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祭祀
陳理華
以茶為祭的風(fēng)俗,在中華祭祀禮儀中根深蒂固。讓一杯茶穿越塵寰煙火,穿越宿命輪回,抵達一腔淡然的思念或某種敬畏,這是中華民族獨有的風(fēng)俗。
在我國,無論哪個民族,都在較大程度上保留著以茶祭祀的古老風(fēng)俗。所以,茶葉不僅是生活中的一種飲品,還在祭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老百姓認(rèn)為日月星辰、風(fēng)雨雷電、生老病死、莊稼畜禽,這些都是由神靈主宰的,他們在祭天、祭地、祭神、祭佛、祭祖、祭鬼魂時,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葉。祭祀中,以茶葉作為祭品,比一般禮物,更虔誠、更講究一些。
由于茶與宗教關(guān)系密切,幾乎所有寺廟古剎中都種有茶。規(guī)模大的寺院里,還有茶園;小點的也會在廟前或廟后植上幾株。記得楮林寺的后堂天井中就有幾株古老的菜茶,回龍寺的后園即是一個小茶園。
寺廟所收的茶葉,一是用以款待香客,二是用來敬佛,三是用于自飲。寺院、道觀都要按教規(guī)制度,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故而“茶禪一味”的習(xí)慣,一直流傳至今。
在閩北,一些信神拜佛的善男信女,更是把茶看作一種“神物”,用來祭天謝地,拜敬神靈。燒香拜佛的老太太的暗紅色經(jīng)簍里一定有一包自家種的茶葉,以備隨時用以祭祀,她期望用一種淳樸如實的情懷來得到神靈最大的庇佑。
民間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一是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二是不泡、煮茶,只放以干茶;三是不放茶,只置茶壺、茶盅作象征。
逢年過節(jié),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重陽……幾乎所有節(jié)日,都得用茶來拜天謝地,以告慰神靈,有保佑平安、寄托未來之意。
在農(nóng)村建新房時也要用到茶。上梁時正梁的兩頭各要掛上兩個用紅線穿著的三角紅布袋,里面的七寶中就有一種是茶。因為茶葉歷來是吉祥之物,有驅(qū)妖除魔的功效,人們就把茶掛在正梁上用以求福貴、吉利。
壘灶時,也要用上五谷、銅錢與茶。人們將它們統(tǒng)一放在一個小罐子里,埋于灶底,以示家里從此人丁興旺、五谷豐登、財源廣進,有香火萬年長久之意。茶被人們充分地利用,體現(xiàn)了人間煙火的繁盛景象,以及對食物豐足與幸福生活的向往。
供奉神靈和祭祀祖先時,祭桌上除雞、鴨、肉各種供品外,一定要置一杯茶和一杯酒,以示祭祀隆重。清明祭祖掃墓時,也要將一杯茶、一杯酒與其他祭品一起擺放于墳前,來祭祀和緬懷長眠地下的先人。
家中老人百年后,在自家大廳里擺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供桌上,其祭品中更是少不了茶。作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了祭祀者的深深祝愿,表現(xiàn)了晚輩對長輩的一片孝心與深深的懷念之情。一杯茶,讓一顆顆曾因失去先人而破碎的心在祭奠中完整了歲月,平靜了心情。
建陽小湖一帶,老人要撒手人寰時,家里親人要馬上將一大碗茶水放在大門后。傳說人死后要被陰間鬼差驅(qū)至孟婆亭灌迷魂湯,目的是讓死者忘卻人間舊事。而老人在自家起身時,就飲上茶水,一則可以讓死者在黃泉路上不口渴,這樣到了奈河橋頭的孟婆亭,就可少飲或不飲孟婆湯。如此,來世就會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同時,當(dāng)?shù)剞r(nóng)村罵人傻時也十分有趣,并不直接罵其傻,而是說“你婆婆茶吃太多了”!
這或許也是本地民俗中的另一種趣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