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末滿洲旗人出身對老舍的生命造就
老舍是位滿族人。
這一點,在人們能夠接觸到的幾乎各種文學讀本中,均有所交代。那么,這兒的“滿族”二字,對于寫家老舍來說,是否只是表明他在戶口簿一個具體欄目的填寫上跟咱們身邊的大多數(shù)人有點兒不同?恐怕很少有人想過這件事情。
差不多的人們都會知道,滿族是咱們國家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但這個民族除去建立過清王朝而外還做過一些什么,人們卻知之不多。照說呢,不很了解咱們國內(nèi)哪一個具體的少數(shù)民族,這在當今的社會上,也還是個常見的現(xiàn)象,或許可以說算不得什么。
可是,當咱們面對著杰出寫家老舍,意欲對他有些深刻了解的時候,如果不了解滿族這個民族,就肯定會遇到些阻礙。現(xiàn)而今放眼各個階層,對老舍和他的作品感興趣的人實在太多了,我想要跟這些朋友說,如若不能大概地了解滿族的歷史和文化,又想真真切切地走近老舍、認識老舍,那就不大容易了?!獎e以為我這話說得玄乎,因為老舍這個人和他的藝術造詣,抄著根上講,跟他所出身的那個民族原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句俗話頗有道理。它告訴人們,生存環(huán)境對人的精神形成具有根本的影響與制約。老舍他出身于清代末年北京內(nèi)城一個滿族下層旗兵的家庭,父親戰(zhàn)死在反侵略的戰(zhàn)場以至于使他幼年失怙,母親在千辛萬苦中把他撫養(yǎng)成人,并且還把本民族的價值觀念一宗宗一件件地傳給了他,滿族人的精神血脈自從幼小便流灌到了他的頭腦與肌體里面,完成了他基礎人格的造就跟定型。
一
首先得在這兒為大家勾畫的,是老舍所在的民族——滿族——的基本背景和輪廓。
滿族原本的稱呼是滿洲,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其先民曾經(jīng)是東北亞地區(qū)最古老的土著民中的一部分。遠在我國中原地區(qū)的舜、禹時代,滿洲的初民肅慎人就以自身獨特的文化類型,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松花江以東至牡丹江流域。
滿洲先民曾經(jīng)以自然經(jīng)濟作為自己的傳統(tǒng)生存方式,捕魚業(yè)、狩獵業(yè)和采集業(yè),是歷史上久遠以來保持的主要生產(chǎn)樣態(tài)。這樣的生產(chǎn)樣態(tài),不單是該族群的物質(zhì)生活保證,成為他們能夠世代繁衍生息的必備的經(jīng)濟條件,同時也是他們的精神生活依據(jù),使這個民族的成員取得了跟自然經(jīng)濟相應的心理、觀念和行為準則。
讀過民族心理學的朋友也可能知道,對比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漁獵民族的成員們保守觀念偏少,創(chuàng)造精神與自主精神倒會多一些、強一些。[1]況且,咱們國家的東北地區(qū)山嶺密布,地廣人稀,冬季長期高寒,夏天日照強烈,滿洲的先人世代生活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便同時煉成了承受得起嚴寒酷暑與不懼艱險、粗獷剽悍、勇猛奔放的民族特征。
千百年間,滿洲初民主要依賴自然物產(chǎn)作為衣食之源,人們跟強大自然界相互的關系,是他們生存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不可能去跟自然力抗衡,便在整個民族心理層面,形成了畏懼大自然、崇尚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固有心態(tài)。他們中間逐漸出現(xiàn)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這種信仰,認定世間萬物都有靈魂存在。滿洲的先人們在長期從事艱險的漁獵經(jīng)濟生產(chǎn)過程中,一門心思地篤信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這三大崇拜為基本內(nèi)容的原始宗教“薩滿教”,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體現(xiàn)這一宗教觀念、講述世間萬千神靈故事的口承文化系統(tǒng),也就特別地豐富發(fā)達與多姿多彩。這樣的情景,不僅養(yǎng)成了滿洲民族對文化藝術異乎尋常的無盡想象力,也使他們世代維持著創(chuàng)作、接受帶有奇思異想的民間敘事作品的嗜好。
有一本我國古代春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的史書《左傳》,當中有關于“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的記載,證實了滿洲初民肅慎人很早即與中原地區(qū)有著聯(lián)系。隨后的肅慎后裔、滿洲先民,又曾以挹婁(秦漢時期)、勿吉(南北朝時期)、靺鞨(隋唐時期)和女真(宋金元明時期)等稱謂出現(xiàn)在史書上面。在公元6世紀末至11世紀初,靺鞨族的粟末部融合靺鞨族白山部以及高麗遺民,在今我國吉林一帶,建立了國力很是強大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幾乎能夠追趕我國中原同時代的唐朝。至公元12世紀初,由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創(chuàng)建的金朝,又曾建立政權歷時一百二十余年,與同時期的南宋、西夏在中國版圖上三足鼎立。當時金朝的領土東北方向到達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興安嶺,西北方向到今天的蒙古國,西邊以河套、陜西橫山和甘肅東部跟西夏接壤,南邊以秦嶺、淮河與南宋劃界;在金世宗和金章宗當政的時期,金朝還表現(xiàn)出過被史家夸贊的盛世景象。
從肅慎后裔發(fā)展到滿洲民族,其總的發(fā)展過程并不是單線條的?!安澈苯怏w后,粟末靺鞨人各自失散開來,有些進入了朝鮮半島,離開了女真群體。而靺鞨人的另一支——經(jīng)濟文化原本不太發(fā)達的黑水靺鞨,卻漸趨壯大,成了后來金代女真群體的基準先民。到了金代被元朝滅亡以后,金代的女真人也多散落于我國中原的冀魯豫地區(qū),融合到當?shù)氐臐h族里邊,而真正返回東北故鄉(xiāng)的卻并不很多。再說到明代東北地區(qū)的女真人,那又是先前發(fā)展比較滯后的女真群體,重新又由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流域成長壯大起來的,他們才可以說得上是滿洲的直系祖先。
雖說“渤海國”的靺鞨人和金代的女真人,都沒有能夠整體成為滿洲民族的直系祖先,但是,“渤海國”和金代由肅慎先民的不同后裔成分留下來的叫世間刮目相看的史實,卻說明了白山黑水肅慎古族的流脈具備什么樣的精神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爆發(fā)力。如果我們說,肅慎后裔先后在“渤海國”跟金代的兩輪崛起,為肅慎古族的另一流脈即明末女真——滿洲民族,在中華封建歷史的結(jié)尾橫空出世,重新造出一段歷史的輝煌,埋下了命定的前緣,恐怕也是說得過去的。這一東北亞地區(qū)的古老族群,總是富有創(chuàng)造和自立精神,果敢粗獷不畏艱險,又超乎一般地具有文化想象力和實踐精神,他們在相似歷史條件下,一次又一次地卷土重來,進取并且成功,這其間勢必存在著某種客觀必然。
