止對他們的影響極大。曾氏也很擔(dān)心諸弟的不良習(xí)氣對二子起著言傳身教的壞作用,對諸弟的嚴格要求,也包含護衛(wèi)二子的一片愛心在內(nèi)。
藏身匿跡
原文
處茲大亂未平之際,惟當(dāng)藏身匿跡,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至要至要!
譯文
生在這個大亂未平的時期,只有隱藏起來消失行跡,不可在外界稍露鋒芒,這是最為重要的事!
評點
這是咸豐六年九月初十日給四弟國潢信中的一句話。粗讀此言,似與曾氏所作所為相悖離。此時的曾氏,正在大亂之世中大出風(fēng)頭大露鋒芒,為何又要對其弟說什么藏身匿跡、不露圭角之類的話呢?這豈不自相矛盾嗎?究竟是他本人所做的對呢,還是他對兄弟所說的對呢?筆者認為,他對兄弟所說的這句話,其實才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正思想,也就是說,身處亂世,“藏匿”是他的真心選擇。這種選擇,其精神源頭當(dāng)溯自儒學(xué)的創(chuàng)始者孔老夫子??鬃诱f:“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边h走海外,應(yīng)是“藏匿”的最徹底之途。自從孔子有這個思想后,歷代讀書人,都將在不能行道的亂世中藏身匿跡不問世事,視為最明智的舉動。諸葛亮隱居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為后世津津樂道,足以說明中國士人的這種亂世中的價值取向。咸豐二年底,朝廷命曾氏出為湖南團練大臣,曾氏開始并未答應(yīng),向朝廷請求在家終制,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亂世宜藏的取向應(yīng)是重要者之一。當(dāng)然,曾氏最后還是奉旨出山了,因為他畢竟是朝廷二品大員,他得服從朝廷的命令?!胺拿睢迸c“內(nèi)心選擇”,這二者還是不一樣的。
其次,曾氏此刻在江西戰(zhàn)場上處于很不利的局面。太平軍依舊聲勢浩大,他與江西官場亦不相協(xié),心情不舒暢。就在此信發(fā)出的第二個月,曾氏便收到朝廷對他嚴加譴責(zé)的上諭:“前聞賊匪多回至金陵,而江西失陷各郡尚無一處克復(fù)……著曾國藩等乘此賊心渙散之時,趕緊克復(fù)數(shù)城,使該逆退無所歸,自不難窮蹙就擒。若徒事遷延,勞師糜餉,日久無功,朕即不遽加該侍郎等以貽誤之罪,該侍郎等何顏對江西士民耶!”辦事不順,必定要加重他對“出山”之舉的反思。
除開外因外,受信人本身有他的內(nèi)因。曾氏善于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對象予以不同的指導(dǎo)。曾氏的這個四弟,在兄弟輩中,才智最為平庸,卻又好動好表現(xiàn),喜歡攬事出風(fēng)頭,勸以“藏身匿跡”,也是對四弟一貫行為所表示的不滿。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原文
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蔽釕]爾之過于佚也。
譯文
古人說:“勤勞則為善之心產(chǎn)生,安佚則淫亂之心滋生?!泵献诱f:“生存處于保持憂患意識之中,滅亡則因為耽于享樂。”我擔(dān)心你的生活過于安逸了。
評點
這句話出于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曾氏給長子紀澤的信中。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紀澤與賀長齡的女兒成親。與賀家聯(lián)姻的事,早在五年前就由曾氏父親竹亭公做主定下來了。紀澤生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按現(xiàn)在的方式計算,他結(jié)婚時,僅止十六足歲,但按舊時虛歲算,則是十八歲的成人了。曾氏結(jié)婚時,已滿二十二足歲,以他的思想,是并不想讓兒子這么早就結(jié)婚的。他在另外的一封家書中引用湖南俚語“床頭多雙足,詩書束高閣”。他贊同這句話,認為結(jié)婚后對讀書求學(xué)有影響,尤其對十六七歲的少年來說,因缺乏自制而影響更大。紀澤早婚,多半是因為其祖父的原因。竹亭公此時已六十七歲,老伴去世多年,心靈孤獨,且又多病,擔(dān)心存世不久,賀氏出自名門,又是他竭力堅持的,他盼望長孫早日完婚生子,曾家的四世同堂,在他作為曾祖父時再次出現(xiàn)。此外,亂世早為兒孫辦親事,也是中國人一貫的處世心愿。出于此念,歐陽夫人與親家母賀太太(賀長齡已去世多年)也一定抱著與曾老太爺同樣的心情。于是,實歲不滿十七歲的曾紀澤便提前做了新郎官。
曾氏對二子的家教,“做人”更重過“為學(xué)”。在人品教育上,他又特別注意要他們養(yǎng)成勤勞不懶惰的習(xí)慣。就在寫此信的前幾天,他給年僅九歲的次子紀鴻的信里寫道:“凡人多愿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xí)勞習(xí)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薄胺彩嘶轮?,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xí)懶惰。”
人之所以勞作,最強大的驅(qū)動力是為了生存。富貴人家的子弟,無生存之憂,于是“勞作”的積極性也便不高。其實,勞作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生存,對于人類而言,它還有更高的價值。曾氏引用的“古人云”、“孟子云”,說的便是它的更高層面的價值?!皠趧t善心生,佚則淫心生”,這兩句話的著眼點在道德層面。因為自己勞作,會拉近與時間、空間與人群環(huán)境的距離,從而產(chǎn)生對身外之物的親近感、融和感;因為自己勞作,會更知勞作者的艱苦、勞作品誕生的不易,從而產(chǎn)生對勞作者的同情感、對勞作品的珍惜感;因為自己勞作,會對勞作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認識得很深切,從而對勞作本身產(chǎn)生敬畏感,贊美感。親近、融和、同情、珍惜、敬畏、贊美這種種情感都是善心,都是因為自己親自參加勞作后切身產(chǎn)生的,故而勞則善心生。相反,不勞作,無所事事,則心靈空虛、身無系著,身心既都無約束,意念、情緒也自然將失去制約,無節(jié)制之念的淫心便產(chǎn)生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兩句話的著眼點在遠景瞻望。憂患意識能促使人常常去想不足,想缺失,想危機。這樣一想,人就多了警覺,多了壓力,從而能保持住精神上的振作,不敢懈怠,如此便生機勃勃,生生不息。相反,安樂讓人陶醉,沉溺而不思進取,懶于興作,時間一久,弊端叢生,危害根本,死亡也就接近了。
曾紀澤身為曾氏家族的長房長孫,雖無生存之憂,卻有本人人品屬性的選擇,有曾氏家族綿延興旺的重擔(dān)在肩,做父親的生怕他年少缺乏自制而耽于燕爾新婚不能自拔,故著重于道德層面和遠景瞻望兩個方面予以倡勞戒佚的教導(dǎo)。
戒奢戒傲
原文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仆從,習(xí)慣為常,此即日趨于奢矣。見鄉(xiāng)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xí)于傲矣?!稌贩Q:“世祿之家,鮮克由禮?!薄秱鳌贩Q:“驕奢淫佚,寵祿過也?!本熥拥苤畨?,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譯文
官宦家的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個奢字、一個傲字。不一定非要錦衣玉食而后才說犯了奢侈的毛病,若是皮袍呢褂隨處都是,坐轎乘馬,仆從前后跟隨,習(xí)慣于過這種生活,便已經(jīng)是日趨于奢侈了??吹洁l(xiāng)鄰,則譏笑別人穿著敝舊見識淺陋,看到家里的雇工則板著臉孔呼喚訓(xùn)斥,這就是日趨于傲慢了?!渡袝飞险f:“世世代代拿俸祿的家庭,其子孫很少能遵循禮義的?!薄蹲髠鳌飞险f:“驕傲、奢侈、淫樂、安逸,這些都是因為官位過高俸祿過多的緣故?!本熤心切荷賯?,沒有人不由于驕與奢兩個字而形成壞習(xí)氣的。你與弟弟們都要引以為戒。這是我最重要的叮囑,最重要的叮囑!
