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投筆從戎征討吐蕃 落拓?zé)o羈金龜換酒

中國歷代狀元軼事 作者:


第二章
投筆從戎征討吐蕃
落拓?zé)o羈金龜換酒

◎婁師德 賀知章

婁師德(630~699),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陽縣)人。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十九歲的婁師德高中狀元,初授江都縣(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尉,后屢遷至監(jiān)察御史。

婁師德是一個(gè)忠君愛民滿懷赤誠的人。高宗年間,吐蕃屢犯唐邊,擄掠牲畜財(cái)物,邊民不得安生。唐高宗儀鳳二年(677),為打擊吐蕃囂張氣焰,靖邊安民,高宗特頒《舉猛士詔》,招募敢死善戰(zhàn)武士。年近半百的婁師德時(shí)為文臣,卻激情澎湃,頭戴紅巾上表應(yīng)招。高宗大加贊賞,特拜婁師德為朝散大夫。是年,高宗以中書令李敬玄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zhèn)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衛(wèi)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tǒng)十八萬唐軍與吐蕃軍隊(duì)交戰(zhàn)于龍支(今青海省樂都縣南)。由于主帥李敬玄怯懦畏戰(zhàn),劉審禮于九月兵敗被俘。唐軍節(jié)節(jié)敗退,退回鄯州時(shí)已損兵過半。此時(shí)的唐軍已是將失謀略,兵無斗志,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xiǎn)。婁師德受命危難,收拾殘部,提振士氣,又奉命出使吐蕃,達(dá)成和議,成就緩兵之計(jì)。唐高宗為表其功,遷婁師德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治今青海省西寧市)司馬,并知營田事。從此,婁師德兼文臣武將于一身。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五月,吐蕃軍隊(duì)再犯柘、松、翼等州。婁師德率兵反擊,雙方在白水澗(今青海省湟源縣南)相遇,唐軍八戰(zhàn)八捷。婁師德因功受封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wèi)郎將、河源軍經(jīng)略副使,聲名大振。武周天授元年(690),婁師德又升任左金吾將軍、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武則天在位期間,非常重視儲糧備戰(zhàn)。婁師德在主管西北營田十余年間,“衣皮袴,率士屯田”,取得儲備糧食數(shù)萬斛的巨大成績。武周長壽元年(692),婁師德被召回朝廷,封夏官侍郎判尚書事。長壽二年(693),又進(jìn)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萬歲通天元年(696)三月,婁師德隨王孝杰兵敗甘肅臨洮被貶為原州(今寧夏固原)員外司馬。但朝廷知道婁師德不負(fù)主要責(zé)任,半年后,武則天復(fù)起婁師德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二度拜相。

神功元年(697)五月,婁師德率軍二十萬平定契丹,得封譙縣子 。圣歷元年(698),婁師德任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圣歷二年(699)四月,婁師德以天兵軍副大總管身份,負(fù)責(zé)招撫吐蕃一切事務(wù),病逝任上,追贈涼州都督,謚號“貞”。

抗敵靖邊,虎虎生威;待人接物,謙謙君子。作為一名狀元,婁師德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軼聞趣事,寓莊于諧,堪作榜樣。

婁師德是一位清廉的好官。唐人韓琬《御史臺記》有載,他任監(jiān)察御史的時(shí)候,陜縣大旱。武后下詔禁止殺生。婁師德奉命察詢旱情,地方官員為了奉迎他,照樣烹羊剖魚相待。婁師德責(zé)問為何殺生,廚子說羊是被豺狼咬死的。一會兒又上來一盤紅燒魚,婁師德故意又問,廚子還說是被豺狼咬死的。婁師德哈哈大笑說,你就不能說是被水獺咬死的嗎?這就是豺狼咬魚的典故。

大唐帝都長安(圖片來源:梅曙平)

婁師德待人最有雅量。他身長八尺,生得肥胖,又患有足疾。據(jù)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有一次他準(zhǔn)備巡視屯田,便隨意坐在光政門外的一根木頭上等馬。一個(gè)不認(rèn)識他的縣令因“訴身名”便與他并排而坐??h令的兒子遠(yuǎn)遠(yuǎn)看見,趕忙跑過來告訴父親他是當(dāng)朝宰相??h令立即跪下連言“死罪!死罪”!婁師德卻說“人有不相識,法有何死罪”?縣令又解釋說患有眼疾,請求諒解。后來有一天晚上,這個(gè)縣令書寫表奏時(shí)清楚流暢,婁師德便調(diào)侃道:夜書表奏心明眼亮,青天白日怎么就不認(rèn)識宰相呢?說得大家哄堂大笑。