明代東北地區(qū)的女真人,是由松花江下游和黑龍江流域新崛起的、原本在發(fā)展中處于后進狀態(tài)的女真人,他們是滿洲的直系先人。這些女真人先后南下,形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大部。明代萬歷年間,女真各部蜂起,戰(zhàn)亂不已,彼此殘殺,使民眾蒙受極大的痛苦和威脅。1583年,建州女真部的年輕首領努爾哈赤,興兵舉事,順應歷史潮流及民心,擔當起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兩代的率領下,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十年的艱苦斗爭,他們不但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還征服了鄰近的蒙古和朝鮮,擊潰明王朝前來圍剿的強大兵力,為最終奪取中央政權打下了基礎。在這個過程里面,努爾哈赤創(chuàng)立了讓滿洲民族兵民一體的“八旗制度”;皇太極更是宣布改女真舊族稱為“滿洲”,還將所用國號“金”也變?yōu)椤扒濉薄?/p>
重新命名本民族,把女真變更為滿洲,是一番智慧的選擇。隨著政治軍事的推進,以前的女真民族,成員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新的民族共同體出現(xiàn)已成大勢所趨。這樣,皇太極就以女真民族為主體,吸收周邊一些追隨這個政權比較長久的漢人、蒙古人、朝鮮人等民族成分,組建了一個新的民族群體——“滿洲”。在努爾哈赤時期,曾沿用歷史上“女真”民族和“金”政權的叫法,這兩個稱呼在中原人們的記憶當中有一定的敏感性。為了化解爭奪中央政權的阻力,把一些消極因素轉(zhuǎn)變成積極因素,也就有必要修正本民族的形象,以適應形勢需求。再者,更改族稱,也體現(xiàn)出下令實施人對其他民族成分的包容和認同傾向。從此,滿洲人不再刻意強調(diào)自己跟金朝、跟女真人的歷史關系,表現(xiàn)出比先前更加貼近中原文化的姿態(tài)。
“滿洲”,是一個滿語單詞的音譯,起初使用時并不是地名。而“滿族”只是“滿洲族”在20世紀才出現(xiàn)的一種簡稱,并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被確定為法定的民族稱謂。
“滿洲”一詞,據(jù)說有梵文“妙吉祥”之意。由“女真”更名“滿洲”的時候,這個民族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佛教信仰。
公元1644年,由滿洲貴族執(zhí)掌的清政權,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亦稱為燕京),同時立即向全國推進,展開了中華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tǒng)治中國267年的歷史。
滿人自從清代起就常常被外界稱為“旗人”。其實呢,這“旗人”它是個大于滿人的稱謂。清代,“旗人”是對被編入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之兵民一體化組織中人口的總稱。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在策劃進取中原的時候,將滿洲民族的全體青壯年男性都收進了軍隊之中,把他們分頭劃入以八種不同旗幟為標志的八個方面軍。這八個方面軍,被稱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鑲紅旗、正紅旗、鑲藍旗、正藍旗。[2]后來,隨著政治軍事需要,又按照八旗滿洲的編制和識別方法,建立起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三個八旗的軍事組織,自建立以后的二三百年間,在創(chuàng)立清朝、鞏固政權、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保衛(wèi)人民安定生活等方面,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清初,八旗下屬的所有男人,在身份上既是兵又是民,兵民一體的八旗組織在創(chuàng)建的時候,這個民族的精神意志整體正處于上升階段,發(fā)憤自強、爭立功業(yè),幾乎成了民族全部成員的一致追求。八旗將士人人勇武爭先,共圖進取大業(yè),出現(xiàn)了不少令后人驚訝、羨慕的歷史畫面。清初有個滿洲詩人名叫佛倫的,寫過一首詩題目叫《從軍行》,體現(xiàn)的正是當時意氣風發(fā)的民族氣概:“神龍得云雨,鐵柱焉能鎖!壯士聞點兵,猛氣怒掀簸。赤土試劍鋒,白羽裝箭笴。矯首視天狼,奮欲吞幺麼。鯨牙如可拔,馬革何妨裹?行色方匆匆,妻孥無瑣瑣。送復送何為?別不別亦可。親朋勞祖餞,且立道之左。請看躍驊騮,揚鞭追伴伙。長天碧四垂,亂山青一抹。大旆高飛揚,萬馬迅雷火。一鳥掠地飛,先驅(qū)者即我!”[3]在這種上下一心、萬難不辭的精神催動下,17世紀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一個洋溢著蓬勃生機的清王朝,它內(nèi)成一統(tǒng),外拒強寇,使本來已經(jīng)急劇下滑的中華封建末世,又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長達一百幾十年的“康雍乾盛世”,使民眾獲得了在安定富足基本狀況下繁衍生息的一個較長時間,中國人口迅速地從大約7000萬,猛增至 40000萬??梢赃@么說:如果沒有滿洲杰出人物和八旗勁旅在清前期的大力投入,因此達到清代中期國富民盛、各族融通的大局面,后來的中國,是斷斷難以渡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跟滅亡我們文明古國這道險關的。
清代初年,大概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平息反清勢力,平定三藩叛亂,收復領土臺灣,反擊沙俄入侵,掃蕩準噶爾叛亂……八旗將士們一批批地被派到國內(nèi)各地,執(zhí)行作戰(zhàn)和駐防任務。到乾隆朝的后期,全國各地的八旗駐防已經(jīng)有130多處。滿洲人因此廣泛分布到全國各地,除了北京作為八旗軍的大本營外,在西安、太原、銀川、烏魯木齊、伊犁、成都、廣州、福州、杭州、德州、青州、荊州、庫倫、西寧和西藏等地,都設有八旗駐防部隊。清代是久遠的中華大帝國有史以來有效管轄版圖最為遼闊的歷史時期。[4]學習過中國歷史課程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咱們國家今天的版圖,基本上是在清代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清初差不多一個世紀,我國幅員遼闊,北到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東起庫頁島,西達蔥嶺,都被切切實實管理起來,那時的國土面積,已經(jīng)達到了1250萬平方公里。
清朝接近300年,滿洲將士為維護國家利益,前赴后繼,英勇參戰(zhàn),付出了超過人們想象的民族犧牲。除上面已經(jīng)提到的清代初年的若干戰(zhàn)事外,清代中期又有掃平準噶爾叛亂、平息回部叛亂、抗擊廓爾喀貴族入侵西藏等戰(zhàn)事;清代后期還有兩次反抗西方列強入侵的鴉片戰(zhàn)爭和反抗八國聯(lián)軍入侵的戰(zhàn)爭。在所有這些戰(zhàn)爭中,滿洲官兵壯烈殉國的事跡比比皆是,史書上也多有記載。
在入關之后,滿洲民族中間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人物,早期的多爾袞、孝莊皇太后,和隨后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在清代的歷史上發(fā)揮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古代典籍《戰(zhàn)國策》中有《觸詟說趙太后》一篇文章,提出過一個結(jié)論,認為歷史上一向就有“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鐵律,而滿洲的領袖人物如果從努爾哈赤、皇太極算起,連續(xù)好多代奮發(fā)圖強,成功地走出了這一規(guī)律的限制,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性的奇跡。另外,清代由滿洲民族中涌現(xiàn)出來的良將、賢官和其他方面的優(yōu)秀人物,同樣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