評點
這段話出自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五日,曾氏給長子紀澤的信。此時的曾家,除曾氏本人外,他的六弟曾國華和九弟曾國荃都各領(lǐng)一支人馬在江西作戰(zhàn),真是實力強大的官宦家族。曾氏在京師官宦圈子里待了十二三年,深知官家子弟的兩個普遍性的大毛?。阂簧荻痢_@兩個毛病的產(chǎn)生,是因為家中的財產(chǎn)多權(quán)勢大。曾氏很擔(dān)心自己的子侄染上這些個通病,每次給兒侄們的信,都不厭其煩地叫他們引以為戒。
曾氏這段話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防微杜漸的思想。曾氏進京初期,唐鑒將他引進程朱理學(xué)的殿堂,并教他“研幾”。幾者,幾微也。萌芽狀態(tài)、細枝末節(jié)、瑣屑細小等等,都可稱之為“幾微”。研幾,即重視研究這種幾微。它與朱熹“小者便是大者之驗”“從細微做起,方能克得如此大”“古人于小學(xué)小事中,便皆存?zhèn)€大學(xué)大事底道理在”(見《朱子語類》卷第八)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曾氏深受“研幾”的影響,平時十分注重細事小事,由細小而及遠大。他給兒子的信中,常常會關(guān)照兒子注意日常的舉止言談,培養(yǎng)他從小處做起的好習(xí)慣。本來,大是小的累積,遠是近的延伸,錦衣玉食起自袍呢輿馬,傲視一切起自嗤陋指使。杜絕源頭則可制止洶涌,相比大江大河而言,涓涓溪泉的截斷則容易多了。
不茍取
原文
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余不能禁人之不茍取,但求我身不茍取。以此風(fēng)示僚屬。
譯文
凡管帶勇丁的頭領(lǐng),都不能免除稍稍私肥腰包。我不能禁止別人用這種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錢財,只要求自己不取不義之財。以此作為僚屬的表率。
評點
此話出于咸豐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給四弟國潢的信中。此話的前后,曾氏還說道:往年在京師時,每年都寄一二百兩銀子給家里,一半給父母叔嬸,一半周濟族戚中的窮苦者。自從做了團練大臣后,只在咸豐四年寄過一百五十兩銀子。今年三月,老四已在長沙李家挪去了二百兩銀子,故不能再多寄了?,F(xiàn)寄去三十兩,以二十兩給父親,十兩給叔父。江西省的地方官員都很窮,連巡撫衙門藩臺衙門的官員都不能寄銀子回家,我怎么能夠多取絲毫呢?從以上的話中可以猜測出,在老家主持家政的老四希望大哥比以往多寄銀子回家,并擅自從別處預(yù)支了二百兩。大哥對此不高興。信中這段話,既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又略帶點批評兄弟的口氣。
在中國歷史上,“吃兵”簡直成了軍營公開的秘密。各級都吃,從最高長官到基層小官,幾乎無一例外?!俺员庇址趾戏ㄅc非法兩種。合法的手段主要有兩個,一為截曠,一為扣建。朝廷發(fā)軍餉,發(fā)的是全年足員足日餉銀。但實際上一年中常有兵員的出缺和替補,這中間也便常有員額和日期的不相銜接。這不相銜接的餉銀需要按時扣除。這就叫截曠。當(dāng)時計算日期,均按農(nóng)歷每月三十日,遇小月則只有二十九天,稱為小建,則扣除一天,只按二十九天實發(fā)。這就叫扣建。按理,這兩筆銀子都應(yīng)該上繳國庫,但實際上都沒有繳,層層截留。厲害的上司對下屬苛刻,則下屬就留得少;寬厚一點的,則下屬就留得多。無論多和少,都會有。積少成多,這兩筆銀子便很可觀。李鴻章帶淮軍幾十年,因截曠和扣建便積賺了一筆龐大的財產(chǎn)。他把其中一部分銀子存在直隸藩庫中,以便為直隸省辦公事用,死后還有八百萬兩留在賬上。袁世凱接替他做直隸總督后,便充分利用這一筆直隸省的私設(shè)金庫銀子,大肆賄賂包括慶王奕劻在內(nèi)的京中權(quán)要,為他個人辦事。至于非法手段則很多,最常用的是克扣。不發(fā)足餉,或在伙食開支和軍需上做手腳,或私自將罰餉作為刑罰,隨意處置士兵等等。這些非法所得都入了長官的私人荷包。
湘軍是朝廷編外的部隊。國庫供應(yīng)有限,大部分餉銀靠的是自籌,比如設(shè)卡抽稅即為其一。這中間長官的活動空間很大。另外,湘軍各級軍官的辦公費用也較之于綠營要多,這也給他們挪作私用預(yù)留了空間。所以,湘軍各級長官的私囊都極豐,借軍營發(fā)大財?shù)娜藰O多。這便是楊度所說的當(dāng)年“城中一下招兵令,鄉(xiāng)間共道從軍樂。萬幕連屯數(shù)日齊,一村傳喚千夫諾”(《湖南少年歌》)的內(nèi)在原因。
曾氏知道湘軍的這一腐敗現(xiàn)象,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抑制,但在當(dāng)時的大背景下,要杜絕是不可能的,遂只能以潔身自好來起一點表率作用。曾氏于錢財上一向操守謹嚴。進京做官之初,便立志不以做官來發(fā)財。軍興后,更是提倡“不要錢,不怕死”。做了湘軍統(tǒng)帥,反而給家中寄的銀子少了,便是不肥私囊的公開表現(xiàn),同時也以此截斷家人于這方面的期盼。
等差不紊行之可久
原文
講闊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顢頇,毫無條理,雖大亦奚足貴?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則器局宏大,無有流弊者耳。
譯文
講求局面闊大的人,最容易走向松散漫衍的地步。倘若遇事糊涂,毫無條理,即便局面闊大,又有什么可貴之處?上下尊卑井然有序,才可以順暢長久地運行。如此,才算得上器局宏大,沒有流弊的軍營統(tǒng)領(lǐng)。
評點
咸豐六年,曾氏六弟、九弟先后募勇成營,入江西作戰(zhàn)。咸豐七年二月初四日,曾氏父親病逝于家中。接到訃告后,曾氏三兄弟立即赴喪回籍。這年九月,老九應(yīng)江西巡撫耆齡之求,離家赴贛重領(lǐng)吉字營,次年三月老六亦入江西軍中,獨留曾氏在家守制。曾氏雖居家讀禮,但心思都在江西戰(zhàn)場上,頻繁以書信與前線保持聯(lián)系,期間與老九通信最多。老九國荃與大哥不僅長相酷似,且性格也較近,只是讀書求學(xué)修身自律這些方面相去較遠。兩兄弟相差十四歲,大哥對這個九弟深為器重,寄予很大的希望,因其帶勇不久缺乏經(jīng)驗,故不厭其煩,將自己的所思所得一一傳授。這段話便出自咸豐七年十月初四日給老九的信中。
在這封信里,曾氏給老九講身為軍營統(tǒng)領(lǐng)的兩大要素:規(guī)模遠大與綜理細密。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即宏觀規(guī)劃與微觀管理兩個方面。在宏觀上,規(guī)劃宜大宜遠;在微觀管理上宜細宜密。接下來,曾氏指出,在宏觀上,有人追求闊大,即將多勇多,營多哨多,而據(jù)自己從戎多年的經(jīng)驗來看,求闊大的人,往往疏于軍務(wù)管理。統(tǒng)領(lǐng)若不精明,場面雖闊,勇丁雖多,也不值得稱道。因此最重要的是軍營管理有方,上下有序。老九是一個講排場擺闊氣的人,曾氏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批評他的這個缺點。
和易調(diào)郁
原文
肝郁最易傷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調(diào)之也。
譯文
肝氣抑郁最容易傷害人。我生平很受它的連累,宜用“和易”來予以調(diào)和。
評點
