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湯一介:談中國文化書院

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湯一介集) 作者:湯一介


訪問:劉德偉

近來,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文化書院再度活躍。除編輯出版數部頗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外,又發(fā)起并參與主辦“世紀文化論壇”等活動,邀請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著名華裔學者錢致榕教授、享譽全球的“俠之大者”金庸先生等就教育、文化等問題進行主題講演和學術研討活動,并與企業(yè)集團探討合作創(chuàng)立民辦大學的意向。一時間,小小的北大農園里名家薈萃,再度成為京城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筆者于近日采訪了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

問:80年代中期,您和一批學者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中國文化書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書院在繼承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會影響很大。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文化書院的發(fā)展也經過了許多艱辛曲折。作為書院的創(chuàng)立者,您認為書院成功的經驗有哪些?現在狀況如何?

湯一介:中國文化書院的發(fā)展經歷了80年代和90年代兩個階段。80年代中期受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人們對文化的熱情空前高漲。在這個時期,書院開辦了學生眾多的多種函授班;舉辦了“中國知識分子”、“中國宗教”、“中國的近代化”等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了《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等書籍,在社會上影響很大。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文化的興趣減退了,社會需求減少了,再加上內部管理上的一些原因,使得書院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把主要力量放在出版學術著作上,如已經出版的《神州文化集成叢書》(50本),即將出版和正在編輯的就有《國學舉要》、《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中國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叢書》、《遠近叢書》(中法文對照)、《跨文化對話叢書》(中法文對照)等。作為一家民辦學術團體,中國文化書院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雖然經歷了一些曲折,但是目前書院的發(fā)展呈現出良好的勢頭。我們正在從開展學術活動、出版學術著作、培養(yǎng)學術人才等幾個方面著手,把書院的工作做好,向著宋代哲學家張載所講的“為往圣繼絕學”的方向努力。

問:您一向重視人才培養(yǎng),從創(chuàng)立中國文化書院到開辦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生班,再到籌劃私立大學。這一過程體現了怎樣一種觀念上的變化?您是否認為書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湯一介:教育是立國之本,其重要意義已被國人普遍認識。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開辦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生班和籌辦私立大學,是想從不同角度,組織不同層次的人群,開展不同程度的學術研究、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做法和方式有區(qū)別,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充分吸收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素質。要大力發(fā)展教育,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發(fā)揮各方優(yōu)勢,采取多種方式,還要虛心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不久前,我們邀請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華裔學者錢致榕教授做了題為《美國的私立教育》的主題演講,其中許多內容非常有啟示。當然,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很多事需要因勢利導。比如文化書院,80年代很紅火,有當時的社會背景?,F在表面上不那么紅火了,也不能簡單認為書院這種模式不行了。畢竟我們是在摸索一種適合國情的方式和做法。要達到宋朝“白鹿洞書院”那樣的規(guī)模和水平是不可能了,因為時代不同了。最近除舉辦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外,我們還聘請了一批成績卓著的青年學者作為書院導師,并準備開辦中國文化書院上海分院,要努力擴大影響,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問:在民間辦學成風的今天,學者的智力投入和企業(yè)家的財產投資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也是目前條件下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必備的兩個條件。在您看來,學者和企業(yè)家在辦學的理想信念和操作模式上是否存在著巨大差異?是否需要一個學者“商人化”或者商人“學者化”的過程?

湯一介:創(chuàng)辦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學需要社會多方面的關心支持和幫助。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政策,并得到教育部門和有關方面的指導;還要有好的辦學環(huán)境和輿論環(huán)境。當然,這些是外部條件。作為內部條件,正如你剛才所說的,學者的智力投入和企業(yè)家的財產投資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中國文化書院前一段時間一直在與卓達企業(yè)集團探討合作創(chuàng)立私立大學的意向,并且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因為在辦學理念和具體運作上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這個階段的合作結束了。但是我想,不應該用“失敗”兩字來總結這次合作。因為雙方認真地在很多方面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和討論,取得了一些共識。在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的地方也了解到了對方的想法和準備采取的做法。這為今后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幫助。你提到的學者“商人化”或者商人“學者化”的過程是一個大問題,也是需要在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加以研究和實踐的問題。

總之,在創(chuàng)辦私立大學這件事情上,中國文化書院今后會更加努力,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摸索,并且愿意與有愿望、有實力、有相同辦學理念的企業(yè)合作。

原刊于《中國教育報》,2000-12-2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