八旗制度,是伴隨著滿洲的崛起而出現(xiàn)的,這種制度曾經(jīng)打造了一個磅礴向上的民族,推出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鑄就了雖然屬于封建末世卻空前統(tǒng)一繁榮的大中華。不過,這項制度自身卻包藏著難以躲過的危機。八旗制度是清代始終貫徹的基本制度,對旗人的管制相當苛刻,它把旗人世世代代嚴格圈定在當兵吃糧餉的唯一人生道路上,禁止他們從事除當兵之外的一應生計,不許他們做工、務農(nóng)、經(jīng)商以及從事一切其他職業(yè),這盡管有助于清朝政權的牢靠,防止了旗人去與民爭利,但是,也造成了創(chuàng)建這種制度的人先前想象不到的社會難題。從雍正年間開始,被稱為“八旗生計”的社會問題就出現(xiàn)了,后來越演越烈,統(tǒng)治者費盡心思想要解決它,卻沒有能夠做到。旗人“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額,餉有定數(shù),既不能無限制地增餉,又不能放松正身旗人參加生產(chǎn)勞動的限制”[5],于是,補不上兵缺的八旗子弟愈來愈多,他們只好眼睜睜地失業(yè)當閑人,成了不僅沒有營生也同時沒有收入的“閑散旗人”(滿語叫作“蘇拉”),這就無可奈何地導致了許多下層旗人家庭日益走向貧困化[6],并且還叫入關時節(jié)精銳勇武的八旗勁旅,從此失掉了農(nóng)商本領,滋生了懶惰嬉戲的不良習性。
我們說,也正是八旗制度,后來給堅持這一制度的滿洲民族帶來了災難。八旗下層人口于貧困線上的苦熬與掙扎,在廣大的旗人社會里,上演了一代又一代。而尤其悲哀的是,到了辛亥年間社會大變革以后,世代只會習武當兵而遠離農(nóng)桑工商等謀生技能的滿洲人,突然間徹底斷絕了作為世襲軍人所得的報酬——錢糧,又遇上全社會的輿論跟環(huán)境都對他們相當不利,八旗制度管制下的末代滿洲官兵和他們的家眷,便比他們的先人嚴重許多倍地承擔了這種歷史制度產(chǎn)生的懲罰與報應。
有人說,滿洲民族“成也八旗制,亡也八旗制”,細想想其中的來龍去脈,挺有道理。
二
以上,簡要講述了滿洲民族大致的背景情況。
寫家老舍,就是出身于這樣一個特殊的民族當中。而且,滿洲民族的歷史、社會還包括它的文化傳統(tǒng)幾乎各個側(cè)面,都或者這樣或者那樣地,對他的人格塑造跟精神世界的形成,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公元1899年2月3日,也就是農(nóng)歷戊戌年臘月二十三,在北京城(那時北京又稱為“京師”)內(nèi)城西北部一條叫作“小羊圈”的胡同,一戶貧苦的下層八旗兵丁家里,降生了一個弱小的男嬰,就是老舍。[7]
老舍的家族姓舒。[8]父親名字叫作永壽[9],是正紅旗滿洲[10]下屬的一名“巴牙喇”。這巴牙喇是滿洲話的叫法,翻譯成漢語來講就是“護軍”。清代的護軍是“拱衛(wèi)京師”各個兵種中的一支,任務是專門負責皇城、王府跟整個京師的日常安全。如果皇上外出巡幸,也要由京師護軍當中抽調(diào)一部分兵力去護駕,責任當然夠大。如果再從具體的分工來說,被稱為“上三旗”的鑲黃、正黃、正白旗護軍,是紫禁城的衛(wèi)戍部隊;被稱為“下五旗”的鑲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旗護軍,卻是分別要負責保衛(wèi)京師全城的安定。
永壽是正紅旗下的一名護軍甲兵(也可以簡稱為“護軍”),他的崗位常常是在京師西直門城門左近以及更遠些的方位上。
清末時節(jié),由京師八旗貴族、軍官、士兵、“蘇拉”、家眷等組成的共同體,總?cè)藬?shù)已經(jīng)上升到60萬左右,外界開始慢慢習慣,以“旗族”[11]來稱呼他們。在京城“旗族”人丁越來越繁盛的情況下,“八旗生計”的陰影籠罩著走投無路的窮旗人們,也已歷經(jīng)了許多代。永壽的家庭,不知是從哪一輩人起始,也跌進了這個可怕的命運圈子。
“舒家曾經(jīng)是個大家族,在一次內(nèi)訌之后,舒永壽這一支分出單過,而且親戚之間不再來往。到老舍這一輩,來往走動的只有住在城外的老舍母親的娘家?!闭绽碚f,滿人的傳統(tǒng)是挺注重保存和續(xù)寫家譜的,可是,永壽家的家譜卻一直沒有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那回家族內(nèi)訌沒能帶出來,還是永壽一家后來經(jīng)歷了太多磨難而遺失了呢?這看來再也難能找到答案了。不過,“到老舍這一輩,來往走動的只有住在城外的老舍母親的娘家”,卻也暗合了滿洲人家普遍重內(nèi)親(即與“娘家人”交往比較多)的傳統(tǒng)習俗。
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是一份由老舍家屬經(jīng)過反復想辦法才拼接而成的他家四代人的名單。[12]家譜既已失落,這份后來拼得的名單,也可聊補家譜遺失的遺憾。名單中,如果以永壽作為基準,向上,可追溯到他的祖父與父親兩代人,往下,可涉及兒女這一代:他的祖父關保、祖母馬氏,父親克勤、母親孟氏,本人永壽(?—1900)、妻馬氏(1857—1942), 長女佟舒氏(名靜守,1878—1953)、次女傅舒氏(1880—1958)、三女趙舒氏(1887—1967)、長子慶瑞(號子祥,1892—1962)、次子慶春(1899—1966)。[13]這樣,關心老舍家史的人們,也就得到了較其家譜徹底丟失要多一些的信息。永壽的祖父、慶春的曾祖,名喚關保,這個名字在清代中期的滿人中是個常見用名,那時的滿洲男子習慣以“×?!眮砻?,據(jù)說這跟他們作為旗兵隨時可能投入戰(zhàn)爭,常面臨生命危險有關,所以習慣于在名字的后頭綴上個“?!弊謥砥砬笃桨?;而永壽的父親、慶春的祖父,名為克勤,則已經(jīng)是效仿漢族式的命名了。由這兒,頗可窺得老舍家族原來由保持滿習而漸漸改操中原習俗的痕跡。當然,說到永壽以上,本來也許不是“一線單傳”,只是這份名單的拼集者,實在是難以再進一步了解這一家?guī)状呐灾ЫH了。[14]
永壽跟他的一家,都是八旗社會的普通成員,他們能真切地體現(xiàn)出那個時代滿人的精神和文化特點。
在當初全民族奮發(fā)創(chuàng)建新政權的時候,滿洲人的精神十分充實。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是他們?nèi)松非蟮娜縿恿?。清代初期上百年間,南征北戰(zhàn)、強化社稷,八旗軍人精力緊張又專注,心地也是單純而粗放的。不過,這些滿洲人畢竟是一步就沖進了中原民族的重重包圍,來自各個方向的物質(zhì)、精神文化吸引,總要隨時隨處作用他們,漸漸也就免不了出現(xiàn)精神上的變化;何況,隨著政局逐漸穩(wěn)定,戰(zhàn)事減少了,局勢緩和了,人們的神經(jīng)不能不漸漸松弛下來。在這樣的情景下,部分旗籍子弟不知不覺地,偏離了本民族長久養(yǎng)成的純正質(zhì)樸的傳統(tǒng)習性,開始沉浸到聲色享樂中,甚至后來出現(xiàn)較大幅度地迷失自我精神追求的不良傾向。但是,依據(jù)后世相當常見的看法,似乎凡是清代的八旗子弟,都毫不例外地屬于“墮落的一類”,那其實是一種偏見。偏見的形成,有著復雜的原因。
清代八旗子弟們在風習性情上到底怎么樣?可以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它劃過歷史空間所留下的“崛起——上升——滑降”的拋物線軌跡。說句世人總好說的話,這就叫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造成旗族從光輝頂點轉(zhuǎn)向下滑過程的原因,有許多種,這當中,清朝這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們面對的各種各樣歷史限制,是自不待說的。先前集中著蓬勃戰(zhàn)斗力的八旗制度本身,自建立的時候開始,就已經(jīng)暗藏下了無法排解的“八旗生計”危機,是又一口深深的陷阱;當然也還肯定有別的原因,例如進入京城和各地城鎮(zhèn)的八旗子弟們,身陷中原文化的汪洋大海,他們在“漸染漢習”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生活過度地“藝術化”……于是,闊的便走向驕奢、閑的會走向無聊、窮的就走向窘迫,舊日里富有銳氣的八旗勁旅,不知不覺地向本身的反面轉(zhuǎn)化。