《新唐書·婁師德傳》記載,他的弟弟出守代州前來向他辭行。他反復(fù)告誡要寬厚退讓待人。弟弟說一定謹(jǐn)記哥哥的教誨,就算是人家把口水吐在臉上,也不與人爭執(zhí),自己擦干就是。婁師德卻說,人家把口水吐到你臉上,說明有怨氣要發(fā)泄,你去擦干了,人家心里的怨氣還是不會消。所以說,你不能擦,要讓口水自干。這就是成語“唾面自干”的典故。

婁師德還是一位慧眼識人的伯樂。青史留名的宰相狄仁杰就是他舉薦的。狄仁杰當(dāng)上宰相后,與婁師德同朝輔政。狄仁杰幾次建議武后外放婁師德。有一天,武后問狄仁杰,你認(rèn)為婁師德賢良嗎?知人識人嗎?狄仁杰如實(shí)回答道:過去不曾同事,不清楚。武后拿出一沓奏章來說:你看,你當(dāng)宰相就是婁師德推薦的。狄仁杰接過奏章一看,萬分慚愧,由衷嘆道:我與婁公比,真是差之千里呀。

史臣曰:婁師德應(yīng)召而慷愾,勇也;薦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于將相乎!

賀知章(約659~744),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人。少時(shí)就以詩文知名。武周天冊萬歲元年(695)狀元。初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他是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史上留名的飲者。漢代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剛回成都時(shí),沒錢買酒,脫下鹔鹴裘作價(jià)換酒,夫婦同飲盡歡。晉代元孚將皇帝賜給他的冠飾金貂用來換酒,遭到彈劾。賀知章也有“金龜換酒”的佳話。唐朝的官員都佩有朝廷賜予的龜飾。三品以上佩金龜,四品、五品佩銀、銅。這是身份的象征。賀知章官居秘書監(jiān),得佩金龜。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孤身一人來到長安,尋求出仕機(jī)會。有一天,在紫極宮道觀里偶遇賀知章。當(dāng)賀知章讀到李白的《蜀道難》時(shí),不禁拍案叫絕,稱贊李白就是“天上下凡的詩圣”。時(shí)值黃昏,賀知章便熱情邀請李白飲酒談詩。但身上卻沒有一錢銀子,賀知章便解下腰間佩戴的金龜充作酒資。李白攔住他說,這是朝廷特頒的圣物,怎么可以拿來換酒呢?賀知章仰面大笑道:這有何妨?我只記得你的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人一見如故,酩酊大醉。后來,賀知章還極力向玄宗皇帝推薦李白。玄宗皇帝讀了李白的詩作后,極為贊賞,隨即詔令李白供奉翰林。大詩人杜甫的著名詩篇《飲中八仙歌》中第一個(gè)寫到的就是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朦朧醉態(tài)、嗜酒程度活靈活現(xiàn),入木三分。

賀知章還是一位奉道者。唐人皇甫氏《原化記》載,他家住在宣平坊,對門有一位老者每天騎著毛驢出入,五六年過去了,依然顏色如故。賀知章看出老人道行深厚,便要拜老人為師,還將家中珍藏多年的一顆明珠獻(xiàn)給了老人。老人卻吩咐童子將明珠拿到街上換來三十幾個(gè)燒餅。賀知章很不高興。老人對他說,道術(shù)只可心得,不可力爭。懷有慳惜之心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賀知章聽后頗有心得,于是請求辭官,把自己在京城的府邸捐贈出來作為道觀,還鄉(xiāng)奉道。玄宗皇帝不但同意了他的請求,還賜名道觀為“千秋觀”,又詔令按照餞別的最高禮節(jié)在京城東門撘起十里長棚來,讓百官為之餞行。并御筆題詩為他送行。在詩的序言中玄宗皇帝寫道: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先寫了一首,覺得意猶未盡,接著再賦一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可見,玄宗皇帝與賀知章的私交也是非同一般。

當(dāng)然,賀知章最為后人稱道的還是他的詩歌成就。他的詩文以絕句見長,風(fēng)格獨(dú)特,清新瀟灑,遺憾的是大多散失?!度圃姟蜂浻?9首?!对伭放c《回鄉(xiāng)偶書》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詠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xiāng)偶書》

婁師德與賀知章是不是狀元,說法不一。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記考補(bǔ)正》兩人均收錄。翟國璋先生的《中國科舉辭典》和陶易先生的《唐代進(jìn)士錄》均認(rèn)為兩人只是進(jìn)士而不是狀元。王鴻鵬先生的《中國歷代文狀元》錄有婁師德而未錄賀知章。毛佩琦先生的《中國狀元大典》和車吉心先生的《中國狀元全傳》兩人都未錄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