這句話與上段話出于同一信中。曾氏在叮囑九弟注意保重身體時,說了這句話。保養(yǎng)身體,要注意者很多,為什么獨獨拈出“肝郁”一項呢?原來,曾氏此說,乃他的夫子自道。曾氏自咸豐二年底出山辦團練,到咸豐七年二月赴父喪回籍,前前后后四年多,轉(zhuǎn)戰(zhàn)湘鄂贛三省,歷盡千辛萬苦,成效并不理想,而他所嘔的氣卻很多,這“氣”都來自同一營壘。既受三省文武官場的氣,又受三省民間百姓的氣,還要受朝廷不信任的氣。回家赴喪,又因扔下江西不管,而受各方責(zé)難,慪氣更重。這種種不順的氣郁積于肝臟,終于讓他得了怔忡之癥,吃不好,睡不安,心中恐慌,情緒郁悶。就在這個時候,他接受友人的勸告,以黃老柔和平易之心態(tài)來面對世情。在守父制的一年多里,經(jīng)過不斷地調(diào)適,怔忡之癥逐漸平復(fù)。
不亢不卑
原文
各處寫信,自不可少,辭氣須不亢不卑,平穩(wěn)愜適。余生平以懶于寫信,開罪于人,故愿弟稍變涂轍。
譯文
給各處聯(lián)絡(luò)寫信,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說話的口氣應(yīng)該不卑不亢,平穩(wěn)妥帖。我生平因懶于寫信而得罪人,故希望弟稍稍改變方式。
評點
前面提到,守父喪時期曾氏接受朋友的勸告,以黃老治心。在此之前,他所奉行的則是申韓之術(shù)。申不害、韓非作為法家代表,其為人處世的特點在冷峻嚴酷。曾氏從京師來到地方,面對的是混亂的世道和腐敗的官場,他一方面以嚴刑峻法整治亂世,一方面以冷淡鄙夷之心對待地方文武官員,結(jié)果是亂象雖得到部分治理,但官場卻得罪多多。懶于寫信,正是他對待地方文武官員冷淡的一種表現(xiàn)。連連碰壁后的曾氏開始清醒過來,知道不能純用申韓之術(shù),而要雜用黃老之道,其行事作風(fēng)有所轉(zhuǎn)變。要老九給各處寫信,并且要注意辭氣的平穩(wěn)妥帖,便是此種轉(zhuǎn)變的表現(xiàn)之一。此話出于咸豐七年十月初十致沅弟的家信。
人以偽來我以誠往
原文
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shù)以相迎距。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于誠矣。
譯文
應(yīng)該以真心互相面對,不可以總是心藏智謀來交往。凡是別人以虛偽前來,我則以誠懇回報,時間久了則虛偽者亦與我一道走向誠實了。
評點
咸豐七年十二月初六日,曾氏在與九弟的信中談起了左宗棠。說左對老九極關(guān)切,老九“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懷智術(shù)”云云。曾氏此時對左是很有意見的。據(jù)歐陽兆熊《水窗春囈》上說,曾氏不等朝廷下旨便匆匆回籍奔喪一事,官場頗有非議,而在湖南帶頭攻擊的,便是這位左宗棠。平心而論,左批評曾氏是對的,是從大局出發(fā)的。曾氏心里也清楚,故而雖有意見,但并不恨左。他怕老九因此而討厭左,所以要將左的關(guān)切告訴弟弟。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曾左之間的君子之風(fēng):左對曾氏有看法,但不牽連于其弟;曾氏對左也有看法,但不說左的壞話。在這句話中,曾氏也道出了一個可普遍施行的道理,即以誠待偽,則偽可趨誠。當(dāng)然,并非所有的偽者都可以被誠感化,但應(yīng)當(dāng)相信,真正有力量真正可攻堅摧固的,還是真誠,而不是虛偽。人人都懷抱此認識,的確可以化除許多虛偽。
一味渾厚
原文
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將來養(yǎng)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xí)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也。
譯文
一概以渾含厚道對待,心中的不滿一點也不表露出來,將來修養(yǎng)到了家,身體也因此而健旺,子孫也因此而得到好處。不要養(yǎng)成用機心使詐術(shù)的習(xí)慣,怕的是時間愈久則心性愈刻薄。
評點
曾氏在與九弟談過左宗棠后,又談起了李續(xù)賓。李字迪庵,羅澤南的學(xué)生,出身秀才,新近被任命為浙江布政使。李是靠湘軍發(fā)跡而又遷升最快一人。曾氏心中最看重的便是他。李續(xù)賓身上什么特質(zhì)讓曾氏最看重呢?是李的安定深沉。李的這個特質(zhì)表現(xiàn)在辦事上,即曾氏在信上所說的“不特其平日從容整理,即其臨陣,亦回翔審慎,定靜安慮”,平日為人則沉默少言,“含宏淵默,大讓無形,稠人廣坐,終日不發(fā)一言”(見曾氏全集《李忠武公神道碑銘》)。李于世事人情貌似不太精明,其實全都明白,只是表面上“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曾氏很欣賞這種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他認為他們兄弟及彭玉麟都是性情褊急的人,不大容易與人相處,故而希望老九學(xué)李續(xù)賓的“渾厚”。
這種“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既不易做到,亦有過于圓滑世故之嫌,依筆者看似不必學(xué),但曾氏后面說的不用機心詐術(shù),則的確是長者之言。
全副精神首尾不懈
原文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dāng)翰林時,應(yīng)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dāng)以為鑒戒?,F(xiàn)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孳孳,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做州縣,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譯文
大凡一個人要做成一樁事,必須把全副精神都貫注在這樁事情上,從頭到尾都不松懈,不可以見異思遷,手頭做著這件事,腦子里又想著另一件事,人坐在這個山頭,眼睛又望著那個山頭。人若是沒有恒心,終生將一事無成。我這一輩子因為犯著無恒的毛病,實在受害不少。在翰苑做翰林時,本應(yīng)當(dāng)留心詩文書法,但我卻好瀏覽其他書籍,結(jié)果分了心志;讀性理方面書時,則又以詩文集來混雜,結(jié)果干擾了主目標;在六部做堂官時,又不很切實致力部務(wù);離開京師帶兵打仗時,又不能竭盡全力專心整治軍事,間或又以讀書寫字來擾亂心思。為此到接近老年時還百無一成,即便是辦水師這件事,也是井挖了很深還看不到泉水。弟當(dāng)以我為借鑒儆戒?,F(xiàn)在帶勇,便埋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研究帶勇的方法,早早晚晚孜孜不倦,白天想著這事,夜里夢著這事,除帶勇之外的事,則一概不去管它。不可以又去想讀書,又去想考舉人,又去想做地方官,若這樣則神志紛擾,千頭萬緒,將來怕又會重蹈我的覆轍,到時百無一成,則后悔也晚了。
評點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曾氏在給老九的信中,說了上面這段話。老九雖是自愿募勇從戎,但他畢竟剛被選拔為優(yōu)貢。去年春天,還在一個勁地與大哥商量進京廷試的路線。那個時代,中舉中進士,畢竟是讀書人入仕的正途,故而老九一面帶勇打仗,一面還在尋思著讀書中舉今后做文官的事。針對兄弟目前這種心思不夠?qū)R坏臓顩r,大哥寫了上面這段話。
做事心思不專一,做這想那,大概是人類一個常見的通病。上個世紀初,青年毛澤東在給友人的信中,即隨手拈來曾氏這段家信中的幾句:“嘗見曾文正家書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雜務(wù),以致百不一成。”可見,曾氏這段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