八旗子弟們漸漸被驅(qū)入了歷史老人設下的“迷宮怪圈”,他們原來沖力十足的民族精神被磨損弱化。盡管如此,在這個漸變的過程中,以往那種果敢、淳樸、急公好義的傳統(tǒng)美德,可也并沒有在較短時期內(nèi)消磨殆盡。尤其是在八旗下層官兵的心間,早已形成的為愛國護民不惜犧牲一切的意志,“不得捐軀國事死于窗下為恥”的生命觀念,照舊是相當牢固的。哪怕是到了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zhàn)爭和后來的幾十年間,八旗將士前仆后繼、浴血抗敵的事跡,仍然在各樣史書上不斷獲得證實。
在中英鴉片戰(zhàn)爭的乍浦戰(zhàn)役中,八旗愛國官兵“在佐領隆福(滿洲)的率領下,狙擊敵人,連續(xù)打退英軍組織的五次進攻?!匦l(wèi)在這里的 276名滿洲官兵中,除43人突圍而出,其余全部壯烈殉國?!?sup>[15]在鎮(zhèn)江戰(zhàn)役中,“英軍集中全部兵力圍攻鎮(zhèn)江城,副都統(tǒng)海齡(滿洲)領導滿洲八旗堅守陣地。從敵我雙方軍事力量來看,守城旗兵全部1500人(一說只有1200人),只有英軍兵力的十分之一;火力配備上,旗兵是刀劍矛戟和弓箭,遠比英軍擁有的來復槍和大炮等近代武器差得多。雖然處在敵強我弱的劣勢下,但旗兵仍能拼死力戰(zhàn),節(jié)節(jié)抵抗”。“英軍乃集中炮火向城中轟擊……方才闖入城內(nèi)。滿洲八旗為了保衛(wèi)祖國神圣領土,進行更加猛烈的巷戰(zhàn)。”“在守城的旗兵大部分犧牲后,戰(zhàn)局已無法挽回,海齡遂舉火自焚,壯烈殉國?!敃r,仍有少數(shù)八旗官兵繼續(xù)戰(zhàn)斗?!?sup>[16]據(jù)《鈔刻江蘇鎮(zhèn)江府建立青州駐防忠烈祠碑文》記載,他們“血積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殺賊’!”這后面一場血戰(zhàn),曾經(jīng)引起了遠在西方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的密切注意,在其撰寫的《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恩格斯詳細講述了鎮(zhèn)江戰(zhàn)役的過程,肯定清朝八旗軍隊在彼此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絕不缺乏勇敢和銳氣。”恩格斯說:“這些駐防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卻殊死奮戰(zhàn),直到最后一個人?!辈⑶业贸鼋Y(jié)論:“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贝送猓诘诙硒f片戰(zhàn)爭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滿洲旗兵奮勇殺敵、為國捐軀的事例也相當多。
19世紀末,旗族子弟的精神變化加劇。即使如此,京師八旗營房當中,貧窮勇武的滿洲士兵們,哪怕是家徒四壁,也還是按照八旗制度的規(guī)定,自購兵器戰(zhàn)馬,不忘國家重托,基層官兵們的嘴上,常常掛著的口頭禪還是那句硬話:“旗兵的全部家當,就是打仗用的家伙和渾身的疙瘩肉!”[17]他們照樣是那樣忠勇可敬,貧苦困頓絲毫沒能折損他們的拳拳報國之心。
老舍的父親、正紅旗護軍永壽,正是這些愛國旗兵中的一個代表。
1900年8月,西方列強組成了“八國聯(lián)軍”,以“義和團”運動侵害了他們的在華利益為口實,公然發(fā)動了以中國首都為目標的侵略戰(zhàn)爭。15日,在聯(lián)軍由東部攻入京師的炮火聲中,主持朝政的西太后挾持著光緒皇帝倉皇西逃。留守在京城內(nèi)的八旗將士,對最高統(tǒng)治者臨戰(zhàn)脫逃的情形,絲毫也不清楚。他們守衛(wèi)在各自崗位,跟義和團民一道,展開了捍衛(wèi)京師的激烈戰(zhàn)斗。“守城的八旗官兵用猛烈的炮火進行阻擊,并用傳統(tǒng)的滾木、石塊、白灰阻止敵軍登城。破城之后,清軍、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展開了巷戰(zhàn)。”“守衛(wèi)紫禁城的親軍營,在破城之后依然堅守崗位。美軍攻破午門之后,護軍進行了逐門逐殿的抵抗,迫使美軍暫時退出了紫禁城。”[18]在內(nèi)城北部的鼓樓上,一位沒有能夠留下名姓的旗兵戰(zhàn)士,在身邊戰(zhàn)友紛紛傷亡的時刻,獨自堅守樓門與敵人展開肉搏,終于在親手殺死數(shù)名賊寇后,中彈而亡,成了后來京城父老經(jīng)常贊嘆同時也更引為驕傲的“鼓樓烈士”。
在這場八國聯(lián)軍攻打京師的惡戰(zhàn)當中,永壽所在的隊伍陣地在天安門一線,那兒是紫禁城正面之門戶要沖,將士們的抵抗在那里相當頑強。作戰(zhàn)雙方的兵器,實力過于懸殊,戰(zhàn)事有敗無勝的結(jié)局,幾乎是注定了的。永壽等守城官兵,“武器是老式的抬槍,隨放隨裝火藥。幾桿抬槍列在一處,不少的火藥就灑落在地上。洋兵的子彈把火藥打燃……”[19]大火引著了旗兵們腳下灑落的火藥,也引著了他們身上攜帶的彈藥。永壽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渾身燒傷、失掉戰(zhàn)斗力并且無援兵可以期待的情況下,帶傷撤離陣地。
身負重傷的永壽,艱難地爬向自己家的方向,結(jié)果,犧牲在了途中。
整個清代,滿洲將士為國為民浴血鏖兵,所經(jīng)歷者難以數(shù)計。而永壽壯烈捐軀的這一仗,則可說是清代八旗軍人們?yōu)樽鎳此啦珰⒌淖詈笠粓龃髴?zhàn)。
父親永壽犧牲在了京師街面上。身為孩提的老舍這時剛滿一歲半。中國古代把小小年紀就失去父親,叫作失怙。幼小失怙,是老舍一輩子遭受的許多不幸事件中最早出現(xiàn)的突出一件,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從個人記憶中稍微淡忘的大事。
父親陣亡了,京師淪陷了,老舍一家,以及整座都市所蒙受的災難,卻沒有結(jié)束。侵略軍在付出了數(shù)百人的傷亡之后,占領了京城。這幫殺紅了眼的野獸,獲令公開搶劫3天。紫禁城、中南海和頤和園成了第一批被沖擊掠奪的對象,僅頤和園的珍寶就用駱駝隊向外運了幾個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侵略者掠剩的《永樂大典》以及其他珍貴圖書,也被哄搶一空。
強盜們向所有街巷民宅的搶奪稍后即開始,“他們有高度盜竊技巧。他們耐心地、細致地挨家挨戶去搜索,剔刮,像姑娘篦發(fā)那么從容,細膩?!?sup>[20]不止一批的洋兵闖入過老舍家。他們捅死了院子里的大黃狗,把家中破箱子里的東西倒在炕上,以便挑揀衣物。幼小的老舍正熟睡在炕上,沒有醒,否則很可能也會挨上一刺刀。
強盜們先是搶劫,接著就是屠城。城中成年男子多被懷疑是八旗兵或義和團,當即殺掉,致使京師九城“尸骸枕藉”。奸淫婦女也隨時隨處地發(fā)生,平日里講究清潔的京城婦女,有許多人被迫把糞便涂抹到臉上、身上,以防遭到強暴。
這場發(fā)生在東方古國首善之區(qū)的“庚子之亂”,讓每一個親睹親歷的京城市民刻骨銘心。這一年又是清光緒二十六年,旗人群眾在以后很長時期均稱這場事件為“二十六年”。
熱愛國家與仇視外寇,是世世代代作為“國之干城”的滿洲將士及其族屬特別看重并且全力保持的精神品格。那時雖然還沒有“愛國主義”這樣的概念,相應的觀念形態(tài)卻早已扎根在八旗族眾的心靈深處?!案又畞y”的劫難剛過,旗兵永壽的孀婦舒馬氏便帶領一家,在城北的舒氏墓地,葬下了一方木匣,其中放入了永壽的名姓和生辰八字,以及他生前用過的襪子、綁腿……盡管死者的尸骸已經(jīng)無法找回來歸葬,參加葬儀的人們卻都相信,那里葬下的,是一位報效國家至死不渝的八旗兵的忠魂。
老舍是個在精神上早熟早慧的孩子。自童稚歲月起,他就對這樣一些事情留有不可磨滅的印象:
—— 每年都要跟隨母親去城外的舒氏塋地,為父親上墳。母親自會告訴他:咱們是旗人,“二十六年”上,你那父親為抵抗洋兵入侵陣亡了,他原本是正紅旗下的一名“巴牙喇”!
