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戰(zhàn)火家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春望》,全詩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戰(zhàn)火歲月,獨自一人在外求學、工作的任繼愈,也時刻惦記著前線的父親、家里的母親以及同樣在外求學的兩個弟弟。自從將母親和弟弟安頓在湖北后,任繼愈輾轉湖南、貴州、云南等地,參加“湘黔滇旅行團”,與老師和同學們到了西南聯(lián)大。一路上,任繼愈每到一個地方,都沒忘記給家里寄張明信片,一來報平安,二來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簡要告訴弟弟們,不時勉勵他們要為國家、為人民而努力學習。
作為家中的“長子”(老大過繼給伯父),任繼愈非常關心兩個弟弟的教育問題。1938年,他們全家到了湖北沙市后,剛剛讀完高中一年級的三弟任繼亮,因學習成績優(yōu)秀,考取了在沙市復校的北平朝陽大學法律系。任繼亮讀了一年以后,隨學校遷往四川,路過重慶,途中遇到了任繼愈。在倉促的會面中,任繼愈了解到任繼亮就讀的一些情況,果斷規(guī)勸三弟回到中學讀完高中,再考一個好的大學,并拿起身邊的學生筆記本,寫了滿滿一頁信,向父親詳細闡明讓三弟重新考大學的理由,力陳青年時代要有好的身體,學習根底要扎實,否則將貽害無窮。任繼亮被說服了,帶著二哥寫給父親的信回到家中。1939年,任繼亮進入設在四川綿陽的國立六中,從大學二年級退回到高中二年級讀書。1940年高中畢業(yè),考進西南聯(lián)大經(jīng)濟系。在那樣兵荒馬亂的年代,還這樣堅持教育質量,堅持做人的質量,今天看來,也是毫光四射、正氣逼人。
對于四弟,任繼愈抓得更緊。四弟任繼周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四川江津的國立九中讀初中,學校就設在嘉陵江邊的一個小鎮(zhèn)德感壩。任繼愈在四川南溪的李莊中央研究院讀研究生,距離德感壩并不近。他每周至少來一封信,督促四弟學習,要求他每天寫日記。如此,任繼愈還是不放心,又特意從李莊乘船來看四弟,在小鎮(zhèn)上的小店里住了三天,檢查四弟的成績,看四弟的筆記,還留四弟在小店里吃了三天飽飯。國立九中其實是所難民學校,教室是座祠堂,主要收容以安徽籍為主的學生。三弟任繼亮就讀的國立六中則是收容以山東籍為主的難民學校。既然是難民學校,伙食自然很差,學生都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加之四弟長期鬧痢疾,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營養(yǎng)跟不上,顯得骨瘦如柴。任繼愈了解了四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后,寫信給父親說:“四弟是可造之材,不可埋沒”。他還當即做了兩條決定:一是每天補助四弟兩個雞蛋,一斤紅薯;二是承擔學費,送四弟就讀大后方最知名的重慶南開中學。南開中學是私立學校,要交學費。而抗戰(zhàn)時期,教師的工資很低,連聞一多這樣的知名教授,都要靠刻圖章貼補家用,何況任繼愈剛剛研究生畢業(yè),在西南聯(lián)大任講師。四弟一年的學費,至少相當于任繼愈十個月的工資。直到今天,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任繼周先生,仍然難以想象,當年的二哥任繼愈,究竟是怎樣靠省吃儉用支應下來這一切的。
任繼愈從沒有向任何人談起,當年他因培養(yǎng)四弟,困窘到怎樣程度。但四弟那時年齡雖小,心里卻頗有數(shù),覺得自己給二哥一定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廢寢忘食,積極備考,學校小圖書館的書,幾乎被他全部細讀了一遍。之后,他征詢了二哥意見,提前一年,也就是1942年——任繼周以同等學歷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至此,任家三兄弟全部讀了理想中的大學,這使得他們聰慧、頗有毅力的母親,十分欣慰。
不幸的是,1943年春天,跟隨父親轉戰(zhàn)西安的母親,因經(jīng)常不忍浪費一些已經(jīng)過期的食物,患胃癌去世,年僅53歲。當時任繼愈還遠在云南的西南聯(lián)大。只有小弟任繼周從重慶中央大學趕回西安,為母親送終。
任繼愈對兩位兄弟的影響,從小到大都非常深刻。小弟任繼周后來懷念說,“靜靜想來,我懷念二哥,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有手足的血緣關系,更因為,他按照他的理想哺育了我。我也遵照他的要求不斷塑造著自己。在我的生命歷程中,一天一天,刻畫著我們兄弟之間的共同刻度,這是我們生命的‘公約數(shù)’?!痹谌卫^愈去世后,任繼周在挽聯(lián)中,表達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我學話 教我寫字 教我直道寬容 虔敬入世 亦兄亦父 骨血連理 何堪人遽相暌違;
學您治學 學您從業(yè) 學您坦對坎坷 沉潛勵志 是師是友 意氣交融 愿隨穹宇長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