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則
原典
無善無惡是圣人,善多惡少是賢者,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有善無惡是仙佛。
原評
黃九煙曰:今人“一介(1)不與”者甚多,普天之下皆半邊圣人也?!袄挥埂闭咭鄰?fù)不少。
江含徵曰:先惡后善,是回頭人,先善后惡,是兩截人(2)。
殷日戒曰:貌善而心惡者,是奸人,亦當(dāng)分別。
冒青若曰:昔人云:“善可為而不可為?!碧平庠娫疲骸吧埔鄳袨楹螞r惡!”當(dāng)于有無多少中更進一層。
注釋
(1)一介:指微小的事物。
(2)兩截人:前后不一之人。舊題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jì)·哲宗》:“哲宗竟如兩截人:紹圣以前,賢君也;紹圣以后何如主,不忍言矣?!?/p>
譯文
沒做過善事也沒做過惡事的是圣人,善的行為多、惡的行為少的是賢人,善的行為少而惡的行為多的是庸人,只有惡的行為沒有善的行為的是小人,只有善的行為沒有惡的行為的是仙佛。
評析
人性是有差別的,而在這則文字中,作者就以做善事和做惡事為標(biāo)準(zhǔn),把人劃分成了幾大類。其中,圣人能夠混同自然,委運任化,達到如孔子所言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除了圣人之外,還有賢人、庸人、小人、仙佛。賢人為善由己,日去其惡,日新其德,逐漸向更高的境界進發(fā);庸人則只知道利己,先己后人,惡多善少;小人就更不堪了,他們?yōu)槿俗运?,不肯給別人一絲好處,毫不利人,專門利己,是那種“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人;仙人佛陀則只閃爍著“善”的光輝,而沒有惡的秉性。這是最理想的人。
當(dāng)然,還有那些知恩不知報的人、前后不一的人、偽善奸詐的人、為做善事而做善事的人、無論善惡都懶得去做的人。事實上,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中,有太多的人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一切。
對此,我們要做的是見賢思齊,心存善念,雖達不到圣人和仙佛的境界,但也不能心存惡念,因為只要我們能夠多一些善,少一些惡,多為別人著想,那么社會就會更加和諧,世界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