—— 見到過家里保存的一塊小木牌,上面有父親的名字,還有描述父親長相特點的“面黃無須”四個字,那是陣亡了的父親當京師護軍時的一塊腰牌,是他上下崗通過卡子時所持的一枚通行證。
—— 母親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講述他為什么會失去父親和怎樣地失去了父親?!澳赣H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話中巨口獠牙的惡魔更為兇暴的。況且,童話只是童話,母親講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21],是直接與慶春一家命運攸關的事實。
隨著那些有關父親的故事在心底扎下根,少年老舍深深地憋下了一口氣,這口氣一憋就是幾十年。他體會到了父輩八旗將士們的愛國情操,明白了:作為旗兵永壽的兒子,“愛咱們的國”,乃是身為中國人一生中的頭等要務。還有,他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便對置國運和京城軍民性命于不顧、落荒出逃的西太后那拉氏們,產(chǎn)生了厭惡感,品出了“旗人可跟旗人不一樣”的道理。對于“二十六年”,他這個旗籍兒童,和當時所有的京城旗人一樣地刻骨銘心。
當人們放眼老舍一生的精神走向與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為之際,贈予他“偉大愛國者”的美譽,應該說是最為確當?shù)?。其一生無論是為文還是為人,都帶有異常突出的愛國色彩。從他的最早作品之一《小鈴兒》起,到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創(chuàng)作的《大明湖》《貓城記》《四世同堂》,再到50年代和60年代創(chuàng)作的《茶館》《神拳》《正紅旗下》……都一以貫之地埋設下了反帝愛國的思想題旨。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他已經(jīng)是名滿域內(nèi)的大作家,不僅有《二馬》《離婚》《駱駝祥子》等多部佳作蜚聲文壇,還有數(shù)項宏大的創(chuàng)作計劃提上了日程;事變一經(jīng)爆發(fā),老舍一反素日回避時政的常態(tài),毅然決然地撇家舍業(yè),投身救亡洪流。他當時在給友人的信里斬釘截鐵地表示:“國難期間,男女間的關系,是含淚相誓,各自珍重,為國效勞。男兒是兵,女兒也是兵,都須把最崇高的情緒生活獻給這血雨刀山的大時代。夫不屬于妻,妻不屬于夫,他與她都屬于國家?!?sup>[22]一介書生的老舍,之所以有這份“兵”的意識并且能夠迅速進入了“兵”角色,用兵一樣的標準(亦即父輩榜樣的標準)在要求著自己和家人,可以想象,是與他從小造就的傳統(tǒng)旗人式的愛國主義情結(jié)分不開的。
在中華全民抗戰(zhàn)初期,老舍毅然決然地丟掉名人身段,犧牲了自己多年來堅持的高標準藝術追求,去反復寫作與純文學拉開檔次然而卻是有力地鼓動著全民抗戰(zhàn)的曲藝和戲曲作品。他斷然表示:
我覺得我的一段鼓詞設若能鼓勵一些人去拼命抗戰(zhàn),就算盡了我的微薄的力量。假如我本來有成為莎士比亞的本事,而因為亂寫粗制,耽誤了一個中國的莎士比亞,我一點也不后悔傷心。是的,偉大作品的感動力強,收效必大,我知道??墒?,在今日的抗戰(zhàn)軍民中,只略識之無,而想念書看報的正不知有多少萬;能注意到他們,也不算錯誤。[23]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宣告成立,老舍預先并無準備,卻被公推擔任協(xié)會的最高職務——總務組長一職。由于他的忘我精神和出色實績,此后七年間,他在逐年舉行的理事會上,連選連任,一直到抗戰(zhàn)勝利,整整干了7屆的總務組長(后改稱總務部主任)[24]!在這個以團結(jié)全國文藝家共同參與抗日斗爭為最高宗旨的社會團體里,老舍始終高擎“國家至上”的大旗,殫精竭慮,恪盡職守,全身心地為民族、為國家奔走呼號,為抗敵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曾一再毫不含糊地宣告:“我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chǎn)黨,誰真正抗戰(zhàn),我就跟誰走,我就是一個抗戰(zhàn)派!”[25]
1944年,日軍向大后方進攻加劇,弄得陪都重慶人心不穩(wěn),有些人準備再度逃難。人們問老舍作何打算,他堅定地回答:“我早已下定決心,如果日寇從南邊打來,我就向北邊走,那里有嘉陵江,滔滔江水便是我的歸宿!我決不落在日寇手里,寧死不屈!”[26]這引來朋友們的關切,老舍告訴他們:“跳江之計是句實談,也是句實話。假如不幸敵人真攻進來,我們有什么地方、方法可跑呢?……不用再跑了,坐等為妙;嘉陵江又近又沒蓋兒!”[27]老舍是抱定了自己的主意,一旦強敵臨頭,便舍生取義,凜然赴死。一個堂堂中國人的民族氣節(jié),比生命要緊得多,這一點,在老舍心頭的價值天平上,從未有過絲毫動搖。
老舍一向仇視帝國主義的決絕心態(tài),他的始終不泯的愛國激情和硬韌的民族氣節(jié),都是自幼萌生于旗族家庭環(huán)境和旗族社會環(huán)境的。他的血管里,始終流淌著的,是父親——一位因抗擊外辱而慷慨殉國的旗兵烈士——的忠貞碧血,“自幼兒就受著帝國主義的迫害:父親被鬼子殺死,我自己也幾乎饒上命”[28],是他一輩子須臾未曾釋懷的事情。正如一位研究專家所言:“實事求是地說,老舍反帝愛國意識的生成并非源于五四運動,其創(chuàng)作中的反帝愛國主題也不完全受‘五四’文學影響,因為反對帝國主義幾乎是他與生俱來的情緒。老舍父親死在抵抗八國聯(lián)軍攻打北京城的血戰(zhàn)中,他自己也險些喪命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sup>[29]
三
在老舍的人生記憶中,關于母親的記憶無疑是最為深刻入心的部分。1943年,母親舒馬氏在淪陷區(qū)北京去世的時候,他身在重慶而無法奔喪,遂發(fā)表了《我的母親》[30]一文,滿懷深情地憶起家史中那段最令他難以忘懷的往事:“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崩仙嵊纸永m(xù)寫道:“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tài)度,把吃虧看作當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和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正像我的母親。”
人的一生步履,常常很像是對他有根本性影響的已故前人生命的延續(xù),即便是杰出的人物也是如此。老舍的上述話語確切地證實,其生命中展示的性格圖式,在相當?shù)某潭壬夏耸悄赣H人格性情的翻版。
老舍是由寡母舒馬氏一手帶大的。舒馬氏和早年間許多窮人家庭的寡母相似,也是在長久的含辛茹苦之中,咬緊牙關,終于把幾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舒馬氏又和許多其他家庭的寡母不大一樣,她是個旗籍女人,家中生活總和“八旗生計”掛著鉤,她的身上也總是體現(xiàn)出滿洲女性的獨特氣質(zhì)。