有句成語說“專心致志”,這的確是前人的經(jīng)驗之談,也是前人成就事業(yè)的一個重要訣竅。人之所以多不專心致志,一是易受誘惑。正在做這件事,又發(fā)現(xiàn)另外一件事更有吸引力、更有趣、更容易獲得功利等等,于是丟下半成品的此事又去做彼事。另一個的原因是,缺乏長期吃苦的意志。許多事情,都是易學(xué)難精,入門時容易,入門后每進一步都很難,要出類拔萃就更難了,它需要長時間的吃苦耐勞,沒有很強的意志力做不到。大多數(shù)人都缺乏這種意志力。側(cè)過身去看另一件事,因為最先看到的總是入門處,覺得容易出成果,于是趕緊轉(zhuǎn)向。還有,人類的天性喜新厭舊,一件事情做久了,乏味感便與日俱增,遠沒有另一件事那樣富有新鮮感、刺激感。理智上或許知道要堅持,情感上早已被新事的鮮活、刺激所吸引。理性終于敵不過感性,心一動,志便轉(zhuǎn)向了。
曾氏這段夫子自道,讓我們看到即便如他這種人也常常不專心致志,可見專心致志之難。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還是要專心致志為好,否則有可能忙碌一生,卻百無一成。
精神愈用愈出
原文
身體雖弱,卻不宜過于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
譯文
身體雖然單薄,但不宜過分愛惜。精神是越用它越出來,陽剛之氣是越提升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則到夜晚臨睡覺時越快樂。倘若存著一個愛惜精神的念頭,剛想前進便會馬上想到后退,奄奄的沒有生氣,絕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評點
這段話同出于上封信。它既是對身體單薄的九弟的規(guī)勸,更是曾氏一生所奉行的信條。曾氏只活了六十一歲,三十歲即患肺病大吐血,三十五歲上患癬疾,后半生常被此病弄得痛苦不堪,四十七八歲上得了嚴重神經(jīng)官能癥,五十多歲患高血壓,最后以腦中風(fēng)而猝死。這樣看來,曾氏不只身體單薄,他其實是個長期病號。以一個這樣的病號做了如許大的事業(yè),其秘訣在哪里?秘訣就在這段話中。
以誠愚應(yīng)巧詐
原文
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quán)作用,把自家學(xué)壞了。實則作用萬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懷憾,何益之有?近日憂居猛省,一味向平實處用心,將自家篤實的本質(zhì),還我真面,復(fù)我固有。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須將篤實復(fù)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v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yīng)之,以誠愚應(yīng)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斗角,相迎相距,則報復(fù)無已時耳。
至于強毅之氣,決不可無。然強毅與剛愎有別,古語云自勝之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尸立齋;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強之勤勞不倦,是即強也;不慣有恒,而強之貞恒,即毅也。舍此而以客氣勝人,是剛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謹。
譯文
我自信也是一個篤實人,只是因為閱歷人世間事情,經(jīng)過許多事變,略微增加些機權(quán)之術(shù)于其間起點作用,自己把自己引向?qū)W壞的路上去了。其實,這點作用一萬個不如別人,徒徒招人笑話,使別人對我懷有遺憾,哪里有什么益處呢?近來丁憂在家中猛然反省以往,醒悟到應(yīng)該全力在平實二字上用心思,用自己篤實的本質(zhì)來恢復(fù)我的真面目、我的原有性情。賢弟此時在外面帶勇,也應(yīng)趕緊將篤實本性復(fù)還,萬萬不可走進機巧欺詐一路上,而一天天墮落。即使別人以巧詐來對我,我仍舊以含混之態(tài)來回應(yīng),以誠實愚拙之心來應(yīng)對,久而久之,則別人的巧詐也將會慢慢消除。若彼此都以鉤心斗角的態(tài)度來交往,則互相報復(fù)沒有完了。
至于頑強堅毅之氣,則決然不可沒有。但頑強堅毅與剛愎自用有區(qū)別。古話說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叫作強者,又說強行自制,說強力迫使自己對人寬恕,又說強行要求自己做善事,這些都是自我戰(zhàn)勝的意義。比如說,不習(xí)慣早起,而強迫自己天未明即起床;不習(xí)慣莊重敬慎,而強烈要求自己無論坐和立都端正嚴肅;不習(xí)慣勞累吃苦,而強迫自己與士兵同甘共苦。強迫自己勤勞不倦,這就是強的意思;不習(xí)慣于有恒,而強迫自己堅定不移,這就是毅。丟掉這些而求其他,以虛驕之氣去壓倒別人,不過剛愎罷了。二者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它的發(fā)展趨勢卻有天地之別,不可不細察,不可不謹慎。
評點
連連遭受挫折,在家守制反省后悟出了許多深層次道理的曾氏,在這里以兄長的懇摯之心,向九弟說了兩點關(guān)于為人的體會。一為如何看待篤實與機巧,一為如何區(qū)分強毅與剛愎。
曾氏這封寫于咸豐八年正月初四的信,是對老九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回復(fù)?,F(xiàn)在已找不到老九這封信了。老九九月初離家赴江西戰(zhàn)場,帶領(lǐng)吉字營攻打吉安,戰(zhàn)事并不順利。從曾氏信中可看出,老九在給大哥的信中流露了軍營中的人事不協(xié),并有離營回家的情緒。故曾氏在回信中希望九弟“竭力而行之,無為遽懷歸志也”。接下來便引出這一大段議論來。
曾氏說他本是一個篤實的人,后來跟著別人學(xué)壞了,也使點機巧權(quán)變,實際這點小聰明遠不如人,反被人笑,現(xiàn)在醒悟了,還是做一個本來的老實人為好。并勸老九以己為戒,以誠愚待人。
筆者跟曾氏打了二十余年的交道,腦子里常常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后人對曾氏會有很大的興趣?曾氏與眾不同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這個問題,若細說起來,自然是多方面的,非作大文章不可。這段話里便含有其中的一個答案,容筆者先在這里簡略說一點。
歷史上的曾氏,是一個以建立軍功的政治領(lǐng)袖身份名世的。這樣一個人物,如果他的私人文字說謀略手腕,說鉤心斗角,甚至說些陰險毒辣不能公之于世的話,都可以被世人所理解:因為他從事的是政治,是與人打交道并要制人勝人的勾當(dāng),人心險惡,只能以毒攻毒,否則,他便不能吃這碗飯。但事情恰恰不是這樣。他從戎之后的家書、日記,一秉過去在翰林院做文學(xué)侍從的風(fēng)格,談的都是讀書為學(xué)做君子,是仁義禮智信,是誠實道德操守等等。面對著血火刀兵的戰(zhàn)場,面對著以殺人為業(yè)的軍事將領(lǐng),面對著以功利作為第一爭奪物的各參與集團,不談陰謀詭計,卻侈談圣人說教,豈不迂腐空疏、呆傻愚癡?豈不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但是,朝廷所任命的四十三個團練大臣,其他人都沒成事,恰恰就是這個在私人文字里也大談?wù)\信仁義的團練大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人人都說道德人格只能存于書齋講義里,而不能運用于政治斗爭中,但偏偏就是這個曾文正公,用圣人所說的人格道德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我想,這大概是曾氏引起后人興趣的一個原因,也是他與眾不同的吸引力中之一吧!
