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西廂記》:開創(chuàng)中國戲曲史的傳世之作

啟迪世界的100部文學作品(上) 作者:王幫英 著,庫戈 丹千 等 編


10.《西廂記》:開創(chuàng)中國戲曲史的傳世之作

〔中國〕王實甫

【作者簡介】

王實甫(生卒年代不詳),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活動的年代大約與關漢卿相距不遠。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1295~1307年)前后,至少活了六十歲。早年做過官,后來隱退,經(jīng)常出入于勾欄瓦舍之中。他創(chuàng)作的雜劇計有十四種,其中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僅存一折曲文有《飯茶船》、《芙蓉亭》;他也作散曲,但流傳下來的極少。王實甫的雜劇多寫反封建禮教的愛情題材,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善于提煉文句,長于細膩多致的描繪,所寫曲文典雅清麗,有詩一般的意境。故能在雜劇中自成一家,與關漢卿分別開創(chuàng)了中國戲曲史上文采和本色兩個重要流派。

【背景介紹】

戲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時代,原始歌舞就是戲曲的萌芽狀態(tài)。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 “諸宮調(diào)”,一是從宋到金的以調(diào)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和金院本。

元雜劇是直接繼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諸宮調(diào)的多種特點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元雜劇已經(jīng)成為具有完備的文學劇本、嚴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的內(nèi)容的成熟戲劇。在體制方面,元雜劇有如下基本特點:結(jié)構(gòu)方面,一般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為一本,來表演一種劇目;少數(shù)劇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沒有,也可以用到兩三個;唱詞和演唱方面,元雜劇的核心部分是唱詞,每一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一套曲子組成,并一韻到底,四折可以選用四種不同的宮調(diào)。

【內(nèi)容概述】

唐德宗元年,崔相國死后,其夫人鄭夫人攜女兒崔鶯鶯和丫鬟紅娘護送崔相國的靈柩回家鄉(xiāng)安葬,到了河中府的時候,因為道路受阻,只好暫住在普救寺的西廂房內(nèi)。這時書生張生赴京趕考,也途經(jīng)普救寺,在佛殿上窺見到了美麗的鶯鶯,頓生愛慕之情,便打消了趕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來,所住之處與西廂房后花園僅一墻之隔。從此,張生和鶯鶯兩人暗中往來,互表傾慕。就在這個時候,叛軍頭目孫飛虎用重兵包圍了普救寺,揚言要搶奪崔鶯鶯為妻。鄭夫人便許下諾言,誰若能解普救寺之圍,就將鶯鶯許配誰為妻。恰巧,張生的故交白馬將軍的軍隊就駐扎在附近,張生便寫信請其前來解圍。白馬將軍果然順利地解了普救寺之圍。按理,張生和鶯鶯可以結(jié)成秦晉之好了??墒牵嵎蛉擞峙R時悔婚,只允許兩人以兄妹相稱。張生一氣之下病倒不起。鶯鶯焦急萬分,在紅娘的熱情相助之下,幾經(jīng)周折,兩人私訂了終身。但此事很快就被鄭夫人知曉。鄭夫人拷問了紅娘,紅娘機智靈活,沉著應對,把鄭夫人駁得無言以對。不得已,鄭夫人只得同意了這門親事。但是,她又提出“相門不招白衣女婿”,命張生上京應考,考上之后方可娶鶯鶯。張生答應了鄭夫人的要求。后來,張生果然考中,此時,鄭夫人的侄子鄭恒來騙娶鶯鶯。他編造謊言,說張生在京做了衛(wèi)尚書的女婿。鶯鶯聽后也悲痛欲絕。正在這時,張生回來了,在紅娘和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最后鄭恒因羞愧撞樹而死,崔鶯鶯和張生終于結(jié)成美滿姻緣。

【欣賞與評析】

圍繞著《西廂記》的主題思想而展開的有三對戲劇矛盾。首先是老夫人和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老夫人要把鶯鶯許配當朝尚書之子鄭恒為妻,不許外人窺視;而鶯鶯、張生不僅一見鐘情,還在此后一連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愛慕,不顧封建家長的反對,堅持自愿結(jié)合的婚姻;紅娘則是積極幫助他們結(jié)合的人物。這就在封建家長所極力維護的禮教與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愛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矛盾沖突,構(gòu)成一條貫穿全劇的主線。

老夫人作為相國遺孀、封建家長,在家庭內(nèi)部有支配一切的權力。她在跟鶯鶯、張生、紅娘的矛盾沖突中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她道貌岸然、背信棄義、口不應心,為了維護封建禮教,不惜犧牲愛女純潔的愛情和終身的幸福,嚴酷地設置了幾乎難于跨越的障礙,從而激起了鶯鶯強烈的反感,和張生、紅娘聯(lián)成一氣,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其次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他們都是劇中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但由于各自的身份、教養(yǎng)、處境、性格的不同,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也不時引起矛盾沖突。

最后是孫飛虎的叛軍跟崔鶯鶯一家、張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間的矛盾。它爆發(fā)為十萬賊兵跟白馬將軍之間的一場戰(zhàn)斗。在這一戲劇矛盾中,顯示了張生的才能,滿足了鶯鶯的心愿,也轉(zhuǎn)變了紅娘的態(tài)度。孫飛虎的兵圍普救寺,恰好對崔張的月下私會從反面起到了促進作用。由《寺警》到《賴婚》,既直接刻畫了老夫人,又把鶯鶯對張生的愛慕由一見鐘情向心心相印發(fā)展,大大加快了劇情的內(nèi)在節(jié)奏。

《西廂記》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張生、鶯鶯都出身于貴族,又有著父死家破的共同經(jīng)歷和文藝素養(yǎng)。張生懷才不遇,湖海飄零;鶯鶯閑愁萬種,無可傾訴。正是這些思想上、感情上的共同基礎,使他們一見傾心,彼此情意纏綿,難分難解。但鶯鶯早已許配鄭恒。她要違背母命,撇開鄭恒,另擇佳偶,就困難重重,在小心謹慎,處處提防老夫人嚴酷的家法和小紅娘隨身的監(jiān)視中,鶯鶯的性格表現(xiàn)為聰明機警和深沉不露兩方面,它跟張生的憨厚、紅娘的心直口快,形成鮮明的對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