父親永壽在世的時候,一家5口全都指著他每月領來的3兩餉銀和一些老米度日。當時朝廷財政已見不支,加上衙門的克扣,往往銀子領到手,成色、分量都不足,老米更是發(fā)了上回沒下回的。母親須在捉襟見肘中,應對著全家的凍餓。母親生下老舍,就沒有奶,只好熬點糨糊喂他,也就僅能維持讓他弱小的生命不至于斷氣。……兩三歲了,嚴重營養(yǎng)不良的他,還沒學會走。
“二十六年”上,永壽陣亡。這對苦熬了半輩子的舒馬氏來說,不啻雪上加霜。但是,既然生為旗兵的妻子,就幾乎是命中注定了要防備著這種厄運的降臨——她,早已聽慣了歷代旗兵遺孀們?nèi)绾纬惺艽隧棿驌舻墓适?;何況,眼下的京旗之內(nèi),又同時添了多少新寡與她為伍!舊日的老北京人,多半都愛說旗人家的女人不大好惹,殊不知,在這一民俗事象后面,攪拌了幾多的血和淚。旗籍女性以剛強、尊嚴、豪橫著稱,本是頗可思議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她們原本就是隨時可能犧牲性命的戰(zhàn)士家眷。世代命定的嚴酷現(xiàn)實,教會了她們怎么樣來塑造自我。
照清代八旗制度的規(guī)定,陣亡旗兵的孀婦,可拿到原來“錢糧”的半數(shù),作為撫恤贍養(yǎng)費。舒馬氏在丈夫死后,每月也能得到餉銀一兩五。母子4人(包括老舍和他的哥哥及三姐),生活沒有保障。自從向列強交付了巨額“庚子賠款”以來,國庫嚴重空虛,下發(fā)的“錢糧”因而時斷時續(xù)。同時衙門口里愈來愈明目張膽地克扣窮旗人,也是常事了。每到衙門放“錢糧”的日子口,一旦餉銀數(shù)額不足,便常常先盡著正身旗人來發(fā),孀婦們就難免要遭到冷遇。
舒馬氏雖是出身于正黃旗,卻是在郊外鄉(xiāng)間長大的。父母去世得早,她自幼練就了結(jié)實的身板和勤勞的習性。舒馬氏吃苦耐勞的習性,確使一家人在蒙難之后獲得了一定的補救。為了維持一家人的活命,舒馬氏終日給店鋪伙計或者屠夫們漿洗、縫補又臟又破的衣裳,她的手一年四季泡在洗衣盆里,不洗東西的時候,也是燥裂、鮮紅并且微腫著。在她的帶動下,三姐和哥哥也都學會了通過苦干來糊口。
舒馬氏的身上,有著許多為當時旗人們所推崇的品德和所標榜的習性。老舍是母親一手帶大的,母親為人處世方方面面的作為,在童年的他看來,都是那么地值得捉摸、令人尊重,都是應當作為自己生活規(guī)范來遵循的。
母親像許多八旗下層婦女一樣,干練、勤快、手巧,并且她還繼承了滿洲社會舊有的急公好義的品行,她特別樂于助人,能夠伸伸手幫別人一把的時候,從不推脫,哪怕是為人家的嬰兒“洗三”,給周圍的孩子剃頭,為鄰里少婦們“絞臉兒”,她樣樣都是有求必應,實心實意地去做好。
母親最肯吃虧,不僅從不跟旁人為點兒小事爭鋒斗氣,甚至能心甘情愿地伺候了自己那孀居的大姑子好多年,到這位一向脾氣不濟的大姑子壽終正寢,她還把大姑子的所有遺物,爽快地交給了突然冒出來的大姑子的“侄兒”[31]。
母親堅忍、要強,把尊嚴看得很重,在一切大悲大難底下,她都“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32],眼淚只往心里落,平時她一想起見官就緊張,可到了非找衙門辦交涉不可的地步,她又能毫不示弱地挺身而往,這和滿洲婦女的自我認定有關系,她們時時記掛著:我可是旗人的妻子,是兵的妻子,面對社會必須剛強。
母親愛清潔與整齊,老是把小院掃得清清爽爽、干干凈凈,叫舊桌面上不存一星兒塵土,連破柜門上的銅活兒也叫它永遠閃著光,既是旗人,到什么時候都得活得板板正正、硬硬朗朗的——這也是一種必有的生存信條。
母親愛樹木花草,家里人都快斷了吃食的時候,她也不讓亡夫留下的石榴樹和夾竹桃短了水。到了夏天,枝頭開出好多的花,那是她最快活的時刻!這類親近自然景物的習性,追其本源,是和滿洲先民久久地生活在白山黑水自然懷抱、信奉崇尚自然的薩滿教相關的,進入中原城市后,他們世代都沒有放棄這點兒生活情趣。
母親好客,在公眾面前很顧面子,“有客人來,無論手里怎么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遇上親友家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凈凈,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只是兩吊小錢?!?sup>[33]老派滿人特別“講禮兒”,時刻把“體面”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這種“窮講究”在他們的觀念里,是人生在世一樣不可撼動的原則、一種令人安然的享受,老舍的母親也不例外。
母親在貧困之中一向樂觀,家里夏天佐飯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腌白菜幫子放點兒辣椒油,過年了,即便包頓餃子也擱不起多少肉,但是,她總是充滿自信地告訴兒女們:咱們的餃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吃!苦中尋樂,是下層旗人異常普遍的習性,他們不這樣做,就很難飽聚生氣地渡過生命當中一道道難關。
老舍后來在談到自己畢生的第一位真正教師——母親的時候,這樣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yǎng)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薄皬乃桔拥叫W,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34]
老舍一生,經(jīng)受了比他的母親要復雜得多的生存環(huán)境,更應對過許許多多預想不到的關坎與磨難,不過,但凡是知情者,便不難看出,他為人處世的習性、方式、原則、風度,常常與其母如出一轍。正是從老舍的童年時代起,旗人出身的母親就或有意或無意地,把一種帶有滿洲民族特征的生命模式傳給了他。
抗戰(zhàn)期間,老舍擔任“文協(xié)”負責人。當時包括老舍及各個組(部)的正、副組長(部主任),工作全都屬于義務性質(zhì),不拿會里一分一厘的回報。老舍由于分管的工作線頭最多、任務最重,所以自掏腰包的情形也便司空見慣,連日常與各地分會以及作家們通信,也總是由他自費購買信封和郵票。人們從未發(fā)現(xiàn)老舍對此說過什么。
同樣是在抗戰(zhàn)時期,他始終堅持自己舍己從眾、行俠執(zhí)義的風格脾性,不僅多次率先垂范地組織和參與為抗日將士和貧病作家募捐,積極介入對遭受緝捕陷害作家的營救活動,還在日常生活里,一再地以“多余”為借口,把自己的各種生活用品,被毯、大衣、毛衣、毛褲、臉盆、毛巾,大撒手地送給需要它的人們,至于他個人,則常年身著一套“斯文掃地”的灰布衣裳,過著“一身之外無長物”的日子。你說他生性就能湊合吧,并不是,他與許多滿洲人一樣,“自幼就好潔凈,雖在病中也不肯不洗手洗臉,衣服不怕破爛,只怕臟?!彼砺哆^自己的一點不情愿:“抗戰(zhàn)中,我連好清潔的習慣也不能保持了,很難過?!?sup>[35]在衣食皆憂的抗戰(zhàn)時期,他把從母親那里繼承來的滿人愛好自然、喜歡花草的習性,因地制宜地保持下來,有人注意到,在他寫作的破書桌上面,常有個不拘檔次的小瓶子,里頭總要插著點兒小花兒、小草兒,或者小片竹葉兒。那些視野中的植物,給了他艱難中的安寧。