這段話說的就是去機巧以誠待人、強毅而不剛愎的老生常談。讀者若是聯(lián)系到曾氏的整個一生,不把它視為老生常談而當(dāng)作真正的人生體驗,那么相信會從中獲得收益。
有實心乏實力
原文
我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實心而乏實力,坐是百無一成。
譯文
我這一生的缺失之處,在于志向大而才干不夠,有辦事的切實愿望而缺乏實實在在的力量,因此而百無一成。
評點
曾氏因為志大,便常有才力不夠配合的苦惱。即便對最為自負的古文,晚年他也說“少壯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要子孫“尤不可發(fā)刻送人”。曾氏咸豐二年底出山辦團練,一直到咸豐十年四月,長達七年多的時間內(nèi),他一直以一個侍郎虛銜領(lǐng)兵,而無地方實權(quán),這句“有實心而乏實力”,說的便是此種狀況。略去“百無一成”這句自嘲的話不說,曾氏在這里道出了干事業(yè)的兩個重要條件:志與才的相副,心與力的相合。
提起全力早夜整刷
原文
弟年紀較輕,精力略勝于我。此際正宜提起全力,早夜整刷。賢謂宜用猛火煮慢火溫,弟今正用猛火之時也。
譯文
老弟年紀較輕,精力要略微超過我。此時,正宜于起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從早到晚,振作精神,刷新氣象。古時賢者說適宜用大火煮小火溫,老弟這個時候正是用猛火的時候。
評點
老九比大哥小十四歲,此時才三十五歲。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正是青年時期。曾氏鼓勵他應(yīng)下大功夫,為日后的發(fā)展奠下結(jié)實的基礎(chǔ)。“猛火煮慢火溫”,這句話前面已多次說到。其實,不只是治學(xué),凡做一個較大的事業(yè),都適宜用這種辦法。趁著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時候,努力多做,廣拓博取,以后再慢慢地仔細經(jīng)營,精耕細作。這既是一個操作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很有借鑒之處。
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原文
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志不紛,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譯文
大凡人做一件事,因為專心致志而精當(dāng),因為神志紛披而渙散。荀子說:“耳朵不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變得聰,眼睛不同時看兩樣?xùn)|西而顯得明?!鼻f子說:“心志不紛亂,因凝固而趨于神化?!边@都是極高明的言論。
評點
曾氏在論及讀書和辦事時常會說到專字,要說訣竅,這也是曾氏成功的訣竅之一。為什么要專?這首先是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生命的時間有限,因此必須把有限的能力精力和時間集中起來辦一件事或幾件事。其次是高度集中起來的能力精力將有可能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即能力和精力的聚集不是一種簡單的疊加,而是會產(chǎn)生化合效應(yīng)的。第三,真正有價值的大事業(yè),都不是容易辦成的。它需要人傾盡其最大的力量,全力以赴。世上有兩種人容易犯不專的毛?。阂皇悄贻p人,一是聰明人。年輕人因精力旺盛,常常會把精力分散在多種事情上。聰明人因勝人一籌,也常常喜歡多攬事。閱歷將會讓年輕人慢慢成熟,也會讓聰明人漸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到時將過人的精力才智與沉潛專一的心態(tài)結(jié)合起來,便有望成大事業(yè)。
長傲與多言為兇德
原文
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嚚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身。余生平頗病執(zhí)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嚚訟,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其原不外此二者。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fā)之姿,面色間有蠻很之象,最易凌人。凡中心不可有所恃,人有所恃,則達于面貌。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機。否則,人皆厭薄之矣。
譯文
自古以來說到招致失敗的不好性格大致有二種:一是傲慢,一是多言。丹朱不像他的父親堯,就因為他為人倨傲,又跋扈奸詐招惹是非,也就是多言。遍視歷代名大位高的公卿,也多因這兩個毛病而使得家族敗落自身不保。我平素較為執(zhí)著倔犟,這是性格中的傲慢的表現(xiàn);嘴上雖不多說話,但筆下文字有點奸詐惹是非的味道,安靜時默默反省自己的缺失,悟到之所以處處遭受困厄,其原因不外乎這兩個。凡以傲氣對待別人,不一定非得在言語上壓倒別人,有的是以神色凌厲來壓倒別人,有的是以面色難看來壓倒別人。溫甫弟的神色略有些英發(fā)姿態(tài),臉上間或有蠻橫的表現(xiàn),最容易給人以壓力。大凡人的心中不能有依憑。人若有所依憑,則會表現(xiàn)在面孔上。只適宜將心性朝下抑制,全力講忠誠信義的話,做篤實謹慎的事,或許可以彌補自己固有的缺失,煥發(fā)新的生機。否則,世人都會厭棄鄙薄了。
評點
曾氏一生留在文化史上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點頗為重要,那就是他的修身之學(xué)及切實的修身功夫?qū)笫赖膯⑹?。洋人制造的望遠鏡到了曾氏的手里,他的發(fā)現(xiàn)與眾略有不同。他說望遠鏡中的玻璃片之所以能將遠景收入,是因為經(jīng)過多次打磨工序后改變了其原有的性質(zhì)。他進而發(fā)揮,人若不斷磨煉,也可以改變其原本性格。曾氏還常說,讀書可以改變?nèi)说臍赓|(zhì)。可見曾氏十分看重人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修養(yǎng),相信后天的力量可以改變?nèi)说南忍旆A賦。他自己努力以此修身養(yǎng)心,并熱衷將此觀念傳授給他的子弟和朋友。
人們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確,人的先天秉性,要改變它是很難的,但要說完完全全一丁點兒也改變不了,大概也絕對化了。人類活動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應(yīng)該屬于改造和創(chuàng)新這個領(lǐng)域。有了這個領(lǐng)域,人類才從萬千種動物群中跳出來,構(gòu)成從本質(zhì)上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種類。改造和創(chuàng)新既包括宇宙和自然,也包括人類的個體和群體。人的性格是屬于人類個體中的一個內(nèi)容。如此說來,改變?nèi)说谋拘圆粌H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正因為這樣,曾氏為改變性格而所作的努力探索,便值得尊敬;他的關(guān)于這方面的論說,便值得重視。人的本性既過于牢固強頑,而曾氏本人為此所懸的目標又過高,有的根本就做不到,有的做得很勉強,有的做得表里不一、前后不一,于是常有把柄被人抓,也有人據(jù)此認為他虛偽。世上確實有存心虛偽的人,但綜觀曾氏的一生,他有虛偽的一面,但不是一個存心虛偽的人。這二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有無改造本性的真心。
勤奮以圖自立
原文
“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故愿與諸弟共相鑒戒。第能懲此二者,而不能勤奮以圖自立,則仍無以興家而立業(yè)。故又在乎振刷精神,力求有恒,以改我之舊轍,而振家之丕基。
譯文
“傲慢”“多言”這兩個弊病,遍視前代世家大族的興與衰,以及近來官場上人招禍致福的原因,未嘗不以這兩點為關(guān)鍵,故而我愿與各位老弟互相引為鑒戒。但是僅只能克服這兩個毛病,而不能勤奮以謀取自立,則仍然無法讓家庭興旺事業(yè)建立。故而又還要振作刷新精神,力求做到有恒,以改變自己過去的作風(fēng),而打下振興家業(yè)的宏大基礎(chǔ)。
評點
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曾氏與九弟談及“長傲”“多言”為招禍致敗的兇德,十八天后的這封信,又再次談到“長傲”“多言”為古今官場和世家大族由盛轉(zhuǎn)衰的關(guān)鍵原因,同時還指出,除不犯這兩個毛病外,還要勤奮自立,才能興家立業(yè)。
仔細分析,無論防“長傲”也好,防“多言”也好,都還是立足在“保守”一義上,即保自身不招禍,守家業(yè)不致敗。對于一個已擁有聲望財產(chǎn)的家族當(dāng)家人來說,如此則可做守成之主。若從開疆拓土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這個角度來看,顯然還不夠,曾氏這次對老九的要求再增加一項,其用意立在“推進”一義上。
此時的曾氏在家守制,對于自己的前途如何,尚捏拿不準。對于曾氏大家族的推進,只有寄希望于仍在前線帶兵打仗的六弟、九弟二人。此外,對老六、老九來說,目前戰(zhàn)功并不顯著,官位也屬低級,“自立”還遠未夠,故需以勤奮來建功立業(yè)。
怨天尤人不可以涉世養(yǎng)德保身
原文
溫弟豐神較峻,與兄之亢直簡澹雖微有不同,而其難于諧世,則殊途而同歸,余常用為慮。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養(yǎng)德;不特?zé)o以養(yǎng)德,亦非所以保身。中年以后,則肝腎交受其病。蓋郁而不暢則傷木,心火上爍則傷水。余今日之目疾,及夜不成寐,其由來不外乎此。故于兩弟,時時以和平二字相勖,幸勿視為老生常談。至要至囑!
譯文
溫甫弟神情豐沛峻勵,與為兄的強硬直爽簡率淡定的性格雖然有些不同,至于與社會難以和諧相處,則又是殊途而同歸,我常因此憂慮。大致說來,胸中多抑郁,怨天尤人,這些毛病,不僅不可以在世上辦事,也不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不僅不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也不可以保養(yǎng)好自己的身體。中年以后,則肝臟腎臟都會受到它的傷害。這是因為郁悶而不暢通則傷肝(木),心火上燒則傷腎(水)。我今天的眼病以及夜晚失眠,其原因不外乎抑郁。故而對于兩位弟弟,時時刻刻以和平兩個字相勉勵,請千萬不要把這看作是老生常談。這是最為緊要的叮囑!
評點
這里說的是人的性格與辦事養(yǎng)德、保身之間的關(guān)系。曾氏認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一致的,即良好的性格既是辦好事情的基礎(chǔ),也是養(yǎng)德、保身的基礎(chǔ),反之亦然。曾氏所看出的,其實就是人活在世上,其立身與處世吻合的道理,也就是說不需要立身是一套做法,處世又是一套做法。這一點,說起來,它的道理似乎簡單:因為“世”便是“身”的擴大,所以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但許多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或者雖明白,卻又不去努力實行。拿性格多疑來說吧!多疑則容易不相信人,不能與別人坦誠相處。如此,則不能團結(jié)別人一道做事。從“涉世”這個角度來說,無疑有礙。多疑者多猜忌,對人多防范,于是自己的品德上便難以做到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心思上多了如許多的雜念,如何能做到安寧淡定?心不寧,身豈能???所以,于“保身”上說也有害??鬃诱f“仁者壽”,這是很有道理的。
智慧愈苦愈明
原文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爾摧沮。
譯文
精神是越使用便會越涌出,不可以因身體素來薄弱而過于保養(yǎng)愛惜;智慧是越遭受苦難則越明晰,不可以因境遇偶爾不順便立即頹廢。
評點
咸豐八年四月初九日,曾氏在老家給九弟的信中寫下了這兩句格言式的話。曾氏這兩句話,與其說是在講述真理,還不如說是在灌輸一種氣概。這種氣概就是典型的湖南人的“霸蠻”。湖南人相信“霸蠻”,猶如宗教人士相信神一樣,雖不很科學(xué),卻有某些道理?!熬裨接迷匠觥边@話,曾氏經(jīng)常說,并把“精神”比作井中的水,越汲越有。這話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在短期內(nèi),在特定時候,確實存在著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它就是將身體內(nèi)平時的積蓄用之于應(yīng)急之時。若從科學(xué)上來說,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確,但曾氏的后一句話卻是有著相當(dāng)重要的價值。人類智慧中的很大部分,的確產(chǎn)生在苦難中,這是因為苦難逼得人類作超過常規(guī)的努力。智慧往往產(chǎn)生在這種超常狀態(tài)。
日慎一日久而敬之
原文
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耳。千萬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囑!
譯文
謹慎地度過每一天,以求取事情的成功。若一旦懷有焦憤的念頭,則擔(dān)心導(dǎo)致事情的不成。千萬要忍耐!久而敬之這四個字,不但與朋友相處應(yīng)該這樣,即便辦任何事也應(yīng)這樣。這是我的最大叮囑。
評點
咸豐八年六月初三日,曾氏在湘鄉(xiāng)老家接到命其復(fù)出援浙的上諭。此時,他已守制十六個月。曾氏此番奉旨即行。初七離家,十二日抵長沙,二十四日抵武昌,七月十一日抵九江,次日抵湖口,二十一日抵南昌。就在由湖口至南昌的途中,曾氏給老九寄出一信。此時的老九依舊帶領(lǐng)吉字營屯兵江西吉安城外。老九于咸豐六年十一月率勇來到吉安,到現(xiàn)在,吉字營圍吉安已達一年零八個月。從統(tǒng)領(lǐng)到普通勇丁,無不心中焦慮,巴不得早日克城立功。針對老九的這種心態(tài),曾氏在信中寫下“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濟”的話。
人們辦事時,都求順求快,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若不順利,曠日持久,仍不見效,心中便會生出厭煩疲憊的情緒,接下來便是行為上的松勁懈怠,最后導(dǎo)致事不濟;最可嘆息的是,許多事情,其實只要再堅持一陣子就會成功了,所以就有“功敗垂成”一詞的出現(xiàn)。曾氏鼓勵老九挺住這最后的一段時日,就是鑒于“功敗垂成”的前車之覆而得出的見識。果然,兩個月后,老九終于打下吉安府。
從裕字打迭此心
原文
達生編六字訣,有時可施之行軍者,戲書以佐吾弟之莞爾。余向來雖處順境,寸心每多沉悶郁抑,在軍中尤甚。此次專求怡悅,不稍存郁損之懷,《晉》初爻所謂“裕無咎”者也。望吾弟亦從裕字打迭此心,安安穩(wěn)穩(wěn)。
譯文
于達生方面編的六字訣,有時候也可應(yīng)用于軍營,戲書寫寄來助我弟一笑。我一向即便是身處順境,內(nèi)心也常常沉悶抑郁,在軍營時這種心態(tài)更加明顯。這次復(fù)出帶勇,專門講究心態(tài)愉悅,不再存一點抑郁有損心神的情懷,即《晉》卦初爻所說的“心情寬松則沒有差錯”。希望我的九弟也從“寬松”上安置這顆心,以換來平安穩(wěn)妥。
評點
《晉》卦初爻的爻辭是這樣寫的:“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边@句爻辭的大意是不要躁進,要柔退,寬寬松松、從容自得則沒有差錯。中國的文化主張剛?cè)嵯酀?、陰陽互補,它的用意是將兩極互為補充以求得中和的狀態(tài),而“中和”則是事物事理的最好狀態(tài)。故而《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卤臼茄饎偭抑?,與之相應(yīng)的應(yīng)是進取緊張的狀態(tài),但依據(jù)“中和”的理論,不能一味地進取緊張,應(yīng)加以調(diào)適,將屬于“柔”范圍的某些成分加進去,就會更好,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好整以暇的從容將軍才是最好的帶兵人。岳飛的七絕:“經(jīng)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边@首七絕之所以被后世傳頌,便是因為詩中展示的是一位從容治軍的大將風(fēng)采。
起早乃長壽金丹
原文
吾生平頗講求惜福二字之義。近來補藥不斷,且菜蔬亦較奢,自愧享用太過,然亦體氣太弱,不得不爾。家中后輩子弟體弱,學(xué)射最足保養(yǎng)。起早,尤千金妙方,長壽金丹也。
譯文
我平生頗為注重惜福二字的含意。近年來補藥不斷,且飲食也比較奢華,自己心中對這種享受太過覺得慚愧,但這也是因為身體太弱,不得不這樣。家中的晚輩身體都較單薄,學(xué)習(xí)射箭,最是保養(yǎng)身體的好方法。早上起床早,尤為養(yǎng)生上的千金妙方,使人長壽的金丹。