20世紀50年代,老舍的生活安定下來,在北京市東城區(qū)的一條胡同里,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院落。他把那橫豎沒幾步就能走到邊的小院,滿滿當當?shù)胤N上了花草。滿洲人愛好植物的固有嗜好,伴隨了他一生的各個時期,此時更是把這項嗜好,推向了極致。他的院里、屋里,處處都是花,有曇花、銀星海棠、朱頂蘭、蘭花、蠟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來、太平花,還有出自一百多個品種的三百多棵菊花!一生之中離了朋友們就活不下去的老舍,晚年更加好客,更加看重友情。逢年過節(jié),或是小院里百花盛開的時節(jié),他的家會變成一處歡樂之海,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友人們濟濟一堂,賞花賞畫,品茗品酒,主人與賓客們?nèi)紣芤鈽O了,歡暢之時,趙樹理扯著嗓子“吼”過拿手的上黨梆子,曹禺酩酊大醉滑到了桌子底下……
老舍的各種生活情趣都帶有從老母親那里繼承來的滿人特點。然而誠如老舍本人所言,母親作為他的生命的“真正的教師”,傳授給他的,首先還是那種“軟而硬”的性格和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的基本準則。外圓內(nèi)方,外柔內(nèi)剛,是老舍所有的朋友們對他的一致認識,無論是抗戰(zhàn)時期,還是他只身滯留美國寫作的階段,以及共和國創(chuàng)建之初的17年里,他的這一特點都得到了相應展示。而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于他的最終一死。
人生在世,遇到極度困厄而想到要自我捐棄,是很正常的,但是,真正能夠面向死亡的大門凜然前行,推門而入,則是需要一份超常的心性與勇氣作動力的。與老舍遭際相仿佛的人在歷史的那一時段多而又多,“文革”大災伊始,就理智地選擇了自殺及其具體方式,并且在需要自殺的關頭,按預先之設想坦然地付諸行動的,卻相當?shù)厣僖?。老舍的自殺,既是被迫的,也是“主動”的,既是形勢使然,也是性情使然。這是他自殺的一大特點。
老舍長期致力于倡導和重建這樣一種超越利害、跨越生死的氣節(jié)觀,到了歷史真的將那張極嚴峻的考卷在關鍵時刻擺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已無須再躑躅思忖,就知道標準的答案該是什么。
1966年8月23日的慘劇,是促使老舍將他的氣節(jié)觀和尊嚴訴求一并實施于自殺選擇的導火線。他的一生曾經(jīng)躍過了無其數(shù)的關坎、磨難與波折,卻從未遭遇過這等奇恥大辱。知恥近乎勇。當他在“文革”乍起的批斗會上,竭盡氣力將“黑幫”大木牌摔向侮辱他的人的時候,實際上已經(jīng)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誓死不再低下高貴頭顱的決斷。
“……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tài)度,把吃虧看作當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薄@是20世紀40年代前期老舍已向世間公開聲明過的,這些盡可被視作其最終自殺答案的話語,如前所述,出自《我的母親》一文。老舍在那篇文章中,把他堅持絕對不可超越“界限”的原則態(tài)度,歸結(jié)為母親所給予的“生命的教育”。他將自我了卻生命之地,選定在距昔日老母親辭世之所僅咫尺之遙,也包含著這樣的蘊意:他要向人生“真正的教師”——母親——的在天之靈,稟報自己是怎樣兌現(xiàn)了那無比寶貴的“生命的教育”。
[1]張世富主編的《民族心理學》中談道:“著名人類心理學家卡丁納 (A.Kardiner)認為在每一種文化中都有一個產(chǎn)生于某種共享的文化 經(jīng)驗的基本人格。社會上成年人的人格應該是由共同的文化經(jīng)驗塑 造的,這種共同的人格傾向產(chǎn)生于社會的基本制度,而基本制度與 傳統(tǒng)的謀生方式,傳統(tǒng)的家庭組成及育兒習慣有關?;镜娜烁窠Y(jié)構(gòu)又反過來產(chǎn)生文化的諸方面,現(xiàn)在經(jīng)常運用的‘基本個性’‘國 民性’‘民族性’等概念均是指某一社會中存在著的一套典型的個 性特征??ǘ〖{提出的這些觀點被許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通過田 野工作得到了證實。如巴里(H.Barry)和培根(M.Bacon)提出, 在畜牧和農(nóng)業(yè)社會里,未來食物最可靠的保證是堅持既定的放牧和 耕作常規(guī),因為一旦失誤就會影響一年的食物來源。但是在大多數(shù) 漁獵社會中,一時失誤只會影響一天的食物來源,因此墨守成規(guī)就 不是那么必要了,就有可能鼓勵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動。跨文化研究也表明, 農(nóng)業(yè)社會培養(yǎng)的兒童往往強調(diào)順從與責任,而漁獵社會往往強調(diào)獨 立與自力更生。”(張世富. 民族心理學[M]. 濟南:山東教育出 版社,1996:40.)
[2]起初只有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標志的四種旗幟和四個方面軍, 后來隨著軍隊的擴充,四個方面軍演變?yōu)榘藗€方面軍。新出現(xiàn)的四 個方面軍,便在原有的黃、白、紅、藍四色旗幟上分別鑲綴上其他 顏色的邊,作為各自的標識。這樣,先前分別以黃、白、紅、藍四 種單一顏色旗幟為標識的四個方面軍便被稱為整黃旗、整白旗、整 紅旗、整藍旗,而以后來加上了鑲邊的四色旗幟為標識的四個方面 軍,則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滿人初學漢文 書寫時,嫌“整”字筆畫煩瑣,往往將它簡寫作“正”,不了解原 委的人們后來經(jīng)常把整黃旗、整白旗的“整”字由漢語“zhenɡ”音 的第三聲誤讀成第四聲;更有甚者,后來書寫時也有嫌“鑲”字煩 瑣而寫作“廂”的(至今京郊一些地名即如是),更造成了又一層 的誤解:以為“正黃旗”必是高于“廂黃旗”(因為“正中”該居 于“兩廂”之上)……其實,八旗順序以鑲黃旗為首,之下才是整 黃旗等。
[3]不妨將這首詩與在中原世代流傳的諸如“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 箭各在腰。妻子兒女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一類的詩句兩 相比照,即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在不同時代不同族群間的反映,是何 等地不同。
[4]元朝的蒙古軍團曾經(jīng)在其鼎盛時代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并沒有在占 領過的大多數(shù)地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構(gòu),所以元代的中國在國家 版圖上并沒有太多地增加。清代則不然,其前期在征討周邊地域的 過程中,貫徹了步步為營的方針,每得一地,必建立地方管理機構(gòu), 使版圖所有有效化。
[5]《滿族簡史》編寫組. 滿族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9.