評點
這段話出于咸豐十年三月二十四日,曾氏給四弟九弟的家信中。筆者在《評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針對這封家書,就“惜?!倍?,發(fā)表了一些看法。《評點》中說“惜?!笔堑湫偷闹袊降乃枷搿_@句話固然不錯,但易于使人產(chǎn)生誤解,以為西方思想中就沒有“惜?!钡挠^念。其實,西方人也講求惜福。比如《圣經(jīng)》中一再說到人要有感恩之心。這“感恩”中的很大成分便是惜福,珍惜眼下所擁有的一切?;酵揭蝗杖偷摹爸x飯”,便是“惜福”的具體表現(xiàn)??梢?,“惜福”這個觀念是中國和外國、東方和西方都有的,只是表達形式上的差別而已。它與開拓、創(chuàng)新、探索、進取等觀念并不矛盾,是人類在千萬年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寶貴的生存智慧。
戒酒早起勤洗腳
原文
此后總以戒酒為第一義,起早亦養(yǎng)身之法,且系保家之道。從來早起之人,無不壽高者。吾近有二事法祖父,一曰早起,二曰勤洗腳,似于身體大有裨益。
譯文
從此以后,總把戒酒當(dāng)作最重要的事來對待,早上早起也是養(yǎng)身的好方法,而且也是長保家業(yè)不衰的法則。從來早起的人,沒有不享高壽的。我近來有兩件事效法祖父,一叫作早起,二叫作勤洗腳,似乎對身體大有幫助。
評點
曾氏的這段話,是對在家主持家政的四弟說的。從曾氏的家信中可知其四弟有三個嗜好,一是好活動,二是好吹嗩吶,三是好飲酒。對這三個嗜好,做大哥的都不贊許。他認為“太勞傷精,嗩吶傷氣,多酒傷脾”,希望四弟“以后戒此三事”。針對其大病初愈的現(xiàn)狀,曾氏勸他“此后總以戒酒為第一義”。人的習(xí)性愛好,很少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不好,關(guān)鍵在一個“度”的把握上。就拿飲酒來說,只要適度,也沒有什么不好。但對于一個缺乏自律、難以把握度的人來說,便以不沾即戒為好。許多人都自律不強,對于那些容易導(dǎo)致不良后果的習(xí)性愛好,宜采用“戒”的極端做法。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自我保護措施。
惰傲致敗
原文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惶煜鹿沤裰湃?,皆以一傲字致敗。
譯文
普天下從古至今的庸碌人,都是以一個惰字招致失??;普天下從古至今的有才能者,都是以一個傲字招致失敗。
評點
曾氏勤于思索善于思索,能從深思中發(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通常人所不能想到的道理。曾氏又有很高的文字造詣,能用準確而又簡潔的文字將他的發(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表達出來,故而給后人留下許多警句。這兩句話便是曾氏眾多警句中的一段。曾氏從導(dǎo)致普通人辦事無成的千百條原因中,拈出“懶惰”來,又從導(dǎo)致有才干者辦事無成的千百條原因中,拈出“驕傲”來,將它們分別視為第一位的原因。應(yīng)該說,有相當(dāng)?shù)拇硇?。這種認識,固然出于他的閱人甚多的經(jīng)歷,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善于思索的能力。當(dāng)然,下這種斷語,即便才思大為過人,也免不了有以偏概全過于武斷之嫌。李肖聃在他的《星廬筆記》中就這樣批評過曾氏:“公作文,喜為斷語,而常過其實。如言:‘一部二十四史全是捏造。所記兵事,尤不可信。’《畫像記》又言:‘子長所為《史記》,寓言亦居十之六七?!蛎献佑跁?,但言不可盡信,史公寓言至多十之二三。公乃言此,失之罔矣。凡此所云,皆由才大而心未能盡細也?!比绻美钚ゑ酢安糯蠖奈茨鼙M細”的角度來批評曾氏,曾氏許多下斷句的警句都可以批評,如惰字就一定是所有庸人致敗的原因?傲字就一定是所有才人致敗的原因?怕未必。若不用挑剔的眼光來抬杠,則可以看出,曾氏其實是在告誡人們,懶惰和驕傲是兩大最易犯的毛病,普通人因其平庸難以驕傲而易于懶惰,才人因其聰明能干而易沾沾自喜輕視別人,這都是使人致敗的根由,應(yīng)予警惕。
軍事與巨室之?dāng)》前良炊?/p>
原文
十月二十八早侍祖父星岡公于階前,請曰:“此次進京,求公訓(xùn)。”星岡公曰:“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遺訓(xùn)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謹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唐虞之惡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紂之無道,曰強足以拒諫,辨足以飾非,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皆傲也。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無恒之弊。近來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見,既敗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約軍事之?dāng)。前良炊?,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dāng)?,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p>
譯文
(道光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早晨侍奉祖父星岡公于屋檐下的階梯前,請示祖父:“這次進京,求您教誨指點?!毙菍f:“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干是好的,但是不能驕傲。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則多受益。你若不驕傲,那就全好了?!弊娓高z訓(xùn)不遠,至今還如同耳提面命。今天我謹述這段話告誡兩位老弟,總歸以根除傲字為第一件大事。堯舜討厭一個人,就會說丹朱驕傲,說象驕傲;夏桀商紂的無道,則表現(xiàn)在他的強悍只在于拒絕規(guī)勸,辨才也只是用在掩飾自己的錯誤上,又說他們奉有天命,說“敬畏”不值得推行,這些都是驕傲。我自從(咸豐)八年六月第二次出山,即竭力戒除懶惰,用以懲處無恒心的毛病。近來又竭力戒除驕傲。先前徽州府之戰(zhàn)未失敗之前,李元度心里不免有自以為是之見,失敗之后,我更加猛然明白了。大致說來,軍事的失敗,不是驕傲便是懶惰,二者必居其一;大家族的失敗,不是驕傲便是懶惰,二者必居其一。
評點
咸豐十年四月,曾氏奉命署理兩江總督,六月即實任。帶勇七八年,終于有了地方實權(quán),客寄虛懸的尷尬局面至此結(jié)束。依人之常情,曾氏此時應(yīng)是大大地舒一口氣的時候,心里充滿得意之情。事實上,前幾年的曾氏也是這種常人心態(tài):爭強好勝,不愿居人之下。在家守父喪的一年多里,他經(jīng)歷了一段“大悔大悟”的心路歷程。這“悔悟”中的主要功課便是黃老之學(xué),其間最核心的內(nèi)容便是在往昔一片陽剛里注入陰柔的成分,從而達到一種新的“致中和”。無論是謙,還是謹,從人生姿態(tài)這個角度來看,都屬于陰柔的范疇。復(fù)出的曾氏,特別注重它,有意識地去中和原先的純陽純剛。他在家信中反復(fù)申述這個方面,既是在告誡子弟及早予以重視,同時也是在不斷地給自己敲響警鐘。當(dāng)然,盡管是地方實權(quán)在握,但客觀形勢異常險惡,身上的擔(dān)子也驟然加重,這些也都不能容許他和整個湘軍集團有半點驕惰之心,而只能以謙勤之態(tài)全神貫注地應(yīng)付。
慎飲食節(jié)嗜欲
原文
澤兒雖體弱,而保養(yǎng)之法,亦惟在慎飲食,節(jié)嗜欲,斷不在服藥多也。
譯文
紀澤盡管身體薄弱,但保養(yǎng)的方法,也只有在慎重對待飲食,節(jié)制嗜好欲望上,絕對不在服藥上。
評點
過去富家子弟身體多不好,此中原因恰恰就是曾氏這段話中的反其道而行之:瓊漿玉饌,暴飲暴食;聲色犬馬,毫無節(jié)制;補品補藥,長年不斷。曾氏生在并不富裕的農(nóng)家,清貧的青少年時代養(yǎng)成不求奢華的良好習(xí)慣;中年后宦寓京華,又目睹眾多紈袴子弟的不成器,更增加對奢華的理性認識。故而,即便銀錢上允許,他也自覺保持儉樸,拒絕侈靡。他希望他的兩個兒子向他看齊,但可惜,二子均不長壽,紀澤只活了五十一歲,紀鴻命更短,三十三歲上便去世了。究其緣故,很可能還是沒有逃脫富家子弟的厄運。盡管曾氏一再要求兒子們一切如同寒士,但畢竟家里有錢有勢,官眷學(xué)寒士好比寒士學(xué)官眷一樣,都是很難很難的。
謙謹為載福之道
原文
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皆驕也。無論所指,未必果當(dāng),即使一一切當(dāng),已為天道所不許。吾家子弟,滿腔驕傲之氣,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均非好氣象。賢弟欲戒子侄之驕,先須將自己好議人短好發(fā)人覆之習(xí)氣,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輩事事警改。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弟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yī)藥、不信地仙),又謹記愚兄之去驕去惰,則家中子弟,日趨于恭謹而不自覺矣。
譯文
天地之間唯謙虛謹慎是承載福祉的法則。驕傲則自滿,自滿則傾覆。說話寫文章,凡是討厭別人俗氣,嫌別人鄙陋,議論別人的短處,揭露別人的老底,這都是驕傲的表現(xiàn)。不要說所指的未必都確切,即便是一一都確切,這種做法已為天道所不允許。我家子弟,現(xiàn)在滿肚子都是驕傲之氣,一開口便議論別人的長短,譏笑別人無知,這都不是好現(xiàn)象。賢弟要想戒除子弟的驕氣,先必須將自己好議論人的短處好揭露人的老底這些習(xí)氣,下決心忍痛改變,然后再命令后輩事事都警惕改變。想要去掉驕字,總以不輕易譏笑人擺在第一位;想要去掉惰字,總以不晚起床擺在第一位。老弟能夠謹守祖父星岡公的八個字(即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yī)藥、不信地仙),又謹記愚兄的戒除驕傲戒除懶惰這些話,則家中子弟將在不知不覺間日益恭謹起來。
評點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正在部署兵力收復(fù)東南的江督曾氏,給主持湘鄉(xiāng)家政的四弟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不長,基本上就是這一大段話。曾氏在指出四弟的來信中“不免有一種驕氣”后,接下來發(fā)表了這一通議論。關(guān)于戒驕,前面幾段評點已談得不少了,此處就不再重復(fù)。筆者要給讀者說明的是如下幾點:一,曾氏把“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fā)人之覆”視為驕傲的表現(xiàn)。一個月后的二月初四日,曾氏給老四的信中說:“弟于營中之人,如季高、次青、作梅、樹堂諸君子,弟皆有信來譏評其短,且有譏至再至三次者。營中與弟生疏之人,尚且譏評。則鄉(xiāng)間之與弟熟識者,更鄙睨嘲斥可知矣?!庇诖丝芍@幾個毛病是老四常犯的,曾氏所說乃有的放矢。細想一下,這些毛病,我們這些一般人也常犯。通常人們都將它看作是不良習(xí)性,未將它與“驕傲”聯(lián)系起來。其實,一個人在厭嫌議發(fā)別人的時候,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在比別人高明的位子上,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背后便是“驕傲”在作祟,本質(zhì)上屬于驕傲的表現(xiàn)。二,曾氏教人的最大特點,是將大目標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堅持不懈做日常小事來逐步接近大目標。這種教育方法是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朱熹所提倡的,曾氏將此法運用得十分嫻熟。比如說“去驕”這個大目標,曾氏提出通過“不輕非笑人”來達到;“去惰”這個大目標,則通過“不晏起”來達到。大目標正因為大,它便顯得有點空,將它與具體小事聯(lián)系起來,則化空為實,化大為小,易于操作,也就易于達到。三,具體解釋一下曾氏治家八字???,為考妣的略稱,意味敬祖追遠;寶,源自湘鄉(xiāng)俚語“人待人無價之寶”,意味和睦鄰里;早,即早起;掃,即打掃庭院,意味要勤快,凡事不偷懶;書,即讀書;蔬,即種好菜蔬;魚,即養(yǎng)好魚;豬,即喂好豬。曾氏認為對于一個農(nóng)家而言,蔬、魚、豬是看一個家庭興旺與否的三個重要側(cè)面。三不信,即不相信僧道的裝神弄鬼,不迷信庸醫(yī)的處方,不亂信地仙的胡說八道。
以身許國愿死疆場
原文
余自咸豐三年冬以來,久已以身許國,愿死疆場,不愿死牖下。其素志,近年在軍辦事,盡心竭力,毫無愧怍,死即瞑目,毫無悔憾。
譯文
我自從咸豐三年冬天以來,早就將此身許與國家,情愿死在戰(zhàn)場,不愿死在家里。本著這個久已立下的志向,近年來在軍營辦事,盡心盡力,心中毫無一點慚愧,一旦臨終,心安目瞑,毫無一點后悔與遺憾。
評點
曾氏接任江督來,軍事上并未有大的起色。咸豐十一年春天,其老營附近更是處處吃緊,危險迭見。這段話便是寫在如此背景下。話中自然可見曾氏對朝廷的忠心,但更重要的是,它有著一種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體現(xiàn)在,當(dāng)一個人對其所從事的事業(yè)抱著以身相許的心態(tài)時,則同時也就具備了最大的勇氣和膽魄;對于一個從業(yè)者來說,他本人也便進入最高尚的人格境界。人生最寶貴的莫過于生命,生命都可以為之奉獻,還有什么別的保留和顧慮呢?辦事勇氣由此而生,精神境界也由此而高。古往今來,許多事情,因為有了以身相許這個環(huán)節(jié),便立時變得絢麗起來。這原因便是進入了最高尚的人格境界的獻身者,以其生命燒起一堆烈火,絢麗的是生命之火。政治、軍事這樣關(guān)系到千萬人利益的大事業(yè)固然如此,即便純私人性質(zhì)的愛情,也常常會因主人公的以身相許而升華而崇高,梁祝、杜十娘這些故事之所以千百年來流傳不衰,其原因便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