[6]清軍入關之際,因軍事需要,滿人男性16 至60 歲(或者身高5 尺以上) 者,均須應征入伍,成為甲兵。按照八旗制度規(guī)定,被挑為甲兵的 旗人可按月領餉。餉分為兩種,一種是銀,一種是米,統(tǒng)稱為“錢 糧”。而錢糧是只發(fā)放給甲兵的,未經(jīng)挑甲的閑散旗人以及婦女是 沒有餉的,他們只能靠家中被挑上甲兵的旗兵的錢糧來養(yǎng)活。而愈 到清代的中后期,下層旗人家庭中不能被挑上甲兵的閑散旗人愈多, 這些家庭的生計問題便愈發(fā)地嚴重。
[7]老舍出生那天,正值農(nóng)歷戊戌年的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 “小年”,按照本家族排輩分的用字,他這一代的男孩子應是“慶” 字輩,他生在春節(jié)臨近的時候,父親于是給他起名“慶春”。后來 在讀書期間,他又為自己確定了字“舍予”。而“老舍”則是他后 來登上文壇期間所使用的筆名。
[8]因為迄今沒有任何老舍一家歷史上的滿洲姓氏究竟是什么的確切材 料,筆者認為,老舍家族先前的滿洲舊姓氏尚待考證。滿洲先民的 姓氏,大約有六百余個。就像漢族人的張、王、李、劉、陳等一樣, 滿洲也有幾個傳統(tǒng)的姓氏,使用的人很多,這就是所謂的“滿洲八 大姓”。這八大姓氏是哪八個似無定論,其中一種說法,是指瓜爾 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董鄂氏、馬佳氏、納剌氏、索綽羅氏 和伊爾根覺羅氏。到了清代晚期,原來用漢字記錄滿語多音節(jié)譯音的滿人姓氏,多簡化為用一個漢字來替代,比如前述“八大姓”, 便大致改用了漢字的關、郎、舒、董、馬、那、索、趙?!苍S 正是因為排在這中間第三位的舒姓,恰好就是老舍一家這時業(yè)已冠 用的漢字姓氏,故而產(chǎn)生了他們家的滿洲舊姓是舒穆祿氏的猜測。 其實,這種猜測尚難以確證。滿洲姓氏的演化規(guī)律,既有原來冠同 一滿姓的人們改用幾種漢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祿氏, 后來分別改用了漢字舒、徐、米、宿、孫、鄭、蕭、萬等為姓), 還存在后來雖改用同一漢字姓的滿人,卻來自滿洲不同姓氏的情形; 在后一種情形中間,也包括了這個后來改為單個漢字的“舒”姓: 不僅從前“八大姓”中的舒穆祿氏的一部分改姓了舒,另有舒舒覺 羅氏和舒佳氏,也改姓了舒??梢?,老舍一家的舊時滿姓,尚有舒 穆祿氏、舒舒覺羅氏、舒佳氏等不少于3 種的可能性。因為舒穆祿 氏以前是個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也許要更大一些。 不過,出身于北京滿洲的文史大家啟功先生,卻在他的相關著述中 認定老舍家族原來的滿洲姓氏為舒舒覺羅。在《啟功口述歷史》(北 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一書中,他說:“‘覺羅’是根據(jù)滿 語ɡioro 的音譯,它原來有獨立的意思?!宄?,把這個‘覺羅’ 當作語尾,加在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來姓‘舒舒’氏, 后來加上‘覺羅’,就叫‘舒舒覺羅’,而老舍又從‘舒舒’中取 第一個‘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個舒字拆成‘舍’字和‘予’ 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不過,啟功并未詳細說明他認 為老舍家族原來是姓舒舒覺羅進一步的根據(jù)。
[9]滿人在歷史上是用滿語命名的。從清中期起,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滿 人在漸漸改操漢語的同時,也試著為自己用漢文漢字命名。至清末, 滿人以漢名出現(xiàn)頗為普遍,他們甚至還學會了在起名時以漢字標示 輩分的形式。不過,在使用名字時有一樣,到終清之際,滿人還是 跟漢人差別明朗:他們雖都知道自己家族姓什么,卻沒有把姓氏掛 在名字前面一起稱呼的習慣,“稱名不舉姓”的滿俗,不單在滿洲 旗人中間保持著,也傳給了“滿化”的漢軍旗人和蒙古旗人。因為 有這樣的民族習慣,在目前尚能發(fā)掘到的有限的幾宗清末有關公文里,凡是記錄著老舍父親名字的地方,都是只有“永壽”二字,而 并非后人想象的“舒永壽”。關于旗人“稱名不舉姓”的習俗,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有所說明:“滿、蒙兩族的姓氏,不著于世, 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 不同姓矣。漢軍本為漢人,有漢姓,其欲依附豐沛,以旗籍自炫者, 亦效滿、蒙?!保ㄐ扃? 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144.)
[10]清代對于相關旗籍的習慣寫法是“正紅旗滿洲”“鑲白旗蒙古”或 者“鑲藍旗漢軍”,而不是“滿洲正紅旗”“蒙古鑲白旗”或者“漢 軍鑲藍旗”。
[11]有清一代,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因政治地位、經(jīng)濟地位 及生活習俗、文化觀念等方面日益融會,彼此越來越渾然一體,世 間長期流傳著在分辨不同人社會位置時“只問旗民,不分滿漢”之說, “旗人”和“民人”成了較為重要的社會分野,而一個人是出身于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還是“漢軍八旗”,則相對來說不很重要。 以至于到了清代的中后期,社會上出現(xiàn)了將三個八旗的所有人員統(tǒng) 稱為“旗族”的稱謂(當時并沒有“滿族”的概念而只有“滿洲” 的概念)。辛亥鼎革之后,“旗族”概念才漸漸為世間淡忘,除了原來的“滿洲”人后來被指認為“滿洲”而外,蒙古旗人多回歸于 蒙古族,漢軍旗人則聽其自決,有些自稱滿洲,有些回歸漢族。
[12]這份舒氏四代人的名單見諸舒濟、舒乙、金宏編著的大型攝影畫冊 《老舍》(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年版)。據(jù)老舍長女、畫冊編著者 舒濟女士稱,有關老舍曾祖父至父輩的名單來自老舍結(jié)婚時的婚書, 老舍同輩哥姊們的名單則來自家人記憶。
[13]又據(jù)舒乙《老舍早年年譜》載:“他(指老舍——引者注)上面有三 個哥哥和四個姐姐,真正活下來的一共是五位:三個姐姐、一個哥 哥和老舍?!?/p>
[14]老舍長女舒濟曾多次在各種場合高聲呼吁,期望研究界更多地投入力量,搜集老舍家世資料。
[15]《滿族簡史》編寫組. 滿族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1.
[16]《滿族簡史》編寫組. 滿族簡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2.
[17]趙書.外火器營滿洲鄉(xiāng)鎮(zhèn)雜憶[M]//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市 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文史資料選編:第42 輯.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2:194.
[18]方彪. 北京簡史[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36.
[19]老舍. 吐了一口氣[M]// 老舍. 老舍全集:第11 卷. 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2008:619.
[20]老舍. 神拳·后記[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2 卷. 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87:184.
[21]老舍. 神拳·后記[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2 卷. 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87:182-183.
[22]老舍. 一封信[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1989:121.
[23]老舍. 又一封信[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9:165.
[24]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簡稱“文協(xié)”,實際上相當于抗日戰(zhàn)爭期 間的“中國文聯(lián)”或者“中國作協(xié)”?!拔膮f(xié)”不設理事長或主席 之類的最高職務,由理事會確定的總務組、組織組、研究組、出版組, 來分頭負責實施相關工作。就實質(zhì)而言,老舍所擔任的總務組長(后 改稱總務部主任)便是協(xié)會對外聯(lián)絡的總負責人,和理事長差不多。 老舍身為該組織的最主要、最關鍵的負責人,其身份的重要,是不 言而喻的。
[25]馬小彌. 試論老舍對抗戰(zhàn)文藝的貢獻[M]// 孟廣來. 老舍研究論文 集.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67.
[26]蕭伯青. 老舍在北碚[J]. 新文學史料,1979,2(2):152-155.
[27]老舍. 老舍自傳[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269.
[28]老舍. 挑起新?lián)樱跰]// 老舍. 老舍全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1999:472.
[29]石興澤. 老舍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M]. 北京:人民文學出 版社,2005:65.
[30]老舍. 我的母親[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9:247.
[31]在滿人的傳統(tǒng)習俗中,一向有女性終生在娘家享有較高位置的情況, 據(jù)說,這種習俗的形成,既和早期該民族婦女未受過“三從四德” 觀念灌輸有關,同時,也因為旗人女兒在出閣前均有被選為“秀女” 的機會,故從小即受到另眼看待。老舍母親長年以禮奉養(yǎng)大姑子, 在這樣的民俗中,是典型的一例。
[32]老舍. 我的母親[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9:248-249.
[33]同上,第247 頁
[34]老舍. 我的母親[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89:249.
[35]老舍. 自述[M]// 老舍. 老舍文集:第14 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